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那些在饮食上越来越重口的人,正被“盐值”拉低了颜值

那些在饮食上越来越重口的人,正被“盐值”拉低了颜值
发表人:京东健康

如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很多年轻人在饮食上,就有了越来越“重口”的倾向,像高油、高盐、高辣,都是家常便饭。

 

说起吃盐多的坏处,像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众所周知的。

 

但你是否知道:

 

长期吃盐多的人,通常也会越长越"丑"。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这“盐值”究竟是怎么拉低“颜值”的?盐对人体还有什么其他的危害?

 

今天,就让Dr.京来带大家一探究竟吧~

 

国人日常盐摄入量超标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盐的含量,应该维持在6g以下。而且这个标准已经是十分宽松的,对于高血压患者等群体,还要更加严格。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中国人盐的摄入量,目前是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根据2019年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发布的研究: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成年人的每日盐摄入量在10g以上,已经超标两倍。尽管近几年部分地区有减少的趋势,但显然还远远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平时所摄入的盐不光来源于三餐,还来源于那些不知不觉之间摄入的“隐形盐”——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达,各式各样的零食也越来越多的占据我们的每日生活。像有些人隔三差五就会在网上网购零食,一买就是一大箱,一天到晚嘴就没停下来过,还常常说“快乐都是零食给的”。

 

 

他们不知道(当然更可能是不在乎)的是,这些小小的零食,为了改善口味都会加入不少食盐,含盐量丝毫不亚于正餐,特别是鱿鱼丝、海苔一类海产干货更是含盐大户,基本上100g 零食就差不多达到人体一天所需的盐量了。而且很多零食因为调味剂种类丰富,很多其它的味道把咸味掩盖住了,让人不知不觉吃下很多盐。

 

拉低“颜值”的“盐值”

 

吃盐多会使患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胃癌、食道癌等疾病的风险增加,这些我们都知道。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高盐饮食(即每日进盐量超过了规定的6g)还会让人“变丑”——

 

摄取过量的盐,会使身体水分代谢紊乱,因为血液中存在过多的钠离子会引起水分回流,令原本应被肾脏带走的水分滞留在血管内。这在引起高血压的同时,也会使得面部细胞失水,造成皮肤老化、时间长了皱纹也会增多。

 

吃盐太多,也会损害肾功能,因为钠离子的排泄是需要经肾脏调节完成的,如果吃盐太多,势必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排泄钠的过程还会损耗骨骼中的钙,大概肾脏每排泄1000毫克的钠,就会损耗26毫克的钙,所以很显然,也会导致人体钙质流失,骨质酥松的风险就会增加。

 

 

所以,高盐饮食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减盐是势在必行的。

 

回归健康饮食方式

 

盐这种东西其实是我们身体的必须。

 

因为它里面携带着大量的钠,而钠对于我们体内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稳定等都非常重要,因此盐对人体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对盐的嗜好也就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被刻入了我们的基因,造就了如今我们的饮食习惯。

 

 

但问题在于,现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饮食选择已经严重过剩——你想吃多重的口味,都能够吃得到,而且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养成重口的习惯容易,但想再退回来却不容易,如果对此不加以自控的话,那高盐饮食引发疾病不过迟早的事。

 

这就对我们在饮食方面的自控力提出了挑战——

 

首先,尽量控制吃零食的习惯。零食除了提供暂时的快感,没有其他好处,盐糖脂等超标是家常便饭。就算要吃,也尽可能选择那些含盐量少一些的。

 

尽量自己做饭。考虑到996的上班族平时的生活状况,一日三餐都自己做显然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午餐。不过,三餐中至少有一顿自己做,至少还是有可能的。自己做,一方面可以控制住少放盐,另外也干净一些。

 

如果不得不在外面吃饭,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以提醒一下饭店老板少放盐——就像“少放辣”一样。如今很多人都有了少放辣的习惯,但会主动提少放盐的,显然还不多。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以后能在饮食的各方面都控制盐的摄入,

 

就算不为身体,也是为了“颜值”~

 

参考文献:
[1]高鹏.吃盐多,可能会让你变丑[J].家庭科学·新健康.2017
[2]高峰.TOP1 过年吃零食要认清这些含盐大户[J].养生大世界.2018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高油高盐危害不小,“减油减盐”势在必行!那么,高油和高盐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具体又有哪些危害呢?

     

    一、高油盐的标准

     

    我们要牢记两个指标——30g(高油)和6g(高盐)。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用油量不应超过30g,摄入食盐则不应超过6g[1]

     

     

    其实,油脂不只来源于烹调油,更多的部分来源于我们日常摄入的肉类、豆类等食物。我们“控油”时,还要从限制总油脂的角度考虑。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在一天摄入的总能量中,脂肪占比20%~30%最为健康。一个中国成年人的日均能量摄入量为1800~2600kcal,以上限30%计,他每天最多摄入60~85g脂肪[2]

     

    我们是这样计算出烹调油的用量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饮食模式,我们如果严格参照这一模式,会从各种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物中获得脂肪30~50g,留给烹调油的,就剩下最多30g了,否则就有脂肪超标的风险[2]

      

    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盛满就是6g的盐。这个6g不只指食用盐,还包括酱油和食物中的盐分。我们每天需要2200mg的钠,以维持正常的水盐平衡,而1g食盐含有400mg钠,所以6g盐量就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超过就有一定的患病风险[2]

     

     

    二、高油的两大危害

     

    1.  肥胖

    脂肪的热量极高,我们如果摄入过量的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不能被人体及时消耗,就会储存在脂肪组织等处,造成肥胖。肥胖又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我们要提高警惕。

     

    2.  冠心病

    脂肪中的反式脂肪酸会提高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反式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形”,主要来源于各种经过氢化加工的植物油,如人造黄油、起酥油等。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会引起脂代谢紊乱,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

      

     

    三、高盐的三大危害

     

    1.  高血压

    研究表明,人体每天多摄入1g钠,收缩压平均升高2.11mmHg,舒张压升高0.78mmHg[3]。可见,高盐饮食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原来,钠离子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会吸引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液中,让血量增加而血压升高。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增加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严重缩短我们的寿命!

