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得到糖尿病等于一次心肌梗死!多做运动抢救心血管

得到糖尿病等于一次心肌梗死!多做运动抢救心血管
发表人:张焱磊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很有关系,因为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皮发炎,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病变,所以都会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要注意三高的控制,避免有“大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产生。但其实很少人知道,糖尿病跟心血管的风险其实远比想像中的高,可以说“得到糖尿病就等于发生一次心肌梗死”。

 

 

得到糖尿病就等于发生一次心肌梗死?

 

许多糖尿病患者其实只要按时服药,生活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其实如果没有谨慎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像是三高、抽烟喝酒、熬夜,糖尿病患比一般人多了2~4倍的冠状动脉疾病风险。

 

一般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比率大约是5%左右,但从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7年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为20.2%,比没有糖尿病、但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人‘再次’得心肌梗死的机率18.8%还高,现在医界的共识是,罹患糖尿病,就相当于得过一次心肌梗死,要这样来看待。

 

而糖尿病患者得到冠状动脉心脏病之后,即使接受相关的治疗,像是心导管介入、心血管绕道手术,预后都比非糖尿病患者来得差;糖尿病患者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警讯,就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即使发生冠心病,也不会出现“胸痛”,等到终于发现都已经严重硬化、狭窄,也是造成预后不好的原因之一。

 

那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做?

 

控制体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除了饮食之外,也建议每周固定做运动,最好要达到150分钟以上的中强度运动,同时除了血糖之外,血压、血脂也要控制在标准值内,而且戒烟,才不会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中。

 

有氧运动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在2016年发布的运动建议指引,有氧运动几乎是所有糖尿病患者能做的运动,如果体力还算正常,定期的检查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建议每周至少要做150分钟的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大约是会有点喘、但还可以讲话的程度,每次持续最少10分钟,频率最少每周3次。

 

 

阻力运动

 

虽然在做阻力运动的时候,患者的血糖可能会因为身体的自然反应而飙高,但长期来看,增加肌肉量、减少脂肪量能降低胰岛素阻抗、改善血糖值的稳定度,更能好好控制血糖。如果真的担心血糖波动,可以跟医师讨论调整药物的使用时间,或是碳水化合物进食量,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死因,在我国居民的死亡中,40%以上都是心血管疾病!而且我国目前有三亿心血管疾病病人,可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高!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我们要如何防止心血管堵塞呢?

     

    一、能够避免的一定要避免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

     

    心血管诱发因素中,抽烟、酗酒、不运动、加班熬夜、焦虑抑郁等因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素,避免这些因素,可以减少很大部分的心血管堵塞!所以,能够避免一定避免非常重要!

     

    二、需要改善的一定要改善

     

    心血管诱发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都是心血管堵塞的重要帮凶!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而这些因素,只要我们稍加注意,这些因素也是完全可控的!所以,能够改善的一定要改善也很重要!


    三、不能改变的坦然面对

     

    心血管堵塞的诱发因素中,有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性别、遗传基因、性格等,对于这些没有办法改变的因素,我们需要坦然面对!

     

     

    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心血管堵塞,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找上门来!

     

    亲,看懂了吗?我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油炸食品吃多了,脸上会出现什么?
     ——笑容。”

     

    这个在美食界广为流传的段子,从侧面说明了「炸物」有多受当代人欢迎。

     

     

    走在街上,只要听到滋滋的油炸声,美食雷达就会自动开启,几乎无人能抵挡油炸食物的诱惑。

     

    除了过瘾的口感和香喷喷的味道,油炸食物还能带给你什么?我国科学家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发现,吃油炸食品,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并邀请营养专家解读,教你科学控制身体“含油量”。

     

    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委员会委员 于俊民

    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包巍

     

    每周多吃114克油炸食品,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

     

    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旗下心脏和心血管领域杂志《Heart》上。

     

