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肺不张和肺炎该如何进行鉴别?

肺不张和肺炎该如何进行鉴别?
发表人:医联媒体

肺不张和肺炎可以通过病因、症状、影像学表现等鉴别。

1.病因:肺不张是由肺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扩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塌陷;肺炎则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肺部引起的感染。

2.症状:肺不张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还有胸痛、发绀、心慌等症状。肺炎症状以咳嗽、咳痰、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为主,病情比较严重才会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3.影像学表现:肺不张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局部有高密度影;肺炎影像学检查时可发现肺部明显的浸润影。

建议肺不张和肺炎可以交给专业医生鉴别,发现肺部存在不适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咳嗽到想吐不一定是肺炎。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也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咳嗽到想吐可能是由于咳嗽剧烈,导致气道和消化道通过咽喉部连接,刺激到消化道,从而引起反射性的恶心甚至呕吐。肺炎典型的症状包括咳嗽、发热、胸痛、呼吸困难,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因人而异,具体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另外咳嗽变异性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会出现恶心到想吐的症状。

    对于生理性还有可能是食用了刺激性食物,导致咳嗽不断,从而有反胃想吐的症状。因此咳到想吐不一定就是肺炎,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则建议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对因治疗。

  • 小儿肺炎低烧不退可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去处理。

    1.物理降温:肺炎是由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当感染持续时患儿可能会低烧不退。使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比如用温水擦拭身体、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药物治疗:患儿正在接受治疗,但仍然低烧不退,可能是病原体对药物产生抗药性或者药物剂量、疗程不足等原因,此时去医院就诊,做常规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菌的药物去治疗,比如遵医嘱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药物。

    3.对症治疗:肺炎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胸腔积液、肺脓肿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低烧持续不退,肺炎出现胸腔积液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根据经验或痰培养选择抗生素,比如青霉素、头孢噻肟等,配合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胸腔积液较多引起了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通过胸腔穿刺放液治疗。

    小儿肺炎低烧不退的原因比较多,建议去医院检查清楚后针对性治疗,以上药物遵医嘱使用。

  • 头疼、打喷嚏、流鼻涕、浑身没精神,当你觉得“病恹恹”好像要生病的时候,其实是你的身体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如果将我们的身体比作一座城堡,免疫系统就是忠心耿耿守卫它的卫兵,是人体的一个专门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防御体系。

     

    当细菌和病毒等外界“敌军”入侵我们的身体时,免疫防线上的“哨兵”就会第一时间识别这些入侵分子,“敌军来袭,准备战斗!”紧接着,免疫系统就会调配所有“免疫卫兵”,共同向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发起攻击。

     

    如果这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免疫卫队,入侵的敌人很快就被击退,而人体这座城堡自然稳如泰山。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似乎生病了,但是睡一觉、扛一扛就好了的缘故。

     

    但是,对于刚出生的宝宝而言,他们的免疫系统也很“稚嫩”,还不能及时识别入侵的细菌或病毒,更没有能力去击退他们。因此,对于这些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儿童,一旦生病,并不是所谓的睡一觉、扛一扛这么简单的事了。

     

    WHO数据显示:75%的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尤其以6-11月龄宝宝发病率最高。为什么是6周龄-11月龄的宝宝?

     

    一方面,这与肺炎球菌在婴幼儿体内的定植时间有关。肺炎球菌的传播途径极为广泛,一个简单的咳嗽或者打喷嚏,肺炎球菌就可以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播并长期潜伏在人体内。肺炎球菌广泛定植于人类鼻咽部,儿童是肺炎球菌的主要宿主,约有1/4的健康儿童是肺炎球菌携带者。

     

    有研究表明,婴儿出生6周的时候,肺炎球菌定植率还不到10%,但两个月以后,鼻咽部的肺炎球菌携带率开始持续上升。而2岁以下宝宝的淋巴系统发育水平尚不足成人一半,淋巴系统的发育对宝宝免疫力的建立至关重要,因此这个时期的宝宝很容易受到肺炎球菌的侵袭。

     

    一旦被肺炎球菌感染,影响可能会非常严重,不仅可能罹患肺炎、脑膜炎、菌血症等多种侵袭性疾病,即使治愈,还有可能留下智力低下、脑瘫、耳聋等严重后遗症。

     

