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尿病对脑血管的危害

糖尿病对脑血管的危害
发表人:乔宇

糖尿病是脑梗塞发病的一大危险因素,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可以从以下方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塞的发生:

  • 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可以引起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异常,造成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从而引起动脉硬化、动脉粥样变。
  • 血流变的异常:糖尿病可以使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还可以破坏红细胞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引起全血黏度增高,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脑细胞脑血管引起脑梗死的发生。
  •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的病人大多都合并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两者都可以刺激血管的平滑肌,以及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血管管腔狭窄,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还容易收缩血管,再加上之前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引起脑血管狭窄,闭塞脑细胞缺血缺氧坏死。
  • 导致低度的血管炎症:糖尿病使得血管发生炎症内皮损伤,从而吸引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斑块不稳定有可能是溃疡斑块,从而引起脑梗死的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患者认为糖尿病的并不会给患者本身带来实质性的伤害,认为糖尿病只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症,甚至放任病症不管,任由其发展。

     

     

    可是糖尿病真是如此吗?糖尿病在它普遍常见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害。

     

    糖尿病可不仅仅只是糖多而已!如果在患病之后不及时的对症下药或者治理不当,任其发展起来的话极有可能会诱发各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末梢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病等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安全的病症。

    这三大并发症一定要引起患者重视!

    1. 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患者血液中的糖分逐渐上升,不断的在侵蚀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导致人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小板大量的聚集在血管受损的地方,时间一久,便形成了一种叫做血栓斑块的东西,血栓斑块会引起血管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患上冠心病、心绞痛、脑梗等极难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

     

    2. 末梢神经病变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血糖含量太高,影响了人体血管的正常血液供给。末梢神经本就距离人体的中枢神经较远,血运供给本就相对较差,加之血糖过高,使得末梢神经对供给血液中的营养吸收效率大大降低,这便会使患者出现发冷、手脚麻木、走路不稳的一系列表现。

     

    3. 糖尿病足病

     

    足部在人体的最下方,血运分布相对较多,而患者血糖升高之后,供给给足部的血液常会出现血液淤积的现象!血液淤积过多加上血液含糖量过高,就会导致患者足部一旦受伤出血,伤口便极难自动愈合,同时还会引起伤口的溃疡及感染。糖尿病足病一旦出现,轻则需要进行手术缝合,重则可能发展成需要截肢处理的严重危害。

     

    以上便是最需要引起糖尿病患者重视的健康安全危害,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病情,不可过度的害怕,但也一定不能轻视了糖尿病。患者在发现患上糖尿病之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到正规的医院检查身体,听从医生建议采取规范的治疗。

     

     

    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可以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作息、运动、饮食习惯。不熬夜多运动,控制饮食,少盐少油,努力将糖尿病拒之门外!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内皮细胞、炎症细胞的功能与活性改变。而血管病变的发生通常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会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

     

     

    一、冠状动脉病

     

    冠状动脉病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其中,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比较常见,且冠状动脉硬化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更高。

     

     

    由于糖尿病导致血管受损,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可能导致心、脑、肾方面的疾病。

     

    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常累及股深动脉及胫前动脉等中小动脉。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炎和栓塞等也可导致下肢动脉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我国在2004、2012年的两次糖尿病足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足合并LEAD者分别为62.9%和59.0%,表明糖尿病合并LEAD是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China DIA-LEAD研究显示,我国50岁以上T2DM患者中LEAD的患病率为21.2%,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的足溃疡相比,LEAD导致的足溃疡复发率高,截肢率增加了1倍。

     

    由于LEAD与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动脉血栓性疾病在病理机制上有共性,如内皮功能的损害、氧化应激等。因此,在临床上这几种病变常同时存在,故LEAD对冠状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有提示价值。

     

     

    LEAD对机体的危害除了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死亡率更高。LEA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事件,在确诊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达21.1%,与已发生心脑血管病变者再次发作风险相当。

     

    三、脑血管病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为糖尿病并发的系列脑血管疾病, 其中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主要与糖尿病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血液高凝状态、微血管病变以及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病死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 病情恢复慢。

     

     

    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与一般的脑血管病治疗原则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特别是脑卒中急性期的处理过程中, 存在诸多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降糖药物的选择、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侯莉, 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2).
    2. 赵康.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9).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4.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世界中西医杂志, 2011, 6(4).
  •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我国糖尿病的患者众多,随着老龄化、生活节奏、生活方式、肥胖等诸多因素的改变,糖尿病的患者也将越来越多。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糖尿病会不会导致冠心病?估计在没有回答之前,很多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糖尿病当然会导致冠心病。咱们还是走进真实的糖尿病的世界吧!

