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猝死发生后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该注意患者的心电图监测,如有异常或报警,应及时通知医生。如果患者长期昏迷或卧床不起,可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在翻转过程中,避免拔出输液和辅助呼吸的管道和电线。
二、如果患者可以进食,则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或半流质食物,如肉糜粥,并在进食时保持半卧或坐姿。如果家庭成员帮助患者进食,应该避免进食过快。如果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如果家人不能陪同,应在固定区域等候或按时探视,并保持手机畅通。
此外,即使患者在猝死后经过有效抢救使生命成功挽救回来,但仍然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应该保持卧床休息,避免用力,防止猝死再次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猝死发生前可能有几下几种信号:
一、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和头痛,可能是身体在猝死前发出的警告,因为在猝死之前,身体已经处于过度透支的状态,一些疾病可能正在发展,此时,体内会有明显的信号,许多患者的明显感觉是头晕、头痛,甚至突然晕厥和昏迷。一旦患者出现此类症状,要立即引起重视,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二、多数患者猝死前,会有一种身体疲劳的感觉。许多人的猝死是由于劳累导致,因为过度工作而不及时休息,会使身体处于高负荷状态。当患者不堪重负时,身体重要器官的功能会下降,此时就有可能会出现猝死的情况。因此,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长期熬夜是可能会导致猝死的。
目前多种研究表明,长期熬夜和睡眠不足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猝死。猝死是指健康人或看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在短时间之内突然死亡。一般死亡前24小时内,患者的健康状况稳定,生活状况正常,死亡原因主要是疾病,而不是外部暴力或毒药。
如果患者长期有熬夜的习惯,可能会导致猝死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患者可能会有心跳加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情况,长期处于此状态可能会出现猝死的情况。
此外,患者熬夜也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脑血管突然破裂,引起脑出血从而导致猝死。熬夜也会逐渐损害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增加未来猝死或其他死亡的可能性。因此,为了珍惜生命,患者应该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睡眠作息习惯。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发现猝死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常有可能挽救生命。
所以只要目击这种现象发生,应该立即准备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治疗三个阶段。
基本生命支持:应快速识别猝死,呼叫并拍打患者,如果没有反应,观察患者胸廓无起伏。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随即用仰头抬颏的手法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通畅。猝死后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可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心肺复苏循环包括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胸部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到120次。在进行患者人工呼吸有困难或有顾虑的情况下,即便只进行单纯而持续的胸部按压,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心室颤动是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成功抢救的关键步骤是电击除颤。
高级生命支持一般是指在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的基础上维持通气,除颤后维持窦性心,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确保急救药物及时到位。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通气用于提供一定流量和浓度的氧气,可以纠正低氧血症。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一般以下人群容易出现猝死的现象:
一、如果患者有抑郁症,会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会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此类病人会容易患高血压。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死亡的现象。
二、打鼾会有短暂的呼吸暂停,如果此类现象的持续时间太长,尤其是呼吸暂停超过120秒,可能会在睡眠中出现突然死亡。
三、如果患者经常过度工作,或者经常熬夜玩游戏,可能会导致副交感神经或交感神经紊乱,出现猝死现象。同时,不规律的饮食和休息会导致低钾血症和低血糖、电解质紊乱、钠缺乏等情况,也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
此外,如果患者比较肥胖,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比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也有可能会出现猝死的现象。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猝死发生时,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急救:
一、应该先判断患者的意识,可以用双手轻拍患者的肩膀,然后大声呼叫患者,看是否有反应。同时应该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立即拨打120,请人帮忙检查附近是否有自动体外除颤器。
二、应该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可以用2-3个手指按压患者颈动脉,如果没有跳动感觉,则表明心脏骤停,需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此时应该让病人平躺在坚硬的平面上,然后双手交叉放在患者两个乳头之间,伸直双臂,垂直向下按压30次。此外也可以握住患者的鼻孔,然后推开下巴,让患者的嘴始终张开。清除口中的异物,然后抢救者用力吸气,将空气吹入患者口中,一般是每30次胸部按压再进行两次人工呼吸,反复交替。在进行人工呼吸有困难或有顾虑的情况下,只进行单纯而持续的胸外压,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成功治疗的关键步骤是电击除颤,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设有体外自动除颤器,也就是“AED”,对非医疗人员来说,也可以很方便的学习掌握。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猝死多为心脏原因的猝死。冬季天气骤冷,人体基础状况较低,血管弹性也较差,血压容易骤然升高,室内外温差过大,比较频繁刺激,都容易引起心源性猝死。因此,在冬季预防猝死很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原有心脑血管、高血压、代谢病等基础病变的,在冬季要格外小心,不要做过于刺激的事。如过量饮酒、抽烟、过度熬夜、过度疲劳、过早、过晚锻炼,不要生气、发脾气,夜晚大小便,要小心不着急。
