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帕金森病是一种需要长期药物控制的进展性疾病。然而,患者常常担心药物的副作用,甚至在早期就拒绝治疗。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药物副反应,并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药物控制,以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早期症状轻微的患者,过早开始药物治疗可能带来更多的风险而非益处。相反,如果症状明显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治疗的益处可能大于风险,这才是开始治疗的合理时机。
面对药物副作用,患者应该理智对待。首先,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包装是否符合规定。然后,阅读说明书中关于副作用的描述。如果发现自己的症状在名单之列,说明这是一个预料之中的不良反应。如果不在名单之列,应及时向医生反映情况。
如果副作用很明显并难以承受,建议立即停药并向医生报告。但如果副作用轻微,建议不要自作主张,随意采取可能会影响医生诊疗和观察的行动!
除了药物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也是控制帕金森病严重运动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DBS对控制震颤、异动症和运动波动均有较好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重视药物抵抗性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步态困难、语量减少、记忆力下降等。通过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合理分期并给予恰当的药物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本期文献学习周刊聚焦于帕金森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精选了五篇文章,涵盖了运动对帕金森病死亡率的影响、白质高信号与帕金森病进展的关系、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以及言语障碍的亚型和对治疗的反应。
首先,我们探讨了英国大型队列研究的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的死亡率与非帕金森患者相比仅有轻微增加。这项研究提供了关于帕金森病预后的重要见解,特别是在没有改善疾病的药物的情况下,运动可能对延缓疾病进展有益。
其次,来自韩国的研究表明,进行轻度、中度和剧烈运动的帕金森病患者死亡率降低,强调了运动在帕金森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丹麦的研究揭示了流感和其他感染后帕金森病的长期风险,提醒我们在当前的新冠疫情大流行中需要关注的潜在健康问题。
此外,美国的研究发现白质高信号与帕金森病的更快速发展相关,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更好地控制血管危险因素以改善患者的运动预后。最后,关于基因治疗的研究显示了AADC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表明基因治疗可能是未来帕金森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最后,我们介绍了一项研究,通过自动语音分析定义了新发帕金森病的三种言语亚型,并探讨了它们对长期左旋多巴治疗的不同反应。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理解帕金森病言语障碍的工具和方法。
DBS(深部脑刺激)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根据中国帕金森病专家共识,DBS疗法适用于以下四类患者:
关于患者年龄,专家共识指出:
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常常被混淆,两者都有“慢”(运动迟缓)、“抖”(震颤)、“僵”(肌张力增高)等症状。然而,帕金森综合征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正常压力脑积水、血管或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等类型。这些类型都有类似于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但其病因和特点各不相同。
在早期阶段,多系统萎缩和帕金森病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如僵硬和运动缓慢。然而,多系统萎缩还可能伴随失禁、吞咽困难和眩晕等症状,这些在早期帕金森病中较少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主要影响眼球运动、身体平衡能力、移动能力、言语和吞咽。正常压力脑积水的症状主要影响身体的下半部分,包括行走困难、尿失禁和记忆问题。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影响大脑血液供应,常见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其症状类似于正常压力脑积水,但无法通过腰椎穿刺来改善症状。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也是其中一种类型。
如果震颤是唯一的症状,并且明确并非由帕金森病引起的,就可以考虑为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帕金森综合征需要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病史评估。医生可能会尝试用左旋多巴进行试探性用药来确定是否为帕金森病。如果对药物没有任何反应或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特殊检查也可能被用来排除其他可能性或加强特定诊断。
在帕金森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并发症是一个常见问题。研究表明,这种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与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制剂有关,还与用药总量、发病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为了避免早期出现这种并发症,建议每天服用左旋多巴总剂量不超过400mg。
