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所有肺结节都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么?

所有肺结节都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么?
发表人:副主任医师刘懿
最近拍胸部CT发现肺结节的朋友有不少,大多数肺结节都可以观察,不考虑恶性的,也不需要手术,有一少部分肺结节需要手术切除。对于需要观察的肺结节,大家都在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的肺结节都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么?
 
有一位家住天津54岁的女士就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她前几天拍胸部CT,发现了自己肺里有一个结节,于是联系到我,想让我看看这个结节的性质以及怎么样处理?
 
我仔细阅读她的片子,这个肺结节很小,直径没有超过5毫米,继续观察就可以了,良性的概率非常高,恶性的概率比较低。她问我自己的肺结节有没有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比较宽泛,就像问太阳会不会熄灭,地球有没有可能爆炸一样,我觉得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虽然在认知角度觉得这样的概率比较低,但这样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那所有的肺结节是不是都会发展成恶性的呢?这个不一定,有些肺结节终其一生也都是良性,没有变成恶性的。但具体到某一个肺结节有没有可能将来变成恶性的?那我觉得是有可能的,这个回答感觉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手指变粗,除了不美观还可能带来什么?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

     

    近日,广东深圳一女子因手指末端肿大去医院检查,却无意中发现肺癌。

     

    手指末端肿大,医学术语叫杵状指,也称槌状指、鼓槌指。杵状指表现为手指或脚趾的第一节变得肥厚,呈杵状膨大,指甲会突起变弯,且常伴有疼痛。

     

     

    杵状指本身不是疾病,却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生命时报》邀请专家,教你3种方法自测是否有杵状指,帮助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深圳大学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任新玲

     

    手指肿成萝卜头一查是肺癌

     

    深圳的江女士发现自己手指和脚趾末端肿大,一位医生偶然观察到该症状,建议她尽快就诊。经检查,江女士肺部有4公分左右的肿瘤,医生诊断为肺癌,中期偏早。

     

     

    杵状指并不罕见,各个人群均可发病,既可能是后天原因造成,也可能是遗传性病变。

     

    事实上,出现杵状指并不意味着一定得了肺癌。但是杵状指确实是某些疾病的常见体征,或一些重疾的早期表现。

     

    例如,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结核等呼吸道疾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都可能引起慢性缺氧,进而诱发杵状指。

     

    目前,杵状指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肢体末端的慢性缺氧、代谢障碍及中毒性损害有关。

     

    手指像鼓槌,高度怀疑3类疾病

     

    据医史记载,希波克拉底是最先记录肺化脓症患者可有杵状指的人,但直到19世纪后期,这项体征才逐渐被临床医师重视。

     

    如今大量实践表明,绝大多数杵状指均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典型的杵状指

     

    杵状指的出现尤其多见于以下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占75%~80%

    杵状指往往是部分肺部疾病的早期表现,比如肺癌的首发或伴发症状。

     

    不少肺癌患者在早、中期已出现非转移性首发的肺外症状,杵状指较为常见。肺部缺氧会引起其他组织缺氧,长期缺氧会导致手指末端周围的组织异常增厚。

     

     

    各种转移性肺癌、肺霍奇金病、纵隔肿瘤、胸膜间皮瘤、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尘肺、开放性肺结核等疾病,都可表现出杵状指。

     

    对于长期抽烟的中老年患者,即使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发现杵状指时,也应当引起高度警视,特别注意要做肺部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心血管疾病:占10%~15%

    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弓动脉瘤、无名动脉瘤、尺动脉瘤、腹主动脉修补术后感染或动脉导管未闭伴血液反流等疾病,都可造成指端组织缺氧等情况,引发杵状指。

     

    消化系统疾病:占5%~10%

    多见于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食管癌、结肠癌、克罗恩病、结肠多发性息肉、肠结核等。

     

    其他疾病

    慢性高山病、甲亢症状控制后及某些遗传性杵状指等。

     

    3种方法自测杵状指

     

    临床中,杵状指并不易判断。由于肿胀部位不同,手指末端可呈现不同形态。

     

    当指甲基部的组织均匀肿胀时,造成甲面膨隆、甲床肥厚。

     

    如果肿大局限于手指末节近端,则形似鹦鹉嘴。

     

    如果中间部分的软组织呈明显周围性肿大,便会形成鼓槌状。

     

    杵状指中,环绕指甲的皮肤光滑发亮,表面微细皱褶减少、消失;指甲变脆,还可出现纵行细沟。

     

    判断自己是否为杵状指,可尝试以下3种测量方法。

     

    01甲上角测量法

    甲上角是指手指末节背面皮肤与指甲构成的基底角,正常人的角度小于160°,但早期杵状指甲上角往往大于180°。

     

     

    02指厚比测量法

    即手指末节的厚度与远端指关节厚度之比,正常人平均为0.895,杵状指的比值大于1.0。

     

     

    03Schamroth征象

    可将双手的同一手指(通常为中指)的指甲面及末节指关节背面贴在一起。正常情况下可形成一个菱形窗口,而杵状指的缝隙会变小、消失。

     