二、冬季不要频繁出外进里,这样频繁的出入会因高低温的作战变化引起刺激。
三、室外冬季锻炼要适度,不要过早、不要过长、不要量过大、也不要选择太刺激的运动方式。
四、行走变化要小心,特别是夜间上厕所,不要操之过急,要起身慢一些,走得也慢一些,逐步进行。
五、注意冬季对身体的全面检查,不要忽视季节变换时身体产生的不适感,很可能是身体在提醒出现了问题。冬季是人们身体免疫力,最脆弱的季节,重视检查,预防疾病一定要做到位。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杜铁宽
猝死一般不是进行治疗,而是进行抢救,抢救的效果存在个体性差异。
猝死患者能否恢复,主要与抢救是否及时、抢救方法有关。一般猝死后4分钟内进行抢救成功率的概率最高。但如果超过4分钟,即便抢救成功,也容易发生脑死亡。
发生猝死时,应该避免摇晃患者,尽快将患者平躺在地上或放在硬木板上。如果患者猝死发生时脸朝下,应在保护患者头部的前提下小心旋转,最后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在旋转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患者的颈椎。同时应该尽快解开患者的衣服纽扣,松开腰带,徒手进行心肺复苏。在人工呼吸的过程中,应该让患者的颈部后仰。
在缺少有经验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即便只进行单纯而持续的胸部按压,挽救生命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杨士伟
在众多的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最容易引起猝死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往往需要急救,急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心脏除颤
室颤常可以致死,分秒必争是室颤抢救成功的关键。立即行电除颤,电除颤选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如无效则静脉推注肾上腺素使细颤转为粗颤,再行电除颤。如仍未能转复时可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继续复律,同时积极去除诱因及治疗原发疾病直至转为窦性心律。
第二种、体外心脏按压
室颤引起的循环骤停时,医生应当在10秒内做出判定,确定后应立即进行“体外心脏按压”。其机制为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力,促进产生血液向前流动,产生循环的胸泵作用。
第三种、人工呼吸
通过观察胸部运动,口鼻有无呼吸音及空气流,医生应在10秒内判断病人有无呼吸停止。无呼吸音者应立即开始人工呼吸。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急诊科 主任医师 李力卓
当低钾血症患者出现昏迷时,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第一、立即把头放低,并且将其头转向一侧,便于口涎的外流。如果病人的舌头后缩,应该用纱布将舌头拉出,因为昏迷的病人,已经不会吞咽,所以不要向其口中,或者是说喉部喂药,喂水以防止窒息。
第二、保持呼吸道通畅,要把病人衣领的扣子解开,如果病人口腔和鼻腔分泌物,要及时的把它抠出来,并且还要及时的吸痰。
第三、保护眼睛,如果病人眼睛闭不合,应该涂上眼药膏,用消毒的纱布或者干净的手帕,湿敷于眼睛上,防止角膜损伤。
第四、预防肺炎和褥疮。这是在家庭里,护理昏迷病人重要的方面,一定不要忽视,由于昏迷病人自己不知道活动,对外界的刺激也没有反应,因而要注意给病人盖好被褥,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每隔2~3小时翻一次身,而且还要轻轻地拍打病人的背部,使痰液及时排出。
第五、要及时送往医院,由于昏迷的原因很多,昏迷的抢救、治疗也很复杂,因此不要在家里以免错过抢救时间,最好是呼叫120,救护车尽快送到医院确定诊断,尽早针对病因进行抢救治疗。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汪凯
第一、脑卒中的复发率非常高。
(一)除了一般的药物治疗,其实日常生活脑卒中患者应该心情愉快,适当增加饮水非常重要。
(二)在饮食上提倡低盐、低脂。
(三)注意吃有助于动脉硬化缓解的食物,比如蔬菜,还有含有自由基的食品,像西方的地中海饮食,素菜或者是鱼类高质量蛋白饮食很重要。
第二、规则应用二级预防的药物,非常严格或者非常规则的遵从医嘱,应用二级预防的药物。
第三、注意持续进行康复训练,如果脑中风以后出现后遗症,康复训练非常重要。
第四、如果发现脑中风早期复发的真相,及时进行120的救助和溶栓治疗。
打呼噜,这个看似平常的现象,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据统计,我国约有20%的人群存在打呼噜的情况,而其中部分患者可能已经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打呼噜与这些疾病有关
1.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黏膜下水肿,加重呼吸道狭窄,进而引发打呼噜。对于非绝经期、育龄的女性,如果近期出现新增的打鼾症状,建议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2. 垂体类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呼吸道狭窄,引发打呼噜。
3. 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0%伴有打鼾症状,穿着弹力袜可以缓解。
除了上述疾病,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打呼噜:
1. 酒精:饮酒会麻痹神经中枢,导致呼吸道狭窄,引发打呼噜。
2. 吸烟: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加重打呼噜。
3. 白天过度劳累:白天过度劳累会导致肌肉松弛,加重打呼噜。
4. 枕头过高或过低:枕头过高或过低会导致呼吸道受压,引发打呼噜。
5. 睡眠姿势:仰卧位容易引发打呼噜。
如何判断打呼噜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睡眠呼吸监测来评估。监测内容包括口鼻气流、血氧饱和度、胸腹部运动等。如果夜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打呼噜的危害
1. 影响睡眠质量:打呼噜会导致睡眠中断,影响睡眠质量,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
2. 引发高血压: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引发高血压。
3.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4. 影响记忆力:打呼噜会导致大脑缺氧,影响记忆力。
5. 影响性功能:打呼噜会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
打呼噜的治疗方法
1.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作息,避免饮酒、吸烟,减轻体重,调整睡眠姿势等。
2. 口腔矫治器:适用于轻度舌后系带狭窄的患者。
