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家有孩子是“小新”

家有孩子是“小新”
发表人:老年健康守护者

家有孩子,仿佛拥有了一个“小新”般的存在,既让人忍俊不禁,又时常感到头疼不已。小新式的孩子往往充满活力,想象力丰富,但也常常让家长感到束手无策。本文将针对小新式的孩子的特点,从心理、行为、教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些“小麻烦”。

一、心理分析:小新式的孩子通常有以下心理特点:

1. 好奇心强: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

2. 想象力丰富:他们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奇妙的想法。

3. 逆反心理:他们喜欢挑战家长的权威,故意做一些让家长生气的事情。

4. 缺乏耐心:他们往往无法忍受等待,做事总是急躁。

二、行为特点:小新式的孩子通常有以下行为特点:

1. 脱线行为:他们常常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

2. 爱搞恶作剧:他们喜欢捉弄别人,尤其是家长。

3. 喜欢炫耀:他们喜欢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哪怕这些成就微不足道。

4. 爱发脾气:他们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大发雷霆。

三、教育建议:

1. 理解孩子: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

2. 耐心引导:家长要耐心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增强沟通: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4. 创设良好环境:家长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5. 注重教育方式: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与亲子有关的问题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在传统观念中,带孩子似乎主要是妈妈的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爸爸在育儿方面同样拥有独特的优势,甚至有些时候比妈妈更适合培养孩子。

    首先,爸爸在育儿方面更加注重孩子的安全,但并不限制孩子的探索和尝试。他们会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体验适度冒险,从而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其次,爸爸在育儿过程中更加不拘小节,更注重孩子的感受和快乐。他们会用更加轻松的方式和孩子互动,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欢乐和轻松。

    此外,爸爸在育儿过程中更容易保持冷静,不感情用事。他们会用更加客观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学会面对挫折,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和自主能力。

    以下是一些爸爸在育儿方面的具体优势:

    1. 爸爸懂得适度冒险:爸爸会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体验适度冒险,从而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2. 爸爸更加不拘小节:爸爸在育儿过程中更加注重孩子的感受和快乐,用更加轻松的方式和孩子互动。

    3. 爸爸自己更像孩子:爸爸们总能找到和孩子嬉戏的点子,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欢乐和轻松。

    4. 爸爸容易忍耐,懂得等待:爸爸在育儿过程中更容易保持冷静,不感情用事,引导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5. 爸爸更善于保持冷静,不感情用事:爸爸会用更加客观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总之,爸爸在育儿方面同样拥有独特的优势,与妈妈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   在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表明,父亲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发展,还对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父亲的陪伴与孩子的认知发展

      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与父亲经常互动的孩子,在语言、数学、空间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更出色。父亲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讨论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父亲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发展

      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父亲对子女的鼓励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而父亲的严厉和批评,则可能让孩子变得自卑和焦虑。

      三、父亲的榜样作用与孩子的价值观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亲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勤奋、诚信、责任等。

      四、父亲与母亲的教育配合

      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相互配合。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一致,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父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亲可以通过陪伴、关心、支持等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   在儿科门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焦虑的父母,他们抱怨孩子总是无理取闹,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生病时,他们恨不得把医生所有的医术都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孩子稍微有点不适,就紧张得不知所措。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爱的需求。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适度拒绝,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随意强求的。

      记得有一位母亲,她有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经常要求妈妈给他买玩具、零食。这位母亲意识到,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仅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虽然会表现出不高兴,但慢慢地,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当他生病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而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当然,拒绝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对他们严厉或冷漠。相反,我们要用耐心和爱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以下是一些拒绝孩子时的注意事项:

      1. 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

      2.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原因。

      3. 避免使用暴力或恐吓的方式。

      4. 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出决定。

      5. 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度拒绝。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自律,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   孩子的要求没完没了

      “妈妈你给我讲个故事吧,听完我就睡觉。”当妈妈把故事讲完后,5岁的欢欢又提出要求:“妈妈,你再给我讲一个故事吧,就5分钟,讲一个5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看着欢欢可怜兮兮地样子,妈妈哭笑不得,又给欢欢讲了一个小故事,没想到故事听完后欢欢又说:“妈妈,再给我讲一个两分钟的故事吧……”

      这时,妈妈就会对欢欢说,“妈妈还有很多事要做,不能继续给你讲故事了,你自己睡觉好吗?”可等妈妈忙了半小时后回到房间,发现欢欢还没睡觉,因为她正在等妈妈忙完后给自己讲故事。

      有时,妈妈也会为欢欢无止境的要求生气,命令她赶紧睡觉。这时,欢欢就会说:“坏妈妈!你是个坏妈妈!”

