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正规医院进行药物流产,不需要住院,但是需要在门诊进行。不能在家私自口服。
进行药物流产时,所使用的米非司酮以及米索前列醇,属于特殊药品。使用药量不够,起不到流产作用,服用药物过量,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所以,这两种药都需要在门诊医生督导下口服。
1.口服米非司酮后: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恶心,呕吐等现象,如果在口服药以后半小时内将药片吐出,还需要加服药物。
2.口服米索前列醇后:观察患者有无腹痛,阴道出血,出血量的多少,是否有膜样组织,或者胚胎组织排出。还要观察排出胚胎组织是否完整。对于部分药物不敏感的女性,后期可能还需要陆续加服药物,保证药物流产的成功。如果出现阴道出血过多,伴有大量血块,需要应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效果不好者可以直接清宫。
常规口服益母草或者是生化丸,促进子宫修复。通常要求一个月之内避免发生性生活。不要过于劳累,如果阴道出血量比较少,可以一周以后来院复查彩超,了解宫腔是否有残留组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很多人不愿意吃抗病毒药,可能都有一个相同的心理阴影,乙肝治不好,需要终身吃药。
诚然。慢性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市面上所拥有的抗病毒药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种类型。前者是口服,后者是肌注。
目前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主要作用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而非直接杀灭病毒。
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持续地抑制病毒复制,达到控制肝脏炎症,保持病情稳定,减轻肝脏纤维化,减少或防止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发生,改善和维持患者良好的生存质量。
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患者,理论上是需要终身服药的。
但是对于一些慢性肝炎的患者,一定的情况下是有机会治愈,并不需要终身吃药。
比如一些患者抗病毒治疗后,DNA测不到,表面抗原小于1500,肝功能正常,没有干扰素应用的禁忌症,可以考虑后续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我们不止一次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没有人喜欢一直吃药,所以总是希望能不吃药,但是放过支架以后需要终生服药,只是,前提是并不是因为支架而终生服药,是冠心病本身需要长期服药。
一、冠心病本身需要长期服药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冠心病一旦确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几乎是需要终生服用的,这是因为冠心病确诊以后,可以明确的就是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此时患者不管用不用放支架,或者用不用搭桥,对于已经出现的冠心病,都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避免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
二、支架只是一种治疗手段
支架只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都需要放支架,还有的不需要,还有的需要搭桥,所以,不必拿支架说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支架植入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更需要严格的药物服用依从性,因为支架的植入,不高强度的抗血小板聚集和调脂稳定板块,那么支架内急性血栓、亚急性血栓的形成,会出现新的急性心血管病事件。
三、该支架的情况都有哪些?
事实上,需要支架植入的冠心病,都已经是比较严重或者是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差的病变,此时的支架植入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质量。而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植入的支架,则是挽救心肌的最好的办法,所以,无论哪种需要支架植入的情况,冠心病的情况都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情况或者程度,此时的冠心病和比较轻微不需要植入支架的冠心病相比,更需要我们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不管怎样,支架植入也好,支架不植入也好,一旦确诊冠心病,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把药吃好,避免更不好的情况出现,才是最基本的道理。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强迫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第三版和第四版中,被归类于焦虑障碍谱系,命名为强迫性焦虑障碍。而DSM第五版中,强迫症从焦虑障碍中被分离出来,与躯体变形障碍、拔毛症、囤积障碍和抓痕障碍组成一个独立的疾病分类——“强迫及相关障碍”。
严重的强迫症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日常生活,所以强迫症患者非常有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千万不要一个人扛着。
治疗目标
强迫症的治疗目标是:强迫症状显著减轻,社会功能基本恢复,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减少复发。
