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随着国家第六批带量采购即胰岛素带量采购的的全面施行,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如今在药房购买的胰岛素和之前使用的胰岛素的名字有所区别,如今很多胰岛素的药品名称中都不含有“重组”二字了,它们是同一种药物吗?
药师查询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2020年7月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实施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关事宜的公告》,公告第七条指出2020版《中国药典》已进行通用名称修订的药品,应使用本版《中国药典》中载明的名称,其原名称可作为曾用名过渡使用。
为规范重组治疗性生物制品通用名称,保证对上市药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药物警戒监管,避免“一药多名”或不同药品采用同一通用名称的混淆,2020版《中国药典》对重组治疗性生物制品通用名进行了修订,涉及11个品种,共36个具体品种(含剂型),其中涉及变更通用名的胰岛素总结如下表:
部分厂家的胰岛素在药品外包装上备注了药品曾用名,患者可以通过曾用名自行核对,如不能确定药品是否正确请咨询药师或专科医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笔者常常会碰到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不够了解,使用不够规范,或者储存不当,以致于在使用时犯了不少错误,甚至引发严重后果。今天,笔者就来盘点一下临床上碰到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以及为大家送上8条关于胰岛素的重要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
错误一:随意更换胰岛素种类
李阿姨原来一直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在注射完后到家附近的社区医院购买,但是社区医院没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只有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李阿姨以为门冬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是同一种,于是就购买了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回家并按照原剂量注射。某天半夜突然出现全身乏力、心慌、手抖和冒冷汗,家人急忙拨打120送来医院,测血糖值只有1.6mmol/L。
正解:购买胰岛素请一定要认准药名上的每一个字,只有每一个字都完全相同的胰岛素才是一样的,多一个数字都并不一样。
错误二:一个部位多次反复注射
一天有20多年糖尿病史的王大爷被急诊送入院,诊断为酮症酸中毒,在医院里测血糖26mmo/L。家属说之前王大爷一直使用诺和灵30R注射液早20U晚16U,血糖都能控制正常,已经用了3个月了。但最近使用这种胰岛素和相同的剂量,餐后血糖都明显升高,而且王大爷饮食一直控制得很好。医生在查看王大爷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时发现,王大爷注射胰岛素的腹壁皮肤有明显而且范围比较大的硬结,再深入询问才知道原来王大爷这3个月以来一直在同一个部位反复注射,这导致了该部位皮下脂肪萎缩,产生硬结,并严重影响了胰岛素的吸收,所以才会导致失效。
正解: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可有前臂三角肌下缘、大腿外侧、腹壁及臀部等不同注射点,但无论在哪个部位注射,都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以防止脂肪萎缩或增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部位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的吸收率是不同的。
1. 认清胰岛素的种类
胰岛素按作用持续时间分可分为短、中、长效,按使用种类分可分为单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通常来说带数字的都是预混胰岛素,不带数字的都是单一胰岛素,不同种类的胰岛素不能混用,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
2. 胰岛素的储存
许多患者为了方便到医院购买胰岛素会一次性购买3个月的用量,带回家后就涉及到如何储存的问题。通常未开封使用的胰岛素应该放冰箱冷藏保存,而开封后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就不需要再放进冰箱,放在阴凉处如抽屉就行了,因为胰岛素反复解冻和冷藏,温度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失效,而且在外出乘坐飞机时,胰岛素请一定要随身携带,切忌随行李托运。
3.孕妇也可以使用胰岛素
有很多人认为孕妇不能吃降糖药,也不能打胰岛素,其实孕妇高血糖的危害更大,孕妇使用胰岛素是安全的。另外,并非是糖尿病病情严重才使用胰岛素,对于一些合并感染等急症的2型糖尿病,可以使用胰岛素。胰岛素使用了也并非就不能停药,对于2型糖尿病,可以在适当时机由胰岛素转为口服降糖药。
4. 注意注射部位
上面已经说到,注射胰岛素不能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要经常变换注射部位。胰岛素注射部位吸收胰岛素速度快慢不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严格来说,咱们的注射部位应该根据使用胰岛素类型的不同选择相应部位。 比如短效胰岛素:餐前15~30分钟注射,首选腹部,吸收速度较快;长效胰岛素制剂:固定时间点注射,首选大腿和臀部,其他部位也行,注意严防肌内注射,避免严重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吸收速率不受注射部位的影响,可以在任何注射部位注射。
