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鱼肝油与维生素D滴剂同时服用会有什么影响吗?

鱼肝油与维生素D滴剂同时服用会有什么影响吗?
发表人:健康帮帮忙

在追求健康和营养补充的过程中,鱼肝油和维生素D滴剂是两种常见的选择。它们各自拥有的独特健康益处让人们在日常饮食之外寻找额外的营养来源。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了解这些补充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健康补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鱼肝油的基本了解

鱼肝油是从鱼肝中提取的油脂,主要来源包括鳕鱼、鲨鱼和鲱鱼。它是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天然来源,同时也含有两种重要的Omega-3脂肪酸——EPA和DHA。这些成分共同作用,对于维持心脏健康、支持脑部功能、提高免疫力和促进骨骼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D滴剂的角色

维生素D滴剂是一种专门用于补充维生素D的产品,通常由维生素D3(胆骨化醇)或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构成。维生素D对于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促进钙和磷的吸收、维护骨骼和牙齿健康、支持免疫系统和肌肉功能。由于现代人越来越少地暴露在阳光下,补充维生素D成为了许多人维持健康所必需的一步。

鱼肝油与维生素D滴剂的关系

鱼肝油和维生素D滴剂之间最直接的关系在于它们都是维生素D的来源。然而,鱼肝油提供的是一种更全面的营养组合,包括维生素A、Omega-3脂肪酸以及维生素D。相比之下,维生素D滴剂主要提供维生素D,适用于那些特别需要补充这一特定营养素的人群。

相互影响及补充建议

当考虑同时使用鱼肝油和维生素D滴剂时,重要的是要注意维生素D的总摄入量,以避免过量。虽然维生素D过量相对罕见,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血钙水平过高,从而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些补充剂,建议遵循以下几点:

1. 了解需求:了解自己的维生素D水平和具体需求。如果可能,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是否真的需要额外补充。

2. 选择合适的补充剂:如果你已经通过饮食和日常生活中的阳光暴露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可能只需要鱼肝油来补充Omega-3和维生素A。反之,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维生素D的摄入量,维生素D滴剂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 注意剂量:遵循产品上的推荐剂量,或咨询医疗专业人员以确定最适合你的补充剂剂量。

4. 定期检查:如果你决定长期使用这些补充剂,定期检查维生素D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是明智的,以确保你的补充剂使用是安全且有效的。

鱼肝油和维生素D滴剂都是有益健康的补充剂,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和相互影响。通过了解自己的具体需求和适当的使用,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补充剂的益处,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医院推荐专家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汽车有了减震器,才结实耐用。膝盖的骨头之间也需要缓冲,才能避免两块刚硬的骨头直接碰在一起。「半月板」就是膝关节的缓冲垫。

     

     

    半月板是一种软骨组织,损伤后不可再生。年轻人踢足球、打篮球、滑雪,老年人负重、蹲厕等,都可能引起半月板损伤。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自测半月板好坏,并支招如何预防半月板损伤。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医学科物理治疗师  唐银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陈疾忤

     

    半月板,膝关节的“缓冲垫”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两个软骨“垫片”,位于上下两个大骨头(股骨和胫骨)之间,形如月牙,故名为半月板。

     

    一个膝关节包含内、外两个半月板,内侧呈“C”形,外侧呈“O”形。

     

     

    半月板对保护膝关节健康有重要作用:

     

    • 增加关节的吻合度,提高关节稳定性;
    • 半月板主要成分为纤维软骨,负重时可以产生一定的形变,缓冲骨头间的直接碰撞;
    • 润滑膝关节、为关节软骨提供营养;
    • 半月板上有很多本体感受器,可以在膝关节运动中给大脑不停反馈运动参数,如运动速度、活动角度等,以保证运动高效进行。

     

    半月板损伤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半月板撕裂性损伤,多见于年轻人;另一个是老年退行性病变导致的慢性磨损。前者由于急性扭转所致,后者多因胶原流失、弹性下降而起。

     

    5个迹象提示半月板受伤了

     

    判断半月板是否受伤,不妨看有无有以下情况:

     

    • 响:运动损伤时听到了响声,损伤后无法正常弯曲和伸直膝关节。
    • 疼:运动中发生过膝关节扭伤后(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小伤),某个固定位置出现疼痛,且按上去疼痛更加明显。
    • 肿:关节腔内可能有积液,肿胀明显,且难以消肿。
    • 卡:膝关节常常出现“卡住”不能动的情况,临床上又称为交锁。
    • 软:运动中总有不适,如疼痛、打软腿、关节不稳等情况,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大腿、小腿肌肉萎缩。

     

    怀疑自己半月板受损需要做X光、超声、核磁共振等检查进行确诊。

     

     

    急转急停,半月板最怕的动作

     

    负重体位下发生膝关节旋转,是最容易损伤半月板的方式。

     

    比如,篮球运动员抢篮板后突然转身传球、跑步者急速转弯等,都对半月板有很大冲击。

     

    还有很多人甚至没有进行高强度运动,只是走路时突然转了一下身,就可能发生膝关节扭转,出现疼痛症状。

     

    此外,负重登山者的半月板长期承重过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半月板退化磨损,及遭遇车祸、跌倒时膝关节跪地等外伤,都可能是半月板损伤诱因。

     

     

    半月板损伤后不可再生,但受伤后通过静养、保暖、增肌减少关节压力等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并恢复其功能。

     

    +膝关节损伤24小时内

     

    运动损伤急性期,即膝关节损伤24小时内,遵循急性损伤的“PRICE”原则。

     

    • P-protect(保护):膝关节运动损伤时需要保护患腿,不能随意搬动肢体,必要时可以用支具固定保护。
    • R-rest(休息):运动损伤后需要停止运动进行休息。
    • I-ice(冰敷):膝关节急性损伤后,患腿疼痛剧烈且很快会产生水肿,此时需要进行冰敷。
    • C-compression(按压):如果损伤后水肿严重,冰敷时需要包扎加压,以减轻患腿水肿。
    • E-elevation(抬高):将患腿抬高,以促进水肿回流,减轻关节肿胀。

     

    +损伤后1~4周

     

    缓慢进行膝关节弯曲和伸直运动,尽量在无痛角度进行运动。

     

    进行大腿力量训练,先进行静态训练,然后进行动态训练。但需要避免深蹲、弹跳运动、身体旋转变向、跑步等运动。

     

    +损伤4周后

     

    进行膝关节全幅度弯曲和伸直运动,行走时患腿逐渐从部分负重过渡至全负重。继续加强肌力训练,同时进行膝关节平衡及灵活性训练。

     

    后期进行功能性训练,但需循序渐进,如负重-慢走-快走-慢跑-快跑-变速跑等。

     

    如何保护你的半月板?

