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青少年时期,一般都处于学生的身份,作为学生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受到自身生理的变化及其心理环境的变化,不同的人在学习的表现上会展现出不同的水平,有些人在青少年时期发育的比较快,因此对于学习的自控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会更加成熟,展现出学习上的高水平。而有一些人下学习上则出现很多的困顿,这也导致他们内心产生自卑、孤独、自闭等问题。
02人际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由于对于外界的认知还不足,同时对于自身内心的需求表达还不熟练,因此在人际交往上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事实上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是渴望与外界进行交际的,但是由于各自诉求表达的技巧存在问题,很多时候会在人际交往当中与他人产生冲突,如果这些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也会成为心理问题。
03
情绪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受到自我认知对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的影响,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巨大波动。由于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细节认知不足,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只能够思考一些抽象和宏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难以得到具体方法去解决,因此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会使得青少年的情绪有极端化发展的倾向。
04
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生理的成熟以及激素水平的变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青少年时期,激素水平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而激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能力,在青春期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如果在这一时期这种好奇和渴望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那么青少年在行为上就可能出现一些负面的表现,在心理上也可能会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抑郁是心灵的感冒,每人都有抑郁情绪,不及时调节就会患抑郁症。抑郁症会成为病人沉重的负担,并带来严重的精神、情感和身体煎熬,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据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是,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对此,家长、学校、社会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儿童行为突变应警惕
儿童还不具备和成人一样能全面用语言表达复杂情绪体验的能力,因此,行为的异常突变就成为儿童抑郁症的重要诊断标准。那么,儿童抑郁症有那些表现呢?
性格突变。当一个外向乐观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自卑、内向、退缩时,或当一个文静、有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急躁、容易激动、没礼貌,以及经常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时,就应考虑患抑郁症的可能。
学习突变。当一个一贯成绩优良,勤奋好学的学生突然出现学习困难,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上课不专心,作业完成困难,成绩急剧下降,以及自暴自弃时,一定要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以便及时诊治。
失眠。儿童一般很少失眠,若一个孩子失眠、夜惊、多恶梦、睡眠中经常辗转反侧,且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日间精神萎靡不振,这就应警惕患抑郁症的可能。
二、及时治疗是关键
儿童抑郁症和成年人有较大的不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因此,重视儿童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导致儿童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我们仍可从儿童的生活经历中找出某些原因。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可以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暗示疗法等。同时要对患儿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患儿克服情绪上的障碍,逐步培养其坚强健全的性格。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与同学的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要学会正确地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必要的时候,须在医生指导下对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家长切勿随便给孩子乱用药物。同时,家庭治疗必须贯穿治疗全过程。孩子的进步,离不开父母的配合,父母对孩子不要总是抱怨、打骂,对患儿的进步要满怀期待,并充满信心。坚持不断给患儿加油,而且要能够耐心地看待患儿的“过错”,给予宽容与引导。虽然治疗的过程中难免有反复,但只要坚持“给孩子尊重,多鼓励孩子”这条原则,就能还孩子一片明朗的天空。
对于那些家有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子女的家庭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挑战。这些家庭中的父母可能会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变得小心翼翼,有时孩子病情的波动也会令他们手足无措。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来说,家人可能是他们唯一的希冀,理应成为能够提供支持和温暖的港湾。本文为这些父母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和建议,或许能够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刻。
要区分青春期的成长烦恼和真正的抑郁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你可以从这里了解到如何识别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并最大程度地给予孩子帮助。
了解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加严重。实际上,约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会在青春期的某些时刻被抑郁症状所困扰。虽然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从未得到帮助。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是简单的喜怒无常。它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幸运的是,它可以被治疗,并且父母的帮助能促进孩子康复。你的关爱、指导和支持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战胜抑郁,并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如果你是一名感到抑郁的青少年······
你可以寻求帮助,并且你对情绪的控制力比你想象的要强大。无论现在的生活看起来多么令人沮丧,你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改变自己的心情,让此刻的你感觉更好。
我的孩子抑郁了吗?
虽然青少年时期偶尔出现不良情绪或不当行为是正常现象,但抑郁症却与之不同。青少年抑郁症产生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忧郁。抑郁症会根本上地破坏青少年人格,引起令人无法承受的悲伤、绝望或愤怒感。青少年群体中许多叛逆和不健康的行为或态度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以下是青少年做出“不当行为”来应对其痛苦情绪的一些方式。
出现学业问题
抑郁症会导致精力不足和注意力集中困难。在学校里,这可能导致出勤率下降、成绩下滑或使以前的好学生面对学业产生挫败感。
离家出走
许多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会离家出走,或说他们打算离家出走。这些行为通常是一种求救信号。
滥用毒品和酒精
青少年可能会用酒精或毒品来试图“自我治疗”抑郁症。不幸的是,这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低自尊感
抑郁症会引发并加剧丑陋感、羞耻感、失败感和无价值感。
手机成瘾
青少年可能会通过上网来逃避他们的问题,但是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只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抑郁。
鲁莽行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参与高风险行为,例如鲁莽驾驶、狂喝滥饮和不安全性行为.
暴力
有些患抑郁症的青少年(通常是受到欺凌的男孩)会变得好斗和暴力。
青少年抑郁症还与许多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进食障碍和自我伤害。尽管抑郁症会给你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并干扰家庭生活,你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来帮助孩子感觉好受一点。第一步是要知道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以及当发现了这些征兆时你该如何去做。
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和迹象
与有能力自行寻求帮助的成年人不同,青少年需要父母、老师或其他照料者来识别他们的痛苦且提供帮助。但做到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不一定会表现出悲伤。相反,易怒和激越会是最显著的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
- 感到悲伤或绝望
- 易怒且充满敌意
- 频繁流泪、哭泣
- 不愿与朋友家人交流
- 对活动失去兴趣
- 学校表现不佳
- 饮食和睡眠习惯发生改变
- 坐立不安和激越
- 无价值感和负罪感
- 缺乏热情和动力
- 疲劳或精力缺乏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感到莫名的躯体疼痛
- 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比较
青少年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的表现差别很大。与成人相比,以下症状在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易激惹或愤怒情绪。如前文所述,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来说,其情绪通常以易怒,而不是悲伤为主。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可能会脾气暴躁、充满敌意,容易沮丧或暴怒。
难以解释的躯体疼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经常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或胃痛。如果全面体检不能揭示其医学原因,则这些躯体疼痛可能指向抑郁症。
对批评极其敏感。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饱受无价值感的困扰,这使他们极易受到批评、拒绝和失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自我要求很高的青少年。
不与某些人交流,但不是所有人。成年人在抑郁时往往会自我孤立,但青少年通常会至少维持一些友谊。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比以前更少参加社交活动,疏远父母,或者开始和一群不同的朋友交往。
是抑郁症还是青春期“成长的烦恼”?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患上了抑郁症还是只是在经历青春期,请考虑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平时有何不同。激素和压力能导致青少年偶尔的焦虑发作,但不能解释持续的、无休止的悲伤、疲惫感或易怒。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征兆
