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前几天的一个医疗事故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发现即使是临床外科医师,也不是对所有的病理报告都能理解到位,给患者最恰当的解释和依此给予最恰当的治疗。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说明一下病理报告的解读和会诊。
病理报告结果的意义,我们普通老百姓即使拿到病理报告结果也是更不明白其中的意义的。那么,这其中我们老百姓要注意什么呢?我们需不需要去另一家医院会诊?一般本单位临床外科或内科医生是不会建议去外院会诊地,因为害怕您走了不在他这治疗了(尤其是这科不是本病的权威水平)。
病理虽称为疾病诊断地金标准,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正确诊断,水平较低也会有差错,这就不是金标准了。
首先,拿到病理报告要看这个病理报告结果的诊断是什么样子的。结果的确定性有多大?一般病理报告结果有以下几种(之前我的文章《病理报告要要文嚼字地看》已经介绍了):一类:直接明确诊断。写法为:直接写##癌/瘤/病。可信度极高,临床医生可据此直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类报告可信,诊断什么即是什么病。
如果是淋巴瘤还是建议去另一家医院会诊,淋巴瘤有其特殊性,初次治疗错误再治就难了。
二类:意向性诊断。当病理医生对疾病诊断基本明确,但又不能完全肯定时,会在诊断名称前加考虑,符合,考虑为,倾向,不除外等词语,可信度依次降低。这些报告的原因多是由于标本取材过小,或病变为极罕见的形态,或需要结合患者本人的其他特征,由于病理医生不接触患者无法获取相应信息,因此,临床医师需结合他掌握的更多的其他信息综合考虑。一般写法为,低分化癌,倾向腺癌等。需做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或建议再次取材送检或外院会诊等。这类报告诊断某病,还是有可能不是的,建议会诊或进一步检查明确。三类:描述性诊断。若送检的组织不能满足对疾病诊断的需求,如只有血细胞或坏死物,或仅见部分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未见到临床提示的可能病变,并不是病理医生差,而是神经标本不合格决定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候临床医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真正取到病变也是可能的。另外,有些无法明确分类的良性病变可能也会采取描述诊断。这类报告应看描述的内容是什么决定下一步处理。四类,无法诊断。组织太小,电烧严重,挤压等可使组织无法观察。医生会写因为某原因,无法观察。建议再次取材送检,请结合临床。这类报告诊断也是无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除了那些直接报告是某癌瘤的结果,临床也完全不怀疑诊断时,可以考虑不去会诊。如果是其他类型的不确定性诊断,除了由于组织过小无法诊断地情况,都建议去另一家医院会诊,防止贻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身体伤害。
感谢阅读浏览,如有问题咨询请在站内搜索本人联系咨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现在大家闻癌色变,为了预防癌症,很多机构推出了癌症体检。癌症体检有用吗?普通人能怎样预防癌症呢?
体检真的能查出早期癌症吗?
答案是:肯定的
癌症的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体检属于二级预防,但是,想要真正发挥体检对于癌症早防早筛的“哨兵”作用,关键取决于这三个条件:
(1)常规体检≠防癌体检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常规体检是对心、肝、肺、肾、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进行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一些常见的慢性病。但由于肿瘤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病灶体积微小,部位隐匿,普通体检缺乏敏感性和专业性,我们习惯地抽血、拍个胸片、做个彩超,并不能有效地筛查出癌症,以至于有不少人每年都坚持做体检,却仍突然被确诊为癌症中晚期。
(2)防癌体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
防癌体检专业性强,讲究个体化和有效性,应选择专业的机构进行,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肿瘤科医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防癌体检。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肿瘤科医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防癌体检。目前很多体检中心上推出了各种的防癌体检套餐,价格很贵项目也很齐全,但不一定适合自己。此外,还要警惕那些打着“一滴血查出几十种癌症”“一个检查看到你全身的肿瘤病灶”噱头的忽悠式检查。
(3)防癌体检要规范化、个体化、深度化
防癌体检应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力求个体化、深度化。河南省肿瘤医院陈小兵教授将其具体概括为“体”、“验”、“影”、“镜”、“理”5个字,也就是体格检查、抽血化验、影像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5种手段。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国人高发的癌症如肺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都有确切的防癌早筛方法。
常见癌症防癌体检项目清单[1]
癌症种类 |
高危人群 |
体检项目 |
肺癌 |
正在吸烟或曾经吸烟,且吸烟指数≥400(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的年数) 长期暴露于恶劣环境或职业致癌物的人群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以及既往曾患肺结核等肺病的患者 年龄≥50岁的中老年人 具有肿瘤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罹患恶性肿瘤的人群 |
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 |
外周血血浆SHOX2/RASSF1A/PTGER4基因甲基化检测 |
||
食管癌 |
年龄若≥45岁,符合下列任意一项,都应视为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定期参加食管癌的筛查: 来自食管癌高发区; 有上消化道症状; 有食管癌家族史;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过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喜食高温或腌制食物、口腔卫生不良等) |
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 |
胃癌 |
年龄≥45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应视为胃癌的高发人群,应定期接受胃癌筛查: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Hp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 (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