强迫症状减轻到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可以这样来判断,如强迫症状中尤其是强迫动作,患者每天花费的时间少于1小时;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在可以耐受的范围或几乎没有焦虑;能够带着“不确定感”生活;强迫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小或几乎不造成痛苦;患者能够应对压力,防止症状有较大的波动。
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应最大限度减少症状的频率和程度,尽可能让患者接受带着症状生活,尽量减少疾病对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让患者愿意接受持续治疗。
治疗原则
强迫症需要长期治疗,而且需要医患联合,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建立有效的医患治疗联盟、定期评估、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多学科联合制订治疗方案、治疗环境的选择、药物治疗的选择与序贯性、关注治疗的依从性。
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是否使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联合治疗,取决于患者症状的特点和严重程度、共病的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及治疗史、心理治疗的可获得性、患者当前的治疗、患者对治疗的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
有56%~83%的强迫症患者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如情感障碍(包括有自杀倾向的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怖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酒精或物质滥用或依赖、抽动障碍等。
及时治疗强迫症,可以尽可能的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减少焦虑情绪;不仅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获得大大的提升,更可以让家人的担忧缓和,精神和经济负担减轻,因此,千万不要独自隐忍,要相信医学的力量,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于治愈的可能性就会越高,预后也会更加理想。同时,大家也一定放平和心态去看待强迫症。
经常会有住院的患者,拿着口服药来问,我来输液就行了,吃这么多口服药,多伤胃啊,我不想吃。甚至有患者明确表态看,我不吃口服药,我只要一年输两次疏通血管的药就行了。那么输液用药真的能代替口服药吗?今天给你解释清楚。
据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年使用输液8瓶(袋)远远超过国际上2.5-3.3瓶(袋)的水平。很多人认为打针挂盐水病好得更快。也跟部分医生的认知水平相关,喜欢把输液当成营养品和第一选择,而且要输够疗程。
的确相对于口服而言,静脉输液优点是药物直接进入体内,避开了消化系统的影响,能保证在体内用药物达到预期剂量,缺点是安全性差。
根据大多数报道,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80%,《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占57.8%,远超口服和肌注给药。
过度输液可能出现以下危害
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二、输液微粒可堵塞微血管
三、刺激血管加重心肾负担
四、增加感染风险
五、伤害皮肤、胃肠系统等,甚至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六、致热原反应,空气栓塞
需要输液的3种情况:
①确实需要用药的患者,如有吞咽困难或选用的药物肌肉注射吸收效果不好时。
②患者虽能口服,但存在严重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时。
③病情危重、神志不清,药物必须在体内迅速起到效果时。
如果不是这3种情况,建议最好不用或少用输液这种治疗方式。
世卫组织确定合理用药原则是,
“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输液并不是万能的”。
有人说注射用药起效快,快是快点,但也没有人们想象的快。起效时间与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有关。脉注射最快,1~5分钟药物全进入体内,口服药1~2小时完成吸收过程,肌肉注射0.5~3小时完成吸收过程。静脉滴注时间人为控制的差异较大,最常见的一瓶250毫升的液体一般在0.5~2小时内滴完。
由此可见,相对于口服,静脉注射最多快2小时,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最多快1.5小时。平时,有多少疾病要争取这2小时呢?
为了早起效2小时,就要冒4倍的安全风险,值得吗?如果你没有以下情况:抢救、重危、吞咽障碍、胃肠道吸收能力差、胃肠道不能耐受药物刺激、无相应口服剂型等,还是选择口服吧。
需要输液、肌注还是口服药,看来是要根据患者情况决定的,那么在不得不输液情况下,是否就能替代口服药呢?
我们不妨用肺炎来举个实例:
如果肺炎较重,给了静脉的抗生素,那么口服的抗生素,根据情况就可以暂时不用了,等病情相对稳定了,静脉的抗生素停了,可以序贯口服抗生素治疗。而肺炎病程中,可能会有止咳的口服药及化痰的口服液,也是不能单纯用抗生素输液替代的。
而对于冠心病的患者,比如心梗了,暂时需要输硝酸甘油作为扩管药物,那么口服的硝酸酯类药物暂时可以不服用,但是对于抗血小板、他汀类等药物是不能用输液药物替代的,所以还是药继续口服。
再比如我们心内心衰的患者,因为心衰加重住院了,平时口服利尿剂效果不好了,这时候就要先停止口服,给予静脉利尿剂,而对于其他抗心衰的药物,比如螺内酯、倍他受体阻滞剂及某某普利(某某沙坦)抗心衰的金山角药物,也是不能用输液替代的。
入冬以后医院急诊量增加,患者就诊时应遵从医嘱。对给药方式不主动要求,也不过分抗拒。
冬日临近,一年一度的流感高发季也即将随之而来,那么今年的流感疫苗你打过了吗?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少人可能会在心中嘀咕:流感疫苗真的有用吗?甚至反问一句:难道打了疫苗就不会得流感了吗?相信这样的疑问是很多人犹豫或拒绝流感疫苗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感疫苗为什么“无效”?
