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宝宝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的状态,他的视觉和听觉也在逐渐发育中变得灵敏,外界有一些声音或者事物,就会造成宝宝在吃奶时注意力不集中,被这些外界刺激物所吸引着,于是就不再吃奶。只有在迷迷糊糊的时候吃奶。这种现象叫厌奶期。对于这种现象,由于宝宝不爱吃奶了,家长很着急,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不管父母的意愿怎样,总有些宝宝会出现不愿意吃饭的现象。如果宝宝厌食,就可能导致体格发育达不到正常的平均值,智力发育也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引起注意。宝宝为什么会厌食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甜食影响食欲
甜食是大多数宝宝喜爱的食品,这些食物虽好吃,却不能补充必需的蛋白质,而热量却很高,会严重地影响宝宝的食欲。食欲不振的宝宝,喜欢喝各种饮料,如橘子汁、果汁、糖水、蜂蜜水等。这样就使大量的糖分摄入体内,无疑会使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达到一定的水平,会兴奋饱食中枢,抑制摄食中枢。因此,这些宝宝难有饥饿感,也就没有进食的欲望了。
冷饮的影响
夏天,各种冷饮陆续上市,这些好味道的冷饮同样会使宝宝缺乏饥饿感。因为冷饮中含糖量很高,而且宝宝的胃肠道功能还比较弱,常喝冷饮易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宝宝当然就没什么食欲了。
缺锌引起味觉改变
锌含量低于正常值的宝宝,其味觉比健康宝宝差,而味觉敏感度的下降会造成食欲减退。
锌对食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唾液中的味觉素的组成成分之一是锌,所以锌缺乏时,会影响味觉和食欲;锌缺乏可影响味蕾的功能,使味觉功能减退;缺锌会导致黏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使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堵塞了味蕾小孔,食物难以接触到味蕾,味觉变得不敏感。
舌面上有一颗颗小小的突起即舌乳头,肉眼观察一些缺锌宝宝的舌象,会发现与正常的宝宝相比,缺锌宝宝的舌乳头多呈扁平状,或呈萎缩状态。有的缺锌宝宝口腔黏膜明显剥脱,形成地图舌。
消化不正常
有的妈妈认为宝宝多吃就好,不知道宝宝吃多少合适,所以盲目地让宝宝多吃。还有的妈妈片面地追求宝宝的营养,凡是自以为有营养的东西都给宝宝吃,吃了饭还要吃补品,用吃的东西哄孩子,破坏了宝宝消化吸收的正常规律,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所以造成宝宝厌食。
精神状态
10个月以上的宝宝,已懂得了家长的斥责,若在进餐前斥责宝宝,或引得宝宝大哭大闹,都会使宝宝处于紧张、精神不集中状态而不能愉快进餐,影响宝宝的食欲。时间长了,宝宝就会厌食。
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孩子在饥饿时,胃内空虚,血糖下降,都会表现出很好的食欲。
但是,有的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的胃肠功能可自行调节,总是勉强孩子吃,甚至有的采取惩罚手段强迫孩子吃,长此以往,这种强迫进食带来的病态心理,也是影响孩子食欲的原因之一。
另外,有些父母爱挑选那些他们认为最好的最有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吃,这种挑挑拣拣的做法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自然就会趋向于那些所谓好的食品,而对所谓不好吃却又含丰富营养的食物,就少吃,甚至不吃。
父母吸烟
如果宝宝长期生活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也会造成宝宝厌食。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进入伏天,中医称的“苦夏”就开始了。“苦夏”之“苦”,始于胃肠。炎热出汗使胃肠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人体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儿童肠胃发育不完全,更容易发生挑食、厌食、消化不良以及腹胀腹泻等问题。
在所有儿童疾病当中,脾胃疾病紧随呼吸系统疾病高居第二位,包括厌食、食积、腹泻、腹痛、呕吐等。这主要是由于小儿具有脾肠不足的生理特点,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而脾胃功能相对来说较弱,生长发育的需要常常超过脾胃代谢能力,中医称之脾肠不足。一旦家长调控不适,就易出现问题,所以发病率比较高。
脾胃疾病的高发年龄阶段,主要是在幼儿。但每个年龄阶段所发病有所不同,比如说腹泻一般集中在两岁以下的孩子,厌食症主要发生在一岁到六岁之间。
在临床上,孩子厌食有两个高发期。
第一个高峰是一岁左右,这是儿童从乳类食品往谷物食品过渡的时期,调护不适,就会出现厌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中成药调理孩子脾胃。第二个发病高峰是在六岁左右,主要是孩子入学,生活环境变化大导致,建议在此期间,提高对孩子饮食等方面的关注度。
很多家长容易将食积和厌食的症状混淆,用药后效果并不明显。
食积主要是指孩子进食过量,超过其消化能力,随之出现腹胀、难受,甚至恶心、呕吐、打嗝等症状,可以给孩子适当吃些消导药,说小儿胃宝、小儿消食片等。
厌食主要指孩子食欲不振或下降,简单地说就是吃得少,吃东西不香,中医称为“纳谷不香”。孩子总是不爱吃饭,是因为食积日久、生热化火、损伤脾胃,影响生长发育。即俗话说的胃火,建议可以给孩子服用健脾消食药物。