胃蛋白酶原检测(PG)、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Hp的血清学检测可与PG、G-17检测同时进行,更适用于胃癌筛查 |
胃镜检查及其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
||
肝癌 |
40岁以上男性或50岁以上女性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有长期酗酒,合并糖尿病者 有肝硬化者 有肝癌家族史者 |
每半年复查一次腹部彩色超声+血清甲胎蛋白(AFP) |
结直肠癌 |
50岁以上人群,符合下列任意一项情况,都应视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定期参与结直肠癌的筛查: 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包括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和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 本人具有结直肠癌病史。 本人具有肠道腺瘤病史。 本人患有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 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
结肠镜+病理活检; |
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等;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检测 |
||
粪便隐血试验;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
||
乳腺癌 |
45岁以上的女性就应该接受规律的乳腺癌筛查,具有以下情况的人群更应高度重视: 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三代之内的直系亲属中,有人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 家族中有亲属患乳腺癌、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 月经初潮年龄≤12岁。 绝经年龄≥55岁。 使用“雌孕激素联合”的激素替代治疗不少于半年。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 |
40-44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乳腺触诊
|
45-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乳腺触诊 |
||
大于69岁的一般风险女性: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
||
宫颈癌 |
曾患有或正患有生殖道HPV感染者 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或其男性配偶有多个性伴侣 性生活过早(早于18岁)的女性 其男性配偶的性伴侣患宫颈癌者 HIV感染者或患有梅毒、淋病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长期服用避孕药、吸烟及有毒瘾者 有宫颈病变家族史者 |
21-29岁女性:单独细胞学筛查,每3年一次
|
30-65岁女性:细胞学+HPV联合筛查,每5年一次 |
||
>65岁女性或子宫全切术者:需要根据过去20年内没有CIN2以上病变情况,评估筛查方案 |
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因此,我们应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2]: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
2.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3.身体出现的异常感觉:哽咽感、疼痛等。
4.皮肤或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6.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
7.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力异常,鼻血,头痛。
9.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当然,远离癌症最好的办法是做好癌症的一级预防,也就指病因预防,即知晓各种致癌因素,并合理规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吸烟、肥胖、缺少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酗酒、压力过大、心理紧张等都是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可以有效防止癌症的发生[2]。
癌症不会传染,但一些致癌因素是会传染的,一些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人乳头状瘤病毒、肝炎病毒、EB 病毒等)是会传染的。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接种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2]。
最后,想对大家说,你现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影响你的健康。
审核专家: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陈小兵教授
996,顾名思义,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或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超长时间工作制度。
其实,关于996工作制的声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它起初发源于程序员群体,他们不堪忍受加班压力而成立了名为“996ICU”的论坛,在其中宣泄这种不满,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但这种工作制度和加班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互联网公司,而是存在于社会各个行业岗位,成为常态。
大众热衷于编一些996和资本家的段子,并以“打工人”“社畜”“韭菜”自嘲等等,这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李国华火遍了各大平台,登上了热搜榜第一,因为他的提案——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引起了各位打工人的广泛讨论。李国华本人就是一位医生及医院院长,深知996对健康的伤害。
他表示,目前加班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某些行业严重超时化,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劳动者维权困难,员工的休息时间被严重剥夺。这种现象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并需要采取措施对其监管。
监管工作制度的建议在重要场合被提出,意味着996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议题范围,这是996第一次在庙堂之上被讨论,劳动法不能被忽视,普通人的呼声也无法再回避。
