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先将患者平放在地面上,避免过度搬动。不要让头部过高,以免影响脑血流,还可能引发癫痫等问题。若患者出现呕吐,要将头部偏向一侧,同时解开患者的衣领,轻轻拉伸患者的舌头,以避免呕吐物阻塞气道。
在等待急救救援的过程中,中风患者应避免摄入任何食物、药物,甚至是水。若患者发生抽搐,可以使用包裹在手帕中的筷子放入患者口中,以避免抽搐时咬伤舌头。
是的,虽然急性期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但长期的恢复治疗同样重要,在恢复期,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脑血流,可以持续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这有助于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给受损的脑区域,从而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言语治疗等方法,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语言、运动、认知等方面的功能。这都需要漫长的恢复期。
高油高盐危害不小,“减油减盐”势在必行!那么,高油和高盐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具体又有哪些危害呢?
我们要牢记两个指标——30g(高油)和6g(高盐)。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用油量不应超过30g,摄入食盐则不应超过6g[1]。
其实,油脂不只来源于烹调油,更多的部分来源于我们日常摄入的肉类、豆类等食物。我们“控油”时,还要从限制总油脂的角度考虑。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在一天摄入的总能量中,脂肪占比20%~30%最为健康。一个中国成年人的日均能量摄入量为1800~2600kcal,以上限30%计,他每天最多摄入60~85g脂肪[2]。
我们是这样计算出烹调油的用量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饮食模式,我们如果严格参照这一模式,会从各种动物性食物和豆类食物中获得脂肪30~50g,留给烹调油的,就剩下最多30g了,否则就有脂肪超标的风险[2]。
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垫后,盛满就是6g的盐。这个6g不只指食用盐,还包括酱油和食物中的盐分。我们每天需要2200mg的钠,以维持正常的水盐平衡,而1g食盐含有400mg钠,所以6g盐量就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超过就有一定的患病风险[2]。
1. 肥胖
脂肪的热量极高,我们如果摄入过量的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不能被人体及时消耗,就会储存在脂肪组织等处,造成肥胖。肥胖又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我们要提高警惕。
2. 冠心病
脂肪中的反式脂肪酸会提高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反式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形”,主要来源于各种经过氢化加工的植物油,如人造黄油、起酥油等。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会引起脂代谢紊乱,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
1. 高血压
研究表明,人体每天多摄入1g钠,收缩压平均升高2.11mmHg,舒张压升高0.78mmHg[3]。可见,高盐饮食和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原来,钠离子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会吸引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液中,让血量增加而血压升高。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增加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严重缩短我们的寿命!
2. 脑卒中
高盐饮食会将脑卒中的患病风险提高23%[4]!高盐可能通过升高血压,间接地诱发脑出血;也可能直接作用于脑血管,诱发破裂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5]。
3. 胃癌
通过对多个国家的人群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会将胃癌的发病率提高68%[6]!长期高盐饮食,提高了胃粘膜细胞所处环境的渗透压,胃粘膜细胞在“高压”下变性,就有癌变的风险[1]。
用油不超过30g,用盐不超过6g,以此为标准,我们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否则,肥胖、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疾病都可能“找上门”来!
