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会我们的孩子平等的待人

教会我们的孩子平等的待人
发表人:邓凡

相信很多家长都发现,现在的孩子会有一点‘势利眼’的倾向,比如,谁家的孩子打扮的比较漂亮,用的文具比较高级,他身边聚集的朋友就会多一些,大家都对他好一些。而家庭相对比较贫困的孩子,在学校可能就会遭遇冷淡的对待。甚至有些家长明确的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和那些乡下的孩子一起玩,“脏兮兮”的。也有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一起玩,“成绩会变差”之类的。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导致了孩子纯真的童年开始功利化,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架了,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丈夫在里边问:“谁?”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里边再问:“谁?”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这一次,门开了。

  维多利亚放下了身份,平等的和丈夫说话才能获得与丈夫交流的机会,才有可能解开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们理应用平等的思想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才能够收获更多的真情。

  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一切的图案都是家长和学校一笔一笔给他涂抹上去的,如果家长给孩子画的是鲜花,那么在孩子的眼里的他人也就是鲜花,就不会有明显的势力的情况发生。所以,家长在处理孩子势利眼的情况时,首先应该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造成了影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据《楚天金报》报道,武汉一家长给上幼儿园的孩子设计名片,详细标注家庭成员工作情况。该家长坦称,如果幼儿家长有一定的官职、地位,或者经济条件优越,老师就可能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幼儿名片折射出的是不少家长势利的心态,认为只要是有一定官职、地位或者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就可以享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家长给孩子印名片这种势利的做法,必定会让孩子的内心从小就形成一种势利的看法,即有一定的官职、地位或者经济条件优越就可以凌驾于别人,并以此享受更多的特殊待遇。

  其实,在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很多人,他们可能身份地位,家庭状况都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是平等的人,没有谁可以凌驾于谁,只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就都拥有独立的尊严。在教育孩子选择朋友的时候,必须从平等出发,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身边的人,必然能够收获真挚的友情。谁都没办法穷人的孩子会一辈子贫穷,而有地位的孩子会一辈子都有地位。衡量朋友的标准是平等,是真心,不是家庭状况或者成绩好坏。

  家长在平时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首先应该自己以身作则,当着孩子的面不贿赂领导,巴结富人,不表现出任何势利的行为来。我们整个社会已然存在一种功利的心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功利,平等始终是人际交往的核心,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的孩子必须懂得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中立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虐待儿童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庭在就餐时,家长常常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餐桌上的‘庭审’现象愈发普遍,对孩子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这种‘庭审’式的教育方式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而非批评和指责。这种紧张的氛围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其次,就餐本该是家人团聚、享受美食的时刻,‘庭审’式的教育方式却破坏了这种温馨的氛围。孩子在紧张的氛围中难以享受美食,影响他们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此外,‘庭审’式的教育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在紧张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家长应调整教育方式,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2. 避免在就餐时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指责,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学习。

    4.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   在儿科门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抱怨孩子特别粘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跟在身边。有些家长甚至发现,孩子只粘着某一个人,比如妈妈、奶奶或者保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告诉家长: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粘谁!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育儿道理。

      为什么孩子会粘人呢?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安全感是他们建立自信、探索世界的重要基石。当孩子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可以信赖的,他们才会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比如,孩子摔倒后,家长会过度紧张地哄抱、安慰,甚至大声责备地面;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会过度保护,不允许他们尝试失败;孩子与其他孩子玩耍时,家长会担心他们受伤,时刻跟在身边……这些行为看似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实则却剥夺了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机会。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一致性: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保持一致,避免给孩子造成混乱。

      2. 给予适当的自由: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由探索,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 建立信任:家长要言行一致,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是可靠的。

      5. 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安慰。

      总之,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 孩子的不良行为,如厌学、说脏话、贪小便宜等,常常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如何有效地纠正这些行为,让孩子健康成长呢?以下六个原则,或许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

    一、全家一致,说到做到

    纠正孩子不良行为,全家要达成一致,言出必行。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矛盾,否则孩子会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制定了规则,就要严格执行,不能让孩子有机可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纠正孩子的行为,首先要明确目标。是纠正说脏话的习惯,还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目标要具体明确,让孩子知道家长希望他改变什么。

