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如何预防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能的不良反应?  

如何预防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能的不良反应?  
发表人:京东健康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强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血糖,目前上市的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这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水肿、体重增加、骨折、心血管系统损害等。本文为大家汇总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办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1.水肿 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因其水钠潴留作用而容易引起患者的水肿。胰岛素也有类似的作用。 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素联用时, 更容易发生水肿水肿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常见 表现:眼睑水肿、四肢水肿。

预防措施:有心功能不全危险或病史者谨慎使用。小剂量起始,限制钠盐的摄入。在开始用药的几周内及时复诊,进行水肿和心脏功能的评价。一旦出现水肿,需停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尿剂。

2.体重增加 的风险

多数患者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后体重开始增加,6个月达到稳定,体重增加幅度一般为2-4千克。且体重的增加情况与剂量有关。如果出现体重骤增,可能与发生水肿有关。

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联合使用时,体重增加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预防方法:每天监测体重变化,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使体重保持稳定。如果体重骤增,可寻求医生帮助。

3.骨折风险增加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能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发生率目前无确切数据。

预防措施:骨折高危人群(骨折病史、绝经期女性、严重骨质疏松人群等)应谨慎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4.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 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的风险,尤其是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原理同前述水肿。

预防措施:心功能不全多出现在首次给药或增加剂量后不久,因此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首次给药或增加剂量后要密切观察病情。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Ⅱ级以上),禁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果出现水肿、体重突然增加、呼吸急促、心悸等,应停药,并立即就医。

5.肝毒性 的风险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的肝毒性较低,属于罕见不良反应。但临床上也有罗格列酮引发淤胆性肝炎、肉芽肿性肝炎,吡格列酮引起肝损伤的报道。

表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厌食或尿色加深,这种情况下可以去检测下肝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预防措施:在服用的第1年,每2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如果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超过正常值>2.5倍时,医生通常会禁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6.吡格列酮诱发膀胱癌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吡格列酮,膀胱癌风险有增加的趋势。没有充分的数据确定吡格列酮是否为膀胱癌肿瘤的促进剂。

预防措施: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吡格列酮。如果有相关病史,及时告知医生。定期做尿液检查,如果发生任何血尿、尿急、排尿疼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7.吡格列酮诱发黄斑水肿

有研究报道,服用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并伴有视力下降,发生频率属非常罕见。

预防措施:定期到眼科做常规眼底检查。当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应考虑黄斑水肿的可能,立即就医。

总结:对于有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肝病、眼底或视网膜疾病史患者,女性骨折高危人群、高龄老年人等,尽可能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并应常规做眼科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就医。

参考文献

  • 张士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4,31(04):223-225.

  • 曲静伟,董文雅.格列酮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05):6-9.

  • 王振基,申竹芳.噻唑烷二酮类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1):1364-1366.

  • 崔冉,吴国亭.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6):37-40,45.

  • 盐酸吡格列酮片说明书.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

详细了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内容可点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俗说就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明显增强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实现对血糖的长期控制。目前在我国上市的这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以及与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

    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本文详细盘点了这类药物的优缺点。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优点

    •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增加人体组织(如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降糖作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幅度为0.7%-1.0%。
    • 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由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而降低血糖,不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所以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风险。
    • 减少部分癌症发生的风险: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乳腺癌、大肠癌、肝癌、肺癌、胃癌的发生风险。
    • 服用时间与进食无关:只需要固定时间服用药物,无需考虑餐前或餐后。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缺点

    • 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仅在胰岛功能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对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衰退)无效。
    • 增加骨折风险: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即减少骨生成,增加骨折风险。
    • 体重增加:常出现在用药的前半年,可能与药物导致的皮下脂肪增多、水肿有关。
    • 水肿:水肿好发于眼睑和四肢,特别是药量较大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
    • 心力衰竭风险:多项研究证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心衰或心血管死亡风险,与这类药物导致的水钠潴留有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影响存在种族差异,在高加索人群中最明显,在亚洲人群相对影响较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加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优点,规避其缺点。

    参考文献
    • 葛金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6例分析[J].医师在线,2021,11(24):32.
    • 赵太云,王胤,程大伟,等.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并发癌症风险的荟萃分析[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5(6):291-301.
    • 崔冉,吴国亭.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6):37-40,45.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 郑刚.降糖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0):1110-1113.
    • 刘丽华.噻唑烷二酮类,峰回路转的胰岛素增敏剂[J].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7(3).
    • 洪天配,高洪伟.自如应对糖尿病全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详细了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内容可点击: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的治疗和个人健康管理。因此,定期复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及时了解自身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多久复诊一次呢?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复诊的频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身体状况、年龄等。然而,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至少应该每半年到一年复诊一次,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当然如有病情变化或任何不适,请及时就诊。

    如果你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者你的血糖控制不佳,你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每三个月复诊一次,以便密切监测你的血糖水平,调整你的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方案。

    如果你的血糖控制良好,没有并发症,你可能可以每六个月到一年复诊一次。但是,你仍然需要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和定期运动。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可能更加复杂,因此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此外,如果你有任何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或视网膜病变,你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和管理。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的复诊频率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来决定。你应该与你的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你的病情,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