     

    对健康人来说,为了预防半月板损伤,日常生活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运动时做好准备工作,热身充足,待关节反应灵活之后再开始运动。

     

    为避免膝部外伤,运动时可佩戴护膝以防意外发生。

     

    不要在疲劳状态下锻炼,这时动作容易不协调,膝关节易扭伤而致半月板损伤。

     

    增强体质,加强下肢肌肉力量,保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练习时避免幅度大、难度高的动作,以免造成意外损伤。

     

    上下公车或楼梯时要注意,踏稳之后再动第二步。

     

    饮食上少食油腻及高脂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避免肥胖体质,加重半月板负担。

     

    平时注意膝关节保暖,可做局部热敷,促进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地保护,半月板损伤是可以预防的。

  • “发炎”,一个人人都经历过的症状,鼻炎、扁桃体炎、肠胃炎……严格来说,炎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病理过程。

     

    我们生活在充满细菌的世界里,可以说没人能逃过炎症的侵袭。有人认为,炎症是小毛病,扛一下就过去了;还有人视它为洪水猛兽,稍有苗头就开始吃药。

     

     

    我们常说的炎症到底是什么?它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才能与炎症和平相处?《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 任菁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牟建军

    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1/6的癌症由炎症引起

     

    炎症属于基本免疫反应,是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损伤因子)时,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在机体组织出现损伤时,会引发炎症反应,以防止感染的扩散、清除坏死组织、恢复器官功能。如果人体没有炎症反应,机体将不能控制感染并修复损伤。

     

     

    放任发炎不管,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当炎症局部病变较严重,病原微生物在体内蔓延扩散时,会出现全身性反应,例如发热、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寒战、厌食等。严重的全身感染还可引发败血症,甚至导致休克。

     

    炎症反应是一些重大疾病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世界卫生组织属下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显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这些感染,多数就是我们俗称的“发炎”。

     

    炎症是多种疾病的源头

     

    一般认为,在可控范围内的炎症反应是有益的。一旦失衡,会产生一些炎症因子,对正常的器官和组织造成伤害。

     

    糖尿病

    炎症反应引起胰岛素抵抗;此外,炎症刺激脂肪细胞异常代谢,分泌过量的炎症因子,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加速了糖尿病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系统疾病

    炎症失控会产生神经毒性,损伤神经元细胞。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脑内的一些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加剧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

     

    肥胖

    当脂肪堆积分泌过量的脂肪细胞因子时,会引起全身性的慢性炎症,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会加剧这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

     

     

    心血管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究其根源都是由免疫紊乱导致炎症因子侵入血管壁内部,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发作。

     

    癌症

    在慢性炎症中,修复再生需要细胞增殖,细胞分裂越多,DNA复制出错的几率就越大,增加了产生癌细胞的几率。若微小癌细胞日积月累集结成团,就会形成恶性肿瘤。

     

    抑郁

    炎症是抑郁症的病因之一,慢性炎症的轻微增加都会导致抑郁症风险增大。抑郁症发病期间,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和炎症反应都比较活跃。

     

    6种饮食习惯会“促炎”

     

    日常饮食与炎症的发生息息相关。以下6种饮食习惯,可能让炎症悄悄找上你。

     

    1 吃得太精细

    大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等,这些精加工主食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血糖反应较高,而高血糖会使炎症反应上升。

     

    2 高糖、高盐饮食

    蛋糕、巧克力、甜品等高糖食物,会让血糖波动较大,导致胰岛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水平升高;还会消耗体内大量的B族维生素,导致炎症反应升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发现,高盐会通过活化血小板,激活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进而造成血管炎症。

     

    3 常吃加工肉类

    熏肉、腌肉、火腿、烤肉等,都会带来促炎物质,包括多聚芳烃、杂环胺类等。

     

    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都富含饱和脂肪,长期摄入过多易导致肥胖,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炎症。

     

    4 零食吃太多

    包装上有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这样的字眼时,这些食品中大概率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会升高多种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与它造成的脂质代谢途径紊乱有关。

     

    5 常吃快餐、油炸食品

    常见的西式快餐和一些油炸食品的饱和脂肪含量很高,不但会促进炎症反应,对体重、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6 经常饮酒

    酒精不仅会加重肝脏负担,还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健康细菌,破坏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诱发炎症反应。

     

    做好4件事给身体“消炎”

     

    引起炎症的原因,可分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DNA的损伤、端粒功能异常、表观基因组破坏、有丝分裂信号异常和氧化应激等;

    ▶外源性因素:感染、外界环境及毒物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

     

     

    内源性因素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来避免或控制炎症。

     

    远离污染环境

    高温、低温、紫外线和放射线等物理因子,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强酸、强碱和甲醛等化学因子,以及不当使用药物和其他生物制剂,都可能引起炎症。

     

    生活中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家中要勤打扫,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不乱用药,尽量不要使用杀虫剂、染发剂等产品。

     

    学会处理压力

    持续的心理压力可能破坏机体调节炎症活动的能力。

     

    要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每天睡够7~8小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调节情绪,必要时应求助心理医生。

     

    养成运动习惯

    肌肉收缩时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分子量较小的肌动蛋白,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全身的炎症反应。

     

    运动时不只要做有氧运动,还要注意增强肌肉力量,建议身体条件允许的人适当做一些负重练习。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要尽量改掉前面提到的“促炎”饮食方法,并逐步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教授安德鲁·威尔博士有一个著名的“抗炎食物金字塔”理论。

     

    • 果蔬的抗炎效果最佳,每天至少摄入4~5份蔬菜,每份约80克;
    • 粗粮、面食、豆类次之,每天要搭配食用;
    • 有机菜籽油、坚果等健康脂肪居第三,每天应摄入5~7份;
    • 鱼和海鲜每周可摄入2~6份(1份约113克)。

     

    此外,要减少食用方便面、饼干、外卖等快餐食品,远离烟酒。

     

    如果患有较为严重的急性炎症或由急性炎症引发的疾病,仅靠改变生活方式难以控制,应及时就诊,遵医嘱接受治疗,避免炎症恶化引起各类并发症。

  • 如今癌症变得越来越常见,我国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增长率还在不断上升。

     

    在我们国家,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癌?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但年轻群体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是什么原因让癌症发病年龄呈“两极化”?在防癌方面,老年人和青年人分别有哪些“弱点”?《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划出最需要防癌的年龄段,并给不同人群开出“防癌处方”。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主任  陈军

     

    癌症增长呈“两极化”

     

    从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近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呈现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

     

     

    老龄化,即老年癌症患者比例在增加,70岁的老人患癌风险是20岁年轻人的100倍以上,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年轻化,即年轻人中多种癌症的发病率都有所升高,无论男女,40岁以下人群整体发病率在持续增加。

     

    癌症老龄化   与寿命增加有关

    “癌症老龄化的现象并不新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表示,癌症是一种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年龄越大,累积的基因突变越多,癌变的几率也就越高,因此年龄本身就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只是在过去,人均寿命短,有些人还没发生癌变就已经去世了;如今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自然也就高了。

     

    癌症年轻化   与生活环境有关

    与此不同的是,年轻人癌症发病率增加,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主任陈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除了年龄,癌症危险因素还包括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在这些方面可谓是问题重重,一些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癌症。

     

    这从年轻人所患的癌症类型上就能看出,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消化系统癌症,如胃癌、结直肠癌,与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息息相关的肺癌,以及受情绪、压力影响较大的乳腺癌,都是年轻群体高发。

     

    发病率增加   与筛查手段进步有关

    “此外,发病率的升高可能还与人们的健康意识提升、筛查手段进步有关。”陈军说,如今年轻人定期体检,再加上早期癌症的筛查方式更加先进,比如过去胸部疾病的筛查大多都是拍胸片,难以检查出一些小的肺部结节,但现在借助CT,即便是几毫米的肺膜玻璃结节也能及时被发现。

     

    癌症让大家都背上“包袱”

     

    癌症最可怕的是不仅会带来病痛折磨,还会增加多方的负担,从个人到社会都会受影响。

     

     