5. 每次注射应更换针头
胰岛素注射的针头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反复使用容易导致感染、疼痛和注射剂量不准确等。另外注射时要消毒注射部位,但也有病友没有消毒或将消毒液放置时间过长,还有的病友注射时消毒的范围不够,造成了注射局部的污染
总之,以上这些都是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希望广大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能够熟悉胰岛素的常识,避免引发严重后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也成为一个糖尿病大国,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走上了药物治疗的行列,其中最多的药物使用就是胰岛素,那么胰岛素的种类都有什么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专家的讲述来了解胰岛素。
1、超短效胰岛素:
有门冬胰岛素等。本品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40分钟为作用高峰,作用持续时间3~5小时,可餐前注射。1.2.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本品注射后30分钟开始作用,持续5~7小时,可用于皮下、肌肉注射及静脉点滴,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
2、中效胰岛素:
甘舒霖N等。本品注射后3小时起效,6~8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为14~1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注射的剂量有关。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3、长效胰岛素:
如来得时、诺和平,本品一般为每日傍晚注射,起效时间为1.5小时,作用可平稳保持22小时左右,且不易发生夜间低血糖,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亦较少;国产长效胰岛素是,鱼精蛋白锌猪,胰岛素,早已在临床使用。本品注射后4小时开始起效,8~12小时为作用高峰,持续时间约24小时,其缺点是药物吸收差,药效不稳定。长效胰岛素一般不会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4、预混胰岛素:
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选择30/70或50/50、70/30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温馨提示:胰岛素的使用不当也有副作用,作用最常见的就是低血糖反应,多见于胰岛素使用的剂量过大或者没有按时饮食,这个是一定要注意的。我们总结了这几种胰岛素,希望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多多了解胰岛素的种类以便正确合理使用,使自己的血糖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胃酸是人体中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液体,吃到胃里的食物能得到消化,离不开胃酸的正常工作,胃酸还能够消灭食物中的细菌或病毒。但一旦胃酸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食管,便会严重危害到身体健康。因为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的酸性非常强,食管并不存在像胃黏膜一样的保护机制,因此,如果长期存在胃反酸,可能会导致食管的溃烂,甚至发生食管癌。
1、吃饭做到定时定量
胃反酸的发生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多发生于进食后一小时左右,并且还会伴随有烧心、打饱嗝。吃的过饱或空腹时间过长都会加重反酸的程度,因此,每一餐应吃到七八分饱,避免造成胃部的胀满。每一顿饭都做到定时定量,有利于加强胃液分泌的规律,有效缓解反酸的表现。
2、少吃易加重反酸的食物
许多人在进食韭菜、红薯或玉米等粗粮后都容易出现烧心反酸。这是由于有些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可能会造成腹部胀满和排气增加,加重胃酸的反流。汤圆、年糕、粽子等这些黏性较大,不易消化的食品也容易粘附在胃粘膜表面,刺激胃酸分泌。另外,甜食也容易促使胃酸分泌过多,因此,胃反酸的人群要少吃蛋糕,糖果等甜品。
3、喝粥要适量
喝粥能养胃的观念在人群当中已经根深蒂固,存在胃反酸的患者多数会认为是胃出现了问题,因此可能会喝大量的粥来养胃。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粥,由于粥属于半流质的食物而且较为糜烂,吃入到胃里后消化吸收的速度非常快,如果胃排空的速度过快,会致使胃中缺乏食物,而会加重烧心反酸的表现。
4、进食时细嚼慢咽
对于有烧心反酸症状的人群来说,如果进食过快非常容易造成胃粘膜的损伤,因此在咀嚼食物时不妨放慢速度,因为细嚼慢咽不仅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而且在咀嚼的过程中可以使唾液和食物得到充分的混合,唾液也能够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一些生理性的反酸,如由于饮食不当或精神紧张等因素造成的反酸,可以通过以上方法得到改善。但如果是由于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溃疡而造成的胃酸分泌过多,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寻找造成疾病的病因,并按规律服用药物,在服药的同时,可以按照以上方法来辅助提高疗效。