那么,从医学角度看,熬夜加班又是如何实实在在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众所周知,从人体整体水平上,生物钟控制着我们一天24小时的昼夜节律,从细胞水平上,细胞有着固定的分裂周期,那么,再推及到分子水平上,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可能具有节律性,而夜班工作可能会破坏癌症相关基因表达的节律性,使其发生紊乱。
最近,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杂志上的研究Night shift schedule causes circadian dysregulation of DNA repair genes and elevated DNA damage in humans,揭示了夜班是如何增加患癌风险的。
这是一项对照实验,实验对象是模拟上夜班或白班的健康志愿者。共有14名参与者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睡眠实验室呆了7天,一半参与者进行了三天的模拟夜班工作,另一半则模拟白班工作,所有参与者都遵循固定的规程,该规程用于研究人类生物学节律而不受任何外部影响。
他们在恒定的光照和室温下以半躺的姿势保持清醒24小时,并每小时给予相同的零食,每三个小时抽取一次血液样本。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进行分析,与白班相比,癌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节律在夜班条件下发生变化,夜班工作者的白细胞比白班工作者的白细胞出现更多的DNA损伤。
此外,DNA修复相关基因在白班工作条件下有着明显的节律,而夜班情况下则失去了节律。研究表明,夜班工作扰乱了癌症相关基因的昼夜节律,推迟了其表达时间,在夜间人体最需要DNA修复时,降低了修复效率,从而出现了更多的DNA损伤,增加了癌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对现实生活中的轮班工作者进行同样的实验,对一直上白班和夜班的人进行更长时间的观察,以确定夜班工作者未修复的DNA损伤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从而最终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早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外周血中有51种代谢物(占总代谢物的39.2%)在平常时表现出明显的24小时节律,在夜班条件下有节律的代谢物则有53种(占总代谢物的40.8%)。在平时有节律但在夜班时没有节律的19种代谢物主要由脂质(6种溶血磷脂、3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鞘脂组成)。
分析表明,其中溶血磷脂显著富集,这些代谢物在夜班条件下失去了节律,而其它代谢物则未受夜班影响。对这些在夜班条件下节律失常的代谢物鉴定,发现它们在平时已经显示出节律不齐的迹象,并且在个体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75%的节律代谢物特征受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在群体水平上,大多数节律代谢物在夜班条件下发生变化,导致相对于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呈失调状态。
不同受试者之间也显现出差异性,但在所有受试者中,节律代谢物的变化也遵循稳定的模式。在昼夜节律错乱期间,氨基酸水平的节律发生波动,基因表达节律也发生波动,从而诱导了血浆代谢产物与节律钟之间的异步状态。
这些研究最终有利于开发预防策略和药物,来解决DNA修复过程的错误时机。它们也可以作为优化癌症治疗时机的策略基础,以便在有效性最大、副作用最小的时候进行治疗,这种疗法成为时间疗法,需要根据夜班工作者的内部节奏进行微调。
华盛顿州立大学 Elson s. Floyd 医学院教授、华盛顿州立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资深作者 Hans Van Dongen表示,夜班工作者面临着更高的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他们的癌症风险也明显增加,还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夜班对人们身心健康的损伤常常被忽略,这是引起人们重视的研究,为今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预防因昼夜节律紊乱而引起疾病。
看完这两项研究,小编觉得,与其等到加班熬夜生了病再吃药,,从源头上遏制这种不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记得马云曾经说过996是福报,这个嘛,福报没看出来,代谢紊乱、心律不齐、癌症、抑郁症倒是一个也跑不了,打工人的心酸大佬们是真不懂。
约束996现象,能够逼迫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率,让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大众的身心健康,对于社会发展,绝对是一件大好事。一位打工人做起!
参考文献:
1. Bala S.C. Koritala, Kenneth I. Porter, Osama A. Arshad, Rajendra P. Gajula, Hugh D. Mitchell, Tarana Arman, Mugimane G. Manjanatha, Justin Teeguarden, Hans P.A. Van Dongen, Jason E. McDermott, Shobhan Gaddameedhi. Night shift schedule causes circadian dysregulation of DNA repair genes and elevated DNA damage in humans.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 2021; DOI: 10.1111/jpi.12726
2. Kervezee, L., Cermakian, N., & Boivin, D. B. Individual metabolomic signatures of circadian misalignment during simulated night shifts in humans. PLOS Biology, 2019;17(6), e3000303. DOI:10.1371/journal.pbio.3000303
作者 | 肝胆外科罗大夫
文章首发于 | 肝胆外科罗大夫
这是一位网友的故事,他在经历了烈火的煎熬与痛苦的考验后,获得了重生。这次重生让他感受了妻子之爱,见证了女儿的成长。
2001年,只有33岁的他检查出巨大肝癌,肿瘤长到12×13×17cm,比拳头还大。当时他的大女儿只有6岁。
这样的突变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好在妻子和他的守望相助、相濡以沫,他顺利完成了手术。在医院治疗三个月后,他顺利出院,在家休养半年后,正常上班了。
手术后他顺利度过了17个年头,事业有所提高,大女儿大学马上毕业,二胎也马上4岁了。他们夫妻二人共同努力偿清了当年治病的债务,还换了新房子。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6月他因为干咳到医院治疗,在按照咽炎治疗2个月没有好转后,他到当地省立医院确诊了肺腺癌晚期。
短暂的悲叹命运后,他和妻子很快振作起来,他们重披战甲,冲上前线,誓要与疾病抗争到底。妻子对他说,就是卖房子,倾家荡产,也要筹钱给他治病。
2018年7月19日,化疗开始,在艰难的抗癌征程上,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坚持着常人难有的坚持!