     

    2.  脑卒中

    高盐饮食会将脑卒中的患病风险提高23%[4]!高盐可能通过升高血压,间接地诱发脑出血;也可能直接作用于脑血管,诱发破裂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5]

     

     

    3.  胃癌

    通过对多个国家的人群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会将胃癌的发病率提高68%[6]!长期高盐饮食,提高了胃粘膜细胞所处环境的渗透压,胃粘膜细胞在“高压”下变性,就有癌变的风险[1]

      

    用油不超过30g,用盐不超过6g,以此为标准,我们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否则,肥胖、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疾病都可能“找上门”来!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中国营养学会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01.
    [3] Mente A, O'Donnell MJ, Rangarajan S, et al. Association of urin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excretion with blood pressure[J]. N Engl J Med. 2014;371(7):601-611.
    [4] Strazzullo P, D'Elia L, Kandala NB, Cappuccio FP. Salt intake, stro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 BMJ. 2009 Nov 24;339: b4567. 
    [5]戴志强,张旋,冯阳,赵恒立,左世伦,刘昕,冯华.高盐诱导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出血及脑微血管构筑改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21):2291-2296.
    [6] D'Elia L, Rossi G, Ippolito R, Cappuccio FP, Strazzullo P. Habitual salt intake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 Clin Nutr. 2012 Aug;31(4):489-98.
  • 盐是常见的调味品,适量食用,是人体需要的,但过量就会诱发各种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给出建议,健康成人每人每天吃盐不应该超过6克——就是普通啤酒瓶盖去胶垫后,平平一瓶盖的量。超过这个量,盐就算吃多了。如果年龄已经超过65岁或已经确诊高血压,更是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

     

    食盐过多可能引起的疾病

     

    高血压

     

     

    饮食过咸时,大量的纳离子进入血液循环,大量水分就会潴留在血管中,从而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管壁受到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导致血压的升高。在血压增高的情况下,可以加重靶器官和组织的损伤,包括血管、心脏、肾脏和自主神经等。

     

    骨质疏松

     

    研究发现,高盐饮食能导致人体内骨骼中钙质的更多流失。女性易患骨质疏松、骨萎缩症多由于食盐过多所致。因此口味重的人,缺钙风险比一般的人高。此外,肥胖、代谢综合征和哮喘等疾病都与摄入食盐过多成正相关。

     

    胃癌

     

    高浓度的氯化钠能直接破坏胃粘液屏障和延长胃排空时间,间接促进致癌物质进入胃粘膜上皮靶细胞,高盐还能直接损伤胃粘膜上皮,导致上皮再生性增殖。

     

    什么时候说明需要“少盐”


    其实吃盐多了,身体会有很多预警信号来提醒我们。

     

    口干口渴

     

    吃盐过多之后,体内水钠失衡,为了保持平衡,大脑发出口渴的信号,让你多喝水。

     

    血压升高

     

    身体为了降低钠离子的浓度,所以血液会充满水,造成心脏输出血液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钠会刺激交感神经,使交感神经对血压的感受异常,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吃盐过多,人体血压升高,会加大血管和心脏的负担,引起血管损伤和心脏病。

     

    排尿异常

     

    吃盐太多,过多的钠离子需要通过肾脏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肾脏需要加班加点工作,日夜兼程产生尿液,所以人就会出现尿频的状况。此外,吃盐过多,也会导致口渴,让人多喝水,多喝水,排尿自然也会增多。长期吃盐过量就会引起人体肾脏不能得到有效的休息,而发生肾功能下降。

     

    手指变粗

     

    很多人可能有这种感受,前一天晚上吃了泡面,第二天脸部和全身就很容易水肿。吃盐多了,为了保持人体的渗透压平衡,就会有很多多余的水分留在体内,引起水钠储留。出现手指变粗,四肢变粗肿胀,面部变大、体重增加、全身沉重不清爽等表现。

     

     

    反应变慢

     

    吃盐过多,人体细胞就容易脱水,使人的思考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

     

    你真的做到“少盐”了么?


    “少盐”单单控制做菜加盐的量就可以了吗?答案当然是:NO!因为,盐,无处不在。就像酱油、腐乳、腊肠、火腿、腌鱼、咸鸭蛋等这些含盐量高的食物也要控制摄入。不仅仅是这样,很多不咸的食物里也是含有很多盐的!


    比如挂面、面包、油条、甜甜圈、饼干、地瓜干、蜜饯等,吃着并不觉得咸,可是含盐量可都不含糊。还有芹菜、茼蒿、海带和蛤蜊等食材,天然就含有很多的钠,即使烹饪的时候不加盐,其含有的钠都不少了。所以啊,即使烧饭的时候少加盐,也不能保证每天摄入盐低于过6克。

     

    小贴士:

     

    菜汤含盐较多,不建议用菜的汤汁拌饭吃

     

    放了含钠调味料,就要少放盐


    利用食物本身的风味来调味

  •  

    “食欲降低、体重增加,无精打采、疲惫嗜睡,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如果这些不适症状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爆发,很可能是患上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发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胖。

     

    出现甲减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减少,机体处于低代谢症候群,低代谢症候群患者身体整体代谢率下降,再加上甲减本身可以引起水肿,患者虽然吃得不多,但体重却蹭蹭地长。

     

     

    甲状腺激素可以帮助调节体重、摄食以及脂肪和糖的代谢,它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无声息地控制我们的体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甲减会增加体重,甲状腺机能亢进,也就是甲亢,会不会有助于减肥?

     

    尤其是那些担心“喝凉水都会长肉”的爱美女性,或多或少都幻想过,甲状腺激素如果在身体里多那么一点点,体重就会减轻,身材会更好,身体更瘦、更健康。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大家只看到了表象,得了甲亢体重是降低了,殊不知,这种瘦很危险!

     

     

    这不是健康地变瘦,而是因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内分泌失衡从而引发的神经兴奋和代谢异常的免疫系统疾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进而导致甲亢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心律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

     

    今天Dr.京带你一起揭开甲亢的面纱。

     

    甲亢的三个误区

     

    ● 误区一

     

    Q:甲亢只在春季高发?

    A:错!

     

    免疫系统失调是造成甲亢的主要原因之一。

     

    季节交替时,与甲亢相关的抗体容易波动,所以疾病发生或复发的可能性增大。

     

    虽然从内分泌科的门诊量来看,夏季就诊的甲亢患者增多,但其中很多人其实早在冬春之交时,就已经发病了。

     

    只是因为进入夏天后,天气炎热,本身就容易出汗。

     

    而甲亢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更高,各器官的代谢明显加速,所以甲亢症状就会更加明显。

     

     

    甲亢这种疾病的发生相对隐匿,在发病初期,很多症状难以察觉。

     

    等到夏季气温升高,症状变得明显时才来就诊,往往错过了早期诊治的时机。

     

    有的患者甚至发生了甲亢性心脏病、甲亢突眼、甲亢危象等并发症,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 误区二

     

    Q:甲亢只是小病,想拖一拖再治?