慢性胰腺炎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引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对胰腺组织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出现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等情况。当然还有因酒精过量及胆器官疾病所引起的症状。
为了能让大家深入了解慢性胰腺炎及防治措施,今天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
引发慢性胰腺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体酒精摄入过多、自身免疫功能、胆道疾病、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酒精摄入过量和胆系的疾病。
因为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都有饮酒的习惯,这样的人群也是慢性胰腺炎的高发人群。
胆系疾病方面主要是因为胆管结石而产生的炎症水肿,这样的情况会容易出现十二指肠乳头梗阻,让管内压力增高,小胰管的破裂。
所以患者日常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最有效方式。
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症状
腰痛
慢性胰腺炎患者大部分都有腰痛的症状,这种症状并不常发作,或者是一个月或者数年发作,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多发生于中上腹部,痛感为钝痛和隐痛,甚至连患者的后背都有明显的痛感。
但疼痛的位置是与前面的炎症位置是一样的。
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疼痛也不尽相同,轻度患者会有压重感与灼热感,甚至还会出现痉挛的现象。
患者在饮酒或者进食高蛋白、高 脂肪的食物,都有可能引发炎症,如果患者的病症过重,会现象恶心、呕吐的现象,甚至会让患者蜷缩成一团,因为平展身体会让痛感十分强烈。
腹泻
轻度的患者没有腹泻的现象,但重症的患者因为胰腺受损,从而导致分泌物减少,这样就会造成腹泻的产生。
主要的表现就是患者每天都会大便 4 次左右,并且排量很大,但颜色很浅,大便上会出现气泡和刺鼻的恶臭, 酸性物质偏高。
因为患者对食物上的消化不良,从而造成 大便中的脂肪含量很高。
因为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都无法进行吸收,病人就会在这段时间内出现消瘦的情况,因为身体长时间的营养不良等现象多导致的直接表现。
其他症状
对于慢性胰腺炎的重症患者而言,因为腹泻、食欲下降、乏力、恶心干呕等症状所产生的胰腺功能受损,这主要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身体中糖的代谢,有一部分的患者会因此出现糖尿病。
合并胆系疾病或者是胆道受阻者会出现黄疸的情况,有部分的患者会出现胰性腹水。
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的出血情况。
患者经常嗜酒会出现酒精性胃粘膜损坏,还会发生多发性脂肪坏死、皮下脂肪坏等症状,这样的症状发生于身体中的四肢。
慢性胰腺炎的预防措施
患者一定要保证自身的心情舒畅
慢性胰腺炎患者一定要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因为人们对疾病都是有恐惧的, 何况是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威胁的疾病,不论是家人还是医生都应该对患者进行鼓励,让患者学会放松心情,多和朋友进行沟通,不要因为外界因素而影响到自身的情绪,这样是不利于病情的有效康复,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情绪上容易受到影响。
一定要保证患者每天都能开开心心,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身体上的通顺,可以很好预防身体疾病。
胆系疾病上的预防
慢性胰腺炎患者基本都有胆系方面的疾病,对胆系疾病进行日常的预防也是人们患得慢性 胰腺炎的重要方式。一定要积极重视自身胆系疾病的防 治,必须要加强日常的预防措施。
饮食方面的管控
患者一定要保证饮食的合理性,这 样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促进作用。不管是各年龄段的患者都需要多吃瓜果蔬菜,饮食要以清淡为主,这样对肠胃有很好的保护,能避免肠胃积热所引起的肠胃疾病。
饮食可 以养成少食多餐、规律饮食的习惯。因为病症的性质,要 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的食用。还有注意糖分的摄取,因为前面有说这种病情会造成人体糖的代谢,所以一定要给予重视。
适当进食一些容易吸收与溶解的营养食物,能补充人体的所需,比如动物的内脏、植物油、坚果等都是 慢性胰腺炎患者很好的饮食选择。
少饮酒
长期嗜酒的人会逐渐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我国的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喝酒,这样的情况就会为身体留下隐患,可能在某个时段内会引发疾病,所以都应该养成饮酒适宜的习惯,这样对慢性胰腺炎症有很好的预防措施,即便是慢性胰腺炎患者也能避免病情的加剧,从而实现逐渐的身体恢复。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
临床中,有许多肝部疾病早期与肝癌症状相似,结果导致很多患者被误诊为肝癌,这样不仅会错过病人的最佳治疗时机,还会加重病人的病情。那么,哪些肝部疾病易误诊为肝癌呢?肝癌早期如何才能被及时发现呢?