早期启动药物治疗可以提高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并可能打断有害的代偿机制,延缓病情发展。早期药物治疗通常采用单药治疗或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低的运动障碍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早发型患者,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是首选;而对于晚发型患者,复方左旋多巴是更好的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明确并发症类型后再施治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运动并发症类型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为了取得较好的疗效并避免异动,可以尝试寻找交叉点、增加服用次数、改用控释剂型、加用其他半衰期相对较长的药物或加用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等方法。对于病程进展期的患者,治疗目标应是减轻症状,改善运动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药物治疗成为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是每个患者和医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疾病早期,如果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可以暂缓使用药物,鼓励患者继续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和进行医学体疗。只有当疾病开始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时,才应开始症状性治疗。
为了延缓药物副反应的出现,患者需要规范地进行药物治疗。目标是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强调个体化特点。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症状,尽可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延缓疾病进展,并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在选择首选药物时,应遵循安全性、长期有效和稳定性原则。治疗时机的确定需要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近期改善与长期并发症的矛盾,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度、类型和功能要求等多因素权衡利弊。
帕金森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服药的慢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效果会逐渐减弱,不良反应也可能出现。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治疗的有效时间并减少不良反应,患者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根据疾病的阶段、症状的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和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服药次数和剂量。
2. 调整用药方案:随着疾病的进展和变化,治疗方案也需要相应地调整。
3. 服药次数:服药次数主要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一般来说,如果药物可以控制症状6小时以上,一天可以服药两次;如果药物只能控制症状4小时,一天需要服药三至四次,以保证症状在一天内相对平稳地得到控制。
4. 服药剂量:服药剂量的原则是“按需供给”。每个患者的多巴胺缺乏量和症状表现都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多巴胺的补给量。
5. 避免自行调整用量:患者不应自行增加药量,因为这可能会增加风险,降低疗效。药物治疗的调整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6. 对付剂末现象:随着疾病的进展,同样剂量的药物可能无法维持其原有的效果。为了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7. 注意饮食:在服药时,患者应避免进食过多的高蛋白食物,因为蛋白质可能会妨碍药物的吸收,影响疗效。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应该适量适时摄取。
64岁的老樊,一个已经与帕金森病共存8年的患者,曾经因为药物疗效的减弱而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他的孙子出生后,他甚至不敢抱起小孙子,担心自己因病情而失去平衡。然而,一次成功的手术改变了这一切。老樊接受了脑起搏器手术,并在手术后首次程控(开机)时,体验到了身体的轻松和灵活。以前的僵硬和拖沓步伐消失了,他终于可以抱起自己的小孙子,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虽然药物治疗可以暂时控制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疗效会逐渐减弱。对于像老樊这样的患者,外科手术可能是另一种选择。脑起搏器手术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老樊的故事不仅是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希望和鼓舞,也是对医疗技术进步的见证。通过这次手术,老樊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自信,成为一个更加积极和快乐的祖父。
近年来,中医在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病属于中医“虚损”范畴,主要病变脏腑在肾、脾、肝三脏。肾虚会导致脑髓不足,反应迟钝,动作徐缓;脾虚则气血亏乏,肌肉失养,加之脾虚运化水湿停蓄,浸渍腠理,导致肌肉强劲拘挛而失其柔韧。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涵养肝木,致虚风内动,震颤由此而生。肾亏脾虚是发病的关键,痰浊、水湿、瘀血停蓄是病情加重的因素。