     

     

    一、糖尿病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当然可以导致冠心病,而且是冠心病的诱因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原因。糖尿病对机体的损坏,主要体现在对动脉血管的影响上,他会诱发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导致动脉血管的病变。所以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体现在冠状动脉上就是冠心病。而且糖尿病不仅仅会诱发和加重冠心病,还是脑血管、外周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二、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有其独特特点

     

    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有着和非糖尿病患者不一样的特点,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对冠心病的诱发更强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冠状动脉多数有小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多支病变、严重病变等诸多特点,而且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中,无论是支架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搭桥治疗,其效果和非糖尿病患者相比,都会大打折扣。

     

    三、怎样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

     

    很多人更关心的是怎样预防糖尿病?以及罹患糖尿病以后怎样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其实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基本也是控制饮食、控制体重、控制不良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良好心态以及适量运动,这几乎可以成为预防所有疾病的一个标准化流程。但罹患糖尿病以后如何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控制好血糖,血糖达标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和因素。

     

     

    看懂了吗?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其他疾病的重要诱因,所以预防糖尿病导致的冠心病,十分重要和紧迫。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糖尿病是由于机体内胰岛素供应不足或机体细胞利用胰岛素能力下降而引起的一种代谢疾病,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患者血糖值高于正常人群,糖尿病可分为三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1型糖尿病偏向于先天疾病,并非完全是先天疾病,一般人也有机会患1型糖尿病,但这只是相对较少。而且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进食过多的精制食物,以及由于缺乏运动而使人体摄入的热量远远高于摄入的热量,从而导致体内胰岛素代谢出现问题,从而引起糖尿病。

     

    通常很难发现糖尿病症状,建议通过健康检查观察血糖值的变化,如果早期发现糖尿病问题,还可以通过药物、饮食控制和锻炼等方法,才能与疾病共存,也能保持未来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症状

    尿频,口渴:当血糖升高,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肾将多余的糖分排入尿液,同时也连带排出体内的水分,因而会出现尿频的现象,排尿过多体内就会缺乏水分,从而引起口渴。

     

    饥饿感:血液中的糖不能充分利用,导致身体能量不足,病人想吃精致食物以缓解饥饿感,但却让病情加重。

     

    减肥: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没有被充分利用时,人体开始摄入储存在体内的脂肪来补充热量,此时患者的体重可能迅速下降。

     

    视觉障碍:高血糖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出现视线模糊,眼疲劳等症状。

     

    其它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末梢神经反应,皮肤瘙痒,伤口不容易愈合,女性则可出现月经异常,男性可出现阳痿等。

     

    治疗糖尿病

    饮食控制:患者对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均衡营养的需求与正常人群相同,应养成定时定量的习惯,最重要的是总热量要固定。

     

    锻炼治疗:辅助性的饮食控制治疗,病人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热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改善胰岛素的作用功能,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降糖药:最初服用的药物剂量较小,为了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应与饮食控制和锻炼同时进行。

     

    注射液胰岛素:主要是针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妊娠、手术前后血糖过高等病患而采用的降糖药。

     

    糖尿病其实没有真正的治疗手段,只要病人在日常饮食上有所控制,就可以控制血糖的平衡,才能保证未来生活的质量。

  • 糖,是甜蜜的象征。同时,糖也给人们带来无限负担:肥胖、龋齿、皮肤变差、内分泌紊乱、血糖波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后发现,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

     

     

    “控糖”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养生方式,但你知道“控”的到底是什么糖吗?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众多糖里最改控的是哪一种,教你在不牺牲美味的同时科学控糖。

     

    受访专家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石平

     

    众多糖里,最该控制“添加糖”

     

    很多人把碳水化合物和糖画上等号,从而拒绝主食。

     

    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并不是单纯的“糖”,还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多糖,乳糖、麦芽糖等双糖,果糖、葡萄糖等单糖。碳水化合物又可分为天然糖和添加糖。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表示,在人体内,添加糖的代谢与天然糖没有差别,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但添加糖的“罪行”在于“热量高、营养低”

     

    蛋糕、饼干等食物中添加糖(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蜂蜜和葡萄糖)含量高,但维生素、膳食纤维、蛋白质的含量低;同质量的粗粮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天然糖),还有膳食纤维以及钾、铁等微量元素。

     

    添加糖多,心脑血管病风险高

     

    如果保持每天的热量摄入不变,摄入过多添加糖势必会挤占其他营养物质的占比,导致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不足。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为80~120毫克。

     