    A:错!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甲状腺激素水平会持续升高,机体高代谢状态造成全身过度消耗,怕热、多汗、手抖、心慌进一步加重。

     

    此时的体内各个器官如同马达一样高速运转,如同跑步不休息,持续在工作。

     

    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进而导致甲亢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继而心功能衰竭,一旦出现甲亢危象,甚至会威胁生命。

     

     

    真不是吓唬你,一旦出现甲亢“危象”,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将会大大增加。

     

    此外,甲亢合并突眼的患者,不仅因“怒目圆睁”的外观、怕光流泪、复视斜视等表现,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还会因眼球明显突出,眼睛闭合不全,造成球结膜和角膜长久暴露在外,易受外界刺激出现结膜充血水肿、角膜炎和角膜溃疡。

     

    严重者可因视神经受压损伤、全眼球炎而造成失明。

     

    ● 误区三

     

    Q:只有年轻女性才容易得甲亢?

    A:错!

     

    甲亢的典型症状有多食、消瘦、怕热、多汗、心慌、失眠、易激动、腹泻等等,查体有突眼、甲状腺肿大、手颤等体征。

     

     

    在20~40岁年轻女性中高发。

     

    但其实老年甲亢患者也有很多,他们症状不如年轻女性典型,更容易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比如,许多老年甲亢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早搏、房颤、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症状,而无明显突眼及甲状腺肿大,常常被误诊为冠心病。

     

    还有些老年甲亢病人的症状甚至与甲亢典型症状完全相反,突出表现为厌食纳差、萎靡不振、进行性消瘦,往往被误诊为消化道肿瘤。

     

     

    而一些老年甲亢病人的精神症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紧张焦虑、头晕目眩、月经紊乱,常常被误诊为“更年期综合症”或“抑郁症”。

     

    有些以腹泻为突出表现的甲亢患者则常被误诊为“慢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

     

    此外,还有少数男性甲亢病人表现为周期性发作肌无力,下肢症状较重,可同时伴有低血钾。

     

    甲亢只是常见病

    患者为何会有“恐甲症”?

     

    甲亢是内分泌科一种常见病、高发病,发病率仅次于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恐慌呢?

     

    这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 育龄患者不敢吃药,担心怀孕会导致甲亢病情恶化

     

    甲亢并非妊娠的绝对禁忌症,一般建议甲亢患者最好是在疾病痊愈,完全停药后再怀孕。

     

    但如果患者现阶段病情已得到良好控制,仅需小剂量药物维持,也允许怀孕。

     

    一般认为这样不会增加孕期母婴的并发症,母亲和新生儿预后良好。

     

    相反,如果甲亢病情没得到有效控制,则不宜怀孕;否则,容易引起孕妇流产、早产。

     

     

    不仅如此,由于孕妇处于高代谢状态,不能为胎儿提供足够的营养及氧气,还可导致胎儿生长迟缓及胎儿宫内窘迫。

     

    另外,如果患者之前接受的是放射性碘治疗,则在治疗后的6个月以内应当禁止怀孕,以减少胎儿致畸的风险。

     

    ●吃药总是控制不好,失去治疗信心

     

    有些甲亢患者经常熬夜加班,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由此导致病情老是反反复复。

     

    建议这部分患者要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加强心理压力疏导,必要的时候要求助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心理治疗,吃一些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甲亢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身体消耗很大,一定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增加营养。

     

    此外,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大,严重感染,饮用刺激性较强的浓茶、咖啡、烟酒等均可诱发甲亢。

     

    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以及良好的睡眠。必要的时候,还要及时调整工作岗位。

     

    此外,甲亢治疗不要仅仅依赖药物,除了药物治疗,还有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

     

    选择哪种方法不仅要看该方法是否简单快捷,更要看该方法是否适合患者的具体病情。

     

    对于病情较轻、甲状腺轻度肿大的甲亢患者(尤其是2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以及妊娠期甲亢,一般首选药物治疗。

     

    对已产生压迫症状的重度弥漫性甲状腺肿或伴有甲状腺癌瘤(或结节)的甲亢患者可首选手术治疗。

     

     

    尽管目前国内外对放射性碘治疗的指证比以前有所放宽,但并非每位甲亢患者都适合作此治疗。

     

    凡有碘过敏、明显突眼以及妊娠或哺乳期的甲亢患者均不宜做该项治疗。

     

    该方法不仅日后发生永久性甲减的风险较大,而且还可能导致患者突眼加重。

     

    ●有些甲亢患者为什么总复发,且越治越难治

     

    有些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甲亢症状减轻,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于是擅自停药,结果带来了病情的反复,后续治疗更加费时费力。

     

    针对甲亢患者的药物治疗,是需要分三个阶段的。

     

     

    此过程往往需要1年左右时间,期间如果出现病情反复,所有之前的阶段都需要再来一次。

     

    Graves病甲亢属于复发率较高的疾病。

     

    即便是按正规疗程治疗依然有50%复发几率,更不用说患者擅自停药,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前功尽弃。

     

    甲减病因很多,像桥本甲状腺炎甲减、甲状腺切除术后甲减,放射性碘治疗后甲减大多需要终生服药替代治疗,需要长期随诊。

     

    预防甲亢

    五类人群要特别注意

     

    1、家族史

    甲亢最常见的病因是 Graves 病(格雷夫斯病),这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疾病。Graves 病患得甲亢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大。

     

    2、高压力

    Graves 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长期的过度焦虑、压力过大、精神刺激等,都有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甲亢。此外,高压力人群甲状腺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有甲状腺结节的人也容易患上甲亢。

     

    3、免疫力差

    甲亢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可能会与其他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如: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可能与自身抗体或交叉抗原出现、免疫调节异常或遗传有关。因此,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群体也应定期筛查甲状腺功能,及早发现甲亢。

     

    4、病毒感染

    甲状腺受到病毒或细菌的炎症破坏,储存在其中的甲状腺激素一次性大量分泌到血液中,就会引起甲亢。

     

    5、碘摄入过量

    少数甲亢患者每天大量进食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或者是因为治疗其他疾病而不得不长期服用含碘的药物(如治疗心脏病的胺碘酮),才会导致碘摄入过量,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导致甲亢。

     

