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二甲双胍对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吗?

二甲双胍对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吗?
发表人:京东大药房

(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诊断时很多处于晚期,在这种情况下,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60至66Gy胸部常规分割放疗是标准诊疗策略。数据显示,这些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S)仍然很差,估计23%-32%不等。PACIFIC试验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大大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

 

二甲双胍是最广泛使用的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有实验显示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在NSCLC临床前模型中,二甲双胍激活AMPK,诱导P53,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以及肿瘤生长,并可增强肿瘤对放疗和化疗的反应。 这些发现得到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支持,即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

 

有研究者假设,二甲双胍可能会改善无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可为标准同步放化疗方案提供安全经济的辅助治疗。近日,《JAMA·肿瘤学》刊登了一项研究(OcoG-ALMERA研究),探讨了 二甲双胍联合同步放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2期随机临床试验,共招募了96名未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没有糖尿病。试验从2014年9月24日至2019年3月8日进行。最终有26名患者被分配到同步放化疗+二甲双胍治疗组,28名患者被分配到单独的同步放化疗治疗组。

 

患者的治疗情况

在54名随机接受治疗的患者中,30名为女性(55.6%),24名为男性(44.4%);平均年龄为65.6岁。大多数患者(39[72.2%])接受了顺铂+依托泊苷巩固治疗。

 

二甲双胍组中25名接受放疗的患者中,有5名(20.0%)没有完成方案规定的化疗,其中3名患者因治疗相关毒性住院。对照组中,所有接受放疗的27名患者都按方案接受了60至63Gy/30日的分割放疗。

 

二甲双胍组的25名患者中,有14名(56.0%)按计划完成了2个周期的化疗;4名患者接受了2个周期的化疗,但减少了剂量;其他7名患者只接受了1个周期的化疗。只有6名患者按照方案完成了整个1年的二甲双胍治疗。

 

对照组的27名患者中,21人(77.8%)按计划完成了2个周期的化疗;4名患者没有接受最后一周的化疗。对照组的7名患者和二甲双胍组的4名患者接受了德瓦鲁单抗的免疫治疗。

 

研究的主要发现

在随机化治疗后的12个月内,二甲双胍组有18名(69.2%)患者发生过一次事件,包括:2人出现局部进展,10人出现远处转移,1人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3人退出,2人在发现进展事件前死亡。对照组有12名(42.9%)患者发生过一次事件,包括:2人有局部进展,7人有远处转移,1人有新的原发疾病,2人退出。

 

二甲双胍组的一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4.8%,对照组为63.0%。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患者的一年总生存率更差(85.2% vs 47.4%)。

 

不良事件:二甲双胍组共有14名(53.8%)患者,对照组有7名(25.0%)患者经历了至少1次≥3级的不良事件。食管炎(5例[19.2%])和肺部感染(6例[23.1%])是二甲双胍组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讨论分析

实验室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抑制NSCLC细胞和肿瘤的生长并提高其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假设二甲双胍可以改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在这项试验中,二甲双胍在细胞毒化疗期间作为同步放化疗方案的增敏剂,之后作为巩固治疗。

 

这项研究不仅没有证明添加二甲双胍可以提高疗效,反而就患者结局而言,二甲双胍组不如对照组。虽然该试验的主要结果不是传统的时间-事件终点,但在所有次要疗效指标上,包括传统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二甲双胍组都具有劣势。

 

二甲双胍被广泛用于糖尿病患者,通常耐受性良好。本试验中观察到的毒性反应增加是出乎意料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更多的二甲双胍组患者至少出现一次3级或更高等级的不良事件。食管炎和肺部感染是报告的主要不良事件,此类事件在标准放化疗方案中并非不典型。

 

一项随机2期试验(NRG-LU001)也调查了二甲双胍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剂量为2000mg/d,但只是在细胞毒性化疗期间使用。该研究没有发现二甲双胍导致毒性增加,二甲双胍是在治疗期的头126天内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报告的大多数不良事件发生在头84天内。这两项研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NRG-LU001中主要使用的是卡铂与紫杉醇巩固化疗,本试验中主要使用顺铂治疗方案。推测与卡铂+紫杉醇治疗相比,顺铂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时,其毒性可能更大。

 

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观察到治疗方案中添加了二甲双胍后,治疗失败事件更多。可以推测,在二甲双胍患者中观察到的毒副作用增加限制了患者接受规定剂量的同步放化疗的能力。平均而言,二甲双胍组患者的总肿瘤体积和放疗靶区更大,这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可能有助于观察到的治疗失败和毒副作用的增加。

 

二甲双胍会发生乳酸酸中毒,但比较少见。尽管本研究中没有明显的乳酸酸中毒病例,但可以推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发生亚临床乳酸酸中毒风险增加,可能导致代谢失调。本试验规模的很小,潜在混杂因素(如使用了免疫疗法)的组间差异可能部分解释了结果。

 

总结

OCOG-ALMERA试验显示,放化疗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相比那些单独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前者的疗效更差,毒副作用更大。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尚不建议对没有糖尿病、要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JAMA Oncol. 2021;7(9):1333-1341.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医院的病床上,有一对双胞胎,两个人看上去非常消瘦,医生说他们两个都患上了肝癌。据了解,两人都在上初三,兄弟两个学习很是努力,都想以中考成绩“击败”对方。

     

    父亲看到两个儿子学习都那么努力很是开心,就买来核桃来给兄弟二人补脑。刚买回来,兄弟两个非常开心,没过两天就吃光了,父亲见到两个孩子都喜欢吃,就又在网上买了好多。

      

