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一波又一波寒潮来袭,如此寒冷的天气无疑增加了中老年人群脑梗死等脑血管病发病的风险。
脑梗,医学上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在我国极为常见。脑血栓就像人体里的定时炸弹,平时感觉不到明显异常,一旦这颗炸弹“爆炸”,短时间内失明、失语、昏迷甚至死亡将可能接踵而至。接下来我们就带你了解脑梗的发病以及防治手段。 脑梗如何引起的
脑梗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颅内血管被堵住,从而产生了相应的身体疾病。
脑梗有哪些前兆
注意:如果患者有上述突发的跌倒或一过性头晕,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等症状,应立刻联想到脑梗可能。
家属需准确记录患者发作时间,及时送医或拨打120,并告知接诊的医生护士或急救人员。
脑梗该如何防治
预防:
1、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
2、戒烟、限酒;
3、遵医嘱用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抗血小板凝聚;
4、每天坚持进行30分钟以上的慢跑、散步等运动,合理休息;
5、如果有脑梗发作史在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突然转动颈部,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外出时要有人陪伴,气候变化时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治疗:
一旦发生脑梗的前兆,请各位千万不要别错失4小时黄金治疗时间,梗死发生后4小时内是最佳黄金治疗时间,即溶栓时间窗。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马上到医院进行积极处理。时间就是大脑,就诊越及时,治疗和预后效果越理想,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治疗(取栓)等方案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没有充分重视身体发出的小“警告”,错过了最佳溶栓治疗的时间,往往就导致不可逆的后果,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脑梗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引起重视,容易对人体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损害,因此患者一定要秉承“重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治理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前段时间广州一个28岁小伙子-小陈,经常熬夜加班,后来出现口齿不清,视力模糊,眩晕等症状,经过检查确诊为脑梗。
那么现在脑梗这类疾病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辨别呢?有请本周大医生—京东健康特邀嘉宾金铂医生为大家详解。
提到脑梗,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中老年人群,但其实脑梗这类疾病已经呈现年轻化趋势。主要还是由于当下生活节奏较快,年轻人群压力大,情绪不稳定,饮食不规律所导致的。所以无论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提高健康意识,降低脑梗的发生几率。
发生脑梗的征兆
1. 头晕:
脑梗者会频繁出现突然性头晕,过几秒后又恢复正常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因为脑部短暂性缺血导致的,需要多加注意。
2. 爱打哈欠:
经常不明原因的打哈欠要引起重视,也很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会引起脑部缺氧而引起的,即使是休息好也得不到缓解。
3. 看东西模糊:
出现眼前突然看不清物体或黑蒙的情况,数秒或者数分钟后又恢复正常,这也要警惕脑梗。因为脑血管堵塞,大脑颅内血流量减少或微小血栓通过视网膜动脉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夏季如何避免脑梗?
正确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但是夏季更应该注意另外三点。我的方法是健康一杯水,随身一把扇,一个闹钟。
1. 补水:
有人以为喝淡盐水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早晨是人体血压的榜首顶峰,喝盐开水会使血压更高,危害健康。所以喝水还是以清水为主,没有特殊情况下,每天需要喝约1500-2000毫升即可,记住要平均分配在不同的时间段。
2. 扇子:
我们知道高温会使得体内血液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压升高、从而大大增加了脑血管发病风险。外面热,屋里冷,这种忽冷忽热会让血管忽而收缩忽而扩张,诱发脑梗,所以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10度。
3. 闹钟:
不正确的午睡,容易增加脑梗风险。如午睡时间过长、中途突然被闹钟惊醒,都可能增加脑梗的风险。饭后半小时后午睡30分钟左右最合适,闹钟声音不宜过大,避免惊醒,发生脑梗。
学会了以上方法能帮助大家降低脑梗发生的风险,夏季是脑梗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再次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作息,时刻关注身体健康变化。
讲解嘉宾 | 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金铂 京东健康在线问诊专家团成员
编辑 | 黑凤梨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尽管疫情的阴霾尚未消散,也无法阻挡亲人团聚的热情和喜悦!然而,在人们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春节期间也潜伏着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
因此,有心脑血管病的中老年人及其家人应该提高警惕,开心之余,也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安全警报。
1.突发胸闷、胸痛
如果家人在活动过程中或休息时,突然出现心脏部位剧烈疼痛、胸闷,或是左侧肩背部疼痛,同时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甚至产生一种濒死感,且这种情况持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很可能是心绞痛发作。如果持续时间更长或持续不缓解,就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急救tips:
应让家人立即停止活动、取平卧或半卧位休息,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如果发病者没有任何禁忌症,家属可以立即帮助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让患者情绪保持镇静,如果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给予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
