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尖锐湿庞病症表现是什么?

尖锐湿庞病症表现是什么?
发表人:主治医师刘贵梅

很多人都知道,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原体是人乳头瘤病毒,即HPV病毒。该病毒侵犯的主要是人体的外阴生殖器、肛周、腹股沟等处,因为这些部位是有鳞状上皮细胞的,同时还符合HPV病毒喜好的温暖或潮湿的条件,也就是好发部位。然而,感染上病毒以后很多人并不会马上出现临床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日常生活中,很多感染上HPV病毒的人群并没有很快出现症状,原来是因为病毒感染以后具有潜伏期。这个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大概2周,长的8个月,平均是3个月时间。一旦过了潜伏期之后,局部才长出皮损增生。并且初期尖锐湿疣的症状不明显,可能是长出一些淡红色的小丘疹或小痘痘,随着病情逐渐发展,增生增大,进而形成菜花状、鸡冠状或乳突状的典型症状。这个时候才容易被患者所察觉,于是到正规医院做检查确诊尖锐湿疣。也有一些患者在查出HPV病毒感染后几个月都没有症状,再次到医院复查发现已经转阴。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确实存在。一般是因为感染局限,并且自身免疫力比较强,自行转阴的。

对于尖锐湿疣的皮损增生来讲,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也是不疼不痒的居多。也有少数人可能患处有痒感,但这个痒感并非所有人都有。通常情况下,感染尖锐湿疣出现痒感的患者,多数是因为合并感染了其他问题。比如细菌、疱疹、湿疹等情况,也就有可能出现痒。另外,也有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出血的情况。因为尖锐湿疣的疣体本身就容易破裂、出血。在长期感染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伴随恶臭的气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我们都知道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它同时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八大性病之一。因此,它的危害比较大,传染性也强。在感染上该病以后有很多注意事项都要引起重视。比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禁止同房。那么,尖锐湿疣治疗期间是否都不能同房呢?

    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诊断明确的尖锐湿疣病人或者正在治疗中的病人一定是不能过夫妻生活的。这一定是必须要谨记的。原因就是一旦诊断明确的尖锐湿疣病人如果互相过性生活就可以把hpv病毒或者尖锐湿疣疣体、分泌物传染给自己的性伴侣,使对方容易被传染该病。尤其是正在治疗之中的病人,他(她)的生殖器官疣体脱落后出现的局部创面,而且尿道、阴道、肛管粘膜正处在炎症反应期,局部充血水肿明显;如果再合并其他微生物感染,局部分泌物也非常之多,这时候再进行性生活可能加重病情使病毒扩散炎症反应加重,出现局部出血,毒素通过血液循环吸收就可能出现全身性的症状。并且给我们临床医生治疗也带来许多麻烦。这里我们建议正在治疗中的尖锐湿疣患者必须在你的主治医师指导下决定什么时候过性生活比较稳妥。

    那么,到底要什么时候才可以同房呢?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建议患者在经过正规治疗以后,门诊随访3个月以上发现局部没有出现复发症状。这个时间以上可以有节制地戴套同房,并且不宜过于激烈。同时,仍然要按医生建议定期复诊,继续观察满8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如果满一年都没有出现复发,这个时候就可以恢复正常的夫妻生活。因为一年以上未复发就是治好的标准,也就和正常健康的人一样了,对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

     

  • 引起胃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容易被忽视——幽门螺杆菌。

     

     

    我们的胃是一个高酸环境,一般情况下细菌很难在里面生存,但幽门螺杆菌是个例外,它能顽强地待在胃中,给身体捣乱,还会通过餐具、食物等进行传播。

     

    除了让你的胃受伤,一项新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还会悄悄影响血压。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解读幽门螺杆菌是如何影响健康的,并教你科学防住它。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成虹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杨爱明

    重庆市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陈伟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副教授 孙凌宇

     

    幽门螺杆菌与高血压相关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与高血压相关[1]

     

     

    研究共纳入17100名受试者,他们全部接受了尿素呼吸试验和常规健康检查。结果发现,受试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75%。

     