    这一多,反而孩子都不吃了,都过去几个月了,还有一大半都没有吃,放的都有些变味了。给孩子买来补脑的零食,父母也不舍得吃,本着不要浪费的原则,父亲就给两个孩子说尽量吃完。

     

    谁知没过多久,两个孩子都闹着说肚子疼,甚至疼的直打滚,父母见状,赶紧把他们俩送到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却告诉他们一个噩耗,说两个孩子都患上了肝癌。

     

    父母俩听到这个结果,简直就像晴天霹雳,俩人抱头痛哭。医生也很好奇为什么两个孩子那么小会患上肝癌呢,就开始询问父母,孩子近期都吃了什么干了些什么。

     

    当医生听到孩子俩竟然吃了变味的坚果之后,怒斥道:“你们父母怎么能让孩子吃变味的坚果,这就是导致肝癌的一大杀手啊!不要因为不舍得浪费,就酿成大祸,有些东西是不能吃的。幸好两个孩子都是肝癌早期,还是有希望治愈的,要不然你们俩后悔也晚了。”

     

    这两种是导致肝癌的“元凶”,要远离

     

     

    一、发霉食物

     

    当食物发霉之后,最好赶紧扔掉,不要因为不舍得浪费,最后酿成大祸,后悔已晚。发霉食物也是最容易导致肝癌出现的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发霉的食物,会产生大量的黄曲霉毒素,它经过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b1,非常容易导致癌症的出现。致癌的时间甚至只有半年。

     

    所以食物一旦发霉,就要立刻丢掉,尤其是黄豆、花生、水果等。

     

    二、变质的动、植物油

     

    储存时间过长的动、植物油也不宜食用。存放时间较长的油中含有大量的丙二醛,它能够生成一种聚合物,并且可以和人身体中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产生一定的反应。

     

    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还会损伤蛋白质细胞,使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而且,存放时间较长的油还会产生哈喇味,炒出来的菜味道也不好。

     

    多吃这两物,保护肝细胞,远离肝癌

     

    一、奶制品

     

    多喝奶制品可以预防肝癌,因为牛奶中还有大量的钙元素和维生素D,可以和体内的致癌物相结合,清除那些有害物质。

    酸奶中乳酸菌含量比较多,可以抑制体内的腐败菌,减少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大大降低肝癌物质的生长速度。

      

    二、海带

     

    肝癌患者在平常可以多吃一些海带,海带不仅可以帮助杀灭体内容易产生致癌物的细菌,还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长。

    海岛中还含有大量的海藻酸钠,能够清除体内容易导致致癌物质的锶、镉。

     

    做到以下3点,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脏

     

    一、注意饮食卫生

     

    病毒也是引起肝癌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免乙肝病毒找上门。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饭前饭后勤洗手,不吃发霉、烧糊的食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肝炎患者不能当厨师。

     

    二、多补充营养

    缺硒是肝病变的重要因素。

     

     

    硒元素可以促进人体中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人体细胞的防御能力,保护肝细胞不受到损伤,抑制肝细胞病变。

     

    硒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有:鱼类、奶制品、胡萝卜、三笋等。

     

    三、不喝污染水源

     

    在喝水的时候,要远离受过污染的水源,含有化学物质的水容易导致细胞癌变。

     

    我们平常用的自来水也不一定就是干净的,5层以上的高楼楼顶有水箱,水箱应有专人清洁,最好进行二次消毒,水箱的箱体也应使用不会污染水的化学物质。

  • 国内第一个PD-1类抗癌药物上市,历史性突破!

     

    2018年6月15日,对中国的肺癌患者而言,这一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因为就在这一天,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nivolumab injection)上市!

     

    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属于PD-1免疫抑制剂,该药可用于治疗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欧狄沃的上市,开启了中国肿瘤治疗新篇章,正如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肺癌研究大咖吴一龙教授的评价:”作为第一个在中国获批的免疫肿瘤治疗药物,欧狄沃将为医生及中国经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并让部分患者实现长期生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能够成为第一个国内上市的PD-1免疫抑制剂,欧狄沃经历了大型国内临床试验的考验,也就是说,欧狄沃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认可!通过在启动的PD-1抑制剂临床研究,研究对象90%为中国人,和传统化疗药比较,使用欧狄沃后1年生存率明显提高。伴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我们很有希望看到中国第一批把肺癌变成慢性病的长期幸存者。这真的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福音!

      
    那么PD-1免疫抑制剂究竟是什么药?

     

    近年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是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作为免疫哨点单抗药物,其应答之广度、深度、和持久性均十分罕见,是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

     

     

    此类药物研发成功,能够阻断肿瘤细胞内的PD-1的过度活性,要知道,肿瘤细胞的PD-1分子过度表达,会抑制免疫细胞,而PD-1免疫抑制剂能阻断这一通路,恢复免疫功能,使这些细胞能够继续杀伤肿瘤细胞。

     

    但让人非常遗憾的一点是,此药费用昂贵,一瓶2万元左右,年花费百万!这对很多家庭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

     

    目前,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大力改革,为促进抗癌新药尽快上市做出了卓越努力,目前国内高发的肝癌、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III期大规模临床试验也正在积极进行,PD-1免疫抑制剂的成功上市无疑是打响了头炮,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它激励我们把癌症变成慢性病,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   马上就要跟2019年告别了,这一年,你过得怎么样呢?年初许下的小愿望都实现了吗?

      二甲双胍又双叒叕来了,这一次它影响了乳腺癌!胖,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但是有科学家研究证实,对于某些肥胖的肿瘤患者来说,胖竟成为了“有利因素”。

      还有就是~

      所有女生们注意喽!

      过多的摄入西餐、酒精、咖啡,可能会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哦!