2.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
如果有家人在过度疲劳后,出现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等情况,可能提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
急救tips:
发现以上突发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帮助发病者仰卧,头偏一侧,头肩部垫高,有助于脑血流和脑灌注压的改善,同时还可以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如果发病者口鼻中有呕吐物,应设法清理,有活动性假牙应去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等待急救车到来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病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比如用手电筒观察其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如果发病者意识清醒,应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在急救人员尚未到达之前,切勿擅自给发病者服用药物。
3.心慌、头晕、冒冷汗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和家属,节日期间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血糖仪监测血糖低于3.9 mmol/L即为低血糖,这时常常会伴有心慌、头晕、饥饿,手抖、冒冷汗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烦躁、抽搐、精神失常,甚至昏迷。低血糖是糖尿病昏迷的主要原因。
急救tips:
对于神志清楚的低血糖患者,应立即口服10~15g含糖饮料或食品。进食甜食后,如症状不能改善或出现昏迷倾向,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协助患者平卧、抬高下颌、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注意保暖。发生呕吐时让患者侧卧,以防误吸。
非医疗专业的成年人也应该掌握下述的急救技能:
1.心肺复苏(CPR)
确定病人心跳呼吸骤停后,将病人仰卧于硬平面上,施救者位于其右旁侧。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胸骨正中间。记住按压位置,下次按压选择同一位置, 以节省按压间隙时间。
按压手法:施救者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十指紧扣,以掌根部为着力点进行按压。有效的胸外按压必须快速、持续、有力。要求施救者 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胸外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左右,按压深度成人5cm,儿童5cm,婴儿4cm,或≥1/3胸部前后径。
每次按压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按压暂停间隙施救者不可双手倚靠患者,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非医务人员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可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也可在急救调度员指导下操作直至使用AED(自动复律除颤器)。
2.学会应用AED(自动复律除颤器)
如果施救者判断伤病员出现心脏骤停且现场有AED,应尽早使用AED;如果现场有2名以上施救者,一人进行CPR,另一人取来AED。
AED操作步骤:
提醒大家要防患于未然:节日期间应该保证休息,尽量避免熬夜、暴饮暴食、情绪激动、过度疲劳、贪杯、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如有不适症状出现,不要因为过节,延误就诊。
最后,祝大家节日期间,健康快乐!
随着冬天的来临,气温骤降,在北方会有很多小宝贝因为喘息来到医院,虽然喘息的声音很大,但绝大多数宝贝日常生活并未受到影响。那这种喘息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种疾病的名字叫做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指什么?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解剖学诊断,意指发生在直径为300 um-75um的细支气管部位的炎症,因为粗细与毛发相当故我国习惯称之为毛细支气管炎。其常发生于2岁以内的儿童,2-6个月宝宝高发,这些婴儿有下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体征,但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哮鸣症状。
毛细支气管炎的表现?
毛细支气管炎仅发生于2岁以下,早期表现为感冒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在疾病发展至3天左右出现喘息,肺部听诊可有哮鸣音和/或湿罗音,严重时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的表现,如鼻翼扇动、三凹征、呼吸快(>60次/分)、烦躁、易激惹、嗜睡甚至昏迷。
导致毛细支气管炎的原因?
毛细支气管炎的通常为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为鼻病毒。此外还可能为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博卡病毒。
这些病毒中的一种或几种感染细支气管部位的上皮细胞,进而引起该部位的直接损伤以及炎症,主要表现为水肿、粘液分泌和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进而引起细支气管部位的阻塞。
什么情况会导致毛细支气管炎发展成重症?
毛细支气管炎预后较好,但对于少部分宝贝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有时可发展成重症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对于如下情况的宝贝,家长们要格外注意。
早产儿(<36周);低体重儿、月龄<3个月;存在慢性肺部疾病,如支气管发育不良;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比较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法洛四联症等;免疫缺陷;神经系统疾病。
另外,如被动吸烟、居住环境拥挤、多胞胎、高海拔地区。
需要使用抗生素么?
毛细支气管炎本身为病毒,如存在细菌感染多为继发出现,最常见的为中耳炎,所以如果一旦毛细支气管炎的宝贝出现中耳炎的症状或体征提示我们可能需要使用抗菌素,至于其他情况几乎可以忽略。
什么情况需要做X线检查?
