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语言发育因势利导!

语言发育因势利导!
发表人:赵继华

1-1.5 岁儿童语言培养

发育特点

  • 能区分各种形状、不同强度的声音,出现有意识的注意;
  • 是词汇量开始发展的时期。不同性别的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也不同。女孩子倾向比男孩子说话早。会说 50 个词的平均年龄在女孩为 18 个月,男孩为 22 个月。

语言训练

  • 对初学说话的孩子,大人发音要尽量准确,要让小儿跟大人学,而不是成人跟小儿学。
  • 孩子咬字不准时,不要讥笑和模仿,应耐心地,反复地帮助他纠正,保持愉快的学习气氛。
  • 丰富小儿词汇的方法(1)提供概括性词汇,如动物、交通工具;(2)讲解有比较性的概念,如大、小、上、下等;(3)在游戏中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 摆放儿童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调动起幼儿说话的兴趣,让他们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 模访生活游戏:选择抱着适宜、样式简单、能随意穿脱衣服的娃娃,可以让小儿给娃娃喂饭、洗脸、哄娃娃睡觉,学习娃娃衣服和五官的名称。
  • 讲故事: 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开始要讲得慢而简短,发音清晰,富于表情,可根据故事的情节伴以动作,来增加小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孩子爱听的故事,成人可多重复几次,还可将小儿目睹或经历的事情,编成故事。也可根据孩子的特点编故事,用它来加强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
  • 言行一致:在递东西给小孩或决定某一项行动时,请利用具体的行动恰当地表达语言。比如告诉小孩"这是一本书"、"这是红花"、"这个时候就要叫晚安"等。

结语:

1 岁后幼儿语言发育很快,多数孩子能在正常的年龄说话,但也有孩子说话较晚,而其他方面的智力都是正常的。这种个体差异主要由个人的个性、教育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决定。对待说话晚的孩子,父母不要着急。 首先要到医院排除听力、口腔,或者是智力发育落后而导致的语言机能障碍,尽早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和指导。

1.5-2 岁儿童语言训练

发音特点

视力达到 0.5,是词汇量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单词转变为 2 个或 3 个词组成的句子,2 岁左右可说出完整句。

语言训练

  • 家长要保持与婴儿对视,以一字一字地清晰发音为好,内容不能太多并要重复。
  • 当婴儿以发音代替哭声来表示要求时,要鼓励他以发音或发音加手势方法表示要求。
  • 利用会发声的汽车玩具,家长模仿其发动的声音,引导婴儿学习发出同样的声音;利用音乐盒的音乐,家长可随音乐哼唱,引导孩子也随着音乐盒发音,要多次重复。

结语

1.5-2 岁是词汇量迅速增加的时期,也是从单词转变为简单句的关键时期,如宝宝出现发音不清或乱语等情况,家长不要加以训斥,通过上述的语言训练,多数情况会逐渐发音正常;否则,可至儿童保健科做进一步检查。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言语困难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导致儿童听力丧失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由于儿童在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听力损失可能会对他们的大脑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儿童,要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以确保他们的发展达到最佳水平,以跟上他们成长的步伐。

     

    帮助听力受损儿童的两种方法

    一、鼓励儿童交流

     

    患听觉障碍的孩子,语言能力的进步会比一般孩子慢很多,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事实。儿童越是感到羞耻,越是不愿意交流,发展就会越慢。所以父母必须完整地向孩子解释情况,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并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加倍努力,赶上正常的发展步伐。父母应通过日常谈话、书本或音乐与孩子进行交流。发音清晰,字迹清晰,并使用肢体语言和其它物品帮助孩子理解。

     

    二、寻求外部援助。

     

    教师和看护人员应了解幼儿的情况,并给予良好的额外照顾和协助,以减少幼儿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父母还应该让孩子使用助听器,或者个人FM数码无线系统等不同类型的助听器,让孩子在各种场合都能得到信息。

    2种方法防止儿童听力损伤

    1. 如果父母和看护人知道保护孩子听力的重要性,就要避免让孩子处于噪音环境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听力损失:注意音量的大小、通过把声音(电视、收音机等)调低,可以减少噪声污染、儿童保护设备(耳塞,耳机),在嘈杂环境下使用。别将有噪音的东西放在孩子耳朵旁边。

     

    2.早诊断和早预防

     

    避免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以大大降低听力损害的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听力损失,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定期进行听力测验和刺激。越早发现听力障碍,则有越高的机会让孩子得到帮助和治疗,将来的发展也更能跟上年龄的增长。初生婴儿在出生后两天内实施第一次听力刺激,并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检查。如婴儿测验不及格,应立即向儿童耳鼻喉科医师做进一步听力检查。

    后天失聪的因素

    失聪也可能在孩子出生后几年内发生,所以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可能出现的不参与谈话

     

    经常让别人说话时要慢慢来,大声些、必须将声音放大(电视、喇叭等)、很难理解这些文字、病痛还能导致听力损失。

     

     

    有些疾病可能会导致儿童听力丧失,父母也需要注意这些后天的因素,例如:

     

    在患有中耳炎或称中耳感染,梅尼尔氏病,儿童水痘,腮腺炎或麻疹后,在恢复后也可能发生听力丧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双宝小的时候,我最讨厌他们吵架,一吵架音量就会越来越大声,他们不爽到极限的时候还会用生命尖叫嘶吼+爆哭,每次遇到这种情形我全身每根神经都紧绷到要断裂,真的可以感觉到自己头顶在冒烟,拳头都硬了。更糟糕的是先生是一个情绪很容易达到沸点的人,双宝一生气大概过五秒他也会暴怒,先生开始大声双宝就吓到或是觉得委屈因此哭更大声,然后整个空间变成一个压力锅,瞬间原子弹要爆炸的感觉。我夹在中间每次都要在双宝快要惹毛先生前安抚他们,还要很紧张地观察先生的情绪反应,有时候真的觉得他妈我为什么要这么累,怎么就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

     


     

    以前双宝生气的时候,我都会说:‘你生什么气?有什么好生气的!’,或是说:‘可以这样吗?! 你现在是什么态度!’,如果情况越演越烈他们开始尖叫大哭,我会离开现场,走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门锁起来躺在床上,深呼吸让每一根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双宝发现暴怒现场没有观众在看的时候反而会慢慢冷静下来,过几分钟就自己去玩玩具,或是跑来敲我的门,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所以我发现离开事发现场是一种方法,让孩子冷静下来,主要是也让我自己冷静下来,不然真的会想把他们过肩摔。前一阵子双宝生气的时候有了新招,会故意不哭出来,发出一种低吼的声音,配上扭曲的表情,还加上搥自己的大腿,每次我看了脑子都浮现:‘是在演哪一出?!’,这戏比他们大哭更让我觉得烦,我宁可他哭出来也不要听到那种持续低吼的魔音穿脑,真的全身每根毛都竖起来。

     

    最近几次弟弟遇到生气委屈的时候,他会憋着不哭,一直哽咽然后眼泪开始掉,我突然惊觉,会不会是因为以前我跟他们说:‘你生什么气? 有什么好生气的!’,先生也会说:‘哭什么哭!不准哭!!’,所以他只能压抑自己。我想到自己曾经有一次在车上跟先生吵架,气到我全身发抖,最后忍不住开始尖叫大哭然后下车,这算是我人生最抓狂的一次了。也想到先生有一次用拳头打破门。我们大人生气的时候都会大声、甩门、丢东西,为什么小孩就不能生气呢? 爸妈如果连孩子的情绪都要控制,那不如养个机器人。

     


     

    经过这样的反思,现在双宝生气的时候,我会先叫先生不要大声,然后我会很冷静地跟他们说:‘你是不是因为刚刚的事情觉得很不公平很不爽,所以现在超级生气’,然后我就会带他们到他们的房间,跟他们说:‘来,你现在来丢枕头,有多生气就丢多大力’,或是我也会让他们丢绒毛娃娃,把娃娃大力丢到墙上。一开始他们会很狐疑,觉得真的可以吗? 我跟他们说:‘你可以把气出在枕头或是娃娃上面,生气的时候不要憋着,一定要发泄出来,不然会生病。但是我们不可以把气出在别人身上,也不可以打人,你现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丢枕头、丢娃娃或是撕纸,等到你不气了为止’。几次下来,双宝生气的时候会在房间大力丢娃娃,怒气差不多发泄完的时候,自己就会一边丢一边笑,力道也越来越小,我就知道,他们的怒气发完了。