     

    一旦发现以上3种情况,要尽快就医查找相关病因。单纯杵状指可去皮肤科、骨科就诊。

     

    有原发性疾病可根据原发病就诊,或有症状者,可根据伴随症状选择相应的科室就诊,比如: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或肿瘤科就诊。▲

     

    本期编辑:刘云瑽

  • 肺癌,它现在叫做第一大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根据WHO公布数据,仅2012年,全球引发肺癌人数就多达182.5万,而这占了所有癌症发病人数的13.0%,死亡159.0万,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9.4%!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是一个多么庞大人群。因此,对于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非常关键的。当然,我们说肺癌是第一大癌,除了跟它第一发病率,第一的死亡率是密切相关的,但同样,这也跟肺癌的症状非常多有关,而且很多症状不典型。

     

    那么我们肺癌到底有没有可能引起背痛?如果有,这种肺癌引起的背痛与我们正常背痛有什么区别?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去鉴别?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第一,来讲一下:肺癌有没有可能引起背痛?如果有,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先说答案:肺癌是有可能引起背痛的。这点我们在临床上见过,但是不典型,不常见,很多时候给普通老百姓的感觉就是觉得不可思议,莫名其妙,毕竟我们的肺癌是发生在胸部胸前的,这跑到背部去了,怎么也有点无法理解。

     

    但是,实际上,是存在的。也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骨科有一个开始怀疑是腰间盘突出正准备要做手术的病人,突然在术前检查被查出肺癌,被转到我们肿瘤科放化疗。这哥们就是当初腰背痛来看的,当时都以为是腰间盘问题,毕竟现在腰间盘太“突出”了,作为医生,第一感觉就是会多往腰间盘问题去考虑。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肺癌骨转移引起的腰背痛。因为肺癌是这么多癌症当中,最容易出现骨转移的肿瘤之一,所以有时候莫名其妙哪里痛,又找不出原因,怀疑下肺癌骨转移也是对的,只是这种概率相对比其他因素引起的腰背痛还是要少很多的。

     
    而且这种骨转移是没有固定的,就是一定是哪个地方的骨头痛,是没有的。它可以是孤立性骨转移,只发生在局部的一个破坏,也可以是转移的范围非常多,非常广泛,引起多个位置骨痛。

     

    当然,除了我刚刚说到的肺癌骨转移可能会引起背痛,实际上还有一种情况也可能引起背痛,那就是牵扯,放射性疼痛。就像我们的心绞痛,还可能放射到左肩、后胸背疼痛一样的意思,这个肺癌,它也可以引起胸后背疼痛,这主要跟我们神经放射出来都来源于同一条神经根有关,通过神经传导到我们后背,引起胸后背疼痛。

     
    所以,肺癌有可能引起背痛,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肺癌的骨转移,后背疼痛位置不定,哪里都有可能;

    另一个是疼痛通过神经传导引起放射痛,这种放射痛位置相对固定,以胸后背为主。

     

    第二,我们来说一下,这种肺癌引起的背痛,与我们正常人引起的背痛有区别吗?如何鉴别?


    没有,区别不大,很多人,包括我们医生,不做检查,你是分不清楚这背痛到底是肺癌引起的,还是腰间盘突出呀,颈椎病呀,脊柱侧弯等引起的。因为对于背痛来说,它首先就属于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平时有很多人都有背痛的体验,而且大多数跟我们肺癌无关,都是腰背脊柱、腰间盘、软组织肌肉问题引起的多。

     

    同时作为肺癌引起的背痛,它跟我们胸闷、或者一些肢端肥大、手指头突然肿大(临床上又叫作杵状指),都属于肺癌非常不典型的表现之一。

     

     

     怎么去理解这些不典型症状?

     

    简单来讲,就是说出现这些症状,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肺癌,但是对于找不到原因、莫名其妙出现时候,要注意怀疑肺癌的可能性。

     

    像我们的肺癌,最常见的症状,还是与我们胸部呼吸系统相关的,比如咳嗽,像那种顽固性咳嗽,然后检查了,很多常见的病因都查过了,不是感冒、不是支气管炎等引起的,这种长时间咳嗽就要注意了,不能完全排除没有肺癌可能性,尤其是还痰中带血丝,这种可以说是肺癌相对比较典型症状之一。当然,也不是说出现痰中带血丝就是肺癌,这也不对,要在重视中有所警惕!

     

    最后,我再跟大家聊一聊真不幸肺癌骨转移,引起背痛应该怎么办?


    对于肺癌引起的骨转移,要注意分情况:

     

    一种是单独骨转移,这种往往只是一个局部骨质破坏,疼痛,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局部的微创治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比如出现肋骨、椎体转移,我们可以采用微波消融针。

     
    另一种情况就比较麻烦,它转移范围之大,之广,这时候我们说单一做消融治疗,那就比较难起到效果,就好比多个地方疼痛,你只是局部使用一些止痛药,那么效果是有限的,这时候要采用综合治疗,比如要用专门通过药物来抑制骨破坏,同时很重要的还要针对肺癌,采用包括化疗、靶向药物等进行治本的治疗,当然,还有可以采用做骨水泥的加固治疗,通过加固骨骼,来减少局部疼痛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要治本,那就是治肺癌!

