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两大类型。针对这两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国内外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结合放射性碘(131I)治疗和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这种综合治疗策略已被证明能够显著降低癌症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在手术治疗方面,除非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且局限于甲状腺内,否则都应选择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避免进行甲状腺次全切或单叶切除,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癌症残留的可能性。手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复发灶或转移灶可以通过131I治疗来消除。131I发出的β射线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
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是另一个重要的治疗环节。通过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可以去除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生长的环境,从而阻止癌症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甲状腺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只有通过综合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后通常需要服用人工合成的左甲状腺素钠或动物甲状腺片,以维持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合理范围内。这种替代补充对于抑制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降低复发和抑制进展的治疗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合理服用甲状腺素对术后有甲状腺癌残留、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尤为重要。
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合理服用甲状腺素,这对健康有利无害。然而,服用剂量应该根据甲状腺癌患者的具体病情(风险分级)区别对待,并根据患者血清TSH水平进行精确调整。一般而言,患者需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甲状腺素剂量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有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禁忌症的患者不适合上述标准。特殊情况下,建议咨询有经验的甲状腺疾病相关专家。
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在体检中发现颈前肿块,随后入院接受治疗。经检查,患者左侧甲状腺肿大,并在左颈部颈内静脉旁发现肿大淋巴结。B超结果显示两侧甲状腺存在多发占位。手术中发现左甲状腺上中部有两个实性肿块,左颈部颈内静脉旁有4-5枚肿大淋巴结,其中一枚较大且有粘连。右甲状腺被多个小结节占据。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左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左颈淋巴结转移3/31枚,右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切口I/甲愈合。医生建议进行同位素治疗(或碘131治疗),并提醒患者携带相关诊治资料尽快就诊并完成床位预约。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其中的95%以上。DTC的主流治疗模式包括手术、碘-131清甲清灶和TSH抑制治疗。然而,复发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是DTC治疗的关键环节。
2009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首次提出了术后复发风险分层的概念,根据病理特征、淋巴转移、Tg水平和131-碘治疗后全身显像等因素将患者的复发风险分为低、中、高危三层。2015年,ATA指南将BRAF基因突变纳入复发风险分层,并细化了转移淋巴结的数目及肿瘤侵犯特征,对不同分层人群的131碘治疗进行了细化的推荐。
此外,建立连续动态危险度评估模式也非常重要。2010年,Tuttle等提出了动态危险度评估的概念,根据随访过程中获得的最新数据实时修正DTC的分期及复发危险度分层。2015年,ATA指南将上述4种治疗反应纳入作为初始治疗后的动态危险度评估标准,用以实时监测疾病转归情况,及时调整DTC风险分层及后续的随访和治疗方案。
总之,甲状腺癌术后的正确评估至关重要。通过复发风险分层和动态危险度评估,可以更好地管理DTC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过去的20年中,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以每年6.2%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在女性中。然而,尽管数字看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却保持平稳。这得益于检查手段的提高、手术技术的改善以及术后治疗和管理的完善。
如果发现甲状腺结节,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和体检、超声和穿刺细胞学检查等来确定诊断。如果无法排除恶性,手术是必要的。手术中,病变组织将被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调整手术方案。
手术后,可能需要接受内放射治疗,具体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是否有远处转移或周围侵犯等因素。同时,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也是必需的,以补充人体正常需要的甲状腺素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需要注意的是,甲状腺素片的用药量必须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过多或过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经过综合治疗,甲状腺癌的十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这是所有癌症中非常高的生存率。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风险可以通过一个分层系统来预测。这个系统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原发肿瘤(T)、淋巴结(N)、远处转移(M)、有无残留(R)和病理类型及血管是否侵犯(P)。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和欧洲甲状腺协会(ETA)都有相应的分层系统,两者可以被汇总并细分为四个层次:高危、中危、低危和极低危。