    科学家汇总分析了17项相关研究数据,其中包括562445名参与者和36727起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数据,以评估吃油炸食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与食用油炸食品最少的参与者相比,食用油炸食品最多的参与者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8%,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2%,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37%。

     

     

    荟萃分析还发现,每周食用油炸食品每增加114克,心力衰竭的风险就增加12%,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增加3%。

     

    114克油炸食物是什么概念?范志红表示:

     

    1桶标准大的薯片是110克;1袋中等大的锅巴是100克;2根传统油条大约100克;快餐店的1份中号炸薯条是110克。

     

    当大家自行代入平时吃炸物的“剂量”后发现:一周要多吃114克油炸食物也太容易了……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调查的数据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精确,但无论如何,油炸食物和心血管疾病健康风险之间的关联是存在的,而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换句话说,吃得越多害处越大,这个关系是比较清晰的。

     

    吃得太油,身体有3重负担

     

    油炸食物如何偷偷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3个原因敲定了它的“罪名”。

     

    !热量增加

    油炸过程虽然会带来好口感,但这种口感本身就意味着高热量、高脂肪,促进肥胖发生,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1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运动量和其他饮食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多吃进去10克油脂,一年就会增重7斤多。

     

    !产生反式脂肪酸

    包巍解释,油炸产生的一种物质会使炎症反应增加,且油炸后,食物中健康的不饱和脂肪有所损失,不健康的反式脂肪含量却会增加,这些都不利于血管健康。

     

    如果进行反复油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还会促进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生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有害物质和致癌物

    欧盟曾出台“薯条法”,规定薯条不能炸得过焦,并要求炸薯条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地生成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

     

    淀粉类食品,120℃的高温处理就会产生丙烯酰胺,140℃~180℃是其生成的最佳温度。油炸、烘烤等烹饪手段是形成丙烯酰胺的绝佳条件。

     

    除了丙烯酰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氧化分解产物发生反应,还会形成糖化反应末端产物(AGEs)。它们都具有促炎作用,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稳住身体的“含油量”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用油41.8克,包括植物油37.1克和动物油4.7克,明显高于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克。

     

    如何把控身体“含油量”?卫健委和营养专家提出下列建议。

     

     

    买个带刻度的油壶

    对于健康意识较薄弱的人来说,定量控制非常难坚持,也过于复杂。

     

    有了控油壶,可以把每天吃油的量计划好,比如一个两口之家,如果都在家吃饭,每天用油不超过50克即可。

     

    如果没有控油壶,使用普通瓷勺也可以。一般1瓷勺油约5克,每天不超过5瓷勺,平均一个菜不超过1~2瓷勺(5~10克)。

     

    选对煎炸用油

    除了食物原料,煎炸用油的选择也很关键。一图梳理7种常见食用油的优缺点和烹调建议️⬇️

     

     

    换种烹饪方式

    以蒸、煮、炖、焖、凉拌这些健康省油的方式为主,而不要采取煎炸这种高油型的。

     

    烹调工具也很重要,传统的铁锅炒菜难免就得多放油,不然容易糊锅,一些更现代化的烹调工具如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等,用好了都可以帮助我们省油。

     

    在食物外裹层淀粉

    于俊民表示,如果煎炸不能避免,建议做些改变。给原料裹层面粉,这层“外衣”可以保持原料内的水分和鲜味,并减少营养成分流失。

     

    搭配绿叶菜一起吃

    吃油炸食物时,要把量控制好。如果一餐中有一道菜是油炸的,其他菜就要清淡少油,最好是凉拌菜、蒸菜、炖菜等。

     

    绿叶菜中含大量叶绿素和抗氧化物质,有助减少油炸速食带来的危害。

     

    此外,先吃些蔬菜水果后再吃油炸食品,会产生饱腹感,自然而然能少吃一些。

     

    ● 最后,生命君想告诉你:

     

    你没那么想吃油炸食物,但也不必因为偶尔吃一次而过分焦虑。

     

