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重症肌无力:治疗进展与预后

重症肌无力:治疗进展与预后
发表人:中医养生之道

在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之前,重症肌无力的死亡率高达30%,但随着机械通气、重症监护技术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目前的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直接死于MG及其并发症的比例)。重症肌无力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在药物发挥最大疗效和疾病早日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病程长,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耐心和信心,防止情志所伤。好的心态可以增强抗病能力和生命力,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相反,悲观失望和情绪低迷不仅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对疾病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身体上的痛苦,不利于治疗。

总体来说,重症肌无力的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完全缓解,绝大多数患者在规律治疗和药物维持下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即使已经临床治愈的患者,也需要继续服药1~2年,以巩固已经取得的临床效果,防止复发。对于原已使用激素及抗胆碱酯酶药物的患者,中药取得相应的效果后可以逐渐减少激素和抗胆碱酯酶药物的使用,直到完全停止服用这些药物,从而摆脱对西药的依赖,促使疾病趋向痊愈,早日恢复健康。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耐心。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免疫抑制剂引起的有害效应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免疫抑制剂引起的有害效应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免疫相关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内窥镜检查进行诊断。值得注意的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可能发展为UC,因此对此类患者也应保持警惕。

    在治疗方面,美沙拉嗪是常用的药物,用于控制活动期的症状。若单独使用美沙拉嗪效果不佳,可以考虑添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甚至手术治疗。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维持用药和辅助治疗,例如使用益生菌等药物。中医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止痢的方法,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式。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管理也非常重要。首先,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生、冷、海鲜、辛辣、油炸烧烤类;其次,减少久坐时间,保持适当的运动;再次,减少油炸食物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最后,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肾移植后妊娠的案例逐渐增多。全球三大登记处的数据显示,至少有14000余例肾移植后妊娠案例。然而,肾移植后妊娠仍属于高危妊娠,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以下是肾移植后妊娠的研究进展和管理策略。

    选择合适的妊娠时机

    肾移植后1年内不建议妊娠,因为此时患者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及感染的风险较高。欧洲透析与移植协会建议,肾移植受体妊娠前应具备以下条件:移植妊娠间隔时间大于2年且总体健康状况良好;移植物功能稳定;无近期排斥反应发生;至多使用一种药物控制血压且血压正常;无蛋白尿;B超显示移植肾正常,没有肾积水、肾结石表现;推荐免疫抑制剂剂量:泼尼松<15mg/d,硫唑嘌呤≤2mg/(kg·d),MMF和FK506在准备妊娠前停药6周以上。

    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调整

    在孕期,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和调整至关重要。类固醇激素、硫唑嘌呤、霉酚酸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和雷帕霉素抑制剂等药物都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需要根据孕期及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剂量,以避免排异反应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产科并发症的管理

    肾移植后妊娠妇女的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升高,可能与移植前就已存在的高血压以及移植肾的慢性排异反应相关。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时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同时,肾移植后妊娠妇女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也较高,需要加强孕前血糖监测及孕时糖尿病筛查和血糖控制。早产、感染等产科并发症也需要引起重视。

    新生儿的近期及远期影响

    肾移植后妊娠对新生儿的近期及远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目前的临床研究更多侧重于近期影响,如免疫抑制剂的致畸性、致死性、可能导致的产科并发症、自发性流产、宫内生长受限、死产、早产等,远期随访资料则较欠缺。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对肾移植后妊娠的新生儿进行长期随访和研究。

  •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长期以来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许多患者延误诊断和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已肯定强直性脊柱炎是完全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独立疾病,80%的患者能胜任一般工作和生活自理。该病男性多发,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之间,发病高峰年龄在20~30岁,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强直性脊柱炎约半数以上病例病程中出现外周关节受累,以外周关节受累为首发症状者各家报告发生率不同,一般认为20%左右,在整个病程中出现四肢关节病变者约为24%~75%,甚至有报道达90%。髋关节病变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多受累的外周关节之一,约94%的患者在发病5年内发生,最初多为单例,约74%可发展为双侧。强直性脊柱炎除关节受累外,还会出现脏器受累,如眼、心脏、肺和肾等,眼为强直性脊柱炎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文献报道,约25%的患者可发生虹膜炎、眼色素膜炎和葡萄膜炎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虹膜睫状体炎以眼局部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但对于复发倾向严重的眼炎患者,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全身用药,口服皮质激素为常选用的治疗手段。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可选中等剂量短期治疗,如口服皮质激素20~30mg/d,在眼部症状改善后逐渐停用。为了避免复发,可酌情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喋呤或环磷酰胺等,这对阻止病情的发展,延误视力受损是有益的。目前,应用抗TNF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和依那西普)治疗虹膜炎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经济条件容许的患者还是值得推荐的。