抑郁严重的青少年,尤其是那些同时滥用酒精或毒品的青少年,经常会想到、谈到自杀或试图自杀,而且实施成功的人数越来越惊人。因此,有必要十分认真地对待任何自杀意念或行为。这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应密切关注的自杀征兆:
- 谈及打算自杀或拿自杀开玩笑
- 说些类似“我死了会更好”、“我希望自己永远消失”、“我已经走投无路了”之类的话
- 喜欢正面地谈论死亡,把死亡浪漫化(“如果我死了,人们可能会更喜欢我”)
- 撰写有关死亡、垂死或自杀的故事和诗歌
- 行为鲁莽或多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 将贵重财物送人
- 像永别一样地与朋友和家人道别
- 寻找武器、药品或其他方式用以自杀
如果不进行治疗,抑郁症会带来很大危害,因此请不要坐等这些令人担忧的症状自行消失。如果你怀疑自己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请以一种充满关爱的、非评判性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担忧。即使你不确定孩子是否患上抑郁症,他们棘手的行为和情绪都意味着有些问题亟需解决。
如何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告诉孩子你已经注意到了哪些抑郁症状和你对ta的担忧,并以此开启沟通。然后,让孩子分享他们正在经历的事,并做好认真倾听的意愿和准备。不要总是质问ta(大多数青少年不喜欢高人一等的姿态或者被当作懦夫),但要明确表示你已准备好并愿意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
如何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沟通
专注于倾听,而不是说教。一旦孩子开口,就要控制批评或说教的冲动。重点在于孩子正在和你沟通。最好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你会无条件地支持他们。
既要温和也要保持执着。 如果他们一开始将你拒之门外,请不要放弃。对青少年来说,谈论抑郁症这一话题可能非常困难。即使他们愿意,可能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尊重你的孩子、让他们不会感觉不舒服的同时,还要强调自己愿意去关心和倾听。
理解他们的感受。 即使他们的感受或担忧对你来说似乎很愚蠢或不合理,也不要试图和他们掰扯明白。哪怕是善意地试着解释“事情还没有那么糟”也会让你看起来好像没有认真对待他们的情绪。仅仅承认他们正在经历的痛苦和悲伤就能大大帮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
相信自己的直觉。当孩子嘴上声称一切如常,但对导致抑郁行为的原因没有作出解释时,你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孩子不愿对你敞开心扉,可以让孩子与值得信赖的第三方交流:学校咨询师、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或精神健康专业人士。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向他人倾诉。
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建议1:促进社会交往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远离他们的朋友和过去喜欢的活动。但是,孤独只会让抑郁恶化,所以请尽你所能帮助青少年重新建立社交关系。
优先考虑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每天都留出交流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走神或分心。面对面交流这一简单的举动能为缓解青少年抑郁症发挥重要作用。还有,请记住:谈论抑郁症或孩子的感受不会使情况变得更糟,而你的支持可以大大促进他们的康复进程。
避免社会孤立。尽你所能让孩子与他人保持接触。鼓励他们与朋友出去玩或邀请朋友过来。参加有其他家庭一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和其他孩子见面并建立良好关系。
让孩子融入集体。提议孩子参加一些活动(例如运动,课余社团,或艺术、舞蹈及音乐课),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孩子的兴趣和才能。虽然孩子起初可能缺乏动力和兴趣,但当他们重新投入生活时,他们会感觉更好并重拾热情。
鼓励参与志愿服务。 为他人做事是一种强大的解郁良方和自尊助推器。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目标,这会给予他们目的感。如果你与孩子一起参加志愿活动,这也会成为一种增进感情的宝贵经历。
建议2:将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和营养不良会加重抑郁的程度。不幸的是,青少年群体以不良的健康习惯而著称:熬夜,吃垃圾食品,以及花很多时间玩手机和电子设备。但作为父母,你可以通过建设健康、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来控制这些行为。
让孩子运动起来!运动对促进心理健康无疑至关重要,因此,尽可能让孩子活动起来。理想情况下,青少年每天应该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但这些锻炼不该是无聊或痛苦的。发挥你的想象力:遛狗、跳舞、打篮球、远足、骑自行车、滑板运动——只要能动起来,都是有益的。
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青少年经常通过上网来逃避问题,但是当面对屏幕的时间增加时,体育锻炼和与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会减少。这两者都会使症状恶化。
提供营养均衡的饭菜。保障孩子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营养,食用富含健康脂肪、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以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以此让大脑进入最佳健康状态,帮助情绪改善。摄入太多含糖或淀粉的食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偏爱的“肥宅快乐食品”)只会对他们的情绪和精力产生负面影响。
鼓励充足睡眠。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机能状态——长达每晚9-10小时。确保你的孩子不要熬夜,直到能够满足必要的、能够改善情绪的休息时间。
建议3:知道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他人的支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善,但这还不够。当抑郁严重时,请毫不犹豫地求助在青少年治疗方面受过专业培训的精神健康专业人士。
让孩子参与治疗选择。当选择专科医生或寻求治疗方案时,请务必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你希望孩子有意向参与治疗,请不要忽视他们的偏好并自行作出决定。没有一个治疗师能包治百病,也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适合所有人。如果孩子感到不舒服或者只是与某个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不来电”,请寻找更适合的专业人士。
探讨治疗选择。与你选择的专业人士就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对于轻度至中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谈话治疗通常是一种良好的初始选择。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孩子的抑郁症可能会得到缓解。如果没有,则可能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不幸的是,一些父母会力图选择抗抑郁药,而放弃其他昂贵或费时的疗法。但是,除非你的孩子做出危险举动或有自杀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必要服药和/或持续观察),你可以花时间仔细权衡这些治疗选项。总体而言,在更普遍的治疗计划中,抗抑郁药是最有效的。
药物治疗存在风险。抗抑郁药是针对成人研发和试验的,因此它们对青少年大脑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一些研究人员担心,百忧解之类的药物可能会干扰大脑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大脑处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式。
抗抑郁药本身也存在风险和副作用,包括许多针对儿童和成年早期患者的安全顾虑。并且我们已经得知它们会增加某些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行为风险。患有双相障碍、有双相障碍家族史或曾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伤害。
服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前两个月自杀风险最高。应密切监测服用抗抑郁药的青少年的病情是否出现恶化的迹象。
青少年抗抑郁药治疗:要警惕的信号
如果注意到以下问题,请致电医生:
- 出现或产生更多的自杀念头/言论
- 自杀的示意或企图
- 开始或更加抑郁
- 开始或更加焦虑
- 激越或坐立不安
- 惊恐发作
- 睡眠困难(失眠)
- 出现或更加易怒
- 出现攻击性,愤怒或暴力行为
- 冲动行事
- 多动的言语或行为(躁狂)
- 其他异常行为变化
建议4: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孩子支持
当患抑郁症的孩子接受治疗时,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他们知道你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提供支持。现在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道他们是有价值的、被接纳和关爱着的。
要理解他们。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一起生活会是艰难和令人心力交瘁的。有时,你可能会体会到精疲力尽,被拒绝、绝望、心烦意乱或其他多种负面情绪。在这段艰难的时期,重要的是要记住,孩子并非故意变得难缠。他们正在遭受痛苦,因此请尽力保持耐心和理解。
参与治疗。无论是参加心理治疗还是正确服用任何处方药,请确保孩子遵照所有的医嘱。追踪青少年病情的变化,如果抑郁症状似乎变得更严重,请致电医生。
保持耐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可能崎岖不平,请保持耐心。为微小的胜利感到欣慰,并为偶尔的挫折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评判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家庭与其他家庭比较。只要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就已经是尽职尽责了。
建议5:照顾好自己(和其他家人)
作为父母,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把所有精力和注意都放在了患抑郁症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但是,在这段艰难时期里,继续照顾好自己非常重要。
首先,这意味着在急需支持时向他人求助。你无法一个人包揽所有事情,所以可以请家人和朋友来帮忙。拥有支持自己的一群人能让你在帮助孩子时保持健康和积极心态。
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到不知所措、沮丧、无助或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尝试融入朋友们,加入支持小组,或咨询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谈论自己的感受有助于减轻情绪强度。
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孩子患抑郁症的压力会影响你自己的情绪情感,因此,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和幸福。
向家人坦白。不要为试图“保护”其他孩子而回避其患抑郁症的话题。孩子们能感受到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果不告诉他们,他们往往会想象出更坏的结果。坦言正在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提出问题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同时关注其他孩子。一个孩子患上抑郁症会导致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压力或焦虑,因此请确保不要忽视“健康”的孩子。其他孩子可能需要特别关注或专业帮助来处理他们对这一情况的感受。
避免相互怪罪。父母可能容易将孩子的抑郁症归咎于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员,但这只会让原本充满压力的现状变得更糟。此外,抑郁症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除了孩子被虐待或被忽视的情况以外,家人可能不需为此“负全责”。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许风,现在是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尖子生,但是为人比较严肃,做事很认真负责,所以,老师让他担任了班上的纪律委员。
