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有一些孩子,语文课上,他们无法流利的朗读一段课文;体育课上,他们跟不上大家踏步的节奏;英语课上,他们分不清什么动词名词形容词……经常被大人们认为懒惰、迟钝、蠢笨。他们的人生,就像他们的作业本一样,浑身上下都被残忍的画上了红批,被贴上“不是读书料”的标签……但这些孩子有的并不存在智力问题,他们很有可能只是得了一种病——阅读障碍。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遗憾的故事,小主人公伊夏患有“ 阅读障碍 ”,他认不得字,所以根本无法阅读。不仅如此,他的运动协调性也不如常人,甚至扣扣子,系鞋带都没办法独立完成。于是他用淘气叛逆来掩饰自己能力的缺陷。
然而,阿米尔·汗饰演的美术老师却把充满理解和接纳,饱含着热泪的目光投向了他。“别人轻松能做的事,他却不可以,他的自信一定备受打击,他用反抗掩饰自己的无能,与其承认‘我不能’宁愿说‘我不想’,反正对于大人都没差”。最终,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伊夏丰富的想象力和过人的绘画技能得以充分展现,在绘画比赛中拿了大奖,让同学们、学校其他老师和家长刮目相看,小伊夏也得以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拾自信之光。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语言信息处理困难的发育性障碍。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汉字“字形”与“字音”、“字形”与“字义”关联识别的准确性低、阅读速度慢或词句理解困难。常伴有写作困难和算术应用题的理解、列算式困难、拼音不好、书写错别字多、默写困难等。总之,凡是需要阅读技能参与的作业和日常生活都会明显受累,给孩子的学习过程带来许多困难。据统计,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的患病率为 3.25%,男女比为 2.5: 1 。它多发于学龄期儿童,一般在幼儿期起病,6-7 岁时发病明显。
如果发现了孩子有以上问题,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到医院专科诊治。任何期望孩子自行缓解,“等等看,长大了就会好”的侥幸心理,都是盲目有害的。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其实非常渴望学会阅读,只是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有了放弃的心理。患儿会因为学习挫败而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成年后常有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但有些阅读障碍的孩子对图形和空间更敏锐,当他们度过最困难小学阶段时,或许能用自己绘画、口才的特长来应对这个问题。
由于儿童阅读障碍涉及脑功能发育、心理行为问题、家庭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一般要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才能改善。以下有一些家庭干预的小方法供家长给孩子进行训练。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微博
1、4岁的乐乐莫名咳嗽了半年
乐乐从小身体很棒,别的孩子感冒发烧是常事,他小时候医院都没去几次。
可随着疫情开始,乐乐待在家里却莫名开始咳嗽了。
早晨咳,晚上咳嗽,运动之后咳嗽。人倒挺精神的,饭也吃得下。
起初,乐乐爸妈看他光咳嗽,也不发热,以为是小感冒,加之疫情严重,也就没管他没去医院看病。搞了点冰糖炖生梨,没好转。又到药店买了点抗生素吃,还是没改善。
这拖拖拉拉咳嗽时断时续小半年了,而且乐乐逐渐发展成一进空调房就要咳嗽,半夜还会咳醒咳吐,不过吐完了继续睡,早晨起来又像没事人一样。
乐乐外婆可屏不住了,怕拖出啥大病,责怪女儿心真大,也不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老人催得紧,加之,怕咳嗽了去学校,老师不允许,所以乐乐妈只得带孩子上医院看看。
2、乐乐查出是哮喘
乐乐妈听单位同事说黄医森是看孩子咳嗽的高手,又谨慎地搜了下网上的介绍,确定黄医森不是在莆田系医院,就挂了黄医森的专家号来求诊。
暑假期间,医院里都是些肥胖的,看矮小的。由于疫情的关系,大家伙都戴口罩少出门了,呼吸科的病人倒也不多,很快轮到乐乐了。
黄医森,详细问了病史,听诊了下,有哮鸣音。在夸奖乐乐爸妈真大条之后,建议拍张胸片,验个血常规,查个过敏原。
乐乐妈问:“一定要胸片吗?”
