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孩子绝对有生气的权利,教育情绪管理好时机

孩子绝对有生气的权利,教育情绪管理好时机
发表人:西柚医师

双宝小的时候,我最讨厌他们吵架,一吵架音量就会越来越大声,他们不爽到极限的时候还会用生命尖叫嘶吼+爆哭,每次遇到这种情形我全身每根神经都紧绷到要断裂,真的可以感觉到自己头顶在冒烟,拳头都硬了。更糟糕的是先生是一个情绪很容易达到沸点的人,双宝一生气大概过五秒他也会暴怒,先生开始大声双宝就吓到或是觉得委屈因此哭更大声,然后整个空间变成一个压力锅,瞬间原子弹要爆炸的感觉。我夹在中间每次都要在双宝快要惹毛先生前安抚他们,还要很紧张地观察先生的情绪反应,有时候真的觉得他妈我为什么要这么累,怎么就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

 


 

以前双宝生气的时候,我都会说:‘你生什么气?有什么好生气的!’,或是说:‘可以这样吗?! 你现在是什么态度!’,如果情况越演越烈他们开始尖叫大哭,我会离开现场,走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门锁起来躺在床上,深呼吸让每一根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双宝发现暴怒现场没有观众在看的时候反而会慢慢冷静下来,过几分钟就自己去玩玩具,或是跑来敲我的门,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所以我发现离开事发现场是一种方法,让孩子冷静下来,主要是也让我自己冷静下来,不然真的会想把他们过肩摔。前一阵子双宝生气的时候有了新招,会故意不哭出来,发出一种低吼的声音,配上扭曲的表情,还加上搥自己的大腿,每次我看了脑子都浮现:‘是在演哪一出?!’,这戏比他们大哭更让我觉得烦,我宁可他哭出来也不要听到那种持续低吼的魔音穿脑,真的全身每根毛都竖起来。

 

最近几次弟弟遇到生气委屈的时候,他会憋着不哭,一直哽咽然后眼泪开始掉,我突然惊觉,会不会是因为以前我跟他们说:‘你生什么气? 有什么好生气的!’,先生也会说:‘哭什么哭!不准哭!!’,所以他只能压抑自己。我想到自己曾经有一次在车上跟先生吵架,气到我全身发抖,最后忍不住开始尖叫大哭然后下车,这算是我人生最抓狂的一次了。也想到先生有一次用拳头打破门。我们大人生气的时候都会大声、甩门、丢东西,为什么小孩就不能生气呢? 爸妈如果连孩子的情绪都要控制,那不如养个机器人。

 


 

经过这样的反思,现在双宝生气的时候,我会先叫先生不要大声,然后我会很冷静地跟他们说:‘你是不是因为刚刚的事情觉得很不公平很不爽,所以现在超级生气’,然后我就会带他们到他们的房间,跟他们说:‘来,你现在来丢枕头,有多生气就丢多大力’,或是我也会让他们丢绒毛娃娃,把娃娃大力丢到墙上。一开始他们会很狐疑,觉得真的可以吗? 我跟他们说:‘你可以把气出在枕头或是娃娃上面,生气的时候不要憋着,一定要发泄出来,不然会生病。但是我们不可以把气出在别人身上,也不可以打人,你现在生气的时候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丢枕头、丢娃娃或是撕纸,等到你不气了为止’。几次下来,双宝生气的时候会在房间大力丢娃娃,怒气差不多发泄完的时候,自己就会一边丢一边笑,力道也越来越小,我就知道,他们的怒气发完了。

 

在学校的时候双宝难免会和同学起冲突,有时候会动手打同学,或是气到发狂,老师会跟我说这样的情形,我其实很苦闹,因为在学校总不能让他们丢枕头丢娃娃,所以我在网上买了一个软软小小的可以捏的黄色小鸡,上学的时候让双宝放在裤子口袋,叮咛他们没事的时候不能拿出来玩,只有生气的时候可以一边深呼吸一边捏小鸡,把怒气出在小鸡身上。我也把这件事先跟老师说,老师很贴心地愿意配合,也说会帮我们观察有没有效,目前看起来都还OK。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时候真的会遇到一把火的情形,但因为我们是大人,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知道如何消化和转移这样的情绪,像我自己就是通过看电视、听音乐、追剧,或是自己躲起来哭一哭我就不气了。但孩子现在正是在探索情绪的阶段,如果我们一直要他们压抑怒气,没有发泄出口,压抑久了心理和生理都会生病,有一天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就像前一阵子有些新闻,和老婆吵架就拿刀跑去路上捅人一样。孩子也是人,绝对有生气的权利,他们生气的时候父母更需要冷静,我发现我越冷静,双宝的怒气越快消,如果我跟着他们一起怒气爆表,大家反而会一起爆炸。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在旁边陪着孩子,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找到应对这样情绪的出口。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当宝宝还在准妈咪肚子里的时候,你是否也在对这个宝宝无限遐想呢?其实,每个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有几个很明显的发育期。一个有充分准备的准妈咪,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小动作来随时掌握宝宝的发育状况,这些你知道吗?