    1 加剧人口老龄化影响

    陈军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较为严峻,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力减少、医疗保险支出增加等,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不断升高,许多年轻人要带癌生存,那么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只会是雪上加霜。

     

    2 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老年人患癌后,大多数都是带癌生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如今这一辈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家中有老人患癌,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会是不小的负担。若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那么老人的生活可能会更加困难。

     

    3 增加经济负担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放化疗,癌症治疗所需的费用相对于其他疾病都要高一些。

     

    《中国癌症的现状与疾病负担》上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癌症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为10777元,2011年上升至13322元,2013年增至15672元,2016年则达到17567元。考虑到癌症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次数较多,如果按照2016年的住院费用与平均5次计算,每位癌症患者的住院费用约8.8万元。很多患者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要担心个人及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

     

    正因如此,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许多昂贵的抗癌药物进了医保,或是降价调整,但医保的负担随之增大。根据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2015年的数据所得)来看,我国每年大约有392万人患癌。可想而知,这笔花销带来了不小的医疗负担。

     

    4 影响国民健康寿命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世界疾病负担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因各种癌症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占全部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5.3%,几近全球平均水平(7.8%)的两倍。

     

    细分来看,中国各种癌症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占比普遍高于全球水平,在336种统计的死亡和伤残原因中排序也较为靠前。

     

    “健康寿命的损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强健,也与我们近些年提出的健康中国政策背道而驰。”尤长宣说。

     

    老人和青年各有防癌重点

     

    “我们不仅要强调现今的癌症负担是多么沉重,还要知道,早诊早治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癌症治疗费用。”陈军说,早期的癌症治疗投入少、疗效好,并不需要太多的花费就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拖到了晚期,有时候可能倾家荡产也没有起色。

     

     

    因此有人说,癌症治疗中,80%的费用都花在了晚期。鉴于此,对癌症早防、早诊、早治十分重要。

     

    1 老人更应该重视筛查

    “受以往习惯和陈旧观念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很容易忽视定期体检,但他们才是最应该重视体检的人群。”陈军说,要知道,老年人如果身体健康,不仅能够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也会减轻子女的负担。

     

    因此在癌症预防和早筛方面,不能怕麻烦,应多了解一些癌症相关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合理,心情愉悦,坚持适度锻炼。

     

    2 老人患癌发展速度慢一些

    老年人即便得了癌症也不要过于恐慌,老年人的癌症发展速度通常比年轻人要慢一些,如今在先进的医疗技术帮助下,很多老年癌症患者都能带癌生存,甚至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但应注意,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

     

    3 年轻人要改变生活习惯

    年轻人如果长期工作压力大、焦虑、生活不规律,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除了定期体检、及早筛查,平时要劳逸结合,学会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经常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有效改善心情,建议每周至少两次中高强度运动。

     

    癌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它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年轻人如果经常觉得疲倦、体重下降明显,就要警惕癌症的发生。

     

    年轻时患癌病情发展较快,使得不少年轻患者担心恶性程度高,但实际上,由于体格相对强壮,年轻人对治疗方案的耐受程度更高,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尤长宣强调,现如今,得了癌症不等于被判了死刑。我国癌症治疗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即便是晚期癌症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以肺癌为例,以前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3%左右,现在提高到15%~20%。

     

    很多晚期癌症就像慢性病一样,患者可以一边正常生活,一边与癌细胞抗争。因此,面对癌症时,思想和行动上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就能与之和平共处。

  • 走路是一项老少咸宜的运动。有人整天佩戴运动手环或计步工具,晚上到家却发现:一天下来走了小一万步,为什么感觉不到步行对健康的效果呢?

     

     

    事实上,平时走路产生的步数,由于强度不够,并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而有研究表明,走路快的人比走得慢的人,平均多活15~20年。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走路的健康功效?《生命时报》结合研究采访专家为你解答。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  李跃华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浩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副教授  苟波

     

    梅奥诊所学报:走路快的人寿命更长

     

    美国《梅奥诊所学报》2019年曾对47.5万人的步行速度和体重指数进行了长达7年的监测和研究,被观察对象定期向研究者提交这两项数据,研究者通过分析数据模型来估算其寿命预期。7年内共有12800人去世。

     

     

    结果显示,不管体重指数如何,走路快的人,寿命也更长。

     

    在这项研究中,走路快的女性预计平均寿命86.7~87.8岁,走路快的男性85.2~86.8岁。走路慢的女性预计平均寿命72.4岁,男性则为64.8岁。由此计算出走路快的人大约能多活15~20年

     

     

    那么,走路多快算快呢?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测试。

     

    +每分钟的步行数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研究人员指出,心率要达到最大值的60%以上,或者每分钟100步,才算是“走路快”。

     

     

    +对话测试

    为了测量步速,走路时可试着说说话:

     

    • 如果能大声唱歌,表明步速太慢,强度不够;
    • 如果呼吸稍困难,但可舒适地交谈,表明步速适中,已达到快走强度;
    • 如果气喘吁吁,不能轻易说话,说明步速过快。

     

    专家认为,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分钟~60分钟。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而“10000步”则需要一个多小时。

     

    6种走法,各有养生功效 

     

     

    快走不仅可以减重增肌,还有益于心理健康,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突出作用。

     

    ● 调理便秘——走“一字步”

    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左右脚掌着地的同时,分别向左右两侧扭胯,上身保持放松。

     

    这种走路方式会带动胯部扭动,有助于增加腰部力量,刺激肠胃蠕动,有效防治便秘。

     

     

    走路时需注意,摆髋扭胯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扭伤脚踝。

     

    ● 缓解腰疼——倒着走

    尽量选择平整的路面,可以采用正走和倒走结合的方式,每天走半个小时。

     

    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

     

    专家提醒,老人尽量不要倒走。

     

    ● 呼吸不畅——拍着走

    走路时,两手半握,虎口张开成弧形。右手拍打左胸,左手向右侧后腰处拍打,然后左手拍打右胸,右手拍打左后腰,一边前进,一边交替拍。

     

    拍着走可以锻炼肺部,有助于呼吸通畅。

     

    行走时,要保持身体直立,眼睛向前看。

     

    ● 益肾脏——踮脚走

    踮脚走10分钟左右,中间可以走走停停,累了休息,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可以。

     

    踮脚走可以按摩足三阴,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

     

     

    专家提醒,老年人要循序渐进,一开始练习时最好身边有帮扶物。长期坚持,每次不可过量;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老人,不建议踮脚走路。

     

    ● 燃脂——走、跑交替

    先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这样交替运动20分钟。也可以快跑60秒,然后快走3分钟,这样交替进行30分钟。

     

    这种方式强度比较大,运动完要抖抖腿,甩甩胳膊,放松全身,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感。

     

    ● 防驼背—— 甩手大步走

    行走时要注意上身挺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迈步大小以两臂伸直的距离为宜,同时前后甩臂,一般以每分钟80~90步为宜。

     

    甩手大步走可让腰背部肌肉得到舒张,同时,还能锻炼背部和腹部肌肉,减轻腰部负担。 

     

    几个小细节让快走“增值”

     

     

    为了在快走中获益最大,大家可尝试一些“增值”方法:

     

    01 爬坡走 

    如果在跑步机上进行,可以调整一下坡度,改为爬坡走。此时,心脏、肺和肌肉需更加努力地工作,燃烧更多能量。

     

