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泌乳素型垂体瘤是许多女性面临的健康问题。尽管这种疾病可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但只要得到适当的治疗,通常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开始治疗之前,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激素水平的评估。由于女性身体的特殊性质,存在一些关于何时进行这些检查的疑问。
对于一个41岁的泌乳素型垂体瘤患者来说,了解何时进行激素检查尤其重要。一般而言,女性的激素水平会随着生理周期的变化而波动。在排卵期,激素水平通常较高,因为这是身体准备受孕和哺乳的阶段。因此,泌乳素的分泌也会相应增加。相比之下,在滤泡期,激素水平可能不会有太大影响。
为了获得最准确的结果,建议在月经来潮前两周内进行激素检查。这个时间段内,女性身体的激素水平相对稳定,可以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如果上次检查是在月经结束后一周进行,那么下次检查也应该在同一时间点进行,以便形成对比。
总的来说,正确的检查时间对于泌乳素型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检查,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这种疾病,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垂体腺瘤,简称垂体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由于其位于颅脑深部及内分泌中枢,可能对周围产生压迫和对内分泌的影响,严重损害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及生活劳动能力等。虽然垂体瘤通常是良性的,但由于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完全治愈仅依靠一种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由内分泌和神经外科医生,甚至更多相关专科医生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垂体是一个小小的腺体,位于人体脑组织中,约一颗花生米大。它能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泌乳素等,并通过分泌这些激素来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由于垂体生长在脑组织的底部中央,周围密布着许多非常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如视神经、脑底动脉等,因此一旦长出瘤子,其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
垂体瘤是一种内分泌系统肿瘤,大多属于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多在30岁~60岁之间,女性较多见。正常垂体分泌很多激素,当垂体被瘤压迫时,垂体的某些激素分泌减少,也可出现相应的内分泌激素缺乏的症状,某些激素过多或者另外的激素缺乏,就导致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身体多个系统出现紊乱,垂体瘤也压迫周围神经出现一些压迫症状,例如出现头痛,或对周围视神经产生压迫,导致失明、眼痛、视野缺损,甚至可出现失明、脑积水、下丘脑功能障碍等。
临床上,大致将垂体瘤分为两大类,即有分泌功能性腺瘤和无分泌功能性腺瘤。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有以下几种:①生长激素型腺瘤;②催乳素型腺瘤;③促皮质激素型腺瘤;④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无分泌功能性腺瘤约占25%,临床上早期没有或只有轻度的内分泌失调的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征象,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垂体瘤患者的早期症状往往轻微,容易漏诊,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脑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传统的开颅手术存在视野差、手术创伤大、风险高等问题。近年来,经鼻蝶窦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垂体瘤技术已经被广泛采用,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恢复快,垂体瘤切除更彻底。
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脑肿瘤,位于大脑底部的中央位置,虽然只有豌豆一般大小,但其拥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可分泌生长激素等在内的多种激素,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大多离不开它。 当垂体的细胞生长失控时,就会引发“垂体瘤”。垂体瘤一旦出现,人体的腺体、器官功能也就跟着乱了套。
垂体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居原发性脑肿瘤的第2位,绝大多数是良性。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垂体瘤可以分为激素分泌性垂体瘤和无功能腺瘤。而根据激素分泌种类的不同,激素分泌性垂体瘤又可以分为泌乳素型垂体瘤、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垂体瘤等等。
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通常无明显体征,通常体检发现;或者出现周围结构受压症状。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若是肿瘤侵犯了垂体周围的神经血管丛海绵窦,会出现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如上眼睑下垂、瞳孔变大等表现。
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如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发生在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患者往往表现为巨人症,身高超出常人;在成人阶段过多生长激素导致面容改变、手足粗大(穿鞋子尺码增加)。另外还会出现多汗、骨关节病变、高血压、糖尿病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型垂体瘤也称为“库欣病”,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身上紫红色的皮纹)。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型垂体瘤过度的TSH刺激甲状腺产生过多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机能亢进,也称为中枢性甲亢),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如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
总之,垂体瘤是一个临床表现多变的疾病,如果您有上述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确诊垂体瘤,也不要慌张,手术虽然可以快速解除压迫,缓解颅高压,经鼻蝶显微手术具有不开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势,给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垂体瘤是一种由垂体细胞发生的肿瘤,可能会对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其类型和症状多种多样,很容易被忽视。以下是四大常见信号,需要引起警惕。
首先,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腺瘤,会影响男性性功能和女性的月经周期,甚至导致不孕不育。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考虑是否患有垂体瘤。