     

    一、胎儿2个月时,脊柱形成皮肤有感觉

     

    当宝宝成长到8周的时候,虽然从外表上看,准妈咪似乎还看不出任何怀孕的迹象,但肚子里的小宝宝已经不甘寂寞地成长,胎儿的脊柱也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形成,而且他那近乎透明的皮肤也开始有了感觉。

     

    所以,这个时候准妈咪们可以抚触肚子、轻柔地散步,宝宝完全可以感受到你浓浓的感情哦。

     

    二、胎儿3个月时,脑部发育完成可吮吸

     

    当准妈咪品尝完美味佳肴的时候,您是否还有吮吸手指的冲动呢?其实,这个动作在怀孕3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宝宝吮手指或是脐带、手臂的现象,意味着胎儿的皮肤其实是有感觉的,这就归功于他已经发育完全的大脑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准妈咪们可以在胎教上下功夫,考虑如何增加脑神经轴突的多网连结,孕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宝宝。

     

     

    三、胎儿4个月时,听觉成型可听见声音

     

    当宝宝慢慢成长到16周的时候,他的听觉已经成型,他已经可以听见子宫外来自爸爸妈妈的声音了。

     

    这个时期也正是准爸妈们进行声音胎教的最佳时机,爸爸妈妈可以多给宝宝讲故事,或者播放一些比较轻柔、活泼的音乐,让宝宝感受到外界美妙的声音。

     

    爱去KTV的准妈咪们特别要注意,一定要避免剧烈且吵杂的声音,以免让这些吵杂的音乐惊吓了胎儿,而且在这一时期,准妈咪也能感觉到宝宝的胎动了。

     

    四、胎儿5个月时,有记忆功能胎教最好

     

    当宝宝进入5个月的时候,他们开始有了脑部的记忆功能,爸爸妈妈们充满爱意的表达,和准妈咪为宝宝轻柔地讲故事的声音,或者是外界家里人的谈笑声,都变成一种信号能让宝宝记下来。

     

    当宝宝记住这些声音之后,一旦再次重复出现,对于宝宝都是具有安全感与安抚心情的作用。所以,准爸妈们切忌在这一时期向宝宝传递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以免在宝宝的大脑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五、胎儿7个月时,视网膜形成分得清昼夜

     

    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开始能分辨出音调的高低及强弱了,且明显地通过胎动来反应出喜欢与不喜欢。尤其是当宝宝的视网膜细胞慢慢形成,虽然在子宫内胎儿并不张开眼来看,但这些视网膜已经可以通过母体来区分白昼和黑夜了。

     

     

    有准妈咪表示,如果自己在孕期作息时间非常规律,那么宝宝出生之后也会显得特别有规律,这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当胎儿的眼睛在接收到光线时,就会分泌较少的激素,相反的在眼睛接受到无光的黑暗时,就会分泌较多的。

     

    六、胎儿8个月时,味觉健全有情绪反应

     

    在宝宝的触觉、视觉慢慢发育完全之后,味觉系统才慢慢健全。也是在这个时候,宝宝开始对孕妇的情绪作出反应。事实上,从怀孕开始,宝宝的情绪就已经和母亲本身的感觉息息相关了。

     

    所以,每一位准妈咪们都要记得保持孕期的身心愉悦,让宝宝健健康康地发育成长。​​​​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情绪有时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忽而就来,忽而就走,不在乎时间地点,甚至有时候会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待顽皮的孩子,我们尚且需要去管教,对待已经成人的我们,顽皮的情绪就更应该严加管教了。

     

    我们都是从张扬的年轻时代走过来的,多多少少都带些性格上的棱角,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扎到别人,甚至于会扎到自己。

     