     

    在学校的时候双宝难免会和同学起冲突,有时候会动手打同学,或是气到发狂,老师会跟我说这样的情形,我其实很苦闹,因为在学校总不能让他们丢枕头丢娃娃,所以我在网上买了一个软软小小的可以捏的黄色小鸡,上学的时候让双宝放在裤子口袋,叮咛他们没事的时候不能拿出来玩,只有生气的时候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捏小鸡,把怒气出在小鸡身上。我也把这件事先跟老师说,老师很贴心地愿意配合,也说会帮我们观察有没有效,目前看起来都还OK。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时候真的会遇到一把火的情形,但因为我们是大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知道如何消化和转移这样的情绪,像我自己就是通过看电视、听音乐、追剧,或是自己躲起来哭一哭我就不气了。但孩子现在正是在探索情绪的阶段,如果我们一直要他们压抑怒气,没有发泄出口,压抑久了心理和生理都会生病,有一天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就像前一阵子有些新闻,和老婆吵架就拿刀跑去路上捅人一样。孩子也是人,绝对有生气的权利,他们生气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冷静,我发现我越冷静,双宝的怒气越快消,如果我跟着他们一起怒气爆表,大家反而会一起爆炸。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旁边陪着孩子,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应对这样情绪的出口。

  • 作者 | 马巍

    文章首发于 | 儿科医生孔令凯

     

    喝水是咱们的熟练技能,拿过来就喝,不需要想第一步该怎么办,接下来又要如何。但是,这里面,确实有很多的步骤,涉及好多肌肉、神经的合作分工,果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呛咳等问题。

     

    对于孩子,怎么能让他们学会喝水呢?为什么孩子拒绝用杯子?各种杯子该怎么给孩子选呢?必须先鸭嘴杯,后吸管杯、最后开口杯这样进行吗?使用各种杯子,有什么注意事项和技巧呢?吸管杯能促进吞咽成熟、能促进孩子语言发育?怎么正确有效的戒掉奶瓶呢?

     

    听马巍老师讲吧,马老师特别重视细节,比如吸管要放到孩子嘴巴哪个位置才合适,能写出这些细节,绝对是理论和大量实践的结合后得出来的。

     

    细节是决定能否让孩子学会杯子喝水、戒奶瓶的关键因素,有时一个点搞好了,啥事都齐了。

     

    不多说了,大家去看本文,体验涨知识的乐趣吧。

     

    一  学习使用杯子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在帮助宝宝学习使用杯子之前,建议你先试着观察一下,你自己是如何通过杯子喝到液体的。你可以分别试试比较稀的液体,比如水。和比较稠的液体,比如酸奶。仔细感觉一下从液体进入你的嘴到吞咽下去,你是如何做到的。

     

    • 当你喝水时,你会把杯子贴放在下唇边,还是把杯沿塞进你的嘴里,卡住嘴角?

    • 如果你把杯沿压住嘴角,你还能顺利喝到水么?

    • 当你喝水时,嘴唇会略用力来防止水溢出,还是始终保持放松?

    • 当你顺利喝到水时,你的舌头是被压在杯子的下面还是和杯沿有微小的距离,保持在口腔里灵活的移动?

    • 喝一口停下,和连续一口接一口的喝,口腔肌肉控制和呼吸节奏有什么区别么?

     

     

    现在,请你的家人来帮个忙,先不要把上面的这些告诉他,让他把你当成宝宝,用杯子给你喂水。如果他可以帮助你非常顺利、舒服又没有洒漏的喝完一杯水,那么恭喜你,他也可以很好的掌握给宝宝杯喂的技巧。

     

    如果你喝的噎到了、呛到了、边喝边洒,你特别想把他一把推开,或者想埋头自己咬住杯子。我想告诉你,你此时的感受,和孩子抗拒你给他喂水杯时是一样的。通过对比,你也会发现,当你用水杯喝比较稠的液体时,吞咽的控制要好于喝比较稀的液体。

     

    对于一个亲喂特别好或者可以熟练驾驭奶瓶的宝宝来说,刚刚学习使用杯子的最初两周,每次只能喝“一点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因为:“不舒服啊!我得缓缓!”就像学习亲喂和使用奶瓶一样,孩子需要多一些时间的磨合,逐步掌握控制的技巧,才能渐入佳境。而家长的急迫(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能用得好?!)、担忧(怕喝少了营养跟不上!)带给孩子的压力,反而会导致这个学习的时间被拉长。

     

    二 鸭嘴杯VS吸管杯VS开口杯,到底该怎么选?怎么用?

     

    有些购物攻略建议六月龄以内选择鸭嘴杯,然后是吸管杯,能握住杯子不洒漏的大宝宝才能用开口杯。为了避免大宝宝喝水时洒漏,近几年还有无吸管、无鸭嘴,杯盖特殊设计,含住杯沿就可以360°喝到水,但无洒漏的学饮杯。每一个宝宝都必须要这样按月龄“循序渐进”的选择么?

     

    鸭嘴杯、吸管杯与开口杯虽然都是杯子,但对于小宝宝来说,肌肉协调用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吸吮与吞咽的控制技巧是不一样的。鸭嘴杯和奶瓶在吞咽时的肌肉运动是一样的,吸管杯和开口杯则需要嘴唇、下颌、舌头和脸颊的肌肉有更多运动与控制协调。

     

    当宝宝使用吸管杯和开口杯时,舌尖向上抬起至上牙后方,将液体向后推动,舌头后部下沉,完成吞咽,这一系列动作和乳房亲喂时相同。而使用鸭嘴杯时,无论杯嘴是软质还是相对硬实,都会压住舌尖,阻碍了舌尖的上抬,这种吞咽模式是不成熟的。

     

    鸭嘴杯

     

    如果宝宝是从奶瓶过渡,鸭嘴杯可能会更容易快速掌握。对于六月龄左右的小宝宝(吃辅食后)来说,双手协调抓握的能力有限,鸭嘴杯不易漏水,是家长们更偏爱的选择。但有些研究讨论到使用鸭嘴杯的潜在问题,包括:

     

    • 影响了成熟的吞咽模式的发展,这对于吃固体食物的吞咽能力是有不良影响的;

    • 吸到的液体更倾向于停留在嘴里而不是直接吞咽,如果是用来喝奶或果汁等,这也增加了蛀牙的风险

     

    尽管鸭嘴杯看起来很方便,但还是尽量减少使用,或者只把它当作宝宝学习自己握杯子喝水的过渡,注意选择杯嘴短而柔软的。无论产品是否强调360°不漏水,都不建议宝宝躺着喝。如果你的宝宝抗拒使用鸭嘴杯,就不必要求他一定学会咯。

     

    吸管杯

     

    网上很多推荐杯子选购的帖子上都会强调,不建议小宝宝选择吸管杯,因为“容易呛”。但其实除了宝宝口腔运动能力不足的原因外,很多时候是使用方法错误导致的。如果你家恰好有吸管,你可以先来自己试试看。

     

    • 当你用吸管喝水的时候,你是把吸管含在嘴唇间还是深入到口腔里?如果你把吸管深含在嘴里,用舌头顶着喝水,此时你在用不成熟的吞咽方式,虽然能够喝到水,但换做宝宝,更容易出现哽住或呛到。

       

    • 对比一下用嘴唇含住吸管前端,确保舌头不要被吸管压住,灵活的进行吸吮-吞咽,这样可以让吞咽变得更协调。两种深浅不同的吸管含入方式,所形成的舌头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

       

    • 当你含住吸管喝水时,你是含在嘴唇正中间还是偏向一侧?如果是偏向一侧,那么你这一侧的身体能力更强,试试看把吸管放在嘴唇正中间吸吮时是什么感觉?对于初学吸管喝水的宝宝来说,居中更有助于掌握平衡用力的技巧。

       

    • 当你把吸管含在嘴唇正中,且确保舌尖没有被吸管压住。吸吮的时候,你的舌头会不会向后移动?吞咽的时候,舌尖会抬升到上牙龈后方吗?