      孩子的粘人行为让家长感到困扰,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粘人心理呢?以下是一些专家的建议:

      1. 建立规则意识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例如,孩子可以要求妈妈讲故事,但讲故事的时间有限,不能无休止地延长。

      2. 培养独立性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例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让孩子明白,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3. 增强沟通能力

      家长需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粘人心理,逐渐变得独立和自信。

      专家支招

      北京幸福能量心理教育机构创办者刘慧玲表示,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粘人心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耐心和耐心,不要因为孩子的粘人行为而发火。

      2.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需求,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3.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4. 引导孩子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粘人心理,逐渐变得独立和自信。

  • 最近发生的儿童性侵事件让家长们心如刀绞,更让为人父母的我们忧心忡忡:我们视若珍宝的孩子们,我要如何才能保护好你?!我们都希望孩子们生活在如同舒曼《童年》组曲中所描绘的纯真美好无忧无虑的世界中,但真实世界却并非如此。数据显示网络上约有750000名儿童性侵者在搜索儿童性玩具。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数据2018年被曝光的儿童(<18岁)性侵案例达317例,受害儿童超过750人,年龄最小仅3岁。在此环境下,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今天,39健康网请来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朱大倩,让她来给大家聊聊其中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性教育和演习至关重要保护我们的宝贝,首先要做的就是扎紧篱笆,不让坏人有机可乘。尤其对于婴幼儿来说,成人的保护职责无可推卸,尽量不要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从“女童保护”近几年发布的报告看,熟人作案比例非常高,2014年达到87.87%,2018年为66.25%。因此不要轻易把孩子交给邻居或朋友看管,慎重考虑让未成年孩子出去寄宿和独自离家念书。再好的牧人也会有打盹的时候,超人妈妈也会有防范不到的角落。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必然要开始学习逐步离开家长。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带“保护网”。2018年750例受害人中7-14岁学龄期儿童的比例高达58.67%。2014年调查显示仅20%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性教育”。当面对“如果有人不经要摸你或脱你衣服,你知道如何求助和自救吗”这一问题时,14.6%的孩子选择“不知道”。在选择“会”的85.4%的人中大多对防性侵知识也仅有粗浅的一知半解,一些错误的认识甚至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危及自身安全,造成恶性后果。正确的性教育和演习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有一个美国防性侵的7分钟动画短片“how to tell your child”可以非常简短地教会孩子分辨出不安全的人和环境,学习如何拒绝并保护自己。对于儿童来说除了单纯的口头教育外,必须把这些原则情景化,通过一些小游戏、角色扮演、情景问答等方式反复演习,这样当孩子遇到危险情况时才能把理论化为行动,真切地保护好自己。重建安全感避免二次伤害要使我们的“篱笆”和孩子自带的“保护网”发挥最大作用,必须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保证每天都拨出一小段时间,放下所有的事,单纯地享受快乐轻松的时光。这对于建立亲子感情和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临近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的害怕恐惧只有在这样温暖,接纳,不被判断的时刻才能放心安全地讲出来。当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发现他们的变化,尽早给予保护、支持和帮助。对于已经遭遇到这些不幸的孩子更是如此,迅速脱离伤害环境,即刻启动安全保护,医治身体上的创伤,避免接触不必要的相关事件媒体信息。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在意和保护能力,帮助她/他重建安全感。告诉孩子这不是她/他自己的错误,表扬勇气,为她/他能选择正确保护自己的行为而给予赞赏。努力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要让孩子有因此事“受惩罚”的感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有条件的话尽早给予心理支持干预。在此过程中家长积极主动,保持情绪稳定是最重要的基础,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让孩子在家里得到更好的休息,尽早康复。愿天下无伤害,愿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孩子们,更愿他们都成为智慧勇敢的宝贝!

  • 透视文化背景下的亲子关系

    在当今社会,亲子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亲子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并分析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文化背景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1.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和谐,亲子关系在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家庭中,父母通常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而子女则被期望顺从父母的意愿。这种亲子关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子女的依赖性,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性发展。

    2. 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亲子关系相对平等。在美国家庭中,父母更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这种亲子关系模式有助于子女形成自信和自主的性格,但有时也容易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注重集体主义,亲子关系较为严格。在日国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子女需要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矩。这种亲子关系模式有助于培养子女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但也可能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4. 韩国文化

    韩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亲子关系紧密。在韩国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子女需要努力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亲子关系模式可能导致子女的心理压力增大,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 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存在差异。家长需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2. 建立良好的沟通

    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家长需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子女的独立性

    家长应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 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长需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 孩子3岁了还得追在屁股后面喂饭,七八岁了还不会自己穿衣服……这种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其实,让孩子早点干家务,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告诉记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对其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父母太习惯大包大揽了,什么都替孩子们干了,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真应好好学学西方发达国家父母的理念。”杨健表示,孩子们对家务的兴趣几乎是天生的,他们的能力甚至会超出你的意料,关键在父母如何培养。近日,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给出了具体指导,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不”和“三要”。