     

    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查一下是不是有骨转移?


    当肺癌的患者出现骨痛/骨折、脊髓或神经受压症状、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等情况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检查一下是不是有骨转移的情况。可以选择骨扫描(只能筛查)、PET-CT(贵)、X线、CT(灵敏度低)、核磁(灵敏度高,操作时间长)!

     
    但注意,确诊骨转移,要么你骨转移拍片看的特别清楚,不然就必须要做骨活检!

  • 香烟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哪怕是禁烟的无烟区,只要是不会造成特殊影响的,都会闻到若有若无的烟味。香烟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基本都当做不知道一样依然吸食香烟。有了烟瘾之后戒掉就更加的困难了,很多戒烟的人都表示,那种想但不能的感觉太难受了,抓心的难受,非常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也会感到压力,会烦躁焦虑。因为戒烟的痛苦,所以有人想到了替代香烟但又不让自己难受的方法,那就是电子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电子烟到底有多神奇。

      


    电子烟的功能

     

    电子烟作为香烟的替代品,很多商家推出的时候都有这么一说,就是完美替代香烟的口感,但是减少香烟的危害,用的是烟油,各种口味应有尽有,还能帮助我们戒烟,说是减轻对香烟的依赖。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个电子烟不但非常的方便,还环保,更重要的是更健康,相信很多人都是很惜命的。这电子烟这么好,又能减少吸烟危害又能帮自己戒烟,那肯定是要买的,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电子烟真的有这么多效果吗?而且真的是没有危害的吗?

      
    电子烟的危害

     

    在很久之前电子烟其实就已经普及了,而且市面上的电子烟品牌种类也都是数不胜数的。在经过多方研究之后发现,电子烟是会给身体造成损伤的,可是很多人都不在乎,认为这点小损伤能说明什么,比真正香烟的危害小就可以了啊。实则不然,长时间吸食电子烟带来的危害更大,还不如直接吸食香烟,电子烟比香烟的危害要大上七倍之多。很多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吸食这种烟了,比如日本,巴西以及新加坡等。要是还不相信它的危害大,那就继续往下看。

      
    其实我们都知道香烟会对我们的肺部以及支气管造成一定量的损伤,以至于非常容易导致肺癌,而肺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大家去吸食电子烟也可能有想减少患病几率的原因。但是电子烟中也有尼古丁焦油,为了保证产生烟雾,它里面又添加了气溶胶,这些物质经过燃烧加热就会产生甲醛,或者其他致癌物,反而更容易致癌。

      


    吸烟会导致我们的呼吸系统受损,你以为电子烟就安全了吗?其实不是,电子烟也不安全,经常吸食电子烟还会有患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危险,一旦患上治疗也是非常困难,甚至会延伸到肺部,引发肺部疾病。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心脑血管系统也是有很大危害的,电子烟吸食过度,血液就会黏稠,这样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堵塞的风险。

      
    这样,你还敢吸食电子烟吗?其实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吸烟,戒烟其实不是特别难,主要就是因为不好受,有想抽的欲望,才会觉得很难受,就像一种执念一样,但是为了健康,要尽可能的压制这种念头,直到它消失,才真正的能健康。

  • 黄芪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高的中药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将它拿来泡水喝,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养生的作用。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增强,黄芪的用量逐渐增大,以至于到了每年的春秋季节,就会有大量的人开始采挖黄芪,因为春秋时节是采挖黄芪的最佳季节,但若是采用不合理的采挖方式,就会导致野生黄芪数量骤减,目前,它已经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在平日里,一些喝过黄芪水的朋友会感觉到自己越来越瘦,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家不必过于担心,这主要是因为黄芪水具有利尿解毒的作用,若是在服用黄芪水期间,感觉到体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那么有可能是黄芪水在帮助人体排出多余的毒素与垃圾。对于具有减肥需求的朋友来说,建议不要采用喝黄芪水的方式来减肥,因为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身体暴瘦,这对身体健康反而是不利的。

     

     

    黄芪水虽然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饮用的,一般来说,生活中有3类人不适合饮用黄芪水。

     

    黄芪具有温补效果,因此更适合体内寒湿较重的朋友饮用,对于体内火气比较旺盛的群体来说,若是经常大量饮用黄芪水,就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喉咙干涩、咽喉肿痛等情况。

     

     

    虽然黄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体中的元气、增强身体免疫力,但当我们出现感冒或发烧的现象时,就会导致身体呈现出比较虚弱的状态,此时若是贸然饮用黄芪水,极有可能导致身体的负担加重,这对疾病的控制是不利的。在这里建议大家等感冒或发烧痊愈后再饮用黄芪水,这能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同时达到养生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过敏原是不一样的,对于过敏体质的朋友来说,需要慎重饮用黄芪水,因为一旦对黄芪这种物质过敏,就会导致身体表现出一些不良症状,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威胁身体健康。

