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徐慧

家长如何陪伴有情绪问题的孩子

家长如何陪伴有情绪问题的孩子

 

 

青少年心理健康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这也表示目前全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我们儿童青少年门诊就诊的孩子也是人满为患,就诊孩子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10岁左右罹患抑郁症的孩子很常见。很多家长为此很苦恼,有的家长非常自责,内疚,不敢跟孩子交流,生怕哪句话说得让孩子不开心了。看到孩子玩手机又非常焦虑,担心孩子玩手机成瘾,担心孩子被带坏等。那么,孩子确诊有情绪问题后应该如何陪伴孩子今后的成长呢?

 

 

首先,家中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工作,以身作则。情绪管理分三部曲,第一步,要做到接纳各种情绪,如喜怒哀乐悲惊恐等,有些家长不能接受孩子不开心,反复劝说孩子想开点,其实这样的说辞是不恰当的,孩子生病了,有情绪了,并不是自己想不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接纳各种情绪。第二步,要探索情绪背后的原因;第三步,要采用对身体健康有利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如同坚强的后盾。  

 

 

其次,家长的教育模式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调整,比如儿童期需要一个权威的家长角色的状态来陪伴,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则需要放低姿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真正做到民主的沟通模式。临床上接诊中,有不少孩子告诉我们,虽然表面上家长说我们是民主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有与家长不一致的想法时,父母会软硬兼施的采取各种方法让我们屈服。

 

第三,合理的沟通模式,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中提到,最理想的沟通模式就是一致性模式。也就是,沟通的双方能心平气和,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四,经营好家庭氛围。在家庭结构内部,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构建好夫妻关系之后再经营亲子关系,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成长,这样的家庭才能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最后,孩子有情绪问题一定要到正规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系统的评估,全病程规范治疗。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孩子罹患抑郁症,父母如何有效帮助孩子

“医生,我家孩子不想上学,就是懒,不想写作业,害怕考试,为什么说他是抑郁症?” “这孩子只要玩手机就开心,我看他情绪正常得很,根本没有抑郁症,抑郁症怎么会玩游戏哈哈笑?!” “遇到考试,他就害怕,其实就是紧张,学习压力大,怎么会说他是抑郁症?” “我孩子动不动就对父母发脾气,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医生,他就是不听话,小时候爷爷奶奶惯的,顶多是有点心理问题,怎么会是心理疾病?” “我女儿自从上初中后,同桌小孩割手,她也跟着学,因为她们两个关系好,小孩子都是好的不学,坏的学,她肯定不是抑郁症,是交到坏朋友了!” 以上,是我们心理科小患者父母比较常见的疑惑。 好好的孩子,不学习,还作妖,情绪特别大,最可气的是不听父母管教,你说东,他非往西,要么就不理不睬,哭哭闹闹,甚至语言身体冲突。 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是超出了大部分家长的认知范围。因为,心理病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我国的经济文化正在迅速发展,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研究,也在努力中,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协助。 那么,父母如何协助罹患抑郁症的孩子呢? 一、了解相关知识 首先,父母需要做的是:对心理疾病有个清楚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1.了解抑郁症相关知识的相关数据。 2018年中国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约4000万儿童和青少年有抑郁情况。 2012年,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地区10-15岁青少年中,抑郁倾向占比20.3%,差不多5个孩子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发现,孩子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很高,其中澳洲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 这些数据表明:抑郁,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流行病之一。 2.抑郁症不分孩子的年龄大小。 幼儿也会遭受抑郁情绪的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干预,会极大增加他们在未来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成年人的精神卫生疾病,约一半始于14岁以前。也就是说,心理疾病的发病年龄较早,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有可能终生患病。 3.抑郁症发病原因不明。 研究表明,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创伤以及环境压力有关。 心理疾病不像传染病,可以通过控制感染源,就能防止疾病传播。心理疾病病因复杂,且未知因素多,防治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全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4.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物质世界以及生活环境的优劣没有必然联系。 美国研究发现:家境富裕的儿童青少年中,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尤其高发。而物质生活匮乏的环境,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提供心理支持 其次,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1.父母情绪稳定是孩子病情恢复的有力保障。 罹患心理病的孩子通常对环境敏感,尤其对身边人的态度和情绪非常在意,很容易因为父母无心之言或者无心之举而耿耿于怀。当父母感觉孩子针对家长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心态,冷静处理。 父母不被孩子糟糕的情绪扰动,而是做到平和近人,不卑不亢,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安全和稳定的恢复病情的支持性环境。 2.父母要认可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时,父母常见的做法是劝阻,试图消除孩子的绝望和悲伤,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剥夺了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机会。 孩子需要表现负面情绪,也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这样孩子感觉到身边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可,就会感觉爱和安全。只有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孩子才能学习管理和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重要的是,父母要帮助孩子明白: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感受,但是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3.帮助孩子进行情绪训练。 管理负性情绪的第一步是接受情绪,父母接受孩子有可能遭遇坏情绪困扰这个现实,能够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坏情绪爆发,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父母鼓励孩子,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寻找对他们而言有意义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多听,不评价,不提建议,是父母需要做到的。整个过程,父母多支持,多包容,就能帮到孩子处理自己的坏情绪。

徐慧

副主任医师

芜湖安定精神病医院

86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关于青少年抑郁症,我们需要知道哪些?