       

    • 你能一口接一口连续顺畅的喝么?这和每喝一口就停下来,口腔用力和呼吸节奏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用吸管喝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提升口腔运动技能的方法。

     

    通过使用吸管,可以让宝宝自然的练习嘴唇闭合、舌头回缩、脸颊用力,形成嘴唇、舌头、脸颊既能够分别用力又相互协调控制的复杂运动。

     

    使用吸管可以保持正确的下巴位置(区别于使用奶嘴),保持吸吮-吞咽-呼吸协调,练习连续吞咽的技巧等等。通常建议宝宝在8-10个月左右时学习使用吸管或吸管杯,最开始他可能只是把吸管从嘴角伸入嘴里用牙咬,但慢慢的就会找到从里面吸出水的技巧。

     

    如果你发现宝宝不会闭紧嘴唇吸吮吸管,很烦躁,或者不肯再用吸管杯学习。你也可以找一根普通的吸管剪短,里面放点水,用洗干净的手指堵住剪过的一侧,让宝宝含住另一侧,引导他闭紧嘴唇尝试吸吮,当宝宝吸吮的时候,缓缓抬高吸管松开手指,让水流进宝宝嘴里。

     

    反复成功后,再引导宝宝学习用吸管杯。在选择吸管杯时,注意杯子以外的吸管前端要短一些,避免宝宝含入太深,这样比较容易控制吞咽,也能减少宝宝为了控制吸管稳定而用牙咬。

     

    含入吸管短,有助于宝宝更好的进行口腔运动的锻炼(嘴唇包裹更紧,脸颊用力更多,舌头回缩用力更多)。吸管细一些,或者是吸管的设计可以减缓流速,避免流速过快导致宝宝呛到。

     

    当宝宝能够从吸管杯中吸出水,再尝试用稠一点的液体,这样增加了吸吮的难度,可以更好的锻炼嘴唇、脸颊和舌头的用力技巧。

     

    有些宝宝特别喜欢用吸管是弯曲型的吸管杯喝水,吸管转弯越多,就越难吸到,但是这个吸的过程却特别有趣。注意,一定要让吸管保持在宝宝的嘴唇间,不要太多深入嘴里,否则宝宝就会像吸奶瓶一样,虽然也能吸到水,但这不利于正确吞咽模式的发育。

     

    吸管是可以终生使用的技能,但要让宝宝掌握正确的吸吮和吞咽技巧,这样既有利于过渡到使用开口杯,也有利于发展出成熟的吞咽模式!

     

    为什么发展“成熟的吞咽模式”很重要?

     

    吞咽需要协调使用26块肌肉,不成熟的吞咽模式会导致吞咽后还有液体留在口中,这容易导致口腔卫生问题。另外,没有形成成熟的吞咽模式的人,舌头会随着下巴移动,当舌头、下颌和嘴唇不能相互独立地运动时,通常就无法很好的处理食物和液体。

     

    不成熟的吞咽模式会导致咀嚼不充分的整块食物被吞咽下去,这不利于消化。舌头的灵活控制对于孩子未来的语言发育也至关重要。使用吸管杯时协调运动的肌肉和吃固体食物时控制食物的肌肉,以及语言发展过程中能够发出更复杂的语音的肌肉是相同的。

     

    虽然,无论是否用过或者能否熟练使用吸管杯,孩子最终都能吃好固体食物,说话流利,但在这个阶段学会使用吸管,会为吃饭、说话的能力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复杂的能力。

     

    另外,使用吸管还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感官反馈,吸吮可以帮助宝宝更好的协调自己,增强注意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口腔运动能力的差异会让宝宝的学习过程长短不同,有些宝宝要接近十个月才具备学习使用吸管杯的能力,而有些宝宝五个月就已经无师自通了。所以,了解自己宝宝的能力,并针对他的特点来进行练习,才是正确的陪伴方式。

     

    开口杯

     

    宝宝使用开口杯没有严格的月龄限制。

     

    • 产后初期,母乳亲喂困难或者母乳不足的宝宝,可以选择暂时用杯喂来补充。

    • 妈妈返回职场,宝宝还没有学会使用奶瓶喝奶时,可以用开口杯来替代喂养。

    • 当宝宝小手抓握能力增强,手眼协调能力较好时,也建议早一点让宝宝学习自己用开口杯喝水。

     

    还记得本篇文章开头的那个喝水和喂水的小实验么?如果是给小月龄宝宝用杯喂补充,负责喂养的大人需要先掌握引导杯喂的技巧,在开始的第一和第二周,你可以每天按照下表的建议来做观察和记录,帮助自己改善杯喂技巧。

     

     

    小月龄宝宝在杯喂时,是靠嘴唇和舌头配合,将水舔吸到嘴里(注意观察下小猫喝水的样子)。大一些的宝宝是靠闭合嘴唇来控制倒入嘴里的水量,同时舌头回缩完成吞咽。

     

    如果给宝宝杯喂的家人掌握不好技巧,没有注意宝宝吸吮-吞咽-呼吸的节奏,把水过多的倒入了宝宝嘴里,就非常有可能导致宝宝哽住、呛到,反复几次,宝宝就会抗拒杯喂。要在下次换个新的水杯,调整好所需的技巧,再做尝试,千万不要强迫宝宝接受。

     

    什么时候可以让大月龄宝宝练习自己使用开口杯?

     

    • 可以确保自己坐直或站直喝水,手眼协调性较好,能完成握住、举起,杯子准确的朝向嘴倾斜,能控制嘴唇用力和舌头放置的位置正确;

    • 吃饭的时候,可以给杯子里或者碗里放一点水、一点汤,鼓励宝宝尝试自己端起来喝;

    • 洗澡的时候,像玩儿一样用开口杯喝水,即使洒了,也是洒在澡盆里。谁家的孩子没有在洗澡的时候偷偷用玩具当杯子喝过洗澡水呢?

    • 刷牙的时候,在杯子里放一点水,鼓励宝宝自己漱口。

     

    杯子的选择和使用还有几点注意:

    • 坚固耐用;

    • 不含BPA;

    • 易拆卸、易清洁、无死角;

    • 如有磨损(易在划痕处滋生细菌),及时更换。

     

    三 关于戒断奶瓶

     

    美国儿科协会建议18个月之前戒掉奶瓶,因为孩子已经可以通过更多方式获得足够的营养,而长期使用奶瓶易导致蛀牙问题。

     

    另外,有一些孩子使用奶瓶喝奶的量很大,如果没有很好的错开喝奶和吃奶的时间,就容易导致喝得过饱而影响吃饭,对于大宝宝来说,这样反而错过了通过丰富的饮食获取更多营养的机会。

     

    从宝宝9个月至18个月之间,随着杯子使用的熟练,就可以逐步戒掉奶瓶了。但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对奶瓶的依赖程度不同,改变习惯所需的时间就会不同,改变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反馈也会不同。

     

    这需要妈妈先做好心理建设,在戒掉奶瓶的过程中,孩子的奶量可能会短期内大幅下降,夜间睡眠会受到影响,孩子因为情绪不好会变得更粘人或者更爱发脾气……如果方法对了,并且坚持下来,大约两到三周新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而这些问题都会自然消失。

     

    为什么很多孩子很难戒掉奶瓶?