化疗第四个疗程结束以后,做CT检查显示,肺部原发病灶几乎全部消失,他和妻子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
与癌症的抗争并没有结束,他和妻子仍然走在抗癌的路上。接下来他又在医生的指导下化疗了4个周期,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他的故事回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查出癌症,倾家荡产也只能延长几年寿命,你还会继续治疗吗?
不过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遇到的故事却有可能让大家看到更多家庭面对疾病时的无奈。
25岁的小张因为腹胀痛、乏力、消瘦来看病,检查后发现是肝右叶巨大的肝癌,因为他合并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手术切除肿瘤对于他来说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肝癌大到已经几乎超过了一半的肝脏,加上肝硬化的病情,如果手术切除,很有可能无法保留足够的残肝维持身体的需要。这样的手术可以说是在悬崖上跳舞--九死一生。
医生为他提供了第二套方案--肝移植。肝移植是目前能够“根治”肝癌的有效方法,但是这样重大的手术同样是收益与风险并存,而且花费巨大。
单纯的肝癌肿瘤切除术,大概需要15万左右,肝移植的费用,保守估计也要50万,后续还要有一些费用。这并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
但是这种情况就像题干所说的,可能倾家荡产,才能延长3-5年的寿命。这样的问题抛在了小张的父母和亲戚面前。
你以为,钱是最折磨人的事情,但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样更考验亲情的细节。如果选择肝移植,肝脏来源十分困难,小张的病情没有办法等待很久了。现在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就是家属捐献一部分肝脏给他。
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成为这个家庭最难以抉择的事情。
最后配型成功的父亲,经过家族长辈的劝阻,拒绝了捐肝的建议。因为他是这个家庭的重要劳动力,如果躺上手术台,遇到了什么危险,这个家庭最后的顶梁柱也塌了。
当然,这个选择没有告诉小张,他还需要现有的治疗中等待。最后他们选择了冒险进行肝脏肿瘤切除手术。
回看这个问题,真的太难回答了。有一句话人们常说,事情没有发生到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有时候,也不是你做了选择,事情就能如预想的方向发展。
所以医学仍然是不确定的科学,就像美国医生特鲁多说的那样:医生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癌症太可怕了!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一发现就是晚期!
按照癌症的分期,癌症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时候,癌症的症状很轻微或者几乎没有,中期的时候会比较明显,如果发展到晚期,则特别明显。
所以,要想及时发现癌症,就要在症状出现的时候,越早检查越好,即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高度重视,比如我们上周接诊了一名腰背痛的患者,刚开始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一直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用了不少膏药,又是理疗,又是按摩,但症状却始终没有缓解,腰背痛反而越来越剧烈,为了查明病因,患者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很快发现了真凶,之所以会引起腰背痛,其实根本不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是胰腺癌。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也别把它们想的如此简单,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及时到医院,即便检查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也买一个放心,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也花不了你多少钱。
第一,腰背痛,虽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比如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有一种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那就是癌症,肾癌,胰腺癌,各种癌症腰椎转移,都可能会引起腰背痛。
第二,腰背部活动障碍,出现腰背部活动障碍,别简单认为只是腰椎病,很多癌症也会引起,但是癌症引起腰背部活动障碍,往往提示癌症已发生了腰背部转移。
第三,腰背部肌酸胀,很多人并不感觉到腰背痛,只是感觉到腰背部酸胀,很多人误认为是肌肉的问题,事实上,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所致。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如果是良性病变,即便拖的久一点,也不会危及生命,可如果是恶性肿瘤,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癌细胞很可能发生远处转移。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