    只要日常按营养原则吃,少油食物为主,偶尔嘴馋一次没关系。

  •   运动有助预防和改善多种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近日,美国西奈心脏病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年男性和女性经常运动还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研究者回顾了1200例年龄在35~65岁的猝死病例,发现在运动过程中(如慢跑或骑自行车)出现的猝死仅占5%,还发现运动相关的猝死比运动无关的猝死经心肺复苏的存活率更高。猝死并不是完全出乎意料,其中1/3以上的患者在猝死前一周曾有胸痛或呼吸困难。虽然敏感人群进行用力运动会增加心脏性猝死和心脏病发作,但普通人群应当经常运动。规律运动可减少心脏病发作风险、减少猝死和卒中。

      首先,规律运动能增强心脏的电稳定性。心脏电不稳定是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电不稳定,容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经常运动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平衡交感和迷走神经功能,增强心脏电稳定性,从而降低猝死发生率。

      其次,长期合理有氧运动能降低猝死的相关风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都是猝死的风险因素。规律的户外有氧运动可辅助降压、降脂、减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心肺功能、预防糖尿病和骨质疏松,还能消除紧张和压力、调节心情。

      最后,常运动能降低心脏骤停风险。除了步行、做家务外,中速度较长距离的跑步、游泳、健身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都是不错的运动。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每周需运动3~4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不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时出现心脏骤停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增加5~6倍;经常运动的人,心脏骤停的风险只有静坐工作者的40%。

      运动强度的掌控可用年龄和心率作为标准。健康成年人常规运动的心率应控制在170减去年龄,例如年龄为40岁的人,常规运动心率是170-40=130次/分。但如果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且体质虚弱,常规运动心率的计算,可改为静息心率加上20~40。例如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为58次/分,常规运动心率可采用58加20~40,达到78~98次/分。

      需要提醒的是,不良天气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老年人还容易跌倒摔伤引发骨折,遇到雾霾天气、低温以及雨雪天气时,建议这些情况下避免户外活动,可在室内做些健身运动。

      另外,身体疲劳、环境含氧量低时要减少运动量。因为紧张和激烈运动时,体内儿茶酚胺水平急剧升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加上疲劳和低氧状况,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急性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律失常或心性猝死。

  • 若以服药治疗的急迫性来看,无疑高血压是三高中最需要立即治疗的。血压高的原因有很多,血糖也是一个原因吗?

     

     

    另一项综合性研究表明,摄入超过8周的高糖分食物(蔗糖占热量的1/3),可以显著提高收缩压(6.9mmHg)和舒张压(5.6mmHg)。若将糖业赞助的研究排除在统一研究之外,则血压升高更明显,收缩压增加7.6mmHg,舒张压增加6.1mmHg。

     

    高血糖只是一种代谢状态,糖尿病只是长期高血糖的一种表现。造成高血糖的原因和情况也有很多,如吃太多甜食、三餐过于油腻、药物性胰岛素抵抗等都会造成短暂的血糖升高。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胰岛素抗性(具体原因见下文)。很容易理解,有研究表明,大约50%-8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抗性;相反,血压正常的人中只有10%-25%存在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抗性。

     

    虽然说,高血糖在疾病发展中处于高血压上游。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高血糖会导致高血脂和高血压。那么这样来说,三高的第一位就是高血糖。因此,高血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就可以想象了。一项发表在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就会增加18%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这与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无关。与那些每天摄入10%以下总热量的人相比,每天摄入10%至24.9%总热量的人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将增加30%。

     

    若蔗糖摄入量超过总热量的25%,则危险将会增加到原来的3倍。为何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有如此大的危险?这位科学家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最发人深思的理论是2012年澳洲科学家提出的“血糖记忆”。从根本上说,高血糖会持续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血管炎症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因此,即使血糖恢复正常,这些连续的反应仍会持续,即所谓的血糖记忆。