  • 在进行血糖测试前一天,需注意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药物管理、身体状况等。

    1.饮食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尽量遵循正常的饮食习惯,避免大量摄入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尽量避免饮酒或饮用含糖饮料。
    • 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时间和进食间隔,过长或过短的进食间隔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2.运动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避免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因为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然而,也不要完全停止运动,适度的运动对血糖控制是有益的。

    3.药物管理:

    • 如果正在接受药物治疗,例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确保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管理。
    • 在测试前一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除非得到医生的指导。

    4.身体状况:

    • 如果在测试前一天出现了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这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推迟测试。

    测血糖前一天注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人状况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可以确保获得更准确的血糖测试结果,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

  •   糖尿病友不适合怀孕?多数糖友认为第一型糖尿病会有遗传的风险,特别育龄女性更担心孕期血糖失控,影响母体和宝宝的健康,吓得不敢谈论婚嫁甚至怀孕生子,但意外在18岁感染病毒导致第一型糖尿病的康婉玲,却打破这项迷思,积极控制血糖,目前已生下两个可爱女孩,且腹中尚有一个宝宝等待出生。

      每天验血糖8次 康婉玲为爱而孕不嫌苦

      前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糖尿病卫教师康婉玲出席糖尿病专书《8颗糖》发表会时表示,第一型糖尿病不一定会遗传,自己就是因18岁感染肠病毒而成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体内缺乏胰岛素的激素,终身都离不开扎针检验血糖和注射胰岛素,甚至在和男友(现在的丈夫)交往期间,不敢吐露生病的事实,每次吃饭前一定先到厕所检验血糖,且因担心怀孕影响孩子发育和健康,打算一辈子维持单身。

      不过,第一型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得宜,生活与平常人没有差别,也能怀孕生子,男友和其家人深入瞭解这个问题后,欣然接纳康婉玲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而康婉玲因担心糖尿病会遗传给小孩,怀孕前半年积极将糖化血色素值控制在6%(正常人为4至6%),且为避免怀孕期间血糖飙升,每天验血糖8次,且配戴胰岛素帮浦随时稳定血糖,终于顺利生下两名健康女孩,目前分别为7岁和5岁,都没有遗传到妈妈的糖尿病。

      目前正怀著第三胎的康婉玲表示,只要积极面对,做好血糖控制,第一型糖尿病妇女也能怀孕生小孩。此外,她也分享怀孕期间的控血糖方法,除了避开高油脂的焗烤和酱料多的义大利麵之外,也会多摄取高纤蔬菜和水果,若遇到高GI值的芒果等水果,则适度减量。

      第一型糖尿病 全台粗估9000人

      根据统计,台湾的糖尿病总人数高达172万1千人,每9.8人就有一名糖尿病患,几乎每4.5人有一人血糖代谢异常。

      第一型糖尿病部分,台湾儿童糖尿病关怀协会创办人、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内分泌暨遗传科主任罗福松表示,由于这类病友可申请重大伤病证明卡,而根据健保署2009年统计约有8500名第一型糖友领有重大伤病卡,且每年每10万人平均新增3至4名第一型糖友的速度估算,目前国内约有9000名第一型糖尿病患。

      不同于第二型糖尿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和肥胖者,第一型糖尿病属于多因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各佔一半,虽然肠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B群也常被认为是诱发原因,但实证研究尚不明确。许多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因从小验血糖、打胰岛素,饱受异样和歧视眼光,自暴自弃而不愿积极控制血糖,增加日后视网膜病变、失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然而,罗福松医师表示,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家长对病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不需要打折,一样可以像正常人怀孕生子,正常生活。而孩子出生后哺喂母乳持续6个月,6月大后再喂食副食品如麦粉,饮食补充维生素D,都有助于调整自体免疫系统,降低第一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你亲友是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常常听到:

     

    我这不是糖尿病,尿里没糖就没病;

    咋可能得糖尿病,年纪轻轻不生病;

    不吃糖哪来的病?我就不得糖尿病;

    就算我有糖尿病,不痛不痒不算病;

    已经得了糖尿病,无奈遗传天注定……

     

    这些总被糖尿病患者挂在嘴边的话都是些误区,所反映的生活行为,更是影响对糖尿病病情的判断和控制水平,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哪些以为的常识其实是误区呢?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认识真相,走出误区

     

     

    如何科学健康的管理糖尿病?