黄医森回答:“孩子咳嗽超过一个月,属于慢性咳嗽,而且听到有喘,需要拍个胸片做最初步的鉴别诊断,把明显的肺炎或气道异物先除外了。属于必须做的。”
黄医森还建议乐乐查个肺功能,因为疫情期间要查新冠核酸,乐乐妈不愿意,只得作罢。
胸片结果出来了,挺正常的。过敏源结果一周后也出来了,是霉菌过敏。
乐乐反复咳嗽半年,听诊有哮鸣音,抗生素治疗无效,胸片又是正常的。黄医森诊断乐乐是哮喘。
乐乐妈急了,说:“我和他爸爸家里人都没哮喘,孩子怎么得了哮喘呢?而且乐乐咳嗽也不是一定要吃药,有时自己也就不咳了,冷不丁哪天又咳起来了。他外婆常怪我们给他甜的吃多了呢。”
黄医森说:“哮喘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中国孩子中的发病率是3.02%,上海是全国最高的7.57%,这还是10年前的数据了,现在可能更高。哮喘孩子遇到诱因可能会会发病,表现出咳嗽、喘息、胸闷和气促。有些孩子可能从来不喘,光咳嗽也是哮喘的表现。”
黄医森又说:“孩子的哮喘症状可以经过处理缓解,也可能自行缓解,这就是其表现隐蔽之所在,有些家长觉得咳嗽自己消失了,就一拖再拖,结果没过多久病情又反复了。哮喘孩子由于气道反应性增高,所以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遇冷遇热遇甜遇咸都有可能咳嗽,困扰着家长。”
那么,如何控制乐乐的哮喘,降低气道反应性呢?
首先是脱离致敏环境。乐乐霉菌过敏,家里面就要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干燥,厨房间卫生间看看墙上有没有发霉的哇?枕芯不要用决明子的或荞麦的,经常换晒枕芯。绒毛玩具不要抱着睡。
乐乐妈听了黄医森的解释,若有所悟。拿着黄医森配的氟替卡松气雾剂和储雾罐,教会使用后,约好1个月后复诊。黄医森还特意嘱咐,如果气雾剂和储雾罐不会使用,可以到各大著名网络平台搜黄医森名字,有我教药使用视频噢,不著名的平台不在噢。
3、乐乐来复诊,妈妈变焦虑了。
一个月后,乐乐来复诊了。
一蹦一跳的进来,挺开心的。妈妈确是满脸愁容。
难道是哮喘病情没控制?
黄医森问:“咳嗽喘还有哇?运动之后咳嗽喘还有哇?”
乐乐妈摇了摇头。
黄医森:“那你紧张什么?”
乐乐妈:“黄医森,孩子哮喘,会不会像大人哮喘一样,一辈子用药,一辈子不会好?能不能除根?”
这,其实是个很尖锐的问题。
哮喘的确是一个慢性气道疾病,目前无法通过治疗,能够保证以后再也不发,除根。但是大部分哮喘孩子通过有效的规范的治疗使得哮喘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临床缓解。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是有所不同的。
每个哮喘病人都有不同的疾病发展轨迹。
轨迹一:小时候哮喘起病,年龄大了症状缓解,再也不发了。多见于男孩,症状轻微的哮喘。(下图绿线)
轨迹二:小时候哮喘发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缓解,但是成年后遇到过敏的诱因或吸烟又复发了。(见下图浅蓝色线)
轨迹三:幼年时没有哮喘,成年后哮喘发病,发病女性居多,和肥胖、吸烟等有关,有过敏诱因,存在气道高反应或肺功能损伤。(见下图红色线)
轨迹四:幼时哮喘发病,延续至成年,和基因,过敏家族史、气道高反应、感染、吸烟等有关。(见下图深蓝线)
儿童哮喘的缓解最常发生在14-21岁时,也就是常常说的发育时带掉了。队列研究表明,在3岁以前喘息的儿童中,超过50%的人在6岁或12岁时停止了喘息。对于男童、轻度哮喘,轻微过敏更容易达到缓解。儿童哮喘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就不发了,仅有3%-5%的儿童期哮喘延续至成人期。
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不同,儿童哮喘多见于10岁以下的男孩,大部分能销声灭迹,不需终生用药,极少死亡;而成人多见于女性,与过敏,肥胖,吸烟,低收入有关。
所以不用紧张啦!