    糖分摄入过多时,血糖水平会过高,机体首先将其转变为肌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肌肉、肝脏中。

     

     

    但糖原的储存量也有上限,肌糖原约为120~400克,肝糖原约150克,多余的糖分会被机体转化为脂肪,囤积下来。

     

    久而久之便会刺激血管,导致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风险升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25 克大概多少呢?6 块方糖(一块方糖 4.5 克)。或许你觉得看起来还挺多的,但想吃过量真的非常容易。

     

     

    有实验检测显示,以一颗4.5克的方糖来计算:

     

    • 一瓶500毫升的某柠檬味碳酸饮料的含糖量相当于13块方糖;
    • 一瓶500毫升的某凉茶含糖量达10块方糖;
    • 一根50克的某花生夹心巧克力棒的含糖量为7块方糖。

     

    戒糖10天,血压、胆固醇好转

     

    糖摄入过多,会导致“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诱发心脏病,招来糖尿病,还会增加患脂肪肝、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医学专家曾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只要10天不吃糖,人体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10天的戒糖实验

     

    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内分泌科教授罗伯特·拉斯汀博士选取了43名肥胖儿童,进行了一项持续10天的试验。

     

    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尽可能地去除了受试儿童饮食中添加的糖(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比如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用水果代替薯条等。

     

    试验结束后,孩子们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了,糖耐量(人体分解糖的能力)则有所升高。这说明,糖对人体的害处是可以逆转的。

     

     

    不过,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也指出,减少糖摄入仅仅是改善健康的一部分,控制脂肪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坚持锻炼等同样重要。

     

    日常做到5点才能有效控糖

     

    控糖重要的是自觉限制饮食中的糖摄入,而不是盲目相信控糖保健品、抗糖食物等。

           

    #01  粗粮替代细粮

     

    尽量选升糖指数(GI)比较低的食物,限量选择升糖指数偏高的食物。GI越高,代表升血糖的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白米、稀饭等越容易吸收的食物,升糖指数越高,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粗粮的升糖指数较低。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也就是说,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3左右。

     

    #02  用甜味代替添加糖和游离糖

     

    生活中缺不了甜味,建议选择相对健康的“吃糖”方式:

     

    吃点糖分较高的水果或果干来解馋,如榴莲、香蕉、桃子、苹果、梨等;一些蔬菜的甜味也很突出,如南瓜、胡萝卜、甜菜等;三氯蔗糖、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菊糖等代糖,几乎不含热量,非常适合替代白糖。

     

    #03  多关注低糖或无糖食品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

    • 无糖或不含糖的食品,含糖量要小于0.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 低糖是小于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食品虽标注“无糖”,但仍含有麦芽糊精等物质,也不建议购买。

     

    #04  看食品标签,警惕隐形糖

     

    大家挑选零食时一定要仔细看食品配料表。

     

    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结晶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的位置很靠前,说明是隐形的含糖大户,尽量少买。

     

    #05  遵循饮食能量的两个平衡

     

    一般来说,饮食能量要保持两个平衡:

     

    能量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宜和平衡,即碳水化合物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不要对某一种营养物质太专一。

     

    “能量摄入=机体消耗”,能量供给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病,供给过少则会营养不良。

     

    控糖在于长期自律,不必寸量铢称,如果偶尔多摄入了一些糖,就少吃点主食、少吃点肉,这样就能保证一天的总能量摄入不会太高。

  •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很有关系,因为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皮发炎,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病变,所以都会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要注意三高的控制,避免有“大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产生。但其实很少人知道,糖尿病跟心血管的风险其实远比想像中的高,可以说“得到糖尿病就等于发生一次心肌梗死”。

     

     

    得到糖尿病就等于发生一次心肌梗死?

     

    许多糖尿病患者其实只要按时服药,生活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其实如果没有谨慎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像是三高、抽烟喝酒、熬夜,糖尿病患比一般人多了2~4倍的冠状动脉疾病风险。

     

    一般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比率大约是5%左右,但从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7年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为20.2%,比没有糖尿病、但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人‘再次’得心肌梗死的机率18.8%还高,现在医界的共识是,罹患糖尿病,就相当于得过一次心肌梗死,要这样来看待。

     

    而糖尿病患者得到冠状动脉心脏病之后,即使接受相关的治疗,像是心导管介入、心血管绕道手术,预后都比非糖尿病患者来得差;糖尿病患者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警讯,就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即使发生冠心病,也不会出现“胸痛”,等到终于发现都已经严重硬化、狭窄,也是造成预后不好的原因之一。

     

    那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做?