     

     

    由于2018年国人死亡原因统计中,第二位是心脏病,第四位是脑血管病,第八位是高血压病,血糖对心血管的影响不容忽视。根据三个因素的综合计算,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此类心血管疾病。

     

    所以三高疾病都是不能够让人掉以轻心的,尤其是知道了高血糖是三高之首就更需要注意平时控制血糖了,只有让这些慢性疾病从一开始就远离我们,才可以让自己之后的生活更健康。

  •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都是频繁“活跃”在中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疾病,是让人避之不及却又防不胜防的存在,要知道,全球每年有大约15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居各种死因之首位。而在心血管疾病众多的诱发因素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以说,很多的心血管疾病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吃出来的,因此,吃,对于每一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一、主食搭配

     

    米饭、面条、馒头、饺子等等是人们最常吃的主食,但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米、精面都属于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注重提升主食摄入的合理性,科学搭配粗粮和细粮的摄入量,增加摄入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1],如玉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小米等等,每天尽量保证50-75克,既提升饮食丰富性的同时,还能实现营养的互补作用。

     

    二、肉类选择

     

     

    研究表明,大量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引起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从而增加血管垃圾,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肉类的选择上,诸如肥肉、动物内脏等的摄入要严格控制,猪、牛、羊等瘦肉也应适当少吃,因为其中也含有大量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脂肪。而心血管疾病患者宜食用鸡肉、鸭肉等禽类以及鱼肉,尤其是三文鱼、金枪鱼等深海鱼,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日吃肉控制在100-175克,其中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肉类50-100克为宜。

     

    三、钠钾摄入量

     

    有研究表明,每日盐摄入4克以下的人很少患高血压,而超过20克的人患高血压疾病的概率高于4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以等于或低于5克为宜,而心脑血管病人应控制在2-3克。要注意的是,钠的摄入可不仅仅来自食盐,还包括酱油、味精、榨菜以及咸菜、大酱等所含的钠。平时可以尝试在做菜时放点醋来提高菜肴的鲜香味,或是加入柠檬汁、橙汁等均可,减少用盐量。此外,要少放糖,因为甜味会掩盖咸味,无形中增加盐的摄入量。

     

    四、食用油选择

     

    食用油宜选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因为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而像茶油、橄榄油中富含的是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花生油、玉米油等一般植物油,更有益心脏健康。每人每天油脂用量应控制在25-30克左右,但调查显示很多的城市居民用油已经超过50克。建议平时可以多使用清蒸、水煮、凉拌、炖等烹饪方式替代,以减少油的食用量。

     

    五、多吃新鲜蔬果

     

     

    研究表明,每天吃至少8份蔬果的人要比每天吃少于3份蔬果的人心脏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因为新鲜的蔬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叶酸、纤维素及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氧化反应对血管的损伤,增加血管的扩张力。每日饮食中应有不少于500克的新鲜蔬菜,多吃如西红柿、菠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水果量不少于200克。

     

    以上就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些日常饮食原则,无论是对疾病的预防还是治疗,只要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有所裨益,希望大家都能吃出好身体!

     

    参考文献
    [1] 董延妍.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护的研究[J].饮食科学,2017(24):39.
  • 凌晨一点钟,医院急救中心接到了一位老人的电话,电话的另一头老人焦急的说着:我儿子突然晕倒了,怎么也叫不醒,你们赶快救救她......

     

    救护人员赶忙出动,将男子拉回医院,老人随同前来,根据老人描述得知,病人是老人的儿子,今年27了,至今还未婚,老父亲含泪央求医生:"你们快救救他吧!我老伴过世的早,就剩这一个儿子了,可千万不能出事啊!"

     

     

    看着病人的体型医生就猜测可能是血管病,检查之后,不禁让医生也紧张起来,病人的心血管堵塞,判断是突发心梗,三条主动脉均有堵塞,刻不容缓,必须立即溶栓治疗。

     

    可就在医生们准备溶栓手术的时候,病人的血压、血氧突然大幅下降,呼吸渐弱,医生们赶忙进行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除颤......