    另一方面,当新生宝宝呱呱落地时,和ta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除了浓浓的母爱,还有来自母体的“母传抗体”。“母传抗体”可以帮助宝宝抵御一部分疾病的侵袭。但母传抗体不能保护宝宝一辈子,婴儿出生6~14周时,母传抗体开始逐渐衰减,到6月龄时母传抗体几乎消失殆尽,而6~11月龄又是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发期。

     

    因此,6周龄-11月龄的宝宝急需疫苗的特异性保护。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帮助婴儿度过人生中“最脆弱的阶段“。

     

    6周龄: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的关键起点

     

    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后,婴儿的免疫系统需要10~14天的时间产生相应的抗体、形成保护,所以在宝宝6周龄时(肺炎球菌定植快速增加与母传抗体衰减之前)开始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很好地接续婴幼儿体内抗体的浓度,有效预防肺炎球菌的侵袭。 

     

    然而,知道了6周龄的时间点,在选择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时,家长们也非常纠结。究竟哪一种疫苗才能真正保护小宝宝免受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侵袭?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纠结,要知道每一种疫苗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后才能上市的。但是,临床试验的结果,反映的是“理想条件”下的疫苗接种效果,这可能与疫苗在真实世界中对于疾病的保护效果不完全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上市后广泛应用得到的效果验证。

     

    目前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了20年,在我国也已大规模接种4年,每年接种约300万剂次,积累了大量预防接种的效果证据。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可放心接种。

     

    最后再叮嘱各位宝妈宝爸,6周龄-11月龄是宝宝的免疫力空窗期,面对肺炎球菌性疾病,娇嫩的宝宝是没法“扛一扛”就好的,在6周龄时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才是正解!选择广泛应用且效果得到真实验证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完善宝宝的内在免疫力,让宝宝安全度过人生中“最脆弱的阶段”。

     

  • 评价高血压控制是否达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血压的测量,而罹患高血压以后,我们测量血压多少次算是合适,这也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控制达标的高血压怎么量?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对于已经血压控制达标,而且长期监测血压控制情况理想的患者。我们应该多长时间测量一次血压呢?对此我们建议,罹患高血压,而且血压控制达标的患者,每半月到1月都要进行,至少一次以上的血压测量,以保证血压没有波动,血压控制达标。


    二、血压尚不达标的患者怎么量?

     

    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脉压30-40mmHg。对于血压上没有控制达标,仍然是有上下波动的患者,我们应该多长时间测量一次血压呢?对此,我们建议罹患高血压,但血压没有控制达标的患者,每天,至少测量1~2次以上的高血压,以监测血压并使得血压控制达标。


    三、血压不稳定急性期怎么量?

     

    对于高血压,极其不稳定,而且有高血压急症,或者是有高血压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有可能其对血压的测量,会更加密集。比如,急性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在使用静脉降压药物的时候几分钟或者是十几分钟或者是半小时以内,就应该进行一次血压测量与调整静脉使用的降压药物。

     


    测量血压不会导致血压升高,而且测量血压又是无创的,只要我们能够接受,我认为对于血压的测量次数多了肯定比少了好。毕竟对血压的了解,可以有助于我们调整药物,制定更好的降压方案。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鼻窦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或者很多个鼻窦发生的炎症。在现在人的生活中,这已经是一种常见性疾病了,并且此病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生活影响。

     

    鼻咽癌在中国是一项高频率的病种,约有80%的指数。而发病的人群从青少年到中年皆有。无论患有哪种疾病,都需要尽早去医院接受治疗。


    有关于耳鼻喉科的疾病,现在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例如,鼻窦炎就是一种鼻科的常见疾病。鼻科的疾病中还有一种比较恶劣的疾病,就是鼻咽癌。

     

    其实际上是一种恶性肿瘤,下面就简单得介绍一下这两种鼻部的疾病的区别是什么!