另外家长要知晓,儿童最需要的营养要素与成人是有区别的,应在孩子的膳食结构中保持一定的蛋白质比例,营养均衡才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在我们家乡那边有种说法叫做“吃走饭”,意思就是小孩子吃饭不是坐在饭桌前,而是走动着、家里人追着在后面喂饭,这种情况大概在每个家庭中都十分常见。
都说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长最大的乐趣,但这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琐碎的烦恼,而前面所提到的吃饭问题,更是困扰着许多父母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到了吃饭时间,孩子们也不上桌乖乖坐下吃饭,而是到处走来走去,这里动动玩具,那边看看电视。父母也不管着拦着,准确地来说是管不了只好宠着,于是端着饭跟在孩子身后,左一口右一口,哄着劝着地喂,只要喂完了就好,也不管过程有多漫长艰辛。
但实际上,这样的吃饭习惯是不好的,它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大多数父母所意想不到的。家长们可能只是觉得这样的吃饭方式耗时耗力,但其实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会对他的性格能力及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当孩子专注于其他的娱乐事情,如玩玩具或看电视时,他们往往意识不到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同时也在吃饭。
因此,他们也就不能很好地在脑海中建立“吃饭时间是固定的”这样一个概念,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饮食作息,从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打乱生活规律,损害身体健康。
那么可能有家长会问,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纠正孩子这样的习惯呢?
其实,抓住孩子自主进食的黄金期,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孩子“吃走饭”的情况。
一般认为,8个月左右是孩子们自主进食的黄金期,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虽然时间偏差不会太大,但我们也要根据自己小孩的实际情况来判定他的黄金期。
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是否有看到任何东西都想抓着放进嘴巴的情况,或者是会模仿大人吃饭时嘴巴反复咀嚼的动作的情况,来判断孩子是否正处于自主进食的黄金期。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的话,家长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听话顺从,那么面对不吃饭的孩子,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一、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饿肚子而强迫孩子吃饭。
强制的进食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让他们的胃口变得更糟,更有甚者,长期以往下去,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厌食的情况。
二、 不因为孩子吃得多或者不吃就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批评。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吃饭就是一个任务,完成的话可以受表扬而不好的话会受批评。这样的话,吃饭对他们来说就成为了一种压力,他们会时刻担心自己做得好不好,久而久之也就更不想吃饭了。
其实孩子的一些行为都是出于很单纯和简单的目的,只要我们家长抓住时机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吃饭这件事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家长也可以通过经常变换菜式花样来吸引孩子的胃口,或是带他们自己去挑选心仪的餐具来培养他们对吃饭的兴趣。必要时候也可以对吃饭时间和地点进行严格规定来让孩子明白吃饭准时准点的重要性。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妈妈做裁判,宝宝和爸爸来比赛。这样不仅调动了宝宝吃饭的热情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别跑了,来,吃一口……”宝宝不好好吃饭,妈妈只能追着喂饭,这种场景想想都头痛。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饿着?营养跟不上啊!小编教你几招,让你用心理战术让宝宝乖乖坐下吃饭!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这是不少妈妈都感到发愁的问题,可各种方法都试过后,孩子还是不肯好好吃饭。此时,小编为您提供几个心理战术,对付执拗的小家伙应该就事半功倍了: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一:利用宝宝逆反心理
3、4岁的宝宝处在执拗敏感期,妈妈说东他就偏偏往西。在吃饭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哦。想让宝宝大口吃饭,不妨在饭菜开始摆上桌时故意冷淡他:“今天的菜真香,我们快吃吧!”然后再转身对孩子说:“你不想吃就去玩吧,我们吃完了你再来吃。