对于病情较轻的婴幼儿,不太建议X线摄影,而且可能因X线的结果导致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对于存在中度-重度呼吸窘迫(如,鼻翼煽动、三凹征、呼气呻吟、呼吸频率>70次/分、呼吸困难或发绀)的小宝宝,特别是当体格检查发现有局灶性病变、婴儿有心脏杂音或有必要排除其他诊断时,可能需要实施X线摄影,对于临床缓解速度未能达到预期的儿童,也可能需要行X线摄影来排除其他诊断。
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毛细支气管炎的宝贝我们建议尽量完善疫苗接种,特别是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此外还要避免接触吸烟环境。
尽管绝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的宝贝会在最长1个月内完成自愈,但仍然30%的宝贝会在今后发生复发性喘息,甚至还会有一少部分出现哮喘,因此作为家长要仔细记录既往病史,定期对宝贝进行气道评估。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快节奏的工作,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头号杀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的数据预估,我国约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而大约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是死于心血管病的,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疾病死亡率首位,危害性之大不容忽视。然而很多人还会惊奇的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大多发病于早晨,冬季就更为高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其中的缘由,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冬季的气候寒冷,对很多人来说起床就成了每天的一大难事,尤其是从被窝里爬出来的瞬间,那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的考验。这温差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打几个寒颤的小事儿,但对中老年人那本就脆弱的血管来说,却会带来不小的伤害。其实它就像一个热胀冷缩的过程,冬季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血管受冷也会随之慢慢收缩、变细,管腔也会被压缩变小。而除了被窝里与被窝外的温差,还有来自室内、外温差的“二度伤害”,尤其很多上班族,早晨匆匆忙忙从被窝出来,又以最快的速度赶着出门上班,那温度落差就更大了,一定要警惕。因为血管收缩很容易造成两方面的伤害:一是血压升高,二是为了全身供血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这两者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昼夜血压波动
人体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血压本身就存在着昼夜节律,而清晨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段,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在这段时间里,人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性增高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另外,夜间呼吸道呼出不少水分,又没有在早晨及时得到补充,使得血液变得黏稠。而血液黏稠度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为斑块和血栓的形成创造条件,影响心脑供血[1],引起如心肌梗死、脑中风,甚至猝死。有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在清晨时段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其他时段增加70%。
心脏缺氧
早晨时,人体的供氧量需求是很大的,而气温的下降会使人体的耗氧量增加,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就需要改变心率,同时心肌的需氧指数也会相应增高。若是心脏出现缺氧的情况,可能会导致血压收缩严重,容易发生脑部血栓,若是长期的供血不足,则可能导致心脏缺血;若本身就有冠状动脉病变的话,很容易发生心绞痛。
有研究发现,温度每下降1度,心梗疾病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2%;而当温度降低10度时,心梗理论风险率会增高到20%。所以冬季早晨起床时,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快速而直接离开被窝,可以适当的“赖床”5-10分钟,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数分钟后再缓慢坐起身,在被中添、换衣物,最后才慢动作离开被窝,如此除了能避免受寒,还能减缓身体接触冷空气造成的血管急速收缩或心脏负担。
冬天天气寒冷又干燥,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处于缺水状态。少量缺水会影响食欲、引发便秘,如果缺水严重则损害肾脏、加速衰老,更有甚者会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有致命风险。所以冬天一定要注意科学补水,“赶跑”以脑梗,拥抱健康!
别看冬天出汗少,但身体却更容易缺水。冬天天气严寒,身体在增加制热的同时会产生更多的水。但这些水降低了细胞所处内环境的渗透压,造成一种不缺水的“假象”,阻止我们摄入水分,而这些代谢产生的水却不能被人体所用,会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最终,我们血液中的水含量反降低,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有时缺水而不自知。为了能趁早发现、及时补水,我们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尿液颜色,巧辨缺水。
尿液中含有一种黄色的尿色素,正常情况下呈透明的浅黄色;缺水时尿液被浓缩,颜色会加深,如果深至深黄色,就表明身体已经高度缺水了。
血液中有83%都是水,缺水会让血液变得粘稠,从而增加脑梗的发病率。
机制一、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是血栓中的“粘合剂”,能黏附胶原纤维形成血栓。水像是“润滑剂”一样,能抑制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在缺水情况下,血小板更容易发生聚集,会最终将胶原纤维、白细胞和红细胞黏附在一起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堵塞在脑血管,就会引发脑部缺血,也就是脑梗!
机制二、动脉粥样硬化
所谓动脉粥样硬化,其实就是一种动脉内膜里出现粥糜样含脂颗粒的病变情况。这里的脂质特指胆固醇。
血液黏度增加会激活内皮细胞,使其加速从血液中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蛋白内的胆固醇就会堆积形成一种硬质斑块,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又会损伤内皮,从而激活止血过程,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和脑梗的发生。
补水可不是喝水,还讲究科学性,有“两要”“两不要”。
一要:不渴时也要喝水
口渴反应不是神经调节,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所以别管是否口渴,都要喝水;一天中要少喝多饮,以每天2-2.5升水为宜。
二要:早晨起来要喝水
我们的肾脏经过一夜的“加班”,生成了大量的尿液,此时身体实际上处于缺水状态。晨起喝上一杯水,不但能补水防脑梗,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一不要:饭后不要喝水
饭后立即喝水会冲淡消化液,影响胃肠功能。所以尽量做到饭后一小时后再喝水。
二不要:生水不要喝
生水中有大量的病原体,可能会突破我们的免疫防线,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健康!