  • 我还记得那天,感冒已经折腾了我好几天。白细胞高得吓人,整个人都像被抽干了力气。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全是关于健康的担忧。终于,我鼓起勇气,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开始了我的在线问诊之旅。

    “您好,我是互联网医生,很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医生的声音温柔而专业,瞬间让我感到一丝安慰。我们开始了详细的交流,医生询问了我的病史、过敏史、以及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期等问题。我一一回答,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焦虑。

    “看一下血分析。”我说。医生点头,开始解释我的血液报告。听着医生的话,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总是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匹多莫德片,它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主要是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所导致的各种感染的辅助治疗。”医生的话语让我心中一亮。也许,这就是我需要的救命稻草?

    “感冒期间可以用药吗,还是感冒好了可以用这个药?”我问道。医生回答:“感冒期间就可以服用。”我松了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感激。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治疗。每天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和饮食。慢慢地,我的身体开始恢复了。白细胞也逐渐降了下来。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我不禁感慨万千。健康真的很重要,不能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祝您早日康复。”医生在最后的问诊小结中说。他的祝福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我知道,我还需要继续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战胜疾病。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虽然艰难,但也让我成长了许多。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他们的专业和关怀让我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了帮助。也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健康,及时就医,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后悔。感冒白细胞高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感冒白细胞高通常伴随着发烧、咳嗽、喉咙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易感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推荐科室 呼吸内科或普通内科 调理要点 1. 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 2.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勤洗手,规律清淡饮食,多食瓜果蔬菜,多饮水; 3. 避免食用辛、酸、麻、辣、油炸的食物,忌烟酒; 4.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匹多莫德片等免疫调节剂进行辅助治疗; 5. 定期复查血常规,及时抗炎治疗,注意保暖。

  •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征是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传递障碍。吡啶斯的明作为一种对症替代治疗药物,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数量来缓解症状。然而,它并不能根本解决免疫系统异常这一发病机制。

    当病人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者由于身体自身变化而免疫系统得到纠正时,临床上肌无力症状可能会改善,病情不再明显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服用吡啶斯的明可能不再对症状产生影响。因此,在医师指导下,病人可以尝试减少或停止使用吡啶斯的明。

    对于那些症状控制良好的老病人,减少或停止使用吡啶斯的明是可行的。但这必须在有经验的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在风湿病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常用的药物之一。然而,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合理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减量的策略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包括病情稳定性、初始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等因素。

    一般来说,当疾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周后(通常是用药后3-4周),可以开始逐渐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减量的原则是将用药量降至最小的有效维持水平。对于每日用药量超过40mg的患者,首先可以每周或每两周减少5-10mg/日,直至30mg/日;然后每2-4周再减少2.5-5mg/日,直至15mg/日。之后,减量速度应更缓慢。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通常是减量的依据,但抗核抗体滴度不一定与病情活动相平行,因此即使抗核抗体滴度不降也可以考虑减量。

    隔日减药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减量策略。该方法在减至15-20mg/日后,可以隔日服用同等总剂量的药物,直至有一天不用药。与每日服用相比,隔日减药法有助于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减少骨质疏松、库欣面容和感染倾向的风险,并且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更为有利。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活动的症状。

    对于某些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糖皮质激素。因此,减量的目标是找到能够控制病情的最小维持剂量,以最小化激素的不良反应。如果长期使用激素减量不成功,或者在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应及早考虑添加免疫抑制剂。

  •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能够引起先天性感染。这种病毒通常由母亲在妊娠期间传给胎儿,或者在出生时通过产道感染。CMV也可以在出生后通过接触带病毒的母亲或其他人而传播。CMV感染有三种类型: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和出生后3个月获得性感染。