肉芽肿
一些女性患者因口服避孕药、寄生虫感染或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等原因,肝脏会出现孤立光滑且完整的结节,影像上难以和肝癌区别。建议进行超声或CT引导下组织学检查。
肝硬化结节
肝硬化结节最容易被诊断为肝癌,因为多数原发性肝癌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严重者会出现大量增生结节,这种结节与早期肝癌较难区分,建议进行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以便准确诊断。
肝脓肿
患者有乏力、低热、消瘦、肝区不适等临床表现,发病初期难以和肝癌鉴别,需要结合血常规、AFP、肝功等生化指标综合判断。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易混淆,其实血管瘤生长缓慢,一般没有慢性肝病病史,临床无乏力、纳差、腹胀等表现,体征也不会出现肝掌、蜘蛛痣、黄疸、双下肢水肿等。
不均匀脂肪肝
部分脂肪肝患者有不均匀的脂肪堆积,有时难以和肝癌区别。临床上,脂肪肝不会有肝癌患者的全身表现,如腹胀、腹泻、右侧肝区不适、消瘦等。
如果想明确诊断,还要留意以下危险因素:是否有慢性乙、丙肝病史,是否有进食或接触黄曲霉素病史,是否有长期酗酒史,是否有肝癌家族史。另外,肝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巩膜轻度黄染、肝掌、蜘蛛痣;中晚期会出现肿大淋巴结,双下肢轻度水肿,而良性病变患者没有以上体征。
B超只能发现可疑的结节,确诊需要做CT或磁共振,加强CT如有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一般就可以确诊。甲胎蛋白是诊断肝癌的标志,但增高未必是肝癌;肝癌也未必增高。肝癌诊断一般不做穿刺,不到3cm的癌结节很难穿刺到,而且有可能会引起穿刺针通过的路上发生肿瘤扩散。
以上就是对于肝癌易与哪些肝癌疾病混淆的介绍。希望以上肝部疾病能引起大起的注意。当发现肝癌不适时,应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肝癌的可能性,如果确诊为肝癌,则应尽早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
救护车的呼啸声震耳欲聋,当医生赶到现场的时候,听到的只是哀嚎声。
一个年轻女孩一动不动地躺在病床上,任凭家人如何呼唤她,她也没有任何反应。
医生……快救救我女儿……快救救她……
可医生查看完病人后很快无奈地摇了摇头,她瞳孔散大,自主呼吸消失,四肢冰冷,身体也变得坚硬,很明显,她已死去多时了。
听到医生这么说,家人的哀嚎声更大了。
她叫小雅,今年18岁,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为何会突然死亡!
通过事发现场,医生发现桌子上摆着一支胰岛素笔和一碗汤粉,但是粉也已变得冰凉。
她有糖尿病是吗?