水是生命源泉,长期缺水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关注缺水、科学补水、跟脑梗说“No”!
作者 | 潘鑫蕊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地坛医院公众号
寒冷的天气、“惨淡”的阳光,会不会让人有时候感觉闷闷不乐、无精打采、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
别担心,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医生们把它叫做“季节性情绪紊乱(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一种因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生物和情绪混合型障碍。
研究表明,气候对人类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冬季因其特殊的气候因素,更是成为抑郁等情绪障碍的高发季节。SAD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患病率接近10%,中纬度患病率约为5%,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秋冬季抑郁状态,随着天气变暖,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常伴发过度睡眠,过度饮食和体重增加等症状。
再说一遍:随着天气变暖,SAD会在春夏季缓解或恢复正常。
为何冬季会成为抑郁的高发时节呢?
原因一:“生物钟”闹情绪
人体内有一套很精确的日节律系统,即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生物钟”,“生物钟”的正常运行有赖于主要接收三方面的信号输入,包括经视网膜传导的光信号、中缝核产生的5-羟色胺以及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
还有一些证据表明,在眼睛后方存在一些被称为“ipPGCs”的细胞,这种细胞对蓝光特别敏感,并通过与脑部的很多区域相连来调节睡眠、“生物钟”、情绪等。
冬季日光照射减少,视网膜及蓝光敏感细胞的传入刺激减少,就会产生生物节律紊乱,情绪障碍等问题。
原因二:“褪黑素”不听话
褪黑素是调节日节律的重要激素之一,褪黑素浓度的变化也与光照密切相关,光照强烈时,褪黑素浓度逐渐降低,光照减弱时,褪黑素浓度逐渐升高。
随着冬季白昼时间的缩短,会导致褪黑素释放和回落的延迟,造成我们的生物钟节律与外界时间不同步,晨起时高浓度的褪黑素不仅会使人感到疲倦,情绪低落,还会强烈抑制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兴奋性激素的合成,而低浓度的甲状腺素也会对情绪,食欲等造成一定的负性影响。
原因三:“开心信使”被抑制
5-羟色胺被认为是一种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健康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产生的一种抑制5-羟色胺活性的蛋白质(SERT),其浓度在冬季可比夏季增加约5%,因此,5-羟色胺的活性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原因四:环境色调太单一
人类的脑神经对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兴奋度,而冬季草木凋零、冰天雪地的灰白色调正处于人类色彩兴奋区上的盲区,长时间失去颜色的刺激也会造成脑细胞兴奋度降低,使人的情绪也处于低潮。
原因五:生理功能变“佛系”
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如呼吸频率,心率等,而这种相对抑制的状态则会造成脑细胞的相对缺氧,而使其处于低兴奋状态。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和炎症介质等水平对情绪进行调节,而随着冬天运动量的减少,失去了运动的正性调节机制,人的情绪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呢?
增加光照和室外运动的时间
冬季抑郁症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冬季光照的不足,因此增加日光照射和室外运动的时间对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有良好效果。同时经常参加室外运动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因子,改善脑细胞的活性,还可以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排除体内多余的代谢产物和毒素,从而有效预防抑郁。
保持规律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日节律紊乱从生理和社会的角度都可以造成情绪的紊乱,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是保证良好情绪的基础。固定就寝和起床的时间,减少熬夜,睡前尽量避免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物质的摄入,避免剧烈活动,听舒缓的音乐助眠等都是保证良好睡眠的有效措施。
注意饮食的调整
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也是“冬季抑郁症”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注意控制糖类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同时,适当服用维生素D不仅可以弥补冬季日光照射不足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作用。
注意环境调节
可以选用暖色调的墙纸、悬挂色彩缤纷的画、在办公室或家里种一些绿色植物等,通过色彩变化改善抑郁情绪。
寒冬已至,新年伊始,一些人会面临环境和社会上的双重心理压力,而出现精力减退,焦虑不安的表现。如果调节得当,这些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逐渐减退或消失,但若出现连续或严重的失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自杀观念,请尽早到医院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在冬季,一定要及时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随着寒潮来临,温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下降,人体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进而导致血管堵塞,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那么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工作来预防呢?不妨来试试这6个诀窍。
饮食方面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血压高,血脂高,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要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例如粗粮,可以使身体内的胆固醇降低;多吃洋葱,木耳,有助于降脂;少吃盐,我们在日常做饭的时候,尽量做的清淡一些,不要吃口味太重的食物,每天摄入的量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还有现在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做饭,会经常吃方便面,这种油炸食品是不健康的,少吃或者不吃;要注意少食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
运动方面
进行适当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要清楚哪些是适合做的,哪些不适合做。出门运动的时候,不要太早,可以等到太阳初升后再进行训练,因为早晨易受到寒气的刺激;在锻炼之前一定要记得吃早饭或者喝点热饮,不要空腹去锻炼;锻炼出汗的时候,不着急脱衣服,很容易着凉;另外要特别注意,在每次锻炼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热身,不要进行太剧烈的运动,要选择相对平稳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等,要量力而行,适当,不要逞强,运动不在于量,而贵在坚持,长期坚持下去,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起床要慢
闹钟一响,立马从床上起来,那是小孩子做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起床一定要慢,如果起床太猛,会造成血压波动太大而晕倒。要切记晚上在起床的时候一定要慢,要先打开灯,在床上坐稳了再下地,一定要保持视野清晰,如果在排尿的途中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一定要先扶好身边的东西防止摔倒。在早上的时候,彻底清醒之后再缓慢起床,给自己充足的起床时间,不要着急。