      01

      BJC:二甲双胍可使癌细胞不断变胖最后饿死

      “神药”二甲双胍又来了,这一次,它影响了乳腺癌的治疗。

      近日,发表在《英国癌症杂志》(BJC)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影响乳腺癌的治疗。

      二甲双胍不是降糖药吗?它和乳腺癌有什么关系呢?

      研究人员纳入了36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利用二甲双胍进行干预,并对二甲双胍治疗前后的肿瘤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

      结果发现,患者经过二甲双胍治疗后,调节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多个基因转录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并且在两个先前确定的具有不同代谢反应的患者队列之间存在表达差异。体外研究表明,与先前在正常细胞模型中的数据相比,二甲双胍可减少脂肪酸氧化,并随后积累细胞内甘油三酯,耗尽肿瘤细胞的能量来源三磷酸腺苷,也就是让肿瘤不断变胖、变胖、变胖,最后饿死。

      虽然研究样本量很少,但研究者认为,二甲双胍对未来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会有一定的影响。

      界哥嘚啵嘚:二甲双胍果然是“神药”!

      02

      西餐、酒精、咖啡与健康女性乳腺癌风险较高有关

      做女人太难了,酒精有害可以理解,西餐、咖啡也危险?即将迎来2020年,我们还能好好吃吃喝喝吗?

      近日,有研究者通过200例乳腺癌病例分析了饮食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胡椒碱(胡椒中的化合物)、乙酰柠檬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盐的替代增塑剂)、孕烯三醇硫酸盐(类固醇硫酸盐)以及一些微生物相关的代谢产物等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哪种饮食会有这样的特征呢?研究者表示“西方”饮食模式以及较高的酒精和咖啡存在这样的特点。

      看来乳腺癌和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界哥嘚啵嘚:元旦快到了,又要大吃大喝了,界哥建议大家少吃糖、少吃盐、少吃油、少吃烟熏、不饮酒,争取活到九十九!

      03

      无油就健康吗?空气炸锅也会致癌?

      说到吃,最近央视新闻指出,韩国空气炸锅加热后被检出致癌物。

      咋回事?

      韩国的一家机构发现,在韩国购买的部分空气炸锅在200℃以上的温度烹制薯条后,有些薯条的丙烯酰胺超过了欧盟安全标准。根据目前国际癌症研究所的评估,丙烯酰胺为2A级致癌物,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但薯条监测出丙烯酰胺真的是空气炸锅的问题吗?

      当食物中同时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时,经过120℃以上的高温烹调,就会出现美拉德反应。咖啡烘焙过后的香气和炒制黑糖的焦甜口感也都是美拉德反应造成的,而丙烯酰胺就是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

      而作为薯条的原料,土豆中既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同时又含有大量的天门冬氨酸,这是一种非常容易产生丙烯酰胺的氨基酸。所以新闻中薯条被检测出丙烯酰胺含量高,并不是空气炸锅的错。

      建议大家平时做饭的时候,温度不要过高,适当调整烹饪方式,并减少丙烯酰胺含量过高的食物摄入哦。

      界哥嘚啵嘚:空气炸锅不背锅,高温才是“罪魁祸首”~

      04

      妊娠与癌症转移有什么关系?

      如果问你胎盘与癌症有哪些相似性?你会怎么回答呢?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发表了关于胎盘与癌症相似性的研究。

      人类在妊娠期间,胎盘会入侵子宫壁,在其他哺乳动物(牛、猪和马)中,胎盘的侵袭性并不强,这些哺乳动物的肿瘤很少转移或扩散。而由于怀孕期间人类的胎盘具有高度侵袭性,所以人类患癌后,容易发生转移。

      这项研究将各种哺乳动物的妊娠与癌症侵袭之间的相似性联系起来。

      研究者分析了各种动物的子宫内膜细胞,发现了抵抗胎盘侵袭现象。某些动物进化后,其间质细胞(器官中的结缔组织细胞)对侵袭产生了高度抵抗力,这些动物的癌症不容易转移。研究者认为,某些哺乳动物(有蹄类的两个动物:牛、马、猪等)已经进化出了入侵的屏障。而人类在妊娠期间胎盘具有高度侵袭性,人类特别容易遭受癌症转移。

      对于这个研究是否会改变我们对于癌症转移的思考方式呢?界哥认为还有待研究,不过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方向。

      界哥嘚啵嘚:做人真难!

      05

      胖子的春天来了,肥胖肿瘤患者的预后优于正常体重患者

      肥胖与罹患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RCC)的风险增加有关,但矛盾的是,肥胖也与该肿瘤的预后有关。胖,居然成了“好事”!

      研究人员收集了5个独立的、年满18岁的RCC患者的临床队列数据(包括TCGA队列、COMPARZ队列、MSK免疫疗法队列等),并评估了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以及肥胖患者和正常体重患者间的转录差异。

      在TCGA队列中,肥胖患者的总体生存期长于正常体重组(HR 0.41);

      在COMPARZ队列中,肥胖患者的总体生存期长于正常体重组(HR 0.68)。

      在MSK免疫疗法队列中,体重指数(BMI)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免疫细胞浸润的程度与BMI无关。研究显示,与正常体重的患者相比,肥胖患者瘤周脂肪组织炎症增加,尤其是肿瘤附近的瘤周脂肪。

      为何肥胖RCC患者的预后优于正常体重患者呢?研究者表示这可能是BMI对肿瘤和瘤周脂肪微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在RCC患者中,肿瘤微环境的各个方面随肿瘤本身的状态和肿瘤周围脂肪组织的变化而变化,与正常体重的RCC患者相比,肥胖患者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界哥嘚啵嘚:没想到脂肪除了保暖,还可以抗癌!