作为一名纪律委员,免不了会和班上的同学有矛盾,而许风每次处理违纪的同学都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因而得罪了班上的不少同学,和同学们的关系很紧张。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还差点和班上的同学打起来,为此,许风觉得很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理解他。
有一回家里被盗了,最后出门的是许风,于是妈妈就随便问了许风一句“有没有锁好门?”许风虽然知道妈妈只是随便问的,可是心里却忍不住在埋怨自己,后来每次出门他都会反复检查门锁好没有。
谁知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许风出门时锁好门下楼,走不了多远,心里就开始紧张起来,脑子里反复在想:“我把门锁好了吗?要是没锁好又会丢东西的,要是锁了,返回去又挺麻烦,锁了,没锁,没锁,锁了……”许风心强迫的原因造成强迫障碍的原因有生物学上的因素、家庭社会因素、个体本身的因素,等等。
归结起来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强迫障碍的人中,他们的父母和同胞有21%~37%显示强迫性格特征。至于强迫障碍的发生是否与遗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个别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超过普通人群。
国外有人进行双生子的强迫状态一致率的研究,发现大约40%的单卵双生子和0%的双卵双生子一致出现某种强迫障碍。
也有一些家系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的亲属中,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等明显高于正常人。以上发现说明,强迫障碍的发生与遗传可能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强迫性格的关系。
第二,强迫性人格是强迫障碍的内在原因
有人统计,约有2/3的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强迫个性特点。例如,拘谨、犹豫、深思熟虑;富有思想,爱钻牛角尖,做事认真仔细,力求准确,缺乏灵活性。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过分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十全十美。喜爱整齐、清洁、有条理和有秩序,但总觉得不完善、不安全、不确定。
第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是原因之一,尤其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强迫障碍患者的父母常对子女的教育严格、古板甚至有些冷酷,要求子女遵守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在生活上过分要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要求井井有条,如有违背常会受到责难。
长期生活在这种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的严谨的环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性格,从而容易促使强迫障碍的产生。另外还有一些生活事件,如童年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都会成为强迫障碍的导火线,引发强迫障碍。
强迫障碍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精神障碍,在处理的时候也颇为棘手,因此,当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个案时,应转入相关的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在这里,介绍一些治疗强迫障碍常用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脱敏疗法
是行为疗法的一种,主要治疗恐惧症,也治疗强迫症。本疗法的简单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增强适应力,最后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例如,强迫洗涤是与怕脏、怕细菌等的恐惧心理有关的,通过脱敏方法可使患者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先规定严重的强迫性洗手患者在第一周内,每次洗手时间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5次;
第二周内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3次,以后再依次递减。若有焦虑不安时,教给全身放松法。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坚持,强迫性洗手会逐渐减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决心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患者不能坚持那就会前功尽弃。
(2)暴露疗法
主要也是治疗恐惧症和强迫症的,治疗原理是让患者暴露在使其恐惧的某事实面前,且不允许回避,从而使患者对此事实的恐惧反应逐渐适应而取得效果。进行这种治疗的时候,患者的痛苦程度较大。
(3)厌恶治疗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自行治疗可采取物理方法,如出现强迫性观念或行为时,就立即给予物理性刺激,常用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当出现强迫现象时,给予电刺激。橡圈弹痛法,先把橡皮圈套在患者的手腕上,当出现强迫症状时,令其立即用力自行拉弹橡皮圈,使之产生疼痛刺激,以抑制强迫症状,同时计算拉弹次数,直到强迫症状消失为止。
以后再次出现时再次拉弹,如果拉弹次数逐渐减少,表明已取得治疗效果。操作要求:拉弹必须用来使腕部有疼痛感;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并计算拉弹次数;每天写治疗日记,记录拉弹次数。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就是让患者顺其自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迫症状上,因为当存在某种疾病时,患者往往会对此过分关注,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而且对这些感觉越集中,感觉“症状”也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承认“症状”的存在,把一切思想、情感变化都看作是自然的东西,接受并肯定其存在,对“症状”采取不排斥的态度,任其自然,不当一回事。
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是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症状”上,从而使恶性循环不复存在。
接受自己的“病症”后,带着自己的“病症”去积极生活,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实际行动中。实践证明,如果强迫症病人能真正做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事务上,其治疗效果会很不错。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想象考砸了的情景;
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每个时间阶段的焦虑水平也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考前焦虑很强,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有的同学考试时焦虑很强,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有的同学考前、考试时都不感到焦虑,等到考试结束后产生高度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
认知评价因素
认知评价在考试焦虑的形成中居于主导性的调控地位。对情境的认知评价,情境认知包括对考试意义以及考试难度的认知等。
有些小测验只是对过去学习进度的反馈,比较容易用平常心对待,有些考试(如中考)意义重大,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甚至是“三年磨一剑”,正待今朝,就难免感到紧张焦虑。
另外,出于对考试场景的陌生和不了解,例如,考试题目的难度如何?题型是什么?在哪里考?什么时间考?谁监考?之前有没有类似考试的经验?这些都会影响到焦虑水平。
所以,在大型考试之前,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都会准备题型难度相类似的模拟考,带学生熟悉考试场地和考试气氛,以及根据每个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复习时间(如早上考英语就把复习英语的时间安排到早上),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考试情境。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因此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
相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自己强”这一类的念头,要知道考试是自己和自己的竞争,是为了超越自我,要发掘自己的潜力,学会用平常心对待考试。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一场考试并不是终点。不管考试的成绩是否理想,都只是给我们反馈信息——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多远?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考试结果对人生本来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注意饮食营养
养成良好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顺利备考、应考的前提保证。平时养成良好作息规律,张弛有度,科学用脑,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才能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以及考场超水平发挥。
2.学会时间管理
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时间观念不强,缺乏危机感,考前复习拖拖拉拉,在临近考试的时候,由于复习不到位,缺乏应考信心,于是产生高度焦虑感;
有的学生虽然有危机感,但自信心不强,高度考试焦虑影响到复习效率,更让学生在备考期间产生挫折感。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3.改善学习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会避难从易,举一反三,不会因为考试期间的一条难题而“卡壳”,失去信心。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
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着负面自我评价”的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
激发学习内部动机和长远的间接学习动机,引导孩子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奋斗(具体方法可以参照前面五节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
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书写”的方法,要求孩子写下自己的担忧、焦虑,清晰地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的消极自我意识。
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方明,14岁,今年上初二,在班里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但是,班上谁都知道,他是周杰伦的狂热崇拜者。
自从周杰伦出道以来,方明就迷上了他,于是他开始搜集周杰伦的唱片、海报和消息,只要报纸上有周杰伦的消息他就会把报纸买回家,只要电视上出现周杰伦他就一定要看,他甚至模仿周杰伦的穿着打扮。
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很喜欢戴一顶帽子,于是方明也戴着,因为在课堂上方明不肯把帽子脱下来,还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周杰伦在电视广告上的一些台词也成了方明的口头禅,有时候他说出来,让老师都觉得莫名其妙。
班上的同学想知道关于周杰伦的消息,只要一问方明就肯定能知道。方明对于周杰伦的身高、体重、生日、籍贯、饮食习惯、爱好等都如数家珍,可能比周杰伦本人都清楚。有时候妈妈对于方明的痴迷觉得很生气,但是说了很多回,方明依旧如故,妈妈觉得方明也没作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但是最近因为周杰伦要来开演唱会,方明向妈妈吵着一定要去看,而妈妈坚决不同意,母子俩闹得很僵,本来妈妈以为没什么事了,谁知道方明竟然偷偷地把妈妈放在房间里的1000多元钱拿走了,订了周杰伦演唱会的一张门票。
妈妈觉得事态很严重,于是就和学校的老师联系,希望老师能帮助解决问题。老师了解情况以后,首先把班上的同学叫来,了解了方明的情况。
班上的同学告诉老师,最近方明到处跟别人炫耀,说他看了周杰伦的演唱会,还拿着周杰伦在演唱会上的照片到处炫耀。他还把那个照片用电脑处理,制作了一张和周杰伦的合照,贴得到处都是。
老师了解这个情况以后就把方明找来了,方明开始还很战战兢兢,一听老师打听周杰伦的事,马上眉飞色舞起来,竟然滔滔不绝地跟老师说起了周杰伦。老师耐心地听完方明的介绍以后,就问看演唱会的门票钱是从哪里来的?