中医上讲:“腹部软如绵,百病不来缠”,腹部这里指的是肝、胆、脾、胃、肠等5个脏腑器官,只要它们软软的,就说明身体健康。
脾胃在中医上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被称之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负责运化水谷,胃主消化。
食物需要通过脾胃的作用,才能被人体消化和运送到全身各处,当脾胃虚弱了。
人的消化和运化都会出现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积”或者“积食”,尤其是儿童和幼童,积食的问题更为常见。
俗话说:“小儿百病,积食为先”,10个小孩至少有9个有过积食症状的。
孩子因为发育问题,脾胃比较羸弱,当饮食出现不规律的时候,如:暴饮暴食、吃了太多零食等,就会出现积食,厌食的症状。
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如何辨别孩子是否积食了,这样才能够第一时间处理好。
1、 口气
口气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如果宝宝有积食了,可以闻闻口气,如果口气是淡淡的发酸、腐臭的味道,那么孩子已经积食了,要尽快处理了。
2、 烦躁夜啼
积食对孩子带来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腹胀、肠胃不适以及情绪烦躁,尤其难以入睡以及夜啼,父母不要以为这是正常现象,要足够重视。
3、面色发黄
健康的孩子,脸色应该是水润有光泽,脸上满满的胶原蛋白。
但是当孩子出现积食了,脾胃虚弱,无法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脸色逐渐就会发黄和干燥。
4、 便秘、腹泻
前面有说到脾胃虚弱,食物无法被正常运化和消化,长期囤积在腹部,就会出现腹胀腹泻以及便秘了。
通常这个期间的大便,也会很臭,而且带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5、鼻梁青筋
中医经络中讲:“鼻头对应脾,鼻翼对应胃”,长期积食的话,鼻梁会出现青筋,鼻翼会发红,这些都是脾胃有热证的表现。
这5个症状,如果孩子都有出现,那孩子一定是积食了,父母们别不当回事。
第一件:均衡膳食
燥热的夏季,孩子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食物。
常喝粥,既能保证肠胃菌群平衡,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和消化能力。脾胃强健了,积食也就自然而然消失。
第二件:捏脊
捏脊很多宝妈应该都知道,脊就是指的“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
捏脊的时候,其实也不需要太注意穴位,脊柱两侧有很多经脉,常给孩子捏一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第三件:六种食材泡水喝
脾胃是发育的动力,脾胃强健,孩子才能有一个好体质。
中医上有一个古方,主要由山楂、山药(怀山药)、鸡内金、大枣、麦芽、茯苓等6种食材组成,经过现代工业的改良,加入蜂蜜和冰糖,放入大锅熬制24小时而成。
每天舀两勺泡水喝,强健脾胃、消食化积。
1、山楂和鸡内金:是消积食的不二选择,可以润肠通便、增强胃液酸度,消积滞、健脾胃。
2、麦芽:主要用来消面食,它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消除腹胀。
4、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5、山药和大枣:是补脾健脾的常用搭配,尤其是怀山药(铁棍山药),跟普通山药相比,含有更多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是健脾胃食物中很好的选择。
新生儿及儿童听力障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万新生儿患有听力障碍,还有部分儿童因某些疾病造成后天听力残疾。因此为了预防新生儿及儿童的听力障碍,我们有必要了解,哪些情况可能会造成儿童听力下降。
先天听力下降大致分为3大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性耳聋占儿童听力障碍的比例很高,如果父母双方有耳聋的家族史,那么孩子非常有必要做听力的筛查;
2.围生期危险因素
在妊娠期间,母亲患梅毒、风疹等疾病时,有可能造成体内胎儿听神经发育受损;母亲服用一些药物也可能直接导致胎儿内耳及前庭功能发育受损;母亲若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甲减等危险因素,因母体自身代谢异常而导致胎儿发育受限;母亲一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不仅会增加流产风险,胎儿听力及其他功能也会受损。
3.高危新生儿
新生儿缺氧、早产、胆红素增高可能会导致儿童听力障碍。
后天听力下降原因:
1、主要是服用耳毒性药物导致,我们熟悉的庆大霉素,就有很强的耳毒性,可能会造成儿童听力永久性损害。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目前这些药物临床应用起来十分谨慎。
2、时常掏耳朵、玩耍时放置异物入耳朵导致鼓膜穿孔、噪声刺激耳道损伤、耳膜长时间进水等因素会损伤孩子的听力,一些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也能使患儿听力损害。
3、某些家长应避免教育子女的不良作法,比如在辅导作业及孩子犯错时,家长要避免猛击患儿头部,这样会引起外伤性耳聋,应予以纠正,对于年幼儿童的照顾也必须周到,以免头部摔伤,从而引起内耳受损造成耳聋。
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谨慎给孩子用药,让儿童避免长时间接触噪声及突发爆震性噪声,尽量保持耳道清洁、干净,避免让孩子乱挖耳朵。一旦怀疑孩子的听力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可以通过突发的声源来观察孩子的反应。对于听力下降的儿童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必要时佩戴助听器及植入人工耳蜗,避免由于听力下降而影响儿童言语功能。