      本周寄语:不管2019年的愿望实现了没有,2020年,flag该立还是得立,管它最后会不会倒,万一都实现了呢?新的一年,迎接新的挑战吧~

  • 许多环境因素,包括致癌微生物、污染物、辐射、吸烟、柴油机废气、颗粒物和饮食因素,可以在多个器官系统中引起慢性炎症,特别是那些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器官。如果不加以解决,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有研究报道称,抗感染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其他常用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癌症风险和发病率。下文总结了这些 常见药物在癌症预防中的医学证据

     

    非甾体类抗炎药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非甾体类抗炎药 阿司匹林或可作为广谱癌症预防药物。自2015年以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 在50-59岁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和低出血风险的人中,常规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CRC)的发生。一项对截至2019年3月发表的关于阿司匹林和消化道癌症的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不常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相比,经常使用阿司匹林的人,CRC风险降低了27%,食管鳞癌风险降低33%,食管和胃贲门腺癌风险降低39%,胃癌风险降低36%,肝胆癌风险降低38%,胰腺癌风险降低22%。

     

    然而,在其他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定期使用阿司匹林与胰腺癌风险降低无关,但患有糖尿病或基线时系统性炎症水平较高的人除外。 阿司匹林的抗炎特性使其成为那些具有炎症相关癌症高风险人群的一种可靠预防方法。两项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每天≤160或≤100mg,均持续≥90天)可使HCC的风险分别降低31%和29%,而不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有研究显示,术中使用 酮咯酸(一种COX1和COX2抑制剂)可以减少乳腺癌患者远处疾病复发率,特别是在那些BMI较高(≥25 kg/m2)的患者中。使用其他非阿司匹林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也与CRC风险降低存在相关性,但需要进一步调查这些药物在预防和/或治疗癌症方面的整体价值。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阻断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特性,这对其抗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性作用非常关键。对他汀类药物和CRC风险相关性的早期观察来自于针对心血管疾病的RCTs研究。在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中,自我报告使用他汀至少5年与较低的CRC风险显著相关;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既往使用过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CRC发病率。然而,RCT和其他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对CRC的保护作用不大。

     

    在一个由7657名新诊断的CRC患者组成的队列中,诊断后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癌症特异性死亡率降低相关。然而,其他队列研究或大型数据库分析中,尚未提供证据支持他汀使用者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会有所改善。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与许多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包括结直肠癌、胰腺癌、肝胆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和荟萃分析的数据表明,使用二甲双胍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肝癌、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降低相关关。

     

    一项纳入10项研究的系统综述纳入了334,307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使用二甲双胍与HCC风险降低50%相关。然而,证据仍然不够充分, 尚不能建议在HCC高风险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进行预防。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试验或大型观察性研究来评估二甲双胍降低HCC风险的能力。

     

    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试验,纳入了151名曾有单个或多个结直肠腺瘤或息肉被内镜切除的糖尿病患者,结果支持二甲双胍预防CRC的潜在作用。在这组患者中,使用低剂量二甲双胍(每天250mg),可显著降低隐性息肉或腺瘤的发生率。

     

    抗感染药物

    抗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除了直接致癌作用外,HBV或HCV感染可引起促癌性炎症。 HBV疫苗接种大大降低了全球HCC的疾病负担,并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接种疫苗的出生队列人群中HCC的发病率比未接种疫苗的队列人群低75%。

     

    对于感染者来说,干扰素、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以及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抑制HBV或HCV的复制和/或促进其免疫介导的清除,估计可使HCC风险降低50-80%。抗病毒治疗对减少HCC复发和改善HCC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也有作用。然而,仅靠HBV或HCV感染的治愈性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预防HCC的发生或复发,这可能是由于存在肝硬化、糖尿病、过度饮酒、肝功能受损或具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

     

    90%以上的宫颈癌可归因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全球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结果表明, HPV疫苗对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有显著疗效。根据2019年的一项大规模荟萃分析,5-9岁的人群疫苗接种不仅降低了HPV感染的流行率,而且在15-19岁的被筛查女孩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的发生率降低了51%,在20-24岁的女性中降低了31%。

     

    最近,瑞典的一项全国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0-30岁接种四价HPV疫苗(针对6、11、16和18型HPV)的女性中,宫颈癌的累积发病率从94/10万(未接种女性)降低到47/10万(疫苗接种女性)。高水平的HPV疫苗接种覆盖率极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治疗确诊HPV感染的特定抗病毒药物。

     

    抗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在全球人群中的携带率约为50%,是胃癌最强的风险因素,被WHO指定为I类致癌物。来自RCT的数据表明,使用广谱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仅可以预防无症状感染者或无癌前病变者的胃癌发生,还可以降低早期胃癌或高等级腺瘤患者的转移性胃癌发生率。

     

    广谱抗生素的抗肿瘤作用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特别是在胃肠道癌症模型中。未来可能需要使用针对特定细菌种类的抗菌素来选择性地消除致癌或促进肿瘤发生的细菌。也可以考虑对特定的促癌微生物进行疫苗接种,但抗菌疫苗很罕见,而且大多没有效果。

     

    参考文献:

    Nat Rev Clin Oncol. 2021;18(5):261-27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藏红花,你听说过吗,它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更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大的生理活性,其柱头作为药用,有镇静、祛痰、解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

     

    因为藏红花的诸多功效,所以它深受人们喜欢,但是市面上藏红花的价格也不菲。

     

    对很多人来说,身体生病的时候偶尔吃吃藏红花,倒也没什么,但是你能想到,一个28岁的年轻人天天吃藏红花吗?