3. 呼吸机治疗:适用于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4. 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患者。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人忽视了锻炼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这一缺失,许多人选择在清晨进行空腹运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减肥和健康的目的。那么,空腹运动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空腹运动的益处和注意事项。
一、空腹运动的益处
1. 提高运动效率:空腹状态下,人体会消耗储存的脂肪作为能量,从而提高运动效率。
2. 增强精力:空腹运动可以刺激神经系统,提高身体活力,使人精神焕发。
3. 促进新陈代谢:空腹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体重和改善身材。
4. 缓解压力:空腹运动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5. 降低患病风险:空腹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二、空腹运动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清晨空气质量较好,适合进行空腹运动。
2. 适当补充水分:空腹运动容易导致脱水,运动前后要适当补充水分。
3. 避免剧烈运动:空腹状态下,人体耐受力较差,应避免剧烈运动。
4. 注意热身:空腹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避免运动损伤。
5. 饮食调整:空腹运动后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暴饮暴食。
三、总结
空腹运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患病风险。然而,在进行空腹运动时,也要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心脏性猝死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疾病,它往往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其中男性患者占比较高,达到70%至80%。面对这种突发状况,了解心脏性猝死的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心脏性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由于心脏疾病突然发作,导致心脏停止跳动,从而造成患者迅速死亡。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抢救,就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专家指出,在心脏性猝死发生后的5至10分钟内,是进行抢救的黄金时间,也被称为“黄金5分钟”。
那么,当遇到心脏性猝死患者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抢救呢?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
1. 确认患者意识
首先,要迅速确认患者的意识,检查其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如果患者意识丧失,没有呼吸和心跳,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2. 打开气道
在开始心肺复苏之前,需要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如果患者口腔内有异物,应迅速清理。
3. 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是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关键步骤,可以有效地维持心脏跳动,保证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在进行胸外按压时,要确保按压部位准确,使用手掌跟部按压胸骨下段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至120次,按压深度为5至6厘米。
4. 进行人工呼吸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人工呼吸,以保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人工呼吸的方法包括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等。
5. 持续抢救,等待救援
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要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意识或者救援人员到达现场。
除了上述急救措施,预防心脏性猝死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2.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3. 控制慢性疾病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4.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总之,了解心脏性猝死的急救知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同时,预防心脏性猝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了解心肺复苏术并掌握相关急救技能,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停止跳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进而引起全身器官缺氧。心脏骤停是突发公共健康事件,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4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
那么,如何判断心脏骤停呢?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等。如果怀疑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判断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唤,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2. 判断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听诊是否有呼吸音,感觉面部是否有气息。
3. 调整体位: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上,解开衣领和腰带。
4. 开始心肺复苏:进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将一只手掌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另一只手叠放在这只手上,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人工呼吸:将患者头部后仰,打开气道,用嘴覆盖患者的鼻子和嘴巴,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以上。