防寒保暖
冬季寒风刺骨,要注意保暖,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气温大幅度下降,及时添加衣服,因为冠状动脉遇冷容易收缩,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冻着自己。在这里建议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冬季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凉水洗脸,洗脚,洗衣服,尽量使用温水,以免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
情绪要稳定
情绪激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大的危害,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要放宽心怀,遇到事情不要紧张,激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不要急躁,要一步一步来;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要量力而行,累了就去休息一会,不要过度劳累;要养成一个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晚上早点睡觉,尽量不要熬夜,早上7点起床,到了吃饭的时间就要按时吃饭,另外,中年人不要长期熬夜打麻将,对心脑血管会产生很大危害。
定期体检
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疾病却在悄悄进展,等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为时已晚。建议中年以后要进行定期的体检,尽早地发现疾病。冬季如果患有感冒,鼻炎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不要硬撑着。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过于肥胖的人,可以买一个血压仪进行定期测量,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多数是高血压引起的,要及时就医。
你知道怎么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赶快试试这6个诀窍,希望能帮助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春天来了,又到了……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因为气候开始回暖,万物复苏,压抑了一个冬天的各类细菌病毒们自然也坐不住了。再加上这个时段天气多变,防不胜防,很容易会让病毒钻空子。特别是现在 已经开学,孩子们免疫力本就不比大人,又在学校集体学习,更是很容易成为病毒的目标,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帮助孩子防范疾病。
下面,Dr.京就为大家盘点几种常见的冬春季传染病,以及预防方法~
流感,多发于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之间。它传播快、发病快,患者感染后会出现乏力、全身酸痛、发热咳嗽等, 通常会持续3~5天,之后自行痊愈。
通常流感无需特别治疗。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可以考虑吃一些感冒药、退烧药。另外,在发病期间,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一些。
为预防流感,要注意保暖、戴口罩。平时要注意均衡饮食、勤锻炼、多喝水、保证充足睡眠、居室内多通风。
诺如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通常爆发于 学校、托儿所、餐厅等地,感染后会出现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也被称为“冬季呕吐病”。它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与病人或其用过的东西的接触。
诺如病毒属于自限性疾病,无需专门治疗(虽然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它的疫苗或特效药)。不慎染病的话,主要还是要好好休息、合理饮食,也可以通过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在我们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分开等。最后要谨记: 诺如病毒痊愈后3天内都仍然有传染性,所以一定要等3天之后,再恢复正常活动。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病对象是学龄前的孩子,发病的主要表现是 “手、足、口腔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它也是因此而得名。
与患者的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所以家长要注意:该病流行期间, 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间,或是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的话,通常一周之内都能够痊愈,因此通常不必住院治疗(目前其实也没有特效药),居家休息即可。这期间,家长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常通风,另外注意对孩子的衣物进行晾晒、消毒。
麻疹是由 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病群体是儿童。
麻疹的初期和感冒、发烧类似,体温升高、咳嗽、流鼻涕,4到5天后便开始出疹, 通常先见于耳后,然后是前额、面部、胸背、四肢。几天后会消退,整个病程约为10天左右,痊愈之后,则可获得终身免疫。
其实麻疹如果没有并发症的话,就不必住院治疗,在家看护即可。但这期间要警惕并发性的肺炎、咽喉炎,所以如果注意到孩子高烧不退,或是声音嘶哑,最好尽快就医。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5~15岁的孩子是主要感染对象。感染之后,首先会出现浑身酸痛、发热流涕等,之后便会出现腮腺肿胀,而且通常还不是同时开始——一侧肿胀一两天后,另一侧再肿。病情持续1~2周后会消退,在患病一次后可以获得终身免疫。
通常,如果没有并发症的话就不必住院治疗,在家里隔离静养即可。家长可以用毛巾沾水拧干后轻贴在肿胀处,来帮助孩子减轻疼痛感。这期间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注意不要给他吃酸的(像橘子、橙子、醋等),以免加剧疼痛。
同时,家长要留意“并发性脑膜炎”,一旦发现孩子高烧不退、或是呕吐不止,就要提高警惕,最好尽快就医。
总体说来, 虽然冬春季传染病种类比较多,但只要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还是能够有效阻断这些疾病的传播的。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专注于饮食的民族。而春节作为全世界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吃好喝好是美食爱好者们最坚定的信念。
无论这个春节你是否回家,过年了,总免不了好好吃、放松喝,甚至暴饮暴食。在放松吃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给胃增加了工作量,胃部突然受到这样的攻击,一定会不舒服。
1.消化功能障碍
暴饮暴食会引起恶心和消化不良的不适感觉。成人的胃大约是握紧的拳头大小,空的时候可以装75ml,但它可以膨胀到大约950ml ,根据体型和经常吃多少而变化。当胃容量在一顿大餐之后开始达到上限时,身体会感到恶心或消化不良,甚至引发呕吐,以缓解急性胃压。
大量食物迅速进入胃甚至会引发胀气和腹胀。最好的方法是调节食物分量,放慢进食速度,等到饭后再喝液体,减少摄入辛辣和高脂肪的食物、汽水等碳酸饮料等产气食物的份量,从而预防这些症状。
2.昏昏欲睡
你肯定有过这种经历:在吃太多后,变得疲惫、困倦和迟钝。这可能因为大餐之后身体生产出过量的胰岛素,导致了反应性低血糖的现象。如果此时你需要开车,将会非常危险。
3.急性胰腺炎
逢年过节是胰腺炎高发时期,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暴饮暴食及酒精的不良刺激,会带来胃酸、十二指肠促胰液素分泌,进而产生一系列化学性炎症,严重时可致胰腺组织出血性坏死。
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和血清淀粉酶升高,临床被分为轻型与重型,通常轻型主要呈现为胰腺水肿,一周即可完全恢复,少数轻型病人由于诊治不及时而发展为重症。而重症胰腺炎发病时,患者往往伴有休克、急性呼吸窘迫、肾衰竭、胰性脑病、猝死等严重危象,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
