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骨密度?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
长骨的生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胚胎早期间充质向骨原基分化起始,到成人期骨发育成熟即干骺端融合后,长骨即停止生长。
成年前骨骼不断构建、塑形和重建,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并达到骨峰值,这个过程大约需要 20 年。
2.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骨骼发育是不断增粗、伸长、骨矿物质沉积的过程,骨密度体现的是单位面积骨矿物的含量,骨密度低并不提示病症,而是骨骼生长旺盛的标志。
3.骨密度检查有哪些方法?
目前临床和科研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DXA) 、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 ) 、外周 QCT (pQCT ) 和定量超声(QUS) 等。
其中,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骨密度测量是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估,也是流行病学研究常用的骨骼评估方法。
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通常测量部位为跟骨,目前主要用于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筛查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评估,但超声骨密度还不能用于诊断和药物疗效判断,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超声骨密度筛查判定标准。所以,用超声骨密度检查来评估骨质疏松的风险并不合适,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应该作为首选。
4.哪些人群需要做骨密度测定?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在 2017 年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中指出了骨密度测量的临床指征,包括:
- 65 岁以上女性、70 岁以上男性;
- 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 65 岁以下女性和 70 岁以下男性;
- 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
-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
- X 线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 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
-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回答结果阳性者(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骨质疏松测试题);
-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结果≤-1 者。
这个临床指征阐述非常专业化,但是并没有提及儿童。
5.什么情况下,孩子需要测定骨密度?
对于健康的儿童来说,如果没有反复骨折、骨畸形、X 线提示骨量减少等情况,不需要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查。换句话说,正常生长发育的孩子是没有必要做这样检查的。
需要监测骨密度的儿科疾病包括:
- 长期全身性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 慢性炎性疾病(如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
- 原发或继发性性腺机能减退;
- 长时间活动能力受限者;
- 成骨不全症;
- 青少年型特发性骨质疏松;
- 复发性低创伤骨折;
- X 线明显骨量减少。
哪些情况下孩子不适合做骨密度测定?
- 单纯的骨痛(无其他因素比如骨折或者上述适应症中的任何一项所致);
- 其他慢性疾病(无适应症中提示的慢性疾病所致);
- 单纯的外伤性骨折(无适应症中的任何一项所致)。
6.如何保护孩子的骨骼健康?
家长们很关注孩子的发育和营养状况,因此孩子的骨骼健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骨密度降低与儿童青少年骨折风险增加有关,但是,仅根据骨密度标准来判定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不够的。
虽然对儿童进行骨密度测定并不能预测其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风险,但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和活动能力增强,儿童青少年期如果没有足够的骨矿化,发生骨折风险的概率会比正常的孩子高。
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
钙质摄取不足、维生素 D 摄入不足、缺乏运动、肥胖、偏好碳酸饮料等都是影响孩子骨骼健康的危险因素。合理安排膳食结构、保证膳食中充分的钙摄入、补充维生素 D、吃动平衡是保持骨健康的基本要求。
小结
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骨密度测量是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量超声骨密度筛查判定标准。
对于健康的儿童来说,如果没有反复骨折、骨畸形、X 线提示骨量减少等情况,不需要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查。
合理安排膳食结构、保证膳食中充分的钙摄入、补充维生素 D、吃动平衡是保持骨健康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