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空腹血糖7点多毫摩尔/升要不要吃药?

空腹血糖7点多毫摩尔/升要不要吃药?
发表人:医联媒体

空腹血糖7点多毫摩尔/升,如果是没有用药物控制的情况下的测量值,大部分不需要用药;如果是降糖药控制之后的数值,一般需要继续用药。

血糖正常值是指人体空腹的时候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点多毫摩尔/升,数值偏高,如果是首次发现,以前并没有服用降糖药物历史,OGTT实验是阴性的,血糖正常,那么大部分患者是不需要吃药的,可以先改善生活方式,采取低糖、低脂饮食,控制体重,积极锻炼,如果血糖能够恢复正常即可。

如果长期空腹血糖偏高或者伴有OGTT试验阳性,则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如果空腹血糖7点多毫摩尔/升,是降糖药物控制之后的数字,就说明患者患有糖尿病,此时不建议停药,盲目停药就会导致病情加重。空腹血糖7点多毫摩尔/升,建议及时就医,完善OGTT等试验,必要时配合医生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血糖升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正常人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成年人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小于7.8mmol/L。空腹血糖是机体至少8小时未进食所测量的血糖水平,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血糖值也是评估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应该低于7.8mmol/L。

    一些特殊的正常人群,比如孕妇,血糖范围要低于未怀孕的健康人群,空腹血糖正常值应该在5.1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在8.5mmol/L以下,超过这个范围考虑是妊娠糖尿病。

    血糖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观察疾病和治疗疾病有指导作用,血糖值有异常,可进一步查找清楚原因,再针对性的进行调理。

  • 妊娠期是女性生命中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到妈妈,也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妊娠期的女性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中就包括血糖的变化。如果妊娠期的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会出现妊娠糖尿病,这对母婴健康都可能带来影响。那么,妊娠期出现哪些症状,可能是血糖升高的表现呢?本文帮你总结了。

    1.频繁尿尿和口渴:这是血糖升高的典型症状,如果你发现自己尿尿的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夜尿次数增多,而且经常感到口渴,这可能是血糖升高的信号。

    2.疲劳和乏力:血糖升高会使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身体缺乏能量,因此,你可能容易感到疲劳和乏力。

    3.反复感染:血糖升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如尿路感染、阴道感染等。

    4.视力模糊:血糖升高会导致眼睛晶状体的浓度改变,影响视力,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

    5.体重增加过快:妊娠期的体重增加是正常的,但如果体重增加过快,可能是血糖升高的表现。

    6.胎儿体重过大:血糖升高会导致胎儿吸收过多的葡萄糖,从而导致胎儿体重过大。

    以上症状并非只有在血糖升高时才会出现,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因此,如果你在妊娠期出现以上情况,应该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即使是妊娠期血糖升高也不用过于担心,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注意饮食健康,适当运动,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如果必要,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控糖药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母婴的健康,顺利度过妊娠期。

  • 提到不健康饮食,你是不是第一瞬间就想到了高脂、高热量的炸鸡、汉堡?其实,对人体伤害更大的「低质量碳水」饮食,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近日,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常吃低质量碳水化合物会大幅增加心梗、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


     

    什么是低质量的碳水?《生命时报》结合相关研究采访专家,解读食物与血糖之间的关系,教你通过饮食调控血糖。

     

    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 潘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低质量碳水伤“心”又折寿


    该研究纳入了全球近14万名年龄在35岁~70岁之间的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为9.5年。研究发现,低质量碳水化合物饮食,即血糖生成指数(GI)高的食物,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


    ◆血糖生成指数(GI)高的低质量碳水化合物食物,也叫高血糖指数食物,即被食用后消化快、吸收率高,从而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的食物;

    ◆与此对应的是低血糖指数食物,即食用后在胃肠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有助防止餐后血糖升高的食物。

     

    研究团队采用针对性的食物调查问卷了解人们的饮食摄入量,并基于七大类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摄入量,来估算人们饮食的血糖指数(反映某种食物对血糖升高的影响)和血糖负荷(整体饮食中不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对应血糖指数)。

     

     

    这七大类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平均血糖生成指数(GI)分别为:非豆类淀粉类食物93、含糖饮料87、非淀粉类蔬菜54、水果69、果汁68、豆类42、乳制品38。


    ◆ 经分析发现,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中,高血糖指数饮食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非致命性心肌梗塞、中风或心力衰竭)或死亡的风险增加50%相关;

    ◆ 没有心脏病史的人,这一比例也要增加20%;

    ◆ 肥胖(BMI≥25)的参与者与上述结果的关联性,显著强于体重正常的参与者。


    此外,这种影响相关性因地理区域而异。在44845名中国参与者中,高血糖指数饮食带来的影响更加显著。

     