    综上所述,夏季甲亢患者更容易因体感不适而加重心慌、失眠及情绪波动,更要按时服药,适当增加就诊复查的频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一旦出现与自身原来症状加重或异常的表现,比如心跳节律明显不齐、情绪异常激动、失眠症状加重等等,要及时就医。

     

    日常可选择透气舒适材质的衣服,避免阳光暴晒,外出时佩戴墨镜、帽子或打伞。

     

    饮食宜新鲜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多饮水。

     

     

    工作场所及居家时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听听舒缓音乐。

     

    取得同事家人的配合,保持健康的作息习惯,适当放缓工作节奏,避免情绪激动等刺激。

  •  

    我们一直知道吃水果的重要性——

     

    营养师们表示,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不仅能让你变美还能提高免疫力,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能改善肠道健康。

     

    中国膳食指南要求,每天要吃够200~350g的水果来保障膳食平衡。

     

    *一颗中等大小苹果就差不多啦

     

    对人来说,水果是多种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其它营养素的来源,吃够水果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但忙碌的工作、紧张的学习和有限的时间让很多人都难以完成这项「必修课」。

     

    这时候就有人另辟蹊径:「要不,喝果汁吧?」

     

    想一想,当果汁酸甜清凉的口感在舌尖绽放时,心情多么愉悦;如果这美味的果汁还能代替水果,你嘴边的笑容是否漾开了更大的弧度呢?

     

    动图来源:giphy

     

    但是很遗憾,果汁并不能代替水果,不仅如此,有时候果汁还会威胁到健康。

     

    果汁下肚,血糖蹭蹭涨

     

    以橙子为例,很多都市丽人都因为橙子富含维生素C对其青睐有加,将其作为补充维生素C的首选水果。

     

    本来下午茶只打算吃一颗橙子,当橙子榨成果汁之后,却能轻而易举地饮下满满一杯橙汁(约5个橙子)的量,每天摄入的糖分一下子就超标了,当天摄入的热量也蹭蹭往上涨。

     

     

    由于果汁是破坏细胞榨出汁水,里面的糖分更容易被身体吸收,使血糖升高速度更快。

     

    不仅如此,只喝果汁不吃果肉,相当于把大量宝贵的膳食纤维、橙皮苷和柚皮苷扔进了垃圾桶,使水果「变宝为废」。

     

    果汁补维C有前提

     

    也有人说,虽然果汁热量高,但是可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C。

     

    这里Dr.京要再次提醒大家,一杯橙汁大约是5颗橙子榨出来的,这点维生素C要牺牲5颗橙子的果肉,花5倍的钱买单。

     

    况且维生素C是什么?一种娇嫩的、性质不稳定的维生素。

     

    原本维生素C安安稳稳住在橙子的细胞中,跟氧化酶互为邻居、各不干扰,但在榨汁机中,细胞被挤破,氧化酶就争先恐后得冲向了失去保护的维生素C,导致其变质,失去其原有的功效。

     

     

    因此要想果汁中的维生素C好好地被人吸收,需要刚榨好就尽快饮用,不要放置(放冰箱也不行),否则等维生素C全变质就白喝了。

     

    *营养补剂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小心「果汁刺客」

     

    果汁是一滴都不能喝吗?也并非如此。

     

    相较普通的含糖饮料(如有糖可乐),含有多种营养素的果汁仍然是更健康的选择,如果喜欢喝果汁,普通人饮用少于推荐量的果汁是可以的。

     

    不同年龄果汁饮用量:


    1岁内婴儿:不能喝果汁
    学龄前儿童:可以喝纸杯一小半的果汁
    未成年儿童:可以喝纸杯一大半的果汁
    成年人:可以饮用纸杯一大半的果汁

     

     

    制作果汁的时候也需要注意。

     

    由于果汁含有大量糖分和其它营养成分,深受空气、各种器皿中的微生物喜爱,如果不及时饮用,美味的果汁就会成为微生物的「培养皿」。饮用被微生物污染后变质的果汁,轻则肠胃不适,重则腹泻呕吐、食物中毒。

     

    在家里榨果汁之前要把水果、去皮工具和榨汁机都清洗干净,鲜榨果汁要当餐尽快饮用,不要存放。

     

    此前有研究人员对某地区的酒店、餐厅、饮品店的鲜榨果汁进行取样调研,发现190份样品中菌落检测不合格率高达46.32%,其中致病菌检出率2.63%。

     

    在餐厅商店里购买鲜榨果汁,一方面要确认餐厅商店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资格,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店员是否穿戴干净的衣帽、口罩,操作过程是否注意清洁卫生,选取的瓜果是否新鲜并清洗干净等。

     

    最后,Dr.京建议大家,喝果汁可以连着果肉渣一起食用,并且在喝完之后记得漱口哦~

     

    科学审核:
    京东健康全职医生-营养科-沈婷婷

    参考文献:
    [1]Melvin B. Heyman, Steven A. Abrams, SECTION ON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COMMITTEE ON NUTRITION, Leo A. Heitlinger, Michael deCastro Cabana, Mark A. Gilger, Roberto Gugig, Ivor D. Hill, Jenifer R. Lightdale, Stephen R. Daniels, Mark R. Corkins, Sarah D. de Ferranti, Neville H. Golden, Sheela N. Magge, Sarah J. Schwarzenberg; Fruit Juice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Pediatrics June 2017; 139 (6): e20170967. 10.1542/peds.2017-0967
    [2]袁瑞, 付云, 宋臻鹏, 等. 湖州市餐饮业现榨果汁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21).
    [3]Ruxton, Carrie H. S., and Madeleine Myers. 2021. "Fruit Juices: Are They Helpful or Harmful? An Evidence Review" Nutrients 13, no. 6: 1815.
  • 我们通过食物获取各种营养,但你知道吗,食物中也有一群“小偷”,它们感兴趣的是你体内的营养素。常吃这些食物,可能会“营养不良”。

     

    《生命时报》采访营养专家,帮你揪出食物中的“小偷”,并告诉你如何吃才能摄入足够营养。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宋 新

    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 芮莉莉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 邵 剑

    中国注册营养师 谷传玲

     

    食物里有6个“小偷”

     

    有时候“营养缺乏”可能不只是因为吃得种类不够,而是吃错了食物。

     

    甜食——消耗B族维生素

     

    蛋糕、点心等甜食,不仅B族维生素含量低,其在代谢过程中还会消耗不少。这类食物吃得越多,越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缺乏。

     

    建议:少吃甜食,挑选加工食物时要学会看标签,少选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等字眼排在配料中前几位的产品。