4.胆石症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逢年过节请客吃饭时,饭桌上少不了一些含有高蛋白质和高胆固醇的食物,鸡鸭鱼肉在煎炸之下更是美味,但这非常容易使人患上胆结石。
另外,节假日里人们可能会晚睡晚起、不吃早餐,这也是胆石症的重要诱因之一。经历了一夜空腹状态,胆汁长久贮存在胆囊当中会提高胆固醇的饱和度,形成了结石适宜生长的环境。而在吃早餐的过程中,胆囊正常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体外,并且可以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新胆汁,确保胆囊中的胆固醇含量被“稀释”,降低了结石形成的可能。
暴饮暴食和进食油腻的食物可能刺激急性胆囊炎发作,表现为右上腹痛,有时向右肩部放射,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等。病史较长者可引起胆囊萎缩甚至癌变。若结石卡在胆总管内,更易造成急性胆管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引起寒战高热,严重者会威胁生命。
5.其它问题也不容忽视
饮食无度还易诱发急性肠胃炎、胃扩张、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肝性脑病等。
尤其是既往有肝硬化基础疾病的人,若是不注意控制饮食、进食生硬烫及高蛋白食物,或者过于饱食,很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肝性脑病。肝硬化病人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是消化性溃疡会引起出血,表现为大量的呕血黑便,乃至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当进食多量的蛋白质食物或食用生硬食物后引起消化道出血,轻者表现为睡眠颠倒、原有的计算力和记忆力明显下降,重者昏迷、不省人事,甚至持续脑水肿而死亡。
也许你认为,偶尔的“尽兴‘’吃喝没什么,的确如此。而事实上,饮食方式是一种习惯, 当“尽兴”吃喝成为日常饮食习惯,可能会给身体带来长期的慢性影响。
1.促使体内脂肪过多
当摄入的热量比消耗热量多时,身体可能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这些额外的热量。长期暴饮暴食可能会导致身体脂肪过多或肥胖。
为了避免暴饮暴食的发生和身体脂肪的增加,吃饭时应多吃瘦肉蛋白和非淀粉类蔬菜,可以有效增加饱腹感。
2.破坏饥饿调节
身体里有两种主要的激素影响着饥饿调节,分别是刺激食欲的胃饥饿素和抑制食欲的瘦素。当你有一段时间没有进食时,胃饥饿素水平会上升;然后,在你吃饱之后,瘦素水平升高,会提醒你的已经饱了。
然而,暴饮暴食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吃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会释放多巴胺等让人感觉良好的荷尔蒙,激活大脑中的快乐中枢。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就会把这些愉悦的感觉和某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可能最终会推翻饥饿的调节,鼓励你为了快乐而不是饥饿吃东西,导致“无休止”的暴饮暴食,让你很难确定身体何时需要食物。
3.增加某些疾病的患病风险
长期暴饮暴食会增加一些疾病风险,比如:胃食管反流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甚至癌症。胰岛素抵抗本身与慢性暴饮暴食密切相关。当血液中过量的糖分降低了胰岛素在细胞中储存血糖的能力时,就会产生糖尿病。如果不加以控制,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
4.损害大脑功能
暴饮暴食还可能会损害大脑功能。有研究显示,持续的暴饮暴食与肥胖和智力下降有关。一项关于老年人的研究发现,与正常体重的人相比,超重会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节假日里,一定要注意加强自我保健意识,规律作息和饮食,使身体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避免过节过出病来。尤其是已经患有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更是要注意节制饮食,科学养身,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冷空气日趋活跃,很多地方开始出现低温天气。这时候,有一种疾病开始袭来——中风,即卒中。很多人对卒中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脑卒中(脑中风)。其实,眼底血管也可能因为受凉、疲劳等阻塞,引发中风症状,这就是眼中风。它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致盲性眼病,致盲率高达80%。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眼中风。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有先兆,眼中风也是如此。该病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发生的无痛性视力下降,且这种视力下降在经过短暂的休息后不能缓解。有一部分眼中风患者在永久性视力下降之前会发生一过性的黑朦,即突然眼前一片黑,什么也看不见。这种一过性的视力下降在休息一会儿(可以是几秒钟,也可以是十几分钟)以后,可以逐渐恢复。所以,如果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出现一过性视力下降,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危险因素。
眼中风一旦确诊,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急救处理。患者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眼科医生会给予扩血管治疗,包括口服和静脉输液、球后注射阿托品、吸氧、降眼压治疗。不过,这些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视网膜血管的阻塞。目前被证实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眼动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动脉插管的方法,将小剂量溶栓药物直接送达受阻眼动脉处,在受阻动脉局部形成一个较高的有效药物浓度进行溶栓。
然而,作为一项有创治疗,动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下列患者就不适合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各种类型的颅内出血患者;动脉内有脓性栓子,近期有过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及有房颤、室壁瘤者;近期有脑挫裂伤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患者。
那么,是不是只要将阻塞的血管通过动脉溶栓再通后,患者的视力都能提高?答案是不一定。动脉溶栓治疗成败的关键是一定要赶在有效的时间窗内(48小时内为最佳时期)进行溶栓,使血管再通。如果缺血缺氧的时间过长,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已经发生了坏死,即使血管再通视力也不能恢复。所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争分夺秒尽早溶栓才是保护视力的不二选择。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引起的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探讨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的成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的成因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的脑细胞损伤。在脑梗塞发生过程中,脑组织会出现肿胀和水肿现象,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颅内高压水肿。
颅内高压水肿的原因主要包括:
二、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的治疗方法
1. 脱水降颅压治疗
脱水降颅压治疗是治疗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脱水药物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将脑组织中的水分吸出,降低颅内压力,缓解脑水肿症状。
2. 减轻脑细胞水肿治疗
减轻脑细胞水肿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3.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的日常护理
