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器质性精神障碍专家

简介:

宜都市人民医院(原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40年,是宜都市卫健局所属事业单位,宜都市医共体总院,2021年12月与宜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合并为宜都市人民医院,形成壹院两区全新发展格局。1995年第一批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评,2021年通过三级综合医院现场核定。医院先后创建成为胸痛中心、省级卒中中心,医院也是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宜都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协作单位,获得、省市级200余项集体荣誉。医院定编床位850张,设有21个病区、3个门诊部(含精神卫生门诊)及相关医技临床支持科室。现有职工共111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30人,高级职称152人,中级438人,在岗研究生17人。配置64排128层螺旋CT、大型DSA、1.5T磁共振、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超高清腹腔镜、肌电图、CRRT等百余套高精设备。医院目前拥有11个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19个宜昌市级重点专科、20余个宜都市级学科,能开展全部二级医院、大部分三级医院诊疗项目,年服务门急诊患者40余万人次,住院患者近2.5万人次,开展手术近8000台,医技检查170万项次。器质性精神障碍它是由于脑部的基础性疾病,或者是躯体的基础性疾病,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精神障碍,不确定,脑,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当药物无效或不能使用时,可以选择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忌饮酒,体格检查、眼底检查、精神心理评估量表测定、尿常规、血常规、脑脊液检查、X线片、脑CT、MRI、脑电图,。

李东程 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两次进修学习,擅长对心血管,消化,呼吸,急诊等急危重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好评 99%
接诊量 1.2万
平均等待 -
擅长:主治医师,两次进修学习,擅长对心血管,消化,呼吸,急诊等急危重症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更多服务
杨华锋 副主任医师

肝病,肺病,结核等内科疾病

好评 -
接诊量 1
平均等待 -
擅长:肝病,肺病,结核等内科疾病
更多服务
周翠萍 副主任医师

对呼吸科、消化科、心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好评 99%
接诊量 1.2万
平均等待 -
擅长:对呼吸科、消化科、心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多服务
何兵 副主任医师

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内科疾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5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内科疾病
更多服务
罗兢蓉 副主任医师

擅长妊娠期保健,妊娠期疾病的诊疗,围产期保健,分娩,产后康复的诊疗,人流,引产,剖宫产等手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妇科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62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妊娠期保健,妊娠期疾病的诊疗,围产期保健,分娩,产后康复的诊疗,人流,引产,剖宫产等手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妇科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更多服务
沈美雍 主治医师

烧伤,电击伤,腹股沟疝,动物咬伤抓伤,甲沟炎,刀刺伤,软组织损伤,擦伤,软组织挫裂伤,疤痕,创伤,淋巴结肿大,肝癌,肝硬化,肝囊肿,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癌,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癌,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胃肠炎,胃癌,肠癌,肠息肉,肠梗阻,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肛裂,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结节,乳腺癌,静脉曲张,溃疡等

好评 99%
接诊量 2.0万
平均等待 -
擅长:烧伤,电击伤,腹股沟疝,动物咬伤抓伤,甲沟炎,刀刺伤,软组织损伤,擦伤,软组织挫裂伤,疤痕,创伤,淋巴结肿大,肝癌,肝硬化,肝囊肿,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癌,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癌,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胃肠炎,胃癌,肠癌,肠息肉,肠梗阻,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肛裂,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结节,乳腺癌,静脉曲张,溃疡等
更多服务
周媛媛 主治医师

心血管,消化,肿瘤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心血管,消化,肿瘤
更多服务
吴启源 住院医师

艾滋,梅毒的初步图文鉴别。 高危性行为后,心理疏通 脱发,青春痘,甲沟炎,湿疹

好评 100%
接诊量 215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艾滋,梅毒的初步图文鉴别。 高危性行为后,心理疏通 脱发,青春痘,甲沟炎,湿疹
更多服务
向肖 主治医师

发热,咳嗽,新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骨折,康复,外伤感染,咳嗽发热,肺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咽炎,气喘,腹痛,腹泻,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呕吐,头痛,头晕,心悸,胸痛,尿道感染

好评 100%
接诊量 1103
平均等待 -
擅长:发热,咳嗽,新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骨折,康复,外伤感染,咳嗽发热,肺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咽炎,气喘,腹痛,腹泻,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呕吐,头痛,头晕,心悸,胸痛,尿道感染
更多服务
黄荫建 主治医师

内科学(高血压,心脏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心脑血管.肺部疾病)、皮肤病,性病、外科(创伤救治、急腹症等)常见病的诊治等!