    研究人员表示,低质量碳水化合物可能比饮食中的大多数脂肪还不利于健康,而富含水果、蔬菜和豆类等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更为有益。


    为什么要关注血糖指数?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是指标准定量下(一般为50克)某种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两个小时内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

     

    GI主要反映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

     

     

    一般来说,GI是基于100g的食物来计算的:GI<55为低GI食物,55~70为中GI食物,GI>70为高GI食物。


    大多数水果、蔬菜、豆类和全麦食品的血糖指数很低,而白米精面的血糖指数都很高。

     

    食物升糖指数排行

    建议:煮米饭时最好放入一些糙米、杂豆等,做成杂粮饭

     


    建议:控制血糖,甜菜、胡萝卜都要少吃

     


    建议:避免服用降压药、降脂药后食用柚子

     


    建议:选择不加糖,或无蔗糖的酸奶更健康

     

    总体来说,加工越精细、切碎磨成渣、烹调时间越长的食物,升糖指数就越高。


    控血糖,改变吃饭顺序

     

    正确的吃饭顺序,有助于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降低升糖速度,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No.1饭前先喝汤

     

    饭前先喝几口汤,有利于食物稀释和搅拌,促进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饭前喝汤可使胃里的食物充分贴近胃壁,增强饱腹感,降低食欲。

     

    但经常感到胃胀、烧心、反酸的人通常消化不好、胃酸分泌较少,不宜餐前喝汤。

     

    ◆ 老火汤、煲汤等油盐含量很高,多喝反而不利健康。最好选择口味清淡的蔬菜汤,不仅爽口,还不会增加过多的热量。


     

    No.2吃饭先吃蔬菜

     

    蔬菜粗纤维含量较多,先吃蔬菜可以增加饱腹感,有助于减少后面主食的摄入。

     

    ◆ 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每日摄入蔬菜300~500克,其中绿叶菜可占200克,因为深绿色叶菜的饱腹感较强、热量低,更有利于抵御饥饿。


    No.3主食少稀多干

     

    主食粗细搭配,多选择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杂粮,如窝头、荞麦等。这些粗粮在胃里消化的时间长,所以升糖指数较低,对血糖的影响也较慢,可以有效抑制餐后血糖升高。

     

    No.4最后再吃肉

     

    这种吃法减少了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了肠道激素分泌,有助于调节血糖代谢。同时,平时要注意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烹调时最好采用蒸、煮等方法,避免油炸。

     

    ◆ 吃饭时注意,进食时间不宜过快。《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要30分钟左右。

     

    日常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粗粮细粮搭配,少食定量多餐。

    避免精细加工,食材勿煮过软。

    烹饪少油少盐,进食细嚼慢咽。

    均衡蔬果蛋奶,戒烟戒酒锻炼。▲

     

    本期编辑:赵子莹

  • 对于高龄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确实可以适度放宽,但并非无需控制血糖。首先,老年人的身体往往较差且可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预期寿命相对较短,这些都会影响血糖控制的难度和效果。这种情况下,如果过于严控血糖,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弱,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可能还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其次,老年患者更需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对他们身体造成的危害更大。

    一般来说,对于老年糖友应当基于“控制低血糖风险”和“不因血糖过高而出现感染、高危症状”两个原则,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血糖管理目标。但如果血糖水平过高,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长期高血糖也会加速衰老过程,导致免疫力下降等。因此,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制定血糖控制目标时应考虑具体情况,包括年龄、预期寿命、慢性疾病状况等。在控制血糖时,要避免过于严格导致低血糖,也要注意适当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长期高血糖带来的危害。同时,老年糖友需注意饮食管理。要控制糖分和热量的摄入,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应定期检测血糖,根据情况调整饮食计划。高龄糖尿病患者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来制定适当的血糖控制目标,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糖管理和饮食调整。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影响了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全身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口腔健康。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牙周病、口腔疼痛、牙齿脱落等口腔健康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口腔护理。

    首先,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口腔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高血糖会降低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导致口腔中的细菌增多,从而引发牙周病。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唾液分泌量可能会减少,使得口腔内环境更容易干燥,细菌更容易滋生。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重视口腔护理的原因。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如何进行口腔护理呢?

