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痣怎么区别?

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痣怎么区别?
发表人:医联媒体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而黑色素痣是由皮肤色素细胞聚集所构成的一种皮肤肿物,一般通过对称性、边界、颜色、直径、变化速度等来辨别。

1.对称性:黑色素痣的对称性通常比较明显,而黑色素瘤是不对称的。

2.边界:黑色素痣的边界比较清晰光滑,且呈现出规则的特点;而黑色素瘤的边界是不清晰、不光泽的情况。

3.颜色:黑色素痣的表面颜色分布较均匀,颜色不会一部分颜色特别深,另一部分又特别浅的情况,而黑色素瘤颜色分布是不均匀的。

4.直径:黑色素的直径在一般情况下是比黑色素瘤小的,而黑色素瘤的直径会相对较大,一般情况下以六毫米为分界线。

5.变化速度:黑色素痣的变化比较慢,短时间内看不出多大变化,通常以年为单位观察,而黑色素瘤的变化较快,以月为单位观察,可能两三个月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

此外,黑色素痣和黑色素瘤的预后也明显不同,黑色素痣为良性病变,很少出现恶变,不需要进行治疗,观察其变化即可。而黑色素瘤为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在皮肤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位,需及时采取治疗手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色素痣疾病介绍:
色素痣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由痣细胞增生导致的皮肤良性新生物。本病常见,婴儿期到老年期都可发生,几乎人人都有,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加,青春期尤为明显。一般女性较男性、白色人种较黑色人种更容易出现。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表现多样,颜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少数没有颜色的无色痣。绝大多数都是良性,部分有恶变的风险。药物治疗无效,手术治疗更为彻底。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黑色素瘤的骨转移可能性相对较低。由于黑色素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通过手术方法可以治愈,而且不容易发生骨转移。在黑色素瘤的早期,通常是在皮肤表面发生侵袭性发展,然后进一步在真皮里面沿着血管、神经向附属的淋巴结、血管、神经和肌肉发展。最后一步可能会发展到骨骼部位,过程相对缓慢,不会轻易产生骨转移的现象。但如果黑色素瘤恶化,变成恶性肿瘤,那么就可能会发生骨转移。

    因此,一旦发现黑色素瘤的症状,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lCls)现在被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最常见的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抑制剂。免疫治疗导致了细胞免疫能力的恢复,以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然而,免疫系统平衡的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这些毒性是该类药物所特有的,一般来说是可控的,但偶尔也会造成重大副作用和死亡。

     

    由于严格的临床试验招募标准,许多患者没办法纳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初的临床试验,这类患者主要包括: 自身免疫性疾病(AlD)、慢性病毒感染、器官移植、器官功能障碍、功能状态差、脑转移患者,以及老年人、儿童和孕妇。近日,肿瘤领域的知名期刊《肿瘤学年鉴》刊登了一篇文章,总结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上述特殊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因为这些人群在临床实践中占据很大比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 (AID)

    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AlD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首个针对抗PD-1药物用于AlD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黑色素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AID发作率为38%(6%为3级),其他irAEs发生率与之前临床试验中的报告类似(总体发生率为29%,10%为3级)。随后针对PD-(L)1药物的回顾性研究(主要是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报告了类似的结果:ORR,22%-54%;AID发作率,6%-42%;irAEs发生率,16%-38%。

     

    迄今为止唯一的前瞻性研究(阿特朱单抗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发现,与非AlD患者(N=962)相比,AlD患者(N=35)的irAEs发生率增加(皮肤病、肝病、内分泌和呼吸系统事件以及AlD发作):46% vs 30%;≥3级事件的发生率为14% vs 6%。11%的患者出现AID发作,但可以控制,很少导致免疫治疗停药;ORR为11% vs 14%。

     

    在一项对49篇文献的系统综述中(N=123,主要是黑色素瘤和NSCLC患者),50%的患者出现了AID发作,34%的患者出现了新的非相关性irAEs,其中大部分事件可以用皮质类固醇来控制,无需停用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AID和非AID人群中的临床疗效相似。