关于青少年抑郁症, 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常识? 最近几个同学聚会,都是高知层次的人才,但是,当她们谈到抑郁症时我才意识到老百姓们对于抑郁症相关的常识问题匮乏到什么程度。 其中一位同学是内科医生,曾经在某医院进修时接触过一位抑郁症自伤自杀的孩子。当时这个孩子因为自杀未遂在急诊科住院,期间这位同学作为进修医生陪同查房。 谈到当时的感受时,这位医生觉得很奇怪:这样的抑郁症的孩子怎么能在查房时轻声细语地回答问题,难道抑郁症的患者不是愁眉苦脸的吗?难道抑郁症患者还能那么温柔地说话? 更让这位同学诧异的是孩子轻声细语地说自己前一天晚上情绪崩了一下,所以没有控制住自己,就自伤了。当时这样的场景对于这位内科医生来说很是震撼,内心冲击力非常之大。 另一位同学是高校老师,说是自己周围就有这样抑郁症的孩子,感到很担心,也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听她说话的口气好像是在说怪物一样。 闺蜜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现在怎么那么多孩子有抑郁症,然后,突然之间大家都看着我,等待着我来科普一下。 首先,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全世界平均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抑郁症患者。患抑郁症的人不是怪物,只是生病了,就和感冒发热一样。这种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和遗传、个性、成长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有关。 其次,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各种各样,不全是天天愁眉苦脸的,其中有一种“微笑型抑郁”。 我常常拿张国荣的例子来打比方,张国荣的亲朋好友都觉得张国荣是个非常绅士愿意帮助人的明星,但是他却是抑郁症患者,在2003年4月1日坠楼而亡。 前些天有一位家长反复跟我说,周围亲朋好友都认为自己孩子没有抑郁症,因为她孩子在与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很开心的样子,不像是抑郁症,甚至说这些话的都是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其实,我更想告诉这位妈妈,是因为她自己不能接受孩子患病的现实,所以,更愿意相信别人的一些好言宽慰的话而已。 我们在临床诊疗中遇到不少孩子,在详细的病史询问中会发现,有些孩子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就有症状出现了,但是那时候往往被家长忽视了,甚至会认为孩子的一些行为是青春期叛逆而已。有些反复就诊,经多家医院确诊的孩子,家长们也是不能接受这样的诊断,认为是不是误诊了或者孩子只是被惯坏了而已。 曾经有一位确诊的孩子家长在我的诊室内给老师打电话,说是孩子压力有点大,希望能申请不参加近期的考试,可是这位老师的反应差点让我的眼镜跌掉了。 老师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说孩子不可能是抑郁症,因为孩子一直很有上进心,失眠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哪个高三的孩子不失眠,甚至老师说是所有的高三学生来就诊都会被戴上抑郁症的帽子...... 我当时有些无言以对,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现在我们也会更多地走到学校给老师们科普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 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心理治疗抱有神奇的幻想。他们认为,抑郁症就是想多了,只要做做心理治疗,让他们不瞎想就没有问题了。很多陪伴孩子住院的家长也是这样的想法,反复跟孩子说“不要瞎想就会好了”。对于这种情况,我就会问家属:你们会不会跟一个骨折的病人说“你只是骨折了而已,还能继续运动,运动了就没事了”? 心理治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有一个过程,抑郁症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属于慢性病,复发率高,早期确诊、早期规范系统治疗很重要。 曾经有一位抑郁症的孩子经过治疗好转,但是家长在学习了一些心理知识后,相信孩子能够在自己陪伴下不治而愈,自行给孩子停药,强迫孩子正常参加学校学习,认为只要孩子心理疏导好了就行了。 其实,抑郁症根据严重程度,一般中重度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金标准,心理治疗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不能本末倒置。结果孩子出现病情反复,有严重的自伤自杀现象后家长无奈才再次住院正规系统治疗。

徐慧

副主任医师

芜湖安定精神病医院

86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家长如何陪伴有情绪问题的孩子

青少年心理健康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这也表示目前全球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我们儿童青少年门诊就诊的孩子也是人满为患,就诊孩子的年龄越来越低龄化,10岁左右罹患抑郁症的孩子很常见。很多家长为此很苦恼,有的家长非常自责,内疚,不敢跟孩子交流,生怕哪句话说得让孩子不开心了。看到孩子玩手机又非常焦虑,担心孩子玩手机成瘾,担心孩子被带坏等。那么,孩子确诊有情绪问题后应该如何陪伴孩子今后的成长呢? 首先,家中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工作,以身作则。情绪管理分三部曲,第一步,要做到接纳各种情绪,如喜怒哀乐悲惊恐等,有些家长不能接受孩子不开心,反复劝说孩子想开点,其实这样的说辞是不恰当的,孩子生病了,有情绪了,并不是自己想不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接纳各种情绪。第二步,要探索情绪背后的原因;第三步,要采用对身体健康有利的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如同坚强的后盾。 其次,家长的教育模式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调整,比如儿童期需要一个权威的家长角色的状态来陪伴,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则需要放低姿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真正做到民主的沟通模式。临床上接诊中,有不少孩子告诉我们,虽然表面上家长说我们是民主的,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有与家长不一致的想法时,父母会软硬兼施的采取各种方法让我们屈服。 第三,合理的沟通模式,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中提到,最理想的沟通模式就是一致性模式。也就是,沟通的双方能心平气和,坦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第四,经营好家庭氛围。在家庭结构内部,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构建好夫妻关系之后再经营亲子关系,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成长,这样的家庭才能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最后,孩子有情绪问题一定要到正规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系统的评估,全病程规范治疗。

徐慧

副主任医师

芜湖安定精神病医院

86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