      “三不”。一是不能要求完美。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杰·W·麦克英泰尔表示,对孩子的家务劳动若要求完美,很可能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去做了。二是不以“孩子太小”为借口拖延。其实,孩子在很早时就能胜任一些家务,他们会边干边学,并不需要等大了才能干。三是不要吝啬你的夸奖。在孩子劳动时,应边干边夸,不要等到干完后才开始夸奖。此外,一定要让孩子规律地坚持做下去,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他们就会以为到时会有人来做。

      “三要”。首先,“指令”要明确。即尽可能清楚地向小孩说明要做的事。美国育儿书籍作者伊丽莎白·帕特丽说,“整理房间”的概念就很模糊,但换成“把你的衣服放进衣柜”、“玩具放到玩具箱里”等就明确得多。其次,要掌握“四步推进法”:一、手把手展示给他们看,一步步教他们怎么做;二、让孩子帮忙,跟你一块做;三、让他们自己干,你在旁边监督;四、在他完全掌握时,彻底放手让他独立做。再次,制定简单的家务计划表。美国亲子教育专家吉姆·菲建议列出所有的家务,让孩子挑出他们喜欢干的,并将其做一个大体的时间安排。

      此外,各位专家还对各年龄段儿童适合做哪些家务,提供了具体建议。

      2—3岁。刚学步的孩子爱帮做家务,保持他们的兴趣很重要。适合的家务:给宠物餐盘添加食物;擦干净溢出来的果汁;将书籍、杂志放好等。

      4—5岁。可以尝试新家务,并设定一个奖励机制,如适量给点零花钱或用小红花贴纸表示。适合做的家务:整理床铺;倒垃圾;清理桌子;浇花等。

      6—8岁。学龄儿童已有相对强烈的独立欲望,建议父母制定个表格,家务完成后在上面做标记,用以追踪家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六七岁时,适合的家务:给衣服做好分类;打扫地板;保持卧室整洁等。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再增加一些任务,如收拾好生活用品;帮助做晚餐、择菜、拖地板、带宠物散步等。

      9岁及以上。该年龄段的孩子已能做很多事情,奖励的吸引力对他们也小了不少。此时父母可能更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与他沟通商量出一个大家满意的家务制度,来继续保持他们的家务习惯。适合的家务有:帮忙洗车;打扫浴室、厨房;洗衣服;换床单;在父母监督下做简单的餐食,如煮面条、煎鸡蛋等。

  •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运动,是培养孩子健康体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通过运动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呢?短式网球运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短式网球运动,顾名思义,就是针对5-11岁儿童设计的微型网球运动。它采用小巧的球拍和球,以及专门的场地,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短式网球运动具有以下优势:

    1. 增强体质:短式网球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性、爆发力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2. 培养规则意识:短式网球运动遵循网球运动的规则,如发球、接球、得分等,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3. 提高专注力:短式网球运动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观察球路,判断对方意图,从而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4. 培养团队精神:短式网球运动是团队运动,需要孩子与队友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5. 增进亲子关系: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参加短式网球运动,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在运动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除了短式网球运动,还有许多其他适合儿童的运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会发现孩子会逐渐出现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例如编造借口、嫁祸于人、逃避责任等。这些行为让家长感到困惑和担忧,担心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影响。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投机取巧行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呢?

      一、孩子投机取巧行为的原因

      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

      2. 缺乏挫折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采取逃避、推卸责任的方式应对。

      3. 缺乏道德教育:家长没有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导致孩子缺乏道德观念,容易采取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

      二、孩子投机取巧行为的影响

      1. 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投机取巧的行为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认为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可以带来好处。

      2.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投机取巧的行为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影响亲子关系:孩子的投机取巧行为容易让家长产生失望、愤怒等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三、如何应对孩子的投机取巧行为

      1. 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承担责任。

      2. 注重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学会面对,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控制,避免过度依赖家长。

      4. 加强亲子沟通: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孩子的困惑和烦恼,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

      5. 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   熊孩子,这个让人头疼的词语,几乎每个家庭都遇到过。他们调皮捣蛋,无拘无束,让家长们头痛不已。那么,面对熊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熊孩子的行为特点。熊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 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 自制力差,容易冲动。
    • 缺乏责任感,不考虑后果。
    • 喜欢模仿,易受外界影响。

      了解了熊孩子的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他们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应对熊孩子的建议:

    • 耐心引导:面对熊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要保持冷静,耐心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
    • 树立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熊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 适当惩罚:对于熊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可以适当进行惩罚,让他们知道错误行为的后果。
    • 丰富生活: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熊孩子的行为问题严重,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除了以上建议,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熊孩子的应对方法:

    1-3岁熊孩子

    • 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 避免过度溺爱,让他们学会独立。
    • 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4-6岁熊孩子

    • 加强规则意识教育。
    •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 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相处。

    7-12岁熊孩子

    •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总之,面对熊孩子,家长要保持耐心和爱心,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