关于流感疫苗“没用”、“效果不好”、“接种了还是会得流感”等等的否定之声一直是此起彼伏,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流感疫苗确实达不到100%管用,甚至在某些年份的有效率可以低到10%,但这并不是因为疫苗“无效”,而是流感实在太过于“狡猾”了。
流感可分为甲、乙、丙三型,而且每一型下面还包含了数十种的亚型,但是不同种类病毒之间的疫苗却并不通用,也就是说如果只打了一种流感疫苗是没有办法预防其他流感的发生的。
而每年世卫组织根据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流感中心统计汇总的数据,分析过去一年中各国的流感病例及病毒样本,以此来预测下一年可能流行的病毒株,提出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以便药厂能够据此来生产疫苗,一般来说,这样的疫苗能够预防40%-60%的感染。同时这也意味着,一旦预测失准,那么当年就可能出现疫苗效果不佳的情况。
接种流感疫苗的必要性
可能有的人一听:什么?有效性才40%-60%,甚至还有可能无效,不打了不打了……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悲观,在大多数年份里,流感疫苗与流感流行毒株的匹配性还是不错的,具有良好的保护力。而且即便没能防住病毒,也可以起到减轻感冒症状的作用,预防重症和并发症的发生,换句话说就是不至于看医生甚至住院。
同时,很多人都接种流感疫苗以后还能形成集体免疫,避免流感疫情的爆发。所以,尽管流感疫苗没有100%的效果,但依然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
1、普通感冒,甚至是一些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都与流感症状相似,但流感疫苗只能预防流感,需要加以区分。
2、流感疫苗接种的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同时,当流感病毒株发生变异时,原来的疫苗就失效了,所以流感疫苗是需要每年定期接种的。
3、流感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抵抗力,这样当面对真正需要治病的病毒时,身体已经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所以流感疫苗的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在接种后需要2周左右才会在体内产生抗体,接种流行感冒疫苗的时间应该在流行感冒高峰期之前的1-2个月内进行,以发挥良好的预防功效[1]。
所以为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接种流感疫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无论是流感还是普通感冒的预防,平时都应注意勤洗手,避免触摸眼、鼻、口,如出现发烧或其他流感症状时,应尽早自我隔离、及时就医确诊。
在新疆能够接触到的高血压病人远远高于内地,这主要和当地人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也体现了我们内科学教科书上对于高血压的阐述,北方多于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于汉族居住地区。在这里我见过血压240/ 120的患者,仍然在我面前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去医院的这种意思。也有去一个牧区义诊,竟然没有发现一个血压正常的情况,但这些人都没有去医院。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血压多少才要去医院,很多时候跟个人意愿有关!但就医生的标准我们来讲一讲多高的血压需要去医院?
一、新近发现的高血压!
对于既往没有高血压的病人,无论什么时候发现高血压,只要是初次发现的高血压都建议到医院去就诊,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在医生那里得到合理的建议和治疗。
二、反复波动的高血压!
对于已经诊断高血压或者已经诊断高血压很久的病人,如果最近出现血压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血压持续反复波动,不能控制达标的情况,那么我们也建议到医院去找医生进行咨询,调整药物,控制血压达标。
三、伴有其他症状的高血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的高血压原来没有相关症状,但最近出现了新发的伴随症状,比如头疼、头晕、视物不清、言语不利、胸闷气短等症状,那么我们也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就诊,排除是否出现了高血压的相关并发症。
四、伴其他不能处理的情况!
当然不仅仅是以上三种情况需要到医院就诊,如果我们的高血压出现了,其他不能自行处理的一些情况,比如血压过低,比如有药物副作用等等,那么也建议到医院进行就诊。
其实我个人还是建议,如果您有血压控制不良或者是其他自己不能解释的情况,都建议到医院找医生进行就诊咨询,毕竟医生作为专业人士,他们所了解和所知道的情况会比我们更更多。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冠心病是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疾病,因为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改善预后治疗,所以在即使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口服药物来改善冠心病的预后!