     

    可是足足抢救了2个多小时,病人还是走了,老父亲在走廊哭成了泪人,久久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明明儿子还这么年轻,怎么就突然这样了呢?

     

    医生看病人这么胖,就觉得日常的饮食肯定不健康,一问老人才发现,病人的饮食简直就是作死。

     

    病人很喜欢吃火锅,几乎每周都要吃上一顿,因为长期吃火锅的缘故,在家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家里的饭菜寡淡,忍不住想吃咸菜,到后来顿顿咸菜,直接把血管给吃堵死了!

     

     

     

    医生:这2种东西吃太多,血管容易被堵死!


    1、 火锅

     

    春夏秋冬,火锅一直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美食,但是火锅吃多了,却很容易堵塞血管,这是怎么回事呢?

     

    火锅的锅底和蘸料中都含有大量的油脂、胆固醇、特别是一些浓厚的汤底上,肉眼可见的漂浮着重重的一层油脂。

     

    这些油脂吃进身体之后,很容易使血液变粘稠,血脂升高,加速血管堵塞,当血脂越堆越多,堵塞血管的时候,心梗、脑梗就来了。

     

     

    2、 咸菜

     

    咸菜虽然可口,却属于典型的高盐食物,很多人喜欢就着咸菜下饭,但是咸菜吃多了,不仅容易使血压升高,还容易加速血管变窄和血管爆裂风险,所以爱吃咸菜也要注意控制好量啊!

     

    心梗来临前,身体会发出这7个信号,早知道可保命


    1、 牙疼

     

    2、 脐周、上腹部疼痛

     

    3、 胸口有束缚感、压迫感

     

    4、 左上肢乏力

     

    5、 嗜睡、乏力易犯困

     

    6、 肩胛骨疼痛

     

    7、 听力失常

      
    保养血管,远离心梗,日常要补充3物:

     

     

    1、 补茶

     

    中医认为:急治标,缓治本,预防心血管堵塞,日常可以多喝一些疏通血管的茶饮,推荐金方:菊花、决明子、荷叶、枸杞子、蒲公英、苦丁茶、牛蒡根、桂花、栀子炒制成茶包,可以消除血管垃圾,疏通血管,保护心血管健康,其作用如下:

     

    菊花:清理血管毒素,改善血液粘稠,扩张血管,预防堵塞;

     

    决明子:可以促进血脂分解代谢,调节血液粘稠,稳定血脂,保护心血管;

     

    荷叶:可扩张动脉流量,改善心肌功能,调节血脂,降低血压;

     

    枸杞子:可以改善三高,降血糖、血脂、血压,保护心血管。

     

     

    2、 补觉

     

    熬夜的人,特别是长期熬夜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更大。因为长时间的熬夜让身体的生物钟紊乱,免疫力降低,特别容易引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人在熬夜的时候处于应激状态,由于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过多的分泌,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3、 补酸

     

    这里的酸指的其实是α–亚麻酸,有研究证明,适量补充α–亚麻酸,可以降低冠心病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这种α–亚麻酸,多存在于植物性油脂中。适量补充,可以起到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的血糖异常患者也存在发生心脏功能障碍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就是说,在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前,糖尿病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就已经盯上您的小心脏了。

    01 糖尿病正威胁着你的小心脏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

     

    据统计: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2-4 倍。大约有66%的冠心病患者同时患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约有80%糖尿病患者的致死原因都与心血管疾病紧密相关。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非糖尿病人的5-6倍。

     

    临床工作中,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会使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1倍。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

     

    另外糖尿病患者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心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明显,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高。

    02 糖尿病人心脏VS普通人心脏

     

    ♦ 发病时间提前!