目前中国癌症患者人数来说,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就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且数据正在持续上升的趋势。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在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在2.5%的增幅。尤其是肺癌、肝癌、上消化道系统、肿瘤以及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依旧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
每次给住院患者进行饮食宣教的时候,都听到很多患者在偷偷议论,医生告诉我们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说不定他们私底下吃的比我们还多。
医生也是人,面对美食的诱惑,大多数人都无法抵挡,医生也是如此,我一直告诉我的患者,健康的饮食习惯是一门大学问,可是说简单也简单,良好的饮食习惯就是注意营养的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多喝水,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要总是不吃早餐,也不要总是去吃夜宵,同时,吃饭的时候还不要喝酒。
同一种食物,不同的做法,也决定了你的食物健康不健康,一条肉质鲜美的鲈鱼,采用清蒸的方法,不仅保持了肉质的鲜美,而且还保证了营养,但是把鲈鱼进行高温油炸,很容易破坏蛋白质,因为蛋白质遇高温会变性,而且油炸后的鲈鱼,不仅脂肪高了,也容易产生致癌物。
作为医生,我一直建议我的患者四种食物一定不要碰,而我自己,也是这么坚持的。
第一,腌制的食物不要碰,很多人特别爱吃腌制的食物,早上的时候米粉或者面里要放腌制的萝卜,酸豆角,榨菜,中午和晚上,桌子上还是腌制的食物,各种腌制的蔬菜,腌制的肉,腌制的蛋都是人们的最爱,但是天天吃,你的身体却容易出问题,腌制食物里不仅富含很高的盐,还富含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不致癌,但是与蛋白质结合后形成亚硝胺,却是一种强致癌物。
第二,烟熏的食物不要碰,经过特殊熏制的食物,虽然味道很特殊,但是熏制后的食物,却容易产生致癌物苯并芘,这同样是一种强致癌物。
第三,油炸的食物不要碰,很多人爱吃油炸的食物,油条,炸鸡,薯条,几乎把所有能油炸的都炸一遍,但是长期进食油炸食物,不仅血脂会高,也容易导致癌症的发生率增加。
第四,过烫的食物不要吃,很多人爱吃过烫的食物,觉得这样让食管很舒服,但是长期进食过烫的食物,很容易导致食管黏膜的损伤,最终诱发食管癌。
染发是一件让不少人上瘾的事。然而,“染发剂是否有致癌风险”始终存在争议。
为了详细评估染发剂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哈佛研究人员发起了一项研究。
科学家在研究了12万美国女护士长达36年的数据后,在近日给出了答案。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采访专家,教你看懂染发剂的成分,降低染发的伤害。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杨淑霞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分会委员 尤艳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印第安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等机构的联合研究证实,使用永久染发剂与皮肤癌、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这项研究采用的是著名的护士健康研究队列,历时36年,共招募了超过12万名年龄在30-55岁的美国女护士。
根据本研究的需求,最终有117200名女护士的数据被纳入到本研究之中。
每两年,这些护士都会收到问卷,问题包括:你染发了吗?染发频次是多少?是否患癌症?
在36年的随访期间,一共有20805名女护士确诊为实体恶性肿瘤,1807例血液癌症,22560例基底细胞上皮瘤,以及279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此外,累计有4860名女护士死于癌症。
在排除了年龄、种族、自然发色、体重指数、尼古丁及酒精摄入量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
研究结果
1.永久染发剂的使用者与未使用者相比,皮肤基底细胞癌发病风险略有增加,尤其对于天生头发颜色较浅的女性,皮肤基底细胞癌发病风险高6%,但没有使用越多风险越高的关系。
2.乳腺癌方面,使用永久染发剂的人与未使用者相比,前者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激素受体阴性)的发病风险均出现了升高,且染发剂的使用频率及剂量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染发次数每增加50次,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1%~2%。
研究中女性个人使用永久性染发剂和天然头发颜色对特定癌症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的影响
3.使用永久染发剂者卵巢癌发病风险较未使用者高出21%,与乳腺癌一样,卵巢癌的发病率与染发剂的使用剂量呈正相关。
4.使用过永久性染发剂的自然深色头发的女性,患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了289%,但在浅色发色女性受试者身上未观察到。