    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和饮酒状态、体重指数、血脂、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 未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和感染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5.1%和57.5%;
    • 高血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8%,高于非高血压人群(46.4%);
    • 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相比,感染人群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1.7%,平均舒张压高0.9毫米汞柱。

     

    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成年人血压明显高于呈阴性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较高的舒张压有关,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无关。

     

    近一半国人被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其进入人胃内酸性环境后生长繁殖,会引起组织损伤,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感染后,大多数人无明显症状,有的会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在40%~50%,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就被感染了。

     

    我国由于感染因素导致的癌症负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癌症占45%,其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4~6倍。

     

    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即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如不经治疗,部分患者会慢慢演变直至胃癌。

     

    感染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它既可以在人的胃内生长和繁殖,也可在人类的粪便、唾液、牙垢和呕吐物中被检测出来。排出体外的幽门螺杆菌会污染水源和食物,苍蝇也可以通过接触粪便进而污染食物。

     

    4件事染上幽门螺杆菌

     

    俗话说,病从口入,对于幽门螺杆菌来说也是如此。

     

     

    在餐桌上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吃进去的细菌”,它的传染性很强,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

     

    在外就餐,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不使用公筷,互相夹菜,都可能会造成传染。

     

    刺激性食物

     

    此类食物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

     

    生吃

     

    很多人钟爱西餐、日餐,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了,这就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

     

    接吻

     

    唾液中也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

     

    5个细节预防感染

     

    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只要规范治疗,90%以上患者可根除。

     

    建议以下6种情况根除幽门螺杆菌:

     

    ▶ 明确的消化性溃疡;

    ▶ 胃淋巴瘤;

    ▶ 胃癌;

    ▶ 胃大部切除术后;

    ▶ 长期服用镇痛药、计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 患有不明原因的血液病。

     

    预防幽门螺杆菌,最重要是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1.采用家庭分餐制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同时,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2.注意饮食卫生

     

    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肉类,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3.不要“口对口”喂饭

     

    杜绝用嘴喂孩子,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还有人会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

     

    4.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情侣间亲热前,要充分清洁口腔。

     

    5.定期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对于年龄大于35岁、有胃癌家族史、有上胃肠道相关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进行胃镜检查,以了解胃内情况。

     

    参考文献:
    [1]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adults: The Dongfeng‐Tongji cohort. J Clin Hypertens, First published: 20 July 2020
  • “男人40一枝花,女人40如残花。”

     

    这句话并不是夸大夸张,有科学表明,女人要比男人更加容易显老。

     

    若在芳华之时不好好保养,女人要面对的是松弛的皮肤、黝黑的肤色,甚至是颜色或深或浅的黄褐斑。

     

     

    而且由于生活的环境、生活的习惯不同,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女性要比其他亚洲国家的女性更容易有黄褐斑。

     

    而导致黄褐斑的发生,无非就是下面这4种情况,看看你中了多少条?

     

    一、黄褐斑发生的4大原因,注意避免和防护,防止皮肤老化

     

    1.更年期的来临

     

    很多女性朋友其实无法完全避免更年期的到来。

     

    女性朋友到达40岁后,会经常出现月经时间絮乱、肌肉的酸痛、情绪波动大、夜晚不容易睡眠等情况,这会影响到女性朋友的日常生活。

     

    随之引起更大的情绪波动,周而复始。情绪压力和身体原因,皮肤代谢缓慢,黑色素也开始沉淀在脸上。

     

    2.情绪波动大

     

    女性朋友很多还是偏向感性的,容易为一件事情生气、难过、痛苦。

     

    这些负面情绪会让身体的压力更大,无法保持身体的舒畅感,让身体和皮肤处于紧绷的状态,皮肤状态也逐渐下降。

     

     

    3.不做防晒

     

    像妈妈辈的人从贫苦生活一路走到现在,很多都没有做防晒的概念,实际上,黄褐斑的形成很大原因就是来源于日晒晒伤引起的。

     

    紫外线对皮肤有一定的伤害,会加速黑色素的分泌沉淀,导致黄褐斑的形成。

     

    4.有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少年轻女孩都喜欢吃油炸、辛辣的食物,因为美味,但是这一时的快乐可能会刺激到黄褐斑的生长。