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冠心病患者都需要长期口服那些药物?
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冠心病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所以,一旦确诊冠心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需要长期使用的!常用药主要有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较为常用!
二、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已经有大量的临床证据证实,冠心病的治疗是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的,而且最新的指南对他汀的推荐级别也越来越高!常用药主要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其中又以阿托伐和瑞舒伐较为常用!
三、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减慢心室率,减少心肌重构,减少心肌耗氧的作用,在冠心病、心衰、高血压的治疗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患者能耐受,也需要长期使用!常用药主要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其中又以美托洛尔较为常用!
四、降压降糖药物
高血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最常见的元凶,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也是需要长期使用的,需要把血压血糖控制达标,才能减少心血管继续损害!
五、其他冠心病合并症药物
比如冠心病合并心衰、合并严重心律失常,那么治疗心衰和心律失常的药物就需要长期使用了,以保证冠心病的预后!
其实冠心病本身就是生老病死中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要正规服药,可以有效预防很多冠心病的并发症!长期吃药,你做好准备了吗?如果没有,让我们最健康的活着,远离冠心病!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冬天来了,到医院定期输液“保养”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起来,定期输液似乎成为了老年人不成文的规定,许多子女也认为定期给父母输液保养是尽孝的一种方式,而且在许多“医务人员”口中,定期输液也成为这些“医务人员”和病患维持交往保持联系的有效方式,其实,在以往诸多的科普中,许多科普都普及了定期输液不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理念,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人前仆后继,争前恐后的来医院定期“保养”,今天我们就再来讨论一下,定期输液真的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怎样才是正确的“保养”和预防方式?
第一、“保养预防”的健康意识值得提倡!
其实,老年人自己主动要求定期保养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此类人群对健康追求,对自身身体更高要求的渴望和体现,良好的保健意识有利于老人更好的做到拒绝不良习惯,按时遵医嘱服药等,但健康意识不是“自认为”怎样。其实,这个问题从侧面也反应出来老年人正确的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而此类知识的匮乏,需要更多人和媒体投入到正确保健知识的科普当中,只有正确的知识占据了主流,错误的常识才会被拒而远之。
第二、输液保养的保健方式适用于那些人?
输液保养的方式并不是没有适应症,静脉输液因为其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使得其起效更快,更为迅速,所以非常适合急性发病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需要迅速解决的症状,所以,对于心脑血管急性期的病人,输液治疗就显得比较重要。那么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呢?也就是刚刚发病或者发病数天内的心脑血管疾病,如果发病已经数月或者数年,就算不得心脑血管急性期啦!
第三、输液保养有哪些坏处值得警惕?
既然输液保养的方式不对,那么有哪些不对的地方?或者输液保养的方式会有哪些不利于健康的地方?
1.输液给药的方式不值得提倡,输液是较为危险的给药方式之一,因为其是将药物直接输注到血管内,所以,其发生输液反应、医源性感染、血管炎、过敏等可能性大大提高,而这些反应,通过口服或者其他方式可能会大大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
2.输液有可能反成罪魁祸首,输液导致的血管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甚至是药物大分子导致的微栓塞,可能导致凝血机制被激活,从而不但没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反而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我们见到许多输液保养中发生心脑血管病的例子不胜枚举。
3.输液可能导致其他疾病,老年人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进行性变差,药物都需要肝肾代谢,而心肺功能需要一定的容量负荷,在大量液体进入血管后,可能加重心肺负担,导致心功能不全或者肺水肿,甚至经肝肾代谢的过程中导致肝肾功能不全,所以,如果输液不当,不仅不可防病还可“致病”!
