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三伏天”又要来了,这可谓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不少中医院所正在为患者做三伏贴治疗。
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是“冬病夏治”关键时间段,但是对什么样的人需要冬病夏治,什么样的人适合三伏贴,却不甚了解。
很多人认为一旦到了三伏天就应该呆着,因为伏有“伏而不动”的意思。
从中医角度来说,并不是人应该不动,而是由于三伏天为一年自然界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三伏天”的“伏”是藏伏的意思。
按中医理论来说,到了夏天就应该出汗,通过自然界阳气的激发祛邪防病。
由于现代人科技发达,长时间使用空调、风扇使得人们并不能感受到自然界的正气,自身调控的能力减弱,导致暑热、暑湿难消,身体当中的寒湿之气也不得而出,到了秋冬时节也就更容易发生鼻炎、哮喘、骨关节病等“冬病”。
若要想“治未病”,除了减少开空调的次数、空调的温度不要过低之外,饮食习惯、活动锻炼、精神情志、身心活动等方面都要顺应自然的变化。
比如说饮食方面,夏日宜饮用清凉生津之品,如西瓜汁、绿豆粥。
酸性收敛,苦寒降泄,可多吃酸涩乌梅以免暑热过于旺盛伤阴耗津,也可以用苦寒的金银花、苦瓜等以消暑降火。
在运动锻炼上要坚持户外运动,多舒展筋骨,畅达气血的运行。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冬病”是多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比如痹病(骨关节炎等)、哮病、喘证(哮喘等)、鼻鼽(过敏性鼻炎等)等。
不过这里的寒包含了虚寒和实寒。
实寒大多是因为外界寒气侵入人体导致的,而虚寒大多是人身体机能的减弱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等症状,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
“夏治”指的是在夏季阳气生发旺盛之时,通过药物、食物等散去寒气或补助阳气生发,从而预防或治疗“冬病”。
常用方式包括三伏贴、拔罐、针刺、艾灸、中药汤剂等。不管何种疗法,都各有利弊。
三伏贴以其方便、易接受的特点,应用较为普遍,通过“三伏贴”疏通经络、刺激腧穴,可根除一些慢性疾病的“根”。
对于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痛经、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类疾病、颈肩腰腿疼痛等均有显著效果。
不光是成人能够贴敷,2岁以上儿童也可以,临床对于小儿哮喘、呼吸道反复感染、过敏性鼻炎、季节性感冒有较多的研究。
三伏贴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根据疾病与辩证的不同,穴位与敷贴方药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在初伏取定喘、肺俞、膏肓、天突等穴,在中伏取大椎、风门、膻中、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末伏取大杼、肺俞、肾俞、志室。
颈椎病的患者可以取颈夹脊、大椎、肝俞、肾俞。痛经的治疗中,往往取关元、气海、神阙、肾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
通常三伏贴的贴敷时间每次不超4小时(以不起疱、无明显皮肤瘙痒为度),儿童不超过2小时,在三伏天中的初伏、中伏、末伏的首日各治疗1次,共治疗3次。也有每伏自首日连续贴敷3日的。
常用方药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时间、方药需根据疾病、证候因人而异,所以特别要注意三伏贴一定要由医师进行贴敷或指导,切不可盲目自行使用。
还要注意贴敷后6-10个小时之内是不可以洗澡的,更不能不能吹风受凉。
● “三伏贴”莫跟风,先看看自己是否适合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三伏贴。
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的人、过敏体质或者瘢痕体质的人、女性经期、孕妇、传染病患者均禁止使用三伏贴。
另外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也要禁用。
如果在适应症内但是处于急性发病期间,或者是体质偏热,也是不能够使用的,这点一定要记牢!
2岁以下婴幼儿因为哭闹的原因不好判断药物的刺激性,需要慎重!
