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肌肌钙蛋白是心内科很常用的一类检验指标,用来了解有无心肌损伤的情况,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肌钙蛋白cTn是由肌钙蛋白T(cTnT),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C(cTnC)构成,是仅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的一种物质,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指标的针对性更强,比心肌酶谱的针对性更强,也更敏感。当心肌细胞受到伤害时,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就会进入到血液中。
当检验发现血液中有肌钙蛋白增高时,提示存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损害。当出现明显心肌损伤时,肌钙蛋白会在3-6小时开始增高,10-24小时达到最高水平。如果高峰延迟,可能是存在持续性心肌损伤或者合并有肾脏、肝脏异常等影响肌钙蛋白代谢的心脏外问题。一般在两周左右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最常见会引起心肌肌钙蛋白明显增高的原因就是心肌梗死。但是,单独的肌钙蛋白增高并不能直接诊断心肌梗死,还需要结合病人的病史,症状,心电图情况。
除了直接的心肌损害,还有很多会牵累到心脏的病理状态也会引起肌钙蛋白的轻度、暂时性的增高。如:高强度超负荷的运动,急剧的血压增高,严重心衰,主动脉夹层,肝硬化,肾脏疾病,较大面积的肺栓塞、严重的肺炎等导致的急性缺氧状态,败血症,大型手术,大面积烧伤等。还有一些医源性心肌损伤:射频消融治疗,反复的电复律,化疗药物心肌毒性损伤(蒽环类)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一些中老年人在体检时,发现自己的血钙水平明显增高,便认为自己体内不缺钙,就不再补钙了。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 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钙大部分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储存于骨骼中,血液中的钙还不到全身总量的1%。
血钙的高低与疾病
正常情况下,血钙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血钙浓度比较稳定,正常值为2.25~2.75mmol/L(9~11mg/dl)。
当血钙低于1.75mmol/L时,神经肌肉应激性升高,可发生手足搐搦。
当血钙大于2.75mmol/L时,即高钙血症,可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表现为乏力、表情淡漠、键反射减弱,严重者可出现精神障碍、木僵和昏迷。另外高钙血症时,心肌兴奋性、传导性降低,高钙血症还会对肾脏产生损害。
当血钙大于4.5mmol/L可发生高钙血症危象,患者易死于心脏骤停、坏死性胰腺炎和肾衰等。
所以,一旦血钙高于正常水平,也要提高警惕。对于中老年朋友而言,如果血钙过高不代表体内钙过多,恰恰相反,它说明体内缺钙,可能伴有骨质疏松。因为血液增多的钙是从骨骼中释放流入的,可以看做是体内一种被迫的自我调节。
1、钙离子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骨骼和软骨的重要组成成分。
2、作为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重要信使,参与了各种细胞代谢和激素代谢的作用。
3、维持细胞膜电位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好多降压药靠的就是这个作用。
4、维持正常神经的传导功能,维持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5、参与凝血功能、脂质代谢、毒素排除等过程。
老年人的血钙升高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个问题,对于老年人而言,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多数不是因为钙补充多了,而是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
甲状旁腺亢进为什么会引起血钙增加?