第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既然输液保养不值得提倡,那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少用食盐到适量运动,从戒烟限酒到少放食用油,从控制体重到良好心态,从避免熬夜到合理饮食,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靠两次输液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其实输液治疗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真的要给其一个好处的话,我认为,让老人觉得心里舒坦是最大的好处,如果老人觉得输液之后神清气爽,更加舒坦,或许输液也不是没有用处,毕竟,高兴是最大的保健养生润滑剂。
这正是:
输液保健影响大,
多数老人知道它,
收益甚小害处多,
不良陋习远离吧!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很高,有很多心肌梗死的死亡都是发生于院前的,也就是说,在患者还没有到达医院之前,就发生了心源性的死亡。
而是不是到达医院的心梗,就都能抢救过来呢?
当然也不是,有数据显示,即使到达医院,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也大约在15%左右,也就是说,即使到了医院,100个心肌梗死的患者,也要有十个左右的是不能顺利出院的。
那哪些情况影响到患者住院后的存活与否,以及抢救是否能够成功呢?
1.心梗部位
前壁心梗影响心功能属于大概率事件,而右冠状动脉的闭塞,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心率减慢,回旋支闭塞的患者,似乎心脏破裂的概率更高,所以,心脏心梗部位,决定了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概率。
2.面积大小
心梗面积大小,更是直接威胁和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心梗面积越大,其预后越差,而心梗面积越小,其相同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风险相对较小。
3.并发症多少
心梗后并发症,是心梗后患者死亡的绝大多数原因,心梗并发症有很多,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二尖瓣腱索断裂等等,发生严重并发症以后,患者死亡率则大大上升,患者的存活可能则会越小。
4.个体差异
患者自身情况越差的情况下,其死亡风险可能会更高,如果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比如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血管病等等疾病,那么患者可能存活的几率则会大大降低。
5.其他因素
比如患者心梗后就诊的时机,到院后选择的治疗方式等等,都会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
影响患者心梗后能否存活的因素很多,其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心梗到院后都会存活,即使医疗技术大大发展的今天,心梗仍然是威胁我们健康的一个重要杀手,需要每个人去警惕。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虽然现在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在面对一些疾病的时候,人类也是束手无策。就拿恶性肿瘤来说吧,很多人提到这种疾病,内心还是畏惧的。
之前在电视剧经常会有放到关于癌症的一些事情,比如某个人被诊断出有肺癌了,自己知道以后,结果没有过1个月,病人就去世了。还有一些电视剧或者故事提到的是得了癌症以后,心态比较好,就当做什么都不知道,结果也活了很久,甚至癌症不治而愈了。于是大家就认为癌症患者拥有比较好的心态能够存活的久一些,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个人看法。
1.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不一定就活的久一些:
其实单纯从寿命来考虑,如果得了癌症而不知道,那样肿瘤转移的速度就会加快,试问如果癌细胞侵犯了大脑、心脏、气管等部位,那人能活得久吗?
如果病人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采取一些积极的治疗措施,那毫无疑问寿命是长于不知道自己有癌症的人
如果单纯考虑心态而不去治疗,当然是拥有好心态活的久一些。但是恶性肿瘤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单纯靠好的心态也是没有办法使其恢复正常的。
可能会有不少人觉得我是为了让病人去医院治疗,进而增加医院收入。其实并非如此,虽然癌症无法治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治疗措施来延长患者的寿命。虽然放疗、化疗带来的危害不小,但是和癌症本身造成的危害相比,肯定还是治疗的意义更大,要不然人类还发明这种治疗方式干嘛呢?
这里我之所以说好的心态不一定就使癌症患者寿命延长,因为这个主要是看癌症的分期。如果是癌症早期,好的心态肯定作用明显一些,而到了癌症晚期好的心态作用也不大了。这就好比一个大象在奔跑,后面有个蚂蚁在后面拉着大象,阻止它奔跑,虽然可能蚂蚁确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力量真的很微小。
2.知道癌症以后有好的心态,生存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之前想必大家都听过很多人是被癌症吓死的,这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那些得了癌症的人之所以生存率提高了,和他们拥有好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从医学的角度来思考,当人听到自己被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时候,人体会有应激反应,促使人体分泌一种皮质醇激素,而这种激素对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免疫力本身就是和癌症对抗的,如果免疫力下降,癌症恶化的程度肯定会加快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那些拥有良好心态的人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选择直面人生,这样他们能够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治疗措施,这样的话自然也就能够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