     

    控制体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除了饮食之外,也建议每周固定做运动,最好要达到150分钟以上的中强度运动,同时除了血糖之外,血压、血脂也要控制在标准值内,而且戒烟,才不会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中。

     

    有氧运动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在2016年发布的运动建议指引,有氧运动几乎是所有糖尿病患者能做的运动,如果体力还算正常,定期的检查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建议每周至少要做150分钟的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大约是会有点喘、但还可以讲话的程度,每次持续最少10分钟,频率最少每周3次。

     

     

    阻力运动

     

    虽然在做阻力运动的时候,患者的血糖可能会因为身体的自然反应而飙高,但长期来看,增加肌肉量、减少脂肪量能降低胰岛素阻抗、改善血糖值的稳定度,更能好好控制血糖。如果真的担心血糖波动,可以跟医师讨论调整药物的使用时间,或是碳水化合物进食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 脑梗塞也称为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吃方面主要包括日常饮食以及药物两个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没有好得快一说。1.饮食: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进而起到辅助控制病情和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可以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每日推荐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禽、鱼、乳、蛋类、豆类、油脂五大类食物,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常见食物如小米、燕麦、鸡肉、鱼肉、鸭肉、鸡蛋、牛奶、红豆、绿豆以及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2.药物:对于不适合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且无出血禁忌证,可尽早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的药物进行治疗。其次可服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可用于合并高凝状态、有形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的高危患者。一旦出现脑梗塞,需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和治疗,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糖化白蛋白(GA),医学上检测的糖化血蛋白含量可以代表在白蛋白生命期内葡萄糖平均水平的高低。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17-19天,糖化白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不受血清蛋白量、抗凝剂、非特异性还原物质等的影响,是判断糖尿病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一个较好指标。

    糖化白蛋白的3种作用

    1.用于评价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糖化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为:11%-17%。

    糖化白蛋白在近期总体血糖水平的评估方面较糖化血红蛋白更有优势。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近2 3 个月的平均血糖状况,所以无法作为糖尿病治疗方案调整后短期疗效的评判指标。由于白蛋白与血糖的结合速度比血红蛋白更快,因此糖化白蛋白对于短期内血糖变化较糖化血红蛋白敏感。如果你调整治疗方案后,糖化白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说明血糖控制良好。

    2.用于确定是否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应激性高血糖指机体在应激(外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糖化白蛋白判断应激性高血糖的切点为17.5%。糖化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升高的程度常与疾病,或应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用于筛查糖尿病

    糖化白蛋白≥17.1%时,提示糖尿病的可能。

    如果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40岁、肥胖、糖尿病前期、缺乏体力活动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仍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俗称“喝糖水”),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

    临床上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和持续葡萄糖监测,这4种血糖监测方法互相补充,并不能相互替代。

     

    参考文献
    •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曹相原主编.重症医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0):936-948.

     

  •  

    很多人对抑郁症并不陌生,但是你听说过脑梗塞后抑郁症吗?

     

    研究发现,脑梗塞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在20%到40%,它的主要表现为不安、焦虑、继而转入精神淡漠,无欲、表情淡漠、不动、自暴自弃、生活上完全依赖家属,甚至谩骂家人,多疑,不配合治疗为突出表现,不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部分患者表现抑郁三联征:情绪低落、思维活动迟缓、语言动作减少。

     

    35岁的小玲是不幸的,她是一名白领,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但怎么都没有想到,而立之年,自己却突然头昏,右侧肢体麻木,活动障碍。

     

    送到医院后小玲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虽然给予了积极的治疗,但还是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医生说,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发生多次中风,只是有时无症状而已,并不是年轻患者不会罹患,事实上,脑梗死的发生病因非常复杂,而动脉粥样硬化不过是最常见的病因罢了。

     

    更不幸的是,因为失去了健康,小玲无法接受现实,再加上自己生病后,丈夫和婆婆的态度都出现了改变,他们开始埋怨,甚至变得有些不耐烦。

     

    而在职场上一直很强势的小玲,看到如今的自己变成这样,内心不安,焦虑,很快演变为抑郁症。

     

    只是,这一切,小玲的家人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出院回家后,丈夫和婆婆对于小玲的态度更是越来越差,小玲万念俱灰,却又无可奈何,万般绝望之中,她偷偷喝下了百草枯,想一死了之。

     

    医生说,小玲被送到医院的时候,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她被安排住进重症监护室,但是百草枯中毒却引起了全身多器官功能的衰竭。

     

    最严重的是肝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肺纤维化,除了每天都要进行血液透析外,医生还为小玲进行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玲还是病入膏肓。

     