     

    糖尿病患者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人群提前5-10年。

     

    临床许多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甚至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猝死。

     

    ♦ 静息状态心率异常!

     

    正常人在运动时心率增快,休息时心率减慢。

     

    但有些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静息状态下心率增快,每分钟心率多在90次以上,同时伴有心悸、心慌、胸闷和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心脏神经功能受损的缘故。

     

    ♦ 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往往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这是因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常有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狭窄程度也较重,即使能行支架治疗,做支架难度也更大,而且效果相对较差。

     

    ♦ 由于症状不明显,易误诊!

     

    糖尿病患者中无痛性心肌梗死比较常见,约为非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倍。

     

    这类患者因为心肌梗死没有胸痛,而以其他症状就诊,如意识模糊、气急、恶心、呕吐、腹泻、休克等,容易使临床医生误诊误治。

     

    糖尿病导致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可能机制是:

     

    ①心脏神经病变引起痛觉减弱、神经感受器受损,“报警系统”受损,导致心肌缺血时不产生疼痛。

    ②糖尿病患者痛阈提高,从而对疼痛不敏感。

    ③糖尿病患者血中β-内啡肽水平升高,由于内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导致心肌缺血时对疼痛不敏感。

    ④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累及心脏传入神经,从而阻断痛觉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传导通路。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后,梗死面积一般较大,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猝死和严重心律失常等。

    03 心脏的危险信号,别再傻傻收不到了

     

    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冠心病,出现的症状与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症状大致相同,常见的是心绞痛。

     

    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者憋闷,疼痛可以是刀割样疼痛、压榨性疼痛、绞窄性疼痛以及憋闷感觉,不舒服的位置主要发生在胸部,也可以向心脏前面,即左前方胸部位置放射,少数患者可以表现为肚子疼和不舒服,有很多病人会被当成胃病治疗;

     

    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头晕、多汗、心悸等症状,这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

     

    另外,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容易疲劳,且一些体力劳动后会出现胸闷、气短、胸骨后不适的症状。

     

    都应该去医院内分泌科或者心脏科检查心脏,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必要时行心脏CTA或造影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国循环杂志 2020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3 期(总第 261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rch,2020,Vol. 35 No.3(Serial No.261);

    [2]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年 1 月第 10 卷第 1 期 Chin J Diabetes Mellitus,January 2018, Vol. 10, No. 1;

    [3]白 原 梁宏伟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心内科,实用糖尿病杂志 第 7 卷 第 3 期;

     

    作者 | 赵永才 内分泌科

    责任编辑 | 大洋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心血管疾病会猝死,而且猝死病因中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猝死中,大多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恶性心律失常所致死亡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律失常较为常见,普通的如早搏、房颤等等,但突然导致患者猝死的原因中,心律失常可以讲是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猝死性心律失常有室颤、室速、停搏、传导阻滞等等。

     

    2.泵功能衰竭所致死亡

     

    泵功能衰竭,也称之为循环功能衰竭或者心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其主要是心脏功能极差导致,心脏不能足以支撑体循环肺循环所需血量,导致泵功能完全衰竭从而死亡。

     

    3.心脏破裂等导致死亡

     

    心血管疾病中,缺血性心肌病或者急性心肌梗死都会导致缺血处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导致心室壁变薄,严重者出现心脏破裂从而导致死亡。当然不是所有病人都是急性破裂导致的死亡,有部分病人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脏腔室结构或者瓣膜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功能异常,其虽没有发生破裂,但也属于结构本身变化,从而导致死亡。

     

    4.合并其他疾病死亡

     

    心血管疾病患者属于慢性疾病,可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长时间的慢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较差,或者长时间活动差等原因导致患者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并发症从而死亡。比如长期卧床可以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比如血管较差患者可以出现脑梗塞,口服抗血小板药可以合并脑出血,心功能不全容易合并感染等等,都会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致死原因。

     

    统计显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更加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致死疾病之一。

     

    那我们怎么预防心血管疾病或者预防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呢?