     

     

    同时,大家在饮用黄芪水的过程中,还要了解它的副作用,一般来说,若是经常使用黄芪泡水喝,就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心烦意乱、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大家在饮用黄芪水的过程当中,若是发现身体出现了上述症状,一定要立即停止饮用,以免身体受到更加严重的伤害。

     

    同时,大家也不能过于依赖黄芪水,因为它并不是万能的,当我们感觉到身体出现不适时,应该立即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而非饮用黄芪水。

  • 人的双眼就像两台高清摄像头,在你睁眼期间的每分每秒,都在持续运行、捕捉图像。

     

    但你可能不知道,双眼并非总是同时工作,其中一只眼睛承担了主要的视觉任务,而另一只则在悄悄“偷懒”……

     

     

    怎样判断你的“常用眼”?哪些行为会伤害它?《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护眼的科学姿势。

     

    受访专家

    黑龙江省医院眼科主任 韩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周强

     

    有一只眼睛在悄悄“摸鱼”

     

    正如我们的手有“左右撇子”之分,双眼也有“主视眼”和“辅视眼”之分。即使是双眼平视物体,两只眼睛发挥的作用也不平均。

     

    你的某只眼睛获得的图像在定位过程中更快、优先级更高,而另一只眼睛则总在“摸鱼”,处于辅助状态去配合运动,主导的那只眼睛就是主视眼。

     

     

    主视眼也叫优势眼,它的分辨率更高,看到的东西会被大脑优先接受;辅视眼主要用于观察背景,色彩敏感度高。

     

    大脑习惯性利用主视眼的成像来分析和定位物体,由于运动多,获得的补给也多,主视眼往往发育的比副眼好。

     

    如果把主视眼看成高清主摄,辅视眼就是广角加景深;它们的形成可能与基因或者幼年时期的行为习惯有关。

     

    你的主视眼是左眼还是右眼?

     

    到底是哪只眼在努力工作,哪只眼在悄悄“摸鱼”?

     

    除了去医院或是正规的眼镜店验光外,也可以试试简单的初步识别。

     

     

    双手张开并靠近,用虎口形成一个三角形或圆形的空隙。

     

    寻找目标物体,可以是一支笔,也可以是一台电脑;身体正对目标,双眼正视该物体。

     

    将目标物体置于双手空隙正中间,然后交替闭上左右眼,观察各眼对于目标物体的位移情况:

     

    如果目标物体位移小,这时候睁着的这只眼就是主视眼;若位移大,睁着的这只眼则为辅视眼。

     

    !确认主视眼的意义

    有些人配完眼镜可能会出现头晕、眼痛等情况,可能就是辅视眼占据了主导位置导致的。

     

    所以在进行专业的验光,对视力进行矫正调整时,要尽量保证主视眼的调整足够准确。

     

    屈光手术的原理同配镜矫正视力,在手术设计时也应遵循上述配镜原则,让术后主视眼的视力水平不低于非主视眼。

     

    另外,在一些对瞄准精度有较高要求的运动里(射箭,射击等),确定好主视眼并采用主视眼瞄准也很重要。

     

    这些习惯正在悄悄伤害眼睛

     

    主视眼的工作量繁重,如果不好好保护,一些坏习惯会让眼睛越来越累,度数一涨再涨。

     

    总是紧盯屏幕

     

    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手机等各类屏幕,眨眼的频率也会自然下降,减少到每分钟4~6次。

     

    人看屏幕时长时间保持一定焦距,会诱发视疲劳问题,常见症状为近距离工作不能持久,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

     

    喜欢“高亮度”

     

    强光刺激下,瞳孔会保护性缩小,引起瞳孔扩约肌痉挛,出现眼胀痛和头昏头痛。瞳孔缩小还会引起晶状体变凸,聚光加强,导致近视度数快速加深。

     

     

    看电视不开背景灯、在黑暗中看手机,这种亮暗对比过于强烈,也会引起瞳孔括约肌痉挛、视疲劳等问题,促使近视形成。

     

    视物姿势不对

     

    很多人每天晚上的“固定姿势”:侧躺着看手机,就可能引起两眼的视力不同,甚至造成屈光参差。

     

    总是近距离视物再加姿势不对,就会让双眼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差。

     

    随时随地都要护眼

     

    维护视力不能只着重于主视眼,两只眼睛的保护一样重要。

     

     

    调整屏幕亮度

    建议手机、电脑、电视亮度开到60%就行,不要超过80%。

     

    另外,所有屏幕都需要合适的背景光,家庭在使用投影仪设备时,要将亮度、对比度都调节到平衡状态,根据需要适当调暗背景光,但不能置于完全黑暗的情况下观看。

     

    打开护眼模式

    一般智能手机在“护眼模式”下,蓝光会减少30%~40%左右,对于减轻视疲劳有一定的作用。

     