    三、了解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往往有其背后的原因。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五、耐心引导,循序渐进

    纠正孩子的行为需要时间,家长要有耐心。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导孩子逐渐改变不良行为。

    六、正面激励,增强自信

    表扬和鼓励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手段。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 儿童模仿行为是天性,但模仿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近日,一名5岁男孩因模仿电视剧情节吞食灯泡,导致下巴摘除手术,留下后遗症并患上恐灯症。

    该事件提醒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避免其模仿危险行为。同时,医院和医生也应提高警惕,加强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救治。

    以下是关于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几点建议:

    1. 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世界,避免模仿危险行为。

    2. 家长应将家中危险物品妥善放置,避免儿童接触。

    3.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医院要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5. 医院要建立健全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机制,提高救治水平。

    此外,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问题:

    1. 儿童意外伤害有哪些类型?

    答:儿童意外伤害主要包括跌倒、烫伤、烧伤、中毒、窒息等。

    2. 如何预防儿童意外伤害?

    答: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加强儿童安全教育,以及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3. 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时如何处理?

    答: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时,家长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以下措施:①评估伤情,判断伤势轻重;②立即进行急救处理;③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就诊。

    总之,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救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 儿童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孩子们纯真无瑕,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孩子们也可能因为冲动和顽皮而犯错,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许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将社会对儿童的关爱当作借口,纵容孩子犯错,甚至唆使孩子去伤害他人。这种纵容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助长孩子的恶习。

    以下是一些因孩子犯错而导致的悲剧案例:

    2011年4月13日,三名“熊孩子”在高速公路上向过往车辆投掷石块,结果将“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妻子邢丹砸中,不幸身亡。

    2013年11月25日,重庆长寿区一名10岁女孩将一名一岁半的男童从窗户扔下,致其坠楼身亡。

    2014年8月29日,一名8楼看动画片的男孩因施工噪音,用小刀割断施工者下方安全绳,致其悬在半空40分钟,幸亏被及时救下。

    2017年7月8日,福建晋江一名男童将一只小狗扔进烧纸钱的铁桶,导致小狗被活活烧死。

    ……

    这些悲剧案例警示我们,熊孩子的行为绝不能轻易原谅。家长如果再不改正教育方式,将来可能会害了孩子自己。

    那么,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有效沟通

    在惩罚孩子之前,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会被惩罚,解释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让孩子形成一种认知,做了不能做的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2. 立即执行

    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家长别指望他们能自己反思。在发现孩子犯错时,要立即惩罚,才能保证记忆效果。

    当然,为了孩子的自尊心,你可以不当众惩罚他,回到家再进行。

    反正不能拖,拖了会降低孩子对事情严重性的认识。

    3. 前后一致

    孩子需要规则和限制,犯了错就要遭到惩罚,不允许特例的存在。而且,爸爸妈妈立场要保持一致,不能有一方出现偏袒现象。

    4. 言传身教

    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

    5. 守住底线

    不纵容孩子,学会对孩子说“不”。并且建立基本底线,让孩子明白底线是坚决不能触犯的,比如偷窃。

    至于惩罚的方式,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打骂,可以惩罚他们画画、面壁思过、做家务等。

    等到惩罚完毕,记得抱抱孩子,让他知道你还是爱他的。

    希望世间能少一些“熊孩子”!

  • 杨威的儿子杨阳洋一直以呆萌、可爱的形象受到大家的喜爱。近日,杨威在微博中晒出儿子自己洗袜子的照片,引发网友热议。小杨阳洋认真的表情超级呆萌,网友纷纷称赞他懂事。

    看杨阳洋洗袜子时的认真劲儿,确实值得称赞。现如今,很多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倍受家长的宠爱,也舍不得让其做家务。然而,教育专家指出,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家务劳动,它对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孩子做家务的好处

    对孩子来说,做家务不仅能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还能带来以下益处:

    1.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掌握生存技能越多,孩子的独立能力就越强,从而增强孩子的生活自信和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2. 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家务劳动有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事情分析、判断、安排的统筹能力锻炼。

    3. 锻炼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家务劳动中,孩子与父母共同面对劳动任务和目标,锻炼沟通技巧和合作意识。

    4. 增强智力:家务劳动有助于左、右脑的开发,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生理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