    我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磨去这些棱角,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对待顽皮的情绪也一样,我们每一次的“管教”都会磨掉这些情绪上的棱角,久而久之,就算再顽劣的情绪都会变得服服帖帖。

     

    案例分享

     

    张良年轻的时候自己的国家被秦始皇灭亡了,他倾家荡产雇佣了一个杀手去刺杀秦始皇,却并未得逞,之后便被通缉。

     

    张良就隐居在一个小村庄之中,他每天早上都去散步,有一天经过一座桥的时候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看到张良,就将自己的鞋扔到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帮我捡上来!”张良当时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必跟老人计较,就下去把老人的鞋子捡了上来。谁知老人又命令张良帮他穿上鞋子。

     

     

    张良又很生气,后来想想既然已经捡回来了,就帮他穿上就好了。穿上鞋后,老人很高心的对张良说:“孺子可教!5天后来这里,我会送你一本书。”5天后张良依约前往,老人看到张良后就一通大骂:“年轻人跟老头子约会还迟到,5天后再来!”

     

    张良心中怒火大盛,但是五天后他依然前往桥上与老人见面,老人看到他后又发脾气说:“5天后再来!”5天后,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待,过一会老人来了,看到了张良他很高兴,就说:“孺子可教!”然后老人就送了张良一本兵书,就是后来的《太公兵法》。

     

    这位老人在给张良兵书之前,先磨他的性情,原因何在?因为一个人学问再好,如果性情不好,情绪管理能力不好,有了再好的学问也没用。

     

    由此可见,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欲成大事之前,必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或许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遇上能帮我们管教情绪的贵人,救我们与水火之中,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救,要自己把情绪管教好,把性情磨好,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

     

    严师出高徒,这是从古代便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而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很少有机会遇上真正能帮助我们的严师。

     

    所以,我们要做自己的师傅,自己的情绪需要严厉的管教,只有管教好自己的情绪,逐步提高自己的内涵,才能向别人证明你的才华,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实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赏识。

     

    有一位地主从小就非常喜爱斗鸡,他的朋友知道他喜欢斗鸡,于是从一个鸡王的手中买了一只很有斗志的斗鸡送给他。地主把鸡交给了专门负责照顾斗鸡的王小,告诉王小要好好地照顾这只鸡,还要把这只鸡培养成一只最厉害的斗鸡。

     

    过了几天,地主问王小:“这只鸡现在出战能不能够战无不胜了?”王小说:“还不能,这只鸡太刚强,现在上场还不是时候。”于是地主又让王小接着训练它,几天以后,地主又问王小:“现在这只鸡能不能够打败所有的鸡了?”王小说:“比前几天好一点,但是还是会输,因为他只要一看到雄壮的鸡就会激动。”

     

    地主为了确保自己的鸡能够大获全胜,于是又耐心地等着。

     

    没过几天,王小来找地主,他告诉地主:“这只鸡可以上场了,他现在可以做到无视任何的鸡了。”地主很高兴,于是马上带着鸡去斗鸡场,果然这只鸡战无不胜,它很镇定的应战。所有的鸡都不是它的对手!

     

     

    鸡尚且都能被磨平急躁的性子,作为更高级的人类来说,我们更应该学会这样的斗鸡心理,把自己顽皮的情绪管理妥当,做到真正的内心强大,做到能平和的面对生活中许多的不顺利。

     

    下面,就介绍一些管教情绪的小方法

     

    第一,无论面对的是不顺心的人还是不顺心的事,都不要急着发脾气,先努力压制一下自己的脾气,慢慢解决问题,也许到最后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抱着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的问题,想象最终会是美好的结局。

     

    即使在整件事中受尽委屈,也不要轻易发火,要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益的一面。

     

    第三,顽皮的情绪要随时控制好,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都能在发火前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所以要记牢这些小办法,让自己随时都能用上。

     

    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有长大懂事的一天,再顽皮的情绪也会有收放自如的一天,只要我们肯为自己努力,肯为自己坚持,我们总有一天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精英,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 鱼小南 

    文章首发于 |儿科医生鱼小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很多幼儿园都要求小朋友入学体检。听到体检,不少宝爸宝妈以为很简单。想象中的体检应该很顺利,宝宝到了医院以后,爸爸妈妈陪着去量身高,称体重、测听力、测视力等等。很顺利的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部体检项目。

     

    小朋友真正去医院里体检时,哭闹不配合,可着实让不少宝爸宝妈跟着出了一身汗!