    1.坚持每日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至少两分钟。使用含氟牙膏,正确的刷牙方法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和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2.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缝,可以清除刷牙无法清理到的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3.定期口腔检查:糖尿病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检查口腔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问题。

    4.控制好血糖: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口腔问题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和药物控制。

    5.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食物中的糖分过高,可以帮助控制血糖,同时也有利于口腔健康。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重视口腔护理,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血糖控制,可以有效减少口腔问题的风险。同时,定期的口腔检查也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希望你能够重视这个问题,保护好你的口腔健康。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不管是梅毒或者艾滋病都是很严重的性传播疾病,对我们患者的身体影响非常的大,因此及时的检查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平时预防高危性行为,尽量杜绝和多人发生性行为。如果身体出现了什么不适的症状就要去医院排查。很多人想知道,高危性行为4个月候检查艾滋病梅毒阴性是不是就可以排除自己是艾滋梅毒。

    如果高危性行为4个月后去检查梅毒和艾滋病,检查结果为阴性,是可以排除艾滋病梅毒的可能的。首先艾滋病在三个月以后检查是阴性就可以完全排除是艾滋病的可能性。梅毒通常有9-90天的梅毒潜伏期,如果4个月后检查为阴性也可以排除梅毒。所以不必过于担心。

    平时我们应该多了解梅毒和艾滋病的症状,在高危性行为以后如果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就要去医院检查。梅毒患者发作的时候生殖器容易出现斑疹,有的患者还有长脓包,脓包会发生溃疡,让人感觉身体很不适,身上其它部位也会长脓包。这是梅毒的典型症状。

    艾滋病患者有一定的潜伏期,感染艾滋病甚至几年都不会有症状。有少数患者处在急性感染期时出现发热不退的症状,有的患者会感觉到肌痛、关节痛,甚至出现厌食、皮疹等症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生高危性行为以后不要随时过于担心,要做好检查,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异常症状。

    以上就是给大家介绍的关于艾滋病和梅毒的知识,希望大家清楚的了解两种疾病的危害。熟悉艾滋病和梅毒的症状是什么,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虽然两种疾病会严重的危害到患者的健康,但是只要我们积极的治疗是有机会康复的。​

  • 相信不少人都会有感冒发烧的疾病,到医院检查的时候,通常医生会先建议我们抽血,然后告诉我们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然后再开一些药物让我们带回家吃。是否有人好奇这个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怎么一回事?医生是怎么诊断出来的呢?


      血常规的重要性

     

    血常规其实就是抽一点血,然后验完以后就给予一份报告,里面有白细胞,中细胞,红细胞等等的数据,然后医生就会根据数据看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白细胞是我们人体的一个抵御屏障,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军队,如果我们把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那白细胞就可以比喻为一支军队。

     

     

    如果我们人体内有感染的情况发生,白细胞的指标就能够最先看出来异常,下面,通过这两步走,医生就可以确诊出到底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第一步:看血常规


    如果白细胞值异常,一般会考虑是患者被感染,通过白细胞之间的比例,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如果白细胞高,中性细胞也高,很有可能是急性感染,如果淋巴细胞高,很有可能是体内有寄生虫,当然,还要结合具体的数据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有经验的医生,就能够直接按照血常规用药,给予相应的药物患者服用,避免耽误了病情,如果是经验没有那么丰富的医生,也会根据常识给予相应的药物,或者询问情况,让患者做在进一步检查,然后给予相应的药物。
     

    第二步:做相关病原学检测


    如果是比较谨慎的医院,或者是经验不太丰富的医生,可能就会建议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再用药,比如检查病毒的DNA,或者相关的抗原,抗体等等。比如流行性感冒,通过血常规能够进行初步诊断,然后还可以进一步让患者进行核酸检查,或者病毒抗原检查进行确诊。

     

     

    第一步加上第二步,如果患者不介意被折腾,其实是可以全方位准确无误地把最终的病原体检查进行全覆盖,清晰地知道病原体。
     

    发烧不仅限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感染会让我们发生发烧的症状,但是我们不仅仅因为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才会发生发烧的症状。衣原体,支原体等等都会引起发烧的症状,或者咳嗽,痰咳等等,比如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头孢是无法治愈的,因为头孢仅仅对细菌感染起作用,所以这样情况下,不仅疾病没有治好,还会留下耐药性的隐患。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大家乱用药物,不然很容易产生身体隐患。


    总而言之,特别是现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如果有发烧,咳嗽等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候也要进行核酸检测,听从医生的安排,以免自己乱服药物,让身体发生不好的情况。

  • 福州一30岁男子因为熬夜打游戏输了几次一气之下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往了医院。医生在他的肺部上发现了一处破口。

     

    据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由于先天发育异常,肺部表面形成了肺大泡,如果出现情绪激动或者用力咳嗽等刺激都有可能引发肺大泡的破裂,就像人们所说的气“炸了”。其实这在医学上被称之为“气胸”。

     

