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一位85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右上腹疼痛和寒颤发热入院,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脓毒血症、胆总管结石等多种疾病。由于患者高龄且存在多项高危因素,传统的外科手术和经皮腹腔胆囊穿刺吸引等方法均不可行。为了尽快解除患者的危机,医生们选择了内镜下经乳头胆囊胆管双引流术联合胆总管取石术,并在手术过程中成功将大量化脓胆囊胆汁抽出。然而,考虑到患者可能在出院后还会反复发作胆囊炎胆管炎,医生们决定采用内镜下胆道内外引流转换术(ECBDS),一次手术同时解决了胆囊胆管两个问题,实现了双引流的转换。患者在术后2天进食,5天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身体状况良好,无不良事件,未见复发。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结石多发生在胆管内,继发性结石则是由胆囊或肝内胆管结石掉入胆管所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微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而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甚至威胁生命。
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原则包括解除胆道梗阻、取净结石、通畅引流胆道、预防结石复发和合理应用抗生素。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已经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手段。同时,电子纤维胆道镜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工具,可以在直视下观察胆管、肝管,处理胆道病变,避免盲目取石带来的损伤。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也逐渐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治疗措施。ERCP不需要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深受患者欢迎。EST可以在内镜下小切口切开乳头括约肌,取出结石,乳头切开后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结石复发的可能性。
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禁忌证,例如一般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腹腔内粘连严重、合并肝内外胆道明显狭窄等情况。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术后的护理和生活习惯,避免诱发结石复发的因素。
成人先天性胆管囊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因囊肿类型而异。I型囊肿的治疗通常包括切除囊肿和胆道重建,但如果存在恶性病变或手术风险过高,则不建议手术。重建时,需要确保所有肝段都能顺畅排出胆汁,并注意解剖变异和所有碎片的移除。有研究表明,对远端导管的对缝缝合可以减少胰漏,并且应该放置引流。对于II型囊肿,目前的治疗主要基于基本原则而非实际数据。只有在出现症状时才需要切除,并优先考虑胆道引流。III型囊肿如果大到引起十二指肠梗阻,需要手术处理,通常是经十二指肠切除,伴或不伴胆总管、胰管移植。小的病灶可以通过手术或内镜去顶来治疗。IV型囊肿的切除方式参考I型和V型。V型Caroli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是切除扩张部分的肝脏病移除阻碍剩下肝段胆道引流的残余阻碍。治疗需要结合病人特性,包括囊肿和相关狭窄的程度和分布、是否恶变以及残余肝的功能。移植可以作为一个备选项,但如果手术能够保留足够的肝功,那么这种手术方式可能更好。表1总结了简化的治疗方法。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也被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或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可能发生在肝内、肝外胆管的任何部分。这种病变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腹部包块、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早就诊,并通过B超、CT、MRCP等检查项目进行确诊。由于该病变可能引发结石病变、胆道感染、胆汁性肝硬化甚至癌变等严重后果,因此建议患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部位,恢复胆道功能,确保胆汁正常排泄。
手术治疗可以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或开腹手术的方式,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及早的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我曾经是一名忙碌的白领,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直到有一天,我在体检中发现了肝功能异常的报告单,心中不免有些恐慌和焦虑。我开始频繁地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让我更加困惑和不安。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了在线问诊服务。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很快就联系到了一位专业的医生。医生详细地解读了我的肝功能报告单,并告诉我可能存在胆道疾病的风险。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医生还是建议我多喝水,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无需排队等待,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同时,医生的专业解答也让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医学界,对于胆囊功能的判断存在不同理解。一些医生仅凭术前检查就决定是否切除胆囊,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临床实践表明,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动态观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胆囊的功能,避免不必要的切除手术。
有一种观点认为,胆囊没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切除后对人体无大碍。然而,近30年的研究资料表明,对于有功能的或通过外科手术矫正后功能可恢复的胆囊,应该优先考虑保胆治疗。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并且可以帮助患者避免胆道损伤、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不良后果。