甲状旁腺的功能是调节血钙和血磷的平衡,当血钙不足时,能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促使骨钙向血液中释放钙,当甲状旁腺的功能亢进时骨钙过多向血液释放,会形成高血钙。
甲状旁腺激素(简称PTH),调节机体内钙、磷的代谢。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则PTH分泌不足,使血钙渐渐下降,而血磷渐渐上升,导致低血钙性抽搐,甚至死亡,补给PTH和钙盐可使症状暂时缓解。
当甲状旁腺机能亢进,PTH分泌过多时,则使骨钙进入血液,并加强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同时激活维生素D3成为活性D3,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使血钙过高,并抑制肾脏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促进尿中磷的排出,使血磷过低,从而导致钙盐在一些组织中的异常沉积,使组织发生病理性钙化,并可能形成肾结石。又由于骨钙减少,易引起骨折。
治疗方法
对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要积极手术治疗,因为这种类型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危害一般具有长期性和进行性特点,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当血钙严重升高时,甚至可以导致昏迷和心脏骤停而危及生命。
事实上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最常见死亡原因就是难以控制的高钙血症。对于这种类型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虽然药物治疗可起到暂时缓解,但其效果会逐步减弱,甚至无效。而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以根治的办法。
以上是因为疾病导致的高血钙,但是生活中,还有一部老年朋友疯狂的迷恋钙片,总觉得自己缺钙,人为的摄入过多的钙片。
低密度脂蛋白,是血脂血浆脂蛋白的其中一类。人体血液中有4类脂肪,胆固醇、中性脂肪、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类。低密度脂蛋白是由中密度脂蛋白在肝脏内转化而来,肝脏也可以直接合成,分泌少量。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大约胆固醇的含量在一半以上,65%的血浆胆固醇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中,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硬化性脂蛋白,所以,被称之为”坏的胆固醇”。
“低,低点好;高,高点好”这是我们医生常说的一句话,也许你有点不明白,其实它所说的就是血脂四项中的两项:低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高则是高密度脂蛋白。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高密度脂蛋白高点好,低密度脂蛋白低点好呢?
按我们正常对检验报告单的理解,只要不高不低,在标准范围内最好,可是到了血脂四项的检查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的结果却是低密度脂蛋白低点好,高密度脂蛋白高点好!
高密度脂蛋白(HDL)其实由胆固醇(C)、磷脂、载脂蛋白和少量脂肪酸组成,但是临床上测定时候,测定血液中HDL—C就是HDL水平!正常值单位在1.16-1.55mmol/L。但其并不是说说高了不好,而是高点好更好,因为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把血液中多余的脂肪类物质运输至肝脏中分解,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就像是运货车,坐力越大越有利于血脂的控制,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大的作用。
相反,低密度脂蛋白低点好,它也是运货车,那可能你就想,运货车那不是越多越好吗?那可不是,运货也得看你从哪里送往哪里,方向不对,适得其反,而低密度脂蛋白就是这样的,把肝脏中脂肪类物质运到细胞中去,供细胞利用的,这时候如果把过多的脂肪类组织送细胞,会影响细胞正常形态,而且最主要的是运输脂肪过程是在血液血管中进行的,太多车,容易拥堵,导致沉积使得血管变厚,容易形成斑块,会提高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最后可能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性疾病。所以低密度脂蛋白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降低血脂的药物,都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对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药物比较少!
据统计,我国有1亿左右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也就是说,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近几年,随着补钙的宣传广告朝着消费者涌来,骨质疏松是什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家都有意识的在预防“它”,但是,近来年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为什么还是这么多?
说明,我们对于它的了解还不够,本文今天带你来深入了解,人体骨结构的规则~骨质为什么会出现疏松?
一,人体骨结构会随生长变化吗?
答案是肯定的。
骨是有强度的,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结构,伴随着我们身体的生长再不断更新,在儿童和青春期一直在增加,30 多岁时达到峰值骨量(PBM),即骨骼发育的顶峰时期,骨吸收和骨丢失达到平衡。
但之后,随着步入中年后,男女两性约在40岁时便开始出现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且为持续性丢失。
尤其处于绝经期的妇女丢失的速度会更快,为什么呢?
这里额外补充一个点,据近几年研究,人体的骨骼有两种细胞,一种为成骨细胞,一种为破骨细胞!
而雌激素可调节专门分解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的寿命,从而达到维持骨钙含量、避免骨质疏松的效果。
因此,绝经期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下降,导致骨质量降低,骨质变轻、更弱,失去应有的强度,常伴有骨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导致骨质疏松症。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一点,骨骼是有重建的周期性过程,先有多核破骨细胞挖孔并分泌细胞因子,而后吸引成骨细胞参与填补缺口并分泌胶原和基质,骨破坏多于骨新建,形成骨量负平衡,即可导致骨质疏松;反之则可修复骨骼的破坏和吸收。
所以,人在30岁之前将钙补足,以获得最佳峰值骨量;是目前预防骨骼发生骨质疏松的最为有效的办法。那我们记下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骨质疏松以及引起的原因!