小雅的母亲对医生点了点头,在小雅六岁的时候,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所谓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众所周知,1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完全缺乏,所以它不像2型糖尿病那样,一般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可能是主要病因,所以1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被确诊,更不幸的是,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
这是因为血糖要想控制好,除了要每天皮下注射胰岛素,还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要遭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折磨。
小雅的母亲说,自从确诊了糖尿病,小雅的童年就几乎被疾病毁了,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小雅一年要住好几次院,而且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正常上学。
那么,新的疑问是,1型糖尿病真的如此恐怖吗,会导致一个18岁的女孩突然死亡。
医生很快揭开了病因,低血糖。
从现场来看,小雅显然皮下注射了胰岛素,因为胰岛素笔的针头还裸露着,医生分析,在注射胰岛素后,小雅并没有及时进餐,从而导致了低血糖的发作。
医学上,如果血糖降到2.8mmol/L以内就会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主要有出冷汗,头昏,乏力,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快就会出现低血糖昏迷,甚至脑水肿危及生命。
低血糖虽然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但却和糖尿病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使用降糖药物的时候,很多患者未严格遵循医嘱,一旦药物过量或未及时进食,很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突发的低血糖会比高血糖更加危险。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在飞机上,列车上,公交汽车上经常出现低血糖晕倒的患者,国外一些医院会制作专门的牌子提供给糖尿病患者,如果抢救时发现牌子上写着糖尿病,那么首先应该要想到的是不时发生了低血糖。
遗憾的是,因为发现不及时,18岁的小雅因此丧命,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甚至是非胰岛素不可。
然而现在很多病友对于胰岛素的使用还是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本质上拒绝使用胰岛素,以至于延误了更好的控制病情的时机。
那么本文就总结一下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点,以便让广大病友能够没有顾虑的使用胰岛素,更好的控制血糖。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胰岛素是我们人体自己产生并且需要的一种重要的降糖激素,它的本身的蛋白质,所以说胰岛素不是毒品,它甚至都可以说算不上药品,说白了胰岛素是属于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因此它是没有任何成瘾性和依赖性的。
对于糖尿病来说,是由于体内缺乏这种降糖激素,因此我们需要补充胰岛素,只有这样可以补充不足的胰岛素用来降低血糖,同时还可以使自身的胰岛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而对于有些有病友用胰岛素后出现胰岛素停不下来的情况,并不是由于胰岛素成瘾和依赖性决定的,而是由于自己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自身胰岛功能丧失,自己产出的胰岛素不能满足降糖需求,才需要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胰岛素并发症的发生。
不少病人认为胰岛素是属于糖尿病的最终疗法,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一旦选择胰岛素就意味着自己的疾病太严重了,已经到达晚期了,因此从内心抵触胰岛素的使用。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对了。
有很多初发糖尿病的病友,早期使用胰岛素的目的是为了更快的平稳血糖、解除糖毒性,并使自身的胰岛充分休息,有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并且治疗糖尿病过程中有一种代谢记忆效应,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以使将来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几率降低,可以改善远期血糖的控制,延缓将来发生急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有些病友认为打上胰岛素就万事大吉了,就可以该吃吃、该喝喝,殊不知这样是不对的。
因为饮食运动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不论用于不用胰岛素,都是需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如果用上了胰岛素而忽略的饮食运动的控制,也会造成血糖的波动。
另外由于胰岛素本身是可以促进蛋白质及脂肪的合成的,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不控制饮食,而是一味增加胰岛素计量,会加重体重的增加,而肥胖反过来会加重胰岛素抵抗,造成对血糖控制更加的不利,这样的话会造成恶性循环,“胖吃胖吃”的就这么诞生了。
那么下面我们就谈谈使用胰岛素后会不会造成越打越胖。其实这种担心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胰岛素会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那么对面这种问题我们也是有办法解决的。
首先医生会充分掌握胰岛素的适应症,用最少的胰岛素剂量控制血糖的稳定,并且可以配合一些控制体重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GLP-1(如利拉鲁肽)制剂等,都可以在有效降糖的同时帮助您减轻体重的。
当然使用胰岛素的误区远不止这些,现在只是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广为流传的一些错误的观点给广大病友提出来。
现在由于人们在饮食上特别没有节制,所以糖尿病的人群随之也在不断扩大。民间有很多流传治疗糖尿病的食物,其中芋头是我们经常能在餐桌上看见的一道美食。但有传言说它属于天然的胰岛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多多食用它,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芋头。
芋头可以当做胰岛素吗?