    02 高强度间歇式训练(HIIT)走法

    即短时间高强度快走和低强度恢复休息交替进行。比如用较快的速度或爬坡3分钟,然后在平坦的地形上慢走2分钟,30分钟内重复6次。

     

    03 手持重物

    不拉伤手臂的前提下,增加负重可以加大快走的强度。

     

    快走注意事项

    • 需抬头挺胸向前看,速度平稳;

    • 保持背部挺直,绷紧腹部肌肉;

    • 放松地摆动双臂,不要耸肩;

    • 不要佩戴耳机,以免听不到周围情况;

    • 最好每天走30分钟,每周5次;

    • 如果难以专门抽出时间,可分成3次10分钟,或2次15分钟来完成。

  • 俗话说“南吃大米北吃面”,米粥、油条、特色面点……国人餐桌上一定少不了米或面的身影。

     

    关于“吃米好还是吃面好”的争论也从未停歇:吃面比吃米更容易长胖、米饭不如面食有营养、米饭升糖快……

     

     

    到底吃米好还是吃面好?《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米和面的几大营养区别,并告诉你健康吃主食的5个原则。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5个维度对比米和面

     

    大米和面条虽然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但是营养价值各有侧重。以下从5方面对比米饭和面食的区别。

     

    + 营养

     

    经精细化加工的大米、白面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们都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相同重量下,白面的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含量略高。但从饮食搭配习惯来看,吃米饭可能更有营养优势,因为人们吃面条、饼等面食时,配菜量较少,吃米饭时常搭配大量菜肴,摄入营养更丰富。

     

     

    + 热量

     

    单纯对比大米和白面的热量,差别并不大,关键要看它们最后被做成什么样、所含水分的多少,以及有没有加油和糖等。

     

    • 关注油、糖含量:比如把面粉做成葱油饼、烧饼、火烧、油条、面包、面点等,需要加入很多油,有的还要加糖。如果食物中带馅儿,也少不了加油、肥肉等,与米饭相比,这些面食的热量明显会比较高。
    • 对比水分含量:如果面食中不加油、糖、馅儿等,就要对比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越大,“干货”越少,热量就低一些。

     

    普通白米饭的水分含量通常在62%~65%;除了软面条外,面食多半都会低于这个数值,比如馒头的水分含量大概是45%~50%,主食面包只有40%左右,至于馕、馍片、干煎饼之类的干燥主食,水分含量更低。

     

    因此,搭配同样菜肴的情况下,吃米饭或喝粥的热量相对小一点。

     

    + 升糖反应

     

    升糖指数高不利于血糖稳定,米饭和白面总体上升糖指数都较高。具体来说,不同加工和烹调方式的影响下,各自升糖指数不同。

     

    相同烹煮方法下,胚芽米饭(保存了谷胚和部分外层纤维)、蒸谷米饭(带壳蒸制之后再干燥精磨)和添加部分糙米的米饭,都比精白米饭的升糖指数低。

     

    一些提前处理好的盒装即食米饭,也比新鲜烹煮的米饭升糖指数低一些。

     

     

    面粉的升糖指数对比中,全麦粉<标准粉<精白面粉。做面条的面粉中蛋白质含量越高,煮出来的口感越弹牙,餐后血糖反应就越低,例如意大利面和通心粉等的血糖反应最低,普通挂面比馒头要低一些。

     

    添加了油脂的面食,由于消化速度慢,升糖反应没那么快,但油脂高的食物,对下一餐的胰岛素敏感性有不利影响,所以对减肥和糖尿病患者来说不是好选择。

     

    + 慢病风险

     

    对防慢病来说,只考虑主食种类,不考虑其他食物的配合,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早前有研究发现,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抗氧化物质、膳食纤维,以及钙、镁、铬等元素,对于预防慢病是有益的。而主食的营养很有限,只有配合荤素菜肴,并减少主食中的油盐,搭配一些全谷杂豆薯类,才是健康吃主食的关键要点。

     

    做米饭时,可以一半白米搭配一半其他杂粮,或者加一些红薯丁、山药片、芋头仔等。

     

    做馒头、发糕、煎饼、面包等面食时,可以添加20%左右的杂粮粉,添加量超过20%,面筋蛋白会被严重稀释,面食口感会变差。

     

    面条中可以加入少量杂豆粉,口感更滑爽,也可以加入莜面、荞麦面、玉米面等,但做出来的面条韧性下降。

     

    + 过敏风险

     

    大米很少有过敏问题,面粉则有麸质慢性过敏的风险。麸质过敏指的是对小麦的面筋蛋白过敏,小麦面粉越精白,面筋蛋白越强韧,对麸质过敏的人越不友好。

     

    麸质过敏可能会伤害肠道黏膜屏障,引发对其他食物的慢性过敏,严重的小麦面筋过敏甚至会导致乳糜泻。这类人群需要远离所有含面粉的食品。

     

    南北方人吃主食各有弊端

     

    经过数千年传承,中国主食已经演变出越来越多的花样,延吉冷面、陕西泡馍、新疆手抓饭、兰州拉面、湖南米粉……不同地域的人创造了截然不同的主食吃法。

     

    由于地域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我国居民在主食摄入上存在较大差别,甚至渐渐显现两个极端。

     

    北方:主食摄入量多

     

    西北人嗜面,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营养摄入的不均衡。白面虽然能做出上千种面条,但终究还是面条,特别是如今多为精米白面,食材比起过去的五谷皆有更显单一。

     

    有些地区至今还会用各种方法制作主食类菜肴,如酿皮、米皮、凉粉、烤麸等,蔬果肉蛋摄入严重不足。

     

     

    主食吃太多且单一,就容易因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脂肪堆积过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高发。

     

    南方:主食摄入量少且单一

     

    相比较西北人,南方人的主食摄入量少些,但也十分单一,几乎顿顿吃大米。甚至对一些人来说,一天不吃大米,就等于这一天没吃饭,有时换换花样,也不外乎广东肠粉、湖南米线、桂林米粉等,仍是大米制品。

     

     

    近20年来,我国居民主食的整体消费明显下降,2002年谷类摄入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且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上班族,存在不同程度的主食摄入不足问题。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人们对主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它热量高,吃多了会发胖、不健康。

     

    事实上,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和心脏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

     

    美国营养学会发言人马约莉·诺兰科恩曾公开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可能会导致口臭、腹泻、疲劳等。

     

    健康吃主食遵循3个原则

     

    食物不分好坏,产生什么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吃。从合理摄入角度来看,人们每天摄入的主食应占摄入总能量的50%~65%,此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少点细精,多些粗杂

     

    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但由于口感更好,目前多数人的主食仍局限在精白米面。

     

    2016年发布的《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入状况》显示,我国超过八成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也就是说,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3左右。

     

    重食材,轻做法

     

    人们在选择主食时,要多想想它是用什么做的,尽量让三餐主食的食材丰富,而不是“早上吃馒头,中午吃面条,晚上吃饺子”,看似换着花样吃,实则没有跳出面食的圈子。

     

    最好的主食应该是不加糖的八宝粥,米、杂豆等全有,营养更丰富。

     

     

    小口吃饭,大口吃菜

     

    过去资源匮乏,为了保证能量摄入,人们往往就着几根咸菜就能吃下一大碗饭,逐渐养成了大口吃饭、小口吃菜的饮食习惯,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建议将菜做得清淡一些,一大口菜配着一小口饭吃,营养搭配才更合理。

  • 减肥,是一场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考验。别人喝奶茶,你喝水;别人吃肉,你吃草;别人躺床吹空调,你却在健身房里洒汗水……

     

    坚持了一个月,期待自己华丽蜕变,但一上秤……哭了。

     

     

    夏天已经到了,还没减肥成功的你,慌了吗?到底有没有简单有效的减肥方法?