     

    因为奶瓶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瓶奶,不仅仅是一餐营养,还有舒适和安全的感受,以及日积月累的习惯。所以对于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他戒掉奶瓶。

     

    • 确定宝宝可以自如使用吸管杯、开口杯喝水;

    • 多尝试不同的杯子,找到宝宝喜欢并且用得好的,在准备戒掉奶瓶前的一周,更多的用语言来赞美、鼓励他使用杯子的行为;

    • 戒奶瓶期间要避免有较明显的家庭变化,比如搬家、增加了家庭成员、日常陪伴宝宝的人离开或者过于忙碌而减少了陪伴;

    • 对于1岁以内的小宝宝,循序渐进戒奶瓶。可以从白天情绪较好的一餐开始,将奶瓶替换成水杯,但喝奶的时间和环境和之前保持一致;

    • 对于1岁半以上的大宝宝,循序渐进更像拉锯,宝宝往往会爆发更强烈的情绪反抗。速战速决往往是更好的戒断方式。很多妈妈都试过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破坏奶嘴;

    • 无论宝宝多大了,在戒奶瓶过程中,都要接纳孩子“奶瘾”上来时的哭闹不安,增加陪伴、抱哄等安抚。帮助孩子找到可以替代奶瓶的安抚方式能够让奶瓶的戒断实现得更快。千万不要在宝宝闹情绪的时候,批评或者嘲笑他,刺激宝宝情绪更为不安。

     

    成功的杯喂离不开对婴儿口腔发育特点的了解,以及家长对自己的宝宝口腔运动能力的熟悉。成功的将奶瓶喂养转换到杯喂,更需要妈妈和家人懂得宝宝的生理与情感需求。

     

    新的喂养习惯养成需要至少两到三周的时间,完全熟练掌握需要半年左右。正确的引导宝宝掌握杯喂有助于口腔发育,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因为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分解食物的酶。

     

    而良好的口腔发育会通过有效的食物和液体摄入控制,以及良好的消化来支持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攀比消费行为的咨询案例

     

    晓薇来自一个中等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对晓薇都很宠爱,晓薇有什么要求,只要不过分,爸爸妈妈一般都会满足晓薇的要求。

     

    但是,最近妈妈发现晓薇越来越爱打扮,而且要求越来越多,老是缠着妈妈给她买首饰、买头饰,如果不同意就又哭又闹的,把妈妈弄得没办法。

     

    前段时间,晓薇又缠着妈妈要买一个头饰,妈妈这回坚决不同意,所以晓薇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星期都没有理妈妈。妈妈被气得哭笑不得,正想和晓薇和解的时候,接到了晓薇班主任陈老师的电话。

     

    陈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晓薇的妈妈,晓薇今天把班上一位女生的一个漂亮的水晶头饰弄坏了,结果和那位女生吵了起来,还差点打起来,幸好被同学们拉住。

     

     

    妈妈一听吃了一惊,乖巧的晓薇竟然差点和人家打起来了,这怎么可能呢?妈妈匆匆赶到学校,看见了低头玩指甲的晓薇,而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被弄坏的水晶头饰,妈妈一看,这个头饰跟前段时间晓薇吵着要的那个头饰几乎一模一样,妈妈似乎明白了。

     

    晓薇的诉说证明了妈妈的猜测,被弄坏头饰的女生叫清清,是班上一个很张扬的女生,她家境很好,总是带着很多漂亮的东西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为了笼络人心,还经常请同学们吃东西。

     

    晓薇很看不惯清清,但是也很羡慕清清总是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于是她也开始学会了买首饰、买头饰来打扮自己,因为在学校里要穿校服,所以她们都在一些装饰品、文具、手表等上面做文章。

     

    最近,清清的爸爸又给她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水晶头饰,晓薇看见了,又是妒忌又是羡慕,于是回到家里也缠着妈妈给她买,但是妈妈怎么都不同意。

     

    今天,清清又把她的水晶头饰拿出来炫耀,晓薇气不过,借口拿来看的时候把它弄坏了,清清很生气,骂了晓薇,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了在校园里不同档次的消费水平,处在下游的同学难免会出现自卑、不满的心理,而处在上游的同学却也会出现相互攀比消费的恶性竞争行为,因此,像晓薇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校园里也不乏少数。

     

    一、攀比消费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现在有些初中学生早已学会了“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他们身上穿的是上百元的衣服和鞋袜,上学放学有车接送,身上披金戴银,其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都让人吃惊。

     

    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

     

    别的同学喝饮料,我当然不能喝白开水”;“你有手机、iPad,当然我也不能跑在后面”。学校似乎成了他们的竞赛场,可是他们比的不是学习、才华、能力,而是自己父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

     

    如果家里有了这样的爱攀比、赶时髦的孩子,那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惨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会不堪重负;

     

    而一旦家庭无法满足孩子,他们会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好,父母没有能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拉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另外,当学生的不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如偷、抢、勒索别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可见,攀比消费行为对于初中生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造成学生攀比消费行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社会环境,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而言更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有些家庭里,父母本身是爱虚荣、爱攀比的人,总爱在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中炫耀自己的财物或成就,那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爱虚荣、爱攀比的性格。

     

    第二,学校忽视消费教育

     

    这些年来,很多学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未有足够的力度。

     

    政治经济学是在高中才开设的课程,但其中涉及的内容多抽象理论,少现实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实际操作,对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方面的教育就是空白。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及形势教育课、社会调查活动对提高他们的商品活动能力没有帮助,28%的学生认为稍有帮助,而23%的学生认为上述课程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即使有些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也是从节约方面去谈消费的问题,这明显已经跟不上形势,是不全面的。从我国目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来看,学校的消费教育应着眼于让学生会花钱,即该花的不应吝啬,不该花的绝不浪费,而不是仍旧片面地强调勤俭节约。

     

    第三,社会风气不良所致

     

    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不乏高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

     

    而对于尚未完全具备判断力的初中生来说,社会风气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把这些风气带到班集体,形成了攀比的班风时,对学生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如果不善加引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初中生的性格使然

     

    初中生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在他们的性格里保留了儿童期的幼稚与纯真,但也出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冲动与叛逆。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小伙伴会因为自己的漂亮衣服而表现出艳羡的神情时,就会为之陶醉,为了让别人的目光总是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就会不断地用这些物质来填充自己。

     

    这种片面地追求他人的评价而获得自我肯定的不健康心理是导致学生虚荣、爱攀比的重要原因

     

    二、攀比消费行为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净化家庭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把外界的一些不良消费习惯带入家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的好习惯。

     

    同时父母要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需要按天、星期或按月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而且要定期检查其用途,不允许私自改变用途或超支,避免其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还有要注意延缓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孩子提出购物需求的时候,家长若不是觉得非常紧迫的,可答应迟些再买。利用这段时间的冷却,可避免购物的冲动,而且到时可换个方式如把其作为学习的奖励送给孩子,这样能真正体现礼物的意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不断强化一些有益行为,例如,孩子付出了什么劳动,作出了什么贡献,取得了什么成绩,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让孩子形成劳动所得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观念。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的理财计划,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支情况,了解赚钱的艰难,学会有原则地花钱。通过这样一些教育,形成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2.进行适当的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消费

     

    首先,学校消费教育要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消费理论来引导学生,不能用模糊的、短期的经济观点给学生以片面的认识,更不能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的思想。

     

    同时,这些内容要通俗易懂,不要用抽象的、生僻的、概念化的理论向学生灌输,要尽可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实,深入浅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并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注意以小处着眼,以小事做起,启发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消费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利用学校周围的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消费活动,在消费实践中培养消费技巧。例如,利用节假日去交易会、展销会了解交易情况,鼓励学生在亲友的帮助下购买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家庭物品等。通过实际锻炼,可使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有关商品的质地、款式、价格等知识、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能力。

     

    另外,还要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例如,要求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少领孩子去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

     

    3.建立良好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对于学生的成长,家庭、学校环境很重要,但是社会环境、社会舆论同样也不能忽视。

     

    社会舆论在鼓励人们消费的同时,也应告诉人们要理智消费,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否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

     

    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在一些公益宣传上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考虑到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是盲目地鼓励民众消费。

     

    (二)即时处理策略

     

    1.开展相应活动

     

    引导正确消费观当老师发现班上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可以调动班干部开展系列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净化班集体的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例如,老师可以把班上出现的情况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班会课上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相应的勤俭节约的道德教育和理财教育,以此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消费观。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金钱管理教育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攀比消费行为的时候,应首先检讨自己是否曾经有榜样作用,如果有,应及时更正,并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家长要控制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能轻易满足,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收获都是要付出的,表明人们不能不劳而获的观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要和孩子一起拟订消费计划,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

     

    3.引导学生阅读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奋斗史等文学作品,介绍一些正确的理财观念,纠正他们不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以明确其行为的负面影响,培养正确消费观,并给予生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和理财。

     

    4.及时教育

     

    因攀比出现偷窃等不良行为的,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帮教当学生因为攀比而出现偷东西、勒索他人等不良行为的时候,要抓住不良行为的原因、源头,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

     

    对于其不良行为,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处罚,并根据前面提到的一些方法对其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加以澄清、纠正。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语言发育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家长们都十分重视,今天宫医生就宝宝语言发展来解决家长们的疑虑。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存在语言障碍?家中老人说方言,会不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展?