5.个人使用永久染发剂与大多数癌症发病风险和癌症相关死亡风险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性。如脑肿瘤、结肠直肠癌、肾癌、肺癌等发病风险未见增加,但根据天生头发颜色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故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使用永久染发剂与许多癌症发病风险有关,且先天头发颜色也有影响,提示经常与染发剂接触的人需要有所警惕。这种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的证实。
要选出一款健康安全、效果好,适合个人需求的染发剂,先要弄清它们各自的特点。
根据固色持久度,染发剂可以分为三类:暂时性染发剂、半永久性染发剂、永久性染发剂。
选购时除了留意价格、颜色外,还要留意标签成分标注,尤其是对化妆品内某种成分过敏的人士,应避免选择含有这种成分的产品。
染发对人体的伤害与染发习惯密切相关。天气、颜色等看似无关的因素,都可能加重其危害。
错误1:雾霾天染发
染发剂含有害物质仲胺,它作为染料固定剂可以让颜色更稳定,但能渗透到头发和皮肤中。
它能与烟草烟雾或空气中的废气反应,形成强致癌化学物亚硝胺。因此,雾霾天染发致癌风险可能更高。
错误2:染的颜色太深太艳
一般情况下,颜色较深或鲜艳的染发剂,对苯二胺的含量较高。
而含有对苯二胺之类的染发剂多为永久性的,这类产品因效果更持久更受青睐,但对头发头皮的伤害更大。
错误3:同时又染又烫
不少人为图方便,选择染发和烫发同时进行。
其实烫发使用的药水多含有碱性成分和氧化剂,它们会破坏头发表层,使头发的内部结构失去保护,导致头发发黄、发脆,没有弹性和光泽。
此时染发对已经受损的头发无疑是雪上加霜。
错误4:不适合染发偏要染
以下5类人群最好别染发,否则比别人的伤害更大:
对染发剂过敏者,头皮受损的人,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全的人,正在妊娠、哺乳的女性,有癌症家族史的人。
虽说染发容易导致过敏,使头皮发红、瘙痒,甚至增加癌症风险,医生并不推荐。奈何不少爱美之人无法抵住诱惑。既然非要染,怎么做才能降低染发的伤害?
01染发前一天别洗头
头皮分泌的油脂能很好地保护头皮,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有害物质通过头皮渗入体内。
02染发前做皮肤测试
染发前应取染发剂涂在耳后或手臂内侧娇嫩的皮肤处,观察2~4天,如果没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过敏反应再染。
03发际周围抹点乳液
在涂抹染发剂前,可在发际周围抹点乳液或凡士林油膏,这样万一沾上药水也比较好清洗。
尽量将染发剂涂抹在离发根1厘米处,避免染发剂直接接触头皮。
04不混用染发剂
不要将不同品牌的染发剂混合使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有害物质。
05一年最多染两次
不要频繁染发,两次要间隔3个月以上。中老年人一年染发别超两次。
06没必要次次全染
不少中老年人染完后没多久发根又变白了。此时,建议只染新长出的白发部位,把变白的地方染黑即可。
07染完后多清洗
为避免染发剂长时间残留在头皮上,染发后应多洗头,洗时要避免抓破头皮,以免化学物质进入体内。▲
本期编辑:刘云瑽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郭铁亮
无花果是真的不开花吗?无花果树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被誉为“生命之果”。据说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把无花果叶当成了遮羞布。可惜大家都不熟悉无花果,无花果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神秘。你知道吗?无花果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纤维和多酚。洗完可以带皮吃。除了特殊的味道,它还有很多功能。让营养师来告诉你!
无花果不是没有花的。我们吃得整个无花果是一个大容器,里面包着许多小花!也就是说,我们吃的不是水果,而是它的花托、花朵和花蜜,学术上称之为“隐花头”。无花果成熟后,肉厚、软、甜、多汁,可直接整块食用,也可切片、泡茶或晒干。但是因为新鲜无花果很难保存(毕竟是花而不是果实),如果生产的干成本结果很难与进口货竞争。
抗氧化活性。
无花果含有大量多酚,包括类黄酮和花青素。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消除体内自由基,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持美丽。
抗癌。
除了刚才提到的抗氧化剂,无花果中还有一种微量元素“硒”,通过抑制正常细胞的突变和癌细胞血管的增生,达到抗癌的效果。此外,已经证明多糖可以增强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力,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消炎。
无花果含有多种有机酸,包括柠檬酸、富马酸、琥珀酸、苹果酸、草酸等,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在中医里,无花果的主要作用是“咳喘,利咽”。如果喉咙发炎发痒,用无花果干泡茶,有助于缓解。
改善便秘和痔疮。
无花果含有大量果胶,属于水溶性纤维。它通过高吸水性软化粪便,易于排出。此外,无花果还含有大量的脂质,可以通便。里面的草酸盐可以缓解便秘,吃多了会刺激胃肠黏膜,可能会引起腹泻。
1.肾病患者:无花果含钾量高,每100克含钾离子898毫克。肾病人应慎用。
2.胃肠功能差:无花果中的植物含量高,尤其是未成熟的果实,对胃有很大的刺激,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因为它的通便作用,腹泻的人不应该吃它。
3.花粉过敏:如前所述,无花果果实含有无花果的雌蕊,所以也含有大量的花粉,过敏者应避免服用!