好评 99%
接诊量 2227
平均等待 -
擅长:内科学(高血压,心脏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心脑血管.肺部疾病)、皮肤病,性病、外科(创伤救治、急腹症等)常见病的诊治等!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我想了解五氟利多片是否适用于精神病的治疗,并且想知道它对精神病的治疗效果如何?患者男性57岁
15
2024-11-16 01:22:32
73岁老人夜间失眠烦躁,行动不便。患者男性73岁
62
2024-11-16 01:22:32
64岁老年人睡觉时出现幻觉,医生推荐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想了解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39
2024-11-16 01:22:32
患者是一名宠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家里宠物有心理问题,希望购买一种精神疾病药物给宠物使用。然而,患者发现医院的药物价格较高,于是寻求线上医生的帮助。
64
2024-11-16 01:22:32
患者在2018年被确诊为精神疾病,需要静灵口服液进行治疗。在线医生为其开具了30天的处方,提醒患者在服药期间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诊。
19
2024-11-16 01:22:32
我最近总是感到焦虑和失眠,想知道是否需要服用药物。患者女性31岁
27
2024-11-16 01:22:32
我一直在服用草酸艾斯西酞普兰,但最近发现线上无法开处方了。请问该怎么办?患者男性26岁
43
2024-11-16 01:22:32
患者,最近感到焦虑、压力大,伴有失眠、食欲不振和幻觉,想了解是否需要就医并询问治疗建议。
32
2024-11-16 01:22:32
患者因勃起不坚、持续时间短咨询医生,想了解病情和治疗建议。
1
2024-11-16 01:22:32
老人有心脏和脑梗塞史,精神异常,记忆力下降,怀疑为老年痴呆症。患者女性83岁
60
2024-11-16 01:22:32

科普文章

#老年性精神病
108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老年性精神病是由于老年性脑萎缩所致的进行性脑器质性痴呆。常见的老年性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一、老年性精神病的表现有哪些?

 

思维破裂:患者思考问题时没有中心,第1个念头和第2个念头之间缺乏任何联系,讲话时前言不搭后语,颠三倒四,有头无尾,缺乏条理。医生完全无法与思维破裂的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和进行医疗检查。

情感障碍:对亲人疏远、冷淡,甚至敌对。对一切事物表现冷淡,漠不关心,整天闷坐,胡思乱想。情感障碍明显的患者完全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和休息,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幻觉妄想:幻觉中以幻听为多,患者听到空中或房上有人对她讲话,或听到一些人议论她。患者的行为常常受到幻觉的影响,甚至服从幻觉的"指令"做出一些危险动作。幻觉妄想可导致突发行为改变,会突然出现自杀、自伤、冲动、出走、无自知力等精神症状。

 

老年性精神病诊断包括以下几点:1、60岁以后发病;2、起病隐渐,呈进行性发展;3、临床表现以记忆障碍和个性改变并进行性全面性痴呆;4、气脑造影可见脑室扩大,弥漫性脑沟增宽或呈囊状扩大,ct检查显示脑萎缩。

 

二、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疗

 

老年性精神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对轻症病人加强心理支持和行为指导,使病人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活自理和人际交往能力;重症病人,应加强护理,保证适当的营养和注意水盐代谢,酸碱平衡。并预防感染。对失眠、情绪激动焦虑,可使用抗焦虑药如安定、利眠宁、硝基安定、舒乐安定等;情绪忧郁,使用三环抗抑郁药,如多虑平、去甲替林、阿米替林等;对兴奋及妄想病人,可选用甲硫嗪,从25-50mg日剂量开始,缓慢增加,有效治疗日剂量50-300mg;或奋乃静,日剂量4-30mg;三氟啦嚎,日剂量2-20mg;改善认知功能,取用促进脑代谢药,如吡乙酰胺400-800mg tid;吡硫醇0.1g酸tid;肌苷0.2g tid ;三磷酸腺甙20-40mg tid等,和改善脑血循环的药,如西比灵5mg tid;尼莫地平20 mg tid与及大量维生素等。

 

 

老年性精神病与其他精神疾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独特的年龄特征。老年群体是社会中一个比较弱势的群体,许多老年人患上精神病都是因为子女的不在身边过分的孤独造成的。针对老年性精神病,精神病专家指出,老年性精神病的治疗要点不在于服用药物与生活调理,更重要的是子女亲属的交流与关怀,需要身边的亲人的心理上的耐心呵护。