     

    我家男宝21个月,只会叫爸爸妈妈,我让他跟我学说话,可他连看我都不看我,能听懂很多话,让他做什么都听得懂,是否有问题啊?

     

    我家小宝快一岁半了,七八个月还会叫人,一岁左右也叫过妈妈,但是现在不叫了,什么都知道就是不愿开口。我每天都和宝宝说很多话,但宝宝什么都不学......

     

    以上种种情况,在日常门诊中,常常遇到。宝宝不张口说话,很多家长都用“贵人语迟”来安慰宝宝和家人。但是面对语言落后的宝宝,究竟该如何促进?处于语言关键期的宝宝,家长如何引导?宝宝的语言关键期又是什么?为何我的宝宝出现语言落后?

     

     

    01.语言发育迟缓的判断

     

    不同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宝宝语言发育早或晚3个月以内是正常现象,宝宝的语言发育落后超过6个月,家长则需要重视。《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宝宝出现以下情况,提醒家长“宝宝语言发育迟缓”了。

     

    02.早发现、早干预、早见效

     

    家长不要听到“发育迟缓”就恐慌,这不是“宝宝病了”,只是宝宝这方面能力发育较晚。另外,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信号,提醒家长正确干预宝宝的语言发育,而不是盲目等待。如果错过语言发育的敏感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遇到“天花板”,无法再有快速的提升。因此,一旦发现宝宝语言发育迟缓,家长就要尽早干预!

     

     

    0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开口说话?

     

    1)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语言学习的关键在于互动。宝宝每天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而占用了与家人、小伙伴交流的时间,那电子产品将影响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2)每天坚持亲子共读:亲子共读是锻炼宝宝语言能力的好方法,但家长要掌握正确的共读方式。每天坚持亲子共读,宝宝的词汇量提升,遇到问题时也知道用哪些词汇表达想法。

     

    3)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宝宝能开口说话,需要面部肌肉的支持,宝宝说话晚,是不是咀嚼训练没有到位呢?

     

    对于磨牙还没萌出的婴儿,家长应该有意地先训练宝宝的咀嚼动作。即使宝宝学会了咀嚼,在磨牙萌出之前,还是不能吃含有小块状的食物。磨牙萌出,加上有效的咀嚼动作就可开始真正咀嚼块状食物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祝所有的宝宝都健康成长。

  • 我开始给小糖糖进行干预时,他刚满1岁半,很小,坐在椅子上脚都不能着地,无语言、喜欢音乐。

    每次上个训课他都会大哭,眼泪鼻涕一大把,虽然每次我都会用玩具、音乐、游戏等方法安慰他,但看到他小小年纪难过的样子,我心里不免有些心疼。

    但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小糖糖喜欢的游戏——拉大锯。每次和他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他都会开心得不得了。

    以此为强化物,通过回合式教学,糖糖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掌握了简单的大动作模仿、物体操作模仿和一步指令。

    与此同时我开始尝试着对糖糖进行发音训练。

     

    PART.01

    用游戏让糖糖发音

           

    由于糖糖喜欢音乐和游戏,且已经具备了模仿能力,所以我没有进行常规的发音训练和口部模仿训练,而是从其兴趣出发,在游戏中学习发音。

           

    首先我将指令说得很慢,他会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观察我的口型。游戏结束时我会说:“糖糖表现真棒,小眼睛看得好认真。”我给予他及时的语言强化,小糖糖会羞涩地笑起来。

           

    这样的训练大约进行了2周,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试着让小糖糖接词,让人意外的是,小糖糖开始接了他人生的第一字:“锯”。

           

    这让我欣喜不已,我也立即强化说:“糖糖说得太好了,让杨老师亲一亲。”这样的奖励也让糖糖高兴不已。

           

    维持项目完成之后, 当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再度玩游戏的时候,我说:“拉大——(停顿1秒)。”糖糖说:“锯。”我说:“扯大——(停顿1秒)。”糖糖说:“锯。”我立刻大声地说:“哇!糖糖你太厉害了,说得特别好!”然后在他的小脸上狠狠地亲了一口。第3次,同样的回合,糖糖也给了我完美的回馈,那一刻我真是激动地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下课之后,我将课堂情况如实地与糖糖妈妈沟通,糖糖妈妈也显得激动不已。

           

    同时我把训练方法也仔细地与糖糖妈妈进行了交流,并做了三点提醒:

    1. 一定要保持平静的语气和心态与糖糖玩游戏,注意语调要平和。

    2. 在指令下达之后要给糖糖1~3秒的停顿,观察糖糖的反应,反应正确要立即强化,反应错误要消退。

    3. 一旦糖糖没有积极的正确反应,要立即穿插维持项目(已掌握的技能)或者改变强化物,不可继续重复教学。

           

    第二天上课之前,糖糖妈妈高兴地告诉我:“杨老师,糖糖接儿歌了!说得待别好,特别清晰!”我说:“糖糖很棒,您做得也很好,我们慢慢来,一步步打开糖糖的语言大门。

     

     

    PART.02

    用泛化训练提高表达力

           

    糖糖真是个优秀的孩子,自从那天之后,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慢慢地,他开始接“戏”、“娘”、“婿”、“不吃”、“两百”等,尽管都是句末字,但这已是巨大的进步和全新的开始。这给我和糖糖爸爸妈妈都带来了莫大的感动和十足的动力。

           

    同时,我建议家长泛化儿歌和游戏,增加语言刺激,创造语言环境;泛化任务和环境。个训课上开始命名卡片、实物,仿说儿歌。很快,小糖糖能说3个字、4个字的短语和短句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但是,问题也逐渐出现,糖糖开始不断地问:“这是什么?”无论这个物品他是否认识,只要见到就会问。在与家长沟通中我也了解到糖糖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困惑。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小小的策略开始实施。

           

    在个训课上,我会呈现糖糖已掌握的卡片,当糖糖说“这是什么”时,我会立即给予错误信号,说:“不对,这是——” 让糖糖接物品名称,直到糖糖说出正确的名称并立即强化,即对糖糖实施差别强化。

           

    进行新的语言内容教学时,避免出现卡片和“这是什么”的语言刺激,直接说出物品名称,减少糖糖说出问题句子的机会和前提刺激。

           

    在家庭训练中要求家长灵活地变化指令,如:“糖糖,哪个是某某?”“糖糖,某某在哪里?”“糖糖,找一找某某。”一方面可以泛化指令;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使糖糖的头脑中不仅仅有单一的句型。同时,我也要求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尽量避免说出“这是什么”的问句。

     

    PART.03

    改变的前提,是坚持

           

    训练大约1周之后的一天,糖糖妈妈说:“杨老师,糖糖怎么还老问‘这是什么呀’,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看着她焦急的样子,我的心里也五味杂陈,一边安慰她一边说道:“糖糖年龄毕竟还小,刚刚对这个世界有所认知,不免会产生好奇心,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既然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就要坚持下去,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不要放弃,一起加油!”糖糖妈妈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说:“您说的对,我有的时候就是心急,每天都会给自己很多的压力,既然您这样说,那我们就再坚持一下。”我立即说:“对,我们再坚持一下,出现问题我们就解决,一次不行我们就试两次,总会成功的。”

           

    解决儿童的问题行为的办法之一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又过了大约两周的时间,糖糖的问题行为终于减少了,即使偶尔出现“这是什么”的问句,糖糖也能正确地反应,不会出现错误的反馈。这是坚持的结果。而我也及时强化了家长的行为,夸赞他们做得好。这样,老师与家长之间更增加了信任,为以后的教学和行为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ART.04

    糖糖交到好朋友啦!