    鼻窦炎的简单介绍


    鼻窦炎一般是由于某种细菌和病毒而引发的感染,从而导致了鼻窦炎的发生。一般的表现症状为鼻部堵塞,会流出鼻脓,会感到头痛。如果鼻窦炎持续加重的话,还会出现畏冷发热,吃不下饭,懒散,精神状态萎靡的情况。

     

    另外,还有的人在患病期间,嗅觉会下降,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发现鼻窦炎之后,医生会开出一些药物或者冲洗的方法进行治疗,还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来恢复鼻窦的生理功能。

     

     

    鼻咽癌的简单介绍

     

    鼻咽癌在中国是一项高频率的病种,约有80%的指数。而发病的人群从青少年到中年皆有。其具体是一种恶性的肿瘤,会发生在鼻咽后壁的顶部位置。据了解,鼻咽癌的病因因素也是很多的,种族因素尤其明显。白种人你鼻咽癌比较少见,反而黄种人比较常见。另外,还有病毒因素,地域因素以及环境上的因素。

     

     

    与鼻窦炎不同,鼻咽癌有早期、晚期的分类,最末期恶病质的时候会导致死亡。鼻咽癌的治疗手段也是采取对癌症的治疗手段,例如放射疗法等等。


    最后,这两种疾病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生活影响,鼻窦炎影响较轻,鼻咽癌影响较为严重。

     

    建议广大群众平时一定要多注意养护自己的身体,还可以采取一些食物疗法。如果发现早期症状,需要去医院及时就诊检查,心情上不要有太大的负担,正确认识这两种鼻科的疾病。

  • 有网友问我,王医生,我现在每天胃里都不舒服,上网查了查就开始担心了,怕是胃癌。然后去做了个胃镜医生说是萎缩性胃炎,也开了药,但是还是不放心,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预测是不是胃癌呢?我说有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肿瘤标志物。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正常是没有或者含量很少的,而在恶性肿瘤时,因为肿瘤代谢,变异,坏死等原因,导致生成了肿瘤标志物,此时在患者的血液、组织或者排泄物中就能找到这些肿瘤标志物。也就是说,找到了超过一定数值的肿瘤标志物,就基本代表确诊为癌症,胃癌有其特有的肿瘤标志物。

     

     

    胃癌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肿瘤标志物其实非常多,但是要想成为公认的对诊断有帮助的肿瘤标志物需要有一定的灵敏性以及特异性。也就是说需要很早地,很灵敏地预测出癌症(灵敏性),而且其他疾病并不会大量出现该肿瘤标志物(特异性)。胃癌最常用的有CEA、CA19-9、CA72-4。

     

     

    哪个肿瘤标志物更好呢?

    1、CEA:胃癌时该肿瘤标志物比胃镜可以更早2个月发现,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但是CEA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仅为10.6%~57.6%,反而乳腺癌以及直肠癌时CEA更容易升高,似乎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2、CA19-9:CA19-9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 8.7%~50%,比CEA要高,但由于胰腺炎、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等患者 CA19-9水平也会异常升高,因此,似乎也不是个最好的指标。

     

    3、CA72-4:CA72-4灵敏度为 18.6%~58% ,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胃癌灵敏度最高的肿瘤标志物,特异度也大于90%,但是,似乎这个灵敏度也不足以说是个最好的指标。

     

    4、如果将上述3个指标都一起做了,灵敏度可达 88.9% 、特异度可达90.4%。因此,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比较以上某个指标哪个更好,而是联合CEA、CA19-9、CA72-4一起检测胃癌,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怎么预防胃癌呢?

    目前公认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成为预防胃癌的首选策略。也就是说,对于有症状的胃病,尽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根治是有效防止胃癌的措施。办法如下:

     

    阿莫西林:每日2次(餐后);


    克拉霉素:每日2次(餐后);


    胶体铋:每日2次(餐前);


    质子泵抑制剂:每日2次(餐前);


    如果青霉素过敏,阿莫西林改为左氧氟沙星(餐后);


    以上4种药物联合应用,共服用10-14天,因厂家不同剂量不同,按说明书服用。


    总结:

    肿瘤标志物可以比胃镜还早期发现胃癌,因此建议体检时加上肿瘤标志物;

     

    体检筛查胃癌的肿瘤标志物,建议联合检查CEA、CA19-9、CA72-4;

     

    同时也建议检查幽门螺杆菌,因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胃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王阿姨昨天摔了一跤,手腕疼的很厉害,并慢慢的肿起来,虽然手腕还能动,但是一动就痛。因为疫情的关系,王阿姨不想去医院,可是不去医院也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骨折,这导致王阿姨很纠结。这不就是我们门诊经常遇到的情况吗?很多患者就是来做个X线片看看有没有骨折,求个安心的。受伤了是不是一定要拍片子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自我处理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一、不拍片子能不能看出来有骨折?