     

    如果特别喜欢吃甜食,要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吃些富含这类维生素的粗粮、坚果、动物肝脏等。

     

    酒——消耗B族维生素,影响维生素D代谢

     

    大量饮酒会消耗身体储存的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同时,过量饮酒会使肝功能受损,从而使维生素D的代谢受到影响,不利于钙的吸收。

     

     

    建议:滴酒不沾。2018年8月,《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涉及全球2800万人的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

     

    盐——带走钙,破坏维生素C

     

    研究显示,摄入过多食盐会增加尿钙的排泄。

     

    建议:除了做菜少放盐,还要少吃咸菜、加工肉制品、咸味零食等含盐量高的食物。菜快出锅时再加盐,有利于保护维生素C。

     

    要想摄入足够的钙,需要多摄入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豆腐、腐竹等豆制品,小白菜、油菜、芹菜等绿叶菜。

     

    咖啡因——加速钙流失

     

    统计表明,每天饮用4杯以上咖啡会影响钙的吸收;每天消耗300毫克以上的咖啡因,会加速钙流失。


    建议:除了咖啡,巧克力、浓茶和一些提神饮料也是咖啡因的重要来源,食用时应该限量。

     

    浓茶——影响铁吸收

     

    茶叶中含有鞣酸,如果大量喝浓茶,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会阻碍铁的吸收。

     

    建议:喝茶养生以清淡为好,适量为佳。铁最好的来源是动物内脏、红肉等动物性食物。

     


     

    烟——消耗维生素C

     

    烟雾中的焦油等有害成分会损耗大量维生素C。据统计,吸一支烟约消耗25毫克维生素C;如果是被动吸烟,维生素C的损耗量更大,甚至高达50毫克。

     

    建议:戒烟越早越好,同时要远离二手烟。有吸烟习惯的人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青椒、菠菜、猕猴桃、鲜枣等新鲜果蔬。

     

    缺营养,身体会发出信号

     

    乏力、脱发、皮肤干燥……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食欲低下、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烦躁或呆滞,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

     

    出现上述症状,可能预示身体缺铁。铁是人体重要的必需营养素之一,是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也是最容易缺乏的一种。饮食中铁摄入不足、生物利用率低、需要量增加以及排出增加,都会导致身体缺铁。

     

    消瘦,全身水肿,头发稀少并失去光泽


    这是典型的蛋白质—能量缺乏表现,蛋白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影响骨骼肌的生物合成,体内的蛋白质水平也会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小,导致组织间隙水分增加,头发也因血运不足失去滋养。

     

    小腿经常抽筋

     

    腿抽筋不仅仅因为缺钙,可能还缺镁、钾,或者说钙、镁、钾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了。这些重要营养物质的缺乏不仅仅引起抽筋,严重时还会引起足、小腿和大腿背部的持续不适。

     

     

    夜晚视力降低,或皮肤干燥、粗糙,皮屑较多


    这些信号预示,也许身体正经历缺乏维生素A的困扰。这种维生素与视力关系密切,一旦缺乏,会使人对弱光敏感性下降,日光适应能力减弱,天色一暗就看不清东西,严重的会发生夜盲症。维生素A摄入不足还会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皮屑增多。

     

    专家教你“吃”够营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食物多样要做到每天吃够12种食物,每周吃够25种。其中:

     

    • 谷类、薯类、杂豆类每天吃够3种,每周5种;
    • 蔬菜水果类每天4种,每周10种;
    • 畜、禽、鱼、蛋类每天3种,每周5种;
    • 奶、大豆、坚果类每天2种,每周5种。

     

    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最重要的是巧妙搭配,比如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色彩搭配。

     

    粗细搭配

     

    指的是主食的搭配,大米和白面是细粮,两者以外的各种粮食如小米、玉米、荞麦、燕麦、红豆等是粗粮。它们搭配起来做成杂粮粥、杂粮饭、杂粮面条、杂粮面包、杂粮馒头,就实现了粗细搭配,这样搭配着吃可以增加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还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荤素搭配

     

    “荤”是指动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素”是指植物性食物。每一餐荤素搭配着吃既营养又美味,要做到也非常容易。

     

    比如早餐除了主食再喝包奶、吃个蛋,中午的菜可以荤素搭配炒、炖、蒸,西芹炒肉丝、西兰花炒虾仁、鲫鱼豆腐汤、小鸡炖蘑菇等都是荤素搭配的典型菜品。

     

    色彩搭配

     

    五颜六色的食物不仅会增加人的食欲,也会提供多样的营养,比如橙黄色食物如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紫色食物如紫甘蓝富含花青素,红色食物如番茄富含番茄红素,这些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参与人体抗氧化,对延缓衰老和抗癌都有帮助,所以建议每天的蔬菜里至少有一半是深颜色蔬菜。

     

     

    另外,利用 “同类食物互换”和“小份量”的方法也可以助力食物多样。营养价值相似的食物可以互换,谷类之间互换,蔬菜之间互换,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之间互换。

     

    比如,今天早上吃面包,明天早上可以喝小米粥;今天吃了猪肉、鸡肉、鱼、奶,明天可以吃羊肉、鸭肉、虾、豆。人的胃口有限,如果主食量和菜量都很大,难以做到多样化;反之做饭或点餐时尽量选择小份量,轻松就能实现食物多样化。▲


    本期编辑:邓玉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王淑颖

  • 吃不仅能够填饱肚子,给身体补充营养以及能量,还可以有效地缓解身心压力,带来很大程度的放松。而现在人们的饮食标准跟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原来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一日三餐都能吃饱,而现在食物供应量充足,种类丰富,可这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就有了零食的出现,它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三餐外的食物需求,可是随着零食种类的增加以及口味的提高,很多人对零食的依赖甚至已经超过了一日三餐。

     

    虽然吃零食能够满足口舌之欲,但是却会给身体带来不小的伤害,可能短时间内并不会感到任何变化,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身体各项指标都在慢慢发生变化。

     

     

    经常吃零食的危害

     

    血液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并成为血液三高,它们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基本上都是日常不良饮食习惯慢慢堆积而成,尤其是不良的饮食习惯,而零食更是导致血液三高的罪魁祸首,因为零食里边基本上都含有大量的脂肪,糖分以及盐分,一旦进入体内后,就很容易对血液指标产生影响,诱发血液三高。


    过度肥胖

     

    如今肥胖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常见现象,而这也跟零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在吃过正餐以后,看书,看电影的时候总会随手吃点零食,而零食虽然不会产生强烈的饱腹感,但是它们里边的热量却非常高,自然就很容易导致脂肪堆积。