二,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由于生理,如:年龄、绝经或病理如运动损伤、炎症、代谢内分泌疾病等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
三,骨质为什么会出现疏松?
诱发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大致有:
①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中长期缺钙、磷或维生素D,这类情况建议改变饮食结构,多摄入一些牛奶,深海鱼类,动物肝脏,干果类,豆制品等食物,多运动;
②妇女在停经或切除卵巢后,体内一种能保持骨质强硬的激素一雌激素的分泌减弱,这类情况建议要多补充一些豆制品类的食物,辅于钙剂 ;
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会大量流失钙,这类人群处于特殊的生理,建议除了饮食的增加,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相应的钙剂等;
④活动量小,户外运动少,这类人群建议要增加运动和饮食补充;
⑤大量和长期的饮酒、喝咖啡、吸烟,这类人群,建议改变生活结构,调整饮食结构;
⑥长期服用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这类人群,建议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补充。
综上所述,建议大家定期体检,在30岁之前补充充足的钙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而且这类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在这些慢性病之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高血压。
得了这种疾病以后,由于目前无法治愈,所以需要终生服药,而且很多人都被告知需要戒烟酒,所以不少人对高血压是愤恨的。虽然大家都对高血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高血压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大家理解,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维持血压需要什么条件?
血压顾名思义就是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力,这里强调是流动的血液,否则抛开这个谈血压是不合适的。既然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那毫无疑问,不管如何血管内都要有一定的血液量,否则血液太少,压根就对血管壁没有产生作用力,自然也就谈不上血压。可能很多朋友不太理解,就拿水管来说吧,只有水管内有一定的水,水管才能维持一定的形状,水才能对内侧壁产生压力。
其次是心脏要射血,因为只有心脏射血血液才能够流动,血压维持到一定程度,人体才能正常工作。
最后维持血压就需要一定的外周血管阻力,可能大家对这个不太理解,其实血管阻力和血管的内径有很大关系,当血管收缩的时候,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当血管阻力减少,外周血管舒张,血液流向别的地方,血压降低。
高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就目前通过上面的一些来说,对于高血压的病因还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对高血压的研究也是一直在进行,所以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我对上述血压的解释,我相信大家应该能够掌握这些知识。高血压的未必是需要有充足的血液量,但是只要心脏还能正常射血,那血压就有可能会升高。
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说继发性高血压,具体的形成机制都和上述的机制有关,比如交感神经兴奋、经常吃咸食、血管收缩、分泌某些激素等。
就拿吃咸食来说吧,长期的这种行为会使自己的口味变重,这个时候就需要吃更咸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味蕾。这些吃进去的食盐会进入血管内,使血管内的渗透压增加,而根据高中学习的渗透压理论,液体是从低渗透压向高渗透压移动,这个时候血管外的水分就会进入到血液内。由于血管的容积就那样大,这个时候进来的水多了,自然血压也容易升高。经常吃的太咸也会使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而这种激素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有一定的升压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血压升高。
一、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是什么意思?
胆固醇大家都知道吧?胆固醇是血脂的一种,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的基础代谢必需物质。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而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运载胆固醇进入外周组织细胞的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
其实脂蛋白不仅仅有低密度脂蛋白,还有其他的。而且每种脂蛋白都带有胆固醇,这些携带胆固醇的脂蛋白中,携带最多的脂蛋白是低密度脂蛋白。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能够进人动脉血管的壁细胞,并把携带的胆固醇留下,所以,低密度脂蛋白可以使得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甚至狭窄。而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意思就是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
二、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有什么坏处?