    电子产品自带的护眼模式在防蓝光方面功能更全面、效果更显著。它通常是通过屏蔽蓝光(比如调节色温),调节屏幕亮度来护眼的。

     

    改变用眼习惯

    增加日常的眨眼频率,尤其是在看屏幕时;平日不要用手揉搓眼睛,睡前可对眼睛进行热敷。

     

    扩充户外活动时间

    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缓解视疲劳有重要意义,适当锻炼,哪怕只是出去走走都能让眼睛得到放松。

     

    补充黄绿色食物

    胡萝卜、玉米、西红柿、西兰花等黄绿色食物,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叶黄素在人体内转变成玉米黄素,有助保护视力。

  • 说起防治骨质疏松,许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钙剂和维生素D,它们就像一对双胞胎,常常一起出现在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中,比如碳酸钙D3片、维D2乳酸钙片等。

     

    但许多人都不知道,除了这两种营养素之外,其实背后还有一种营养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就是维生素K。

     

    平时在医院里向患者科普时,提到补充维生素K,许多患者都会表示不解,骨质疏松不是补充钙和维生素D吗?关维生素K什么事呢?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维生素K在骨代谢中的作用

     

    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们有四兄弟:K1、K2、K3和K4,准确来说主要参与骨代谢的是老大和老二,即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

     

    在人体的骨组织中,存在着3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即骨钙素、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和骨膜蛋白,其中骨钙素是骨内主要的非胶原蛋白,也是最重要的蛋白。

     

    骨钙素能够在维生素K的介导下发生γ羧化,并与钙和羟基磷灰石结合,促进骨组织矿化,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另外,维生素K2也能够通过另一条不依赖γ羧化的途径影响成骨细胞相关的基因表达,并增加骨保护素mRNA的表达水平,加速成骨细胞向骨细胞的转变。

     

    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维生素K能够减少骨量丢失,降低骨折的发生率,所以说维生素K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补充维生素K?

     

    日本在2011年的骨质疏松防治指南中就明确建议,维生素K每日推荐摄入量为250-300μg。日常生活中维生素K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饮食补充和肠道细菌合成。其中维生素K1广泛存在于绿色蔬菜和动物内脏中,维生素K2则主要是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K1含量最高,其中又以菠菜、韭菜和大白菜最多,所以骨质疏松患者日常生活中可以尽量多食用这些蔬菜,这也是最安全有效的补充方式。

     

    总之,在骨质疏松的防治上,千万别忽略维生素K,它的存在能够使骨质疏松的治疗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月雷,丁浩,高悠水,等.维生素K参与骨代谢研究进展[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8(3):251-255

    [2] Orimo H,Nakamura T,Hosoi T,et al. Japanese 2011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executive summary[J]. Arch Osteoporos,2012,7:3-20.

  • 这两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家在生活中也就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以及身体舒适,不仅没时间注意身体健康,而且还养成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可能短时间内身体不会有任何变化,可时间一长,这些伤害慢慢积累,等到了一定年纪后,身体就会经常受到各种健康问题的困扰。

     

    虽然我们遇到的大部分疾病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是每生一次病,不仅身体要承受很大的不适,而且还会让身体健康指数越来越低,更重要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疾病找不到有效的治疗办法。

     

    除了白血病,癌症等这些疑难杂症以外,就连最基本的高血糖也无法治愈,一旦出现,只能怪通过吃药以及控制饮食进行缓解,很难彻底治愈,而且一不小心还可能发展成糖尿病,所以现在很多高血糖人士家里会常备一套简易的测血糖设备,可是对具体的测量方式却不太了解,所以经常得到误差很大的血糖值。

     

     

    测血糖该选哪根手指?

     

    在测血糖的时候,需要用针头将手指皮肤刺破,然后选取新鲜血液放在试纸上,然后才能够得到数值,而很多人对于手指的选择并不在意,可殊不知,每个手指所能够测出来的数值也会有所不同,这主要跟每个手指的供血量有关,我们手上的毛细血管分为两个,一个只负责无名指,而另一个负责另外四根手指,所以无名指是血液供应最充足的手指,而且平时我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低,造成细菌感染的概率也就比较小,所以测血糖应该选择无名指,实在不行就选择小拇指。


    血糖每天该什么时间测?