     

    荷兰一项研究发现有伴侣一起减肥,效果提升近3倍。《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采访专家,告诉你如何提高减肥效率。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一民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重竞技教研室运动训练专业讲师 鲍 克

     

    伴侣一起减肥,效果更好

     

    荷兰阿姆斯特丹应用科学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当配偶共同进行生活习惯的改变时,更有可能获得健康上的改善,尤其是减肥。

     

     

    研究一共涉及824位参试者,他们将进行为期12个月的基础生活方式干预试验(体育活动、减肥、戒烟)。参与者的配偶也可以选择加入,共同改变生活习惯。

     

    研究发现,有伴侣陪着一起改变的参与者,改善减肥、体育锻炼和戒烟至少一项习惯的可能性,是单独改变的参与者的2.45倍;

     

    减肥方面,伴侣陪着一起努力的效果最显著,一起减肥成功的可能性比单独减肥高了2.71倍。

     

    也就是说,有伴侣陪着一起减肥,比自己孤身减肥的人,减肥效果要好近3倍。

     

    不仅如此,《Journal of obesity(肥胖杂志)》曾刊登一项研究,一人减肥,另一半不刻意减也可能变瘦。

     

     

    研究人员将132对夫妻随机分为两组:独自减肥组与共同减肥组。

     

    研究发现,在接下来6个月内,共同减肥组的夫妻双方平均减了10千克,效果惊人;独自减肥的人平均瘦了8千克,而且他们的伴侣,竟也瘦了3千克。

     

    研究人员表示,当一个人积极减肥时,家庭饮食中的脂肪摄入显著减少,整体饮食结构变得更健康了,另一半会跟着一起变瘦。

     

    单、双人各有适宜运动

     

    想减肥,运动是少不了的。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班没时间、家里没场地,好不容易去跑步,时间短了没效果,时间长了又觉得枯燥乏味……针对大家情况不同,分别推荐双人、单人运动:

     

    ●双人运动●

     

    练双人瑜伽,不仅能充分伸展腰背部、缓解身体僵硬带来的疼痛、提高身体灵活性,还能增加瑜伽趣味、增进感情,尤其是夫妻:

     

    背向呼吸

     

    坐姿,双腿交叉放在脚踝或小腿上,两个人背靠背坐直;双手放在大腿或膝盖上,让自己感觉与对方连接在一起;注意吸气和呼气的感觉,特别是胸腔后部要贴着对方背部;开始交替呼吸,即当你吸气时,对方呼气;反之亦然,练习3~5分钟。

     

     

    背靠背扭转

     

    坐姿,双腿交叉放在脚踝或小腿上,两人背靠背坐直;双手放在大腿或膝盖上;呼气,身体向右侧扭转,把右手放在对方左膝内侧,左手放在自己右膝的外侧;对方的动作与你完全相同。

     

     

    保持此姿势做3~5次深呼吸,然后呼气,回到起始位置;换身体另一侧做同样动作。

     

    弯腰致敬式

     

    面对面站直立,吸气,双臂举过头顶,以臀部为轴心,向前弯腰,直到双手碰到对方的双手;双手掌心相互按压,双方用力保持均等;胸部和腹部向地面的方向放低;保持此姿势做3~5次深呼吸。

     


     孪生树式

     

    两人朝同一个方向站立,彼此相距约0.8米远;双臂举过头顶,靠近对方那一侧的手掌贴在一起;用左腿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抬起右膝,右脚脚底轻轻踏在左侧大腿内侧;对方的动作正好与你相反。

     

     

    保持此姿势做3~5次深呼吸,然后返回起始姿势,双方互换位置做同样动作。

     

    交替前屈式

     

    面对面坐着,双腿伸直并分开,膝盖骨向上,呈V字型,两人脚底接触;双臂向前伸直,用掌心握住对方前臂;一人保持坐姿,另一人向前屈体,坐着的人尽可能把对方拉向自己,让对方的腘绳肌和脊柱得到充分拉伸。

     

     

    保持此姿势做3~5次深呼吸,然后回到起始姿势,双方互换位置,重复上述动作。

     

    双人船式

     

    彼此面对坐着;双膝弯曲,脚趾接触;伸手抓住对方的手指并紧握;尽可能抬高双腿,双方脚底互相接触,伸直脊柱,用坐骨和尾骨来平衡身体;保持此姿势做3~5次深呼吸,然后把双脚放回地面,回到起始姿势。

     

     

    ● 单人运动●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跑步等运动比较枯燥,可以选择跳绳训练。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形式,能充分燃烧热量和锻炼心肺功能。

     

    初学者

     

    刚开始练习跳绳的初学者,动作应由慢到快、由易到难,建议从5~10分钟开始,再慢慢增加到10~15分钟,每跳100~200下可以稍事休息,每天跳30~60分钟,每周跳3~5天即可。

     

    如果想达到较好的燃脂效果,建议每分钟至少跳100次,理想的心跳速度约为150次/分钟。

     

    有运动基础的人

     

    可以选择高强度间歇跳绳训练,减脂效果更强,同时能加强肌肉力量。

     

    第一种:尽力连续跳绳1~3分钟,休息30~60秒,再尽力连续跳1~3分钟,以此循环,一般在15~20分钟内结束;

    第二种:连续跳绳100个,休息60秒;做10个波比跳,休息60秒;做10个深蹲,休息60秒,循环4~5次即可。

     

    进行间歇跳绳运动时,强度一定要到位,才能达到训练效果,结束后不要立刻停止,应继续慢速跳绳或步行几分钟,然后做一些伸展动作,让肌肉放松。

     

     

    跳绳属于爆发性运动,因此在运动初期,部分人的腿部肌肉会充血、肿胀、变硬,导致“跳绳会粗腿”的假象。

     

    其实,只要保证正确的跳绳姿势,即前脚掌起跳和落地,跃起时膝盖自然弯曲,下落时膝盖微弯,保持弹性;运动后,做好腿部拉伸、充分放松,腿就不会变粗。而且长期坚持跳绳,会让小腿肌肉更有爆发力,大腿和臀部肌肉更紧实,腿部线条也更好看。

     

    另外,跳绳须保证地面平坦,最好铺上软垫、穿着抗震力强的运动鞋和运动内衣,以保护脚踝、膝盖及胸肌,避免运动伤害。

     

    提醒: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跳绳减脂。年纪大、体能很差、常年不运动、膝盖有伤病、体重过重,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中度以上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的人群不要进行跳绳运动。

     

    管住嘴同样重要

     

    说到减肥要少吃,很多人理解的少吃=不吃主食、不吃晚饭、不吃肉、用代餐代替正餐......