     

    他叫小武,很不幸,三个月前他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他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医生说,导致肝癌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饮用水污染等。

     

    原来,28岁的小武是一名慢性乙肝患者,本该听从医生医嘱,按时口服抗病毒药物,但小武却认为西药副作用大,宁愿口服中药。

     

    犯了第一个大错误,导致了病情拖延,罹患肝癌,更糟糕的是,确诊为肝癌之后,小武依然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中药上,听人说藏红花能抗癌,小武于是花大价钱买来藏红花。

     

    让医生瞠目结舌的是,三个月的时间里,光藏红花就花费了数十万之多,但这些并没有挽救小武的生命,随着时间的延长,三个月后小武病入膏肓。

     

    当救护车载着小武再次到医院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医生说无可救药。

     

    医生说,小武的悲剧就在于过分依赖中药,虽然中药是国家瑰宝,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疾病都适合中药治疗的。即便是藏红花,也不是想吃就能吃的。

     

    藏红花虽然有抗癌作用,但要想用藏红花完全消灭实体肿瘤是不可能的,因此,藏红花只能用于辅助治疗。

    藏红花也会有副作用,它会刺激神经,内分泌失调和经期紊乱。

     

    服用藏红花也应该及时就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以前什么病导致我们人类死亡最多?是心脑血管疾病。

     

    而近几年根据我国发布的最新数据来看,癌症已经超过这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们国家城镇居民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在那么多癌症种类当中,肺癌不管是从发病率,还是死亡率上都是排在第1位的。每年我们国家新增的400多万癌症患者,肺癌就占了差不多1/5,而且从过去二三十年之中,肺癌的死亡率直接上升了465%!

     
    因此,不管是我们医生,还是个人,从健康角度,都应该把肺癌的防治放在首位,而且我可以告诉大家其中小细胞肺癌是最好防的肺癌之一。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肺癌”!

     

     

    提到小细胞肺癌,不得不提肺癌的“分类”!


    我们人的整个肺部解剖结构分为左肺和右肺,其中左肺只有上叶和下叶2个肺叶,而右肺则分为上、中以及下叶3个肺叶,而在这个肺的标本里面,大家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气管和支气管!

     

    其中如果我们这个人的肿瘤,长在这个支气管上面,临床上把它称之为“中心性肺癌”;

     

     但假如这个人的肿瘤是长在这个刚刚提到的肺叶里面,那就叫做“周围性肺癌”。

     
    其中,中心性肺癌由于肿瘤是长在我们人的气管上面的,因此它相对容易出现一些早期的呼吸道症状而且更通过纤维镜被检查发现;而周围性肺癌往往就不行,长的比较隐蔽,早期基本上没有任何症状。

     

    当然,中心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都是按照病变发生的部位来划分的,而大家平时听到最多的还有一种分类就是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这是按照病理来分类的!

     

    所谓的病理分类,就是大家熟悉病理检查得出的,就是我们医生通过手术或钳取以及活检取得病变处的组织,然后进行切片,然后在免疫组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下对病理组织进行观察,从而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及分类。临床上通过病理把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得了小细胞肺癌,都相对比较严重,不管是生长速度方面,还是转移方面,都要比非小细胞癌要快。像我们临床上就会看到有很多得了小细胞肺癌病人,在早期就有不少出现了脑部、骨骼以及肺外转移,而非小细胞癌相比之下,恶性程度就发展没那么快,但它不是只有一种癌,而是包括了肺腺癌、肺鳞癌、大细胞癌以及相对比较少见的类癌!

     

    所以,如果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发现非小细胞癌的要比得了小细胞癌的人要好那么一点,而且确实在肺癌病人当中,非小细胞肺癌占了大多数,大概在87%左右。

     
    但提到不治之症,就不得不跟大家科普一下肺癌的“分期”


    不谈肺癌具体分期,直接说得了肺癌就是不治之症,这跟不谈剂量就谈药物毒性一样的,都属于耍流氓!

     

    早期肺癌,大部分都能被治愈,而且哪怕到了中晚期,得了肺癌虽然很多时候无法治愈,但也并不等于不需要治疗。

     

    肺癌的临床分期很重要,不仅仅决定不同的治疗策略,还影响预后,五年生存期。假如我们发现的是早期肺癌,那肯定首选外科治疗,切除;但如果是中晚期肺癌,这时候可能还需要在手术基础上加上放化疗,甚至有些病人直接就没有手术机会了。

     

    目前,临床上对于肺癌,主要采用的是TNM分期,T代表的是肿瘤大小,N代表是否有淋巴结转移,M代表是有无其他远处转移,分为Ⅰ、Ⅱ、Ⅲ、Ⅳ期,I,II,III期里有时还会分A和B,比如IIA,IIIB期等。只有先分期再治疗,不管你是小细胞肺癌也好,还是非小细胞肺癌也罢,都要先分期再治疗,不同的分期有不同的治疗办法,带来的治疗疗效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得了肺癌都是不治之症。虽然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不太一样,但是现在临床上为了更好沟通交流,用的都基本上是0期、I期、II期、III期或者IV期这套分期系统,其中I,II,III期里有时还会把它分A和B,比如IIA,IIIB期等。

     
    其中如果你被发现的肺癌只是一个在0期或I期的,那被根治几率是非常高的,90%以上,这时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不治之症说法,得了小细胞肺癌没有被治愈的?这想想也不可能!

     

    当然,假如你发现的是其他期肺癌,尤其是IV期,即肺癌晚期,这时候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在很多组织或器官都能找到细胞,能不能被治愈?确实概率非常低,五年生存率大概在10%左右,这时候你说不治之症,我也不反对,但是这就不用治了吗?