芋头又叫毛芋,在中医上认为芋头性平,味道虽属辛,但可以在一定程度帮助人们提高食欲,还能帮助人们排解体内堆积的毒素,解决便秘,有减轻肠道负担的功效,但如果说它是天然的胰岛素,说法并不准确。
不过芋头本身含有丰富的各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比如说淀粉、各种微量元素等。特别是它所含的氟,对于牙齿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芋头本身含有的营养物质,能够帮助胃肠道促进消化,增强人们的食欲,而且还可以治疗腹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们对抗疾病的能力,而且它还具有膳食纤维的功能,所以芋头的营养价值是十分高的。
芋头属于低碳水化合物,食用起来对血管的压力比较小,因为含的膳食纤维比较多,所以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但是要是把芋头当成天然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那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只能说是经常食用芋头并不会引起血糖异常升高。但如果过量的食用,或者是食用方法不正确的,也会引起血糖异常。因为芋头内的淀粉含量很高,如果过量食用,不利于血糖降低,但如果相比较于米饭或者是面粉之类的食物,芋头相对于它们而言还是比较好的主食替代品。因为芋头自身含有的膳食纤维,可以助消化,降低热量摄入,有效的减少人们体内的脂肪,相比于这些日常主食,更加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食用芋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但是对于一些易过敏体质的人们或者是体内有湿痰、胃部不适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日常还是少吃一些芋头,而且吃芋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最适用的烹饪方式,并不要用它来炒菜或者是油炸之类的。最适用于蒸或者是煮,然后再进行食用。因为如果用其他烹饪方法,很容易破坏芋头本身的营养价值,会给喉咙造成刺激或者是产生腹胀气之类的。芋头虽然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当做主食,用来减少一些米、面之类的摄入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慢血糖升高的速度,但一定要适量食用。
其实除了芋头,下面这两种食物,在日常饮食中也可以用它们来代替主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低人体所摄入的热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1:玉米:
玉米几乎是每家的餐桌上都会出现的食物之一,但是殊不知,玉米中含有的粗纤维比日常我们所食用的一些米面还要高出10倍左右,它不仅能在帮助肠道消化以及在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方面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为玉米中富含的营养素较多,比如说叶黄素等,对于保护眼睛也有很好的功效,可以很好的预防一些眼疾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除此之外,玉米中因为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亚油酸、维生素e等,这些元素能够很好的养护肝脏,提高人体的肝脏代谢以及解毒能力,还能够帮助血液循环顺畅,预防一些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玉米热量低,营养价值高,是非常好的主食选择之一,日常烹饪过程中可以用玉米来蒸、煮吃。
2:燕麦
通常在早餐的时候会用燕麦泡牛奶来当做早餐,但其实燕麦中所富含的粗纤维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它自身的蛋白质含量也很高。燕麦中还富含一种物质,名字叫亚油酸,这些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肠道吸收太多的油脂,能够帮助人体把这些多余的胆固醇和油脂排出体外,燕麦自身的热量也是很低的,能够减少人体摄入多余热量,提高饱腹感,是糖尿病患者不错的主食选择。
对于糖友们而言,不要听信一些不实传言,要科学饮食,在主食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粗纤维、热量低的食物代替主食,能够使血糖稳定下来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 | 王兴国
文章首发于 | 营养医师王兴国微博
胰岛素是身体内最重要的激素之一,由胰腺胰岛β细胞制造并分泌,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实际上,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它对血糖的调节是强而有力的!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制主要有两个,其一,促进骨骼肌、心肌及脂肪组织摄取血液中葡萄糖(氧化分解或合成脂肪);其二,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以血糖形式输出)及糖异生(合成葡萄糖,以血糖形式输出)。