    最终,小玲的父母和丈夫都签字放弃了抢救,医生拔下了她的气管插管,呼吸机……

     

    小玲的悲剧让人扼腕叹息,但也发人深思。

     

    不要忽视脑梗死后遗症,如果你的家人出现了脑梗死,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

     

    脑梗死的恢复治疗非常重要,不但包括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还包括心理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常常被人称为“甜蜜的负担”。它是一种慢性病,如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身体各系统都会受到损害,也相对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55万余名中国人和新加坡华人的研究表明,即便是糖尿病遗传风险高的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可显著降低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让血糖变高的几个指标,并教你远离糖尿病。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王世东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杨国庆

     

    5大指标与高血糖密切相关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亚洲人糖尿病增长率直线上升。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近30年增长了10倍,已超过1亿,占全球1/4,已然成为全球糖尿病大国。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等完成,针对55.8万余名成年中国人(51.29万人)和新加坡华人(4.54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调查随访,研究包括体重指数(BMI)、饮食结构、体育锻炼、酒精摄入量、吸烟量。

     

    结果发现,在糖尿病遗传高风险人群中,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降低了57%,10年标化发生率为2.45%,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则为7.11%。

     

    与遗传风险高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遗传风险中等或低的人如果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低,降幅分别为66%和75%。

     

    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我国近50万人进行调查,发现99%的中国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均在“慢慢养病”。

     

    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习惯的人分别占29.4%和7.4%。

     

    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今年4月,上海市公布“不良生活方式排行榜”。调查显示,上海市一般人群常见不良生活方式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

     

    •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占82%;
    • “常吃油炸、烧烤和烟熏食品”,占79%;
    • “三餐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或深夜餐食”,占78%。

     

    同时,“久坐不动”也是职业人群“生活方式病”的“第一名”。作为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的上海市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可想而知。

     

    此次社会调查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表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手机、电脑普及,导致人们久坐时间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然而久坐不利于人体新陈代谢,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

     

    4个习惯增加患病风险

     

    王世东表示,家族遗传导致的糖尿病比例很低,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不良饮食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糖尿病占到80%左右。

     

    糖尿病可引发心、肾、眼、神经等部位多种并发症,需终身治疗,造成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又是如何导致糖尿病的呢?

     

    一胖毁所有

     

    杨国庆表示,肥胖是中国糖尿病大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

     

    这是由于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包括糖耐量低减、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比单纯体重超标的危险性更大,也就是说,腹型肥胖者更易发糖尿病。

     

    吃得太精细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精制谷物、加工肉类、红肉摄入较多是中国人主要的饮食危险因素。

     

    杨国庆说,精白米面等精制食物会造成血糖急升,增加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分泌和消解的效率,长此以往导致糖代谢系统紊乱,诱发糖尿病。

     

    久坐不运动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体力活动水平正急剧下降,1991年到2011年间,国人平均身体活动时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仅体力活动不足这一项就会导致4240万中国人患糖尿病。

     

    杨国庆指出,缺乏运动减慢脂肪分解,降低胰岛素受体数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抵抗。与不良饮食一样,长期不运动也是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

     

    烟酒不离手

     

    研究表明,戒烟和禁酒都可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

     

    烟草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不仅提高糖尿病发病风险,还会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诱发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过量饮酒影响糖代谢,引发胰岛损伤,与糖尿病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及时戒酒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反之,则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至少养成一个好习惯

     

    杨国庆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一直在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升至17.06%,但很多理念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糖尿病。

     

    1.控制腰围

     

    《中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规定,成年人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每年至少评估2次体重指数,保证其在正常范围内。

     

    另外,每个月要测量一下自己的腰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90厘米为腹型肥胖;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为腹型肥胖前期,大于85厘米为腹型肥胖。

     

     

    如有肥胖和超重情况,要及时调整饮食,多做运动。

     

    2.饮食科学

     

    合理饮食的原则是营养平衡、食材多样、控制热量、结构合理、高纤维素、低盐低糖。

     

    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应保证蛋白质占全天热量的15%~20%,脂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50%~60%;

     

    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同时,要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用全谷物或杂豆类代替白米白面等精制谷物,增加水果、蔬菜、坚果、低脂乳制品、鱼类和海鲜的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含糖饮料摄入。

     

    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讲,宜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平素畏冷、舌淡胖嫩的阳虚体质,宜多食牛羊肉等温补阳气的食品,少食梨、西瓜等生冷寒凉食物。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的阴虚体质,宜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温热易“上火”的食物。

     

    3.坚持运动

     

    根据个人年龄、性别、体能等特点量力而行,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可进行每周3~5天,每天30分钟的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运动时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以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同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避免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