     
    也不是!我们可能无法延长患者多长的生命,但是在生命宽度,即质量上,是可以的,尤其是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已经有了很多治疗肺癌的新方法,比如分子靶向药物,像导弹那样精准治疗,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肺癌的治疗能力。

     

    而且哪怕治不好,肺癌带来的癌痛等其他不适症状,我们医学上也有很多缓解办法,这对于晚期肺癌病人治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让晚期肺癌患者长期高质量与癌共存,并不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包括小细胞肺癌在内的肺癌,早就不是大家以前认为的传统意义,得了就不要治了,反正治不好的的不治之症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肺癌病人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下,是完全可以实现虽然没把肺癌根治,但可以长期与其共存的疾病了。

     
    所以得了肺癌,不能算是得了不治之症,更不是说得了绝症。

     

    避免肺癌“不治之症”,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是关键!


    其实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肺癌分期,刚刚提到了很重要,从0期、I期、II期、III期,再到IV期,越来严重,五年生存率是呈非常明显下降趋势。这其实就好比我们打仗,在敌人人数最少,比如只有几个人,或者一个班、一个排,刚刚部署时候,我们就发现它,然后直接用成倍兵力给敌人一锅端了,那是不是特别容易,治疗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假如我们等到敌人都已经一个师、甚至几个师了,这时候你在想消灭敌人,很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事情。

     

    所以,怎么尽快的发现早期肺癌,是关键所在!像我们以前做的胸透,拍的胸片,做的体检筛查,其实都是很难在敌人没有呈气候情况下发现它的,有发现都是要么局部晚期或者晚期肺癌了。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发现,尤其是胸部CT出现,可以说颠覆了整个肺癌的防治历史,拍CT可以在肺癌只有几个人,或者一个班,一个排时候就发现它,尤其是对于隐秘性比较强,占了整个肺癌80%以上的周围型肺癌,拍CT是可以发现这种长在肺叶里面的肺癌的。

     

    所以,在临床上有病人问我们发现肺癌靠什么?我们基本上都会推荐低剂量螺旋CT检查,如果再结合纤维气管镜或者无痛气管镜检查,基本上可以发现80%以上肺癌。

     
    最后,提肺癌的“防”,不得不说这“五气”


    五气缠身,肺癌高发,绝对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

     

    而对于小细胞肺癌,我最想跟大家提到的第一气就是这个“烟气”,大家都懂,说的就是吸烟,二手烟气。

     

    门诊,总是有人想“为难”我们医生,让他戒烟,他说他家或者他亲戚,他邻居谁谁谁,一辈子不抽烟58岁就去世了,而另一个人吸了一辈子的烟,照样活到88,从而得到吸烟不会引起肺癌的结论!

     

    医学小侦探在这里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这是谬论,是谣言,我要辟谣!文章最开头我已经说过了,肺癌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肺癌都跟吸烟密切相关,像非小细胞癌里面的肺腺癌就跟吸烟没什么多大关系,但是像鳞癌、小细胞肺癌等这些一般长在我们气管上面的癌症,那它就与我们肺癌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像一般二手烟的颗粒PM是在0.35-0.45之间,不单单可以通过我们的气管、支气管,还可以通过我们的肺泡进入到我们血液当中,从而影响我们的心脑血管,从而也导致了一部分中心型肺癌发生!

     
    而为什么不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看起来也很高?很简单,那是因为存在肺腺癌等这些与吸烟没有关系的肺癌。

     

     

    所以,戒烟,远离二手烟,对于减少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绝对是有用的!

     

    第二气就是我们的“大气”,也就是空气污染,尤其是北方雾霾天气PM2.5,带口罩、减少外出等等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是影响我们很多女性肺癌发病率的“厨房油烟气”,不仅仅有做饭炒菜时候挥发在大气中的致癌物,还有有些厨房又小,还不装抽油烟机的,这样也一样会对我们的肺产生影响!

     

    第四是一些挥发性气体,尤其是在我们新房装修或者从事某一些工业行业时候,很容易碰到像“氡”、笨、甲醛等一类致癌物质。

     

    第五是人人都要避免的“生气”。像有一些人,性格不仅内向,遇到事情还喜欢憋在心里,不与人沟通,动不动就生“闷”气,这其实就是一种癌性性格,从总体肺癌患者比例来看,是占了更多数的!

     

    所以,如果预防肺癌,减少肺癌的发生,大家可以做的,比较容易做的就是尽量避免接触或者发生这“五气”。

  • 作者:颜道明 主任医师 枣庄市胸科医院 麻醉科

    不同的肺癌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肺癌有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之分,该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一旦发现务必积极进行治疗才行,那么,肺小细胞癌能治愈吗?

    肺小细胞癌(SCLC)是一种由小细胞组成的恶性上皮肿瘤,肿瘤细胞胞浆稀少,细胞边界不清,核染色质细颗粒状,无核仁或不明显,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核切迹明显,坏死典型呈广泛性,核分裂计数高。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凶恶的,一般发现就有远处转移了,该疾病对放化疗比较敏感,经过治疗后肿瘤体积会减小,看似缓解的很好。但是用不了多久还会复发。因此,生存期很短,既然已经是中晚期,而且还是小细胞,但是预后较差。

    症状表现与肿瘤位于中央及局部扩散有关。与局部扩散的鳞状细胞癌相比,喘鸣和咯血相对少见而声嘶和声带麻痹更为常见。但是,临床症状更与播散性病变相关(如骨髓和肝转移)。10~20%病例在作出原发性诊断时就可确认已经发生了脑转移,但大多数病例倾向于在病变过程中发生。副癌综合症也常与小细胞癌相关。

    放疗对小细胞癌最佳,鳞状细胞癌次之,腺癌最差。但小细胞癌容易发生转移,故多采用大面积不规 则野照射,照射区应包括原发灶、纵隔双侧锁骨上区、甚至肝脑等部位,同时要辅以药物治疗。鳞状细胞癌对射线有中等度的敏感性,病变以局部侵犯为主,转移相对较慢,故多用根治治疗。腺癌对射线敏感性差,且容易血道转移,故较少采用单纯放射治疗。

    放射并发症较多,甚至引起部分功能丧失;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效果并不完好。同时病人体 质较差,年龄偏大不适合放疗。不过,少数病变早期的肿瘤可成功切除,所以患者朋友一旦发现肺癌症状,一定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才是最关键的。


  •   01

      免疫治疗领域仍有诸多难题待解决

      《医学界》:近年来,肿瘤方面很多新进展和新药 试验 初次出现都是在肺癌领域。在肺癌诸多热点话题中,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些?