     

     

     

    实际上,有不少小朋友到了医院之后,健康检查时会到处躲闪,哇哇大哭,不配合医生,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体检项目,却变得颇有难度。一个很简单的量身高,称体重,量头尾,甚至测听力,都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我们先看一下, 幼儿园入园健康体检,检查项目主要有哪些

     

    1.建立健康档案。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测试。

     

    2. 称体重。量身高。量头围。

     

    3. 左眼、右眼的验光和斜视度测定。

     

    4.通过耳声发射检查,来测左耳、右耳的听力。

     

    5.口腔检查包括牙齿数和龋齿数。

     

    6.心肺听诊触诊。胸廓肝脾触诊。

     

    7. 验血检查:主要有血常规、血型、肝功里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微量元素、血铅、乙肝抗体等。

     

    小朋友去医院检查时,害怕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 之前因为打疫苗,或者因感冒发烧去医院,有过打过针儿或抽血的经历。对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本能的害怕。

     

    2.医院环境相对嘈杂,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小朋友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3.体检项目对我们大人而言挺简单,对小朋友而言,他们还太小,面对的是完全未知的事情,不知道体检时会发生什么,本能的恐惧和害怕。

     

    小朋友,去医院检查时,会有哪些恐惧不配合表现呢?

     

    1.小朋友原本活泼好动。进了医院,紧紧的搂着爸爸或妈妈的脖子,让爸妈抱着,坚决不肯下来自己走路。

     

    2. 做检查时,比如测听力,在爸妈怀里,反复躲闪,一直不配合医生戴上耳机。

     

    3. 心肺听诊时,紧紧用手挡着自己胸前,不让医生用听诊器听诊。

     

    4. 测视力时,一直大哭。不睁开眼正视验光仪。

     

    5. 口腔检查时,不配合,张开嘴巴。嘴巴闭的紧紧的。或者冲医生吐口水。

     

    6. 还有的小朋友,因为害怕验血,直接在地上打滚,父母怎么拉,都不起来。

     

    如何科学让宝宝远离体检恐惧,顺利体检?

     

    小朋友去医院哭闹不配合的时候,哭的满身是汗,家长也跟着着急。其实,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可以让小朋友,减少害怕,顺利完成检查项目。

     

    1.在家时提前预演模拟几次体检过程。

     

    用生动有趣的话,让小朋友了解将会面临的体检过程,心理有个底。比如:

     

    ①测视力:医生叔叔有个望远镜,想让你看看里面有没有小猪佩奇的房子。到时候你要看看里面有没有,告诉医生叔叔好不好?


    ②测听力:一些小朋友平时从来没用过耳机,看到医生,把耳机塞到耳朵里,总是躲闪。针对小朋友的听力测试一般是放的汪汪队、ABC字母歌等儿歌。这时可以引导他,医生想考考你,能不能听出来里面放的是汪汪队还是其他儿歌?

     

    ③验血:拿家里的圆珠,用笔尖在小朋友的手上,轻轻点几下,并引导,验血时就是这样,医生给你轻轻点一下,把里面的小虫子给你捉出来就好啦。

     

    ④心肺听诊:现在市面有一款模仿医生过家家的玩具,十几块钱一套。家里有玩具听诊器的,可以先拿着玩具听诊器,让孩子听这玩,告诉她,到了医院,医生就这样给你听听,并很夸张的配上噗通-噗通-噗通的声音,让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触诊,是医生想要摸摸你有没有吃饱哦?

     

    ⑤口腔检查:张大嘴巴,啊-啊-啊!医生想看看,你有没有吃太多的棒棒糖,有没有小虫子在咬你呀。

     

    总之,提前用形象有趣的表达,提前给孩子预演几次健康检查的过程,能很大程度上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让孩子进了医院后,顺利的接受检查。

     

     

    2.积极的心理暗示。

     

    告诉小朋友,要勇敢。每完成一项检查,要很夸张的夸赞她,让她获得积极的暗示,觉得自己表现很棒。

     

     

     

    3.给与积极的诱导,如果能顺利完成,可以一些适度奖励,比如去儿童乐园玩或者买一个她喜欢的小画书或者玩具。当然,如果小朋友顺利完成健康检查后,一定要按承诺实现,不可以许下空头承诺。

     

    如果你家孩子去医院时,哭闹,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评论。

     

    A. 别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B. 一会检查完,妈妈替你打这个医生阿姨。

     