     

    总结现有证据来看, 患者本身存在轻度至中度AID,未必要禁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许多患者(约60-90%)没有AID发作或只是轻度发作,不需要停止免疫治疗,甚至不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那些经历过irAEs事件或AID发作的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标准治疗成功地进行管理。

     

    然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 对中度至重度AID患者或特别是神经系统AID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情况还知之甚少。此外,也有过病情严重恶化的报道。因此,需要对这类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多学科管理。最近发表了一个基于风险的AID患者个体化管理策略,主要探讨的是启动免疫治疗之前使用节制激素用药的选择性免疫抑制剂。

     

    HIV或HBV/HCV感染患者

    在对HlV感染的癌症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产生了抗肿瘤活性,其安全性与非HIV人群中报告的相似,大多数irAEs为1/2级,没有证据表明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大多数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同时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HlV病毒负荷或CD4+T细胞计数没有明显不利的影响。

     

    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HlV潜伏期的影响,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目前正在有前瞻性研究调查ICl治疗的癌症患者中HIV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特征。总的来说,现有的数据表明, HlV感染的患者不应排除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案之外,可以在不增加毒性或影响HlV控制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同样,在对乙肝/丙肝患者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活性和安全性看起来与非感染者相似,包括多种肿瘤类型。迄今为止最大的回顾性研究发现,HBV再激活/复发率为5.3%。一些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HCV RNA有所减少。

     

    免疫缺陷患者,包括移植受者

    癌症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免疫缺陷,例如,皮肤癌患者通常伴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这些患者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经验有限。最近一项对不可切除皮肤癌合并血液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CLL)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黑色素瘤的ORR为31.8%,梅克尔细胞癌为18.8%,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为26.7%,其生存结局与真实世界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似(SCC除外,其生存结局更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是CLL患者的一种新兴治疗策略,抗PD-1的早期试验提示对CLL患者有一定疗效,总体上毒性可接受。

     

    免疫状态低下也可能是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结果,如移植受者所接受的免疫抑制治疗。此外,考虑到CTLA-4和PD-1在诱导和维持异体移植耐受中的作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有打破耐受和增加移植排斥的风险。在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会增强异体T细胞反应,增强移植物的抗肿瘤效果,但也可能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风险。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经验主要来自对病例报告的分析,其中最大的是对83个病例(黑色素瘤、肝细胞癌、皮肤SCC)的系统综述,这些病例主要接受抗PD-(L)1治疗(73.5%)。结果显示, 异体移植排斥率为39.8%(肾脏43.4%,肝脏37.5%,心脏16.7%)。这导致71%的病例出现了终末期器官衰竭(肾脏72.7%,肝脏75.0%,心脏0%);ORR为27.7%。

     

    与基于CTLA-4的方案相比,基于PD-(L)1方案的风险更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在对64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移植受体(主要是黑色素瘤、肝细胞癌、肺癌)进行的第二项大型系统综述中, 41%的患者出现了移植排斥反应。该人群的ORR为36%,治疗缓解者和非缓解者的移植排斥率相似(36% vs 35%)。

     

    移植排斥的主要风险因素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使用除类固醇以外的≥1种免疫抑制剂、移植后时间较长(>8年)、既往没有排斥病史,移植排斥风险较低。目前还不清楚哪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能充分降低排斥风险而又不明显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活性。

     

    由于透析是肾移植失败后的一种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患者充分了解可能的肾衰竭风险和影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可行的。然而, 如果患者无法接受移植排斥和透析风险,就不应该使用抗PD-1药物。不幸的是,在肝脏或心脏异体移植失败的情况下,不存在其他备选方案,因此不建议对患者进行抗PD-1治疗。

     

    参考文献:

    Ann Oncol. 2021;32(7):866-880.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皮肤上长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几乎每个人皮肤表面都会长一些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的痣。

     

    但你知道吗,这些痣也是有「好坏」之分的。

     

    有些痣生下来就是为了保护你而存在,虽然影响颜值,但并没有大碍。

     

    但有些痣长在一些经常受到摩擦的部位,长此以往,很容易「黑化」,发生癌变……

     

    好好的痣,也能变瘤?