5. 持续心肺复苏:按照30次按压、2次呼吸的频率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意识或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除了心肺复苏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急救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掌握这些急救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此外,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也非常重要。通过普及急救知识,可以让更多的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施救,挽救生命。
近日,北京一位出租车司机在等红灯时突发猝死,再次引发社会对出租车司机健康问题的关注。
出租车司机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强度大、作息不规律,容易出现疲劳驾驶、精神压力等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万名司机因职业原因发生猝死。
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长期的精神压力、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因素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为了预防猝死,出租车司机应注意以下几点:
此外,出租汽车公司也应关注司机的健康问题,定期组织体检,为司机提供健康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猝死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很难预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猝死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与猝死相关的疾病、药品、治疗建议等标签词:
在快节奏的职场中,过劳死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年轻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的健康。过劳死,又称“青壮年猝死综合症”,是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发作而导致的死亡。据统计,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的人,高血压的风险提升了350%~500%,而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个小时的人,心脏病的风险高了整整3倍。
那么,如何避免过劳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和调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预防疾病。
3.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释放压力: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可以帮助缓解压力,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治疗。
6. 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这些习惯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7.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8. 咨询专业医生: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我们可以远离过劳死的威胁。
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在1小时内突然的自然死亡。这种疾病不仅令人闻风丧胆,而且其发病原因和预防措施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猝死的高危人群。根据统计数据,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长期压力大、过度劳累、吸烟喝酒的职场人士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因此,心血管患者应定期检查,避免反复感冒,心肌炎、风心病、心力衰竭的人要特别注意。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猝死的前兆。患者发病前,身体都会发出细微信号,比如心悸、胸闷、头痛、眩晕、呕吐等,最典型症状是胸痛。此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胃疼、背疼,牙痛等。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那么,如何预防猝死呢?首先,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以‘低盐、低脂、低糖、多纤维、高蛋白’为原则,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不要过度劳累,运动要因人而异,避免不当的剧烈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以慢跑、骑车、游泳、步行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宜。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一些猝死的‘魔鬼时刻’。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对4000名有心脏病发作史的患者调查发现,每天上午6—9时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因此,有疾病史的人醒后别起床太猛,先躺一会儿。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急救。患者发生猝死,急救的黄金时间在发病10分钟内。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但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条件进行这两项急救措施,首先应该想办法向周围人呼救,同时一只手握成空心拳头,在胸前区偏左的位置迅速叩击2下。另外,心脏病突发时猛烈咳嗽几下,也能起到缓解作用,争取宝贵的时间。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猝死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其发生往往毫无预兆,令人防不胜防。
据相关报道,近期西安一大学生在校内跑步时突然猝死,警方已排除他杀和食物中毒的可能。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猝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疾病都可能导致猝死。此外,一些看似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因为遗传因素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而突发猝死。
为了避免猝死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更应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避免因病情恶化而引发猝死。
猝死的发生往往令人痛心疾首,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猝死的发生率,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