如果上述两个作用机制出现障碍,即胰岛素不能强有力地促进周围组织(肝脏之外的组织)摄取葡萄糖,不能强有力地抑制肝脏输出葡萄糖,则称为胰岛素抵抗,过去也称之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众所周知,“胰岛素”这个名称非常传神,因为分泌该激素(以及其他一些激素)的细胞团,像海洋里的小岛一样散在胰腺这个大器官中,就在那里但难得一见。胰岛素“抵抗”这个词也很传神,它不是指彻底失灵或放弃,而是指像拔河一样,互相角力。
出现胰岛素抵抗之后,如果你的胰岛细胞(β细胞)够强大,它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血液中胰岛素高于常人),其结果是血糖可以维持正常水平(前述那两个不给力的机制得到补偿);反之,如果你的胰岛细胞(β细胞)不够强大,不能分泌更多胰岛素以弥补不给力的那两个机制,血糖就会增高并逐渐发展为糖尿病。
实际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胰岛素抵抗经常是一个进行性过程,越来越“抵抗”,总有一天你的胰岛细胞(β细胞)功能到达极限,不能再分泌更多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能量过剩密不可分,或者可以说,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对能量过剩的一种代偿反应机制。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刺激合成代谢,即把葡萄糖合成脂肪。当机体储存过多能量而超重或肥胖时,胰岛素就不能发挥正常的效应,脂肪合成受限,血糖升高促使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这相当于直接排泄多余的能量,以应对过度摄入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胰岛素抵抗不一定是病态。正常人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也会存在胰岛素抵抗,比如青春期和妊娠中后期。儿童随着青春期启动,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原因不明,可能与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大量分泌有关),至青春期结束可恢复正常。妊娠期胰岛素抵抗则是因为孕期皮质醇、孕酮等激素大量分泌有关,这些激素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从进化的角度,妊娠期胰岛素抵抗让母体减少对血糖的摄取,以供胎儿的生长需要。
老年人也经常有胰岛素抵抗,但难说(或有争议)这是老年本身的生理现象,继发于生活方式、肥胖或各种药物的可能性也很大。
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中,而这些代谢异常又往往集中在一个人身上。1988年,Reaven 指出胰岛素抵抗是这些代谢异常的共同致病基础。之后,很多研究证实了胰岛素抵抗作为代谢性疾病共通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胰岛素抵抗,最直接的方法是检测其体内胰岛素含量。但到目前为止,胰岛素检测方法无法标准化,难以建立通用的正常参考值,相关检测方法在科研中(小范围)应用较多,而在医院临床(大规模)中应用较少。
目前国际上认可的评价胰岛素抵抗的金标准是HEC技术——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hyperinsulinemic euglycemic clamp,HEC)。从这种方法的原理就能看出其操作技术是何等复杂(看不懂的不用上火,我也看不太懂......):空腹状态下葡萄糖的产生率与利用率相等,当外源性给予大剂量胰岛素使内源性肝脏葡萄糖输出完全抑制,再时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通过调整输液速度使血糖稳定在4.4~5.0 mmol/L,此时外源性葡萄糖的输注速率等于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率,通过测定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代谢率(M值)来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葡萄糖输注量越大则表明机体的敏感性越好。因为太复杂,该方法目前只用于科研,不能大规模应用于临床。
目前临床上评价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最常用的方法是示踪剂检测。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由于胰岛素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测定肝脏葡萄糖产生速率(hepatic glucose production,HGP)就可以评价肝脏胰岛素抵抗。
在临床上,还有一些间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的方法,如MMT、胰岛素释放试验(恒定速率输注葡萄糖模型法)、OGTT曲线下葡萄糖和胰岛素面积比值。
此外,空腹状态指数主要包括稳态模型(HOMA)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antitative insulin sensitivity check index,QUICKI)、李光伟指数和Bennett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等也用来评估胰岛素抵抗,由于胰岛素测定尚未标准化,目前尚无法提出上述指数的最佳切点值。