在预防卒中复发中,他汀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从而起到多重积极作用。长期坚持他汀治疗可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
研究表明,持续服用他汀药物5年,可以将卒中复发风险降低22%,而在1年内坚持他汀治疗可能已经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医院甚至开通了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绿色通道。为了更好的抢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跟死神争夺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先诊治后付费,电梯直达病房,优先救治,优先检查的多项措施并进,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愈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范围涉及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诸多相关学科。
随着大气污染的加重、地球环境的恶化,气象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地位已逐渐被广大学者认知并重视。然而,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气象因素、饮食习惯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在不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
普遍认为,寒冷和气温的大幅波动是缺血性脑卒中诱发因素,而在温暖季节和气温相对平稳的月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减少,不同类型卒中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气温变化时,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可能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脑卒中的原因,因此,老年人与高血压病患者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季节交替、寒潮来袭等引起气温较大波动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室内温度的控制,更要对血压的变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血压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气温变化与有高血压病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血压波动有关,气温下降和温差增大可引起血压的升高,秋、冬季此现象更为明显,老年患者更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胆固醇水平随增龄呈下降趋势,老年患者血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变化,但此短时血脂水平的波动可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明显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气温波动和血压变异等多方面有关。在气温变化时,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可能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脑卒中的原因,因此,老年人与高血压病患者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季节交替、寒潮来袭等引起气温较大波动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室内温度的控制,更要对血压的变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家中有卒中病人需要细心的护理。首先,确保病人的药物按时按量服用,遵循医生的处方。保持家居环境整洁和安全,预防跌倒等意外。提供均衡的饮食,低盐低脂,多摄入水果、蔬菜和健康蛋白。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就医。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和语言能力。关注病人的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康复挑战。
脑卒中俗称中风或脑中风,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脑卒中的发生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慢病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也发布了通知,确定了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战胜卒中,再立人生”,口号是“早诊早治”!这绝对不只是个口号,预防脑卒中真的应该渗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为什么呢?
卒中发病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坊间也流传着一句话:一人中风,全家“发疯”!一人瘫痪,全家“瘫痪”!因此,识别卒中前兆非常重要。
“中风”前兆 注意七个反常现象
其实在脑卒中发生前数分钟,甚至数天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大家可以在发作前提早就医预防。
① 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或活动不灵 。
② 感觉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
③ 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或看东西有重影。
④ 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
⑤ 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
⑥ 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或头痛的方式与往日不一样。
⑦ 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
这些症状可能只出现一会儿,也可能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大家要提高警惕。
“中 风”发作 三步快速识别
中风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此时间内及时救治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那么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呢?“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 “ 1 ” 代表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
• “ 2 ” 代表 “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
• “ 0 ” 代表 “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
如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有中风可能,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家人突发脑卒中如何处理
家人突发脑卒中时应采取哪些家庭急救措施呢?
① 立即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把以下情况说清楚: 您或其他现场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患者的大致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及主要症状,既往疾病。要求急救车到达的具体地点和该地点附近的明显标志,如建筑物或公交车站等。
② 应使患者仰卧,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引起呛咳,或者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患者口鼻中有呕吐物阻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未清醒,切忌盲目给患者喂水或饮料。
③ 解开患者领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去除。
④ 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哭喊或者呼唤患者,避免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
⑤ 不要舍近求远,脑卒中患 者早期处理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不要只顾到有名气的医院而延误抢救时间。
⑥ 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止血剂,安宫牛黄丸等,也包括平时服用的降压药,防止加重病情。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
“中风”的预防
其实脑卒中可防可治,我们尽量不要等到疾病发生时再去补救。脑卒中的防治就是要遵循“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8点:
① 饮食要清淡,每天饮水要充足;
② 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但不要超量运动;
③ 防止过度劳累,如加班熬夜、长途旅行、生活不规律等;
④ 避免用力过猛,特别是老年人不要过快改变体位,比如起床、转头不宜过快过猛。避免便秘,如出现便秘可咨询医生帮忙调理排便情况,切不可用力过猛;
⑤ 克服不良的嗜好,如戒烟、限酒、久坐等;
⑥ 注意气候变化,气温降低要及时增添衣物。洗热水澡时间不宜过长;
⑦ 保持情绪平稳,保持乐观情绪;