    CMV感染在中国非常普遍,成人群体中86%-96%的人对CMV抗体呈阳性反应,孕妇的阳性率约为95%,而婴幼儿期的阳性率为60%-80%。因此,CMV感染是中国的一种广泛存在的传染病。

    CMV本身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并没有明显的致病性,大多数感染者无症状。然而,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免疫功能缺陷者来说,CMV感染可能会导致多个器官受累,包括肺炎、肝炎、胃肠炎和视网膜炎等。CMV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转归与个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诊断CMV感染的常用方法包括CMV抗体测定、CMV DNA检测(尿、血、乳汁)和CMV pp65检测等。直接证据是CMV DNA拷贝数明显升高或pp65阳性,而间接证据则包括前后两次CMV抗体IgG检测滴度超过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CMV抗体IgM和IgG同时阳性等。

    对于CMV感染的治疗,若无器官损伤证据,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CMV复制。对于免疫正常的个体,若无症状或轻症疾病,无需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是首个获准应用的抗CMV药物,目前仍为首选。对于已感染CMV的足月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而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处理带病毒的母乳,通过冻存和巴斯德灭菌法来降低病毒滴度和消除病毒感染性。

  • 在口腔罕见病中,Mikulicz病(又称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以双侧对称性涎腺和泪腺肿大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与木村病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累及腺体。学者们认为Mikulicz病是属于IgG4相关疾病的一种,也可能会合并过敏性疾病,如变异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作为IgG4相关疾病,也可能会累及胰腺、胆管、肾脏、甲状腺等多个脏器受累,不同脏器受累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在儿童中,Mikulicz病的早期表现只是单纯的腺体肿大,孩子年龄小,也不懂得表达,大一点的孩子,会描述说“眼睛干干的”、“嘴巴干干的”,也有说“很痒”。如果不是专科医生,大概率会跟家长说:只是腺体肿大,没问题,回去吧。然而,通过实验室检查和活检,孩子最后确诊,转到免疫科治疗。肿块样病变是Mikulicz病的最常见表现,也常被误诊为肿瘤,但并不是肿瘤。了解这两点,可以使孩子们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性治疗、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

    确诊后通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病变可以控制、缩小,但是需要长期服药,否则停药后容易复发。多数孩子都是处于稳定期,只要确诊后定期做好监测就好了,无需过于焦虑。医学普及,不是贩卖焦虑,而是要让大众、尤其是患者及家庭真切的了解疾病、消除恐慌、积极配合,早日康复!

  • 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由于肺癌的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其扩散速度和范围的差异,因此治疗方法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进行胸腔及心包腔内注射化疗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抽尽积液再注入药物。每次抽液量不应超过1000ml,以防止纵隔摇摆。通常情况下,每5-7天抽液一次,若3次以上无效,则应更换药物。对于中等以上积液,应进行闭锁引流或插入细硅胶管用水封瓶引流,待液体排尽后再注入药物,然后夹管,24-48小时后拔管。

    可选用的药物包括免疫调节剂和化疗药物。免疫调节剂中,短小棒状杆菌(CP)7mg溶于生理盐水40-60ml中,约80%的患者经一次注射后即可有效。化疗药物中,可以选择CP、DDP、MBP、丝裂霉素、平阳霉素和顺铂等。这些药物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注入胸腔。使用单药时,剂量可加大1/3,注入后应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并每5-10分钟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均匀分布,与胸膜充分接触。心包腔注射药物时,应适当减低1/3剂量,或选用局部反应较轻的药物,常用的有噻替派40-60mg/次或DDP50mg/次。对于不少病人,注药1-3次后胸腔积液可望控,对心包积液也可有一定疗效。

  • 在进行角膜移植手术后,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角膜排斥的发生。从手术开始,一般需要用药1年半到2年。用药分为全身用药和局部用药两种方式。

    全身用药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口服激素通常在手术后1-2个月内使用。对于高风险排斥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口服,持续时间至少半年以上。

    局部用药同样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激素一般在手术后一个月内使用,然后根据情况逐渐减少或停止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局部使用激素可能会增加眼压,因此需要定期检查眼压。局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时间可以更长,从手术后10天到1年半或2年不等。

    总的来说,药物治疗对于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