”这时候,小家伙多半会跳着喊“我要吃!”妈妈可以适时再演一出:“哎呀,这个鱼真好吃,宝宝你少吃点,不然妈妈不够吃了。”你会发现,这种做法,比单纯的催促、劝说、追赶更有效果。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为什么又吃冬瓜,我不吃冬瓜!”当宝宝不喜欢某种食物时,他就会借题发挥,磨磨蹭蹭拖延吃饭的时间,甚至会磨光妈妈的耐心。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试试给他制定菜谱的权利吧。找个时间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商量每天的食谱,可以多给孩子一些选择,让他自己选择自己想吃的东西。
例如今天的青菜有豆角、芹菜、白菜和西兰花,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吃什么。这样做,首先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其次也注意到了孩子的口味。说不定他就能乖乖坐在餐桌前吃饭了。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三:鼓励奖励不能少
孩子都很好哄,针对宝宝吃饭的表现制定一个评分的标准吧。事先跟孩子做好沟通,让孩子知道怎样的表现会得到奖励、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有时候口头的表扬都能让孩子受到鼓舞。妈妈们也可以像幼儿园一样,给宝宝准备小红花。
例如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可以得一个小红花,吃饭不到处跑也可以得一个小红花等等。而宝宝攒够了小红花就答应带他去小公园玩玩,这样就更有吸引力了。
搞定厌食宝宝战术四:比赛法
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试试和他比赛吧!给宝宝说今天吃饭我们来比赛吧,看谁能把饭吃得有快有干净。小朋友都喜欢这种游戏的方式。但是,小编提醒妈妈们,吃饭狼吞虎咽不利于健康。妈妈可以在比赛规则里加入一条:要一口饭一口菜,每一口都要嚼够15下。妈妈做裁判,宝宝和爸爸来比赛。这样不仅调动了宝宝吃饭的热情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现代社会,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稀缺资源”,“神兽”一词可谓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孩子们天真烂漫却又难以管束的特性,也折射出父母们对孩子既怜爱又嗔怪的复杂感觉。
家有神兽,这头等大事就是要天天喂养,若是摊上个不爱吃饭的“小神兽”,做饭吃饭也能大伤脑细胞,可纵然你使出十八般厨艺,菜品佳肴七十二变,也无奈于“小神兽”的不买账。这神话里的神兽能不吃不喝也没事,可咱这“小神兽”还得长身体呀,不吃饭可咋办?老母亲快焦虑了。
别急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小神兽”不吃饭到底是什么情况?中医认为脾胃有受纳饮食水谷的作用,因此不吃饭与脾胃密切相关,那么是积食?还是厌食?还是有疳?且听小编道来:
1.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与西医学的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积食了,主要就是近期饮食过多或是吃了不好消化的东西,导致胃肠暂时罢工,不愿再接受食物。这种不吃饭的情况都是在近几天,最多1—2周,由于过多的食物堆积在消化道里,所以肯定是不想吃饭,大部分还会伴有口中酸臭、腹胀,严重的会有发热、呕吐、腹泻,但病程大多不长,堆积的食物一旦消化或排出,脾胃得到正常运转,这些症状就消失了,没有任何后遗影响。脾胃虚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容易反复发病。
2.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本病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尤在城市儿童中多见,好发于1-6岁的小儿。此处注意厌食的病程相对较长,部分诊断指南中定义的是1个月,还有的是超过2个月不愿吃饭,才诊断为厌食,并且以不吃饭为唯一症状,食量不足正常同龄孩子的1/2。厌食与孩子先天的脾胃虚弱、从小喂养方式的不当及突然的精神刺激或重大疾病都有关系。这种孩子一般除了不爱吃饭,并没有明显其他不适,部分孩子可能会偏瘦,但也有先天遗传父母体型,虽食量很少,不吃饭,身高体重也很正常。厌食的孩子治疗起来病程就比较长,并不是几片消食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需要一个阶段的综合调理,才能改善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来的不吃饭问题。
3.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中医认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是指积食日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就会逐步形成营养不良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疳证,这种情况在过去缺衣少食及卫生条件不好的年代比较多见,如今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及就医条件都很好,这种情况应该是基本见不到了。
所以,遇上不吃饭的“小神兽”,家长要初步判断是近期的饮食不当引起了食积,还是孩子已经有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如果已经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针对短期内积食的“小神兽”可根据情况选择保和颗粒、小儿复方鸡内金散等消食健脾药,再介绍一组家庭推拿方法:
顺时针摩中脘3~5分钟,以中脘为圆心,用手掌或者食中指指端顺时针方向在宝宝的肚子上缓缓转圈。
揉天枢100~150次,用食中指指腹分别揉腹中部,肚脐旁开2寸的天枢穴。
按揉足三里100~150次,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的足三里。