     

    「痣」通常指的是黑素细胞痣,它是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或它分泌的黑色素异常增多后,积聚成团所形成的。

     

    形成原因包括色素聚集、紫外线辐射、先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

     

    其实这些细胞反常规地增生或聚集,在医学上还被定义为肿瘤。但别一听肿瘤就紧张,这种肿瘤是良性的,通常不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痣是非常常见的,一般人身上有 10 到 30 个痣都属正常。

     

    但这些痣是怎么「黑化」,转变成「作恶」的肿瘤了呢?

     

    其实痣并不容易癌变,痣从出生后会一直老老实实待在皮肤里,除非长期受到刺激才会诱发癌变。

     

    1. 长期紫外线的照射:年轻时有严重的日光暴露史,包括30岁以下至少一次起水疱或疼痛的晒伤。长期户外活动且没有充足的防晒,以及经常使用全身美黑仪。

     

    2. 人为刺激:经常用手扣挠痣,或是因衣物长期摩擦,都会激发黑色素细胞转移。

     

    这黑色素瘤严重吗?

     

    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各年龄段均可患病,一般生长在我们的皮肤和黏膜部位。

     

    判断黑色素瘤的危险程度与黑色素瘤的体积、性质有较大的关系。可根据ABCDE法先进行自我初步判断:

     

    ABCDE法

     

    A-不对称:色素两端不对称。

    B-边缘不规则:边缘不规整或有切迹。

    C-颜色改变:正常色素痣为单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

    D-直径:直径数大于5~6mm就要格外注意了。

    E-隆起:整体会轻微隆起。

     

    若自我判断后担心是黑色素瘤需尽快去医院检查,如确诊,早治疗,痊愈的几率才大。

     

    因为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迅速,会出现远处转移,从而影响其它脏器的功能,还会妨碍吸收营养,若不及时治疗,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如何降低「痣变瘤」的风险呢?

     

    痣也是可以通过预防手段来减少生成的!手段就是防止暴晒+健康的生活方式。

     

    防晒

    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是健康皮肤的最大杀手,所以每天都要做好防晒,阴天、室内都不是不防晒借口。

     

     

    如果不能避开一天当中阳光最强烈的中午12点到下午2点的时段出门,那么最好再加一把太阳伞。

     

    减少刺激

    尽可能地减少对黑痣的摩擦损伤,尤其是手掌、足底、腰围等容易发生摩擦的部位。

     

    应该对其进行密切的观察,特别是一些颜色质量不均匀、质地不规则的黑痣。

     

    医生诊治

    如果痣相对较大,深度较深,或是长在足底、腰围等位置,需尽快找专业的医生治疗处理。

     

    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请医生做定期筛查,别嫌麻烦。

     

  • 良性黑色素瘤,一般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手术治疗、其他治疗等进行改善。

    1.激光治疗:由于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发展比较快速,很容易出现转移以及扩散。即使是良性病变,一旦确诊需要及时进行处理。早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利用高温原理破坏病变的黑色素细胞,通过分解和代谢排出体外,改善病情。

    2.手术治疗:如果比较严重,黑色素瘤逐渐扩大,需要及时采取手术处理,将黑色素瘤及周边的皮肤组织完全切除,预后比较良好。

    3.其他治疗:如果手术切除后,仍然存在恶变倾向,还可以搭配放疗或者化疗,及时控制病情。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到医院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安排。建议在治疗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 最近,家住宿迁的男子朱某身上长的黑痣突然间流血了,他本以为是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去了医院后,医生却告诉他有可能恶化,赶紧住院把黑痣做掉。但当时朱某的妻子要生二胎,他便没有在意自己的病情。

     

    几个月后,朱某感觉浑身没劲,再次去医院就诊,通过相关检查后,被诊断为恶性黑素瘤。经过了两次手术,病情得到了短暂的控制。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今年10月份,朱某身上的癌细胞迅速扩散,已经转移到肺部和肝部。

     

    目前,朱某的病已经花费了几十万元,但是病情没有得到好转。

     

     

    电影《非诚勿扰2》想必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影片中孙红雷饰演的人物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痣赶快点”,他所刻画的人物李香山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名为恶性黑色素瘤,这个黑色素瘤是他身上从小就有的黑痣演变而成的,两周前他觉得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变成了恶性肿瘤。最后因为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那么,什么是黑色素瘤呢?这种病真的这么可怕吗?