     

    1.生活规律,清淡饮食;

     

    规律的生活习惯,清淡的饮食方式,可以减少许多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并发症。是我们可以轻松做到的最为简单的方法。

     

     

    2.身心愉悦,避免不良习惯;

     

    愉悦的心情,慢节奏的生活,没有压力的生活方式,会减少现代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吸烟、酗酒、吸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现代人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3.按时服药,定期体检;

     

    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按时服药,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并发症,及早用药治疗可减少猝死风险。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注意方式,但总体来讲,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ABCDE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治疗方式改变,很好的指导了我们的用药和生活习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一个人在短短两个月内突然晕厥两次,却一直认为医生就是想骗他的钱,因此拒绝医生的好意,医生在痛心之余,只能说,既救不了人,也救不了心。

     

    21岁的小金,是一名高校大学生,在第一次晕厥的时候,他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通过检查,医生告诉他,他罹患的是窦性停搏。

     

    医学上对窦性停博的定义是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确定是否为窦性停博,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心电图检查,一般来说,如果心电图表现为在较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则可以诊断为窦性停博。

     

    窦性停博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发生窦性停博的患者并不一定都有心脏器质性疾病,但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均可导致窦性停博的发生。

     

    另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窦房结变化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应用洋地黄类药物,也含有可能引起窦性停博,但不管哪种病因,一定不能忽视窦性停博的危害。

     

    医生说,过长时间的窦性停博,患者可出现短暂意识障碍或晕厥,严重者甚至可以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它被称为阿-斯综合征,是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从而导致严重的脑缺血表现。

     

    如果持续的Adams-Stokes综合征得不到有效处理,患者很有可能因此毙命。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1岁的小金短短两月内晕厥两次,医生一直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到目前为止,这是控制窦性停博最有效的方法,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心率非常慢的情况下,起搏器开始辅助心脏工作,从而提高心率。

     

    心脏起搏器的问世,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到目前为止,它的安全性也是很高的。

     

    但是一个心脏起搏器所需不菲,即便是一般的也需要上万,而更好的,则需要更高的价钱。

     

    小金因此认为医生就是想骗他的钱,还笑医生说骗错了人,自己只是一名大学生,哪里有那么多钱安装心脏起搏器,医生苦口婆心,依然无效,更被小金认为是没有医德!

     

    最终,小金选择签字出院。

     

    三个月后的一天,这个年轻人再次晕厥,只是这一次,死神再没给他翻身的机会。

     

    等到医生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颈动脉没了搏动,瞳孔散大,心电图为一条直线,他已经死去多时了,此时抢救毫无意义,也无力回天。

     

    不要忽视缓慢性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查明病因,如果心率低于45次/分,则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

     

    很多缓慢性心律失常高发于年轻患者,有一些运动员也会出现,但越年轻越容易忽视,一旦发生Adams-Stokes综合征,则可能会致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是甜蜜的象征。同时,糖也给人们带来无限负担:肥胖、龋齿、皮肤变差、内分泌紊乱、血糖波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后发现,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

     

     

    “控糖”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养生方式,但你知道“控”的到底是什么糖吗?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众多糖里最改控的是哪一种,教你在不牺牲美味的同时科学控糖。

     

    受访专家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石平

     

    众多糖里,最该控制“添加糖”

     

    很多人把碳水化合物和糖画上等号,从而拒绝主食。

     

    实际上,碳水化合物并不是单纯的“糖”,还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多糖,乳糖、麦芽糖等双糖,果糖、葡萄糖等单糖。碳水化合物又可分为天然糖和添加糖。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表示,在人体内,添加糖的代谢与天然糖没有差别,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

     

    但添加糖的“罪行”在于“热量高、营养低”

     

    蛋糕、饼干等食物中添加糖(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蜂蜜和葡萄糖)含量高,但维生素、膳食纤维、蛋白质的含量低;同质量的粗粮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天然糖),还有膳食纤维以及钾、铁等微量元素。