     

     

    长期如此,会导致营养不良、头晕乏力、皮肤粗糙、基础代谢率下降、反弹、胃肠不适、脱发.....科学健康的少吃要做到以下几点:

     

    01  改变膳食结构

    每日摄取40%的主食,30%的新鲜果蔬,30%的优质蛋白质。减少油炸、腌渍食品摄入。主食增加粗粮,如玉米、糙米等。蔬菜和水果尽量选含糖量较少的种类。

     

    02  控制食物摄取

    每日三餐保持七八分饱。含淀粉过多和极甜的食物如甜薯、糖果、蜜饯、麦乳精、奶茶等,尽量少吃或不吃。晚上入睡前3小时内不再饮食。

     

    03  保持饮水

    喝水不够,会使人体不断积储水分作为补偿,并使体内更易积聚脂肪,导致肥胖。缺水还可能引起新陈代谢功能紊乱,致使能量吸收多、释放少。

     

    最后,有个问题:你觉得是减肥难还是找对象难?

  • 每年的4-7月,都是手足口病的春夏季感染高峰。随着气温上升,不少的家长都反映自家孩子的身体出现了些许「异常」。

    当宝贝们手脚、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平时爱吃的东西都不感兴趣的时候,做家长的可是担心得不得了!如何平稳度过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成了一大难题。

    作为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发病急、传播快,从感染到出现症状一般在2-10天左右,平均为3-5天。

    如果预后良好,通常可在7-10天病程后完全康复;但也有一些重症的手足口病,还会引起脱水、中枢性呼吸衰竭、肺出血等症状。

    当手足口病来袭时该怎样应对?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手足口病?读完本篇文章,让您有备无患!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园儿童中。

    典型症状

    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口腔溃疡、手部和脚部出现红斑、水疱等。

    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包括发热、喉咙痛等,随后口腔内出现小水泡,手部、脚部也会出现红斑、水泡,甚至溃疡。

    此外,手足口病也可能伴随着其它症状,如腹泻、呕吐等。

    判断标准

    要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手足口病,家长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症状的出现

    手足口病通常以发热、喉咙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开始,随后口腔内出现小水泡,手足出现红斑、水泡等皮疹。

    ● 部位特异性

    手足口病的特点是口腔、手部和脚部皮疹同时出现。

    口腔溃疡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之一,通常在口腔黏膜、舌头、颊部等处形成,伴随口腔疼痛和进食困难。

    同时,手部和脚部也会出现红斑、水泡等皮疹,甚至溃疡,引起局部疼痛和不适感。

    ● 就诊医生

    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症状,家长应及时让孩子进行就诊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认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治疗?

    当孩子患上手足口病时,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如何治疗。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是一种较为轻微的疾病,但在孩子的身体免疫力较低时,还是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孩子尽快康复。

    一般治疗

    家长可以注意多给孩子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以增强其抵抗力。

    例如,可以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鱼肝油等,有助于加快康复速度。

    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手足口病,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处理。

    对于发热、疼痛等症状,可以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和镇痛药,但应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药物。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疹病」范畴,可采用中药调理身体,增强体质,促进病程的康复。

    一些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等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预防手足口,才能不「手足无措」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我们知道,细菌和病毒往往藏匿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稍不注意就可能感染上。

    因此,要想预防手足口病,就要从细节入手,如勤洗手、勤消毒。

    在外出时,可以随身携带酒精湿巾,及时给孩子和自己的手部进行消毒,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生活场所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孩子在这些场所容易接触到病毒,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家长可以尽量减少孩子在这些场所的停留时间,或者选择在低风险的时间段去,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免疫屏障,增强身体对手足口病病毒的抵抗能力,有效预防感染。

    家长可以咨询医生的建议,按时为孩子接种疫苗,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预防孩子的手足口病,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侵扰,健康快乐地成长!

  • 作为人体最累的器官之一,心脏一生中大约要跳25亿~30亿次。昼夜不停工作的它,其实十分脆弱。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

     

    爬楼梯气喘、熬夜后心跳加速、疲惫时心慌……这些可能都是心脏衰老的信号。

     

     

    你是否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生命时报》采访专家,用一个动作自测心脏隐患,并推荐几个实用运动帮心脏蓄力。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征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重竞技教研室运动训练专业讲师 鲍克

     

    90秒开合跳自测心脏隐患

     

    心脏状态好不好,通过一次运动或许就能检验出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李建平推荐一个简单方法:原地开合跳90秒钟,跳完立即测试心率,1分钟之后再测一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刘兴鹏指出,如果两次对比下,心率下降得越多,说明心脏功能越好。但若两次心率之差<18,就要注意心脏健康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身已知有严重的心脏问题,或者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憋气、胸痛等严重不适,就要立即停止测试,并去医院检查。

     

    除此之外,心脏的内在变化也会通过体表改变展现出来,可以尝试通过以下6条线索“摸”出心脏健康情况。

     

    耳垂折痕

    耳朵上的毛细血管丰富且敏感,一旦体内血液流通变慢,耳垂就会首先因缺血而有所表现。

     

    因此,发现自己单侧或双侧耳垂上出现折痕,要警惕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早就医。

     

    脖子变粗

    一般情况下,男性颈围超过39厘米,女性超过35厘米,就说明脖子较粗。从临床经验看,脖子粗的人,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相对较高,这些因素与心脏病密切相关。

     

    脉搏紊乱

    平时通过摸脉搏,就能感受到心跳。脉搏跳动节律整齐、每分钟在60~100次是心脏健康的重要表现,跳得太快、太慢或杂乱无章都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信号。

     

     

    测脉搏方法:取坐位、静下心来,伸出左臂或右臂,将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搭在伸开手臂的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数一下1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如果有节律不规整等问题,可到医院心内科做进一步检查。

     

    腰粗体胖

    胖不仅影响外形,还会让心脏受累,特别是腰部肥胖。当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时,就要尽早调整生活方式。

     

    脚踝水肿

    久站、久坐都可能出现脚部水肿问题,但如果排除以上因素,脚部出现不明原因水肿,且持续几天仍不见好转,用手一按一个坑、不容易恢复,就要警惕心衰或慢性心脏病的可能。

     

    脚趾冰凉

    如果炎炎夏日或温暖的环境中仍有脚趾冰凉的表现,说明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了,根源多在心脏。

     

    3种“原地运动”强心又燃脂

     

    比起跑步、跳绳等传统的恒速有氧运动,以下3种“原地运动”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心率,还能达到脂效果。

     

    开合跳

    又叫“星星跳”,是经典的燃脂动作,几乎带动全身肌肉和关节。把它当作练前热身还能节约热身时间、提高心肺功能。

     

     

    标准做法

    • 站直,双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 用力跳起,双脚向两侧张开,同时双臂张开,高举过头;
    • 双脚跳回时,双手放回身体两侧,注意应脚尖先落地同时微屈膝盖。
    • 建议每组30~60秒,休息1分钟后进行下一组,每天完成10组开合跳即可。

     

    如果感觉标准开合跳的强度较大,建议可在保证组数的前提下,省去跳跃动作,换做双腿交替向外跨出、向内收回,同时双手张开,高举过头。

     

    波比跳

    这种跳跃运动结合了深蹲、伏地挺身、跳跃的一连串动作,可活动全身75%以上肌肉群,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心率,是最有效率的全身健身项目之一。

     

     

    标准做法

    • 下蹲,将双手撑在地面,与肩同宽;
    • 双脚用力后跳,成手掌平板支撑姿势,完成一个俯卧撑后屈腿向前跳;
    • 站直,完成一个向上纵跳。

     

    建议每组10个,组间休息10秒,坚持10个循环;待强度适应后,再根据身体状态调整次数及休息时间。

     

    没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初学者或手臂力量较小的女生,可进行简易波比跳锻炼,即省去俯卧撑,从手掌平板支撑直接跳起即可。