高危情况包括肿瘤突破被膜侵犯周围器官(T4)、淋巴结转移灶大于3cm或大于3个肿瘤突破包膜的淋巴结、远处转移(M1)以及有肉眼下残留肿瘤组织(R2)。中危情况包括肿瘤有微小的腺体外侵犯仅侵犯带状肌(T3)、颈部淋巴结转移大于5个(转移淋巴结大小在3cm以内)以及肿瘤为侵袭型的组织学类型或有血管侵犯。低危情况需要满足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T1b, T2)和淋巴结转移小于等于5个(微转移,小于2mm),同时排除以上所有高危和中危情况。极低危情况需要满足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且小于1cm(T1a)和无淋巴结转移,同样排除以上所有高危、中危和低危情况。
复发风险分层的意义在于可以预测肿瘤复发的概率,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例如,中高危患者建议进行碘131治疗,而极低危和低危患者则不建议进行此项治疗。同时,复发风险分层还可以指导TSH抑制治疗的程度和时间,以及复查的周期。
在接受甲状腺癌手术后,碘治疗是常见的后续治疗方法。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服用碘131后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放化疗反应。然而,在服药期间,仍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最佳的服碘时间是在手术后4-6周,而不是越早越好。在开始碘治疗前后,需要避免摄入任何可能含有碘的食物,包括海产品、豆腐、罐头等。同时,炒菜做饭时应使用无碘盐代替普通盐。整个治疗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禁食碘,即在服药前两周和服药后两周内都应避免摄入碘。
另外,优甲乐通常在服碘后第三天开始服用。建议患者在早晨空腹时服用优甲乐,并在服药后半小时再进食。
在妊娠期间,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临床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增加早产、流产、低出生体重儿、死胎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风险,必须给予治疗。治疗目标是将TSH(促甲状腺激素)控制在妊娠期特异性参考范围的下1/2。如果无法获得妊娠期特异性参考范围,则应控制血清TSH在2.5 mU/L以下。LT4(左旋甲状腺素)是临床甲减的首选治疗药物,不推荐使用LT3或干甲状腺片。妊娠期SCH(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方案取决于血清TSH水平和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是否阳性。妊娠早期血清TSH低于妊娠期特异性参考范围下限可能提示甲状腺毒症的存在,需要进一步检查。妊娠期原则上不采取手术治疗甲亢,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甲状腺切除术。对于甲状腺癌,手术时机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妊娠的进展。新生儿CH(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和治疗也非常重要。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与不孕和辅助生殖的结果相关,建议对所有治疗不孕的妇女监测血清TSH水平,并在必要时给予LT4治疗。
石瘿是指甲状腺的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颈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根据病理类型,石瘿可分为乳头状腺癌、乳头状囊腺癌、滤泡性腺癌及未分化癌四种。其中乳头状腺癌及乳头状囊腺癌最为常见,多发于青年人,生长缓慢,恶性度低;滤泡性腺癌多发于中年人,肿块较大,质软,容易发生转移;未分化癌多发于老年人,恶性度高,发展快,短期内即可侵犯两侧甲状腺,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石瘿的发生与情志内伤、肝脾气逆、肉瘿日久转化有关。长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于颈前,日久化热,热盛伤津,阴液亏损而成石瘿。临床上,石瘿多见于30-45岁青壮年,女性发病较多。患者可能出现颈部肿块坚硬不平、吞咽时活动受限、呼吸和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晚期可能发生骨、肺、颅内转移,出现骨痛、胸痛、咳嗽、咳血、头痛、复视等症状。
治疗石瘿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西医手段,也可以配合中药内治和外敷。辩证论治方面,痰瘀内结证的治疗以解郁化痰、活血消坚为主;瘀热伤阴证的治疗以和营养阴、活血通络为主。局部外用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阿魏粉敷贴;肿块处疼痛灼热者,可用生商陆根捣烂外敷。
预防与调护石瘿的方法包括及早手术切除肉瘿、采用放射治疗的患者可常服中药以养阴清热、平肝消瘿等。对于石瘿患者,定期体检和甲状腺功能检查非常重要,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碘131治疗后,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辐射对自己和周围人群的影响。以下是详细的防护指南。
甲状腺是脊椎动物中至关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它在哺乳动物体内起着关键作用。甲状腺癌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癌症,占所有癌症的约1%。然而,近年来各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与大多数癌症不同的是,甲状腺癌更常见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0岁左右。
甲状腺癌的症状通常包括甲状腺肿大或结节,初期可能随吞咽运动上下移动,后期则固定不动。肿块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晰。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和压迫症状,导致气管、食管移位,甚至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问题。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因病理类型而异,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