    要解释受伤了是不是一定要拍片子,就必须知道不拍片子能不能看出来有骨折。在这里,王医生首先给大家介绍骨折的专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和骨擦感。

     

     

    比如上图的腕关节,就出现了明显的畸形,有经验的医生甚至能看出来是典型的桡骨远端colles骨折,甚至于在没有X线片的年代,厉害的中医不用拍片子就能给予复位固定。反常活动是指出现了骨折前并不存在的活动范围,比如大腿中段都可以活动了,那么一定是大腿中段骨折了。骨擦感及骨擦音患者自己也能够体会到,就感觉受伤处骨头在磨骨头,还有时候发出响声。出现以上任意一种骨折的专有体征,不用拍片子就可以确诊为是骨折。

     

    二、有没有可能骨折不出现以上三种情况?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先解释一下骨折的分类,按照骨折的稳定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以及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举两个例子,老年人的胸椎压缩性骨折,骨折完还能弯腰及行走,只是翻身疼痛;肌肉拉伤的小块撕脱性骨折,比如外踝处的撕脱性骨折(见下图)仅仅是出现踝关节疼痛而已,稍微影响踝关节功能,有的甚至能忍痛行走。稳定性骨折指的是骨折比较稳定,处理得当不容易再次移位。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通常不稳定,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都属于不稳定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指的是骨折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再次移位,出现畸形、骨擦音、骨擦感等等表现。

     

     

    以上的知识告诉我们,不稳定性骨折通常符合骨折的专有体征,我们不用拍片子就能确诊,必须去医院治疗;稳定性骨折通常比较稳定,可能并没有骨折的三个专有体征之一,不拍片子可能很难发现是不是骨折,疫情期间,又不敢去医院拍片子,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继续聊一聊稳定性骨折的急性期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甲亢和甲减的区别

     

    甲状腺有两大最常见的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简单来说,甲状腺功能亢进就是甲状腺功能过度旺盛,不按身体实际需要大量分泌甲状腺素,造成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不正常生理现象,女性的疾病盛行率高于男性。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成因复杂,目前医学界尚未有一致性的结论,但可能与遗传、荷尔蒙分泌、脑下垂体分泌的甲状腺促进素过多、情绪、食用太多含碘食物或药物及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有关。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影响牵涉多方面,因此患者若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曾有甲状腺亢进的病史。

     

     

    当甲状腺素分泌量不足时,就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其发病的可能原因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甲状腺发炎导致机能下降、曾接受放射性碘治疗或曾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等。当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以应付身体所需,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会下降,进而引发出种种不适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常见的症状包括水肿、体重不明原因增加、怕冷、疲倦、嗜睡、头发粗糙且容易掉落、皮肤容易出现皱纹、记忆力变差、反应变慢、心跳减缓、发育迟缓及便秘,育龄妇女还会出现月经不调、停孕甚至不孕不育等。

     

    二、中医对甲亢、甲减的认识

     

    中医上认为甲亢多由七情内伤所致,病早期出现眼突者,证属肝火痰气凝结,应治以化痰散结,清肝明目。病后期出现眼突者,为脉络瘀滞,瘀血内阻所致,同时结合脏腑、阴阳、气血等多方面对甲状腺疾病进行辨证分型,依据检测结果对甲状腺疾病进行规范分型,是保证甲状腺疾病高治愈率的基础。

     

    中医推崇“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是指在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治疾病的发生。对于甲状腺疾病的预防,应该从增强人体的正气和防止该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入手,比如畅情志、节饮食、养脾胃、慎劳逸,增强体质及药物防病等,历代医家大都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消瘿散结、活血软坚、益气滋阴、滋阴降火为主要治则,同时又针对不同的证候,结合自身特点选方用药。事实上,甲状腺疾病症状多变,即使有症状也未必是典型的症状,因此经常会被误判为其他疾病,患者也很可能在各科之间兜兜转转,最后才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所以,我们大家多应该多了解甲状腺疾病相关知识,及早察觉身体发出的警讯并积极接受治疗。另外,高风险群体人士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朋友,也应定期接受甲状腺功能测试。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若获得适当治疗及妥善管理,患者一样能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翟章锁提醒以下高风险人群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测试:老年人(60岁或以上)、女性、甲状腺疾病家族病史、甲状腺疾病家族病史、抑郁症、睡眠呼吸暂停症、心率缓慢的患者。