     

    现在科普一下黑色素瘤,它是一种存在着恶性变化的色素痣,但并非所有的黑色素瘤都是由痣恶变而成的,也可以自然形成。色素痣演变成黑色素瘤的概率特别低,大概有1%到3%的几率。创伤、慢性刺激、感染、放射等因素都可能使痣发生恶变,其中头颈、四肢、足跟是黑色素瘤的好发部位。

     

    一般小小的一颗痣如果出现逐渐增大,色素逐渐变深,其周围出现像破溃、流血等炎症反应,色素开始侵犯周围正常皮肤,周边皮肤出现环绕的小黑点,这时就应该考虑有恶变的可能了。

     

    除此之外,如果痣破溃出血,进一步发生感染,身体出现发痒疼痛,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黑色素瘤发病率并不是很高,约十万分之一,但它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特别少见,但很容易发生转移,致死率特别高。现实生活中,由于患者对该疾病很不了解,而且其发病部位比较隐蔽,如脚底、肛门、会阴处等部位,所以早期的黑色素瘤往往不容易被关注到,所以发现时已到了晚期。

     

    目前关于黑痣演变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机制还不清楚,外伤或各种外在刺激都可诱发黑痣恶变。生活中,我们口腔内出现的溃疡,如果一直不好转,破损口腔粘膜又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若干年后也有可能发生癌变。

     

    虽然说恶性黑色素瘤是一个发展迅速、易广泛转移的高度恶性肿瘤,但大家不用过于担心。黑色素瘤的发病和人种也有一定的关系,欧美白种人较亚洲人更易患上黑色素瘤。但是黑色素瘤早期通过治疗还是有希望的。

     

    当身上的黑痣出现颜色改变,形状改变或出血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 黑色素瘤是由于黑色素痣受到反复的摩擦、抓起和损伤而引起恶变,通常早期症状包括:形状改变、颜色改变、边界不清、生长迅速、隆起、瘙痒、出血、疼痛、反复不愈等。

    1.形状改变:黑色素瘤的形状可能不对称,且一侧通常比较稳定,而另一侧向周边扩大,并可能呈现不规则或表面皮肤粗糙;

    2.颜色改变:黑色素瘤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由棕色、肉棕色演变成一种非常污浊的黑色,甚至色素消失。此外,颜色还可能会分布不均,呈现出红、黑、蓝等多种颜色;

    3.边界不清:早期黑色素瘤的边界可能会由规则的边界变成波浪样改变或者地图样改变;

    4.生长迅速:在1~2个月内,黑色素瘤可能会成倍增长,由不到5毫米迅速增大到超过5毫米,尤其是发生在手掌、足底者;

    5.隆起:黑色素瘤起初表面不隆起,以后微微隆起,逐渐形成结节。隆起的结节还可能糜烂、结痂、流脓,也可能在周围出现星状的黑斑;

    6.瘙痒、出血、疼痛: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瘙痒的症状,黑色素瘤可能会引发出血反应。如果黑色素瘤受到外物刺激,可能会引发溃疡且伴有疼痛感。

    黑色素瘤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患者可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通过恶性肿物切除术治疗,切除病灶,术后可配合化学疗法。

  •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加,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也互相影响,近年来日料因其“精细、自然”的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其中不乏很多美食爱好者是冲着生鱼片去的。

     

     