     

    登山跑

     

    这是一项模拟登山动作的运动,锻炼腿部和腹部核心肌群。坚持练习这个动作不仅锻炼腿、腹部,还能提升肩膀的稳定性,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脂效率。

     

     

    标准做法

    • 平板支撑姿势下,利用腿部肌肉带动单腿膝盖往前收,靠近胸部,然后还原;换另一只脚重复动作。
    • 建议20~30秒为一组,组间休息20秒,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加快速度,每天5组即可。
    • 如果无法做标准登山跑,可适当减速,进行慢速登山跑;待体能、肺活量有所进步,手臂力量提高后,再逐渐提升强度。

     

    心脏不好,运动时掌握两大原则

     

    对于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剧烈运动不合适,静养似乎又无法起到锻炼心肺的作用。其实,要想科学地进行心脏康复运动,也有几个原则。

     

    运动前步行试验

     

    心脏病患者进行运动之前,一定要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

     

    具体方式为:在一个标准化的室内通道里(长30米)行走,尽可能往返行走6分钟,结束后测定6分钟的步行距离和心脏功能的参数。

     

    • 步行距离<150米,运动耐量重度减退
    • 步行距离150~425米,运动耐量中度减退
    • 步行距离426~550米,运动耐量轻度减退

     

    通过对心脏病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心脏运动康复治疗。

     

    运动优先从下肢开始

     

    体力较弱且处于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推荐以耐力性有氧运动为主,步行就是不错的选择。

     

    自由步行或在活动平板上步行:速度以80~100米/分钟为宜,目标距离可逐渐增至2000~3000米。

     

    走、跑交替运动:步行1分钟与慢跑半分钟交替进行20次,总时间30分钟,走路速度以50米/分钟为宜,跑步速度应控制在100米/分钟以内。

     

    出院后或体质较好的心脏病患者,除上述运动外,还可进行以下活动:

    • 下蹲起立:扶墙(或其他物体)下蹲,然后起立,每组10次,共3组。
    • 仰卧收腿:取仰卧位,双手放在体侧,屈膝向胸腹部收腿、伸腿,每组10次,共3组。

     

    需要提醒的是,做上述下肢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80-年龄(岁)以内,60岁以上或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在170-年龄(岁)以内。

     

    每次运动应持续30~60分钟,其中包括10~15分钟的热身活动,以及5~10分钟的慢走活动,真正的锻炼时间为20~30分钟,至少要达到15分钟,每周运动3~4次。

     

    半个月到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上下肢配合运动,比如太极拳、保健操等。

  • 肥胖,是诸多慢病的“万恶之源”,不仅容易合并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甚至还会诱发糖尿病、冠心病……

     

    想要逃过中年发福的命运,不妨从改变主食开始。

     

     

    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精制谷物吃得多,腰围增加越多,甘油三酯水平越可能升高;而全谷物可以帮助保持腰围、降低血压和血糖。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专家,告诉全谷物食物的8大好处,教你科学补足每日谷物量。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全谷物吃得多,可以减小腰围

     

    美国波斯顿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对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居民进行的一项健康研究中的数据,观察了3100多名年龄超过50岁的成年人。

     

    ■  在平均18年的随访中,大约每4年收集一次饮食、健康和生活方式数据。

    ■  研究人员比较了随着全谷物摄入量不同(每天吃少于半份,吃三份或吃三份以上),五个心脏病风险因素的变化,这些风险因素分别为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腰围。

    ■  一份全谷物是指一片全麦面包、半杯燕麦片或半杯糙米。

     

     

    研究发现:

     

    吃全谷物类食物越多,腰围越不容易增加,空腹血糖水平和收缩压也较低。

     

    4年间,较少吃全谷类食物者腰围平均增加1英寸以上,而吃的较多者腰围平均增加约0.5英寸。相反,精制谷物摄入量越多,腰围增加越多,甘油三酯水平越可能升高。

     

    对于腰围、血压和血糖而言,每天吃三到四份全谷物带来极大的好处。大多数全谷物来自全麦面包和即食麦片。精制谷物主要是面食和白面包。

     

    当按性别分层时,女性人群吃全谷物类食物的益处比男性更显著。

     

    哪些食物才算全谷物?

     

    既然全谷物类食物吃得多,不容易发胖。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才算全谷物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全谷物是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然经过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麸皮、胚芽和胚乳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什么是全谷物?

     

    全谷物是指脱壳之后没有精制的粮食种子。

     

    大部分粗粮都属于全谷物,比如小米、大黄米、各种糙米(包括普通糙米、黑米、紫米)、小麦粒等,也包括已经磨成粉或压扁压碎的粮食,比如燕麦片、全麦粉。

     

     

    莲子、芡实、薏米等营养成分和谷物相近,也可以作为全谷物食用。

     

    只要不把种子外层的粗糙部分和谷胚部分去掉,保持种子原有的营养价值,都叫做全谷物。

     

     

    白米、白面因为经过精细加工,就只剩下胚乳部分,所以只能称之为精制谷物。

     

    如何分辨全谷物食品?

     

    常见的全谷物食物包括:全麦饼干、全麦面包、燕麦片 、玉米花、糙米和粗磨的谷类食物等。

     

    看配料表:如果表中的第1种成分是“全麦粉”“全谷物”“全小麦”、“全麦”,那么这就是一种全麦食品。

    例如:配料表第一位为全麦粉,全麦粉添加量≥52%,这就是一款全谷食品。

     

     

    看营养成分表:看膳食纤维的含量,同款产品尽量选高的。国家规定,如果每100克产品中至少含6克膳食纤维,就可以称之为“高或富含膳食纤维”。如果食品中膳食纤维含量达到这个标准,全谷物的添加量通常也不会低。

     

    例如,A、B、C三款全麦面包,它们的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6.6克/100克、6.1克/100克、4.8克/100克,很显然,A和B都属于高膳食纤维,从补充膳食纤维的角度,选择的优先顺序为:A>B>C。

     


     

    如何吃够每日谷物量?

     

    每天至少一餐用全谷物做主食。

     

    一日三餐中至少一餐用全谷物做主食,例如将早餐的白面馒头换成燕麦片,或在午饭、晚饭时吃全麦挂面、二米饭、杂豆饭等。

     

    尽量保证平均每天吃3种以上谷类、薯类或杂豆类食物,每周吃5种以上。

     

    全谷物食品的8个意外好处

     

    全谷类食品和精制谷类食品在健康益处方面的差异,源于全谷类食品的加工程度低于精制谷类食品。

     

    全谷类食品外层富含纤维、维生素B、抗氧化剂和少量健康脂肪。

     


        
    01  增加营养供应

    在同等重量、同样能量的前提下,全谷可提供相当于白米3倍以上的维生素B1、B2和钾、镁等矿物质。

     

    02  预防冠心病、脑卒中

    燕麦、大麦等全谷食品,对于血脂调节有明显作用,还可以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03  有助降低肠癌风险

    在同等重量下,全谷杂粮可提供更多的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

     

    它们不仅能帮助清肠通便,对便秘的人很有益处,且在大肠中能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助降低肠癌风险。

     

    04  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速度

    越是精白细软的主食,越容易升高血糖。即便是同样多的淀粉量,因为吃全谷豆类需要咀嚼,消化速度慢,餐后血糖就比较低,能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05  饱腹感强不易饿