    那么气胸到底是怎么回事?发生气胸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气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的肺像两个气球,外部包围着我们的胸腔。如果气球因为外界的刺激被弄破了,就会有气体进入到胸腔,使胸腔内充满气体,导致肺部受到挤压,引起呼吸困难,严重的情况还会压迫大血管,使心脏及血管也受到影响而发生移位,导致循环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当然,具体气胸发生的情况不同,严重程度不一样,治疗难度也不一样。有些人会反复发作,最终还是需要做手术来根治。

     

    而自发性气胸则是没有任何外力就发生的气胸,目前没有明确的原因。但是有研究证明,吸烟、空气污染、吸食大麻、瘦高人群特别是男生,跟自发性气胸有相关性。

     

    发生气胸怎么办?

     

    一般发生自发性气胸的大多数年轻人,体格比较好,往往只是觉得胸闷、呼吸不畅。但严重的气胸会出现憋气、难以呼吸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治疗。气胸的患者往往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气胸量少,少于30%,则可以先保守观察,少量的气胸是可以自行吸收的。而大于30%量的气胸属于大量气胸,通常需要做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腔的气体通过引流管道放出来。有的隐匿的肺大疱甚至要进行胸腔镜手术处理。

     

     

    结语

     

    总之,气胸最直接影响人的呼吸功能,因此发生后需要注意保持通风状态,同时注意气胸单纯在家吃点药是解决不了的,尽快去医院看胸外科。常采用的是卧床静养,吸氧,压迫严重时可采取胸膜穿刺,或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排除积气,促使肺尽早膨胀。对于自发性气胸,可采用手术的方式切除肺大泡,为防止复发,术后半年不要剧烈运动,减少剧烈咳嗽,若出现胸痛胸闷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听从医师安排,合理治疗。

     

    预防气胸的发生,就要注意对肺的养护,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香烟,远离雾霾,同时注意锻炼时不要太剧烈,避免胸部撞击,最大程度远离气胸的危险因素。

  • 正所谓“科技进步,有利有弊”,这句话很好地印证了“熬夜”这件事情。现今社会,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于大部分青年人当中,甚至有一部分青年人已经熬夜成瘾,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安然入睡。然而,经常熬夜不仅透支身体,甚至还有四大疾病有可能会悄然找上门,如果我们再不引起重视,则很可能有患病的风险!

     

    熬夜的后遗症

     

    那么,熬夜带来的后遗症究竟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在长期熬夜之后,人们会出现诸如“脸色蜡黄、双眼无神、精神不济、记忆力衰退、皮肤长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头痛、头晕、白天犯困的现象。

    熬夜引发的潜在危害

    从中医方面来看,经常熬夜不仅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会消耗气血,使脸色越来越差。长此以往,身体各项机能会下降,就连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可见熬夜的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熬夜可能带来4大疾病

    此外,经常熬夜还会给人体带来四大疾病,这些病虽然听起来似乎不是特别严,但是却让人饱受折磨。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长期熬夜带来最明显的病症之一,因为神经衰弱不仅会让人们经常感到头痛,而且还会随之产生烦躁的心情,让我们不能正常应对日常工作。另外,患有神经衰弱的人性情也会变得更敏感,容易发脾气,而且不容易入睡。

     

     

    2、健忘症

     

    此外,经常熬夜不利于脑细胞的恢复,因此也有可能会引发健忘症。然而,大部分人迫于生计,通常都需要每天去按时工作,在熬夜之后,次日工作则很难保持良好的状态,还有可能会忘记上司交代的重要事项,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工作。

     

    3、失眠症

     

    另外,经常熬夜还有可能会患上失眠症状,这种失眠现象为经常性失眠症状,通常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养成了熬夜的作息习惯,导致不到凌晨就无法入睡,因此气血也越来越差。

     

    4、肝脏方面的疾病

     

    此外,我们都知道人体有自我排毒系统,而肝脏则是身体重要的排毒器官,尤其在深夜会发挥重要的排毒功能。如果肝脏长期没有进行排毒,这很可能会导致体内积累毒素,久而久之可能会患上肝病。

    熬夜的补救方法

    当然,一部分上班族因为工作原因迫不得已需要熬夜,所以想要知道熬夜的补救措施。那么,熬夜之后,我们该如何进行补救呢?首先,可以通过睡午觉补充睡眠。其次,熬夜人士还可以在白天吃一些补气养元的食物(如红枣、核桃等),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熬夜引起的不适症状。

     
    不过,虽然熬夜的补救方法的确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有效预防疾病,那么则需要从根源上做起。譬如,尽量减少熬夜的次数,早日让作息恢复正常状态,我们才能够以饱满精神去应对繁杂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