     

     

    加速衰老

     

    衰老是人类身体发展的自然规律,而生活中很多行为都可能加速衰老,比如经常熬夜,脾气暴躁以及不按时吃饭等等,其实经常吃零食也很容易加速衰老,因为零食会大大增加各器官的运行负担,导致各器官加速衰老。


    这四种美味零食千万不能碰

     

    烤肠

     

    烤肠自从出现以来,就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因为大部分人觉得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好,是一种物美价廉的美味零食,可殊不知,烤肠所使用的的材料都是各种劣质猪肉以及鸡肉,而且还会加入大量的调味料,为了保证烤肠的保质期,经常会加入各种添加剂,一旦吃进体内,就会对血管,肝脏以及肠胃等多个部位造成伤害。


    薯片,虾条

     

    薯片以及虾条可以说是膨化食品的两大代表,而且备受男女老少的喜欢,不仅口感爽脆,而且味道也非常丰富,而膨化食品的主要原料虽然是淀粉,但是一般都要经过高温油炸,而且加入膨松剂,防腐剂等各种添加剂,经常吃不仅会导致过度肥胖,还会增加身体多个器官的运行负担,甚至还会影响身体对正常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


    蜜饯

     

    蜜饯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小零食,一般是以水果以及蔬菜为原料,看似非常健康,可殊不知,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糖以及食盐,而且为了保证口感,还会加入大量的香精以及其它添加剂,经常吃不仅会伤害血管,还会对肾脏以及肝脏造成损伤。


    辣条

     

    辣条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也是装满了成年人的回忆,再加上它味道丰富,所以很多人平时都喜欢吃,可辣条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卫生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使用大量的油,辣椒以及食盐等调味料,同时为了延长保质期,会加入各种含有化学成分的防腐剂,一旦经常吃,会大大增加各种健康隐患。

  •  

    此前新年同学聚餐时聊天,明明三十岁不到,很多人却患了高尿酸血症,有的甚至发作过痛风。

     

    他们中有的人就很纳闷儿——明明已经很注意饮食了,既不喝酒也不爱吃海鲜,究竟是什么在偷偷升高尿酸?

     

    偷偷升高尿酸的,不止是啤酒海鲜!

     

    诚然,高嘌呤食物是升高尿酸水平的罪魁祸首。除了熟知的海鲜和啤酒,还有肉和内脏,尤其是炖肉的肉汤。

     

     

    以为控制了自己不碰肉就没关系了,只喝点儿汤总可以吧?殊不知喝下的不是营养,而是一碗嘌呤和脂肪!

     

    那只吃素菜就无忧了吗?没想到豆类、笋类和蘑菇类也含有丰富的嘌呤呢!

     

    痛风刺客

     

    可除了高嘌呤食物直接增加血尿酸水平,还有一类食物:自身不含嘌呤,但其被身体代谢的过程促进生成嘌呤,并且导致肾脏排泄尿酸的能力下降,通过双重途径增加尿酸水平,堪称妥妥的「痛风刺客」,这就是果糖!

     

     

    研究表明,摄入35克果糖的受试者,相比摄入相同热量但不含果糖的受试者的血尿酸水平,比摄入前升高15%!

     

    果糖广泛存在于天然水果及含精制糖的加工食品中,如:各种加工果汁、可乐、果茶、咖啡糖浆、奶茶、乳饮料、糖果、甜品、奶油等。

     

    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在长达20年的观察中发现:

     

    1. 平均每天喝250~300毫升含糖饮料的男性新发痛风的风险增加44%;

    2. 在女性中的风险比男性还要再高一倍。

     

    避开酒而选择甜饮料,或者饭后来点甜点犒劳自己,尿酸也可能高居不下。

     

    注意饮食

     

     

    高尿酸血症,不仅只是痛

     

    高尿酸中其实只有10%的人会出现痛风的症状,而大部分不痛的高尿酸血症,正沉默着持续地对全身健康造成危害。

     

    心血管疾病

     

     

    尿酸盐沉积于动脉血管壁,损伤动脉内膜,启动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极大地升高了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肾脏疾病

     

    尿酸结晶沉积于肾脏,损害肾小球与肾间质,从早期尿液浓缩能力下降到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下降反过来尿酸排泄减少,进一步升高尿酸水平。

     

    最终可能诱发尿酸结石,发展为慢性肾病直至尿毒症。

     

    糖尿病

     

    高尿酸状态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发挥,导致人体对葡萄糖利用降低,进而诱发糖耐量异常,再进展为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被视为「代谢综合征」,共同损害血管功能,导致靶器官(心、脑、肾)等疾病风险大幅增加。

     

    尿酸升高,只管住嘴可能还不够

     

    高尿酸状态源于以下方面

     

    ● 内源性嘌呤增多

     

    通常情况下,人体每日产生的内源性嘌呤含量是一定的,除了肿瘤病人化疗可能产生大量内源性嘌呤外,突然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或者极端地减重也可能会导致内源性嘌呤突然增多。

     

     

    因此,规律而有序运动,健康而温和地减重是避免尿酸波动的重要手段。

     

    ● 外源性嘌呤增多

     

    除了注意低嘌呤饮食,还须戒果糖!戒果糖!戒果糖!

     

    ● 肾排泄不良

     

    碱化尿液能提高尿酸的溶解度,每天多饮水(2000ml~3000ml)可以促进尿酸排泄;另外,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抑制尿酸排泄)和利尿剂(增加尿酸重吸收)的使用会增加尿酸水平。

     

     

    但不建议自行服用药物,使用药物前应及时告知医生自身尿酸状态,合理定制服药方案。

     

    ● 血液浓缩状态

     

    血尿酸水平(浓度)受总体血容量影响较大。运动、汗蒸时大量出汗丢失水分,但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可能导致血液浓缩,血尿酸浓度上升,从而可能诱发痛风。

     

    多饮水,保持血容量稳定是避免尿酸浓度突然上升的重要环节。

     

    如何控制尿酸

     

     

    降到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关于降尿酸药物的停药指证尚无明确统一观点,但有3大原则需要把握:

     

    1. 尿酸长期正常

    2. 痛风石消失

    3. 无痛风发作

     

    尤其对于有代谢风险(腹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血管基础疾病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脑梗塞)等人群。

     

    即使已经没有痛风发作,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建议继续服药直至血尿酸水平能长期维持在300~360umol/L。

     