“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中药内服和外治。外治包括贴敷、针灸、刮痧、拔罐、做理疗等。
贴敷法最为方便、简单,容易被人接受和掌握,如果贴敷法不能使用的话还可以选择到正规医院进行针灸、刮痧等其他疗法。
艾灸可以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力量比较大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热上加热”更易损耗人体的津液。
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改善微循环,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
习惯内服中药的人可以到中医院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一些汤药。
总之,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使用,莫要盲目跟风。
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在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眼下正值三伏天,很多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四肢无力、精神萎靡、胸闷不适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什么病,这种情况称为“苦夏”。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器质性的疾病,而是身体受到了体质和气候的影响。中医养生理论认为,苦夏是伏天暑湿之气旺盛对人体造成种种影响的总称,它的形成一般有两大根源。
“脾累”
所谓“无病三分虚”,在炎热多雨的三伏天,暑湿之邪往往乘虚而入,侵犯人体的脏腑经络或困阻中焦等,如果湿气太盛,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加之有些人夏日里贪凉、爱吃冷食、喜欢熬夜等习惯,就更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四肢乏力、消化不良等苦夏症状。
“心累”
中医认为,夏季对应人的心脏,心阴和心阳在夏季消耗很大。心阳一旦受损,就很容易出现心慌、气短、多汗、乏力等症状,而心阴受损,就容易出现烦热、失眠等阴虚火旺的症状,这些都是“心累”的表现。
肾虚酷似苦夏
此外,夏季也极易引起和加重人体肾虚的症状,一旦肾虚了,人同样会有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等类似苦夏的症状。因为肾本就喜热恶寒,而夏季人们久处空调房、饮食贪凉、喜欢打赤脚、女孩子衣着喜欢露腰腹等等这些习惯,都会加重体内的寒气,从而加重肾虚,所以中医说夏季人易心火旺而肾寒凉。
夏季饮食的“苦”
民间对于“苦夏”还有一种更为接地气的解释:夏天要多吃苦,可别以为这就是简简单单的拆字造句,其中可是蕴含了智慧的。这个“多吃苦”,并不是要多干活,让身体劳累的意思,而是在夏天,人应该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莲子心,苦荞、杏仁,甚至是带苦味的咖啡、茶叶等。因为夏季暑盛湿重,而苦味食物大都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能泻热坚肾,泻中有补,还能清心火,同时,苦味属火,脾胃属土,因此食苦对脾胃也有好处,正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也就是这个道理了。除了多吃苦味食物以外,一些食物也可以补气固肾、健脾燥湿,如羊肉、山药、芡实、红枣等等。
冬病夏治
说了这么多夏季时节给人体带来的不适症状,那么夏季是不是真的就“百害而无一利”呢?当然不是,四季循环如同人体一样,是个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过程,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如果我们利用好这把“火”,不但可以养生,还能治病呢。
中医有“冬病夏医”之说,是中医治未病的一个具体体现,不是说在夏天把还未发生的冬天的病给治了,而是利用夏天这个特殊时间,改善我们身体的内部环境,扶正祛邪,让导致我们冬天生病的因素减少,这样容易犯的病就不复发或者减少复发。例如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被一些虚寒性疾病侵入而引发的冬病,中医认为虚寒疾病与脾、肾关系密切,所以在夏季通过补肾、健脾来改善体质,可以有效的达到防治冬病的目的。除了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等方式以外,还可以日常吃一些具有祛湿、健脾、补肾功效的食材,比如山药、荔枝、枸杞子、芡实等等,毕竟药补不如食补。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粥因其广泛适用于老人和小孩,所以在很多家庭都很常见,与此同时喝粥也好处颇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餐桌上的饮食日益丰富,可供人喝的粥也种类繁多。面对品种繁多的菜品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粥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受欢迎的粥类,它们的做法、好处都有涉及,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饮食习惯有一个帮助。
皮蛋瘦肉粥