  • 目前,全球高脂血症发病率高达40%。

     

    在国内,三成人存在血脂异常,高血脂患者超过1亿人。即便是医生,有时也难逃高血脂的厄运。

     

     

    医生们如何降血脂?美国《读者文摘》刊文介绍了5位国外医生的降血脂建议,《生命时报》采访国内专家,就此作出详细解读。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教授  许顶立

     

    血脂包括两种成分,即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

     

    胆固醇又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前者危害最大。

     

    通常所说的降血脂治疗,主要目标就是要把TG和LDL-C降下来,把HDL-C升上去。

     

     

    这当中,生活方式是降脂干预的第一步,从饮食搭配到行为习惯,都要贯穿始终。

     

    饮食篇

     

    1.“镁”食多一点

     

    美国圣母大学医学博士卡罗琳·迪恩是心脏方面的专家,她认为,镁可以协助他汀类药物降低有害胆固醇,改善心脏健康。她解释说,当一个人缺镁时,容易有维生素D水平低、骨质流失、睡眠不好、抽搐、颤抖、便秘、头痛等迹象,还会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脏病发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对此表示,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阳离子,镁缺乏是某些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含镁比较多的食物有:

     

    • 黄豆、黑豆、蚕豆、豌豆等豆类;
    • 松子、榛子、南瓜子、山核桃、葵花子等坚果类;
    • 苋菜、芥菜、蘑菇、干苔菜、杨桃、桂圆等。

     

    张海澄建议:“特别是苔菜,镁的含量非常高,被誉为‘镁元素的宝库’,平时不妨多吃些。”

     

    2.减糖计划做起来

     

    饮食中糖分过多不仅会导致糖尿病,还会增加胆固醇。

     

    美国亚特兰大心血管组织的心脏病学专家曼弗雷德·桑德勒说:“我坚持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摄入适量蛋白质,避免淀粉和加工糖。这样不仅能保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正常,还有助减肥。”

     

    张海澄表示,糖分摄入过多不仅可以使血糖升高、引起肥胖,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使体内剩余的糖分转化为脂肪,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就是“雪上加霜”,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一定要开启减糖计划。

     

    比如,自己做早餐、吃新鲜水果、喝白开水或茶水等,少吃甜点和过度烹饪的食物。

     

    3.高纤食物不能少

     

    含有纤维的食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美国犹他州脂类中心主席艾略特·布林顿博士举例:“可以适当吃些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和坚果。”

     

     

    目前我国人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1克/天,与推荐量25克/天相比,达标人群不足5%。

     

    专家建议,要获得更多的膳食纤维,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早餐中加点麦片,吃点胡萝卜、糙米,每天吃两个苹果,每天至少有一顿饭包含豆类。

     

    4.拒绝再吃“第二份”

     

    “避免摄入过多热量最好的方法是别吃第二份。如果吃得太多,做运动也很难保持健康的体重。”布林顿说,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胆固醇。

     

    张海澄解释,如果吃饭比较快,神经中枢来不及将饱腹信号反馈给大脑,很容易马上吃第二份,尤其是商家有“第二份半价”的优惠时。

     

    建议细嚼慢咽,坚定拒绝“便宜的”第二份。

     

    多余的营养,尤其是高脂高糖食物,可引发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甚至动脉粥样硬化。

     

    5.学做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饮食被称为地球上最健康的饮食搭配。

     

    其主要组成是果蔬、坚果、豆类、全谷物等,油类主要是橄榄油,肉类则以鱼肉和禽肉为主。

     

    张海澄介绍,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胆固醇水平,可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鱼类中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能提高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血管的炎症反应,降低心脏病、癌症和关节炎的风险。

     

    习惯篇

     

    1.运动2.5小时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部主任霍华德博士说:“我鼓励病人在45分钟内走两英里(约3200米)。”他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5小时的有氧运动,可以很好地降低血脂。

     

     

    张海澄说,坚持有氧锻炼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建议每周至少运动五次,每次至少30分钟,或每日以轻微出汗的速度快步走3000米;

     

    老年患者平时可以进行太极、跳舞等有氧运动,年轻患者可做些竞技类运动,如打球等,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

     

    2.只要戒烟都有益

     