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会使得更多的胆固醇被携带进入血管壁,进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发生狭窄的概率大大提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管更容易发生问题。所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常见的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
三、低密度脂蛋白偏高需要怎样处理?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摄入过多,如果饮食不合理,过多的胆固醇摄入,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并导致低密度脂蛋白指数偏高;其次就是运动较少,运动会消耗热量,避免更多的热量储存为脂肪,引起血脂升高的情况。其次就是生活习惯的问题,比如饮酒和吸烟等,也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偏高。所以,如果能避免以上情况,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人体内的钙离子含量主要受甲状旁腺调节,在正常的摄入和消耗之间维持血钙的浓度稳定。如果摄入不足,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破骨作用增强,来补充体内钙离子的缺乏。但是由于春季季节和饮食等原因,甲状旁腺调节功能降低,人体在春季更容易缺钙。
钙离子有很多重要的作用:
1、钙离子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骨骼和软骨的重要组成成分。
2、作为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重要信使,参与了各种细胞代谢和激素代谢的作用。
3、维持细胞膜电位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好多降压药靠的就是这个作用。
4、维持正常神经的传导功能,维持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5、参与凝血功能、脂质代谢、毒素排除等过程。
我们知道了钙离子作用很强大,也知道了补钙的重要性,但是如果钙补多了,会怎么样呢?
钙补充多了,也就是摄入量较多,正常人体会将多余的钙离子排泄出去,但是血钙平衡还是会被打破,导致血中钙离子增加。有人说,钙离子增加不是好事么?可以参与成骨作用,增强骨骼。但是朋友们忽略了钙离子上述2、3、4项作用,补多了会出现高钙血症,血管壁通透性、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凝血功能,脂质代谢等都会出现问题。
血钙离子增加的可能后果:
1、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使脑功能普遍降低,引起老年性痴呆,并有可能过早衰老。
2、引起肌肉兴奋性降低,出现食欲不振、嗜睡、情感淡漠、手足麻木、周身疲惫乏力、骨痛等症状。
3、影响心脏传导功能,可能出现心律紊乱等问题。
4、血钙量常年处在高水平时,可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等问题。
5、如果长期摄入钙过量,高尿钙可致肾钙盐沉着而发生肾结石,严重可发展为尿毒症。
这里要澄清一个问题,对于老年人而言,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多数不是因为钙补充多了,而是因为甲状旁腺亢进有关。
维生素D是钙被骨髓吸收的载体,老年人补钙的同时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
老年人补钙时,要减少盐的摄入,因为盐的摄入量越多,钙的吸收就越差。
1、服用钙制剂,请先诊断缺钙,并由医生评判每天给予钙剂补充。
2、自行购买时,要认真核对所购买的钙制剂的钙含量,不同品牌的补钙制剂的钙含量可相差十几倍。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高于正常值,其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很多高血压患者吃了高血压药血压反而还变高了,这是很多高血压病人都会有的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因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还是和原来一样,才导致降压药效果不好。
1、高血压药吃了血压还高可能是药不合适
高血压患者初期吃药时,可能需要尝试多种药物,医生才能判断出何种药物最适合患者,所以如果出现吃降压药后降压的效果没有或者不明显,有可能是因为药物不适合此患者。
2、高血压药吃了血压还高可能是药量不够
吃降压药后如果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但是血压控制的效果却不好,不能让血压回归正常状态,也可能是因为药量不够,那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应增加剂量,如果已达最大剂量,医生会考虑增加降压药物,联合用药控制血压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3、高血压药吃了血压还高可能是不良生活习惯
高血压的发作虽然跟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它更多是因为后期的生活不良习惯和饮食习惯导致发作的。如长期吃得太咸、太油,经常不注意吃饭时间饱一顿饿一顿、长期熬夜等,这些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都会引发高血压。即便是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即便是在吃降压药,这些不良习惯也应当更改,否则会影响到降压的效果。
4、高血压药吃了血压还高跟药物起效时间有关
有的人可能一发作就吃药,刚吃完药就去测血压,血压高就觉得药物不起作用,实际上降压药在服用后至少要2-3个小时才能见效,而长效降压药的作用时间会更长更缓慢,所以测血压是否正常应当在服药后的2-3个小时以后,这时候测出来的血压才是准确的,多次测量更有效。
5、高血压患者需注意用药和日常
服用降压药和生活对降压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除了选择合适恰当的降压药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少盐,适当参加锻炼运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
低密度脂蛋白是血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也被看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参与者,也因为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看作是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重要元凶。所以,在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中,低密度脂蛋白都被看做是最需要降低的一个指标。但低密度脂蛋白要降低多少,才能符合我们的要求,才能降低事件,减少并发症呢?