皮蛋瘦肉粥里有大量的蔬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能够满足人体的多种需求。皮蛋瘦肉粥做法相对简单。首先米放入锅内煮大约二十分钟,米饭煮的差不多后再放入肉、皮蛋和蔬菜以及一些别的调味品。最后熬制十几分钟就可以食用了。皮蛋瘦肉粥荤素搭配较为健康,冬夏都适合食用,冬天能够抗寒保暖,夏季能够健脾利尿。所以说当我们不知道要做什么饭的时候,皮蛋瘦肉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桂圆、莲子八宝粥
很多人都喜欢喝粥,黑米粥、八宝粥、银耳粥等,因为这些粥都非常的健康和有营养啊,就比如桂圆、莲子八宝粥。桂圆具有补气血、润肺等功能,莲子能够健胃补肾,这种粥的做法更为简单。先放入洗净的桂圆、莲子、银耳等食材,大火熬制熟透就可以了,做法是相当的简单,营养是非常的丰富。多食用这种粥类可以激发人的食欲,同时对于广大爱美女性来讲也有美容护肤的重要作用,小编认为这也是这种类型的粥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丝瓜粥
小编的家庭几乎没怎么喝过丝瓜粥,因为小编和小编的家人认为丝瓜粥过于清淡,可能不会有什么营养,直到写这篇文章之前小编才了解到原来喝丝瓜粥有这么多好处。丝瓜味道甘凉,夏天食用可以消除疲劳,多食用还可以有效防止中暑等。不久酷暑就要来临,小编认为家中可以常备几根丝瓜,既可以煮粥又可以炒菜,一举两得。
除了皮蛋瘦肉粥、桂圆、莲子八宝粥、丝瓜粥等其实还有很多种美味的粥,比如小米粥、紫薯粥、银耳粥等,多喝粥对人的消化系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但是纵使喝粥好处多多也不要一天三餐都喝粥,可以早晚喝粥,午饭吃米饭,面食等,如此才能有一个平衡的饮食习惯。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包括饮食。
冬季天气寒冷,是疾病高发季节,也是适合养生进补的季节,但养生前,最好先排毒,将冬季以前积攒在身体里的毒素,统统排出来,避免毒素淤积,影响进补的效果,也降低患病风险。
那么,如何来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毒素呢?仔细对比看是否有以下10大症状,占得越全,可能体内毒素越多,是时候抓紧排毒了。
1、经常便秘,容易;
2、面部容易长痘、出油,肤色暗沉、暗黄;
3、有明显口臭,晨起后,还伴有口干、口苦;
4、脸上容易长斑、皮肤变粗糙,粉刺变多;
5、夜间失眠多梦,半夜容易惊醒;
6、浑身乏力、没精神,提不起兴致;
7、身体容易浮肿;
8、嘴唇周围容易长痘,容易患口腔溃疡;
9、身上体味重,出汗时更为明显;
10、舌苔变厚重、泛白,舌边有明显齿痕。
以上10大现象,如果只存在一两种,很容易被大家忽略,不当回事,也就纵容毒素在体内肆意横行,慢慢变强大,然后危害人体健康。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进补之前,做好排毒工作。
冬季排毒,坚持1事,保证2通,毒素自然远离你。
做好1事
晨起一杯水
早上起床洗漱后,先喝一杯温开水,为身体及时补充水分,也可通肠道,润肠通便,唤醒沉睡一夜的身体,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也有助于减轻肝肾负担等等。
保证2通
1、血管通
血管,是连接各个器官的重要通道,也是向全身各处输送血液、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重要通道,只有保持血管畅通,才可使他们顺利到达各个部位。但其实,血管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一些不良习惯,是很容易使其堵塞的,比如饮食不节。
要想保证血管通畅不淤堵,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不要一直坐着不动,阻碍血液流动。还可以多吃些蔬菜,有助于清理血管垃圾,增强血管弹性,少吃油腻高脂食物。
2、肠道通
我们每天都需要进食各种食物,肠道也就需要不停运作,将食物加工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毒素杂质,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毒素杂质通过肠道,再顺利排出体外。倘若肠道不通,毒素也就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堆积体内,长此以往,终会酿出疾病的。
因此,一定要保证肠道一直保持通畅,为此大家可以多运动,饭后常对腹部进行按摩,帮助消化,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另外,加快排毒,也应拥有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不占用各个器官自我修复和排毒的时间,也不"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
还可以多喝茶,喝茶是最好的排毒方式之一。喝茶的时候,还可以加一些有排毒作用的天然植物药材,比如红豆和薏仁等,它们均含有天然的解毒成分,再搭配赤小豆、芡实、蒲公英、栀子、荞麦、橘皮等6种食材,开水冲泡,每天喝1到2杯,排毒解毒的效果更好,还可祛除湿气。
赤小豆:利水消肿、排出湿气、排毒解毒;
红豆:促消化、润肠道、利尿消肿、排毒素;
薏米:健脾祛湿、解热、消肿利尿;
芡实:健脾除湿,提高自身排毒能力;
大麦:解脂肪、除油腻,提高抵抗力。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上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个近日的病案,患者是一个10岁的男孩,他妈妈领过来时说孩子咳嗽已经一个多月了,总是不好,各种西药和中成药都吃遍了,去拍了胸片显示没有什么的问题,问还有什么治疗办法呢?