     

    除了测量部位的选择以外,血糖的测量时间对准确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实我们体内的血糖值并非一成不变,一天中它会发生反复的变化,而当血糖值处于波谷以及中间位置时,并不具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因为我们无法了解血糖的真实水平,当在波谷测量时,很可能会得出一个比较正常的数值,所以只有在血糖处于波峰时测量才最具有参考意义,而我们的血糖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以及晚上9点左右会处于波峰位置,所以测量血糖尽量选择这两个时间点。

     

     

    注意三件事,结果才准确

     

    测量前洗手

     

    我们的双手每天会接触大量的物品,还有我们生活的周围也可能分布着大量的细菌以及各种微生物,它们都可能长时间附着在双手上面,如果在测量之前不洗手,不仅会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而且还会增加细菌感染的可能,所以希望各位在测量血糖之前一定要洗手,而且洗手后要擦干,否则很可能会对血液造成稀释,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测量时别激动

     

    虽然测量血糖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操作,但是很多人在测量过程中依然会不自主的过度紧张,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体内血液循环加速,这样不仅会导致流出的血液量增加,而且会造成测量结果存在比较大的偏差,所以希望大家在测量过程中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注意试纸保存

     

    除了采血以外,试纸的状态对测量结果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切记不要讲试纸暴露在空气中保存,这样很容易沾染灰尘以及细菌,影响测量结果,很多人还习惯将试纸放在冰箱内保存,可这样很容易导致试纸潮湿,也会出现测量偏差,最好是能够将试纸用保鲜膜包起来,然后放置在一个干燥且通风的地方。

  • 有人说一直戴眼镜眼睛度数不会涨得太快,也有人说需要看远处戴,近处不戴。近视眼应不应该一直戴眼镜呢?找对合适的佩戴方式很重要!因为近视不能看清远处物体,眼镜能帮助识别物体,矫正近视。并能缓解因近视带来的视觉疲劳,正确的佩戴眼镜方式,不仅能缓解视觉,还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所以,近视眼佩戴眼镜是可以有助于视力矫正的。

     

     

    一、如何正确佩戴眼镜呢?

     

    轻度近视(<300度):不建议常戴,可在工作或学习,必要时候佩戴,以便看清物体。高度近视(<600度):建议常戴,一般来说,高度近视人群离开了眼镜就是一片模糊,所以需要经常佩戴眼镜,才能方便生活,而且高度近视佩戴眼镜更有起到调节视力的作用。佩戴眼镜是为了让视力更加清晰,所以佩戴眼镜首先要根据自己视力情况,劳逸结合,让眼部不疲惫的前提下佩戴。

     

    二、近视眼不正确佩戴眼睛的危害

     

    如果说已经明确诊断是真性近视,不戴眼镜的话他看不清楚,病人就只能是靠眯眼睛,这些来调节看清楚。长此以往的话,就是容易近视度数加深,或者是一些假性近视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真性近视,或者比较低度的近视。长期不戴眼镜,视力会越来越高,因为如果真的变成高度近视的话,好多并发症就会出现。而且出现近视眼之后,由于看远处的东西比较模糊,所以在做精细的动作的时候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开车的时候,如果出现近视就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而且出现近视不配戴眼镜很容易引起视力疲劳,出现视力疲劳之后就会导致眼睛的度数的加深,形成1个恶性循环,所以在出现近视之后是需要及时配戴眼镜来矫正的,

     

    所以还是要尽早佩戴眼镜,而且对于一些小孩子来讲,需要鉴别真性、假性近视,免得一些假性近视,也给配戴眼镜。我们建议在12岁以前的孩子配眼镜,还是要用慢速散瞳,就是阿托品散瞳,这样才能更准确。而且对于低龄的孩子,一定要半年,或一年左右,就要去验光一次,如果度数改变了,要及时更换眼镜。

     

     

    三、隐形眼镜可以天天带吗?


    隐形眼镜可以天天带。每天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长短,其实视个人角膜状况而定,但基本上每天不建议配戴超过12个小时以上,每周建议5~6天。若是配戴美瞳则要更谨慎,每天勿戴超过10小时,最好每隔一天再使用一次。睡觉时请勿佩戴。若配戴隐形眼镜得宜,例如经常与一般眼镜交错使用,清洗方式正确,其实不会对角膜产生伤害,从年轻使用到老都可以。但若使用习惯不佳,如长时间配戴、或不重视清洁,可能导致角膜缺氧严重,也许立刻就无法再戴隐形眼镜。

  • 1082年,寒食节。在长江边一个小县城,阴雨绵绵。一个中年男人,裹着潮湿的被子,在风雨飘摇的小土屋里,做了两首五言诗,并写下了千古名帖“寒食帖”。寒食帖第二首诗内容如下: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个男人就是苏轼,谪居黄州已三年,政治上失意,生活颠沛流离,日用入不敷出。即使这样的处境,依然不能击垮他。他自言有三养,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足见这个大文豪,胸怀多么宽广,豁达。

     

    诗中有句“空庖煮寒菜”,意思是空荡荡的厨房里,没有什么吃的,只能煮些菜蔬充饥。那么苏东坡煮的什么菜蔬呢?