一、低密度没有下限,越低越好?
原来一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事件,但降得过低是否有害,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年的8月3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最新的“血脂异常指南”。指南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布,其结果直接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指南明确的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越低越好,不设下限。降得更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才足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在心血管病高风险和特别高风险的患者。但新指南直接提出无下限,可见欧洲心脏病学会还是经过认真讨论后的积极决定!可见降低血脂对于冠心病的重要性!
二、低密度降得越低越好有什么依据?
为什么不对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做出最低下限呢?难道不是这样的过低对我们人体健康可以产生危害吗?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所谓的安全下限,那为什么就没有下限了?陈大夫个人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降脂药物和降脂相方法,还不足以把低密度脂蛋白降的过低以引起健康危害。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为了更加提高降脂治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地位,让我们充分认识降脂的重要性!可能这两个原因是欧洲心脏病学会,不对低密度脂蛋白做出最低下限的关键原因。
三、怎样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需要在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姑且不谈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直接讲述药物的治疗。药物治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指南推荐中,首先仍然是首选他汀类药物,如果他汀类药物不能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达标,那么建议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联合降脂治疗。对于药物不能耐受或者仍然不能使得低密度达标的患者,可以使用PCSK9抑制剂使用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达标。PCSK9抑制剂是近两年上市的新型药物,是一类抑制PCSK9(Kexin样前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的第9个成员)的化合物,是一类最新的降脂新药。
而低密度没有下限等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需要充分认识降脂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如果你的认识还停留在要不要降脂治疗的层次上,那么你就大错特错。降脂治疗没有下限,所以不要为降脂找借口和理由了!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随着大家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很多人都已经很了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对于几年前的国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知识,看一看你明白不明白。
一、低密度脂蛋白是怎么回事?
高脂血症大家都很了解,但是如果问你高脂血症都有哪几种类型,恐怕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了,高脂血症有以下几种类型常见的主要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以及混合型高脂血症!而在这些高脂血症中,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知!因为很多实验和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和重要的罪魁祸首,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风向标。
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管会怎么样?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那么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但这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看成是血管堵塞的直接指标,恐怕有点儿太牵强,毕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意味着只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就一定有血管堵塞。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低密度脂透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那么也就意味着血管堵塞的风险大大增加,概率大大增加。
三、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应该怎么办?