      王子平教授: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和中国都居首位,公众对此疾病的关注很多,目前最关注还是免疫治疗。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如果对患者不加选择,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不见得比化疗强。

      免疫治疗的机制与继往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迥然不同。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组织中某些通路这条“线”或“网络”进行的治疗;免疫治疗则是调动机体内在的免疫细胞攻击自身肿瘤细胞,涉及肿瘤及宿主的整个系统,肿瘤存在的微环境即宿主对于免疫治疗的疗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全新手段,但要完全搞清楚机制,任务还很艰巨。它的机理很复杂,揭开免疫治疗之谜不在某个基因,而可能是整个免疫系统及免疫环境。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有可能会像当年靶向治疗,找到那把解锁的“钥匙”,便能打开这扇通向治愈肿瘤的大门。

      02

      作为“大众情人”, 抗血管生成药的联合方向在哪里

      《医学界》:肺癌领域,大家都在“讲免疫、说靶向、做化疗”。从各热点研究和指南来看,您认为对于联合用药目前有怎样的趋势?联合治疗中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例如贝伐珠单抗,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王子平教授:

      联合治疗是一个大的概念,中西医均都有综合治疗,肿瘤的综合治疗就非常强调联合治疗。联合治疗可以是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多种治疗药物的联合。通过治疗可以弥补治疗的不足,减少同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离不开血流供应,肿瘤分泌的一些因子可以促进在肿瘤组织周围生成异常血管。这些生成的血管不正常,很多物质可以从中渗出,使肿瘤组织内压力增加。不仅如此,异常血管的生成还可以影像肿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使免疫环境遭到破坏,T细胞难以杀伤肿瘤细胞。所以纠正或逆转这种异常的血管,改善血流就是我们治疗肿瘤的一个重要途径。

      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我们将它比喻为一个“大众情人”。谁跟它谁就旺,不论是与化疗、靶治疗,还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以往我们朴素地将抗血管生成治疗比喻成将肿瘤“饿死”。贝伐珠单抗确实能减轻肿瘤组织间质压力,这样可以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早年研究显示,肿瘤间质压力下降一倍,肿瘤组织中血药浓度就可以增加四倍。通过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可以让更多针对肿瘤细胞的药物进入肿瘤组织,以此提高治疗效率。

      既往的研究发现EGFR与VEGF之间有“cross-talk”,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提携。EGFR通路激活后通过MAKP/PI3K通路及至少三个转录因子:STAT3、Sp1与HIF来上调VEGF;在肿瘤乏氧的微环境下,VEGF的水平还依赖于HIF的调控,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发现EGFR与HIF的水平正相关;EGFR通路的抑制阻止了VEGF的下调,若同时抑制VEGF有协同作用的可能。

      例如,贝伐珠单抗与厄洛替尼的联合确实比单用厄洛替尼更具疗效。今年有台湾学者在这种联合治疗中发现发现两者联合较单一用药,很多正向免疫指标都上调了,如CTL细胞等上调,而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下调[1];而单用厄洛替尼者虽然也有很高的临床疗效,但没有看到治疗前后的这种变化。说明抗血管生成药和分子靶向药联合时,两者作用机制可能还涉及免疫调节。

      现在也有研究将贝伐珠单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提高了免疫药物的疗效。最经典的是IMpower-150研究[2]。研究者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解除了异常血管生成所导致的:阻断树突状细胞成熟;阻止T细胞浸润进入肿瘤(细胞招募)及提高MDSC与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与数量等,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疗效。

      《医学界》:您认为未来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王子平教授:

      我认为,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得到阳性结果,其后可以考虑只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进行联合的研究;也可以开发抗PD-1/PD-L1与抗VEGFR双靶点的单克隆抗体。

      《医学界》:刚刚结束的WCLC、ESMO大会,以及前一段的ASCO会议上,肺癌领域也发布了若干重要研究,您最为关注的是哪些?能否简要解释。

      王子平教授:

      今年是肺癌治疗进步较大的一年,我们俗称“大年”。今年有若干研究结果是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不管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一线治疗、一线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还是二线治疗、局部晚期的巩固治疗等。今年还有很多对早期NSCLC进行术前辅助化疗的研究,令人脑洞大开。

      03

      微生物作用不可小觑

      《医学界》:您开展了哪些肺癌相关研究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王子平教授:

      微生物与人类某些疾病有关联性既往曾有过报道,甚至菌群失常与肥胖、糖尿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关系。近些年来有研究者报道肿瘤组织里也有微生物存在。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的免疫治疗疗效有很大关系。今年《science》、《nature》等杂志也连发数篇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文章,这些观点已引起学者们关注。

      有研究者做过动物实验,当PD-1抑制剂用于肿瘤移植瘤小鼠效果不好时,将健康成人粪便中的微生物转移到小鼠体内,PD-1抑制剂会显示有效;还有研究发现,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期间使用抗生素会造成疗效不佳,而今年WCLC会议上也报道了免疫治疗期间对抗生素的使用要格外谨慎,能口服就尽量不用静脉输注,能短时间就不要长时间使用。