中医治疗原则,应立足于“滋肾补脑、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缓肝熄风”。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期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很难用某个固定的处方完成治疗。临床常用大定风珠、地黄饮子、八珍汤、羚羊钩藤汤、导痰汤等方剂加减化裁。滋肾补脑选用鹿茸、地黄、山萸肉等;健脾益气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燥湿化痰选用苍术、厚朴、砂仁等;缓肝熄风选用羚羊角、天麻、全蝎等;活血化瘀选用丹参、当归、赤芍等。
中药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主要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在该病发病早期就开始接受合理中药治疗,绝大多数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病情相对稳定,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中药治疗要长期用药,稳定病情。
年轻时寻找伴侣,若挑选无果,多半是错过了最佳时机。缘分未到,勉强不得。职场发展也需适当的机遇,机遇来临,事业便顺利发展。感恩上苍,在我即将而立之年,赐我与李勇杰的不期而遇,成就了我与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的不解之缘。若早一时,我可能还不懂如何把握机会;若晚一时,也可能错失良机了。
当时的研究所所长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带着一股清新的异域之风,借助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欲在宣武医院建立一个学科,带起一个团队。我在此时加入了这个团队,从此明确了职业前景,得以磨炼品格心性。1998年5月,是我在宣武医院工作的第5年。
曾有前辈梳理过神经外科的发展脉络:“神经外科是50年代做外伤起步,60、70年代做肿瘤,80、90年代做血管病,当下做功能”。前辈的概括高屋建瓴,我们未必想领时代潮流,是研究所的发展恰恰契合了当今神经外科的发展脉络,正所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件事情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可能稀松平常得很,要拉开些距离去感悟其中的美好,空间时间皆如此。
1998年,中国面临百年一遇的洪水和亚洲金融危机,新一届政府必须应对这样的天灾人祸,进行住房、教育、医疗体制改革,拉动内需支撑经济增长。取消福利分房、土地使用权拍卖、大学扩招等新政实施,改变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我们从15张床位开始,主治医生赵国光,住院医生是我,我们白天做功能神经外科的手术,晚上还在神经外科值班,夜里急诊也要去看。那时每天做3-4个帕金森病手术,周六也不休息,月手术量很快接近百台,我是每一台手术都要上去做助手,病例多的写不完,上班常会打瞌睡,三个月以后增加李建宇大夫过来帮忙,才可以轮换上手术了。我们在门诊旁边留出一间咨询室,负责人鲁晓利,负责病人登记排队、录象留资料、联系报社和电视台等工作。研究所成立不久,等着住院手术的患者就排到了几百号,电话咨询几乎一刻不停。鲁老师的工作其实不止是咨询室、资料室,更像是大公司的市场策划,这与当时大医院坐等病人上门的习惯又大不一样了。
回首往事都是为了展望未来,未来这个世界会怎样?十多年间研究所的规模逐年扩大,实现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如今的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还成功举办了历史上最辉煌的奥运会。然而贫富悬殊加重、信仰缺失、商人无良、政府逐利,百姓调侃生活在新闻联播里,这究竟是一个好的时代,还是一个坏的时代?相比1998年,周围似乎有比房价更多的事情让人读不懂。财富的积累可以带来幸福,也可能带来积怨和动荡。曾经听一位香港医生讲,尽管有很多的不满意,医生还是要保持自己的品质。品质我理解是从里向外讲的,惟有把持住自己的内心,面对外界的变化才能气定神闲。毕竟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已经不全是解决物质的问题,人也不能总跟物质去较劲,归根结底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内心的气场强大了,如同春风化雨,自会欣赏平凡中的美好,自会心存感激和希望。
我有帕金森,手抖得厉害,需要开药
那天早晨,我的手像往常一样开始微微颤抖。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这已经是我的生活常态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颤抖变得越来越剧烈,甚至连拿起一杯水都成为了挑战。我知道,这是帕金森病在提醒我:它依然存在,依然在影响我的生活。
我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开始了一次图文问诊。医生很快回应了我,询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感激又无奈。感激的是,至少我不必亲自去医院排队等候;无奈的是,我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的身体正在逐渐失去控制。
医生问我是否需要照着上次的处方开药,我点头同意。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缓解,但至少可以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困扰。医生告诉我,服药期间如果有不适,应该及时线下就诊。我心中一紧,担心自己的病情会不会恶化。
处方审核通过后,我一键预约了药品。医生再次提醒我,按照平时的剂量服用,并且强调这是一场持久战。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坚强。毕竟,我已经坚持服药几年了,虽然效果不尽如人意,但至少我还能保持一定的生活质量。
在等待药品送达的日子里,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帕金森病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不能让它控制我的一切。我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缓解症状,例如瑜伽和冥想。虽然效果有限,但至少让我找到了些许的平静。
当药品终于送达时,我感到一丝安慰。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病情,专注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然而,我也知道,这只是暂时的逃避。帕金森病依然存在,依然在等待着我去面对。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