4.肥胖和糖尿病患者:虽然无花果提取物有助于降低血压,但新鲜或干燥的无花果含糖量较高,需要严格控糖的人要避免!
左肋骨上方疼痛可能是癌症,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单从这一症状并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
1.癌症:发生于胸部的肿瘤比如肺癌,可能会由于肿瘤对组织的压迫或者肿瘤本身的坏死,或渗出液对胸膜的刺激,均可导致左侧胸部出现疼痛的症状。
2.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的狭窄,可能会在运动或劳累过后诱发心绞痛的发生,此时也会出现左侧肋骨上方疼痛的症状,疼痛呈压榨样。
3.呼吸系统疾病:比如肺炎、肺结核患者,由于炎性物质的渗出以及长时间的咳嗽,均会导致左侧肋骨上方疼痛的症状。
4.外伤:当左侧肋骨上方受到撞击时,可能会导致局部肌肉的损伤,甚至导致肋骨骨折,此时也会有疼痛的表现。
左肋骨上方出现疼痛时,需要及时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明确病因。
“吃肉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这是否有科学依据?”
今天去查房的时候,有一个病人说他在网上看到有言论认为吃肉会增加癌症的风险,他对这个观点是半信半疑的。考虑到自己之前一直大鱼大肉的,所以他就比较担心自己因为吃肉而得癌症,因此就问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到底长期吃肉是否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呢?哪3种肉是我们应该少吃的呢?
1.吃肉真的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吗?这有什么科学依据?
红肉致癌的风险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人刚开始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估计都有点惊讶,毕竟这对于无肉不欢的朋友来说,可以说是“灭顶之灾”呀!那红肉致癌的观点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红肉致癌的结论是源于一项动物实验,这个实验把动物分为两大组,一组动物每天摄入一定量的红肉,而另一组动物则不吃红肉,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统计这两组动物得癌症的概率,结果发现长期吃红肉的这组动物得癌症的概率确实比不吃红肉的动物得癌症的概率高。
金枪鱼
可能很多人认为红色的肉就是红肉,其实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拿兔肉、小牛肉来说吧,它们就不是红色的,但是它们却属于红肉。即便是红色的肉,也不一定就是红肉,拿金枪鱼和火鸡腿来说吧,它们的外观虽然是红色的,但是它们却是白肉。
世界卫生组织对红肉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只要是来自于哺乳动物的肉,就都是红肉;来自于哺乳动物以外的肉都是白肉。
红肉致癌的理论是被得到公认的,早在2015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红肉列为了2A级致癌物,也就是说红肉致癌在动物实验拥有比较充足的证据,在人体实验没有充足的证据,红肉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这里需要注意,世界卫生组织对致癌物等级的划分是基于致癌性可能性的大小,和致癌的危险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大家对这句话不太理解,这里我来举例说明。就拿黄曲霉素、砒霜和来说吧,它们都属于1级致癌物,只要少量接触就会有致癌的风险,而烟和酒也属于一级致癌物,但是它们的致癌性很显然是没有黄曲霉素和砒霜的强的。
目前来说,红肉致癌的具体机制还不是太明确,但是有观点认为哺乳动物的肉中含有外源性的唾液酸,而这种物质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肉在烹饪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杂环芳烃和杂环胺类物质,这两种物质具有致癌性,所以长期吃肉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有点生活经验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在夏天的时候,一块肉在常温下保存,基本上2~3天就能闻到比较臭的味道,这说明肉的腐败程度比较高。当我们吃了肉以后,里面的营养被人体充分吸收以后,就会暂时储存在结肠内,这个时候里面的肉的腐败程度也是比较高的,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所以,长期吃肉会增加肠癌的风险也就不足为怪。
2.既然吃肉致癌,那我们还能吃肉吗?哪3种肉应该少吃?