#精神病史#器质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史
5

来自伦敦玛丽皇后大学世卫组织合作中心社会和社区精神病学部门(Maev Conneely 等研究人员)针对精神病人如何看待自己身份变化的相关研究于 2020 年在 Schizophrenia Bulletin 上发表论文。

人们的身份感,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感觉,会在他们的一生中发生变化。生活中的重要转变可能是身份变化的催化剂,在这些重要转变的事件中,人们可能会质疑自己曾经是谁,现在是谁,以及将来可能会成为谁。

许多人描述,自己曾经历过某些精神病症状,或者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症状,这些都对他们的生活和身份感产生深远影响。

经历精神病症状可能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个体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发生变化有关。但是,身份变化在治疗中很少受到关注,这可能是由于对精神病患者身份变化的含义缺乏明确性或共识性。而这些身份变化的经历被认为有助于识别精神病。

Maev Conneely 等研究人员从筛查的 10389 项研究中创建了一个概念框架系统地识别和综合关于精神病人身份变化的研究。

身份改变可从 5 个方面来理解:

  • 精神病的特征
  • 认知功能改变的后果
  • 内在污名化的后果
  • 角色和关系丧失的后果
  • 个人成长的反映

身份改变是精神病的特征

理解身份变化的第一种方式是作为个人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改变一个人如何体验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自我身份的变化被概念化为「自我障碍」,即偏离正常功能的状态。「自我障碍」被描述为精神病的基本特征,是精神病易感性的标志。

认知功能

理解身份变化的第二种方式是人们如何处理和整合认知功能信息的结果。人们的身份感,是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不同部分融合在一起并不断整合的认知过程。精神病患者在对自我认知上的存在偏差--生活事件和自我特质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受到了损害。

内在污名

理解身份变化的第三种方式是与精神病有关的内在污名化的结果。污名可以被内在化,通常根植于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社会信仰的过程,而不是疾病的结果。这意味着,对精神病的消极信念很可能在疾病发作之前就已经存在,但这只会在他们被诊断出疾病时对个人身份产生影响。

角色和关系丧失

理解身份变化的第四种方式是人们生活中角色和关系丧失的结果。如果患者无法继续工作,因住院后地点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身份和目标丧失,以及与朋友,邻居,同事和家人的关系分离或排斥。

个人成长的反映

了解身份变化的第五种方式是个人成长的反映。身份变化未被描述为负面或损失,而是被视为中立或积极的。经历过精神病症状给予自己更多的自我认识,这种身份改变被看作是收获,而不是损失,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表现。

#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药物性精神病
44

 

长期以来,精神障碍患者何时才能停药一直在困扰着患者和家属,甚至每次就诊时都会询问句“大夫,我啥时候才能停药呢?”

 

然而,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应持续多长时间,长期以来争议很大。针对首发精神病患者的纵向研究显示,30%的患者能够在不用药的情况下长期保持病情稳定;然而在停药研究中,无药状态下长期维持缓解状态的患者屈指可数。

 

 

如何理解「维持治疗1-2年」

 

过去有种说法是药物需要维持1-2年时间。这种说法的提出是因为过去的老药(特别是

 

一代抗精神病药)副作用大,因此尽可能缩短患者的用药时长非常重要。如果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转归很好,那么尽早停药可能对患者利大于弊。然而,很多患者即便症状完全缓解,停用抗精神病药一段时间后也会复发。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停药的态度趋于保守。这一态度也被整合进了第代临床指南;这些指南一般建议,首发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应持续1-2年

 

对于ー些医生及其患者而言,「维持治疗应持续1-2年」的建议被解读为「只要时间熬到了,就可以停药」。其实,另一种更好的解读方式是,通过这1~-2年的观察期,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的诊断及其康复程度,进而给出一个延迟但更可靠的建议。

 

 

停药的六条核心建议

 

精神病首次发作后,维持治疗至少应持续至「对本次发作的诊断有足够的把握」。

 

对于精神障碍诊断而言,目前并没有客观的指标作为依据,而且症状随着时间也会变化波动,所以精神障碍的诊断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旦诊断有了把握,针对维持治疗的建议则应个体化,充分考虑药物维持治疗利与弊。对于那些持续存在症状或失能的患者,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很多年。对于那些从情感性精神病或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中完全康复且得以维持缓解状态的患者而言,这一过程则相对较短。

 

只要目前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就应持续进行。

 

这意味着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应长期使

 

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英国精神药理学会(BAP)

 

循证学指南持类似观点:「精神分裂症诊断明确

 

 

的患者需持续使用推荐剂量范围內的抗精神病药治疗。」

 

三、对于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药佳持治疗也应长期进行。

 