1. 饮食护理
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
2. 生活护理
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患者应保持以下生活习惯:
四、总结
脑梗塞颅内高压水肿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重日常护理,以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许多患者常常困惑是否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事实上,脑梗塞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以控制病情,预防复发。
脑梗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针对这些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以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梗塞复发的风险。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可以帮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预防脑梗塞的发生。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可以帮助控制血压,预防脑梗塞的发生。降糖药物如磺脲类降糖药、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可以帮助控制血糖,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建议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减少脂肪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脑梗塞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病情,预防复发。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塞的复发风险。
高血压是导致脑梗的常见原因之一,脑梗,也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脑梗通常难以完全治愈,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降低脑梗的风险至关重要。
脑梗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脑组织损伤。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和阻塞,从而引发脑梗。脑梗的症状包括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恶心、呕吐等。
目前,治疗高血压引起的脑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药物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
降压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减少脑梗的风险。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ARBs、钙通道阻滞剂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梗的风险。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但需要密切监测出血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非常重要。低盐低脂饮食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和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适当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血管弹性。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对于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 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保持心态平和。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其他可能引起脑梗的因素。
总之,高血压引起的脑梗虽然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脑梗的风险。
脑梗塞,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当脑梗塞发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迷糊、嗜睡等。
脑梗塞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终导致血管阻塞。此外,心脏疾病、吸烟、饮酒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脑梗塞。
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降血压药、降糖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脑梗塞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脑疝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降低脑梗塞复发的风险。
脑梗塞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脑梗塞的早期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脑梗塞患者常常会出现吞咽困难、食欲不振等症状,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脑梗塞患者食欲不振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缓解:
1.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服用一些促进食欲的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等。此外,针对情绪因素导致的食欲不振,可以口服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如黛力新、奥氮平等。
2. 饮食调理:脑梗塞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物中毒。
3. 心理支持:脑梗塞患者常常会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会影响他们的食欲。因此,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改善食欲。脑梗塞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5. 定期复查:脑梗塞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总之,脑梗塞患者食欲不振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
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许多患者关心,阿司匹林这种常见的药物是否能够治疗脑梗塞呢?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脑梗塞的治疗中,阿司匹林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脑梗塞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阿司匹林可以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脑梗塞的症状。
然而,阿司匹林并非万能,其适用范围有限。对于心源性脑梗塞,如心脏房颤或心脏瓣膜赘生物等因素引起的脑梗塞,阿司匹林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此时,需要使用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此外,在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塞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如果患者血压较高,没有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预防脑梗塞时,需要控制好血压,使其保持在稳定范围内。