捏脊3~5遍,沿小儿背部正中线,用拇指和食中指相对用力提捏起小儿皮肤,用捏法从尾骨尖(长强穴)到颈下(大椎穴)自下而上边捏边推赶皮肤,每捏3下再将背部皮肉向上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可加强疗效。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小建中汤不具有缓解或治疗小儿厌食的作用。小建中汤是一种传统的温里剂,出自《伤寒论》,该方剂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药用功效,其主要适应症为因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引起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需要注意的是呕吐或中满者、阴虚火旺致胃脘疼痛者都需要忌用小建中汤。
总之,小建中汤不是一种直接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的药物;而小儿厌食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的表现,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治疗方案,例如进食习惯、饮食忌口、适当体育锻炼、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治疗,以便促成合理有效治疗方案的形成。
当妈真是不容易,又要担心孩子感冒发烧,吃少了怕饿着,吃多了又要怕孩子吃多了积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也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们从小就吃好喝好,家长们更是想方设法给宝宝们补身体,生怕孩子的发育比别的孩子慢。
而小孩子也没有什么自制力,看到什么好吃的都是使命吃,从而出现积食,影响发育,还会给宝宝的身体带来危害。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一句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里讲到适当的耐冻训练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吃得少一点,不仅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可以减轻宝宝肠胃负担,避免积食,厌食。
1、 食欲下降,胃口不好:明显的食欲不振,甚至有点厌食,吃几口就不愿意再吃了;
2、 大便频次和质量的改变:宝宝腹胀、或腹泻,便便能明显的看到没有消化完的食物;
3、 有口臭,舌苔变厚:舌苔发白厚腻,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4、 睡眠不安,精神烦躁:睡不踏实、不明原因的哭闹或经常翻身,有时候还会磨牙;
5、 手脚冒汗,脸部泛红:脸部红的不正常,皮肤出现异常,鼻梁两侧发青。
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那就是积食的表现了。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
小儿积食的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所以,只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以上几点情况多加注意、判断,及时做好预防,就可以有效的避免。
1、 调整饮食结构:在满足孩子日常营养所需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易消化的蔬菜、水果,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最好让孩子少吃。
2、 饮食不宜过饱:给孩子喂饭不要喂的太饱,每餐吃7分饱就可以满足日常营养所需了。吃得太饱,容易造成肠胃负担。
3、餐餐有规律:小孩子吃饭主要是讲究规律,最好做到三餐定时定量,这样肠胃就会形成一个规律,就不太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
孩子身体健不健康,事关一个家庭,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保护孩子脾胃,让吃饭别再成为一种困难,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童年。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活性益生菌一般7~12天才开始在肠道内发挥作用,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周期90~120天,这也是菌株定植在体内菌群逐渐平衡的周期,所以一般建议,服用益生菌需要持续3~4个月,切勿断断续续,吃吃停停。
有的父母担心“服用益生菌会不会产生依赖”,答案是不会。
曾听到过一种说法:“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以产生益生菌,如果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导致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便会有依赖性,而人体一旦对益生菌产生依赖,终生都将依靠使用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乍听之下,感觉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人体内的微生物,本来就是从外界获取而并非人体自己产生的。
胎儿时期肠道是几乎无菌的,出生后随着母乳、辅食等食物的摄入,开始不断有微生物定植,因此说“人体丧失自身繁殖益生菌的能力”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再来看,定植在人肠道内的益生菌,会不会因为不断补充益生菌而丧失自我繁殖的功能?