方明一开始说是妈妈给的,后来在老师的再三逼问下才肯说出真相,因为妈妈不肯给他钱,而周杰伦的演唱会就要开始了,情急之下,他就偷偷地把妈妈的钱拿走了。
看来一切的祸根都源自周杰伦,那方明为什么那么喜欢周杰伦呢?
方明说,周杰伦会打篮球啊,而且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很有才华,所以很喜欢他,还说希望以后也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一)偶像迷恋行为的表现
从初中生崇拜偶像的这些表现来看,有这样一些特点:
(1)理想化
也就是对所迷恋对象的特质加以强化和理想化。这种理想化的特点会使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偶像的特点想象得完美无瑕。
学生的偶像基本上是明星,他们大多为俊男美女,或温柔清秀,或英俊潇洒,因此,他们的外表早已深深地吸引了少男少女,而由此产生的晕轮效应使少男少女们对他们的形象理想化。
(2)浪漫化
也就是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这种浪漫情怀会使学生沉迷于对其偶像的种种爱情遐想,并借此把自己的爱情生活想象得非常梦幻。
学生对偶像迷恋到甚至把自己想象为偶像的情人,因为英俊漂亮的明星往往是每一个人的梦中情人,对于初涉世事的少男少女来说,更是如此。
(3)绝对化
即对崇拜的偶像寄予绝对的信任,这种信任会使少男少女们对偶像采取一种疯狂的迷恋,以至于把他们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这就是为什么当喜欢不同偶像的学生在一起谈论这些事情时容易起口角。
由于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偶像才是最完美的、世上最好的,因此,容不得别人说他们偶像的一点坏话。从报上经常报道歌迷、影迷们发生斗殴的事件就可见一斑
(二)偶像迷恋行为的原因
那么,明星又是何以牵动这么多少男少女的心,使那么多少男少女如痴如狂的呢?
这些学生的迷恋心态大多有以下五种原因:
1.自我实现的投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天赋、能力、潜能可以充分地开拓和利用,最后获得成功。
可是,对于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初中生来说,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暂时达不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于是就下意识地把自我实现的愿望投射到那些光彩照人的明星身上,幻想着自己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功成名就,实现自我。
2.受审美心理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时期,他们关注自己的形象,变得爱打扮自己,而在这个时候,衣着新潮,风度翩翩的明星们恰恰满足了初中生们的这种审美情趣,并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3.一种从众行为偶像迷恋
也就是“追星”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行为,他们很大部分是从众心理所致,在这种氛围的推动下,他们在一起谈论的大都是有关偶像的种种传闻、绯闻,包括偶像的身高、体重、籍贯、爱好,甚至择偶条件,知道得越多越令人羡慕,如果加入了某个歌迷会更是“身价倍增”。
而那些不“追星”,或者不太了解明星的同学,就会被人嘲笑说他们“老土”、“封建”,遭到排斥。
4.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大力宣传媒体对明星们连篇累牍的报道,为少男少女对他们的迷恋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翻开现在的报纸,必有娱乐版,点击各大网站,娱乐新闻往往就在头条的位置,例如,谁来开演唱会,谁和谁传出了恋情,谁突然自杀,学生都可以第一时间从媒体上获得这些信息。
而众多的新闻媒体为了迎合读者、听众的猎奇、求趣心理,总是把镜头聚焦在歌星、影星身上,明星隐私、绯闻轶事应有尽有。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反复宣传下,造成广播电视中的娱乐性栏目及音像制品在很大程度上被明星垄断,因此,初中生的文化消费方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产生偶像迷恋现象。
5.一种能量的宣泄
紧张的学习和枯燥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初中生不得不在课后寻找其他宣泄的途径,而偶像迷恋在这时却恰恰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感觉敏锐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的青春能量需要得到合理的宣泄,情感需要交流,然而沉重的学业负担,单调枯燥的校园生活使他们没有了正常的宣泄渠道。枯燥的校园文化生活根本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歌星们唱出的歌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让他们的能量得到宣泄。
(一)正确导向
引导积极偶像迷恋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偶像迷恋和榜样学习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偶像迷恋作为个人的一种感情寄托,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们的这种感情寄托的指向是否正确,寄托的度是否能把握好才是最关键的。因此,首先涉及一个导向问题。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大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是因为他们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学生大部分是从这些渠道来了解有关自己偶像的消息。
但是,说到要去控制这些媒体的报道却是很不切实际的,更多的工作还是要靠学校来做。学校可以加大对一些科学家、经济学家、商业巨子等优秀人物的宣传,借此来引导学生的迷恋方向。
例如,中国第一个太空人杨立伟,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光芒在当时盖过了所有的明星,因此,学校可以趁热打铁,加大对杨立伟的宣传,同时,可以开展有关航空航天知识的活动,把学生的视线引入科技国防领域。
同时,在进行教育辅导的过程中,也不应回避“偶像迷恋”这个问题,例如,有的学校或老师会因此而禁止学生听流行歌曲来限制学生的行为,这是不可取的,相反,应该把这个问题公开化,把学生的目光引入这些明星们风光的背后,引导学生阅读他们的奋斗史,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偶像崇拜的目的。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精力旺盛、好奇心很强的阶段,他们的学业负担也很重,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较而言,他们的课余生活却是很贫乏的。
在城市里,很多学校因为场地所限,第二课堂的活动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学生课余除了完成功课以外,就只是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而体育活动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因此听流行音乐、追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课余生活了。
所以,学校方面要想办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兴趣小组,如美术、音乐、书法、小发明、网络、计算机等,并定期举办一些展览、比赛和演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生活乐趣,同时还能让他们过剩的精力有地方发泄;另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也可以促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学校校园文化的品牌。
(三)针对学生实际,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疏导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榜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榜样,因此,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疏导他们的偶像迷恋心理。对于某个学生崇拜某个明星的行为,如果没有过分的举动,没有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就不必施加过多的干涉,因为适度的偶像崇拜并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影响。
在这里主要是针对那些对偶像痴迷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分清舞台上的“明星”和生活中的“明星”,要让他们冷静思考,理智分析,不要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过分地沉浸在虚幻的狂热中,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王某,女,初三学生,因失恋来咨询。王某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比较好。
一年前与班上男生张某在交往中对彼此有了好感,两人便逐渐建立了恋爱关系。两人的感情非常好,王某全心全意地爱对方,努力帮对方提高学习成绩。
在她的帮助下,张某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关系也更为融洽。然而,初三刚开学,张某便以学业为重的理由提出暂时分开,王某答应了,但她后来才知道,原来张某已与初二级的女生李某恋爱了。
为此,王某感到非常痛苦,她不能理解对方的变心,老想着是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情绪变得抑郁、消沉,上课经常走神,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学习。
(一)失恋的表现
失恋是恋爱学生生活中一种较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常以急性心因性反应为主要表现,普遍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1)痛苦情绪
失恋会引起强烈的痛苦情绪体验,而且这种情绪状态可能持续很久,成为一种不良心境,使人感到世间一切都黯然失色。在这种情绪的指引下,学生容易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情绪低沉、愁眉不展、吃不下、睡不香,对生活、学习的兴趣降低。
(2)绝望体验
由于情感左右了理智,失恋者觉得自己“完了”,产生一种孤独感、虚无感,认为再也找不到如此理想的恋人。而且他们可能会反复回忆恋爱经过,出现触景生情的现象等。
(3)难堪心理
中学生恋爱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互相安慰,但也有少数是模仿所致,因此失恋后感到“面子”丢尽了,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他们可能会因此否定自己的长相、能力等,导致自怨自艾,消沉抑郁,觉得没有人会喜欢自己,甚至自己也不喜欢自己。失恋的中学生甚至认为同伴会因此鄙薄、嘲笑自己的无能,从而产生自卑感和羞耻感。
(4)自责行为
学生将心理挫折的反应和行为指向自己,认为对方不爱自己肯定是自己的错误,有的可能从此关闭感情闸门,一蹶不振,性格变得孤僻、古怪,严重者则产生自杀的念头。
(5)怨恨思维
学生失恋后把自己的痛苦统统归罪于对方的抛弃,因此,有的学生采取卑劣手段,败坏对方的名声;有的学生甚至铤而走险,用暴力伤害对方,以发泄胸中的仇恨。
(6)自我封闭
失恋的学生容易在一段时间内冥思苦想,不断分析失恋的原因,并可能将这种失败归于自己的单纯和轻信,感到自己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因而使自己的感情从浪漫、开放转向抑郁、闭锁,特别是以后再走向恋爱生活时,常常心有余悸,望而却步,甚至对异性之间正常的交往也有所顾忌,不敢敞开心扉。
(二)失恋的原因
学生时代的恋爱通常都比较容易失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发育的影响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身面临着急剧的变化。随着心理逐渐发展成熟,恋爱的观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恋爱的不稳定性。
学生恋爱的目的是不一致的,有的是为了强烈的性需要(一旦达到目的就发生显著的变化),有的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闷与孤独,有的是为了面子(如认为别人都在谈恋爱而自己没谈就很没面子),有的是为了真正的恋爱甚至婚姻。