     

    4.禁烟限酒

     

    糖尿病患者要远离烟酒,偶尔抽烟喝酒都不可取, 最好戒掉烟酒。

     

    如因一些原因难免需要喝一点酒,男性和女性成年人每日饮酒应该不超过酒精25克和15克。

     

    换算成不同酒类:

     

    2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750毫升,葡萄酒250毫升,38°白酒75克,高度白酒50克;

    15克酒精相当于啤酒450毫升,葡萄酒150毫升,38°白酒50克,高度白酒30克。

  • 我一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尤其是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影响。每当我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结果淹没,既有说服力十足的科学研究,也有充满恐惧的个人经历。这种矛盾让我更加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直到有一天,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找到了一个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从一开始的问候到最后的建议,整个过程都让我感到非常舒适和放心。医生详细地解释了避孕药的工作原理、可能的副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更重要的是,他还根据我的具体情况提供了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在我们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优思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避孕药,副作用相对较小。医生还告诉我,长期服用避孕药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只要掌握好禁忌症和正确的用药方法。例如,糖尿病伴血管疾病是避孕药的禁忌症之一,而我家人中有糖尿病的病史,这让我一度非常担心。但医生安慰我说,只要定期检查血糖和肝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就可以安全地使用避孕药。

    我也向医生询问了关于月经不规律的问题。医生解释说,避孕药可以帮助调整月经周期,减少不规律带来的困扰。同时,他还强调了正确服用避孕药的重要性,包括在月经周期的第1天开始服用、每天固定时间服用等细节。

    整个咨询过程中,医生始终保持着耐心和专业的态度,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并提供了实用的建议。他的话语让我感到安心和放松,仿佛所有的疑虑和恐惧都被一一解除。最终,我决定继续使用避孕药,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

    这次咨询经历不仅解决了我的疑惑,也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让我明白,面对健康问题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建议是多么重要。同时,我也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提供的便捷和高效的服务,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咨询。

    如果你也在担心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影响,或者有其他健康问题需要解决,我强烈建议你尝试使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服务。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找到专业的医生,得到满意的答案和建议。

    长期口服避孕药的注意事项 常见症状 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包括月经不规律、头痛、乳房胀痛等。易感人群包括肾功能损害、肾上腺功能减退、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疾病风险升高者等。 推荐科室 妇科或内分泌科 调理要点 1. 在使用避孕药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家族病史,特别是糖尿病、血栓等疾病的家族史。 2. 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品说明书正确服用避孕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用。 3. 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糖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脑血管疾病等,应立即就医。 5. 在停药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通常为一个月)才能开始备孕,以确保药物完全排出体外,避免对胎儿产生影响。

  •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这种疾病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周围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易发生感染,进而发展为肢端坏疽。

    糖尿病足病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干燥、无汗、肢端凉、浮肿或干枯,常有色素斑及汗毛脱落;肢端肌肉萎缩、营养不良、张力差、关节韧带易损伤;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夏科氏关节、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等;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流杂音,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患者常有肢端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脚踩棉絮感、鸭步行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蹲起立困难,常持杖行走;坏疽初期常因水泡、血泡、糜烂、感染等诱因逐渐发展为溃疡、坏疽或坏死。

    治疗糖尿病足病需要分阶段进行综合治疗。基础治疗阶段包括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支持治疗、纠正相关急慢性并发症以及对于坏疽局部保持引流畅通。去腐生肌阶段则需要手术清创,逐渐清除坏死组织,并运用各种生肌药物,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使创面早日愈合。动脉重建阶段主要是治疗大血管病变引起的肢端坏疽,避免截肢手术。同时,需要采用扩血管、抗凝、溶栓、恢复神经功能的药物,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与循环,促进侧枝循环形成和肉芽新生,使坏疽早日愈合。

    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关键在于日常护理。每天检查足部,包括脚趾间;定期洗脚,仔细擦干,特别是脚趾之间;避免赤足在室内外行走或赤脚穿鞋;不应该用化学物质或膏药来除去角化组织或胼胝;每天检查鞋的里面;如果视力不佳,患者不要自己处理足部;对于干燥的皮肤,应该使用润滑油剂或护肤软膏,但是不能用在脚趾之间;每天换袜子,不要穿有破损的袜子;平直地剪指甲;患者不要用刀修剪角化组织或胼胝,而应该由专业人员来处理;患者应定期让医务人员检查足部;一旦出现水疱、开裂、割破、抓破或疼痛,患者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