    “成也萧何败萧何”,生鱼片虽然新鲜,但由于未经高温处理,很可能携带许多寄生虫的虫卵、滋养体或包囊,而各种蘸料也并未对其发挥“全数歼灭”的作用,进而使得“虫从口入”,给人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一、“住”在肝脏的华支睾吸虫

     

    华芝睾吸虫是吸虫的一种,虫体上长有吸盘,又称肝吸虫,而被华芝睾吸虫感染的患者多半有食用生鱼片的病史。[1]

     

    华支睾吸虫的“寄生旅程”共分为三段,首先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吞食后,长成尾蚴自豆螺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侵入其体内发展为囊蚴;最后“隐匿”在淡水鱼产品,经由人体食用后进入人体内,囊蚴里的幼虫经过小肠的消化“助攻”,脱囊而出,一路游走,最终“定居”在肝脏发展为成虫。

     

    成虫的机械刺激、分泌物、代谢产物史胆管阻塞,胆汁淤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重者引起肝硬化,长期损伤还可能导致肝癌。[2]

     

     

    二、“游走”在胃肠的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又称鲱鱼虫病,虫体呈圆柱状,和我们常说的蛔虫同属线形动物们的线虫纲。

     

    异尖线虫也有三个阶段的“寄生旅程”。虫卵在海中发育成幼虫,被第一中间宿主虾、蟹等甲壳纲动物吞食继续发育,当甲壳纲动物被第二中间宿主鱼类猎食后发育成三期幼虫[3],随着含有幼虫的各种生食类海产品被摆上餐桌,异尖线虫便随之进入人体体内。

     

    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但幼虫可寄生于食道、胃、肠等人体消化道各部位,甚至还可以去肝、胰、大网膜、肠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沟等处“打卡”,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

     

    人体感染本虫后,轻者仅有胃肠不适,重者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由于患者发病急骤,酷似外科急腹症,常致临床误诊。

     

     

    三、蘸料杀不死寄生虫

     

    面对上述生鱼片的危害,有些人不禁疑惑自己吃了很多年的生鱼片却并没有感染寄生虫,莫非是酱料杀死了他们?其实不然。寄生虫耐盐耐酸耐蒜,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可以在酱油中存活数十个小时甚至半个月,在醋中可以存活一个季度,对刺激性强大的大蒜和芥末也有相当的“抵抗力”,因此我们食用生鱼片时仅仅数秒对蘸料的“蜻蜓点水”是必然无法杀死这些寄生虫的。

     

    寄生虫靠剥夺人类营养、机械性损伤人体器官等方式给人类造成危害,后果不容小觑。因此,在食用生鲜之前一定要了解餐厅或厂家的保存运输方式以及检疫来源,只有正规商超或证件齐全餐厅的醉虾醉蟹和生鱼片才能放心食用。

     

    参考文献
    [1] 何战英,王小梅,吴文婷,等. 2016—2020年北京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监测分析[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 39(4): 557-560.
    [2] Choi B I, Han J K, Hong S T, et al. Clonorchiasis and cholangiocarcinoma: etiologic relationship and imaging diagnosis[J]. Clin Microbiol Rev. 2004, 17(3): 540-552.
    [3] 李丹,岳林明. 人异尖线虫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1, 16(9): 1107-1112.
  • 导致小儿疝气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先天性因素、遗传因素、腹腔内压力增加等。

    1.先天性因素:小儿疝气的出现,常常和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的结构异常或者肌肉发育不完善,就可诱发疝气的出现。

    2.遗传因素:疝气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存在家族史,孩子患上疝气的概率就可增加。

    3.腹腔内压力增加:当婴儿持续哭闹、咳嗽或者用力排便等,都可导致腹腔内的压力增加,进而导致腹部脆弱区域的组织出现向外凸出的现象。

    一旦出现小儿疝气,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癌症太可怕了!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一发现就是晚期!