除抗精神病药之外,一些分裂情感性障碍患

 

者可能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或抗抑郁药。

 

四、疗效好或许意味着停药后更易复发,停药须尤其慎重。

 

些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诊断明确,目前症状完全消失。这些患者往往急于停用抗精神病药,而不顾药物维持治疗的建议。但有研究者发现,抗精神病药疗效更好的患者在停药后更容易出现症状的恶化。

 

 

五、首次发作时存在高危行为的患者不建议停

 

药。

 

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发作时存在高危

 

行为,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了很高的风险。针对这些患者,应强烈建议其不要停药。具体而言,这些高危行为包括暴力行为,尝试或计划使用致死性很高的手段自杀,带病高危驾驶,以及参与其他危险或犯罪性质的行为等

 

六、停药应循序渐进,精神科复诊至少三年,做好复发预案。

 

即便已经充分了解停药的澘在风险,仍有很多患者选择尝试停药。这一过程应循序漸进,停药后应在精神科保持复诊至少3年。患者家人应参与讨论,了解潜在的风险;患者家人及患者本人均应明确了解复发的征象,并为症状重新出现做好准备。

 

 

有好多的人将精神类疾病比喻为“心灵的感冒”,我们在看待疾病的态度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精神类的疾病大多与“糖尿病”“高血压病”ー样,要我们长期服用药物维持治疗,所以目前阶段很难达到老百姓心目中的“彻底除根”。

 
#精神病史#器质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性障碍
5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种压力增加,以及躯体疾病影响或脑功能减退,人们逐步出现类神经衰弱表现,其作为正常心理及心理精神疾病之间的过度状态,及早干预,促进恢复正常状态或延缓其进展。另外一种情况,抑郁症,焦虑症,分裂症及痴呆患者,早期均可出现无特异性的类神经衰弱表现,作为尽早干预的风向标,患者朋友及精神心理专家,需要加以关注。

类神经衰弱表现为:

  • 心情烦闷,郁郁寡欢,没兴趣做事,没动力完成任务,反应迟钝,容易疲劳,不想与人交流交往,呈现“心灵感冒”状态。
  • 有时会反复担忧所讲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容易胡思乱想,有时容易大脑疲劳,伴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效率下降,有时会伴随暴躁冲动行为。
  • 食欲差,近期消瘦,伴随头晕头胀、心慌等躯体不适感。
  • 出现性格异常,表现为被动懒散,少言寡语,多疑或固执。

一般,对于短期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类神经衰弱状态,通过积极干预,比如倾诉、发泄情绪,或者听音乐、散步、看电影放松心情,或积极改变工作生活环境,或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多数情况下该状态会消失。严重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或不成熟的应对技巧或认知偏见,会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分裂症、适应障碍等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再次出现类神经衰弱状态,提醒可能疾病复发,此时通过心理疏导或积极改善睡眠焦虑抑郁状况,多数能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精神心理疾病,早期识别预警信号及积极干预,能避免复发或延缓进展,值得医患联盟成员关注,同时掌握早期预警识别能力,能提高患者朋友对疾病的认识及疾病自助处理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改善生活质量。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基因疗法KEBILIDI用于治疗AADC缺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批准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基因疗法。AAD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这个病挺严重,还会缩短患者寿命。近年来,大家关注到我们大脑中含有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极其重要的物质,这种病会导致我们脑中无法合成多巴胺。

这种疗法是一种基因替代疗法,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直接把药物注射到大脑。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进行基因治疗后的12个月内,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就有了快速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效果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5年。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神经递质分析也证实了患者体内多巴胺的产生增加。改善源头后,患者的各种症状(比如情绪、出汗、体温和眼动危象等方面)得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回到这个神奇的基因疗法,KEBILIDI是一种基于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2(rAAV2)的基因疗法,里面包含了人的功能基因。

注入大脑后,这种功能基因可以增加AADC酶的含量,从而恢复多巴胺的产生,以此来纠正潜在的遗传缺陷。但还需要注意的是,KEBILIDI禁用于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估还没有达到颅骨成熟度的患者。

参考来源:

1.PTC Therapeutics Announces FDA Approval of AADC Deficiency Gene Therapy.

2.Tai CH, Lee NC, Chien YH, Byrne BJ, Muramatsu SI, Tseng SH, Hwu W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adocagene exuparvovec in patients with AADC deficiency. Mol Ther. 2022 Feb 2;30(2):509-518. doi: 10.1016/j.ymthe.2021.11.005. Epub 2021 Nov 8. PMID: 34763085; PMCID: PMC8822132.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