     

    北宋年间没有塑料大棚,寒食节黄州乍暖还寒,地里并没有多少可吃的蔬菜。野外倒是生机勃勃。有各种返青的野菜,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竹笋,竹笋以春笋为佳。所以,苏轼煮的寒菜里,也有春笋。

     

    竹笋洁白如玉,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因为富含粗纤维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通便作用,所以有“宽肠菜”的美誉。

     

     

    竹笋中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继传统的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之后,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除此之外,竹笋中富含18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等等。总体来说,竹笋有通便、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首先说说竹笋的通便作用,中医认为,竹笋味甘、性寒,能化痰理气,清热除烦,通利二便。李时珍认为:竹笋滑利大肠……俗谓之刮肠篦。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中吸收水分,软化大便,预防便秘,而通便的结果是粪便中的有害物质与肠道的接触时间减少,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发生,中医自古以来就“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屎”的养生理念,所以“宽肠菜”竹笋适合有便秘习惯的人吃。

     

    竹笋中膳食纤维可以与胆酸结合,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有利于降低体内的胆固醇,也就是有降血脂的作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多吃少动,肥胖血脂高的人比比皆是,所以,竹笋也适合血脂高的人群食用。

     

     

    竹笋中糖和脂肪含量非常少,膳食纤维在胃中可以吸收水分膨胀,体积和质量增大几十倍,给人带来饱腹感,不会过多进食,避免肥胖的发生,而且延长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延缓葡萄糖被吸收的速度,避免餐后高血糖出现,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春笋下市快,可以用晒干的竹笋泡水后做菜。

     

    既然竹笋这么美味,兼具药效。大家是不是认为,苏东坡吃的还不赖呢。呵呵,现代人衣食无忧,各种大鱼大肉屡见不鲜,吃点野菜,可以调节肠胃,怡养情怀。在遥远的北宋,苏东坡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吃野菜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怎不叫人心酸,感慨。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给我们留下无数精神财富的伟大人物,清水煮着春笋,却写下了价值连城的“寒食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崇拜他,感激他,怀念他呢?

  • 比起身体疾病的痛苦,心理创伤就像慢性毒药,一步步吞噬掉整个人的精神健康。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们的心理问题严重”。

     

    加拿大一项研究显示,心理健康的人寿命更长。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心理健康对人有多重要,并送你5个释放情绪的“心理急救包”。

     

    受访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 郭润峰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王绍礼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郭瑞

     

    心理健康,寿命提升5个月

     

    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对提高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加拿大一项新研究表明,它也是延长寿命的重要因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2万名18岁以上的参与者进行了18年的追踪调查,前后展开了9次访谈,并记录了死亡数据。

     

    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开始时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好的人,比心理状况不佳的人,寿命平均长4.7个月。

     

    即使在排除了其他早亡风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癌症、慢性病等之后,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人18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也高出了14%。

     

    发表在《身心研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好与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降低、炎症减少和心血管疾病指标改善有关。此外,心理健康的人更有可能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坚持疾病治疗方案,保持牢固的社会关系,睡眠质量好,这些都有助于延长寿命。

     

    心理过劳的10个信号

     

    心理疲惫通常会有一些外在表现,以下10个信号,是心理不堪重负的警告,应该格外留意。

     

    周日晚上莫名失落

    “明天是周一,要上班了”“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了”……一想到这些,不少人明显地开始陷入失落情绪,甚至睡不着觉。这种每到“将要上班”“马上考试”便发作的焦虑、恐惧,可能是身体“太累”的控诉。

     

    更易焦虑

    如果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焦虑,回到家中大声咒骂和宣泄甚至自残,这种情况最好去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躲在卫生间崩溃痛哭

    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想找个地方哭泣发泄,否则无法静下心。一想到烦恼等就想哭。

     

    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一醒来就开始难受,甚至呕吐,然后是头痛、剧烈颤抖、腹泻和一大堆可怕的症状,如胃痛、心悸。

     

     

    借酒消愁

    如果一个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回到家后常常会通过喝酒来缓解压力。

     

    疑神疑鬼

    总感觉其他同事在背后“搞小动作”,不尊重自己;怀疑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还有胡思乱想,无法专注工作导致完不成任务。

     

    不想做家务

    回到家后根本不想动,更别提做家务,于是家务活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多,需要狠下心之后耗费大量精力去处理。

     

    没时间做喜欢的事

    大多数时间都在焦虑中度过。慢慢的,开始搁置所有爱好,甚至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用来焦虑。

     

    工作中感觉孤独

    即使身边有同事或朋友,还是觉得十分孤独。

     

    讨厌曾经热爱的工作

    不知从何时起,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临战场,不少人开始痛苦挣扎。

     

    3类人是心理疾病高危人群

     

    生活节奏快、不善于表达、没有倾诉对象……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这样积累的,以下3类人的心理健康更容易被严重透支。

     

    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迈进社会的过渡期。在身体、自我意识和人格迅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面临多种危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很可能影响今后的发展。

     

    我国3.67亿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过渡到成年后,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率是普通人的5~10倍。

     

    女性

     

    一般来说,女性往往比男性心思细腻,容易想得多,因此烦恼也更多,尤其是感情用事、过度迁就、顾虑重重和过分依赖的女性。相较男性,她们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及焦虑症。

     

    老年人

     

    到了老年期,器官开始老化,功能出现衰退,各种身体疾病陆续出现,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各种精神心理障碍,最常见的是老年期抑郁障碍,其他的还有老年期谵妄、痴呆、老年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

     