      微生物不仅与免疫治疗相关,还与化疗疗效相关。有人发现胰腺癌中存在γ变形杆菌时其化疗效果就差。因为这些微生物代谢掉了化疗药物;但将抗生素加入治疗方案,原来耐药的肿瘤药又再次敏感。

      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意思,真是令人脑洞大开!如果肿瘤与微生物间的关系搞明确,也许可以用于临床疗效预测,或用此原理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 你知道吗?其实在100多年前,肺癌还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的癌症,而如今当它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时,也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所以无论是对疾病的预防,还是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对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疾病因素的研究都是尤为重要的。

     

     

    一、世界肺癌流行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地区、不同人种中,肺癌都是主要的癌症发病和癌症死因之一。GLOBOCAN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肺癌新发例数为209.4万,死亡例数176.1万,居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的第1位,其中男性肺癌新发例数为137.8万,占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14.5%,死亡118.8万例,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第1位;女性肺癌新发病例数为72.2万,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总数的8.4%,居女性恶行肿瘤发病第3位,死亡58万例,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2位。

     

     

    二、中国肺癌流行趋势

     

    根据2017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球的35.78%和37.56%,居世界首位,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且仍在继续上升。而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统计来看,在性别上,男性的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在地区上,城市地区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农村地区,这可能与快速、不成熟的工业化以及城市中汽车的不断使用而引起的空气污染有关;在年龄上,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高发年龄段为75岁及以上人群,而女性为60岁以上。

     

    三、致病因素

     

    1、吸烟与二手烟

     

    肺癌的流行已被证实是全世界卷烟广泛成瘾的结果,烟草燃烧后可产生多环芳烃等50余种致癌物质,而这些致癌物质可导致DNA的损伤、突变,最终发展为肺癌。据估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男性中80%的肺癌病例和女性中50%的肺癌病例是由吸烟引起的。而我国是世界上男性吸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烟民总人数在3亿左右,暴露于二手烟的不吸烟人群数量估计在7.4亿左右,虽然女性吸烟率显著下降,但女性肺癌发病率仍高于大多数恶性肿瘤,主要就是由二手烟暴露所致。

     

     

    2、空气污染

     

    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预计超过一半的肺癌死亡患者可归因于环境中的细颗粒物。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二手烟草烟雾、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厨房油烟、室内燃料燃烧废气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肺癌的发病率会随着每天做饭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室外空气污染则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废气、交通废气等,早期的生态学研究发现,超过50%的肺癌发生在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相比,最有可能是工业来源的污染空气和机动车尾气。

     

    3、职业暴露

     

    铝的产生、砷、石棉、双氯甲基醚、铍、镉、六价铬、焦炭和煤气化烟气、结晶硅石、镍、氡和烟灰,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定的对肺有致癌作用的12种职业暴露因素。例如大量接触石棉会导致肺癌、间皮瘤,根据对接触石棉工人的癌症死亡率进行的研究显示,肺癌死亡率显着升高。

     

    此外,遗传因素、饮食不均衡、辐射暴露、精神心理因素等也会导致肺癌发病率的上升,发现、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从病因学角度预防肺癌,制定有效、实用的公共卫生政策,例如控制空气污染、限制吸烟的法律、对青少年进行禁烟教育,以此减少肺癌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弗雷迪B,雅克F,伊莎贝尔S,等。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全球185个国家36例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GLOBOCAN估计[J].CA癌症杂志,2018,68(6):394-424.
    [2]康姗,马毅,刘超,等.XRCC1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风险的结合[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5,8(4):4171-4176.
  •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患者向医生咨询了关于雾化的氯化钠的问题。医生通过友善的沟通和耐心的解释,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并为其开具了处方。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充分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医疗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给患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由于互联网医院的相关规定,处方一直被驳回,需要患者上传线下处方才能购买药品。尽管遇到了困难,医生依然保持着耐心和细心的品质,帮助患者寻找解决方案,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生的关怀和支持。

    整个问诊过程充分展现了医生丰富的医疗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耐心细心的品质,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服务。

  • 昨天,我在网上咨询了一位医生,询问关于化疗期间是否可以服用参一胶囊的问题。医生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我的疑问,建议我不要随意服用保健品,尤其是在化疗期间。他认为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作用,而且人参等保健品并不一定对化疗负作用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医生的严谨态度让我对他的专业性产生了极大的信任。

    在交流中,医生还提到了中医的一部分瑶医,他认为中医在正规医院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我提到的北京瑶医医院,医生并没有听说过,但他表示适合的医院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医生建议我继续按照医院开具的中药方进行治疗,并对中医的疗效给予了肯定。他认为省中医院的中医治疗水平还不错,虽然没有传奇中医那么厉害,但在正规医院中是最好的选择。

  •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患者向医生咨询了关于米氮平片的问题。医生通过专业的分析,为患者提供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开具了相应的处方。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了购药流程,得到了药师的审核通过。整个过程在互联网医院的便捷服务下进行,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生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提醒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及时就诊。问诊结束后,患者对医生的服务表示满意,期待下次复诊。

  • 我在家给宝宝做雾化治疗,孩子咳嗽了6天,医生建议使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和布地奈德溶液进行雾化。我在***互联网医院向医生咨询了药品的使用方法和品牌选择,医生非常耐心地为我解答了各种疑问。他仔细询问了孩子的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等,给出了合理的用药建议。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在***互联网医院预约了药品,医生还帮我一起开了生理盐水,让我一次加4毫升。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医生给予了我很多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让我对线上问诊有了更多的信心。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