  •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顾名思义,是由于血糖长期偏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引发的一系列血管病变。这种病变最常见于下肢,表现为下肢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通过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下肢动脉血管可能出现硬化、斑块、狭窄甚至闭塞的情况。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常常表现为足部溃疡、肢体溃烂、感染以及皮肤病变等。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需要综合施策。首先,要积极控制血糖,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是治疗的基础。其次,根据血管病变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如扩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或者外科介入手术,如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成形术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风险。此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血管病变。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患者、医生和医院等多方共同努力。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自身病情的变化。医生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随访。医院应提供良好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控制血糖、合理治疗、科学保养,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我还记得那天,手上长了一个肉刺,疼得我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药店买了qing苯磺酸钙胶囊,听说对这种情况很有效。可是,吃了几天后,伤口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开始发炎了。我开始担心,这药是不是不适合我?

    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一下。医生问了我很多问题,包括伤口的位置、大小、是否有渗液等等。然后,他告诉我,这个药主要是用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或者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情况下使用的,并不是所有的伤口都适合吃这个药。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难道我真的用错药了?

    医生安慰我说,不用太担心,伤口发炎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例如不当的清洁方式或者感染等。他建议我先停用这个药,去医院做个检查,确定一下具体的原因。同时,他还给了我一些生活建议,例如注意休息、保持良好情绪、规律作息等等。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了,果然发现伤口是因为感染引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伤口终于开始愈合了。我非常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如果不是他们的及时帮助,我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现在,我也会经常去那里咨询一些健康问题,毕竟预防总比治疗要好。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呢?如果有,千万不要自己乱用药,还是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qing苯磺酸钙胶囊使用指南 常见症状 qing苯磺酸钙胶囊主要用于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治疗,常见症状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虚腰痛等,易感人群为糖尿病患者和静脉功能不全者。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或血管外科 调理要点 1.遵医嘱服用qing苯磺酸钙胶囊,不可擅自更改用药方案。 2.注意休息,保持良好情绪,规律作息。 3.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清淡饮食易消化。 4.适当饮水,避免食用辛、酸、麻、辣、油炸的食物。 5.忌烟酒,注意保暖,定期复查病情。

  • 伽玛刀是一种先进的放射外科技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伽玛刀治疗的准备工作、治疗过程、注意事项以及适应症。

    治疗前准备

    在进行伽玛刀治疗前,患者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保持头皮清洁卫生,治疗前一天洗发;
    • 按时服用基础疾病的药物;
    •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等;
    • 对于特定部位的肿瘤,需要进行视力、视野检查记录。

    治疗过程

    伽玛刀治疗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1. 固定头架(约10分钟);
    2. 磁共振定位(约20分钟);
    3. 设计治疗计划(约20分钟);
    4. 进行治疗(约40-60分钟)。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对讲电话装置与患者保持联系。整个治疗过程不需要全身麻醉,手术切口也不是必须的。

    注意事项

    治疗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伤口干燥卫生,结痂前不要洗头(大约3天左右);
    • 适当多休息,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等食品;
    • 继续按时服用基础疾病的药物;
    • 癫痫症状的患者需要坚持按时服药,待癫痫症状完全控制一年后再考虑减药。

    适应症

    伽玛刀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

    • 脑肿瘤(包括听神经瘤、脑膜瘤、脑转移瘤、垂体瘤等);
    • 癫痫;
    • 血管性病(如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脑血管瘤等);
    • 五官科的肿瘤(如鼻咽癌、颅咽管癌、鼻血管纤维瘤、内耳肿瘤、眼球后肿瘤等);
    • 其它功能性脑神经疾患(如三叉神经疼、顽固性头疼、帕金森氏病等)。
  • 我曾经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我每天都需要服用二甲双胍。起初,我只知道一两个牌子的二甲双胍,直到有一天我在药店看到了一种叫做泰白的二甲双胍缓释片。出于好奇,我决定尝试一下。然而,换了牌子后,我开始担心是否会影响药效。于是,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只要成分和含量相同,不同牌子的二甲双胍效果应该差不多。医生还告诉我,泰白是一种二甲双胍缓释片,可以正常服用。虽然我对中医不太了解,但医生建议我检查下肢血管彩超,以评估是否存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这可能是导致我脚总是冰凉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疑惑,还学到了更多关于糖尿病管理的知识。现在,我已经开始进行血管检查,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了我的治疗方案。感谢京东互联网医院,让我可以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就医指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就医指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四肢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易感人群包括长期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心血管科、神经科 调理要点 1. 定期检查血糖和血脂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 如果出现四肢发凉、麻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管检查和治疗。 4. 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止等。 5.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改善血管功能和四肢感觉。