除了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养。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避免再次发生脑梗塞。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戒烟戒酒,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都是预防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总之,阿司匹林对于脑梗塞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并非万能。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脑梗塞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其中,手麻、嘴麻等感觉异常症状尤为常见。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脑梗塞导致脑部神经受损。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脑梗塞患者需要坚持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以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此外,针灸、理疗等中医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缓解手麻、嘴麻等症状。
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加压吸入高浓度氧气,可以改善脑部缺氧状况,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对于脑梗塞手麻、嘴麻的患者,高压氧治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脑梗塞患者的日常保养也至关重要。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适当进行运动,以降低脑梗塞复发的风险。
在饮食方面,脑梗塞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动物内脏和肥肉,有助于控制血脂、血压,降低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此外,脑梗塞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如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总之,脑梗塞手麻、嘴麻的患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日常保养等,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南下过冬,享受南方的温暖气候。然而,对于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南北方巨大的温差却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
以67岁的老王为例,他每年都会和家人一起去海南过冬。今年,老王刚到海南不久,就出现了血压不稳定的情况,吃了降压药也难以控制。一天夜里,他突然感到头疼、看东西模糊,左侧肢体也出现了活动障碍。家人将他送往医院,经诊断,老王患上了脑梗死。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70%的病例发生在秋冬季。温差过大是诱发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寒冷的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高温环境下的出汗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些都可能引发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脑梗死。
对于像老王这样的南方过冬的老年人,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注意避免夜间服药,因为脑梗死多发生在凌晨三四点。
2. 到达南方后,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3. 注意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
4. 饮食上要低糖、低盐、低脂,适量摄入蛋白质,保持血管弹性。
5. 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6.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总之,老年人南下过冬要特别注意温差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做好预防和保健措施,才能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冬季。
脑梗死,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那么,年轻人患上脑梗后,能否康复呢?
相较于老年人,年轻人患上脑梗后,康复的希望会更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强,恢复能力也更好。然而,能否康复还取决于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是否采取了正规、积极的治疗措施。
如果年轻人脑梗的病情较轻,通过正规、积极的治疗,有很大可能完全恢复正常。但如果梗死的面积较大,或者是脑干的梗死,瘫痪的程度可能会比较严重。这类患者在急性期时,如果肌力在3级以下,也就是平躺时肢体不能太离床面,属于瘫痪程度较严重。这类患者如果在后期没有进行积极正规的康复锻炼,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如果瘫痪程度较轻,急性期时肢体可以逃离床面,后期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恢复到生活自理是没有问题的。
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房颤、吸烟、饮酒、肥胖、高脂饮食、运动量少等。除了中风的传统病因外,青年脑梗死还有一些特殊的病因,如口服避孕药、药物滥用、风湿性疾病。因此,青少年应注意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预防中风。现在脑梗死也在逐年年轻化,如果年轻人有上述风险因素,必须积极治疗,将风险因素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脑梗死与患者长期吸烟和饮酒有关。吸烟会导致血管病变,饮酒也会导致动脉硬化。因此,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戒烟、限酒、有规律地工作和休息,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这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血压、血糖和血脂,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如果年轻人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问题,应该严格控制疾病,防止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脑组织坏死或软化。早期轻微脑梗塞,即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相对较轻的脑梗塞类型,主要由于动脉硬化、小动脉闭塞等因素引起。
早期轻微脑梗塞的治疗效果较好,通过积极的治疗,患者通常可以恢复健康。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等,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康复训练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除了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对早期轻微脑梗塞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也有助于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早期轻微脑梗塞的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
总之,早期轻微脑梗塞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治愈的。患者应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相信未来一定会拥有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