既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后风险很大,危险很高,那么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降低血脂的方法主要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果我们不能控制饮食,减少胆固醇等引起高脂血症食物的摄入,那么降低血脂恐怕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生活方式进行适量运动,那么血脂的降低也只能仅仅只有药物,而且如果需要口服药物药物治疗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最有效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
所以一旦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管住嘴迈开腿,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恐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低密度脂蛋白,你了解以上这些知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雌二醇对众多女性朋友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还能维持女性的整个子宫,雌二醇主要由雌激素组成,也是怀孕的最佳标志,那么雌二醇偏高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疾病所致
雌二醇高是指因为卵巢疾病、心脏病、系统性斑狼疮等原因引起雌二醇含量高于正常值。雌二醇高的原因有:卵巢疾患:卵巢颗粒层细胞瘤、卵巢胚瘤、卵巢脂肪样细胞瘤、性激素生成瘤等,均表现卵巢功能亢进,雌二醇分泌量增加。心脏病:心肌梗塞、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男性肥胖症。
二、影响不大
雌二醇是体内主要由卵巢成熟滤泡分泌的一种天然雌激素,促进和调节女性生殖器以及副性征的正常发育,怀孕期间雌二醇高,一般影响不大,因为怀孕期间的雌二醇数值不是很固定,如果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特别的担心,也不需要做保胎治疗。
三、多胎妊娠表现
怀孕雌二醇高可能是多胎妊娠的表现,如果怀孕期间出现雌二醇明显的升高,可能意味着孕妇有可能是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的情况,另外,怀孕期间,雌二醇高也可能是由于卵巢方面的疾病问题,因此,最好是能够引起重视,到医院及时检查针对性的治疗。
四、及时治疗
雌二醇高容易影响排卵和月经,造成不孕,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雌二醇高可以考虑用些雄激素类药物,能拮抗雌激素,最常用的是丙酸睾酮,也可以考虑弱雄激素类药物,如达那唑。最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上面就是关于雌二醇偏高是怎么回事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如果雌二醇长期异常,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一般有两种检查方法:血样检查和尿样检查。验血前禁食12小时,尿样化验前,请注意不要喝太多的水和运动过多。
心脏是我们生命的引擎,它通过血管网络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我们提供能量。然而,当心脏血管内的血液凝固成血栓时,就会导致心肌梗死,这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不息,若血液流出血管,称为出血;若血液在血管内凝固成固体凝块,称为血栓。在众多血栓中,冠状动脉血栓最为危险,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幸运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溶栓疗法成为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可以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恢复血流,挽救生命。然而,溶栓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
除了溶栓疗法,阿司匹林也被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我们提高警惕。通过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预防,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并不能被彻底治愈。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细胞死亡。患者会出现胸痛、恶心、呕吐、发热、心律不齐等症状。
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目的是挽救心肌细胞,减少心肌坏死面积,降低死亡率。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尽管心肌梗死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控制,但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避免疾病复发。此外,患者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患者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这些风险因素。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不能被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得到控制。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下是心肌梗死相关的科室和医疗机构:
以下是一些与心肌梗死相关的药品: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1. 便秘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用力排便时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2. 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诱发心肌梗死。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3. 暴饮暴食
进食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血脂浓度会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4. 寒冷刺激
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
5. 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过度体育活动等都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肌梗死。
6. 激动
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也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除了以上常见症状外,以下症状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早期信号:
1. 心绞痛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
2. 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
3. 突然出现憋闷、乏力、运动时心慌气短等,并且进行性加重。
4. 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并且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者。
5. 心绞痛的发作由过去的劳累后转为夜间安静休息时发作,且发作时没有明显诱因。
6. 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加频、变剧、持续时间延长),或诱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因此,我们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及时察觉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就医。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支架手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及时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挽救生命。
支架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支架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等,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需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应立即戒烟,限制饮酒量。
3.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激动、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会诱发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5. 定期复查:出院后,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和支架内情况。
6. 健康饮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7. 积极康复治疗: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如心脏康复、心理康复等,提高生活质量。