    5. 培养责任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做些什么,培养责任感。

    6. 调节家庭气氛:孩子分担家务劳动后,更能体会到父母辛劳的不易,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如何培养孩子做家务劳动

    1. 耐心指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时,家长需要耐心指导,将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骤来教孩子。

    2.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安排适合的家务劳动任务。

    3. 把握时机:利用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4. 父母陪伴: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增进亲子感情。

    5. 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赞美孩子的努力,让孩子从家务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6. 利用家事机会教育:在家务劳动中,与孩子分享生活经验,增进亲子感情。

    让孩子做家务劳动是帮助其成长的最好机会,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的能力,更能培养他的责任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

  •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安全始终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家长不可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这就需要提前教会孩子如何在不同场景下保护自己。

    一、公共场所走失

    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园、游乐场等地人流密集,孩子容易走失。家长应教孩子牢记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和电话号码,并让孩子熟悉如何使用公共电话求助。当孩子走失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寻找熟悉的工作人员或安保人员求助,切勿盲目跟随陌生人。

    二、陌生人接触

    孩子遇到陌生人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语和礼物。家长要教育孩子,遇到陌生人搭讪时,要保持距离,并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如果陌生人纠缠不休,要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三、独自出行遭遇跟踪

    孩子独自出行时,要时刻注意周围环境,遇到陌生人跟踪时,要勇敢地向警察或路人求助。如果坏人强行拉扯,要保持冷静,尽量往人多的地方跑,并大声呼救。

    四、遭遇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家长要教育孩子,遇到欺凌时,不要忍气吞声,要学会寻求帮助,向老师或家长反映情况。

    五、网络安全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与陌生人聊天,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 著名儿科医生张教授指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丰富的游戏体验,而游戏本身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自我的重要途径。与假装游戏不同,它并非简单的儿戏,而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窗口。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通过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来逐渐认识自我,手中的玩具往往成为他们自我投射的载体。例如,一个洋娃娃可能就是孩子自己的缩影,而她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就是她心中的妈妈。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不断进行角色扮演,学习换位思考,这对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有很大益处。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与他们一起扮演,甚至可以倾听他们的奇思妙想,并为他们提供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知识。

    在陪伴孩子进行假装游戏时,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鼓励孩子运用玩具进行想象,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 引导孩子理解不同角色的意义,并帮助他们建立因果关系。

    3. 注重培养孩子的角色认知能力,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角色经验。

    4. 利用家中现有道具,与孩子共同演绎童话故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5. 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游戏。

  • 近年来,儿童暴力行为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孩子从小表现出攻击性、欺凌同伴、甚至伤害无辜的行为,让人担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儿童暴力行为呢?专家认为,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溺爱、过度严厉、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2. 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媒体暴力等不良因素,也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3. 心理因素:一些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品行障碍等,导致他们出现攻击性行为。

    面对儿童暴力行为,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家庭教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3. 法律监管:加强对儿童暴力行为的法律监管,对施暴者进行惩罚,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此外,学校、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预防和减少儿童暴力行为的发生。

  •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日益增强,这一现象在婴儿起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给孩子取独特、复杂的名字,担心过于俗气的名字无法体现孩子的独特性。然而,这种追求个性化的命名方式,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价值观,对孩子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正如《说文解字》中对“名”的解释:“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名字是人们在社交中递出的第一张名片,可能定义着你是谁,影响着他人对你的认知与感受。

    有研究表明,人的姓名可能影响性格和未来的发展。例如,名字中有“强”“壮”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运动;有“笑”“乐”的人,可能性格活泼外向;有“冰”“冷”的人,可能性格沉稳内敛。这一现象可以用“镜像自我”的理论来解释。在童年时期,个体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根据生活中“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形成自我认识。名字包含了父母的价值取向和对孩子的期望,每天听到这些词汇,它们就会逐渐成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并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然而,研究发现,那些名字特别的人比名字常见的人更个性分明、特立独行,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名字常见、好念的人,更易得到信任、结交朋友,职场中升职更快。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应慎重考虑,避免为了追求“不凡”而刻意打造奇怪的“标签”。

    名字对孩子来说,是出生后的一份礼物,而不是负担。一个简单、好念、积极向上的名字,不仅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友谊。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