     

    因为油类食物食用过多会刺激皮脂油脂过剩,皮肤水物的不平衡也是皮肤屏障受损的第一步。

     

     

    二、独属于女性朋友的3种“零食”,秋冬可常吃,或淡化黄褐斑,亮白皮肤

     

    1.银耳桃胶红糖水

     

    将银耳、桃胶、红枣清洗处理之后用水煮至1个小时粘稠出胶,再放入百合、红糖进行熬煮10分钟。

     

    这一碗无论是哪个食材都是女性朋友的滋补品的糖水,正适合秋冬天冷哪个,滋阴养颜,减少皱纹、痘疮。

     

    2.百合杏仁露

     

    将百合、杏仁、黄豆、清水放入豆浆机打成豆浆,每天早上喝一杯,舒缓焦虑的心情,保持开心迎接新的一天。

     

    尤其对于熬夜后容易泛黄、暗沉的皮肤,有提亮肤色的作用。

     

    3.麦冬百合水

     

    这一款主要是祛心火,消痘降燥。

     

     

    对于容易发脾气、长痘痘的女性朋友而言,这是很好的消除额头痘痘的水,但是对于留下的黑色痘印是无法消除。食材是百合、麦的、红枣。

     

    不过我们都知道,如果食补的效果非常好,也就没有护肤品的存在了。

     

    而且有些时候因为生活工作上的忙碌,很多女性朋友难以给自己一个空闲的时间,煮一顿美颜餐给自己。

     

    只能不断的使用护肤品给皮肤补水保湿,但是黄褐斑并不是保湿就能解决的事情。

     

    黄褐斑是因为黑色素沉淀引起的,因此建议女性朋友在做完日常的护肤之后,补充皮肤营养补充剂,以营养素的形式为皮肤细胞进行“滋补”。

     

    利用里面的维生素C清除黑色素,利用烟酰胺对被破坏的皮肤细胞进行修复和补水保湿,最后利用美容界“扛把子”硒给皮肤上一层保护。

     

     

    防止外界的紫外线、灰尘等刺激皮肤底层细胞,减少日晒的危害和黄褐斑生成的几率。

     

    三、结语

     

    女人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自信与开心是自己给自己的,每天照镜子看着漂亮的脸孔也会让自己心情愉悦不少。

     

    所以,要学会控制饮食,调整正确的饮食习惯以及补充皮肤细胞的营养剂,别忘了每天进行帮助出汗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皮肤更有光泽感。

  • 现在肾不好的男人越来越多了,大部分人一提到肾虚,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夫妻生活过度,或者平时太累、压力太大了,其实肾脏健康跟我们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

      


    男人过了30岁以后,纷纷开始出现肾虚、体力不支等问题,如果你已经有腰酸背痛、白发增多、容易健忘、易出虚汗等问题,说明你的肾可能需要好好调理一番了。

     

    肾虚“加速器”发现了,与夫妻生活关系不大,这5类食物或是祸端

     

    过咸的食物

     

    相信很多人平时在吃东西的时候,都不会考虑这些食物会不会危害身体健康,大部分人觉得,知道食物味道可以,能填饱肚子就足够了。其实这种想法是时候该转换一下了,毕竟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在饮食上总想着凑合的话,那身体很快就会“报废”。

      
    食盐是一种调味品,但很多人却太过依赖盐分,平时爱吃重盐食物、腌制食品,这类食物确实更有滋有味,但对身体尤其是肾脏的伤害却不小,不仅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还容易诱发肾病。

     

     

     

    各种饮料

     

    以前人们渴了,会主动找水喝,现在的人渴了,有各种各样的饮料供你选择。饮料的问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但却永远无法代替白开水。因为大部分饮料中都含有大量糖分甚至色素,平时把饮料当水喝,除了会影响钙质的吸收以外,还会对肾脏造成伤害。

      
    浓茶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喝茶能养生,平时总是茶杯不离手,以为这样就能长命百岁了。其实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喝茶的,喝茶的时间、茶的浓度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一无所知,光顾着喝浓茶的话,反而会损伤肾脏健康,影响肾功能。