目的的不一致和目的的变化决定了他们恋爱的不稳定性。另外,对方的变化以及双方家庭、同学、朋友、老师的影响等也增加了他们恋爱的不稳定性。
(2)标准的盲目
初中生往往是只凭自己的情感需要或某些感觉、某些看法而开始恋爱的,几乎没考虑自己应找哪一种人,不该找哪一种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使他们的恋爱没有方向,使他们走入许多误区。
(3)缺乏理智,容易情感化
在恋爱过程中,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情感来左右自己的行为,经常感情用事,不太考虑自己应注意什么,应遵守什么,应承担什么责任或义务,往往只顾眼前不管以后。
只要对方在某些方面符合自己的要求,他们就很投入,甚至不顾一切,而一旦出现矛盾,便很快翻脸,甚至分手。这种缺乏理智、太情感化的恋爱必然面临很多矛盾,使双方的关系不时出现裂痕。
(4)恋爱双方理想化
恋爱中的学生往往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认为爱就是一切,往往把爱看得神圣、纯粹,根本不管其他因素。
一旦发现有谁把爱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现实情况相联系,就认为爱不纯洁了。
在旁人眼里,自己恋爱的对象很平常,但自己却认为,对方是很不错的,是让自己心动的。在自己的想象中,对方是自己最满意且任何人无法代替的。
这样的恋爱容易使他们痴迷,也容易使他们失望。
(5)恋爱思维绝对化
在恋爱过程中,他们往往认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很难理解和接受一个人有时好有时不好。
失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人在生活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
恋爱一次成功固然是幸事,但在现代社会,“人之失恋”也是“十之八九”的常事。对失恋后的心理调节起最重要作用的当然是当事者本人,但周围人的帮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初中生往往是初次恋爱,受的伤害往往会更大。而他们由于生理、心理皆不成熟,缺乏应付这种挫折的经验,所以更需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教育和疏导。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疏导。
(一)针对失恋学生的家庭疏导策略
(1)陪伴左右
失恋后,一般要经历一段震雷般的轰击感—焦灼的痛苦燃烧感—烦躁不安感—冲动平息的过程,前两个阶段是失恋的危险期,少则3~5天,多则10天或半月,甚至更长些。亲友应尽量陪伴,使之减少孤独感和空虚感。
(2)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和朋友、父母关系不融洽,父母对其精神生活不够关心才去恋爱的。中学生恋爱动机单纯,更多的是感情上的依赖和慰藉。家长们应引导孩子多交朋友,使其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一些沟通,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
(二)班级辅导策略
通过班会课、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端正对爱情的认识。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爱情,如何处理在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可以采取讨论、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恋爱问题的了解,掌握面对感情受挫时的处理办法等。
(三)引导其采取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来排解失恋的痛苦
(1)合理宣泄
失恋后,可找亲朋好友、父母、老师等向他们诉说自己的痛苦心情,也可以向“心理热线”咨询倾诉,取得他们的理解、安慰与帮助,这有助于化解忧郁、祛除心头的阴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运动等方式达到发泄的目的。
(2)分散注意
在失恋后,如果关起门来胡思乱想,就会更加痛不欲生。只有转移或回避相关的外部刺激,才能使“悲痛”的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灶。
因此,要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分散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如读书、听音乐、外出旅游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淡化郁闷,释解悲愤,振作精神。
(3)自我安慰
把失恋看成是好事。例如,可以促进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可以专心致志搞学习,有利于个人前途的发展;“强扭的瓜不甜”,与其浪费不必要的精力,还不如早点分手;
如果因对方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其他消极情绪而决裂,那倒是一件好事,“天涯何处无芳草”,大可不必自我折磨。
(4)升华
失恋后把精力集中于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中去,有些名人就是以此为转机而取得成就的。
例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失恋后,从音乐中找感情的寄托,最后用他的天才与情感创造了著名的《第一交响曲》,这首曲子之所以这样迷人、动听,正是凝聚了他失恋后的丰富感情。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媛媛,女,12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来到咨询室时,表情非常忧郁,说话时,头低着,不敢朝人看,两手不停地卷动手中的报纸。看得出,她有些焦虑。
在笔者的鼓励下,她开始了叙述: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她从外区的一所中学转入目前的中学就读。
该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转校时,父母、亲友曾教育她,说这是一所重点中学,教育质量很好,老师要求很严格,学生中的能人很多,还反复叮嘱她,要她进新学校以后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媛媛在原来的学校学习成绩每门都在90分以上,但父母说,那儿的90分抵不过这个学校的80分。
刚到新学校,媛媛对一切都有点不习惯,老师对上课、作业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媛媛只能努力地、慢慢地适应。她非常留恋原来的学校,想念原来的老师和伙伴,所以心情一直不是很愉快,有时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错误率多,而且学习成绩下降,只能考到六七十分。
下课后她也不敢和老师、同学交往。她很想回到原来的学校去。
转学适应不良指的是学生由于转学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各种适应问题。这部分学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一)转学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1)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
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刚刚开始在新环境里学习,这些学生对周围环境还是陌生的,往往在慢慢适应的过程中易形成对旧环境的回忆、旧朋友的怀念与现实环境的巨大反差。
(2)人际交往敏感
转学的学生加入到新的集体中,面对陌生的团体,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容易导致孤独、抑郁,容易在某一小事上归因不当,产生误解。
(3)暂时性学习焦虑
由于学校环境的转变,以往的学习经历对现实的教育方式、教学要求的不适应导致了学生暂时性学习焦虑。表现为逃避学习,不乐于接受批评等,在情绪上表现为心神不安、惶惶、茫然。
(4)自我意识模糊
自身期望和家庭期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构成了自我意识的模糊。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由于刚刚转学,对自我形象的构建仍比较模糊,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
(5)抑郁
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正在逐步消失,自我评价较低,学习、生活无愉快感。
(6)恐惧倾向
有些学生因为对环境不适应,一谈到学校、课本、老师,一面对课堂、同学,就产生恐惧感。严重的甚至出现头晕、恶心、抽搐等生理反应,行为反常。
(二)转学适应不良的原因
1.社会、心理因素
转学适应不良的发生通常可追溯到转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大约是3个月内,与可辨认的一个或多个生活事情有关,适应不良的严重程度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应激有关。
对同一事件,个体对它的感受性不同,主观体验不同,适应不良的表现程度就不同。
如举手发言,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有些学生转校以后,可能由于课堂上偶然的一次失败,引发其错误信念,并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解释:在新学校里,我是无能的;老师是苛刻的,令人害怕的;
同学是喜欢嘲笑自己的,不能接近的。在这种错误信念的引导下,每当上课时,他们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自身行为会引起老师与同学什么样的反应。
2.个体性格、成长经历
由于刚刚转学,学生的突然适应不良肯定与之前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有关。
个体性格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等容易产生适应不良,如某学生在原学校时的成绩一般,但转学到了另一个学校以后,各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很快赢得了老师的器重,并担任了班干部。
但是,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她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加上敏感、内向的个性,不敢大胆管理,很多老师分配的任务,同学没完成,她只好自己苦干,从而感觉很无助;
另外,从未离开父母住过校的她,在生活上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但是又不敢明说,怕被别人笑话,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让她产生了逃避的念头。
3.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
个体应付环境改变的方式存在缺陷被认为是产生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个体的应付方式往往比较恒定,不会因具体触发事件的改变而改变,而有损个体社会适应功能的不良应付方式与适应不良行为则会重复发生,使学生不能自拔。
如果面对自己适应不良的情况而不自知或认知后进一步出现沮丧、焦虑与绝望,均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使得适应不良进一步加剧。另外,转学后出现适应不良,与学生不善于运用已有社会支持网络如旧同学、朋友、家庭成员的支持也有密切关系。
4.家庭因素影响
初中生心理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转学学生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本身过于敏感懦弱、人际关系差,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产生防御性的适应不良心理;
一些父母苛刻的教育方式,造成孩子粗暴、霸道、冲动的人际适应不良特征。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身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过高。
例如,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送入重点学校,转学后则反复叮嘱孩子进新学校以后要努力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家长过高的期望对孩子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多家长热衷于花钱把孩子送到省城或教育相对发达的异地就读,往往忽视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上对双亲的体贴、呵护的渴求。如果处理不好这种需求,易导致孩子适应不良。