  • 老痴缓慢而痛苦地带走一个人的认知、思考和行动能力,无法正常说话、吃饭以及找到回家的路。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所以从年轻开始预防患病诱因很重要。

     

    近日,《柳叶刀·健康长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胆固醇与患老痴的关系。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分析胆固醇是如何影响老痴患病率的,并教你如何管好它。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 余国龙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 郭艺芳

     

    胆固醇异常,增加老痴风险

     

    这项研究对超过180万名40岁以上的英国成年人在1992年至2009年间进行了血液胆固醇测量。研究员根据首次测量时的年龄(<65岁或≥65 岁)和随访时间(<10年或≥10年)对分析进行分层。

     

     

    研究结果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痴呆症之间存在适度的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患痴呆症风险越大。

     

    在基线年龄<65岁的人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每升高1.01毫摩尔每升,未来10年内及10年后诊断痴呆的风险分别增加10%和17%。

     

    在基线年龄≥65岁的人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痴呆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弱,每升高1.01毫摩尔每升,未来10年内及10年后诊断痴呆的风险分别增加3%和7%。

     

    “坏”胆固醇有个最理想数值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公认风险因素,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因此被称为“坏”胆固醇,但坏胆固醇控制水平因人而异,并非越低越好。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研究团队曾对近10万人展开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坏胆固醇水平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U型关联,坏胆固醇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9)》建议,大多数人和冠心病中低风险人群,坏胆固醇应控制在3.4毫摩尔/升以下。

     

    鉴于胆固醇水平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正在接受降脂治疗的人群,要做危险分层,比如冠心病高风险人群要<2.6毫摩尔/升,极高危险人群要<1.8毫摩尔/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二三十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77%的原因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而坏胆固醇每降低1毫摩尔/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就可降低21%。

     

    张海澄认为,尽管控制胆固醇的标准趋势越来越低,但胆固醇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它是大脑最主要的营养物质,也是身体各种激素生成的原材料。年轻人和老年人胆固醇水平都不能降得太低,以小于3.4毫摩尔/升为宜。

     

    做好3件事,管好胆固醇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1/4是吃进去的,3/4是自身肝脏合成的。所以,降低胆固醇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减少饮食摄入

     

    在饮食方面,要限制食盐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油炸食品等,多吃果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提到,在常见食物中,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胆固醇含量里排在前列的有:猪脑(2571毫克)、鸭蛋黄(1576毫克)、鸡蛋黄(1510毫克)、猪肝(1017毫克)、鱿鱼干(871毫克)、咸鸭蛋(647毫克)、鸡蛋(648毫克)、虾米(525毫克)、鸡肝(476毫克)、猪腰子(430毫克)。

     

    要控制这些食物的摄入量,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要尽量少吃。

     

    减少胆固醇合成

     

    对普通人来说,增加运动、保持饮食均衡、作息规律是控制胆固醇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已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人,则需要额外用药。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推荐将中等强度的他汀作为血脂异常人群常用药物;他汀不耐受者、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考虑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他汀是降胆固醇的首选药物,如果吃1片效果不好,也不要自行加量。因为增加他汀剂量后,疗效增幅并不显著(约6%),副作用风险却大大增加。最好的办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其他类型的降胆固醇药物。

     

     

    定期体检

     

    尽早发现胆固醇水平异常才能尽快干预。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具有危险因素者,如男性超过45岁、女性绝经后、吸烟、肥胖、有家族史者,应每半年到1年检测一次;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一次血脂。

  •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三高”症状,“三高”严重地成胁着人类的健康。实际上,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注意饮食调节,就能利用食物来降低“三高”,这不失为一个一举多得的明智之举。

     

    降血压

     

    (1)水果类

     

    白果(含有银杏二酚,这种物质能显著地降低血压)、佛手(含有香柑内脂,也可降血压)、柿子(富含鞣质,能有效抑制血管紧张肽转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压)、山楂(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还可扩张外围血管,起到降压功效)。

     

    (2)4种蔬菜类

     

    荠菜(可以扩张血管,从而起到降压的功效)、芹菜(含有芹菜素,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莲子芯(含甲基莲心碱,它可以扩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阻力,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肉桂(可以扩张外围血管,从而降低血压)。

       

    (3)3种海产品类

     

    海蜇(可以帮助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淡菜(其提取液可使血压急剧下降,以后缓慢恢复)、昆布(含有褐藻氨酸、牛磺酸等,也都有降压作用)。

     

    降血脂

     

    (1)3种水果类

     

    胡桃肉(其所含的磷脂具有乳化作用,可以促进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功能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猕猴桃(可起到降血脂的功效)、酸枣肉(其浸膏及果肉都能明显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从而预防血脂升高)。

     

    (2)3种蔬菜类

     

    芦笋(可明显地抑制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香菇(含多糖、嘌呤等,可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抑制胆固醇吸收,刺激胆固醇排泄,可显著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水平)、银耳(所含的多糖可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并可防止摄入过多的高胆固醇,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3)2种海产品类

     

    包括海参(其提取液可降低血胆固醇)、海带(其中的多糖能明显抑制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从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及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降血糖

     

    (1)1种水果是天然的“降糖药”香蕉(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清热解毒、润肠缓泻等作用)

     

    (2)6种蔬菜类是天然的“降糖药”

     

    山药(对糖尿病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可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及葡萄糖所引起的血糖升高,从而降低血糖)、苦瓜(可以刺激B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可降低血糖,并延迟糖尿病继发白内障的发生)、辣椒(含有辣椒素,能干扰肠内的葡萄糖吸收,降低血糖)、水芹(对血糖有降低及预防作用,并能使葡萄糖耐量恢复正常)、大蒜油(可以抑制含巯基基因的酶活性,使之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降低血胆固醇及三酰甘油;而大蒜榨汁则可降低血糖,并增加岛素水平)、魔芋粉(可以降低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而魔芋食品则能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

     

    (3)2种海产品类

     

    紫菜(含有多糖,故能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且有一定的降血糖功效)、文蛤(其水煎液能明显降低血糖)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酸、甜、苦、辣、咸……如果按照喜爱度排序,苦味可能会被你排在末位。虽然有些人对苦瓜、黑巧十分喜爱,但苦味还是让多数人避之不及。

     

    近日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人对苦味更敏感,相对更不爱吃“苦”。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大多数人不爱吃苦的原因,并推荐一些对健康有好处的苦味食物。

     

    受访专家

    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学博士 史军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 云无心

     

    新研究:国人对苦味更敏感

     