           

    在机构接受两期的康复训练后,小糖糖能与机构的同龄小朋友做分享,能简单地提问,能回答自己和家人基本信息,能主动提简短的要求,或要求别人做动作等

           

    对于一个刚满2周岁的小宝贝来说,这已是巨大的成就。

           

    离园时,家长对宝贝的康复情况表示满意,这让我很欣慰也很开心。小糖糖离园后进入一家幼儿园学习,据了解,在那里小糖糖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真为他感到高兴。

           

    这就是小糖糖的语言发展“始”,用游戏打开了语言的大门。

           

    也许通往语言之门的道路荆棘密布,我希望同仁们能和家长进行及时的、良好的沟通,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的宝贝顺利成长。

           

    最后,无论您是什么样的职业和身份,不论您以怎样的途径读到这篇文章,希望您都能以宽广的心胸包容他们,帮助他们,祝福我们的宝贝们健康成长,愿有更多的人关爱这片星空!

     

     

    PART.05

    专家点评

     

           

    通读全篇,我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浓浓爱意,对这份特殊事业的拳拳敬意。

           

    正是有了这份爱心、耐心和恒心,老师才能在糖糖小朋友的成长之路上,用自己的所学去帮助他练习发音,学习说话,运用语言。

           

    在文章的开始老师详细记录了糖糖的基本情况,以及如何运用游戏去开发糖糖的语言功能;当糖糖出现了刻板的语言“这是什么”这种现象时,老师也能及时找到问题的原因,去合理分析,找到症结所在,在课堂上有效地纠正糖糖的“复读机”行为,而且及时地把解决方法告知家长,督促家长在生活中同步进行,做到家校结合,家校统一。

           

    老师了解家长出现的焦虑心理并开导他们,让大家能够共同为了帮助糖糖而努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作为一名儿内科医生,平时重点关注与小朋友身体不适症状相关的疾病诊疗,譬如发热咳嗽喘息呕吐腹泻皮疹抽筋等等。深觉自己对于孩子心理行为发育的认识是有欠缺的。

     

    而近些年对于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关注日益增加,周围有几个朋友的孩子怀疑或者已经被诊断自闭症。问起黄医森来,我也不能给他们更多的帮助,所以我反思还得好好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在发育行为领域不能冒充专家,只是将自己学习的内容以飨读者。

     

    在2018年11月的Pediatrics杂志上提供了美国儿童父母报告的孩子自闭症发病率。研究人员在2016年调查了50212名0到17岁儿童。发现在美国每40个孩子中就有1个父母报告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歪果仁对于自闭症的警觉意识还是蛮强的。

     

     

    看来自闭症不是一个少见的疾病,在我们身边的确有孩子罹患。如何治疗和后期干预是发育行为科同事的事。黄医生主要和家长们共同学习,如何能够早期发现自闭症的蛛丝马迹。许多自闭症儿童在婴儿时期可能表现出发育差异,尤其是他们的社交和语言技能。

     

    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异常

     

    • 没有或很少与他人眼神交流
    • 对父母的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没有反应
    • 不看父母指向的事物
    • 不和父母分享感兴趣的事物
    • 无法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来感知他人的想法或感受
    • 从不对别人表示关心(同情)
    • 不交朋友或对交朋友不感兴趣

     

    自闭症儿童的表达异常

     

    • 16个月不说单字
    • 机械重复别人说的话而不理解意思
    • 被叫的名字时不回应,但会对其他声音做出反应(如汽车喇叭或猫的喵喵叫)
    • 不愿开始或不能继续谈话
    • 擅长死记硬背,尤其是数字、字母、歌曲或特定的主题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重复与强迫行为)

     

    • 重复转手、拍手被称为“刻板行为”
    • 喜欢固定的行为模式
    • 沉迷于一些活动,整日重复
    • 喜欢玩玩具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玩具(例如转玩具卡车的车轮)
    • 常在非正常角度凝视事物

     

    如何区分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发育正常的儿童

     

    如果该年龄段不具备相应能力,要小心自闭症了

     

    12个月:一个正常的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就会转过头来。自闭症的孩子被呼叫后可能不会回头看,甚至被重复叫了几次之后,但是会对其他声响作出反应。

     

    18个月:语言能力落后的孩子会用手指、手势或面部表情来弥补语言能力的不足。自闭症的孩子没有以上试图弥补语言落后的行为,或者只是机械重复模仿电视上的或者刚刚听到的话。

     

    24个月:正常行为发育的孩子会拿一幅画给妈妈看,并与她分享喜悦。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拿给妈妈一瓶泡泡液来打开,但不会看妈妈的脸,也不会和妈妈分享玩耍的乐趣。

  • 作者 | 李瑛
    文章首发于 | 李瑛主任微博

     

     

    有很多家长朋友给我留言询问自己宝宝语言发育的问题。其实孩子的语言发展是相当复杂的,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极大。

     

    学说话需要具备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个与孩子发育商有关,同时还要具备学习说话的动机、沟通的意图、模仿的能力、正确的语音区辩、正确的构音能力、以及构思语句以表达讯息与情意等能力。

     

    今天的文章,咱们来说说0-3岁宝宝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发育出什么语言能力。

    01、 出生 1-3 个月

     

    婴儿只能发出“啊”、“呀”、“呜”等单音节字,而且大多为类似语气的声响。

     

     

    ​02、出生4-5个月

     

    宝宝会偶尔发出听起来像「爸爸」、「妈妈」等叠音来,但是这些发音对于他们不具有特定意义,只是他们碰巧发出的而已。

    03、出生6-9个月

     

    这时候宝宝的咿呀学语听起来更像是在「说话」了,好像发音也具有了更多的意义。但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语调和语气在模仿家长的语调和语气,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含义。

     

    这一阶段,父母要多给宝宝读书、讲故事,多跟他们讲话,从而给他们更多的语言刺激来促进语言的发展。

     

    04、1岁到1岁半

     

    这时宝宝能够说出一两个词语了,而且这时候他们是知道这些词语的意义的。个别语言发展比较好的幼儿甚至可以说一些语法上并不完整、规范的短句,比如「糖吃」。

     

    而且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会根据情境有语调的变化,当表达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提高自己的语调,比如在因想吃糖果而渴望征得妈妈同意时,宝宝会问「糖糖?」。

     

     

    05、1岁半到2岁

     

    宝宝的词汇量已经能够达到200个了,这些词汇之中绝大部分是名词,还有少量的动词和形容词。

     

    这一时期的幼儿学习语言的速度很快,可以达到每天十个或者更多,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06、2岁半到3岁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已经能够使用「我」、「你」这些人称代词了。而且这个时候,宝宝的词汇量也会进一步增多,达到300个左右,而且他们能混合使用名词和动词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我要吃糖」。

     

    07、3岁之后

     

    孩子的语言能力会继续快速发展,逐渐能够做到和人持续进行谈话,而且他们的语调、语气、用词等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调整。


     
    如果家长朋友阅读本文后,对比发现宝宝低于该年龄该有语言表达水平,建议尽快带孩子就医。

  • 作者 | 周二取个名字太南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

     

    20世纪末,Seligaman树立起积极心理学的大旗,将心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性格力量发展和美德完善的轨道,反转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Seligman界定了积极心理学三个明确的研究领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特征和积极的社会制度。

     

     

    Seligman曾说:“我的学术研究是在预防、乐观和无助方面,而这些领域已经被征服,对我不再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我将要从事的下一个研究就是积极心理学,这将是我倾注余生去完成的使命。”

     

    从“习得无助”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是Seligman迈向探索积极心理学的必由之路。

     

     

    Seligman与5岁女儿的一席对话,使他从习得无助转向习得乐观研究。一天,他在花园里除草,女儿快乐地在周围奔跑,女儿对他说:“从三岁开始,我每天都在抱怨,现在我五岁了,我决定不再抱怨了。这对我来说很难,但是如果我能停止抱怨,那么你能停止发脾气吗?”