  • 我还记得那天,手里紧握着强生的血糖仪,心中充满了疑惑和焦虑。糖尿病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回荡,像一只无形的巨兽,威胁着我的健康和生活。我的手指微微颤抖,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挑战。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的面容温和而专业,给了我一丝安慰。他耐心地听我描述了症状和担忧,然后建议我进行家用血糖仪和静脉血检测的对比测试。

    “都可以,”他说,“用之前最好都要和静脉血做个对比,一般都相差大概1左右。”

    我点了点头,心中仍然充满了疑问。家用血糖仪的读数总是比静脉血检测高一些,这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安。医生**解释说,这是因为两种测试方法的原理不同,家用血糖仪测量的是毛细血管血糖,而静脉血检测测量的是静脉血糖。虽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只要在同一时间点进行测试,结果应该是相对一致的。

    我开始了每周一两次的血糖监测,记录下每一次的读数。起初,我对这些数字感到陌生和恐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解读它们,并且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生活习惯对血糖的影响。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成为了我的日常,慢慢地,我的血糖水平也开始稳定下来。

    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让我感到非常幸运。他的专业知识和耐心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和疑虑。现在,我已经能够自信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生活也回到了正常轨道上。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地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和医生**。他们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健康。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挑战,但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支持,我们完全可以战胜它。

    如果你也在面对类似的困扰,不要犹豫,寻求专业的帮助吧。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保护它。血糖监测与调理指南 常见症状 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症状,易感人群包括有家族史、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等人群。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 调理要点 1. 使用家用血糖仪和静脉血检测进行对比,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 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并在血糖稳定后适当调整监测频率。 3. 遵循医嘱进行饮食控制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定期复查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如果血糖不稳定,应增加监测次数并及时就医处理。

  •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该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早期的中西医结合综合防治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预防策略一:未病先治。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防患于未然”和“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因此,预防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首先要从上游因素入手,预防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这两种危险因素的最好方法,包括科学合理的饮食、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减少精神压力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预防策略二:已病防变。对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血糖,定期检查空腹血糖或(和)餐后血糖,并针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预防。这些措施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良好情绪、合理的睡眠习惯、控制血糖、调脂稳定斑块和内皮、加强患足的保护与护理。同时,需要加强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以更有效地防止糖尿病下肢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策略三:病后防残。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应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正确的专科治疗,防止病情加重。同时,需要充分认识患肢保护和护理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避免一切损伤性治疗,以免造成截肢甚至并发心、脑、肾血管疾病而危及生命。此外,患者可能会经历长期的缺血性疼痛和截肢致残带来的极大心理冲击,因此,进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截肢术前及术后,可以减轻或消除术后幻肢痛或残肢痛的发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提高生活治疗。

  • 我是一位患者,最近感到左下肢胀痛的症状,于是我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医生非常细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让我感到很放心。医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并且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疑惑。我对这次的问诊体验非常满意,感谢医生的专业和细心。

    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神经血管病变,建议我继续控制血糖,并加用扩张血管的贝前列素钠片和营养神经的甲钴胺。医生还提醒我要注意清淡饮食,戒烟酒,适度体育锻炼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对医生的建议非常满意,相信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改善症状。

    在结束问诊后,我对医生的服务作出了评价,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非常感谢您的信任,再见!

  • 我妈妈53岁,最近半年来,她的手部血管突出,胀痛不已,甚至手腕内部出现了渗血点。作为女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一家人都很担心,尤其是她自己,总是说这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血管病变。每次她举高手臂,血管就不那么明显了,但一放下,疼痛和不适感又回来了。

    我们决定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医生听完了妈妈的描述后,给出了初步的诊断:考虑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医生建议口服甲钴胺和迈之灵来缓解症状。我们按照医生的指示,给妈妈服用了药物,但效果并不明显。即使血糖控制得很好,症状也没有得到缓解。

    我再次联系了医生,询问如果不吃药会有怎样的后果。医生说如果症状不缓解,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听到这话,我心中一紧,更加坚定了要劝说妈妈继续服药的决心。经过一番劝说,妈妈终于同意继续服用药物,并且我们也决定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家属的焦虑和无助感。每当看到妈妈疼痛难忍的样子,我就感到心如刀绞。同时,我也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医生们,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安慰。希望通过分享我们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主要表现为手部血管突出、胀痛和渗血点,易感人群为患有二型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群。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或心血管科 调理要点 1.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2. 口服甲钴胺和迈之灵,缓解症状; 3. 如果症状不缓解,及时就医; 4. 注意手部卫生,避免外伤; 5. 定期检查血管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