    C. 宝贝,你很勇敢哦。你可以努力试一试。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哦。

     

     

    事实上,以上三个选项,我在医院里曾经不止一次的碰到。不同的家长对孩子引导教育方式也不同。希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与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 正常人看东西时,两眼的目光应该是平行的,两个眼球的位置是对称的。如果一只眼注视所看的东西,而另一只眼的目光却偏向它的旁边,则称之为斜视。

     

    斜视的危害除了影响外观外,主要是还会造成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立体视觉缺乏,这些孩子,即使是双眼的视力都达到了正常,但是由于缺乏立体视觉,孩子长大后仍然不能从事一些职业,如飞行员、司机等,所以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常见的斜视表现:

    1.眼位偏斜:

    (1)内斜视: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

     

    (2)外斜视:俗称“斜白眼”,即眼位向外偏斜。

     

    (3)上、下斜视: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较少见。

    2.歪头或斜颈:

    斜视的时候,孩子为了看东西清楚常常歪头、下颌上抬或内收,以头位移动来代偿眼肌不能转动的方向。

    3.眼球肌肉运动异常。

    4.屈光不正:

    内斜常伴有远视,外斜常伴有近视。

    5.立体视觉缺乏或弱视。

    无论是哪一种斜视,都应及时去看医生,治疗的年龄与治疗的效果关系很大,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便能使两眼的视功能达到正常水平,防止弱视形成。

     

    一旦视力发育成熟,手术治疗效果往往欠佳,多数只是外观上的治疗,即使是手术后加以训练,两眼的视觉功能仍然很难达到正常水平。

     


    斜视的治疗方法,因斜视的类别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眼位的矫正,仅仅是治疗的第一步,如果斜视合并有近视、远视,手术后仍然需要验光配镜。如果斜视已经造成了立体视觉的损害和弱视,手术后立体视和弱视的训练是不可缺的治疗。

     

    有的斜视可在外观上一眼便能看出,而有些斜视表现得并不明显。然而,斜视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治疗,将对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

     

    当孩子有以下情况时请及时就诊:

     

    1.经常揉眼睛或眨眼次数多;

     

    2.看东西时总是闭上一只眼睛、歪头或转头;

     

    3.不能看清近处或远处的物体;

     

    4.看东西有重影(复视);

     

    5.在精神不集中或疲劳时往远处看,有一只眼的眼位向外偏斜。

     

    有些孩子会由于面部骨骼正处于发育中,显得鼻根部相对宽一些,因此造成一种错觉,从外观上看起来就好像眼球偏到内侧,而实际上眼球的位置还是正常的。等到眼眶及鼻骨发育起来后,这种假斜视就会消失。

     

    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孩子拥有健康的视力,即使眼睛没有明显的异常,家长也应在孩子 3 岁之前带他去眼科医生那里,做一次眼睛检查。这样,才可以及早发现那些不易察觉的斜视,避免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孩子活泼好动,是让父母开心的事,活泼好动原本不是错,但是如果得了多动症,那家长就需要留神了。

     

    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英文缩写为ADHD。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多动症于学前起病,呈慢性过程.它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低的自尊心。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儿童会持续终生。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活动过度 

     

    部分在婴儿早期就开始,格外活泼,会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开始学步时,往往以跑代走。

     

    患儿稍大,看小人书看不了几页,就换一本,或干脆把书撕了。有时翻箱倒柜,搞得乱七八糟。

     

    注意力集中困难 

     

    注意很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因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

     

    玩游戏时往往也不专心。专心听课的时间短暂,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听不清,以致做作业时常出现遗漏,倒置和解释错误。

     

    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 

     

    由于缺乏克制能力,常做出过分反应,以致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东西。要求非得立刻满足,情绪不稳,会无故叫喊或哭闹,又无耐心。

     

    学习困难 

     

    多动症的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引力,新的情况下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的症状可减轻。

     

    家长该如何做?