在判断胆囊是否适合保胆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保胆外科学》一书提出了“术前、术中及术后,动态观察胆囊功能”的概念,这有助于更客观、辩证地判断胆囊的功能状态。术前可以通过B超、CT、MRCP等影像检查及常规化验来获取参考数据。然而,这些数据只能反映治疗前的功能状态,不能完全决定胆囊是否适合保胆。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意愿、术前检查结果、手术风险等。对于那些虽然术前检查结果不理想但坚决希望保胆的患者,医生不应该轻易拒绝他们的请求。相反,医生应该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权衡保胆和切胆的利弊,帮助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我总是早上起床口干口苦,感觉像是被一团火烧过的喉咙。这种不适感让我每天都很难受,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口干口苦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口腔疾病、消化功能异常、胆道疾病等。医生建议我首先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不洁饮食和打呼噜。同时,医生也提醒我如果症状持续存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排除潜在的疾病风险。
我开始认真遵循医生的建议,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也开始服用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希望能够改善消化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口干口苦症状有所缓解,我感到非常欣慰。
这次的线上问诊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医疗服务,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健康问题。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
CA19-9作为一项血清肿瘤指标,广泛应用于胃肠道肿瘤,尤其是胆道和胰腺肿瘤的诊断中。然而,其诊断特异性较低。本文回顾了10例血清CA19-9异常增高的胆道良性疾病病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这些病例中,男女比例为4:6,年龄分布在30-85岁之间,CA19-9值介于532.32-12000.00 IU/ml。所有病例的血清CEA、CA125及AFP均正常。其中,8例为胆总管结石,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1例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除了1例外,所有病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经过治疗后,8例病例的CA19-9水平在30天内恢复正常,另外2例病例分别在术后2月和3月内恢复正常。这些结果表明,CA19-9在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大小便和汗液排出体内的废物。尿液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态。下面我们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尿液颜色变化及其原因。
白色尿液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尿液呈现白色浑浊的状态,甚至在便壶底部形成沉淀。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在冬季。实际上,这是尿中盐类结晶所致的生理现象。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多饮水增加尿量即可缓解。
黄色尿液
如果我们摄入的水分减少或丢失过多,尿量会减少,使尿液颜色变深。然而,如果尿液颜色像浓茶一样黄,可能是肝脏或胆道疾病的早期信号。胆红素是使尿色发黄的主要因素,当肝脏或胆道出现问题时,尿中排出的胆红素会增加,导致尿液颜色变深。
黑色尿液
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后,尿液可能会变成黑色,类似于酱油的颜色。这是因为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大量进入血液,再浓集在尿中所致。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不需要特殊治疗,经过休息和改进训练方法后会自行痊愈。
红色尿液
血尿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任何导致血液进入尿液的疾病都会产生血尿。尿液中混合的血液极少时,肉眼很难观察出来;当混入的血液量超过千分之一时,就有可能经肉眼观察到微弱的红色。引起血尿的疾病超过100种,包括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肾小球肾炎等。无痛性血尿,尤其是间断发生的血尿,应引起特别注意,可能是肿瘤的早期信号。
总之,通过观察尿液颜色,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尿液颜色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预防泌尿系疾病的发生。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网上寻求医疗帮助,但最近的经历让我别无选择。我的大便像木炭一样黑,肚子疼得厉害,整个人都感到虚弱不堪。起初,我以为只是普通的消化问题,于是自行服用了一些补血药物并喝了鸡汤。然而,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昨天,我开始腹泻,排出大量黑色的物质,甚至连尿液也变成了黑色。我感到非常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决定尝试在线问诊。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图文问诊服务,我与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听取了我的症状后,建议我立即去医院进行血尿粪常规检查。虽然我对这个结果感到担忧,但我也知道这是必要的步骤。现在,我正在等待检查结果,希望能尽快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得到有效的治疗。
胆石病(Cholelithiasis)是一种在中国广泛存在的疾病,影响着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肝内外胆管。根据国内的尸检报告,胆石症的发病率约为7%,而文献显示,胆囊和胆总管同时出现结石的病例占胆石症的5%至29%,平均约18%。随着胆囊结石病程的延长,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相对增加。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在西方国家较少见,但在东方各国较为常见。
中国的广阔地域、众多人口以及地理环境、饮食结构和卫生条件的差异,导致胆石病的发病构成比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南方地区和农村的原发性胆管结石发病率高于西北地区和城市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B超的普及,自然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