其次,生长激素腺瘤的常见症状包括脚大、手指大、嘴唇大等,患者的脸型也会发生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第三,垂体瘤的增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重要组织,例如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如果短期内出现视力下降,需要高度怀疑是否患有垂体瘤。
最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也可能是垂体腺瘤过度分泌促甲状腺素引起的。患者如果有甲亢的症状,除了查看甲状腺本身的问题外,也应该考虑到垂体腺瘤的可能性。
如果出现以上四种信号,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检查、垂体内分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根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垂体腺瘤的发病率为7.5-15/10万。然而,在普通人群中,很多人对此病的认识仍然很有限。即使是最明显的症状,如巨人症和肢端肥大,也很难被普通人所认识到。因此,提高国人对垂体腺瘤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垂体腺瘤可以分为无功能性腺瘤和分泌型腺瘤。无功能性腺瘤在早期不会对病人产生任何症状。但是分泌型垂体腺瘤早期即对病人产生极大伤害。例如,垂体泌乳素腺瘤在女性病人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在男性病人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如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巨人症,在成年病人主要表现为面容改变、手足粗大、多汗、骨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手足指(趾)软组织及关节的肿胀等肢端肥大症。严重者会出现糖尿病、肥大性心脏病以及甲状腺、结肠的肿瘤等等。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身上紫红色的皮纹)。血压增高,血钾低和糖尿病。经常合并精神疾病。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腺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其它还有FSH、LH型垂体腺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
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垂体激素的检测以及影像学的检查等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其中以鞍区的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垂体腺瘤的检出率最高。通过鞍区薄层(每1mm扫描一层)增强影像的MRI检测,若结合动态造影MRI检测,直径小至2-3mm的垂体微腺瘤也可以显像。鞍区增强CT显像对于部分垂体大腺瘤显像效果好,可以了解鞍底骨质的破坏程度以及蝶窦气化的程度。通过详细的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垂体激素的测定以及影像学的检测,垂体腺瘤的诊断不难确定。
垂体腺瘤的治疗是一个多科室协作的综合治疗过程。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无症状的微腺瘤,应该强调预防为主,坚持1-2年完整的检查一次,包括内分泌和视力及MRI并坚持长期有效的监测。对于有症状的或者体积较大的垂体腺瘤则要早期综合治疗。垂体腺瘤病人都应该建立终身随诊制度,定期复查垂体前叶功能和鞍区MRI以监控肿瘤的复发及生长情况。随着年龄的不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的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术后一年,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每年做垂体激素的测定,根据情况替代已经低减的垂体激素。
泌乳素型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占成人垂体功能性腺瘤的40%-45%。这种疾病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PRL)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闭经、溢乳、不孕(育)、高泌乳素血症及视力下降。
在治疗泌乳素型垂体瘤时,通常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性治疗等选择。对于微腺瘤,手术干预通常不是首选,因为它们大多数不会生长。然而,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泌乳素水平、全身情况、药物治疗反应、患者意愿和对生育的要求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和内镜等仪器设备的发展以及手术微创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蝶窦入路手术已成为垂体催乳素腺瘤患者除药物治疗之外的另一选择。这种手术方式更精确、更安全、损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对于侵袭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开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几乎没有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大多与全身状态差及脏器功能障碍相关。一般来说,以下几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垂体微腺瘤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者;2)药物治疗反应较大不能耐受者;3)巨大垂体腺瘤伴有明显视神经压迫,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血催乳素和缩小肿瘤体积;4)经药物治疗3-12个月后,泌乳素水平降至正常,但肿瘤体积仍没有变化,需考虑垂体无功能腺瘤可能;5)侵袭性垂体腺瘤伴有脑脊液鼻漏,或药物治疗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者;6)带瘤生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或拒绝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者;7)药物治疗或其他原因引致垂体瘤卒中,表现剧烈头痛和急剧视力减退者;8)垂体大腺瘤伴囊变,药物治疗通常无法缩小肿瘤体积;9)经验丰富的术者认为有较高手术全切除预期,且充分考虑到患者手术的意愿。
外科手术在泌乳素型垂体瘤患者治疗中的主要目的是:1)迅速缓解内分泌异常,降至正常范围;2)保留正常垂体功能;3)尽可能减少肿瘤复发。
周三下午患者完成了手术,手术后第三天进行了核磁报告。患者询问医生关于手术的效果,医生回复称手术效果良好,但提醒患者需要再次复查。此时,患者提到术前只有生长激素高,而手术后皮质醇却变得很高,医生解释称这是正常现象。患者还询问医生关于手术过程中在大腿上取了一块皮的问题,医生解释称这是为了做颅底修补,预防脑脊液漏。
服务已开始。
提醒事项:1、医生必须完整查看患者病例后开始诊疗行为;2、为6岁以下儿童开具处方时,请确认患儿有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陪伴;3、根据相关规定,互联网医院不得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
您好。
图像打不开?
能看到吗
看到了
你这个要去看内分泌科和神经外科
要抽血查泌乳素
要做垂体磁共振增强检查
看看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也可以周五早上过来看我的门诊
泌乳素,去年10月份有查,是600多,具体的我不记得了
核磁共振我是做增强的
资料齐全,就去看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
是挂您的号吗
我是神经内科的,这个如果不需要手术就要去内分泌科看病吃药
一般小的垂体瘤都不需要手术,具体可以咨询神经外科
我们县级医院建议我先吃药
医生,我想问下,这个垂体微腺瘤对于值夜班来说,影响大吗?