    数据显示,在社区居住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型抑郁症患病率为1%~5%,70~85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患病率增加一倍。

     

    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常出现于慢性身体疾病、认知损害和功能障碍之后,存在高自杀风险。

     

     

    5个“心理急救包”治愈坏心情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与负面情绪“狭路相逢”,尤其是焦虑、悲伤、嫉妒、孤独、愤怒这5种。总被这些情绪干扰,日积月累容易发展成心理问题,同时会牵连身体健康,从长远看会影响寿命长短。

     

    焦虑——规律生活

     

    在所有负面情绪中,焦虑最为常见、容易频发,几乎所有超出我们预期和控制范围的事情都会引发焦虑。

     

    短暂的焦虑让我们意识到身边有“威胁”,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益,但若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且事无巨细都忧虑无比,就会耗尽身心资源,让人崩溃,出现躯体症状,如疼痛、气短、恶心、眩晕以及虚弱;常伴有肠胃不适如溃疡性结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焦虑更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建议:有焦虑倾向的人,要注意养成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和习惯,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给自己建立“安定感”。

     

    其中,高效、合理管理时间尤为重要,许多时候焦虑是因为时间所剩无几,但任务还未完成而带来的紧迫感、无力感,合理管理时间能帮人做到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另外,失误差错也会造成焦虑感。日常应减少冲动行为,或许能从源头上避免焦虑。当然,也要正确面对失误和失败,记住“失即是得,得亦是失”,不要过分为此抓狂。

     

    悲伤——大哭一场

     

    难过悲伤是所有负面情绪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丧失感”是悲痛的核心,失去财产、失去健康、失去恋情等,从我们生命中离去的种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激发我们内在的恐慌感。

     

    2013年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心伤”会引发肺部损伤,还会损害心脏健康。

     

    面对悲伤不懂宣泄,甚至强颜欢笑,这更会加重痛苦。“微笑型抑郁”就是例子,一些企业家、演艺名人、官员及某些精英人士,因社会角色需要,每天特别有精神,其实是把压力潜藏起来,表面快乐着,内心无比痛苦,时间久了,后果很严重。

     

     

    建议:感到悲伤痛苦时,不要憋在心底,寻找途径合理宣泄,比如可以痛哭一场。哭虽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有助于释放悲伤情绪,泪水会带走体内的压力激素,降低与压力相关的神经递质。

     

    嫉妒——找到目标

     

    过度嫉妒,会使人的心思陷入憎恨泥潭,导致思考力和辨别力下降,从而错过身边美好的事物。此外,嫉妒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体内过量分泌的压力激素会使肝脏血流淤滞,使胆汁生成紊乱失衡,从而引起解毒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胆固醇水平升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

     

    一个人嫉妒什么,就意味他的自卑感在哪里,自尊心在哪里,同时意味着追求的目标在哪里。人生若有方向,就会把嫉妒的消极力量化为渴望和羡慕,让羡慕成为动力。

     

    建议: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喜好、能力后确立目标,发挥长处,一步一步靠近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不再把精力放在无意义的攀比上。

     

    孤独——走出自我封闭

     

    对内,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但对外,人是社会动物,必须要与他人产生联系才能保持生理、心理、人际健康。

     

    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压力激素皮质醇,这会引发抑郁,并对血压以及睡眠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建议:对害怕与人打交道的人来说,可以尝试多与家人、朋友通电话或见面,交流生活或情绪;也可以尝试参加行业交流或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增强社交,找到自信和充实感。

     

    对于沉溺社交网络、“通讯录上很多人,能聊天的没几个”的人来说,要认识到网络的“弱关系”不能取代实实在在的交友,建立和维系感情,还需要在现实中落实,比如时不时约朋友走出去,聊一聊。

     

    愤怒——深呼吸

     

    愤怒是在感到受伤害、遭威胁、失意或失望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情绪,大多数情况下,愤怒对身心健康不利。

     

    据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怒2小时之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升高8.5倍。此外,愤怒还会减缓伤口愈合速度,诱发炎症,进而增大罹患糖尿病、关节炎和癌症的风险。

     

    对抗愤怒,关键是让激动的情绪“刹住车”。第一步是转身离开现场,第二步是采用深长的腹部呼吸。

     

    具体做法: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将双手轻轻放在腹部,通过鼻子缓慢吸气,感受空气进入气道一直到达肺部;这时腹部会慢慢鼓起,继续深深地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保持这个吸气状态3~5秒,再慢慢地呼出气体。

     

    整个过程中,你可以想象肚子里有个气球:吸气时,气球逐渐膨胀,撑起腹部;呼气时,气球逐渐缩小,腹部慢慢放松。

     

    呼吸时要平稳而有规律,不要猛地吸一口气或一下子把气完全呼出。可以试着在吸气时心里默数1-2-3-4,呼气时也如此,有助于放慢呼吸的节奏。

     

    呼吸时记得放空大脑,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和呼吸的节奏上。一旦走神了,要及时调整,让注意力重新回到一呼一吸上。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