    布林顿说:“即使每天抽一根烟,也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如果原本血脂就高,吸烟会损害动脉血管的内皮,容易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总胆固醇水平比不吸烟者高10%~15%。医学界公认,吸烟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停止吸烟,危险程度迅速下降,戒烟一年,危险度可降低50%,甚至与不吸烟者相似。

     

    3.保证足够的睡眠

     

    布林顿说:“睡眠不足是心脏病和中风的常见诱因,如果睡眠不好,一定要和医生谈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张海澄表示,充足的睡眠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很重要。

     

    为保证优质睡眠,建议做到:

    • 寝具要清洁、舒适,睡前1小时避免打游戏、看影视作品等;
    • 温水淋浴有助入睡;
    • 睡前少进食,尤其血脂高的人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尽量减轻身体各器官的负担,但过度饥饿也会导致半夜饿醒,影响生活质量,睡前可以吃黄瓜、西红柿等低热量、饱腹感强的食物;
    • 远离手机,防止被手机耗费大量睡前时间。

     

    4.控制好甘油三酯

     

    美国亚特兰大大学综合和功能医学博士宾迪亚·甘迪说,口服避孕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也会提高总胆固醇水平,即使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也应该检查甘油三酯水平。

     

    张海澄表示,外国人的高脂血症主要以胆固醇增高为主,因此甘迪建议,要在控制胆固醇的基础上,留意甘油三酯水平。

     

    但对中国人来说,高脂血症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受饮食和运动影响较大,这类患者可先控制饮食、多做运动,以改善代谢,3个月后再复查。

     

    心内科医生对病人甘油三酯的要求不像对胆固醇那样严格,只有经过饮食运动控制,甘油三酯水平仍明显增高时,才会考虑药物治疗。

     

    当然,过高的甘油三酯水平可导致胰腺炎,应当引起重视。

     

    5.选对降血脂药物

     

    布林顿说:“他汀类药物在成本、效果和副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在服用这类降胆固醇药物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很重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教授许顶立提醒:“为避免不良反应,不应无原则地大剂量使用;临床联合用药时,应谨慎地选择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即便血脂异常有所好转,也不应随意停药。”

     

    中国人常常不能耐受国外指南推荐的大剂量他汀,发生肌肉溶解和肝功损害等并发症的病例也比国外多,因此更不能随意加大剂量。

     

    张海澄说,并不是所有高血脂都要吃药,即使吃药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方式。服用他汀类药物,一定要有相对的适应证。

     

    常用的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等多种,降低胆固醇需要用他汀类,晚上吃效果最好,因为胆固醇代谢主要在晚上;降低甘油三酯则以贝特类为主,上午服用最佳,因为甘油三酯代谢在白天最旺盛。

     

    意识篇

     

    1.了解你的家族史

     

    甘迪说:“我们常常忘记基因对胆固醇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严格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但胆固醇水平仍不正常的患者。”

     

    张海澄指出,了解家族遗传因素很重要。临床发现,部分患者是有高脂血症遗传病史的。

     

    作为高危人群,一定要尽早筛查,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如果已查出患有高脂血症,也要了解一下家族里是否有这类病,这对精准治疗很有帮助。

     

    2.学会自我减压法

     

    “即使胆固醇控制得很好,压力过大也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布林顿说,50%~80%的疾病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学会自我减压才能有更健康的身体。

     

    张海澄说,压力会引发肾上腺素—甘油三酯反应,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高血脂患者在忙碌之余应抽空发呆5分钟,或到户外放松心情,做一些冥想练习和瑜伽锻炼。

     

    在工作生活方面,设定切合实际的目标,适当宣泄压力,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多给自己留一些休息和娱乐时间。

     

    当心理压力过大、自己无法承受时,可以适度逃避或寻求他人的帮助。

     

    3.精神动力很重要

     

    有目标才会有动力,精神上的鼓励会加强降血脂的决心和毅力。布林顿说:“每天早上醒来要带着积极的情绪,想想那些能让你保持动力的人或物,有助治疗。”

     

    张海澄说,降血脂要“管住嘴,迈开腿”,毅力和耐心不可少,虽然过程艰难,但是想想健康带来的幸福生活,就能抵消目前的“治疗惰性”。

     

    为提高血脂管理的依从性,患者可以写健康日记,记录每天的指标变化,这样能感受到进步,利于长期坚持。

     

    4.良好的医患沟通

     