     

    女儿的一席话使Seligman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他意识到改变女儿抱怨习惯的力量比不是来自于他人,而是来自于她自身,这种信念在她心灵深处不断增强、发展,帮助她去改变自己的弱点和抵抗生活中的风暴。反复的思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Seligman,也预示着他研究领域的转折。

     

     

    Seligman 用归因风格的概念,来区分个体的乐观和悲观,他将乐观风格归纳为三个简单的P要素:持久性(permanence)、普遍性(pervasiveness)、个性化 (personalization)。他认为乐观是指人们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时,对好事件作持久的、普遍的和 个人的归因,而对坏事情作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这种对事件的解释方式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习得乐观。

     

    Seligman 认为一个人选择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其解释问题与挫折的方式的归因方式。我们对不同的情 境已经形成了自动化的反应,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动化反应的意识,从而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解释生活的事件。

     

    他将归因风格理论融入到 ABCDE 认知疗法中,认为学会乐观根本的就是了解你的 ABC,即识别和评估事件(activating events)、信念(beliefs) 和结果(consequences)。然后通过与自己的悲观思想争辩(disputing), 从而激发(effect)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使用该方法能针对性地改变悲观的思想,并且通过管理自我对话,控制自己的态度转向乐观。

     

     

    乐观,并不能让你免受苦难的侵袭。但是学会养成和保持乐观的心态,能让你正视眼前的挫折,冷静乐观地面对和解决困难。当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开始变化,你的世界也会之改变。

     

    “A postive mind will give you a positive life."

     

    参考文献

    [1]曹新美, & 刘翔平. (2008). 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 ——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心理科学进展, 16(4), 562-566.

    [2]饶丛权, 曹蓉, RAOCongquan, & CAORong. (2010). 积极心理学述评. 安康学院学报, 22(2), 22-25.

    [3]Luminari, S. ,  Cesaretti, M. ,  Marcheselli, L. ,  Rashid, I. ,  Madrigali, S. , &  Maiorana, A. , et al. (2017). The video g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02(8), 57-60.

    [4]Stanculescu, & Elena. (2013). University students’ fear of suc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78, 728-732.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贪婪蒙蔽了双眼,看不到细水长流,听不到晚鹃深啼,品不到茗香阵阵,而这一切,唯有知足者方能感受,因为知足,所以每一天都是新未来,新开始,因为知足,所以每一天都是美丽的。

     

    正因生活如此美丽,所以他们会停下步来,静下心来,去仔细留意着,欣赏着,故而他们生活常优。

     

    案例分享

     

    有一个地主,他拥有无边无际的土地,每到收获的季节,他的仓库里堆满了金黄色的小麦,他每天山珍海味,吃着别人吃不到的美味佳肴。大家都觉得他应该是满足了,但是他却一直都觉得很失落,总觉得还差什么东西一样。

     

    一天,他和管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巡视,他看到一个农夫,虽然他干活干得满头大汗,但是他却唱着歌,脸上露出非常快乐的笑容。地主问管家,这个农夫为什么会那么快乐?

     

    管家说:“这个农夫家里有两个孩子,他和他老婆每天都要辛苦的在田间劳动才能够有饭吃。不过,他们却非常容易满足,只要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他们就会很快乐。”地主非常不高兴,自己拥有那么多的东西都不快乐,但是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农夫却可以整天笑嘻嘻的,于是地主对管家说:“你一定要想个办法让这个农夫不快乐!在这块土地上我不想看到比我快乐的人!”

     

    管家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一个能够让农夫不快乐的办法。他找地主拿了99两银子,然后放在了农夫的地里。农夫看到地里突然多了那么多的银子,非常的开心,这么多的银子可够他们一家人买很多东西了。他看了看袋子里的银子,他想,这里一定有足足100两银子呢。于是他高高兴兴地拿着银子回家了。

     

     

    一到家他就把银子倒出来数,但是数来数去都只有99两,他数了一遍又一遍,都是99两,于是他想一定是儿子拿了,刚才进门的时候儿子帮他拿东西了。于是他让儿子把那1两银子交出来,儿子一直不承认自己拿过银子,于是农夫拿起棍子就开始打儿子。

     

    这个晚上,农夫的家里都是哭喊声。农夫没有找到那1两银子,但是为了凑够100两银子,农夫决定以后每天都加倍的劳动,一定要完整的拥有100两银子!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出门了,但是因为天太黑了,在门口的时候就被放在门口的锄头打到头,他生气极了,谁这么没公德心,把锄头放在门口,把他的头打了个大包!

     

    他心情糟糕透了,到了地里看着自己的庄稼,他在估算自己能不能把庄稼卖出去挣到那100两银子。可是左看右看,这个庄稼越来越不顺眼,他甚至觉得这些庄稼一个铜板都卖不出去。这个时候一只鸟飞到了庄稼上,农夫看到有鸟要吃自己的庄稼,于是马上追上去,但是一个没踩稳就跌倒了庄稼地里,压倒了一大片庄稼。

     

    他生气极了!晚上回家什么话都不说,看到老婆做饭的时候打碎了一个碗,他气急败坏的大骂老婆,因为打坏了那一个碗,还要再买一个,这不就影响了他攒100两银子的心愿了吗?地主问管家:“这几天那个农夫怎么样了?”管家说:“我再也没有听到他唱歌了,而且他的邻居说他们家最近总是传出哭闹声。”

     

    地主很惊讶管家这么快就让农夫一家不快乐,于是问管家怎么做到的,管家说:“只要给农夫一种欲望,让他有贪念,他就不会快乐。”以一颗虔诚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方能知足。不要抱怨生活如此不尽如人意,生活就像山谷,你说你好,她也对你说你好,你若以一种鄙弃的态度去面对,他便以相同的东西回应你。

     

    应感恩虔诚地去面对你所拥有的一切,感谢你所拥有的一切,想想你依旧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依旧美好,即使你贫穷、富有,重病缠身,都应该学会说“活着真好”。“我一直在抱怨我没有鞋可穿,直到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个没有脚的人。

     

    ”这便是知足的真理,你现在或许很贫穷,很不幸,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处境更为糟糕的人,甚至失去生命的人。你还能看到阳光明媚,蓝天如洗,你还能听到泉水叮咚,鸟儿啾啾,蝶儿扑扇翅膀的声音,你能感受到生命的节奏,你还有永远支持关心你的父母和所有爱你的人。

     

     

    你看看那些拾荒的人,他们即使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也不断耕耘着自己的生活。即使身上脏脏的,但那从心底里焕发出来的愉悦确是如此真实,那些在垃圾里嬉闹的孩子们的灿烂笑颜恰似一朵朵盛开的花朵,娇艳绚丽。

     

    所以,有时我们应该去给自己的幸福列列清单,那样多的幸福会让你充实,你该多么知足,故快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我们作为人如果没有梦想,就像断了翅的鸟儿,扑腾不到生命的远方。

     

    掌控小贴士

     

    如果梦想过于高,就会变成不可到达的奢望,成为欲望,以为自己能够到达,就会深陷不可自拔的境地里,不断地去为那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去奋斗,一次又一次,身心俱累,这样的人总是不快乐的,因为他们总是不知足地去做事,反而弄得自己不快乐。

     

    所以,我们每一天可以为自己定一个目标,认认真真地去做,当一天快要结束时,任务也能完成,而不必为那欲望的达不到而悲伤,这时得到的快乐却是令人振奋的,鼓舞人们不断为明天任务所努力。

     

    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小的目标,每天目标的达成让你感到无比开心,这样的小快乐会让你感到无比自足,能够知足,故心情常优。

     

    怎么样做到知足常乐呢?