    杂粮粥吃一碗很饱,很长时间不饿。而同样能量的白米、面包等吃起来速度快,饱感差,很容易感觉到饿,不自觉地让身体摄入更多的热量。

     

    06  保持体能抗疲劳

    B族维生素对于神经系统的高效工作和充沛体能都非常重要,特别是维生素B1。在膳食当中,维生素B1的最实用来源就是全谷杂粮。

     

    常吃它们的人精力充沛,不容易疲劳。

     

    07  帮助平衡激素水平

    研究发现,平日吃全谷杂粮较多的女性,在同样条件下体脂肪含量较低。

     

    同时,吃全谷杂粮获得更多膳食纤维,也有利于减少膳食中胆固醇的利用率,避免雌激素等固醇类激素水平过高。

     

    08  改善皮肤状态

    以全谷杂粮为主食,一方面获得膳食纤维,使肠道排泄通畅,另一方面能够平衡性激素水平,同时还能提供丰富的B族维生素,从而减少面部皮肤过多出油、生痘、开裂、脂溢性皮炎等情况,使皮肤逐渐变得光洁平滑。

  • 现代人的生活有多“节制”?原来的一日三餐,正在被早餐+午餐,或午餐+晚餐的模式替代。

     

    对于一些人来说,每天吃两顿饭是为了控制食量,避免发福。然而这样做反而更容易长胖。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为什么一天吃两餐人反而胖了,教你有效减肥的科学饮食法。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中国注册营养师 谷传玲

     

    一天吃两餐,更容易发胖

     

    从营养学角度,一日两餐的性质有些类似限时进食法,即间歇性断食。

     

    这种进食方式的核心在于,把进食时间限定在一天的6~10小时内(如上午10点到傍晚6点之间),其余时间一律不吃。在可进食的时段,可以选择只吃2顿,也可自由安排多吃几顿。

     

    不可否认的是,限时进食法的确能够减重,但减去的重量并非全是脂肪,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消耗肌肉

     

    研究表明,限时进食法会让人丢掉不少肌肉。12周之内,限时进食法让人平均丢掉0.64千克肌肉,而一日三餐限制热量的方法平均只让人丢掉0.17千克肌肉。

     

     

    快速反弹

     

    长期一日两餐,从食量上看,对于减肥效果看似划算。但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初期减重效果明显,很快就会进入平台期。

     

    因为整个过程其实没有让人体甩掉过多脂肪,反而导致代谢率降低,稍微多吃一点,或者仅仅是恢复一日三餐,就会增重、长胖。

     

    三餐搭配遵循3个要点

     

    很多人对一日三餐摄取营养的理解停留在“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具体该怎么吃,还是一头雾水。

     

    想要均衡营养与控制体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以下几条实用的三餐建议。

     

    早餐——蔬果不能少

     

    时间充足时,将小米、糙米、地瓜、山药等杂粮、薯类做粥;匆忙时,直接冲速溶纯燕麦片,或买点包子、馒头等做主食。

     

    建议早餐吃1个鸡蛋、1袋牛奶补充蛋白质,或者喝点豆浆。蔬果不能少。叶菜可以急火快炒,或焯水后凉拌,也可以吃200~350克水果。

     

    午、晚餐——主食不缺席

     

    午、晚餐主食要杂,在家做饭也不要老是白米饭、馒头或面条,多做杂粮饭。

     

    在外就餐多吃杂粮馒头、杂粮饭或蒸红薯、南瓜、玉米等。如果不喜欢杂粮粗糙的口感,可以加点地瓜、南瓜或少许果干。

     

     

    需要提醒的是,控制体重的人不能不吃主食,建议一顿饭至少吃1个馒头或者1碗米饭。

     

    早餐吃蛋和奶,中午、晚上就吃畜禽肉或水产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畜禽肉、鱼虾肉每天摄入量均为40~75克。

     

    建议蔬菜每天吃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早餐不吃,中午和晚上可以各吃150~250克。

     

    加餐——酸奶配坚果

     

    有些人体力、脑力消耗较大,习惯在两餐之间加餐。建议每人每天奶制品摄入300克,早餐喝1袋牛奶,下午加餐可以喝1盒无糖酸奶加10克坚果(带壳约1把)。

     

    除了上述食物搭配,还要牢记一些饮食习惯:

     

    每天谨记“三少一多”

     

    日常饮食谨记“少油、少盐、少糖、多水”的原则。

     

    如果吃完菜后,盘子底的油可以连成一片,就代表油放多了,需要逐渐调整到25~30克/天。另外,少吃煎炸食物。

     

    糖摄入量每天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盐要往6克/天的方向调整,起锅后放盐、多吃蒸菜都有助减盐。

     

    如果菜不小心做得又油又咸,可以用清水涮一涮来补救。

     

    专注“享”食

     

    玩手机、看电视导致人们吃饭时不专心,不知不觉会吃很多。

     

    进餐时要专注,也要细嚼慢咽。饱腹信号由胃传到大脑需要一段时间,狼吞虎咽会因为吃得过快,感觉吃饱时其实已经吃多了。

     

    进餐时先吃蔬菜,再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和主食,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最佳饮食节奏:三餐两点

     

    数据显示,全球约30%的上班族需要在工作时间(上午9点~下午5点)以外工作,不吃早饭、推迟晚餐、在正餐间摄入更多零食等为健康带来隐患。

     

    想减肥,最重要的是控制总能量摄入,注意食物的选择、保证饮食质量,同时确保各类食物的搭配合理。

     

    在上述原则上,最常规的饮食节奏安排就是“三餐两点”,也就是三顿正餐,外加两顿加餐。与其他减重方法比,这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好处:

     

    • 利于减重和保存肌肉;
    • 符合我国的饮食文化;
    • 操作起来最容易坚持。

     

    什么时候吃饭对新陈代谢有着重要影响,以下推荐一个吃饭的最佳时间表,帮助大家参考:

     

    早餐:7点左右

     

    此时的胃肠道已经完全苏醒,消化系统开始运转,这个时候吃早餐最能高效地消化、吸收食物营养。

     

    加餐:10点半左右

     

    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快,大部分人往往会隐隐感到有些饿了,这个时间需要吃个加餐补充能量,特别是学生、上班族等用脑一族,有助于集中精力、保持高效的学习工作状态。

     

    加餐可以吃一个黄瓜或西红柿,还可以喝半杯牛奶、1小瓶酸奶、两三块豆腐干或者一小把坚果。但加餐后,午饭就要根据胃口酌情减量。

     

     

    午餐:12点半左右

     

    中午12点后是身体能量需求最大的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午餐时间虽然比较短,但仍要细嚼慢咽,切忌边工作边吃饭。

     

    下午茶:下午3点半左右

     

    午饭和晚饭的间隔时间较长,到了下午16点,体内葡萄糖含量已经降低。提前吃点下午茶,可避免思维变缓,防止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下午茶要像正餐那样搭配,最好挑选2~3种具有互补作用,可以保证营养均衡的食品。比如一种谷物食品(饼干、面包干),配一种奶制品,或一个时令水果,饮料以白开水和清茶为宜。

     

    晚餐:晚上6点~7点间

     

    如果吃得太晚,食物消化不完就睡,不仅睡眠质量不佳,还会增加胃肠负担,也容易诱发肥胖,导致多种慢性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晚上需要进行高强度脑力工作的人来说,可在睡前2小时适当吃夜宵。以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如面包片、清淡的粥类),食量别超正餐的一半。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