    布林顿说:“找一个让你感到舒服和信任的医生,让他慢慢了解你。这种关系有利于沟通,帮助你长期管理胆固醇。”

     

    良好的医患关系要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石。

     

    • 张海澄建议,患者与医生沟通时,要如实报告病情、用药情况,方便医生更加准确地治疗;
    • 治疗过程中,患者要遵医嘱,不要随意变更治疗方案;
    • 患者还应定期随诊,检查相关指标,观察身体变化,并与医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 美尼尔氏综合症是一种内耳疾病,确诊美尼尔氏综合症可以照头部CT,但不是绝对的,美尼尔氏综合症的诊断还需要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定位试验等检查。1.头部CT:头部CT并不是美尼尔综合症必要的一个检查项目,某些情况下,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或进行详细的结构评估,可能会建议做头部CT检查,查内耳和其他头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比如耳蜗畸形、耳腔积液等。2. 病史: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眩晕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耳鸣的特点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等,了解是否有美尼尔综合症的情况。3.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平衡功能检查、耳鸣检查等。通过听力测试评估患者听力功能,确定是否存在感觉性耳聋。5. 定位试验:试验可帮助确认内耳的异常功能,常用的试验包括旋转椅子试验、水平头位试验等。是否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可以去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 孩子吸气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或情况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孩子吸气困难的原因:

    1. 气道梗阻:小气道是肺内直径小于两毫米的支气管,缺乏软骨支撑,容易发生阻塞。痰液或异物可能阻塞小气道,导致呼吸困难。

    2. 急性喉炎:急性喉炎会导致喉部水肿和痉挛,使气道变窄,引起呼吸困难。小儿喉炎常急性发作,需要及时治疗。

    3. 肺炎:肺炎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导致肺部炎症和分泌物增多,使呼吸道狭窄,引起呼吸困难。

    4. 其他原因:哮喘、先天性心脏病、过敏等也可能导致孩子吸气困难。

    若孩子出现吸气困难,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预防孩子吸气困难的方法: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灰尘等污染物。

    2. 注意孩子饮食卫生,避免食物过敏。

    3. 加强孩子体质锻炼,提高免疫力。

    4. 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总之,孩子吸气困难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 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与是否住在保温箱中并没有直接关系。

    保温箱的主要作用是为新生儿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帮助其维持体温稳定。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或体温调节能力差的婴儿,保温箱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肺炎是一种呼吸道感染,与保温箱的使用没有直接联系。如果新生儿患有肺炎,他们可以在保温箱中接受治疗,但保温箱并不是肺炎的直接治疗方法。

    对于新生儿肺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持疗法缓解症状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方式。在治疗过程中,保温箱可以为婴儿提供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有利于其康复。

    除了保温箱,新生儿肺炎的治疗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

    2. 水分摄入:多喝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毒素。

    3. 咳嗽和痰液处理: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4. 退烧:如果体温过高,可以使用退烧药物。

    总之,保温箱是新生儿肺炎治疗过程中的一个辅助措施,并非直接治疗方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决定是否使用保温箱。

  • 随着冬季的来临,流感病毒开始活跃,如何预防流感成为许多人的关注焦点。

    首先,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流感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力,从而抵御流感病毒的侵袭。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寒冷的天气容易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使得流感病毒有机可乘。因此,外出时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此外,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流感症状包括高烧、咳嗽、喉咙痛、乏力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治疗流感主要依靠抗病毒药物。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奥司他韦、阿比多和连花清瘟等。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饮食清淡等,有助于病情恢复。

    总之,预防流感需要综合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日常保养、个人卫生和及时就医等。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有效抵御流感病毒的侵袭。

  •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促等。面对支气管炎,我们应如何应对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支气管炎往往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因此,及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关键。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同时,联合应用止咳化痰药物,如止咳糖浆,可以有效缓解咳嗽和咳痰症状。

    此外,对于有气道高反应的患者,吸入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减轻咳嗽症状。在饮食上,适当食用新鲜水果,如梨、橘子、火龙果、西瓜等,或熬制冰糖雪梨汤,都有助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饮水、多休息,减少户外活动,出门佩戴口罩,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戒烟也是预防支气管炎复发的重要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支气管炎患者的日常保养同样重要。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卷心菜、菠菜、番茄、雪梨和枇杷等,以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如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此外,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如呼吸内科、感染科等。