这也不会,因为自我繁殖是益生菌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与人体是否补充益生菌完全不相干。
如果孩子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消化道保持健康、肠道菌相有良好的构成,那么是不需要额外持续补充益生菌的,但现实情况中往往没办法做到。
饮食结构有问题,经常出现腹泻、腹胀、嗳气、肠道中坏菌多好菌少,那么就只能通过“外援”益生菌来调整菌相。
在“健康”这件事是非常公平的,平时不愿多花心思注意,生病时就得多花钱买单。
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除了要注意菌种、菌种含量,还要看菌株编号,菌株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有编号的益生菌,意味着做过大量的筛选和研究,经过测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和固定的遗传性状,相反,没有编号的菌株,功能和作用就不明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这个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益生菌的数量和活性,不过比起数量,益生菌的活性和有多少活菌能够定植在肠道,才是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因为益生菌在到达肠胃之前要经过胃酸,如果益生菌无法成功通过肠胃分泌的胃酸胆盐消化酶,那么孩子吃下去的不过是糖粉/糖水而已。
所以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们要注意,其菌株需要能耐受恶劣的消化道环境,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多层包埋技术处理,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益生菌能够定植肠道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婴童DHA一般建议在婴儿6个月~2岁之间进行补充,一般出生1~2年的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比较快,这个时候补充DHA可以起到促进脑神经发育的作用。
DHA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幼儿大脑、智力和视力发育的重要元素之一,特别是在神经细胞、神经纤维以及神经突触发育时候,需要量增大。所以在这个时期给婴儿补充DHA,可以起到促进大脑细胞发育的作用,以及促进视网膜的发育,同时还可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婴儿在六个月的时候开始添加辅食,这个时候母乳喂养减少,所以适当给婴儿补充DHA,可避免出现缺乏的现象。
不过具体的补充时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婴儿的具体喂养情况进行决定,不可盲目服用药物而影响到婴儿身体健康。
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营养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一些特殊需要的婴儿,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有特定疾病的婴儿,特医食产品成为了提供必要营养的关键。如何确定这些产品的正确剂量和喂养频率则是家长和护理人员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1. 了解特医食产品的种类
特医食产品通常分为几类,包括但不限于:
- 高能量配方:适用于需要额外能量的婴儿。
- 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适合乳糖不耐受的婴儿。
- 氨基酸配方:用于对蛋白质过敏的婴儿。
- 特殊营养配方:针对特定疾病(如代谢疾病)的婴儿。
在选择特医食产品时,首先要了解婴儿的具体需求和医生的建议。
2. 医生的建议是关键
确定特医食产品的剂量和喂养频率时,最重要的步骤是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他们会根据婴儿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以及营养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喂养方案。医生通常会提供以下信息:
- 推荐的每日摄入量: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建议每天需要摄入的特医食产品的量。
- 喂养频率:一般来说,婴儿的喂养频率会根据其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有所不同。新生儿通常需要每2-3小时喂养,而稍大一些的婴儿可能可以延长到每4小时。
3. 计算剂量
特医食产品的剂量计算通常基于婴儿的体重。一般来说,医生会按照每千克体重所需的卡路里或特定营养素来进行计算。例如,如果医生建议每千克体重需要100卡路里,而婴儿体重为3千克,则每日需要的总能量为300卡路里。
在计算剂量时,还需要考虑到婴儿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如果婴儿在生长发育上有特殊需求,可能需要适当增加剂量。
4. 监测和调整
在开始使用特医食产品后,家长应定期监测婴儿的生长和健康状况。这包括体重、身高的增长,以及任何可能的健康问题。根据监测结果,医生可能会建议调整剂量或喂养频率。
例如,如果婴儿体重增长缓慢,可能需要增加特医食产品的摄入量;而如果婴儿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则可能需要调整配方或减少剂量。
5. 注意喂养方式
喂养方式也会影响特医食产品的效果。对于婴儿,通常有以下几种喂养方式:
- 瓶喂:适合大多数婴儿,确保每次喂养时都能准确测量剂量。
- 母乳喂养:如果母亲能提供母乳,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将特医食产品与母乳结合使用。
- 混合喂养:在某些情况下,特医食产品可以与普通配方奶混合,具体比例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确定婴儿特医食产品的正确剂量和喂养频率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家长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喂养计划,并定期监测婴儿的成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