如某学生转学后,父母把他托付给一位远房叔叔照顾,而在转学过来的头三个月里,父母没有给过他一句问候和关怀。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人生地不熟的他面对困惑却没有其他途径解决,而与亲戚的沟通也不是很好,这会让他倍感冷漠。
5.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评价指标、学业压力、师生关系的状况对转学学生也有一定影响。有些老师不注意转学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对此忽视,或者重视过度。
如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当众宣布转学学生是“重点保护对象”,会让学生感到很有压力。考试、学业的压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刚刚到了新环境的、对学校教育评价方式仍稍感陌生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各种适应不良。
有些异地求学的学生因语言不通,使之与其他同学有距离感,觉得同学虽然友好,但也是陌生的,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因此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措。
根据这些转学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因,我们可以采取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家庭教育等相应心理辅导策略。
(一)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
因转学学生在年龄、学业上的心理困扰及需解决的问题一般较为相似,属同质团体,彼此比较容易沟通、理解,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内容丰富的心理辅导与交流。可以让高一个年级的适应良好的学生进行经验传授等。
(二)支持性策略
学校、家庭对转学适应不良学生可多予以鼓励,耐心地询问其担心与焦虑,向他作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
学校、家长对刚刚转学的学生期望不宜过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胆小、细心、忧郁的学生以及经受失败或者挫折的能力较弱的学生,期望过高可能使学生在不良性格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适应不良。
另外,学校针对这些学生在转学初期的适应不良,由教师把他们集中起来,采用讲座、看录像等形式,让他们多了解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校对他们的希望。
任课教师更要加强对这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支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家庭的关心与帮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家庭是人类温暖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
人都有多种需要,例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自立,但孩子的自立却是与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分不开的。
对于那些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讲,父母的关爱和启迪就更加重要,尤其是当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则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三)自我教育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在获得支持的同时,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班级、社团等集体工作,使得其更快地融入到新集体中去,并获得成就感。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宽度和广度,获得正性情感体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志明是个刚上初一的男生,一张稚气的脸上还有着小学生的痕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却显得格外的沉默,在班上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脸红,无论跟谁说话都是低着头,双手紧紧地握着,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一旦老师上课提问到他,志明更是一副被人虐待的样子,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而且志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每次有集体活动他都会找到借口不参加,而且一放学就回家,极少跟同学交流,同学们都觉得志明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志明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怕见人,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一和他人说话就脸红,所以尽量避免跟人说话,可是现在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到了人多的地方,他就会觉得紧张、脸红、心跳加快,和他人单独交谈的时候,他从来不敢正视对方,总在想“别人看到我脸红会不会觉得奇怪,觉得好笑”,这种心理负担使他渐渐地产生了见人就恐惧的心理,而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加重了他见人脸红心跳的症状。
所以志明逃避了所有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在班里也很少跟人说话,因为怕人家看到他脸红。志明的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沉默,一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脸红,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可是,志明小时候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孩,见谁都乐,从来不怕生,可不知道怎么长大了反而情况变糟糕了。从志明的表现来看,他是属于社交恐惧障碍,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时有发生,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
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关注自我形象,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过分地关注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社交恐惧。志明就是怕别人看到他脸红,觉得脸红不正常,因为过于关注这一点,而使情况越来越严重。
(一)恐惧障碍常见表现在初中生中比较多见的有以下几种恐惧障碍:
(1)聚会恐惧
聚会恐惧的人害怕到各种公共场所去,害怕参加各种聚会。
(2)赤面恐惧
这种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尤其当众讲话、写字、饮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3)动物恐惧
这种恐惧表现为惧怕猫、狗、鼠、昆虫等动物,而且往往只是害怕某种特定的动物。
(4)境遇恐惧
主要是指害怕登高(恐高)、临渊、黑暗、暴风、雷电等,而且对所害怕的对象目标恒定,从不改变。
(5)异性恐惧
这种情况尤其多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对异性感到惧怕,不敢与异性交往,并常常采取竭力回避的态度。
(6)对人恐惧
这种情况也是多起源于青春期,起初与某些人在一对一的社交处境下产生强烈的恐惧,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慢慢地这种恐惧泛化到所有的陌生人,甚至熟人身上,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与世隔绝开来。
(7)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害怕当众出丑;
二是如果强迫他们去学校,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躯体不适;
三是倘若同意他们暂时休息不去学校,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有学校恐惧的人多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
(二)恐惧的成因
关于恐惧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遗传因素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有恐惧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中,20%的父母和10%的同胞患神经症,因此,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表明遗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性格因素
有恐惧障碍的人性格通常比较胆小、内向、羞怯、依赖性强、自卑等。
第三,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童年经历。很多人在以往的经历中,尤其在儿童时期,有过强烈的创伤性体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被遗忘,但在后来遇到类似事件时,受到了条件性刺激,这种创伤又重现出来,重新唤起了恐惧反应,从而患上了恐惧障碍。例如动物恐惧,就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被动物攻击或者目睹别人被动物攻击,因此在后来见到这种动物就会不由自主地恐惧
对于恐惧障碍的心理疏导要视其恐惧的对象和程度,如果像恐高、恐惧动物等对其生活没有特别严重影响的,一般只要当事人不处于恐惧情境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是一些如学校恐惧、社交恐惧等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我们就要适当地加以辅导和疏导。
对焦虑障碍的心理辅导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恐惧障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综合的调节方法来帮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比如运用行为疗法并结合认知疗法来进行。
(1)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
①与当事人倾谈,了解引起其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②将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等级;
③学习一种或数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技术,也就是说,让当事人默想其恐惧情境之后,让其学会放松的方法;
④使松弛反应逐步地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而出现,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惧反应。
(2)帮助恐惧者学会运用建设性发泄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场景训练,增强患者应对困难和危险的适应能力。在训练中,要让患者从理论上先适应危险,在不知不觉中宣泄一部分恐惧情绪,并向他人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
应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排除部分恐惧情绪、训练日常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作为先导疗法或同伴疗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利用了模仿。