询问孩子同意吃中药后,开始望闻问切:患者每日喉咙发痒、咳嗽不断,外出遇冷后回家必然加重,闻及咳时喉咙间痰声重浊沉闷,查看嗓子却没有明显的红肿疼痛,摸到孩子的双手冰凉,舌体胖大,舌质淡。笔者在以往临床学习时见老师治疗久咳不愈且有寒象的病人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往往效果显著,于是用此方加了半夏杏仁,一共七味药,开了3剂。一个星期后孩子的妈妈过来说孩子服药第二天开始就基本不咳了。
那么首先我们来讲讲为什么会出现久咳不愈呢?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而干燥,人们易感受外寒而咳嗽,此时可能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或过用寒凉药物止咳,或治疗不彻底而导致外邪留于体内。病程日久则耗伤阳气,脾阳受损,中医讲脾主运化,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痰饮的出现。同时又由于肺中寒气未除, 肺气不宣从而咳嗽气喘,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从而痰多不化。肺脾两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迁延不愈。上述病案中的孩子就是因为素体本虚,复感外寒,但又治疗不彻底而导致久咳不愈。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温肺化饮之功,对于久咳寒饮伏肺,痰多色白而清稀者尤为适宜。方中干姜为君药,有很强温阳散寒的作用,加细辛辅助干姜提高辛散之力,茯苓可健脾利水化饮,再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三药一温一散一敛,达成动态平衡,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肺脾同治、标本兼顾。
方剂学教材中对本方用量为茯苓12克、甘草9克、 干姜9克、 细辛5克、 五味子5克,笔者临床使用中会视患者病情而酌情加入半夏、杏仁、陈皮等药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对炎性因子造成的上呼吸道损伤有明显改善作用,帮助恢复坏死的组织结构;临床研究苓甘五味姜辛汤在治疗支原体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证型属于寒饮停肺时疗效十分显著。
本方疗效虽好,但却要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使用,切莫一见久咳即盲目滥用。如肺燥有热、阴虚咳嗽时,当忌用本方,宜采用沙参麦冬等滋阴润肺止咳。
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勿盲目照搬。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爱打盹的我们总有办法为自己的困意找理由。不过困意这个东西确实挺任性的,想出现时就出现,该睡觉的时候往往人又精神了,打游击的战术简直一等一。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春困这回事儿!
春天为什么容易犯困?肝脾不和春困多。
中医学认为,春天属木应肝,春天树木生长舒展,肝气畅达而升发,若阳气不足或升发不利,则清窍失养,此外,春季肝气旺盛,肝木过剩,脾胃运化功能不健,湿气内困而造成春困。所以中医讲,春困多属肺脾气虚,尤其是阳气虚弱,而湿阻清窍所致。
莫惊慌,春困其实不是病!
“春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不适应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暂时性的生理反应。
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体表的毛细血管因舒展而需要增加血流量,耗氧量不断地加大,脑组织的血流量就会相应减少,脑组织供氧不足,加上春天适宜的温暖和湿度的良性刺激,对大脑皮层产生了良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于是产生了“春困”。
1,按摩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按摩此穴位不仅提神还可缓解头痛。按摩此穴位适用于各种人群,但注意不可用力过度,感觉酸胀即可。
穴位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30秒。一般按摩的次数可多可少,可视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
2,按摩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按摩此穴位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穴位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3,按摩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相平。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对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效果更好。
穴位按摩方法: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冬至应该算是距离新年最近的一个节气了,所谓「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
从这一天起,就要开始数九了,很多人已经把这个节气当做了一个正式的节日,同时也把这个节气当做冬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时间。