     

    第一,端正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的经历和挫折,是上天给予的一笔财富,从中悟到的东西,是终生受益的。

     

    第二,保持一颗童心

     

    对世界充满好奇,可以发现生命的无限生机。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善待身边的人,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去珍惜。

     

    第三,忌“贪”,保持心境的平和

     

    不要为了名利而让心沾染尘埃。第四,宽容身边的人,珍惜遇到的每一个人,让心灵绽放光彩。

     

    “知足常乐”这是人人都会说的,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因为知足,我们可以体会生活的美好,体会生活的乐趣,故而能够常乐,所以我们的心情常优。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2024年9月5日,19时37分,长沙市的李先生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与一位资深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了线上问诊。李先生近期头疼、晚上睡眠不好,并在脑部多处发现病变,担心自己可能患有低级别胶质瘤。医生详细询问了李先生的症状和病史,并查看了他提供的2022年脑MR检查结果。医生指出,根据检查结果,李先生的病灶可能是低级别胶质瘤,建议他去当地医院做立体定向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灶的性质,并根据病理结果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李先生非常感激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解答,表示会尽快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 我曾经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然而,自从那次意外之后,一切都变了。每当我面对陌生人,心跳加速,口水不停地流,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种感觉就像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黑洞中,越挣扎越深陷。起初,我以为只是暂时的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我开始害怕社交,害怕与人交谈,甚至连上班都成了一种折磨。

    我试图寻求帮助,去看过心理医生,也尝试了各种放松技巧,但似乎都没有什么效果。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决定尝试一下线上问诊。通过与医生的交流,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是焦虑引起的。医生建议我增加运动,放松心情,并给自己找点感兴趣的事情做一做。同时,医生也开了一些抗焦虑药物,帮助我缓解症状。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逐渐恢复自信。虽然过程中有过挫折和困难,但我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可以和陌生人正常交流,口水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停地流了。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我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焦虑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焦虑症的常见症状包括心跳加速、口干、口水增多、说话困难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在面对陌生人或社交场合时加剧,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推荐科室 心理科 调理要点 1. 增加运动,放松身体和心情; 2. 找点感兴趣的事情做一做,转移注意力; 3. 多和朋友家人聚聚,喝喝茶,聊聊天; 4. 寻找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及途径,如写日记、唱歌、看电影、旅游等; 5. 如果症状严重,可以考虑服用抗焦虑药物,如氟西汀、坦度螺酮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小儿言语不能症,又称儿童言语障碍,是指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武汉春季较为常见,原因可能与春季气温变化大,儿童抵抗力相对较弱有关。

    一、疾病介绍
    小儿言语不能症的症状包括说话不清楚、发音不正确、词汇量少、句子结构不完整等。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语言理解困难,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这种疾病的原因可能包括遗传、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

    二、家庭预防策略
    1. 注意儿童的语言环境: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多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多说话。
    2.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睡眠: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从而有助于语言发展。
    4. 定期进行语言评估:家长可以定期带孩子进行语言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及时就医:如果发现孩子存在言语障碍,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三、治疗策略
    1. 早期干预:对于小儿言语不能症,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家长和医生应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克服言语障碍。
    2. 专业治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推荐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3. 家庭支持: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疾病,积极参与治疗。

  • 我是来自齐齐哈尔市的张先生,半年前我开始出现气短、说话困难的症状。起初我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是工作压力大或者是身体疲劳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时候我会突然感到胸闷,喘不过气来,连简单的对话都变得困难。这种窘迫和焦急的情绪让我非常不安。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于是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通过视频咨询,我向全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并提出了可能的诊断方向:脑血管、肺部或心脏问题。医生建议我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头颅CT、胸片和心电图,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我并没有脑梗塞、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最终,医生诊断出我可能是由于肺部疾患引起的气短和说话困难。医生开具了一些药物,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帮助我改善呼吸和缓解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理,我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疗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线上问诊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就医渠道。通过这次经历,我也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开始注重日常的锻炼和饮食调理。

    肺部疾患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气短、说话困难、胸闷、喘不过气来等症状可能是肺部疾患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推荐科室 呼吸内科 调理要点 1. 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了解肺部健康状况。 2. 避免吸烟和二手烟,减少空气污染对肺部的影响。 3.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肺部功能。 4. 饮食上注意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帮助抗氧化。 5. 如果有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及时就医并按医嘱服药。

  • 2024年9月5日下午1点31分,沈阳市的一位患者向我咨询了他弟弟的情况。弟弟今年20岁,读书到初中毕业却连数字都不认识,文字更不认识,手机只会一通乱点,经常一个人喃喃自语,性格孤僻,不爱跟人说话,说话小声。患者表示很担心弟弟的健康状况,希望能得到专业的建议和帮助。

    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我首先了解了弟弟的基本情况,并对他的症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患者的描述来看,弟弟可能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的可能性,并且目前可能出现精神病症状。因此,我建议患者带弟弟去看看心理科或者精神科医生,进一步排除确诊一下。如果出现冲动伤人行为,可以考虑住院治疗。然而,目前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精神发育迟滞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对症治疗。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专业和耐心,尽力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建议和帮助。虽然弟弟的病情可能不太乐观,但我仍然希望他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早日康复。

  • 我曾经是一名健康活泼的中年人,直到十年前我被诊断出患有脑膜瘤。经过手术,我的症状得到了缓解,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但是,最近我开始出现头昏、重影和无力气等症状,令我非常担忧。这些症状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经历,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脑膜瘤复发了。

    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我找到了一个专业的医生进行线上问诊。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病史,并查看了我的CT扫描结果。经过初步判断,医生认为我的症状可能是脑膜瘤复发所致,建议我尽快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我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助,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医生告诉我,虽然脑膜瘤复发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只要及时发现和处理,预后还是很好的。医生还建议我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症状。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新的治疗之旅。虽然前路漫长,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战胜病魔,重获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脑膜瘤复发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症状 脑膜瘤复发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视力模糊、听力下降、言语困难、肢体无力等。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推荐科室 神经外科 调理要点 1.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手术;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3.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4.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 5.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恐惧之中。我的亲戚,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曾经因为脑梗而瘫痪在床上。前几天,他突然出现了舌头硬、说不了话的症状,这让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担心。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在网上寻找答案。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问诊,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可能是因为脑血管病引起的症状。医生建议我们立即复查头CT,以明确诊断。虽然老人已经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能力,但医生仍然强调了复查的重要性。我们也意识到,互联网医院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及时的医疗咨询,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疾病。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因为忙碌而忽视自己的身体,也不能因为害怕而逃避就医。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医疗服务,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健康。

    脑血管病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言语困难、肢体无力、视力模糊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持久的。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 推荐科室 神经内科 调理要点 1.及时就医,进行头CT检查以明确诊断。 2.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3.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4.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等,以防止病情恶化。 5.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2024年9月4日,19时27分,海淀区的一位母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杨医生的诊所。母亲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无奈,她向杨医生诉说了儿子的困扰:三年级的儿子在语文听写上遇到了困难,四十多个词语中只能对十几个,剩下的都是空白。即使在一二年级时上过写字课,学校老师教生字还是不会,听写只对几个。读书时是一个一个字读的,读的慢,写的慢。数学计算题有时会把54读成45,读的45写的确实54。读书时漏子多字有时会自己加字。

    杨医生仔细听完了母亲的叙述后,开始与孩子进行交流。他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不太好,老师说上课说话,思想跑哪了都不知道,在家写作业也不是很专注,情绪好了,可能会好一些。杨医生问道:“考试有不及格的情况吗?”母亲回答说:“每一次都不及格,卷纸大部分都是空白的,只能写一小部分。”

    杨医生决定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力水平。结果显示,孩子的智力水平没问题,各方面都没问题,唯独对认字,写很多遍都不认识。杨医生又问道:“读书有跳字漏字吗?影响阅读理解吗?”母亲说:“背课文很快的,需要我们领读他,编程也会,做的很好。”

    杨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初步判断可能是学习障碍。他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做认知的检测,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同时,杨医生也给予了家长一些建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