     

    血糖监测

     

    便携式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家中必备测量仪器,测量的是指尖全血血糖。

     

     

    而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血糖。血浆去除了红细胞,而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较低,二者差异由此可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血糖仪允许偏差上下浮动20%。

     

    家庭常用的血糖仪有很多,给家中老人准备时优先考虑以下几种。

     

     

    血糖测量有技巧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和休息8~10小时之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2个小时。

     


     

    1. 血糖测量前2小时避免服用维生素C类药物,可能造成血糖测量结果异常偏低。

    2. 采血前按揉指尖,保持血流通畅。

    3. 75%酒精消毒,不使用碘酒或碘伏消毒。

    4. 不要用力按压手指,避免组织液干扰。

     

    如果觉得扎血太疼,可以选择瞬感动态扫描式血糖仪,只需在胳膊上贴一个传感器,无针采血、操作便捷,拿手机轻轻一扫,血糖明了。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应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首先做到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减少久坐,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注意事项也不少。

     

     

    预防糖尿病,即刻开始

     

    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改善糖耐量异常的重要手段。

     


     

    要做到这点,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双管齐下:

     

    1. 控制碳水摄入量,避免重油、重糖、重盐食物。

    2.  避免吃夜宵,晚上8点后尽量避免进食。

    3.  规律饮食,不饥一顿饱一顿。

    4.  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5.  避免久坐,增强运动,包括每周一定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6.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理压力等。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糖尿病的法宝。看了本期小贴士,希望大家走出误区,正确抗「糖」!

     

     

  •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类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包括沙格列汀、维格列汀、西格列汀、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二肽基肽酶-4(DPP-4)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酶,它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体内的胰高糖素样肽-1(GLP-1)失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体内DPP-4酶的作用,增强GLP-1的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改善血糖。

    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降糖药是否安全,是患者关心的问题。本文为大家总结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可能要注意的问题。

    • 虽然同为DPP-4抑制剂,但药品不同,用法用量可能不同:

     

    • 发生胰腺炎的风险存在争议,但也需要了解胰腺炎症状

    服用DPP-4抑制剂治疗,胰腺炎或胰腺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基于RCT(高质量研究)的Meta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与胰腺炎和/或胰腺癌发生风险升高无显著相关性。

    但是考虑到胰腺炎和/或胰腺癌的发生与服药时间有关系,不同试验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建议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的糖尿病病友,观察自己是否出现疑似胰腺炎的症状,如腹部持续剧烈疼痛,有时会放射到背部,可伴有或不伴有呕吐,持续性腹痛等,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就医。

    • 了解心血管症状,关注心血管安全

    研究发现:沙格列汀潜在增加心衰住院的风险;阿格列汀有潜在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复合事件的风险。

    建议正在服用沙格列汀或阿格列汀的糖尿病病友,重点关注心血管健康,出现胸痛、胸闷、水肿、疲劳、乏力等症状,立即就医。

    总之,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类降糖药,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可以降低用药风险。治疗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注意过敏反应

    所有DPP-4抑制剂均存在过敏反应。沙格列汀和维格列汀均可出现明显的皮肤反应,但相对较少发生。一旦出现皮肤反应,应该及时就医。

    由于药物之间存在药代动力学差异,因此适应的人群也有所区别,以下注意事项需注意:

     

     

    参考文献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DPP-4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4(11):899-903.
    • 李春杏,纪立伟.5种DPP-4抑制剂分子结构差异及药代动力学特性[J].药品评价,2019,16(8):3-9,16.
    • 赵紫楠,梁良,牛愿超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与胰腺炎和/或胰腺癌发生风险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05):397-404.
    • 周赛君.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肾结局[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2,31(5):465-469,439.

    详细了解DPP-4抑制剂降糖药内容请点击

  • 在使用氘可来昔替尼片时,请牢记以下几点:推荐每次用量为6mg,每日一次,可以选择餐前或餐后服用,但切勿私自更改剂量或用药频率。药片需要整片吞下,切忌压碎、切割或咀嚼。在用药期间,随时留意身体反应,若有任何不适或疑虑,务必及时与医生沟通。总体而言,在医生的指导下,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是使用氘可来昔替尼片的关键。

  • 有人说糖尿病不算病,少吃甜的就行,其他该吃吃该喝喝,不能太当回事。如果疾病都这么好对付,那可真是太幸福了。通常,认为糖尿病“不叫事儿”主要是因为病情较轻,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轻视它。但是,如果不严格控制的话,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我国自从1980年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到今天,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了十多倍。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达1.14亿。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感冒、腹泻等疾病相比,糖尿病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不查血糖的话很难自己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

                                                 

    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血糖、体重控制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者更是有70%以上。

     

    不控制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血糖,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涉及心、脑、肾、眼、足、周围神经等部位。

     

    (1)糖尿病足: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软组织被破坏、骨关节畸形、溃烂、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止。在我国,有20%左右5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在一项有1684例截肢患者参与的统计中,有475例为糖尿病足截肢。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据统计,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约为17.1%。此外,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脑萎缩、脑出血等。

     

    (3)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约有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4)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一大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约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约8%的人因此丧失视力。

     

    糖尿病也有“预警期”

     

    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预警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还不算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一时期严格控制饮食、作息,规律运动,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一般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则为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力量”十分庞大,预估约有1.48亿人。

     

    所以,即便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血糖,饮食不要过于“放纵”,还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在糖前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 在临床上,使用氘可来昔替尼时暂未发现与其他药物之间有不良的相互作用。然而,患者在使用氘可来昔替尼前仍应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告知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以及补充剂等,以确保医生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提供更为个性化和安全的治疗建议。医生的建议对于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任何新出现的症状,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