     

    高嘌呤食物

     

    众所周知,高嘌呤食物是诱发痛风的“罪魁祸首”,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分不清哪些食物嘌呤“超标”。像动物内脏、红肉、骨头汤、海鲜、菌类等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平时若不注意忌口的话,体内尿酸超标,很容易堵塞肾小管,诱发肾病,希望你能管住嘴。

      

    刺激性食品

     

    对于有些人来说,食物味道越刺激,他们就越有食欲,那些无辣不欢的人,平时最爱吃的就是各种蘸满调味料的食物,但很多调味料都是需要肾脏来代谢出去的,经常吃的话,会增加肾脏的工作负担,不利于肾脏自我修复和调整。

     

    男人若想肾“强壮”,坚持一事、吃二物,肾功能会慢慢恢复

     

    及时排尿

     

    很多男性在忙的时候,如果有尿意也会憋着,想等工作完成再进行排尿,其实这种习惯是最伤肾的,因为尿液储存到一定程度,是会刺激和损害肾脏的,及时排尿才是最不费力的养肾方式。

      
    多吃黑米

     

    很多人平时喜欢把主食换成各种各样的粗粮,把紫米、黑米、糙米等一起混合煮,其中,黑米是有名的养肾“高手”,能滋阴补肾,男人平时适量食用,对肾功能有很多益处,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多吃大蒜

     

    大部分人吃大蒜,是因为大蒜的味道,很少有人知道大蒜的功效和价值。其实,大蒜并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除了能抗菌消炎之外,还能降低人体胆固醇,保护肾脏,男人若爱吃大蒜,好处多多。

      
    总结:相信大部分男性都比较重视肾脏的健康,其实肾功能强大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能展现男性的魅力,希望大家平时都能保护好肾脏,少做伤肾事,多吃养肾食物。

  • 生活中对于动脉硬化那更多患者来说饮食是一个更重要的调节方法,其实很多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就患有动脉硬化,但是仍然在饮食上面大吃大喝这样,到了老年的时候就会增重动脉硬化的情况,所以在日常的饮食上面应该做到清淡不能够吃高胆固醇的食物。

     

     


    早期的动脉硬化患者总是会感觉到头晕或者是头痛,而且额头或者是后颈会感觉到钝痛,在体位变动时出现或原有头晕头痛症状加重,如基底动脉硬化时可有眩晕或眼球震颤,恶心面部肌肉麻痹感,有的并有吞咽困难,生活中想要预防动脉硬化这种疾病发生,那么在平时饮食的时候就应该注意热量的摄入,因为过高的热量摄入是会导致患者发生肥胖的,而肥胖之后是很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发生的,所以老年人在日常的时候就应该注意热量食物的摄入,只有将老年人的体重保持在一定的分为之内,并且增强体力活动,这样才可以避免动脉硬化这种疾病发生。


    生活中想要预防动脉硬化这种疾病发生,那么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还应该减少食物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肉类的食物更要严格的控制,比如猪肉、牛肉等,切勿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因为这些食物是很容易会导致患者的血脂增高的,而血脂增高就是导致动脉硬化发生的一种原因,所以患者在平时的时候就应该引起注意。

     


    生活中想要预防动脉硬化这种疾病发生,那么在日常的饮食就应该以清淡为主,切勿大鱼大肉,吃太多油腻食物。患者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富含丰富维生素的生物,如形象的蔬菜和水果等,而且还有一些植物蛋白的食物也是可以多吃的,患者多吃这类的食物就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高,这样也就可以预防动脉硬化这种疾病发生了。


    通过上述的内容就可以了解到要想预防动脉硬化这种疾病发生,那么在平常的时候就应该做好自己饮食上的调理,只有这样患者的身体才会出资按一个正常的水平之下,只有这样患者的抗病能力才会提高,这样也就可以避免动脉硬化这种疾病发生了,如果患上这一种疾病,患者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虽说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叫停了一定范围内的门诊输液。

    但是很多老人家们还是经常来医院要求输液,说是:

    血管堵了、血脂高了、血稠了,就要通过输液通血管,清理血管垃圾。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输液没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反而还会让老人家承担不必要的药物过敏风险。
    所以家里的老人如果想要通过输液预防某些疾病,大伙儿一定要劝劝,可以把这篇文章发给他们。

     

    血管堵了,输液冲不开


    阿公阿婆好,我是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王佳玉。

    咱们正常的血管内壁非常光滑,血液在里面顺畅的流动。

     


    而堵塞的血管内皮上会出现一个像饺子一样的鼓包。


    鼓包里面主要是巨噬细胞吞噬“坏胆固醇”后的产物,“坏胆固醇”也就是低密度脂蛋白,是引发高血脂的罪魁祸首。


    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就像水管里的沙子,坏胆固醇太多,会钻进动脉血管内皮。

     


    进入血管内皮坏胆固醇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破裂与胆固醇一起在血管内壁形成饺子状的鼓包,也就是粥样斑块。


    根据粥样斑块表面会有纤维帽,有的薄,有的厚。

     


    所以,我们血管内壁的斑块是积聚在血管内皮下的,短时间输液并不能疏通血管。


    有时候,输完液之后,会舒服很多,那也是输液药物的作用。


    输液药物具有抗血小板、扩张血管、改善痉挛等作用,可能在输液当时改善症状,但是药物完全代谢掉后,这些作用随之消失。


    而且静脉输液还会增加输液速度快发生心力衰竭,或者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血液稠了,输液也不能稀释


    血液粘稠是老百姓对血脂升高的俗称。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质成分,主要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类脂。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将胆固醇运送到血管里,由于血液内血脂水平的升高,血液流动的速度会减缓。
    静脉输液能增加循环血容量,只是暂时稀释血液,并不能降低血液内血脂水平。

     

    怎么样才是真的通血管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是管理好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改变生活习惯
    造成血脂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年龄及遗传。


    除了年龄和遗传,其他因素都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缓解,这是我们血脂控制的基石。


    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肥肉,减少烹调过程中油脂的使用,用蒸、煮等烹调方式代替油炸、爆炒等。

     

    2.加快血脂的代谢
    适当的运动如健步走、慢跑、游泳、骑行、瑜伽等,都能够增加血脂的代谢效率,但是老年人注意要运动适度。如果是活动不便者,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抗阻力锻炼。

    3.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由于血脂升高是缓慢过程,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因此,常规体检能够及时发现血脂异常。

     

    对于20-40岁的成年人,至少每5 年测量1次血脂。

     

    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该每年检测血脂。

     

    对于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及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肥胖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人群,最好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降低胆固醇重要和有效的药物。


    这是一种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稳定和逆转斑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贝特类、依哲麦布以及PCSK-9抑制剂也是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控制血脂的药物。


    由于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应长期口服药物积极控制血脂水平,并定期检测,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而不能自行停药。


    几次静脉输液并不能疏通血管,真正能减少血管阻塞是按照医嘱按时服用口服药物,达到长期而稳定的效果。

     

     

    作者 | 佳玉 心血管外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对于糖尿病患者朋友来说,尤其是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朋友,对甲钴胺肯定不陌生。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甲钴胺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但是除了甲钴胺以外,日常也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丧失为主要的表现。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和治疗,要以严格控制血糖为基础,按照医生的指导,改善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除了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控糖以外,日常生活中,糖友们如何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呢?

     


    了解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信号


    想要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就要知道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哪些征兆,而我们最为了解的就是手脚麻木。


    一般体现是手指或脚趾的尖端出现麻木,比如感觉灵敏度变弱,稍微轻碰一下就会很疼,对疼痛的感觉异常敏锐,还可能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严格控制血糖


    之所以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也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系,当血糖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很容易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


    因此想要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好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都要做好,血糖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对预防并发症也很有好处。


    养成运动的习惯


    运动习惯要养成,尤其是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时候,建议糖们多多进行有规律的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在进行运动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及运动治疗师,看自己的身体情况能不能进行长期的运动,患者朋友也要学会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种类和强度,不要贸然就进行运动强度大的运动,这样很容易让身体受损,反而对血糖控制不利。

     