     

    家长要求要合理

     

    家长对于多动症的了解一定要充分,对于这些小孩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的要求,要适当的降低你的标准。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就是很不错的进步了,不要有太多的要求。

     

    要把孩子的精力引导出来

     

    对于有多动症的小孩,要给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通过运动来发挥出来,这个方法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配合来完成的,在日常可以让小孩多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可以经常跑步打球等,这些运动都可以帮助孩子释放精力。

     

     

    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对于这类患儿来说,应该要在生活中逐渐去培养他们注意力几种的习惯。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如看书、听故事,逐渐的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变长。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的座位调到第一排,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的习惯也要从小培养,让小孩子的睡眠时间充足。不要太过迁就儿童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长时间看电影看动画片到深夜,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到睡眠。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消除孩子存在的紧张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可以自己去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更加有信心。

     

    孩子有多动症,家长要及时发现,不要过分苛责孩子,慢慢把孩子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习惯。

     

  • 小洋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是,自从上了一年级,小洋却越来越沉默,变得内向而且胆怯。小洋的爸爸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原来天真可爱自信阳光的孩子,突然像变了个孩子似的。后来,学了心理学的姑姑看见小洋后,经过耐心的引导和询问,才从小洋零零碎碎的回答中得知,有一次爸爸去接小洋放学,小洋一直揪一个小姑娘的头发,爸爸很生气地制止了他,并且当着同学们的面批评他,在学校不好好学习,考试成绩又差,还不会团结同学,以后别人都会讨厌他,再这样做就不配当爸爸的儿子。

     

     

    从此以后,一旦小洋犯错误,同学们就嘲笑他,他爸爸不会再要他了。渐渐地,小洋变得不爱说话,也不愿意跟同学们互动,生怕做错事,说错话被同学嘲讽。

     

    “大人要面子,孩子们也一样有自尊心,爱面子。以后可不能再这样批评孩子了。”了解了这个情况,小洋姑姑语重心长地对孩子爸爸说了这么一番话。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小,还有一部分人秉持“人前教子”的思想,觉得只有当着他人的面把孩子的问题提出来,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其实,这只是为了维护大人所谓“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样的面子。有这样几种场合,建议家长不要批评孩子,避免孩子出现逆反,甚至心理问题。

     

     

    1. 吃饭的时候

     

    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觉得只有在饭桌上才能和孩子面对面交流,所以选择在吃饭时批评孩子,提出孩子的问题。但是,人在被训斥时必然会心情不佳,孩子也是一样,饭桌上被批评简直是孩子童年的噩梦,会导致孩子完全没有吃饭的心情,影响孩子食欲,更有甚者,孩子会厌恶吃饭,导致厌食症。对于父母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


    2. 当着外人的面

     

    家长们常常觉得当着外人的面教育孩子,会激起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以后再犯错。事实上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们只会觉得在外人面前丢了面子,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缺乏自尊心。这样做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得怯弱,内向,如前文中的小洋一般。

      
    3. 孩子正高兴的时候

     

    中国的家长要么奉行打击式教育,要么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不管孩子心态如何,只要自己想到了,或者自己生气了,就要立时教育孩子。当孩子正高兴的时候,其实是不太建议批评孩子的。孩子做了错事,家长当时没有说,却选择孩子高兴时秋后算账,就好比你开心时被狠狠泼了一盆冰水,不仅于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无益,更会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4. 孩子生病的时候

     

    邻居家的宝妈奉行虎妈政策,但凡孩子有一点问题一定要立刻纠正,即使孩子在生病中也从不放松,为此跟爷爷奶奶闹得很不愉快。常常跟我吐槽爷爷奶奶太溺爱孩子。其实,孩子生病时身体虚弱,心理脆弱,便更不应该给孩子雪上加霜,批评教育了。人在心理脆弱的时候更加渴望外界的关心和体贴,孩子无理取闹更有可能是缺乏关爱的体现。


    那么,这么场合不适合批评孩子,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呢?我们建议,除非是必须立刻阻止的情况,其他的事件,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时间,对每天,或者近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信孩子会很乐意接受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

  • 几场秋风一起,天气便逐渐转凉。新晋宝妈小芳终于舒了一口气。这个夏天,因为小芳给孩子穿着纸尿裤,已经不知道遭受了多少叮咛嘱咐了。

     

    小芳的孩子已经快一岁了,但是还没有学会自主控制排尿,因为孩子已经会爬了,为了避免整体跟在孩子屁股后头收拾,独自带娃的小芳一直坚持给宝宝穿着纸尿裤。结果,小区里的奶奶和妈妈们,各个见了都劝她,孩子这么大了,又是夏天,别给孩子穿纸尿裤,孩子会闷出红屁股的,会影响宝宝发育等等。

     

     

    开始小芳还试图解释下,自己一个人带娃,孩子还不会自己控制排尿,穿纸尿裤更方便更卫生, 后来解释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出去总是有人要说,多给孩子把尿不就行了?眼见如此,小芳便只好微微一笑便随他们去了。