    按照癌症的分期,癌症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时候,癌症的症状很轻微或者几乎没有,中期的时候会比较明显,如果发展到晚期,则特别明显。


    所以,要想及时发现癌症,就要在症状出现的时候,越早检查越好,即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高度重视,比如我们上周接诊了一名腰背痛的患者,刚开始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一直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用了不少膏药,又是理疗,又是按摩,但症状却始终没有缓解,腰背痛反而越来越剧烈,为了查明病因,患者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很快发现了真凶,之所以会引起腰背痛,其实根本不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是胰腺癌。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也别把它们想的如此简单,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及时到医院,即便检查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也买一个放心,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也花不了你多少钱。

     


    第一,腰背痛,虽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比如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有一种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那就是癌症,肾癌,胰腺癌,各种癌症腰椎转移,都可能会引起腰背痛。


    第二,腰背部活动障碍,出现腰背部活动障碍,别简单认为只是腰椎病,很多癌症也会引起,但是癌症引起腰背部活动障碍,往往提示癌症已发生了腰背部转移。


    第三,腰背部肌酸胀,很多人并不感觉到腰背痛,只是感觉到腰背部酸胀,很多人误认为是肌肉的问题,事实上,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所致。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如果是良性病变,即便拖的久一点,也不会危及生命,可如果是恶性肿瘤,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癌细胞很可能发生远处转移。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

     

  • 在冬季,一定要及时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随着寒潮来临,温度降低,新陈代谢速度下降,人体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进而导致血管堵塞,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那么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工作来预防呢?不妨来试试这6个诀窍。

     

     

    饮食方面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血压高,血脂高,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要多吃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例如粗粮,可以使身体内的胆固醇降低;多吃洋葱,木耳,有助于降脂;少吃盐,我们在日常做饭的时候,尽量做的清淡一些,不要吃口味太重的食物,每天摄入的量过多,容易导致血压升高,还有现在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做饭,会经常吃方便面,这种油炸食品是不健康的,少吃或者不吃;要注意少食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

     

     

    运动方面

     

    进行适当的运动是很有必要的,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要清楚哪些是适合做的,哪些不适合做。出门运动的时候,不要太早,可以等到太阳初升后再进行训练,因为早晨易受到寒气的刺激;在锻炼之前一定要记得吃早饭或者喝点热饮,不要空腹去锻炼;锻炼出汗的时候,不着急脱衣服,很容易着凉;另外要特别注意,在每次锻炼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热身,不要进行太剧烈的运动,要选择相对平稳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等,要量力而行,适当,不要逞强,运动不在于量,而贵在坚持,长期坚持下去,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起床要慢

     

    闹钟一响,立马从床上起来,那是小孩子做的,对于老年人来说,起床一定要慢,如果起床太猛,会造成血压波动太大而晕倒。要切记晚上在起床的时候一定要慢,要先打开灯,在床上坐稳了再下地,一定要保持视野清晰,如果在排尿的途中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一定要先扶好身边的东西防止摔倒。在早上的时候,彻底清醒之后再缓慢起床,给自己充足的起床时间,不要着急。

     

    防寒保暖

     

    冬季寒风刺骨,要注意保暖,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气温大幅度下降,及时添加衣服,因为冠状动脉遇冷容易收缩,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冻着自己。在这里建议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冬季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凉水洗脸,洗脚,洗衣服,尽量使用温水,以免受到寒冷刺激导致血压升高。

     

    情绪要稳定

     

    情绪激动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大的危害,在生活或者工作中,要放宽心怀,遇到事情不要紧张,激动,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不要急躁,要一步一步来;在平时做家务的时候,要量力而行,累了就去休息一会,不要过度劳累;要养成一个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晚上早点睡觉,尽量不要熬夜,早上7点起床,到了吃饭的时间就要按时吃饭,另外,中年人不要长期熬夜打麻将,对心脑血管会产生很大危害。

     

    定期体检

     

    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疾病却在悄悄进展,等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为时已晚。建议中年以后要进行定期的体检,尽早地发现疾病。冬季如果患有感冒,鼻炎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不要硬撑着。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过于肥胖的人,可以买一个血压仪进行定期测量,如果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多数是高血压引起的,要及时就医。

     

    你知道怎么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赶快试试这6个诀窍,希望能帮助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