开始的时候先让有恐惧障碍的学生观察其他学生或成年人在其恐惧情境中谈笑自若的情景。这样数次后,就鼓励学生逐渐接近引起其恐惧的对象,最后达到直接与恐惧对象接触,如同示范者所做的那样。还有,向学生展示有关真实情况的图片或照片也是常用的方法。
(3)帮助恐惧者学会通过心理分析法进行调节
这种方法在部分恐惧者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倾诉和回忆,帮助他们自己找出早年重大挫折和创伤性的生活事件,分析出他们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使之上升到意识层次,让患者学会“领悟”。在他们了解了自己恐惧的原因以后,让其认知重构,从而达到缓解恐惧情绪的目的。
(4)帮助恐惧者调节认知
部分恐惧者是因为头脑中所存在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恐惧障碍的发生,例如,有些社交恐惧者就是因为觉得自卑,觉得自己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侃侃而谈,就会害怕见人,不敢与人相处,最后甚至发展到足不出户。
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不合理观念所导致的,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可先针对他们的不合理认知进行纠正,然后建立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障碍,进而克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丽是某重点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她是班上的班长,学习成绩优异,并且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她的带动下,她们班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在老师心目中,小丽是个难得的好学生,而在学生心目中的小丽又是个难得的好班长。可是这样的好同学最近却显得很反常,上课走神,有一次老师提问,叫了小丽三遍,小丽都没听见,还是同学们提醒她,她才站起来的,结果站起来以后还不知道老师问什么,老师很生气。
小丽的成绩也明显地下降了,以前每科考试小丽都是排在前5名,可是现在,小丽的成绩却掉到了10名之后,有一次竟然还排在了20名,后来老师一看试卷,发现她竟然有好几道题没有做。
小丽这是怎么了?老师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就打电话和小丽的爸爸妈妈联系。小丽的爸爸妈妈也觉得很奇怪,说小丽也没什么不正常的,只是没那么多话说而已。
然后老师又把班上的同学找来了解情况,班上的同学告诉老师,小丽最近好像迷上了篮球,学校里有比赛就会去看,还会让班上的男同学教她。篮球?难道是小丽喜欢了……最后,老师决定把小丽找来,好好地谈一谈。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向信任老师的小丽终于告诉了老师她心中的秘密。原来小丽喜欢上了一个人,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名叫李威。认识他是在学校的篮球比赛上,李威的篮球打得很好,也许这也是吸引小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自从看了李威打球以后,小丽就变得魂不守舍,脑子里都是他的形象,而且整天都想看见他,上课的时候,还会有李威正从课室门口经过的幻觉,心里总是慌慌张张的。
虽然小丽喜欢他,但是小丽却知道,这不是她谈恋爱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很可耻,也讨厌这样。晚上躺在床上,小丽总是一面想着李威,一面却又责怪自己,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小丽觉得心理压力很大,使得她经常失眠。
学习成绩因此也大受影响,小丽很着急,可是越着急,越是难以集中精神,小丽都觉得自己快崩溃了!小丽的诉说证实了老师最初的猜想,老师就和小丽谈了起来……
(一)恋爱心理的表现通常来说,初中生的恋爱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朦胧性恋爱
初中生对于恋爱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恋爱关系
初中生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恋爱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初中生恋爱关系
是一种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感情关系。初中生之间一对一的恋爱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初中生的恋爱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在行为方式上,有的初中生的恋爱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初中生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是一对情侣。
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恋爱关系的初中生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他们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则关系发展得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
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子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而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子采取主动。男孩子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子,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初中生恋爱的类型可以归纳为八种
第一种,爱慕型
即初中生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恋爱现象。根据爱慕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仪表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恋爱;专长型,就是因为爱慕对方的能力、专长而产生的恋爱;品性型,就是由于爱慕对方的优秀品性而产生的恋爱。
第二种,好奇型
即由于对异性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恋爱现象。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性意识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初中生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很容易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很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他们就想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第三种,模仿型
即因为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恋爱现象。模仿的对象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
第四种,从众型
即迫于周围人的压力产生的恋爱现象。周围人是指所处的同年龄群体。
第五种,愉悦型
即为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恋爱现象。青春期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进一步促进初中生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恋爱。
第六种,补偿型
即为了获得感情补偿和排解受挫的情绪而产生的恋爱现象。感情补偿是指初中生在学业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时,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或者为了摆脱感情创伤,一些初中生就想用恋爱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第七种,逆反型
即由于初中生在两性交往中受到别人不恰当的干预所产生的恋爱现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恋爱关系发展。
第八种,病理型
即由于病理原因而产生的恋爱现象。在当代社会,由于营养过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的作用,或者生理上的疾病,家庭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初中生身体早熟,身体外观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这些都会诱发初中生的恋爱现象。
(二)恋爱心理的原因
从以上八种恋爱的形态,我们也可以看到初中生恋爱的一些原因,但总结起来,初中生恋爱大概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初中生身体的成长和性的成熟带来的性意识的萌发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性的问题感到特别新鲜和好奇,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并愿意接触异性,并会把这种渴望付诸为行动,从而出现恋爱行为。
第二,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为所在的环境里大多数人都谈恋爱,如果自己不那样做就会变成异类,这时候就会出现模仿性质和从众性质的恋爱行为。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所在的环境强烈反对恋爱行为,初中生为了和成年人对抗所进行的一种逆反性的恋爱行为。
第三,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由于电影、电视、书籍和网络等传播媒体的影响,初中生很早就开始接触一些情情爱爱的东西,对于媒体上所描述的成年人的情感他们虽然似懂非懂,但是那些海誓山盟、花前月下的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使他们过早地涉足了他们本不应涉足的东西。
1.预防性策略
(1)正面引导,积极面对
性成熟带来的对性的好奇和探究,是引发初中生恋爱的重要的心理条件,因此,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性教育,打破性的神秘感。
因为主观强行禁止或者指责,初中生对性的好奇心被不正常地强化了,觉得性更神秘了,并对性有一种不安的罪恶感,这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教育引导的要点是把性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认识,要运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两性问题上的社会责任和后果,培养与异性相处时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正确面对和处理青春期出现的性心理问题。
除此以外,还要进行恰当的情感教育。感情生活是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会在同性中生根发芽,也会在异性中开花结果。我们有对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有对朋友、同学的友情;有对老师、长辈的敬爱之情;
还有对异性的爱恋之情。在青春期萌动的时期,少男少女们在一起,难免会对彼此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爱意和憧憬,但毕竟未经世事的初中生对爱的理解还是很肤浅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在爱的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担的。
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们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并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感情。