⑧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控制好“三高”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我们要记住,中风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悄悄窥视。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肆无忌惮地熬夜上网、大鱼大肉、抽烟喝酒,这也是中风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的原因。所以,预防中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
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等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关键在于控制血压和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均衡饮食、减少盐和高脂食物摄入、增加水果蔬菜摄入,以及适度体育锻炼,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戒烟限酒是减少脑卒中风险的重要措施。遵医嘱定期服药,稳定血压,也至关重要。
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样重要。通过综合性的措施,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患神经系统合并症的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卒中的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各自具备优势和局限性,不能一概而论说哪种治疗更为合适,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脑卒中发病后有条件者选择溶栓治疗,若未行溶栓治疗,48小时之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常用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有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患者显示出良好效果,但技术和设备存在限制,且可能导致再灌注损伤。
脑卒患者中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康复康复医疗处置,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治疗,中国传统治疗以及康复护理。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进行个体化定制。重要的是与医生、康复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密切合作,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康复计划。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问诊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医疗信息和进行初步诊断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常见类型及其相关症状,并探讨线上问诊在这些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有近800万患者,占据了心脏科住院患者的很大比例。患者不仅要忍受心脏无节律蠕动的痛苦,还面临着血栓脱落,导致脑卒中的风险。据统计,近1/3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是没有房颤者的5倍以上。
积极抗凝、预防脑卒中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关于抗凝治疗的误区。
误区一:谈出血就色变。抗凝药物虽然可能诱发出血,但医生和患者无需过度恐慌。一项研究发现,仅有6.6%的高风险患者服用了抗凝药物。
误区二:盲目用药,未能知己知彼。华法林适用于高风险患者,阿司匹林仅适用于低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根据指标调整用药剂量。
误区三:只拿医嘱不执行。华法林和许多药物、食物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出血。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饮食禁忌。
我国发布的《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只要正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抗凝治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为了提高房颤脑卒中的预防力度,患者和医生都应更新理念,积极干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安全系数高,服用方便,和食物、药物的相互作用小。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之一。这些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在线医疗服务来获取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信息和专业建议。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互联网医院或线上问诊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并获得及时的医疗帮助。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可以因人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在线问诊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且私密的方式来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以下是在线问诊的几个主要优势:
在选择在线问诊平台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的在线问诊为患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来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通过了解常见的症状和选择合适的在线问诊平台,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并在需要时及时获得帮助。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残疾甚至死亡。预防脑卒中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重视的健康问题。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最可控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控制高血压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除了降压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例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除了高血压,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包括:
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了解脑卒中的早期症状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卒中早期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疾病。它会导致大脑组织受损,通常发生在血管破裂或阻塞时。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约30%死亡,70%的患者会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在我国,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肥胖者、吸烟者等。为了预防脑卒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包括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其次,对于高危人群,可以考虑使用药物进行预防。目前,常用的预防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使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
总之,预防脑卒中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定期体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了解脑卒中病人的存活时间,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影响脑卒中病人存活时间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提高生存率。
影响脑卒中病人存活时间的因素众多,包括一般情况、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和过程、脑卒中类型以及是否复发等。具体来说:
1. 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存活时间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存活时间越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存活时间略短。
2. 起病情况:有TIA病史的患者,其脑卒中症状可能更严重,存活时间相对较短。
3. 临床表现和过程:神志状况、病灶部位和范围、有无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都会影响存活时间。
4. 脑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在存活时间上存在差异。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较高,而缺血性脑卒中存活时间相对较长。
5. 是否复发:脑卒中复发患者的存活时间通常较短。
国内外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存活时间存在以下特点:
