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优劣势大盘点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优劣势大盘点  
发表人:京东健康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俗说就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明显增强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实现对血糖的长期控制。目前在我国上市的这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以及与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

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本文详细盘点了这类药物的优缺点。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优点

  •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增加人体组织(如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来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降糖作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幅度为0.7%-1.0%。
  • 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由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而降低血糖,不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所以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但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风险。
  • 减少部分癌症发生的风险:研究发现,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乳腺癌、大肠癌、肝癌、肺癌、胃癌的发生风险。
  • 服用时间与进食无关:只需要固定时间服用药物,无需考虑餐前或餐后。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缺点

  • 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仅在胰岛功能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对1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衰退)无效。
  • 增加骨折风险: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可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即减少骨生成,增加骨折风险。
  • 体重增加:常出现在用药的前半年,可能与药物导致的皮下脂肪增多、水肿有关。
  • 水肿:水肿好发于眼睑和四肢,特别是药量较大或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
  • 心力衰竭风险:多项研究证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心衰或心血管死亡风险,与这类药物导致的水钠潴留有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影响存在种族差异,在高加索人群中最明显,在亚洲人群相对影响较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加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优点,规避其缺点。

参考文献
  • 葛金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6例分析[J].医师在线,2021,11(24):32.
  • 赵太云,王胤,程大伟,等.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并发癌症风险的荟萃分析[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5(6):291-301.
  • 崔冉,吴国亭.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6):37-40,45.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 郑刚.降糖药物对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0):1110-1113.
  • 刘丽华.噻唑烷二酮类,峰回路转的胰岛素增敏剂[J].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7(3).
  • 洪天配,高洪伟.自如应对糖尿病全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详细了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内容可点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医院推荐专家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咖啡和阿莫西林不存在明显相互作用

     

    咖啡并不会影响阿莫西林的疗效,也不会加剧阿莫西林的不良反应。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形成,从而达到杀菌作用。临床常用于敏感菌导致的耳、鼻、喉感染、呼吸道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查阅文献资料,并未找到阿莫西林与咖啡的相互作用的依据,仅在“酷知网”的一篇“吃哪些药物不能喝咖啡”的问答中,看到这样一段描述——“阿莫西林是我们非常常用的一种药物,属于抗感冒药,为复方制剂。它本身就含有解热镇痛药和中枢兴奋药的咖啡因,其本身对胃黏膜就有刺激作用。”这段话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阿莫西林中并不含解热镇痛药和咖啡因。而即使真的有同时含有阿莫西林、解热镇痛药、咖啡因成分的药物,与咖啡同服引起胃部不适加重的,也并不是阿莫西林成分。

     

     

    服用这三类药物不要喝咖啡!

     

    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由于咖啡因的存在,咖啡确实不推荐与一些药物合用。这些药物包括:

     

    ①镇静催眠药。

     

    许多老年人和压力过大的都市白领常因失眠困扰,这时候医生会给他们开具安眠药,如地西泮(安定)、阿普唑仑(佳乐安定)等。当安眠药与咖啡一起使用时,由于咖啡因的神经兴奋作用会抵消安眠药的中枢抑制作用,导致入睡困难;

     

    ②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是许多感冒药与止痛药的常见成分,如氨酚伪麻片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片中的双氯芬酸钠等。这类药物或多或少会引起胃部不适,空腹服用更甚,这也是为什么药师让大家服用这类药物时饭后服用的原因。当咖啡与对乙酰氨基酚这类对胃有刺激的药物一起使用时,会加重这类药物对胃的刺激,导致胃痛风险和程度增加;

     

    ③含有咖啡因的药物,如复方普萘洛尔咖啡因片。

     

    咖啡中也含有咖啡因,同时使用含有咖啡因的药物可导致咖啡因过量,引起头痛或失眠。直接干吞药片不仅会影响药效的发挥,还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尤其是一些肠溶性药物,会在干吞的过程刺激食管和胃部,易引发食道炎和胃部不适. 服药还是应该用温开水送服,而饮料应与药物间隔2~3小时喝,从而可以将饮料对药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那么,哪一种降血糖的速度更快呢?其实,药物并没有好与坏之分,但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两种药物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很难去说哪种降血糖更快,患者应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


    下面将与你一一细说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想必您看完后会心中有数吧。

     


    二甲双胍


    大多数人糖尿病人对二甲双胍都很熟悉,二甲双胍,是非常经典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国际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甚至一些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是可以抑制肝糖原输出,同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它不需要依赖胰岛细胞功能,所以2型跟1型糖尿病均可用。