    保持轻松的心态


    糖尿病是个要长期治疗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项功能会有所减退,因为病程较长,因此一些糖友容易有心理上的问题,比如患上一些心理疾病,有的甚至有抑郁症的情况,因此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因为只要日常将血糖控制好了,生活质量也会非常好。


    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出现的小信号不要忽视了,出现手脚麻木的情况也不要过分担心,及早去医院做好检查,日常做到以上的4点,帮助您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希望会对各位糖友有所帮助。

  •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的一种损伤性疾病,它是一种微小血管炎病变,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舌头溃疡指发生于舌头、舌腹部位的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可并发口臭、慢性咽炎、便秘、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日常生活中由于饮食过于辛辣,或者营养不够均衡,或者情绪原因也会偶尔出现口腔溃疡的症状,这种情况一般不用特殊处理。在生活方式调整之后,或者服用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之后可在一周之内痊愈。

     

    但有些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一个月超过三次甚至更多,经久不愈,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诊,因为很有可能存在其他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免疫因素。

     

    首先,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最常见于白塞病,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属于血管炎的一种。其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

     

    白塞病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部病变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白塞病还可能累及消化道,形成消化道各部位的溃疡表现,消化道溃疡并发出血、穿孔是白塞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其次,系统性红斑狼疮也会有口腔溃疡的表现,尤其是轻症狼疮的患者,可能仅仅表现为口腔溃疡、光过敏、轻微皮疹等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疾病进展出现会其他器官及系统累及,这是需要及时就诊,进行自身抗体等一系列检查,看是否存在抗核抗体等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异常以明确诊断。还要做其他相关检查评估活动度,以指导治疗。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会导致反复溃疡的发生,比如癌性溃疡,长时间处于放射线的环境中等原因也会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总的来说,偶尔发生的口腔溃疡不必过度紧张。如果出现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一定要查明原因,对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癫痫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反复癫痫发作的慢性脑部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脑损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癫痫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某些家族中的癫痫患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这意味着他们患病的风险较高。

    2.脑损伤:脑部的创伤或损伤,如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脑膜炎等,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这些损伤可能干扰到脑部神经元的正常活动,导致电信号异常。

    3.先天性发育异常: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早期,脑部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癫痫的发生。这些异常可能是由基因突变、胎儿时期的缺氧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导致癫痫的原因比较多,且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旦出现癫痫的现象,如抽搐、昏迷、呕吐白沫等,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和治疗。

  • 今年的4月15日—21日是我国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京东健康将和大家一起关注如何防癌。

    相比女性,男性患癌概率要高得多,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1]:男性新发癌症人数253.39万,女性新发癌症人数229.08万,男性新发症人数显著高于女性,且男性总体死亡率高于女性。

    所以,男性朋友更要重视癌症的预防和筛查。

    男性要重点预防和筛查哪些癌症呢?据统计,在我国位居男性发病率前10位的癌症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膀胱癌、胰腺癌、淋巴瘤[1]

    癌症类型不同,预防方式也不同,一份《男性专属防癌攻略》请收好[1-3]。记得转给身边的他们,一起筑起健康的防线。

    1.肺癌

    发病率:91.36/10万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正在吸烟,且吸烟指数≥400(吸烟指数=每天吸烟支数×吸烟的年数),或曾经吸烟,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2)被动吸烟者;

    (3)长期暴露于恶劣环境或职业致癌物(石棉、铍、铀、氡等)的人群;

    (4)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以及既往曾患肺结核等肺病的患者;

    (5)年龄≥50岁的中老年人;

    (6)具有肿瘤家族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罹患肺癌的人群;

    筛查方法:高危人群建议做低剂量螺旋CT筛查,查出肺结节者,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并酌情考虑肺癌相关抗体的筛查。

    预防建议:不吸烟或戒烟,避免室内空气污染,对于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

    2.结直肠癌

    发病率:42.67/10万

    高危人群:50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包括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和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

    (2)本人具有结直肠癌病史;

    (3)本人具有肠道腺瘤病史;

    (4)本人患有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

    (5)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6)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便秘、腹泻、便血、黏液便、大便变细等改变)的人群。

    筛查方法:

    (1)年度体检时可以做肛门指检、粪便免疫化学检测、大便潜血检查;

    (2)45岁以上每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有息肉及异常时进一步做病理活检;

    (3)有条件者可做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等检查,或者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检测,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预防建议: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坚持运动,减重。

    3.肝癌

    发病率:37.16/10万

    高危人群:35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2)有长期酗酒,合并糖尿病者;

    (3)有肝硬化者;

    (4)有肝癌家族史者。

    (5)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情况者

    筛查方法: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腹部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

    预防建议:接种乙肝疫苗;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4.胃癌

    发病率:34.20/10万

    高危人群:

    (1)45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5)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6)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等)。

    筛查方法:

    (1)胃镜检查及其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建议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

    (2)每年做一次Hp感染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Hp检测可与PG、G-17检测同时进行,更适用于胃癌筛查。

    预防建议:

    根除Hp感染,戒烟限酒,不暴饮暴食,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5.食管癌

    发病率:23.23/10万

    高危人群:

    45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南侧等);

    (2)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

    (3)有食管癌家族史;

    (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烟、过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喜食高温或腌制食物、口腔卫生不良等)。

    筛查方法:

    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高风险人群,每2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年做1次内镜检查。

    预防建议:

    少吃腌制食品、红肉类食品、加工肉类及油炸食品。戒烟限酒,避免烫饮、烫食。

    6.前列腺癌

    发病率:18.61/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50岁以上的男性;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3)年龄>40岁且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μg/L的男性。

    筛查方法:

    高危人群或50岁以上的男性,每1~2年进行一次PSA检查。

    预防建议:

    减少动物脂肪和辛辣食物摄入,多饮水,勤解尿,增加大豆、水果、蔬菜和维生素 E 的摄入。

    7.甲状腺癌

    发病率:17.32/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具有甲状腺癌既往史或家族史者;

    (2)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3)由于其他疾病,头颈部接受过放疗的人;

    (4)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且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5)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6)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筛查方法:

    目前尚无甲状腺癌的早期筛查标准方案,建议30岁以上及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颈部体格检查和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

    预防建议:

    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8.膀胱癌

    发病率:10.15/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长期吸烟者;

    (2)膀胱癌家族史者;

    (3)油漆、染料、金属或石油产品等职业接触史者;

    (4)接受过盆腔部位放射治疗者;

    筛查方法:

    高危人群从60岁开始,每年做1次尿常规、血尿检测联合尿液肿瘤标志物,如 NMP22。

    预防建议:

    减少环境和职业暴露;增加饮水量,注重饮水质量;戒烟;避免长期使用药物带来的药物毒性。

    9.胰腺癌

    发病率:9.31/10万

    高危人群:50 岁以上男性,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有 CDKN2A、TP53、BRCA2 等胰腺癌相关基因突变者;

    (2)有胰腺癌家族史;

    (3)有慢性胰腺炎、黏液性胰腺囊肿病史者;

    (4)糖尿病患者,尤其是 50 岁及以上的新发糖尿病患者;

    (5)长期吸烟、饮酒人群;

    (5)超重(BMI指数≥24)人群。

    筛查方法:

    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做一次CT、MR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

    预防建议:

    及时治疗和控制糖尿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10.淋巴瘤

    发病率:6.68/10万

    高危人群: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情况者:

    (1)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者;

    (2)感染及慢性炎症患者;

    (3)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

    筛查方法:

    目前尚无淋巴瘤的早期筛查标准方案,建议高危人群可在每年体检中进行体格+B超检查,观察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块、肝、脾、腹腔等淋巴结肿大情况。

    预防建议:

    避免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加强运动,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合理疏导不良情绪。

    预防癌症要趁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其实每个人可以做很多事情来,让自己和家人远离癌症,如戒烟、戒酒、多吃水果蔬菜、多锻炼、少吃高盐和腌制食物等,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筛查早癌的意识,远离癌症的袭扰!

    审核专家: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陈小兵

     

    参考文献
    •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https://doi.org/10.1016/j.jncc.2024.01.006
    • 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 978-7-117-30561-7
    • 上海抗癌协会.2024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