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2,186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利润总额204亿元,同比增长11.5%。尽管行业毛利率和利润率有所波动,但整体运行态势良好。
在化药领域,由于基本药物招标降价、国家调整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和抗生素分类管理办法等行业负面政策的影响,化药行业利润增速自2011年开始出现显著下滑。2012年1-2月,化药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19%和2%,未来仍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
与化药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成药行业在2012年1-2月依然延续了2011年的突出表现,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30%和28%。这得益于中药材价格的稳定以及中成药行业的整体运营出色。
在化学原料药领域,1-2月的表现相对较差,原因可能是部分重点原料药品种价格出现下滑。VC、VE等重点维生素品种价格较去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抗感染药物主要品种的价格走势也不容乐观。
生物制药行业在2012年1-2月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增速分别为20%和29%,恢复了2011年以前的高增长态势。这得益于行业毛利率和利润率的持续向上趋势。
医疗器械行业在2012年1-2月表现依然抢眼,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23%和21%,表现优于医药行业。需求旺盛和政策影响小是行业表现突出的主要原因。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已经逐渐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科研人员的努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合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在ICMCM会议上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基础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保健发展,从针对病源的治疗向整体调节发展。这一转变将引领中医药的发展,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撑。香港大学副校长谭广亨教授指出,现代科技正在成为中医药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医药的教学、研究以及生产都正在整合现代技术。通过与西方医学的交流合作,中医药有望成为未来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药物研究和医药生产正处在从仿制为主走向创新为主、由制造大国走向创新强国的历史转折期。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院士指出,我国新药研究走向自主创新的“三步走”战略:从积累阶段到崛起阶段,再到跨越阶段,最终争取进入或接近国际新药研发“第一方阵”。
在实现制药强国的梦想过程中,我国应发扬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国际药物研究的前沿技术,加强创新药物的转化型研究,推动我国医药行业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水平不断提高,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多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GMP认证是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标准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新版GMP认证对药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生产环境、设备、人员、文件管理等方面。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面临停产整顿或倒闭的风险。
以无菌药品生产企业为例,我国共有1319家企业,其中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仅有796家,还有523家企业游离于努力后过关和被整合之间。非无菌制剂药企的情况也类似,截止目前,仅778家通过认证。
为了应对GMP认证的压力,许多企业纷纷寻求通过收购或整合来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例如,一些企业通过收购拥有药品批文的企业,从而获得新的产品线和市场机会。
此外,GMP认证也推动了医药行业的整合和集中。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GMP认证,医药行业将朝着寡头格局发展,形成100家左右的医药集团或企业。
总之,GMP认证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中药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疗效显著。然而,近年来,一些中药质量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确保中药质量,提升中药产业的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药质量问题的现状
1. 中药材种植不规范:一些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导致药材中残留超标,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
2. 中药炮制工艺落后:一些中药炮制工艺不规范,导致中药有效成分流失,影响疗效。
3. 中药制剂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二、中药质量的重要性
1. 保证中药疗效: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疗效的基础。只有质量合格的中药材和中药制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2. 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中药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产业的声誉和竞争力。高质量的中药产品,更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
3. 促进中药国际化:中药质量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只有质量过硬的中药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三、中药质量提升策略
1. 加强中药材种植管理: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规范,严格把控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确保中药材质量。
2. 传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工艺:加强对中药炮制工艺的研究和传承,提高中药炮制工艺水平,保证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保存。
3. 提高中药制剂生产质量:加强中药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中药制剂质量稳定可靠。
4. 建立健全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为中药质量监管提供依据。
四、新药研发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药研发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研发出新药,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中药产业的竞争力。
1. 加强新药研发投入:加大新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2. 支持创新药物研发:加大对创新药物研发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药物研发。
3. 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中药新药研发。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医疗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现中医药出口的标准化?如何提高中医从业者的待遇?如何让百姓在基层享受到优质的中医服务?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王国强指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程是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在六个省份启动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中医药服务的亮点,方便了基层群众就医。
在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王国强强调,标准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处理好标准化与中医个性之间的关系。他提到,中医药讲究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因此标准化不能简单照搬西医模式。他强调,标准化工作需要多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针对中医药产业链上的问题,王国强建议将中医药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他认为,中医药不仅是优质的医疗保健资源,也是科技创新资源,具有中国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他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除了王国强的观点,文章还介绍了其他代表委员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建议。例如,全国人大代表、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建议将藏药归入大品类进行研发,以促进藏药的产业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步长药业董事长赵步长则建议制定道地药材种植及炮制规范标准,以提升中药材质量。