原则养生应以御寒保暖、补阳益阴、畅通血脉为主。
冬至意味着进入到数九寒冬,天寒地冻的时候,更需要顺应季节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合理进补,养足精气神。
三伏贴是一种冬病夏治的疗法,具体就是在夏天天气最热的三伏天,在背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上,贴敷药性辛温走窜的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属于寒性、虚性的疾病,比如鼻炎、哮喘、咳嗽、颈椎病、腰椎病、老寒腿等疾病。
药物通过穴位透达脏腑,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简单来说:就是三伏时,贴阳经、用热药,激发阳气,治疗寒性、虚性疾病。治病起效的因素有三方面:时间、经络、药物。由于其简便验廉,副作用小,还可以避免吃药打针的痛苦,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伏贴虽然好处多多,但是也有几类人不宜使用。
一、孕妇
去年夏天做三伏贴时有一名29岁女性患者求诊,自诉平素体弱,每年秋冬都会因为受寒感冒,咳嗽好长时间,以前都是吃西药,但是因为今年怀孕了,怕秋冬咳嗽吃药影响胎儿,听说三伏贴可以冬病夏治调理身体,而且是外用药,于是就来找我贴敷。
我给她解释,三伏贴不适合孕妇使用,因为三伏贴时使用的药物都是药性辛温芳香走窜之品,这些药物通过穴位进入体内产生作用,穴位对这些药物起了放大和增敏的作用,扶助阳气,祛除体内的寒湿邪气,祛病的同时,这些药性芳香走窜的药物往往会对子宫产生影响,容易引起滑胎、流产。我建议她间隔地吃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对自己和孩子都有好处,这位患者后来育有一女,体质比怀孕前还好。
二、疾病发作期间
近日门诊,有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孩子来找我预约三伏贴,妈妈很高兴,自述自己去年贴过三伏贴之后,以前冬天怕冷,手脚冰凉,容易感冒的情况大为好转,今年还想巩固一下,并且把儿子也带来了,也想增强一下体质。本来这个孩子的体质非常适合,但是孩子近期感冒了,现在的症状:口渴、咽干痛、咳嗽、黄痰、舌苔有点黄,辨证属于风热感冒,近期不适合贴敷。
我给孩子开了对证的祛风清热的药物,并给这位妈妈解释,如果患者正在疾病发作期间,比如肺炎、胃肠炎、心脏病、脑病等疾病,有发热、咳嗽、腹泻、剧烈疼痛、肢体不遂等症状时,不建议使用三伏贴,应该等患者的疾病明显缓解或者痊愈时才能考虑贴敷。
三、糖尿病患者
老王是我门诊的一个患者,来诊时说因为看到邻居李阿姨的过敏性鼻炎,经过一个夏天的三伏贴治疗,到了立秋时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明显缓解了,老王也有过敏性鼻炎,希望通过贴敷治疗。
我仔细询问了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有15年的糖尿病史,现在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的不理想,空腹血糖波动在8-10mmol/L,我对老王说,您不适合贴敷,老王很惊讶,我解释说贴敷时,有个别人会对这种疗法比较敏感,贴敷部位产生水泡,因为三伏贴又叫天灸或者发泡灸,起水泡也是体内寒湿邪气外排的一个反应,但是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灭菌能力差,水泡破溃后容易感染,而且高血糖会造成局部血液循坏变差,伤口难以愈合,两相权衡,我建议老王服用中药来治疗过敏性鼻炎。
除了上述三类人群不适合做三伏贴之外,如果您是瘢痕体质,或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都是禁用三伏贴的。此外2岁以下的孩子也不宜贴敷,这是因为儿科又叫哑科,太小的孩子口齿不清,不能正确表达身体的不适症状,所以也不适合贴敷。
作者 | 黔南州中医医院 治未病中心 黄继斌
今天我们先从调理脾胃说起。中医脏象理论认为脾胃主运化,即脾胃通过转化我们吃的食物,来给人提供生存的能量。脾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中医大家李东桓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在日常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问题:生活水平提高后,很多人因饮食不节出现肥胖;还有人暴饮暴食,导致胃胀、反酸等症状出现。我们强调的营养饮食还有个前提是均衡,最佳的情况是摄入大体等于消耗,并不是一味追求营养,也没有所谓哪种食物更好。
正如车烧油一样,飞机的航空煤油更好,但就是不适合汽车。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后天调养脾胃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健脾和胃,当脾胃虚弱时,吃的越多,越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越来越虚弱;脾胃越虚弱,导致食物吸收越受影响。
抛开我们大家都熟知的适当运动不提,我们先从大家可操作性高一些的穴位按摩或艾灸说起。
经络学说有几个和脾胃关系密切的穴位,最著名的当属足三里穴。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下合穴,《灵枢》记载: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现代人最常见的保健方法是自行按摩或者温灸。足三里可以双向调节脾胃功能,长期按摩或艾灸对便秘或者便溏(长期大便不成型)都有保健治疗作用。