根据现有的证据,每天多吃100g的红肉癌症的风险会增加100g,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得癌症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提升17%以后,它依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我们都知道,红肉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外,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比如铁、锌、烟酸、维生素B12、核黄素等。我们不能因为红肉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就一点红肉都不吃了,毕竟我国的膳食指南也是强调了均衡饮食,而且也提到了需要适当吃一些肉。
如果我们注意控制吃肉的量在75g以内,优先选择白肉,尽量选择蒸、煮、炖的烹饪方式,吃肉的时候搭配着吃点蔬菜和水果,那得癌症的风险就会很小很小!
不过需要注意,以下这3种肉建议少吃:
加工肉类:我们需要明白加工肉类的定义,即经过腌制、烟熏、发酵、风干等方式处理,用以提升口感或者延长保存时间的肉类,主要包括火腿、香肠、牛肉干、腊肉、罐头肉等。
在2017年的时候,加工肉类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了一类致癌物的清单中,而且有研究发现,每天吃50g的加工肉类,得大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18%。
加工肉类致癌主要考虑和里面含有亚硝酸盐和多环胺类化学物质有关。新鲜的肉类在腌制、熏制等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但是它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的亚硝胺类物质是具有致癌性的。肉类在烹饪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胺类物质,而这种物质也具有致癌性。
生鱼片: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吃生鱼片的习惯,而且吃的主要是淡水鱼。淡水鱼可能会被一种名为华支睾吸虫的寄生虫感染,当人吃了这种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生鱼片后,这种寄生虫就有可能会寄生在人体内。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肝脏内的胆管内,长此以往,可引起胆管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从而增加肝癌的风险。
另外华支睾吸虫目前已经被列为了一类致癌物,我们平时尽量不要吃生肉片。
高温烹饪的肉类: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食物在高温下烹饪,会发生一种名为美拉德反应的化学变化。在这个化学变化之中,会产生一种丙烯酰胺的致癌物,而丙烯酰胺已经被列为了2A级致癌物。
虽然说高温烹饪的肉类致癌性不强,但是长期大量摄入,肯定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少吃或者不吃高温烹饪的肉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老人这样说,长期不发烧不生病的人,一生病就会是大病,更容易得癌症,而那些时不时患个感冒发烧的人,往往不容易得癌症。有人不以为然,而有些人却信以为真,他们甚至身体没病都总想整出点小病来,因为现实中的确不乏平常身体非常硬朗很少生病的人突然查出大病或者癌症的例子。到底这种说法是真的吗?有没有科学依据?今天专家来告诉你真相。
长期不发烧的人更容易得癌症吗?
首先说结论,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癌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非常确切,而且导致癌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绝不是说不发热就容易得癌症这么简单。可能有人会说高温可以杀灭癌细胞,经常发热的人癌细胞不容易生长,所以就不容易得癌症。高温的确可以杀灭癌细胞,由于肿瘤细胞对热不耐受,所以在癌症的治疗技术里面有一种叫热灌注疗法,是利用物理的方法给人体全身或局部加热,并利用高温把肿瘤细胞杀死。但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把温度加热到40多度以上才能够起效,而人体发热很少会达到这个温度,上了40℃就已经会受不了了,而这个温度并不能够把癌细胞杀死。
另外还有一点可以证明,那就是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力非常好的人其免疫系统可以提前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细胞,并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而那些免疫力较差的人免疫系统则会发现不了或者杀灭不了。而免疫力非常好的人恰恰是平时不怎么发烧的人,因为他们的身体免疫力也能够保护他们免受细菌病毒的感染,相反那些平时经常感冒发烧的人才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恰恰可能才是更容易得癌症的人。
为何有些人平常不怎么生病却会突然查出癌症?
我们不排除有少部分这样的人,虽然这些人身体免疫力好,但免疫系统偶尔也可能会有打瞌睡的时候,难免会有漏洞。更重要的是,正是平常不怎么生病,才给了这些人身体非常好的假象,即使偶尔有什么不舒服,也不轻易去医院检查,以为熬一下就过去了,最后就熬出大病了。而且,这些人平时也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所以哪怕癌细胞正悄无声息地开始在身体里生长,也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早治疗,这才引起了严重的后果。
因此,并不是长期不发烧的人更容易得癌症,而是经常感冒发烧的人更可能容易得。但无论是哪部分人,都避免不了得癌症,只是概率大小罢了。我们常说癌症很可怕,死亡率高,其实癌症是可以根治的,就看是否及时发现。所以应该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建议每年至少进行1次全身体检,这样癌症才能够及早被发现,并及早进行根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