近年来,随着儿童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儿童用药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儿童用药没有小剂量包装,导致“用一半扔一半”的浪费现象。
例如,李女士的儿子亮亮(化名)因肺炎住院,使用的抗生素只用了1/3就扔掉了,相当于浪费了20多元钱。当李女士提出开小剂量注射液时,医生告诉她,这种注射液没有儿童型。这种情况在许多医院都普遍存在。
鞍山某医院儿科的苏大夫表示,医生在给孩子看病时,都需要根据孩子的体重酌量用药。目前医院销售的剂型大多为500毫升,但儿童所需剂量只有一二百毫升,尤其是新生儿用得更少。剩下的药考虑到用药安全的问题,也不能再给别的孩子用,只能是全部扔掉。这无疑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医生介绍,目前一些高价位的进口药已经有了儿童小剂量,但一些中等价位的常用药却只有一个剂量。此外,医院在进药时也都考虑到多数患者的使用情况,只有一个规格的常用剂量,这样儿童用药时就只能是按照实际用量,用一半扔一半了。
用成人药给儿童服,不仅浪费药品资源,还可能危害儿童的健康。那么,为什么儿童剂型药会这么少呢?某药厂的医药代表道出原因,按照目前的相关药品生产管理规定,改换药品包装大小属于剂型改变,需要有新的药品批号,不仅申报程序复杂,而且会使成本相应增加。同时,相对成人用药而言,儿童用量要小得多,投入回报率较低,生产企业当然不愿意为此“自找麻烦”。此外,改包装后,药盒、说明书等各类成本至少会上升20%,这些成本势必要添到药价中去,可能会导致小包装药品表面上看似便宜了,实际药品单价却上去的情况出现,市场难以接受。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能够重视儿童用药问题,加大对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生产力度,让更多的儿童能够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
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药品企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近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国雄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新上药每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低于百分之二十,他将引咎辞职。这一表态显示了他对接手新上药的决心和信心。
徐国雄认为,中国药品定价办法存在一定问题,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按照价值法来定价,而不是仅仅按照成本法。他指出,中国药品的毛利水平较高,但这是竞争的体现,其中包含了技术、品牌和成本优势。
在管理方面,徐国雄提出了矩阵式管理方式,并强调了经营委员会和执行董事会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他还表示,将取消核心子公司下面的子公司法人资格,以提升公司管理效率。
此外,徐国雄还谈到了与国药集团在福建市场的竞争。他表示,两家企业都为国家医药产业发展承担着责任,将共同努力。
新上药作为国内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徐国雄的表态和举措备受关注。他能否实现承诺,带领新上药实现业绩增长,值得我们期待。
海正药业与辉瑞公司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了‘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这一全新的合资企业。这家注册地和生产工厂位于浙江富阳的制药公司,总投资高达2.95亿美元,成为了浙江省制药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
‘海纳厚生,正道修远;辉光日新,瑞桢其祥’这首寓意深刻的藏头诗,正是海正药业对辉瑞公司合作对象的高度赞誉。历时两年三个月的谈判,两家企业终于达成了共识,共同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提供质优价更优的高端仿制药。
海正药业董事长兼总裁白骅表示,这是一场艰苦的‘恋爱’,双方在控股权、合作模式等问题上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谈判,最终达成妥协,海正药业获得了合资公司51%的绝对控股权,这对于辉瑞而言,也是史无前例的。
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的首期生产将主要集中在肿瘤、心血管等药品领域。根据计划,合资公司将注入80多个产品,覆盖肿瘤、心血管、抗感染、神经系统、免疫抑制剂等治疗领域。其中,海正药业将注入70余个品种,而辉瑞将注入7个品种,但具体品种名称尚未公布。
此次合作,不仅有助于辉瑞进入中国仿制药市场,也为海正药业提供了学习辉瑞先进管理及研发经验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海正辉瑞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制药行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优质、价优的仿制药选择。
近年来,中药和民族药在我国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中药和民族药的质量参差不齐,给患者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中药民族药标准研究与检测中心”应运而生。
该中心成立后,将主要负责以下工作:一是对中药和民族药进行标准化研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二是开展检测工作,对中药和民族药的质量进行把关;三是为各地药检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提高检测水平。
中心成立后,将对中药和民族药产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将提高中药和民族药的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其次,将促进中药和民族药的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最后,将提升我国中药和民族药的国际竞争力,让更多优质的中药和民族药走出国门。
此外,中心还将解决中药和民族药基础理论问题,推动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中药和民族药被称为“经验医药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中心将开展相关研究,填补这一空白。
总之,国家“中药民族药标准研究与检测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中药和民族药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相信在中心的推动下,中药和民族药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已上市的药品需要根据新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改进和升级。特别是中成药,其二次开发和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审评已上市药品补充申请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不仅影响了新药审评的进度,也对药品的上市速度造成了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在采访中提到,尽管国家鼓励企业对法规不完善的药品进行二次开发,但审评政策落地缓慢,周期长,成功率低,难以有效鼓励制药企业持续创新。
为了加快已上市药品补充申请的审批速度,提高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闫希军建议完善上市后药品补充申报流程和标准,提高审评效率。他提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应调整补充申请审批事权,将部分审批权力下放至地方局,并制定审评技术要点,规范地方局的技术审评。
具体建议如下:
1. 将已上市药品的补充申报资料报省(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省(市)药监部门组织专家按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制定的分级管理标准及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审评。
2. 对于确认为I和II级的补充申报,权限下放省市级,由省(市)药监部门组织专家审评。
3. 对于确认为III级的补充申报(对药品质量及安全有较大影响的),补充申报资料最终报国家药品审评中心。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加快已上市药品补充申请的审批速度,提高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鼓励制药企业加大投入,进行产品技术创新。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医疗改革,特别是在药品采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7日,安徽省出台《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标志着安徽省药品集中采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次集中采购范围涵盖了1118种药物,其中包含520种国家基本药物,实现了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此举旨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减轻患者看病负担,让更多患者受益。
在药品采购过程中,安徽省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制定了详细的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同时,对于竞争不充分的独家垄断产品,采取了政府指导价的方式进行限制,确保了药品价格的合理性。
除了药品集中采购,安徽省还积极探索医用耗材和设备的集中采购。通过搭建集中交易平台,让医用耗材供应商和医院在平台上阳光操作,集中交易,进一步降低了医疗成本。
此外,安徽省还首次探索医用设备集中采购,通过分级分类采购的方式,降低了设备价格,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安徽省药品集中采购的实施,不仅减轻了患者看病负担,也为医疗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