其实夜班对任何人都有影响
主要是看自己能不能耐受
泌乳素高,还是要内分泌科就诊
我是想问,现在挨这个垂体微腺瘤了,还合适值夜班吗
控制住了很多人没什么不适
那我现在这个情况,需要怎样的治疗是要去找内分泌科看?您这里是是不对口的吗
是的
明确诊断了就去神经外科和分泌科看
这两个随便那个科室都行吗
如果不手术就看内分泌科
你这个垂体瘤不大,手术可能性不大
县级医院医生说,目前不是很大,可以药物治疗
那我就直接找内分泌科看咯
是的,要吃药
好的,那找内分泌科看,谢谢医生
已设置此轮消息不用回复
不客气
服务已结束,后续如您有任何病情变化或不适,请及时上线咨询或线下医院就诊。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问诊已结束
垂体瘤的治疗方式一直是患者和家属们关注的焦点。到底是选择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而手术能否实现微创?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文中将得到解答。
实际上,现代神经外科手术已经实现了微创化。即使是开颅手术,也是在显微镜下进行的,对大脑组织的损伤非常小。对于垂体瘤,微创手术更具优势。我们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进行手术,相比传统手术,损伤更小。
那么,垂体瘤的治疗应该选择手术还是药物呢?泌乳素型垂体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可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但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如果影响内分泌功能,手术仍然是必要的选择。
微创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肿瘤对垂体、神经等的压迫。手术通过鼻腔自然腔道经颅底进入鞍区,经过很小的切口切除垂体瘤。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不需要开颅,面部也不会留下手术切口瘢痕,对视神经的损伤较小,有利于肿瘤的完全切除,保护了垂体功能。术后恢复速度快,疗效也较好。
此外,微创手术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鼻腔正常结构损伤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请注意,本文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泌乳素型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等症状。溴隐亭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那么,患有泌乳素型垂体瘤的女性在服用溴隐亭期间是否能够怀孕呢?
研究表明,约80%的女性催乳素瘤患者经过溴隐亭治疗后可以成功怀孕。然而,在怀孕前,需要进行一次磁共振和泌乳素检查,并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是否停药。如果肿瘤直径小于10mm,通常可以安全停药;如果肿瘤直径大于等于10mm,则需要继续使用溴隐亭进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溴隐亭在孕期使用被证明是安全的,但仍建议在受孕后的前4周内暂停使用。同时,孕期需要定期检查,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巨大催乳素瘤病史或症状的患者,需要更频繁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问题。
总的来说,虽然溴隐亭治疗泌乳素型垂体瘤的女性可以怀孕,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垂体瘤是一种在垂体上发生的肿瘤,通常也被称为垂体腺瘤。这种疾病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占据了10%-15%的比例。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医生对垂体瘤的认识不断提高,近年来垂体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神经外科中心的垂体瘤收治量甚至占到了所有肿瘤的三分之一。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随机抽样选择100个正常人进行鞍区的核磁共振检查,垂体瘤的检出率高达16%。这说明垂体瘤的检出率非常高,只是大多数人没有表现出相关的症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垂体瘤的分类有关。
垂体瘤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激素分泌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按照肿瘤大小的不同,垂体瘤分为垂体微腺瘤(直径小于1cm)和垂体腺瘤(直径大于等于1cm)。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激素分泌性垂体瘤和无功能腺瘤。尤其是无功能腺瘤,当肿瘤体积不大时,往往没有不适的症状和体征,难以被发现。
垂体瘤的大小与治疗预后密切相关。大约70%以上的垂体无功能瘤不需要治疗,若没有相应的垂体功能低减的情况,临床上可以长期随诊。若在随诊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肿瘤生长速度加快,压迫了周围的组织(如视野缺损等),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按照激素分类将垂体瘤分为以下四种: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型垂体瘤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型垂体瘤。当然还有FSH、LH型垂体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激素分泌型肿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
垂体瘤通常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垂体瘤的临床表现千差万别,患者首诊的科室也会相对分散,最常见的就诊科室为内分泌科、神经外科、妇科、眼科、皮肤科、骨科、男科以及皮肤科等等。在某些基层和专科医院,由于缺乏垂体瘤综合治疗的中心,患者往往辗转多个科室,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贻误了病情,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和物质的压力。
垂体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垂体激素的检测以及影像学的检查等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其中以核磁共振(MRI)检查对垂体瘤的检出率最高。通过鞍区薄层(每1mm扫描一层)增强影像的MRI检测,若结合动态造影MRI检测,直径小至2-3mm的垂体微腺瘤也可以显像。鞍区薄层CT可以了解鞍底骨质的破坏程度以及蝶窦气化的程度,不仅对诊断有帮助,同时对手术也有指导价值。
关于垂体瘤的治疗,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分泌激素以及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垂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治疗方法。由于垂体瘤的特殊性,很多时候一种方法无法达到完全治愈,应该根据患者垂体瘤的大小、激素分泌的情况、并发症及共患疾病的情况、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患者的经济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垂体瘤多数是良性肿瘤,患者应将其视为如同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要终身随访。对于手术的患者,术后定期(每3-6个月)复查垂体前叶功能,每半年到一年复查鞍区MRI,监控肿瘤的复发及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