(2)丰富校园生活,转移视线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的时期,他们爱闹、爱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和宣泄。
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总是被束缚在单调、枯燥的学习之中,当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交往需要都受到抑制的时候,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去宣泄,这时,就有可能出现初中生的恋爱行为。
因此,除了要加强对青春期的情感教育、性教育外,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多种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有价值地宣泄自己的精力,有意义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从而把他们的精力、兴致和心思都引向活动和竞争中。
这样,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就不会引起学生思想和情绪上很大的波动,单纯的性欲望也会被丰富多彩的活动所替代和补偿。这不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使学生间的交往能够健康顺利地发展。
2.即时辅导策略
陷于恋爱中的初中生,往往视老师、家长的规劝为耳边风,倘若老师、家长严厉地训斥他们,让他们觉得羞耻和孤立,只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学生也会因为师长过激的行为而激起强烈的反抗,甚至会因此而“破罐子破摔”;
另一方面,同学们也会认为老师做得太过分了,而站在被训斥的学生一边,这时,老师的行为对大多数同学也起不了警示作用。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意看见的。
因此,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老师要谨而慎之。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感情。在学生的眼里,他们那不被认可的情感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只是目前来说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感情背后的责任。
老师要真正地关心学生,让学生能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向老师暴露自己。
其次,与学生探讨该阶段陷入感情漩涡的利与弊,阐明每个人都要为他的感情和行为负责,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再次,与学生讨论什么是“爱”,爱的真谛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把握爱,他现在是否能承担爱等问题,通过讨论,澄清他们对爱的一些不确切的观念。
最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爱的真谛”的文章,让其体会到底什么是爱。
目前来说,初中生恋爱的现象并不少见,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要想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把这种对异性朦胧的爱意转变为对同学的关心和友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小强,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小强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抱怨老师讲课呆板,指责学校和老师自私,为提高升学率、多拿奖学金而压迫学生。
在同学的眼里,小强是一个招惹不得的野兽,曾有一次,邻座的同学无意把橡皮擦放到了他的座位上,他二话不说就把橡皮擦扔掉。他脾气很不好,常常没耐心听别人说话,一旦碰到他不想听或者不愿听的话,他就粗暴地把他人的话打断。
当同学受到老师表扬时,他不是指责老师偏心就是讽刺同学巴结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就说是“死读书”。由于该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加上成绩较差,在母亲的说服下,特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儿童早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自我中心是一个必经阶段。自我中心型人格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的人格特性。可以说“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在知识程度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就人类初期的生存发展而论,童年期的自我中心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当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和成年期后,他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同时由于社会接触的扩大,迫使他从自我中心的小天地里走出来,成长为以客观情境为反应依据的成熟人格。
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地通过这一考验而达到心理成熟。如果自我倾向过于严重,到了初中,还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这就成了问题。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初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即指此,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不充分的结果。
自我中心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思完全被自我意识所占有,习惯于把“我”作为注意的中心,以至于其他的人、事、物,很难唤起他的兴趣,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他和周围环境的一切关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关系上,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决然不能接受。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的思维导致了自我中心的逻辑结构,他们以自己为尺度,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一切事物,不能把握逻辑关系。因为思维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注意图式,使他们不能同时处理一种情况的几个方面,如交谈中不能同时考虑他人的和自己的观点;
认为游戏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不能同时重视自己的兴趣和他人的需要等。
皮亚杰又指出,社会互动是促使儿童去除自我中心的方法之一。社会互动能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之处,并迫使他去理解或许和自己的观点相冲突的其他人的观点,这将使儿童的思维更连贯、更富有逻辑性。
在正确认识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健康发展,防止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形成:
(1)转移家庭焦点、加强亲子交流
帮助学生走出自我中心,首先家长需要学习,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的爱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不能变成溺爱。溺爱是一种不良的强化,会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加重。
在生活中注意多加引导,用实际的经验让孩子明白,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家长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一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
这样就会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也看到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加强亲子直接的互动,让家长和孩子清楚地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能让孩子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家长多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学习同理心,加强人际交往
即加强社会互动,去除自我中心化,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而了解他人。
因此,对自我中心的学生需要加强同理心方面的辅导。教师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人际交往知识的学习和讨论。如对人生中最自我中心的时期——婴儿期行为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婴儿化的行为。
把他们自己认为讨人厌烦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他们的批评罗列出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还可以请一位和他或她较为亲近的人作为其监督者,一旦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其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是会慢慢消除的。
(3)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过度保护、封闭孩子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游戏的机会,也会使孩子失去认识他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也能使孩子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教育他们多为他人着想,要先人后己、克己奉公、团结互助,并把这些思想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让他们体验助人以后得到的快乐,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参加竞技体育活动,让他们在竞技体育中学会竞争与合作,明白“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
(4)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对学生的成绩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对缺点、错误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成绩或长处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让他们明白人人都有自身的特长,每个人的成功或长处都是值得尊重的。
在教育疏导的过程中,切忌讽刺、挖苦他们,简单地骂他们是个“不可救药的人”,因为挖苦、打击只会使他们的对抗情绪更加激烈,给教育疏导带来更大的困难。
(5)增强竞争意识,重视挫折教育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重视对他们进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不仅对矫正“自我中心”这一不良个性有益,而且对他们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自立于社会意义重大。
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让他们尝尝失败的痛苦,明白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能更好地认识自身和他人。在这个基础上,挫折教育以及如何面对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可以通过班级讨论、征文等形式来进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