1. 急性短期观察:发病第一天病死率约为10%-30%,第一周为20%,第三周为30%,以后死亡速度减慢。
2. 30天内病死率:脑出血为40%-80%,脑梗死为10%-30%。
3. 1年生存率:意大利罗马人群脑卒中病人生存1年后与1985-1986年相比,男性为0.70,女性为0.69。
4. 我国脑卒中病死率:16省市28天年龄调整病死率为23.8%-68.1%,南方省市病死率高于北方,多数省市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
5. 北京地区人群:1984-1999年共登记脑卒中病例13297例,发病后第一天内约有15.7%患者死亡,3天内约有20.9%死亡,1周内24.7%死亡,3周内29.2%死亡,28天内34.1%死亡。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和许多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为了提高脑卒中病人的存活率,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预防意识,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2. 及时就医,尽早诊断和治疗。
3. 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
近年来,女性卒中发病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其脑卒中风险比未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高出4倍。本文将深入探讨女性卒中风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如何降低卒中风险。
一、女性卒中风险因素
1. 避孕药:避孕药中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血管壁增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外源性雌激素:绝经后女性补充外源性雌激素,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增加卒中风险。
3.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女性高血压患者卒中风险更高。
4. 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卒中风险。
5.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卒中风险。
6. 吸烟: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
1. 停止服用避孕药:建议有血管危险因素的女性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2.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避免卒中发生。
3.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降低卒中风险。
4. 控制血脂:高脂血症患者应积极控制血脂,降低卒中风险。
5.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卒中风险,建议戒烟限酒。
6.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降低卒中风险。
7.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增强体质,降低卒中风险。
8.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三、降低卒中风险的关键
1. 早期识别卒中症状:掌握F-A-S-T口诀,及时发现卒中症状,尽快就医。
2. 时间就是生命:卒中治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尽快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3. 长期管理: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卒中风险。
韩国近年来积极倡导低盐饮食,以降低国民食盐摄入量,预防相关疾病。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将每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无汤日”,鼓励民众“一日三餐,至少一餐不喝汤”,以降低食盐摄入。据调查,韩国人平均每天摄入12克食盐,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2克上限。高盐饮食与胃癌、高血压、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韩国政府通过举办低盐饮食活动、提供低盐调料等方式,积极推广低盐饮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低盐饮食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低盐饮食可以降低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据研究,每天减少食盐摄入量1克,可以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1-2毫米汞柱。其次,低盐饮食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胃癌风险。此外,低盐饮食还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
为了推广低盐饮食,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将每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无汤日”,鼓励民众减少汤类食物的摄入。其次,举办低盐饮食活动,如“低盐料理大赛”、“低盐减肥创意”等,提高民众对低盐饮食的认识。此外,韩国政府还与食品企业合作,提供低盐调料,鼓励企业生产低盐食品。
除了政府推广,个人也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食盐摄入量。首先,要减少外出就餐,因为餐馆的菜肴普遍含盐量较高。其次,要学会烹饪低盐菜肴,如使用酱油、醋等调味品代替食盐。此外,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细嚼慢咽、分餐制等。
总之,低盐饮食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韩国政府和个人都应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食盐摄入量,保护身体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其背后的健康隐患。
研究表明,外出就餐容易导致油盐摄入超标。餐馆菜肴中,尤其是川菜和东北菜,往往高油高盐,容易引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
此外,外出就餐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畜禽肉类和精细主食,导致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不利于健康。
为了预防慢性病,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摄入油盐,控制动物性食品摄入量,增加蔬菜摄入。
2. 选择低盐、低脂、低糖的菜肴。
3. 尽量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式。
4. 适量摄入粗粮,如小米、紫米等。
5. 多选择清淡少油的菜肴,如西红柿鸡蛋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饮食习惯:
1. 在餐馆就餐时,主动要求少放盐。
2. 在家里烹饪时,注意少油少盐。
3. 多选择新鲜蔬菜和水果。
4.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类、豆类、薯类等。
5.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近日,广州连续高温,气温达38℃,引发了一宗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48岁的河南商人因酷热天气,在街头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这并非个案,近期因高温引发的各类疾病急诊患者急剧增加,医院病床告急,高温天气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现中暑、心脏病、中风等疾病。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汗腺分泌不足和血液循环障碍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轻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重者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心脏病患者由于高温天气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中风患者也容易在高温天气下病情加重,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
针对高温天气,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疾病:
1. 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降温,但避免空调温度过低,以免感冒。
2. 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避免中暑。
3. 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待在阴凉处。
4.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品。
5.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病情加重。
6. 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高温天气,医院急诊科工作量激增,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全力抢救病患。在此提醒广大市民,高温天气要格外注意健康,预防疾病,共同度过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