合谷穴大家也都不陌生,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一般合谷配伍足三里。使气机升降,宣通气血。补中益气,升阳降浊。此外合谷穴还有清火止痛的作用,轻微牙痛可以用力按压合谷穴。
公孙穴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其出自《灵枢·本输》。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同时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同足三里联合应用,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对于饮食停滞,胃脘疼痛有一定效果。
在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有一个任脉上的穴位,也是脾胃系统重要的穴位,这就是中脘穴,《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艾灸按摩中脘穴可以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以及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平时保健时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在肚脐下3寸有个补益阳气,固本培元的要穴,关元穴,在冬季按揉可以祛风散寒,一般同肚脐旁2寸(左右均有)的天枢穴一起应用,主要治疗脾阳虚导致的长期便溏,腹泻等。
最后说一个丰隆穴,丰隆穴本身以祛湿为主,在中医理论里,脾喜燥恶湿,湿邪容易影响气机运行从而导致脾虚,而脾虚运化无力,也会导致湿邪出现。按揉、艾灸丰隆穴和足三里一样,这两个穴可以和其它穴位配伍,同足三里益气健脾不同,丰隆穴是增加化湿行气的力量,从而从祛湿的角度来健脾。
冬季保养脾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需要注意,就是保暖,俗话说胃病十有九寒。对于脾阳虚的人,(食欲不振,脘腹胀痛,腹痛绵绵,温热的东西捂着按着疼痛减轻,怕冷,手脚发凉,经常大便稀,甚至不成型)更应该注意保暖。
关于冬季养脾胃的中药,这里简单介绍两种,黄芪和白术。白术可以燥湿健脾,黄芪益气健脾,可以理解为中药版本的丰隆和足三里。长期应用黄芪可能导致上火,出现头胀,面红等症状,建议大家应用中药调理时先在京东健康问诊平台咨询医生;而且滋补类中药不适用于所有人,只有虚证的人可以使用。
相信很多朋友在这段时间都感受到了寒冬的“威力”,吃完了饺子,吃过了火锅,也该好好规划养生了。过了冬至以后,白天时间开始变长,体内阳气大量流失的日子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调理好身体,是迎接阳气回归的最佳时机。
天寒地冻,食一肉,吃二菜,忌三事,助力健康
食一肉
很多朋友都习惯在冬季进补,大吃特吃,不论是鸡肉、鸭肉、牛肉、羊肉还是鱼肉、虾肉,都来者不拒,但肉吃多了,不仅对进补无益,还会加重肠胃的消化负担和身体的代谢负担,虽然我们平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补过头”的危害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了。
其实在这个季节,吃低脂、低热量的鸡肉才是正确的选择,冬天容易“贴膘”,摄入脂肪含量高的肉类,不仅不容易消化,还会引起肥胖。鸡汤滋补,鸡肉蛋白质含量高,适当食用,能滋补身体,改善体虚脾虚,补充气血,恢复气色。
吃二菜
白菜
可能对于很多朋友来说,白菜价格过于低廉,拿不出手,但白菜的营养价值跟价格可不成正比。在所有蔬菜中,白菜的营养价值也是能排上号的,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是它的优势,平时经常吃,不仅能缓解冬天皮肤干燥起皮的症状,还能补充营养,恢复皮肤弹性。
对于容易便秘的朋友来说,白菜也是解决烦恼的好选择,经常把白菜搬上餐桌,可以有效改善便秘问题。但大家在烹饪白菜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爆炒、油煎等方式,以免造成营养流失,增加白菜的热量。
萝卜
除了白菜之外,还有很多朋友喜欢在冬天吃萝卜,其实在天气干燥的时候,适当吃点萝卜,对健康有很多帮助。很多人在入冬后,经常出现干咳不止、消化不良等症状,而萝卜不仅能促进肠胃蠕动,提高消化能力,还能清肺热,补益脾胃,适合身体虚弱的朋友调理身体。
忌三事
暴饮暴食
冬天人们胃口大开,与夏天截然不同,这个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因为人体需要热量,在进食过程中容易摄入过量。很多朋友到了冬天,都会长胖几斤,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体重波动过大的话,就要适当控制食量了。
很多人在冬天胃口都特别好,吃了甜的想吃咸的,吃了咸的又想吃辣的,胃里好像有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其实这是因为天气寒冷,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也就导致我们需要摄入更多的热量,容易暴饮暴食,而摄入过量,不仅会伤胃,还会伤身,让健康走向下坡路。
所以,大家一定要谨记“合理饮食”的原则,不要以为冬天长胖无所谓,很容易陷入暴饮暴食的怪圈,等到醒悟过来的时候,身上的肥肉已经多了好几层了。
晨练过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晨练的习惯?其实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都十分重视晨练,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运动才是维持健康的唯一方法,这话确实不假,但合理运动才是正确的选择。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如果还像夏天那样,每天早上6点左右就出门晨练,显然是不合适的。