  • 支原体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干咳、发热、乏力等。这种疾病又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和冷凝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

    在支原体肺炎的早期阶段,患者常常会出现干咳,这种咳嗽通常是干咳无痰或少量痰液,持续时间较长。此外,发热和乏力也是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或不规则发热,同时伴有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现。

    对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及早应用抗生素是关键。由于支原体肺炎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大多数患者会自愈,但及早使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并降低重症肺炎的风险。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红霉素,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保持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有助于缓解症状。对于发热患者,应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止病情恶化。此外,合理的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热量、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喝水,保持饮食清淡。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通常在呼吸内科进行。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健康。

  • 扁桃体发炎是常见的咽喉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面对扁桃体发炎,如果没有药物可用,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扁桃体发炎的原因。扁桃体发炎主要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种。细菌性扁桃体炎常见于链球菌感染,而病毒性扁桃体炎则多由流感病毒或腺病毒引起。

    如果扁桃体发炎症状较轻,如咽痛、吞咽不适等,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 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

    3. 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手烟等有害气体刺激。

    5. 可适当使用含漱剂,如生理盐水或硼酸水,缓解咽痛。

    如果扁桃体发炎症状较重,如高热、吞咽困难、扁桃体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等,应及时就医。

    对于细菌性扁桃体炎,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治疗期间,患者需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换药。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1. 保持口腔卫生,勤刷牙、漱口。

    2. 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密切接触。

    3.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4. 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总之,面对扁桃体发炎,我们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药物治疗方面,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同时,注意日常保养,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 咳嗽伴随白痰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针对不同病因,治疗方式也有所区别。

    1. 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治疗上需要使用抗生素和祛痰药。例如,盐酸氨溴索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针对肺炎,可能需要使用左氧氟沙星等敏感抗生素。此外,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可能需要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2.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等。同时,可以使用复方甘草合剂、盐酸氨溴索等镇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哮喘患者可以添加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如使用沙丁胺醇、沙美特罗等支气管扩张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提高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发作。对于痰液不易咳出的患者,可以使用祛痰剂,如盐酸氨溴索、羧甲基斯坦等。

    4. 慢性咽炎:可用复方硼砂溶液和复方洗必泰漱口液漱口,具有抗菌作用。常用药物有碘喉片、薄荷喉片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对缓解症状也有一定帮助。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局部卫生,避免感染。多喝水,避免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高蛋白质、高钙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或蔬菜,以补充自身所需的营养成分。

  • 宝宝发烧时,家长们常常焦虑不已。然而,并非所有发烧都需要使用消炎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发烧的原因。

    在儿童发烧的情况下,首先应该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确定发烧的具体原因。常见的发烧原因包括感冒、着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等。

    如果是感冒或着凉引起的发烧,通常是病毒感染所致,此时不需要使用消炎药。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等。同时,多休息、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恢复。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可以考虑使用消炎药。常用的消炎药包括头孢菌素类(如希克劳)、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

    对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烧,可以给儿童使用一些抗支原体药物,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不要随意更换药物或剂量。

    2. 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多喝水,补充水分。

    总之,宝宝发烧时,家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有助于宝宝尽快康复。

  • 咳嗽有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它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了解咳嗽有痰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一、常见原因

    1.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分泌出黏液,形成痰。

    2.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反应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肿胀,分泌出黏液,引起咳嗽有痰。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呼吸道狭窄,气流受阻,产生咳嗽有痰。

    4. 肺部肿瘤:肺部肿瘤可阻塞呼吸道,导致痰液积聚,引起咳嗽有痰。

    5. 其他原因:如吸烟、环境污染、气候干燥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导致咳嗽有痰。

    二、治疗方法

    1. 抗生素: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有痰,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2. 糖皮质激素:针对过敏性疾病引起的咳嗽有痰,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3. 支气管扩张剂: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咳嗽有痰,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

    4. 停止吸烟、改善环境、增加湿度等措施,也有助于缓解咳嗽有痰。

    三、预防措施

    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冒患者。

    2. 避免吸烟和二手烟。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增加室内湿度。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 铁锈色痰是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典型症状之一。

    肺炎链球菌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

    除了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还伴有高热、寒战、咳嗽、胸痛等症状。

    治疗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抗生素为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克洛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为了预防肺炎链球菌肺炎,建议加强体质锻炼,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

    此外,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也是预防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有效措施。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