胰岛素敏感性检测在临床应用上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如何标准化,缺少简单有效的评估方法。不过,胰岛素抵抗的对策却有
很多简单有效的方法:
1.减重/减肥
肥胖/脂肪堆积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减肥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
2.摄入低血糖生成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的食物
这样的饮食需要较少的胰岛素就可以调控血糖。
3.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值得注意的是,力量训练(增加肌肉)与有氧运动一样有效,是不可或缺的。每周2.5小时有氧运动,隔日一次力量训练(抗阻练习)。
4.药物
比如二甲双胍
5.低碳饮食
不论是普通的低碳饮食,还是极端低碳饮食(生酮饮食),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
新的研究表明,间歇性进食(包括5+2轻断食)也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素抵抗学组《胰岛素抵抗评估方法和应用的专家指导意见》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10(6) : 377-385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夏天来临之际,总忍不住一日三省吾身:今天瘦了吗?而事实却多不尽如人意。
秋冬天寒,还能用衣服厚重来掩饰自己体重上涨的事实,但在夏天,身上每一块多余的肉都无所遁形。在大众认知中,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肥胖发生的直接原因。然而,除了表面上的饮食与运动,肥胖与人体内的激素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
一、与肥胖相关的激素有哪些?
1、胰岛素
胰岛素作为降糖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内糖代谢平衡。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人群体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无法正常运送血糖到各组织,而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人体会代偿性的分泌更多胰岛素。
在这种状态下,高胰岛素水平会促使多余血糖合成为脂肪储存起来。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相互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会使其陷入恶性循环,给人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
(图片来源于图堆网)
2、瘦素
瘦素是由体内白色脂肪组织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其生理作用具有多效性。瘦素可通过与下丘脑受体结合来发挥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降低体质量。正常情况下,瘦素对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有不少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瘦素水平虽然较高,其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却不明显,这是因为瘦素抵抗现象。
网上售卖的瘦素减肥产品多为哗众取宠,限制热量摄入才是改善瘦素抵抗的重要途径。
3、胃饥饿素
胃饥饿素是由胃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它能够增强饥饿感,促进食欲,继而促使人增加能量摄入。不提倡节食减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胃饥饿素。过度节食会促使体内胃饥饿素分泌增多,而一旦恢复饮食,在胃饥饿素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比正常进食吃得更多,甚至暴饮暴食。
此外,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胃饥饿素分泌,使人食欲大增。
除以上3种激素外,雌激素和脂联素也与肥胖有一定的相关性。
了解到这些激素与肥胖的关系后,在日常中,更应该注意对内分泌的调理。
(图片来源于图堆网)
四、如何从生活习惯入手,调理内分泌,预防肥胖?
(1)保障高质量睡眠。杜绝熬夜,保持7-8小时睡眠时间,定时入睡和起床,养成生物钟。
(2)合理饮食。坚持健康、营养、适量原则,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每餐七八分饱即可。少吃高糖高脂肪食物,若是摄入食物油脂过多,可随餐服用一粒舒尔佳,来阻断人体对食物中脂肪的吸收,有利于控制每天总热量。舒尔佳作为国家批准的正规减肥药,对预防肥胖、减脂减肥具有较好效果。
(3)坚持长期运动。根据自身承受能力及需求确定运动强度和频率,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跳绳、散步、游泳等。
(4)注意情志调摄。学会及时纾解压力,避免长时间紧张、焦虑、抑郁,保持平和、乐观心态。
减肥不能只是说而不付诸于行动,否则永远瘦不下来。早些行动起来,减脂减肥,就能更快地拥有健康好身材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