    主要适用人群


    二甲双胍适用于通过饮食或者运动调理不能很好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也适用于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等,尤其适用于体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也可以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


    用法用量


    根据糖尿病治疗指南,二甲双胍的常规剂量可以为1g,2次/天。


    但具体用量,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年龄、体重等具体情况来定。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胃、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加药物剂量,停药后不适症状往往可自行缓解。


    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可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但极少引发贫血。


    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容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尤其是在肝肾功能受损、心功能不全、缺氧的状态下。二甲双胍本身不会伤肝或伤肾,但肾功能不好的时候会影响药物的排泄,或会导致药物的蓄积或者乳酸酸中毒等问题,所以不太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作用


    阿卡波糖片,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使肠道延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餐后血糖的升高。


    通俗点说,就是阿卡波糖能够抑制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一个人餐后血糖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量,也就是米饭、馒头等主食的摄入量。所以阿卡波糖主要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


    主要适用人群


    阿卡波糖片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者。


    用法用量


    用餐前即可正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一般一日3次,每次1片。具体用量还需听从医嘱。


    常与二甲双胍、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可以减轻肠道的副反应。


    常见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胃肠胀气、排气增多、肝酶升高、肠鸣音、皮疹或荨麻疹。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服用阿卡波糖后,患者出现了低血糖,不能通过进食碳水化合物来纠正,而是要喝甜饮料或者直接口服葡萄糖。


    综上所述,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主要是降糖的作用机理不同,所以也很难说哪种降糖速度快,患者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及血糖情况来进行选择,下面再具体来对比一下。


    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


    作用机理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糖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适合人群


    二甲双胍: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肥胖者。如空腹血糖升高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肝肾功能较好而BMI又高的青壮年,建议用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适合于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如单纯性的餐后血糖升高;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群,建议用阿卡波糖。

     

    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都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降糖药物,都属于一线药物,两者可以联合使用,并无好坏之分,也没有降糖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因为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有所差异的,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因个体差异大,打头孢不良反应多久会发生不可一概而论,部分患者打头孢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而部分患者会在注射后 1~3 小时后,出现不良反应。

    头孢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多数患者注射头孢后,无不良反应,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在注射头孢后 1~3 小时,出现不良反应,如药疹、发热、呼吸困难等,因个体差异大,具体时间,需以实际情况为准。

    注射头孢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寻求医护人员帮助,并停止用药,必要时,还需接受抗过敏治疗。

  •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属于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强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血糖,目前上市的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这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水肿、体重增加、骨折、心血管系统损害等。本文为大家汇总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以及预防办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1.水肿 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因其水钠潴留作用而容易引起患者的水肿。胰岛素也有类似的作用。 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素联用时, 更容易发生水肿水肿可能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常见 表现:眼睑水肿、四肢水肿。

    预防措施:有心功能不全危险或病史者谨慎使用。小剂量起始,限制钠盐的摄入。在开始用药的几周内及时复诊,进行水肿和心脏功能的评价。一旦出现水肿,需停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尿剂。

    2.体重增加 的风险

    多数患者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后体重开始增加,6个月达到稳定,体重增加幅度一般为2-4千克。且体重的增加情况与剂量有关。如果出现体重骤增,可能与发生水肿有关。

    当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胰岛素联合使用时,体重增加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预防方法:每天监测体重变化,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使体重保持稳定。如果体重骤增,可寻求医生帮助。

    3.骨折风险增加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能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发生率目前无确切数据。

    预防措施:骨折高危人群(骨折病史、绝经期女性、严重骨质疏松人群等)应谨慎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4.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 的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的风险,尤其是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原理同前述水肿。

    预防措施:心功能不全多出现在首次给药或增加剂量后不久,因此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首次给药或增加剂量后要密切观察病情。有心力衰竭(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Ⅱ级以上),禁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果出现水肿、体重突然增加、呼吸急促、心悸等,应停药,并立即就医。

    5.肝毒性 的风险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的肝毒性较低,属于罕见不良反应。但临床上也有罗格列酮引发淤胆性肝炎、肉芽肿性肝炎,吡格列酮引起肝损伤的报道。

    表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厌食或尿色加深,这种情况下可以去检测下肝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预防措施:在服用的第1年,每2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如果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超过正常值>2.5倍时,医生通常会禁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6.吡格列酮诱发膀胱癌风险增加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吡格列酮,膀胱癌风险有增加的趋势。没有充分的数据确定吡格列酮是否为膀胱癌肿瘤的促进剂。