     

    添加糖多,心脑血管病风险高

     

    如果保持每天的热量摄入不变,摄入过多添加糖势必会挤占其他营养物质的占比,导致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不足。

     

    正常人每100毫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为80~120毫克。

     

    糖分摄入过多时,血糖水平会过高,机体首先将其转变为肌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肌肉、肝脏中。

     

     

    但糖原的储存量也有上限,肌糖原约为120~400克,肝糖原约150克,多余的糖分会被机体转化为脂肪,囤积下来。

     

    久而久之便会刺激血管,导致内皮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风险升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25 克大概多少呢?6 块方糖(一块方糖 4.5 克)。或许你觉得看起来还挺多的,但想吃过量真的非常容易。

     

     

    有实验检测显示,以一颗4.5克的方糖来计算:

     

    • 一瓶500毫升的某柠檬味碳酸饮料的含糖量相当于13块方糖;
    • 一瓶500毫升的某凉茶含糖量达10块方糖;
    • 一根50克的某花生夹心巧克力棒的含糖量为7块方糖。

     

    戒糖10天,血压、胆固醇好转

     

    糖摄入过多,会导致“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诱发心脏病,招来糖尿病,还会增加患脂肪肝、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医学专家曾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只要10天不吃糖,人体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10天的戒糖实验

     

    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内分泌科教授罗伯特·拉斯汀博士选取了43名肥胖儿童,进行了一项持续10天的试验。

     

    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尽可能地去除了受试儿童饮食中添加的糖(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比如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用水果代替薯条等。

     

    试验结束后,孩子们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了,糖耐量(人体分解糖的能力)则有所升高。这说明,糖对人体的害处是可以逆转的。

     

     

    不过,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也指出,减少糖摄入仅仅是改善健康的一部分,控制脂肪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坚持锻炼等同样重要。

     

    日常做到5点才能有效控糖

     

    控糖重要的是自觉限制饮食中的糖摄入,而不是盲目相信控糖保健品、抗糖食物等。

           

    #01  粗粮替代细粮

     

    尽量选升糖指数(GI)比较低的食物,限量选择升糖指数偏高的食物。GI越高,代表升血糖的能力越强。

     

    一般来说,白米、稀饭等越容易吸收的食物,升糖指数越高,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粗粮的升糖指数较低。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般人群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也就是说,粗杂粮应占主食的1/3左右。

     

    #02  用甜味代替添加糖和游离糖

     

    生活中缺不了甜味,建议选择相对健康的“吃糖”方式:

     

    吃点糖分较高的水果或果干来解馋,如榴莲、香蕉、桃子、苹果、梨等;一些蔬菜的甜味也很突出,如南瓜、胡萝卜、甜菜等;三氯蔗糖、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菊糖等代糖,几乎不含热量,非常适合替代白糖。

     

    #03  多关注低糖或无糖食品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

    • 无糖或不含糖的食品,含糖量要小于0.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 低糖是小于5克/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食品虽标注“无糖”,但仍含有麦芽糊精等物质,也不建议购买。

     

    #04  看食品标签,警惕隐形糖

     

    大家挑选零食时一定要仔细看食品配料表。

     

    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结晶果糖、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眼的位置很靠前,说明是隐形的含糖大户,尽量少买。

     

    #05  遵循饮食能量的两个平衡

     

    一般来说,饮食能量要保持两个平衡:

     

    能量营养素之间的比例适宜和平衡,即碳水化合物占55%~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15%,不要对某一种营养物质太专一。

     

    “能量摄入=机体消耗”,能量供给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脂、心脑血管病,供给过少则会营养不良。

     

    控糖在于长期自律,不必寸量铢称,如果偶尔多摄入了一些糖,就少吃点主食、少吃点肉,这样就能保证一天的总能量摄入不会太高。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