    近日,美国医学快报(Medical Xpress)网站刊文,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食品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丹麦人在辨别苦味方面不如中国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苦味更敏感。

     

     

    相对而言,丹麦人更能“吃苦”。这种现象与丹麦人和中国人舌头表面的解剖差异有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152名测试对象舌头上的“菌状”舌乳头的数量,其中75名是丹麦人,另外77名是中国人。参与者的年龄在18~55岁之间,均为身体健康的非吸烟者,其中女性占71%。

     

    “菌状”舌乳头位于舌尖,它含有大部分味蕾,在食物和味觉体验中起核心作用。要想理解舌乳头在不同文化和种族的食物偏好中的意义,需要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大小和数量。受试者对苦味的敏感性是通过他们品尝苦味物质丙硫氧嘧啶来检测的,该物质被认为是味觉差异的遗传标记物。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受试者通常比丹麦受试者有更多舌乳头,这一结果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对苦味更敏感。

     

    此外,丹麦人和中国人对食物质地也有不同偏好。77%的中国人属于“平滑吮吸型”,更喜欢质地柔软的食物,用舌头和上颚挤压食物。73%的丹麦人则是“大快朵颐咀嚼型”,更偏好咀嚼食物。在丹麦,黑麦面包、生胡萝卜等食物更受青睐。

     

    不爱吃苦跟舌头、大脑都有关

     

    苦味并不是一种让人感受很好的味道,但有些人却对这种味道很耐受。从心理学上解释,口味偏好是一个人内在状态的外在表现。

     

    心理学家珍·纳什认为,对口味的偏好,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有很多词语,是用“味道”来形容一个人特性的,比如很火辣、很平淡、很甜美……这并不是什么巧合,爱吃的东西和自身的个性确实能对应上。

     

     

    对苦味的敏感性,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可以接受很苦的食物,有些人则一点苦都吃不了。能分辨苦味的基因叫做TAS2R38,这个基因的显隐性状态,决定我们对苦味的敏感程度。多数人怕吃苦,正是因为人体内进化出了苦味受体。

     

    此外,我们的全身,包括从舌头到大脑都有感受苦味的受体,虽然它们存在的意义大多数都还不清楚,但很多研究表明对苦味的感受性和接纳性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适当吃苦对健康有好处

     

    食物中一些吃起来发苦的天然成分,对健康颇有益处,大家应该常吃。

     

    1.柚皮甙:预防血栓

    柠檬、柚子等柑橘类水果的皮中往往含有柚皮甙等类黄酮物质,所以吃起来有淡淡的苦味。研究发现,柚皮甙具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的形成。

     

    例如,吃完果肉后,不妨学着利用柚皮。把青黄的柚子皮切成丝,中间柔软的白色海绵部分切成片,和蜂蜜一起制成柚子茶,有辅助消食、祛痰、解酒的功效。

     

    还可以与肉类搭配,做成柚皮扣肉、柚香粉蒸肉、柚皮蒸排骨等,柚香和肉香互相渗透,别有风味。

     

    2.奎宁:消暑解热

    苦瓜的苦味主要来自奎宁(又称金鸡纳霜),作为一种生物碱类物质,它是人们对抗疟疾的良药,研究发现,它还有消暑解热的作用。

     

     

    整体而言,苦瓜中维生素C、钾含量丰富,是蔬菜中的佼佼者。苦瓜还含有铬和类似胰岛素类的物质,是糖尿病人理想的食疗选择。

     

    最好挑选果瘤较大、饱满的苦瓜,不仅瓜肉较厚,营养价值也更高。

     

    3.咖啡因:清醒头脑

    茶、咖啡中的苦味主要来自咖啡因,它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保持头脑清醒。

     

    哈尔滨医科大学评价国内外46篇文献后得出结论,饮茶对人体有积极作用,适量饮茶可降低2型糖尿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卵巢癌和胃癌的发病风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集19篇文献进行评价后发现,每天饮用1~2杯咖啡可降低总死亡风险,2~4杯总死亡率显著下降,同时可降低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喝咖啡时,尽量避免加糖和咖啡伴侣,以免增加热量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孕妇要减少咖啡摄入量,高血压患者则要注意喝咖啡的时间,尽量不要一早起床就喝咖啡,避免血压快速升高。

     

    4种“苦味”可能很危险

     

    咖啡、黑巧等苦味美食虽然让人无法拒绝,但有些苦味可能是“危险食物”。

     

    发苦的瓜菜

    平时吃的瓜菜如西葫芦、瓠子、黄瓜和南瓜等,如果吃着明显发苦,可能是瓜菜与其他植物嫁接,或者高温的环境下植物“自我保护”形成了大量苦味葫芦素(苦瓠子里面的碱糖甙生物毒素也属于葫芦素),吃后可能食物中毒甚至休克。

     

    这类食物经烹饪加热后生物毒素的毒性也不会减弱,瓜菜买回来去皮去瓤后,可先用舌头舔一下,苦的就不要吃。

     

    需要提醒的是,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素也比较危险,建议不要天天吃、顿顿吃。

     

    变味的柑橘

    西柚和橙子都属于柑橘属,它们本身的清苦味是因为含有特殊的柠檬苦素,吃进去对人体没有危害。

     

     

    有的橘子可能外观上看不出来,但是吃着有些变味,甚至发苦。这是由于长期低温储存的橘子,因其原生质脱水,蛋白质及胶体凝固,降低了对微生物的抵抗力,霉菌等腐败菌易侵入果体生长繁殖,使橘子苦味加重。

     

    橘子若部分发霉,其余部分也不要吃了,因为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扩散到果实的其他部位,对健康造成威胁。

     

    薯心发硬的红薯

    红薯在一些霉菌作用下会染上黑斑病,表皮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加热做熟也无法完全去除,薯心会因此变硬发苦。人吃后数小时至数日,会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出现。

     

    因此,生吃或熟吃有黑斑的红薯,都可能会起中毒。建议碰破皮的红薯保存时间不要过长,要经常检查,及时挑出有褐色或黑色斑点的红薯。

     

    鲜杏仁

    苦的鲜杏仁含有“苦杏仁甙”,水解后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和苯甲醛,吃多了以后会中毒,甚至可能致命。

     

    虽然中医上会用苦杏仁与其他中药搭配治疗感冒咳嗽、气喘、慢性气管炎等疾病,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

     

    不过,苦杏仁经过加工之后,大部分苦杏仁甙已经被除去了,这样就不必担心中毒的问题。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