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寒潮过境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对于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来说,更是需要格外小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超过一半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就导致了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胸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种症状。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有些则可能表现为牙痛、咽喉痛、颈部疼痛等;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以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为主要症状。甚至有15%-30%的急性心梗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没有胸痛发作或其他症状,被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
那么,为什么心脏不报警呢?原因有很多。首先,心脏疼痛警报系统失灵是导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可能与心脏病变部位、个体差异、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例如,病变发生在右冠状动脉或后壁心肌时,可能不会引起疼痛;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退化,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痛觉可能会变得迟钝。
因此,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同时,对于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来说,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下壁心肌梗死,也称为下壁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下壁区域的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导致该区域心肌细胞缺氧坏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下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 cardiovascular disease,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肌缺血,但没有明显的ST段抬高。这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并发症。本文将介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饮食原则,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
一、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食疗方
1. 鸡腿肉150克,人参15克,麦冬25克。将鸡腿肉和适量冷水放入锅中,文火炖煮10分钟后,加入人参和麦冬,继续炖煮至肉烂,加入少量盐和味精即可食用。
2. 柠檬1个,马蹄10个。将柠檬和马蹄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煎煮,煎煮好的汤汁既可以食用也可以饮用,长期服用有助于康复。
3. 兔肉500克,山楂5枚,食盐8克,姜、葱、料酒各10克,糖色5克、味精3克。将兔肉洗净切块,与山楂一同放入锅中炖煮至烂熟,加入调料调味即可食用。
4. 黑木耳15克,猪腿肉50克,豆腐2块,植物油、细盐、黄酒、酱油、米醋、蒜泥、豆瓣辣酱、花椒、辣油、味精适量。将黑木耳、猪腿肉和豆腐分别处理干净后,加入调料和植物油翻炒均匀即可。
5. 嫩公鸡250克,料酒10克,芹菜75克,酱油、冬笋各10克,精盐适量,辣椒20克,味精少许,瘦肉汤30克,生姜0.5克,白糖0.4克,醋0.3克,豆瓣酱0.25克,团粉0.30克,植物油20克。将鸡肉切块,加入调料和部分团粉拌匀,另一部分团粉与白糖、味精、瘦肉汤和酱油调和成团粉块,用热油翻炒鸡肉至变白,加入调料和芹菜翻炒,最后倒入团粉块翻炒均匀即可。
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饮食原则
1. 清淡饮食: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为主。可食用的食物包括鱼类、鸡蛋清、瘦肉末、嫩碎蔬菜和水果,主食可以选择面条、面片、馄饨、面包、米粉、粥等。
2. 补充矿物质:注意钾钠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量。
3. 多吃有帮助的天然草药,如黑萝卜、假叶树、白屈菜、蒲公英、茴香、银杏(白果)、山楂果、蛇麻草、木贼、爱尔兰苔、山梗菜、香芹、红苜蓿、玫瑰实等。
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宜食用的食物
1. 尽量减少维生素D的摄取。避免从高脂乳品中获取维生素D,这类食品易促成动脉堵塞。
2. 尽量避免饮酒和咖啡,避免食用红肉和精致调味品。
3. 避免过冷、过热、过粘的食物。
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我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诊断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这种疾病在欧美地区较为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状是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除了典型的胸痛症状外,急性心肌梗塞还可能伴随以下症状: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出汗等。此外,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位于上腹部,易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针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心肌酶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疼痛管理: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使用镇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等,缓解疼痛。
3.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4. 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饮水、排泄等。
5. 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除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ACEI类药物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等;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此外,还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总之,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希望我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期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其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当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时,如剧烈胸痛、大汗、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活动,平躺休息,并尽快就医。
溶栓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恢复心肌血流。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溶栓治疗无效或者合并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复发: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保持适度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3.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家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家庭,了解并备齐一些常用的急救药物至关重要。根据心内科专家的建议,以下药物应常备: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镇静药、心痛定和阿司匹林等。
当心血管事件发生时,及时服用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抽烟或家族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当出现左侧胸部突发疼痛时,应立即服用相应的急救药物,并拨打120求助。
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0.5~1mg,每隔5~10分钟可重复一次。
速效救心丸:15~30粒吞服。
镇静药:安定片,2.5~5mg口服。
心痛定:心绞痛发作伴高血压时(高压160~180mmHg,低压100~110mmHg),5~10mg舌下含服或嚼碎服用。
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时,300mg嚼服。
氯吡格雷(波立维):急性心肌梗死时,给予负荷量300mg嚼服。
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时,一般25~50mg/次。
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急性心梗时40mg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