    预防措施:现有或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或存在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的患者,禁用吡格列酮。如果有相关病史,及时告知医生。定期做尿液检查,如果发生任何血尿、尿急、排尿疼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7.吡格列酮诱发黄斑水肿

    有研究报道,服用吡格列酮,发生或加重糖尿病黄斑水肿,并伴有视力下降,发生频率属非常罕见。

    预防措施:定期到眼科做常规眼底检查。当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应考虑黄斑水肿的可能,立即就医。

    总结:对于有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肝病、眼底或视网膜疾病史患者,女性骨折高危人群、高龄老年人等,尽可能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并应常规做眼科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就医。

    参考文献

    • 张士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4,31(04):223-225.

    • 曲静伟,董文雅.格列酮类药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05):6-9.

    • 王振基,申竹芳.噻唑烷二酮类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1):1364-1366.

    • 崔冉,吴国亭.噻唑烷二酮类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6):37-40,45.

    • 盐酸吡格列酮片说明书.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

    详细了解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内容可点击:

  • 在临床上,使用氘可来昔替尼时暂未发现与其他药物之间有不良的相互作用。然而,患者在使用氘可来昔替尼前仍应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告知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以及补充剂等,以确保医生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提供更为个性化和安全的治疗建议。医生的建议对于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至关重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任何新出现的症状,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 糖尿病眼病,也被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一种。它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视力。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因此,对于得了糖尿病眼病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通常是随着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发展的。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日常的血糖控制,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眼病的关键。

    其次,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得了糖尿病眼病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目前,糖尿病眼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激光治疗是通过烧灼病变的视网膜组织,阻止其进一步恶化。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注射药物,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糖尿病眼病,如视网膜脱离或者玻璃体积血等。

    在治疗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都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眼病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心理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得了糖尿病眼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患者应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亲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得了糖尿病眼病,我们要做好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眼病,保护我们的视力。

  •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类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包括沙格列汀、维格列汀、西格列汀、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二肽基肽酶-4(DPP-4)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酶,它的作用之一就是使体内的胰高糖素样肽-1(GLP-1)失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体内DPP-4酶的作用,增强GLP-1的作用,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改善血糖。

    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降糖药是否安全,是患者关心的问题。本文为大家总结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可能要注意的问题。

    • 虽然同为DPP-4抑制剂,但药品不同,用法用量可能不同:

     

    • 发生胰腺炎的风险存在争议,但也需要了解胰腺炎症状

    服用DPP-4抑制剂治疗,胰腺炎或胰腺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基于RCT(高质量研究)的Meta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与胰腺炎和/或胰腺癌发生风险升高无显著相关性。

    但是考虑到胰腺炎和/或胰腺癌的发生与服药时间有关系,不同试验时间的长短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建议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的糖尿病病友,观察自己是否出现疑似胰腺炎的症状,如腹部持续剧烈疼痛,有时会放射到背部,可伴有或不伴有呕吐,持续性腹痛等,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就医。

    • 了解心血管症状,关注心血管安全

    研究发现:沙格列汀潜在增加心衰住院的风险;阿格列汀有潜在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复合事件的风险。

    建议正在服用沙格列汀或阿格列汀的糖尿病病友,重点关注心血管健康,出现胸痛、胸闷、水肿、疲劳、乏力等症状,立即就医。

    总之,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DPP-4抑制剂类降糖药,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可以降低用药风险。治疗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注意过敏反应

    所有DPP-4抑制剂均存在过敏反应。沙格列汀和维格列汀均可出现明显的皮肤反应,但相对较少发生。一旦出现皮肤反应,应该及时就医。

    由于药物之间存在药代动力学差异,因此适应的人群也有所区别,以下注意事项需注意:

     

     

    参考文献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DPP-4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4(11):899-903.
    • 李春杏,纪立伟.5种DPP-4抑制剂分子结构差异及药代动力学特性[J].药品评价,2019,16(8):3-9,16.
    • 赵紫楠,梁良,牛愿超等.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与胰腺炎和/或胰腺癌发生风险相关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05):397-404.
    • 周赛君.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心肾结局[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2,31(5):465-469,439.

    详细了解DPP-4抑制剂降糖药内容请点击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综合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复查是综合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糖尿病患者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频次:

    1.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常规的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监测多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糖尿病患者一般每3-6个月需要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3.其他检查:除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血脂、血压、肾功能、眼底等,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定期复查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及时地掌握疾病情况和进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注意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心理调适等,以更好地综合管理自己的病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