冬天的早上气温较低,有些地方路面比较湿滑,甚至还上了冻,腿脚不利索的中老年人很容易摔倒,这对身体的打击可不小。希望大家不要刻意早起,等到太阳出来了,气温回升了再出门,这点时间不会耽误我们的运动进程,反而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盲目进补
对于进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进补就是多吃各种肉类食物,有的人认为进补就是每天坚持喝肉汤,也有人觉得吃保健品才是进补的好方法。其实很多人在进补的过程中,都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盲目进补、补过头。
即便是身体虚弱的人,也不适合盲目进补,要知道身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再进行针对性的补养,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而大多数人却总是把各种“营养品”一股脑吃下肚,反而会增加身体的负担,还会逐渐发胖。
总结: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养生似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跟着所谓的“专家”学,请教请教身边的朋友,似乎就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其实这样很有可能跟养生背道而驰,希望你能理性养生。
秋天已经暂时远去,随着气温的降低,寒冷的冬天又已到来。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容易生病的日子又来了。冬季天气寒冷,室内室外温差大,人们容易感冒发烧。 因此,想要冬季少生病,认真做好养生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再加上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冬季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自身抵抗力比较弱的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和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天气变化,保护好身体。
冬季要想少生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容易忽略的小习惯,可得引起重视。这里为大家总结好了几点冬季养生法则,希望大家牢记在心,并照着做,疾病或会退避三舍。
想要冬季无病,做到“3不吃、3不做、4相伴”,疾病躲你远远的
“3不吃”
不吃凉性食物
夏季一般湿热交加,温度高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想吃一些冷食冷饮。但这些食物,进入体内后,会产生一定的湿气、寒气,这些湿寒气,并不会随着夏季的结束而消失,反而会沉积在体内,这样便会导致身体出现乏力、食欲不佳等现象。
之后随着秋季的来临,天气也变得凉快起来,秋季早晚温差又大,一不小心很容易加重寒气。那么到了冬季,再不注意饮食,身体就更不好恢复了。
不吃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是很多的最爱,但辛辣食物很容易刺激到肺部,出现咽喉肿痛,咳嗽等不适。冬季养生应注重“润”,多喝水,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等其它营养物质的食物,少油少辣,不要给肠胃和身体增加负担。
不吃油腻食物
冬季气温低,人们的食欲相对也会增加,冬季也适合进补,但进补要有度。补得过多,吃得过于油腻的话,身体是不可能将其完全吸收的,最后只会转化成脂肪,贴在身上,还可能导致积食上火,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糖血脂等。
“3不做”
不剧烈运动
不管处于哪个季节,都应该坚持运动,但冬季不宜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冬季天气本来就干燥,再做些剧烈运动,只会加重体内水分的流失,使体内更加缺水。
不熬夜
冬季一般阴气较重,平时应多注意调养身心,到了晚上按时睡觉,不要熬夜,不要再过度消耗我们的“元气”。现代人普遍睡得晚,这里建议各位最晚也要在23点左右,进入深睡状态。
因为此时正是人体各个器官的休息、自我修复和排毒的时间。若总熬夜,强迫机体继续运行,影响它们排毒修复,最后只会使它们提前“罢工”,加速人体衰老进程,缩短寿命。
不过度沮丧
中老年人,到了冬季,看着又一年的流逝,容易伤春悲秋,心中不免会感慨颇多,思绪重重。但这些悲观情绪,是不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反而会降低免疫力,所以冬季养生,还应注意精神上的调理,没事多与别人交流,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4相伴”
茶相伴
许多中老年人有喝茶的习惯,这很好,茶具有降压降脂,润肺,降火气等功效。但不要喝浓茶,可以喝些绿茶、红茶、黑茶和蒲公英茶等对身体有益处的茶。
动相伴
冬季不宜做剧烈运动,但还是需要多活动身体的。做些温和的运动就好,比如慢跑、太极等,通过运动,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强健骨骼。
笑相伴
平时记得多笑笑,大笑还有助于提升肺气,扩大肺活量,对身体好。
友相伴
冬冷天气虽冷,大家一般都不愿意外出,但也别忘了和朋友时常联系,感受友情的美好。
以上所讲,大家都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