     

    穿纸尿裤真的会影响宝宝发育吗,我们真的应该尽早给宝宝脱掉纸尿裤,训练他们排尿排便吗?恐怕不尽然。

     

    过早脱掉纸尿裤,反而对宝宝有害。


    1. 把屎把尿损伤婴儿髋关节

     

    老一辈的爷爷奶奶节俭惯了,认为纸尿裤太费钱,习惯给孩子把屎把尿。但是这一陋习对孩子骨骼发育非常不利,尤其是髋关节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髋关节脱位,孩子在后期的治疗十分痛苦,延误治疗甚至可能造成孩子跛足。

     

     

    2. 损害幼儿控制膀胱能力,造成遗尿

     

    一般幼儿一岁半后会有排尿反应,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就已经可以自主控制排尿,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嚷嚷着要尿尿,但是家长还没来得及反应,孩子就已经尿裤子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已经不再给孩子使用纸尿裤,就得选择定时让幼儿排尿,从生理发育而言,过于频繁的排尿会损害膀胱的控制程度,反而不利于孩子发育。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从心理角度来说,一些孩子会反感强制排尿,而对排泄感到焦虑,产生对抗情绪。此外,家长有可能因为孩子尿裤子而对孩子讽刺,笑话,这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了错事,产生自卑心理。

     

    说了那么多过早脱掉纸尿裤的危害,那么孩子多大可以不穿纸尿裤呢?


    幼儿的尿道括约肌大概在18个月以后发育成熟,排尿系统发育完善大概要到2-3岁,也就是说,孩子很可能到3岁才能真正离开纸尿裤自主排尿。

     

    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孩子在三岁前都要全天穿戴纸尿裤,一般建议,一岁半以内的孩子,应该全天穿着纸尿裤;一岁半后,如果孩子纸尿裤超过两个小时还是干燥的,或者孩子自己开始撕扯纸尿裤,可以在白天给孩子脱掉,晚上再穿。孩子自己排斥纸尿裤或者两岁后,可以有意识训练孩子自己如厕。


    学习如厕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可能很快,有的孩子可能需要一年半载,家长们需要有耐心。待孩子学会自己上厕所,就可以放心地给宝宝脱掉纸尿裤了!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经典案例

     

    我的女儿上初二,最近发现她有早恋的现象。以前女儿从来不怕我看她手机,现在却遮遮掩掩,总是把手机带在身上,一次,她在洗澡的时候,我偷偷翻了他的手机,看到她的QQ与一位男生有亲密的聊天记录,前面的聊天记录被删了,就留下了当天的。

     

    我知道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况且又是正当该好好学习的年纪,我不希望她谈恋爱影响了她的学习。可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她开口,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劝我的女儿不谈恋爱吗?

     

     

    孩子的早恋一直是家长和老师重点关注又令人头疼的问题。你的女儿现在的情况是叛逆期与青春期并存,这个时候,恰好遇上了懵懂的爱情,如果家长教育的方式不当,她很容易就能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作为家长,千万不能硬碰硬。

     

    医生答复

     

    从你的描述中能看出你是位很理智的母亲,知道了孩子早恋,没有大发雷霆地对孩子进行吵闹与说教,而是寻求理智的帮助,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确实站在了孩子的立场上。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01、不惩罚孩子,但是告诉她你的感受

     

    一般的家长发现孩子早恋,都会采取严厉批评的教育方式,严加管教,没收手机,还给孩子的日常规定时间。

     

    比如,几点必须回家,或者放学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自己亲自去接孩子,杜绝孩子与异性接触。家长以为这样孩子就会知难而退,殊不知,这样既伤害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距离,也会在孩子心上留下阴影。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越是阻拦她做某事,她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孩子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下,也许会作出极端的事情,因此,一定不能用以上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你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谈恋爱对她有什么意义,你希望她能够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并说:“孩子,我不反对你谈恋爱,可是,如果你谈恋爱影响了学习,妈妈会很难过的。”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母亲难过,她多半会作出理智的决定,不让妈妈伤心。

     

    02、教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犯错,他们的早恋也是正常现象,孩子对爱情有着憧憬与新鲜感,学生的时代的感情很单纯,没有夹着许多复杂的东西。

     

    若你的好意劝阻没有起作用,但是你又不能时时刻刻管住孩子,那么,让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具体的做法如下:

     

    1.以坦然的心态,对孩子进行直白的性教育。

     

    2.不打击孩子的尊严,是为了以后孩子在适婚年龄可以顺利的结婚生子。

     

     

    3.认同孩子的爱情观,才能了解更多孩子的内心世界。

     

    4.爱护孩子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让孩子自己明白怎么做出明智的选择。

     

    5.对男孩表示欣赏,对女儿表示理解,让孩子能够对你产生信任,愿意在出现事情时告诉你。

     

    6.随时跟进孩子的恋爱进度,发现有成绩下滑或者越矩行为时给予提醒,才是时代爸妈的明智做法。

     

    总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批评与打击式的教育,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想要与孩子增进关系,又不伤害她的自尊与感情,就要真正做到走进孩子的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告诉你她的想法,才不会躲躲藏藏,才会坦然面对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作者 |何玉琴

    文章首发于 |心理荷包蛋

     

    当生活中某件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时,你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呢,你会觉得这样痛苦的事情会一直存在吗?你会因为这件事觉得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很糟糕吗?你会把一切的错误都归结在自己身上吗?

     

    怎样解释这件令人痛苦的事,反映出了你的解释风格是乐观还是悲观。

     

    当你因为某件坏事恼火,在家里大发脾气,你面对这件坏事时的态度,就在无形中影响了孩子。

     

    有一部关于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死亡阴影笼罩的纳粹集中营,主人公圭多并没有因为眼前的遭遇而绝望,他用巧妙的游戏故事向五岁的儿子解释目前的处境,最终保护了儿子的童心,没有为绝望所湮没。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遭遇一些困境,那在这些困境中,我们要怎样做呢?怎样才能拥有电影主人公圭多那样的乐观心态呢?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听到过一些有关积极心态训练的课程,比如曾在美国公立学校盛行的自尊练习,而结果呢,这种让孩子什么也不做就体验虚无“感觉满意”的练习,反倒加深了孩子的焦虑和抑郁感。

     

    这种感觉满意绝不是我们要培养的“乐观心态”,因为它的原理类似于成人世界中的这种情景:在你因为实力不足而遭到多家公司的拒绝之后,还要站在镜子前面告诉自己“我是如此与众不同,我真该为自己喝彩!”。

     

    这种自欺欺人式的训练不会让成人相信自己说出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那么要如何简单便捷、又能不绕弯路地提升自己的乐观水平呢,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给了我们答案。

    每一件生活中的坏事,都可以是我们学习乐观的一次训练,而这个训练,你自己就可以完成。

     

    乐观训练分为五个阶段:

     

    首先需要直面自己遭遇的坏事,仔细分析这个坏事的方方面面,但这是第一个阶段,你只需要把这件坏事发生的过程梳理清楚,不要急着找原因;

     

    然后是学习乐观的第二个阶段,你需要记录自己对这件坏事的想法,也就是你对这件坏事的解释,对于一件事,你的解释会有很多种可能,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毫无隐瞒地全部记录下来,然后从客观的角度对这些想法进行可信度评分,因为这些想法很有可能是你一时激动产生的,有些并不真实,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想法很严重地影响了你的情绪;

     

    第三个阶段紧接第二个阶段中你的想法,在这一阶段,仔细分析第二阶段中梳理的想法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是焦虑、伤心还是恐惧;

     

    在第四个阶段,你需要对之前的想法进行回顾,这是一个反驳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你需要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反驳第二阶段出现的悲观解释,同样,这些想法也需要信任评分;

     

    在最后一个阶段,重新梳理自己的感觉,你是否因为上一阶段的反驳而出现了新的体验,是否变得更积极了,都是这一阶段需要做的一个评估。

     

     

    每一阶段的乐观学习都是必要的,但过程具备了并不意味着一切,因为日复一日的训练并不会有效地促进你的积极想法,而要改变它,你还需要训练自己的解释风格,这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几问。

     

    当然,符合开头几个问句中想法的人并不是乐观者,但如果要做出改变,也并不困难,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不要把眼前的坏事归结为永久性的原因,不要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坏事否定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不要把坏事发生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人格。

     

    一切的困境都只是暂时的,一件坏事并不会让你的生活完全崩溃,坏事出现也与你的人格无关,你需要用这样的想法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坏事。

     

    把生活中的每一次困境当作一次乐观训练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将乐观训练传授给你的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必然不期而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