血液之于人体,相当于汽油之于汽车,其近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血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物质,其生成和运行离不开脾胃的作用。《黄帝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我们都知道脾胃指的是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功能,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气血。《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脾主中焦,中焦就是三焦的中部,在上腹部分,它的主要是指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场所。所以简单来说就是,脾胃是血液生发的源泉,脾胃运化将生成的营养物质变成血液。
不仅仅血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运行也与脾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脾对血液的统摄上(脾统血)。《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脾)主裏血,温五脏。” 统摄血液的意思就是让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作用,这也是“裹”这个字的含义。
有的家长说,这不对啊,血液的生发和运行都由脾完成了,那心脏的功能是什么呢?心脏オ是对血液最重要的器官啊。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心脏就相当于水泵,给血液流动提供推动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也就是说,血液的生发是脾完成的,至于血液的运转,主要的动力还是心,脾则有辅助的作用,让血液按正常的路线运行。
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发达了,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很多家长很难理解为什么我的孩子每天吃得这么好,体检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贫血呢? 这确实是生活条件变好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以前的人们贫血主要是因为食物少,营养不良,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大部分家长也很注意孩子的饮食搭配要营养均衡。这时候如果孩子还是贫血,那么我们就要从食物转化到血液这个过程中去分析了: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脾胃的运化,变成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饮食来源充足,那么只可能是这个运化的过程出了问题——孩子吃了,饮食中的营养没有得到有效地吸收。
通过前面所讲的脾胃与血液的关系,也很容易得出脾胃不好容易贫血的结论。中医把贫血称之为血虚。
很多家长其实应该反思自己养孩子的过程,尤其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往往会过度溺爱孩子,在饮食上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正是这一点,让孩子吃多了造成积食。我们常说“过犹不及”,积食以后,脾胃就不能正常吸收营养物质了,因为身体各方面信号表现出孩子吃得太多,还有多余,从而让“聪明”的身体进行自动调节,这一调节,就让营养物质不能被很好吸收,血液的来源就受到了影响,造成贫血。
现在的孩子贫血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学习负担过重。我身边有很多小学生每天写作业到晚上十点以后,“心主神明”,孩子过度劳神,显然对心是不好的,心血受损也会引起盆血。
所以,孩子如果贫血了,家长一定要从调理脾胃入手,让孩子吃了东西、喝了东西以后,身体的运化功能有了保证,血液才有了来源的保障。另外不要让孩子过度劳神损伤心血,贫血的可题很快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秋冬季节,很多抵抗力差的小孩子容易得流感,发烧、咳嗽、流鼻涕是流感患者会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那么会让孩子们非常难受,也容易引发一些并发症,很多家长非常关心孩子流感发烧几天能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发烧反复几天能好?
一、一般来说,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其病毒期为7天,所以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病毒性感冒的病毒期都是一周,因此感冒发烧症状一般要七天左右才能彻底恢复。 当然了,具体几天,需要根据孩子的体质和所用药物效果来定。
二、针对病毒性感冒,常常会出现反复发烧几天,一般小孩会持续3-5天左右,大人则三天左右,而具体几天能好,要看孩子具体的情况,如果反复发烧的3-5天还不退的,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情况可能是产后了细菌,要及时就诊,根据医生的诊断结果,看是否使用抗生素来治疗。
三、一般病毒期为一周,所以七天左右就会退烧,不过具体因人而异,如果又伴发有其它感染或是病症的,可能会导致发烧反复,从而不易康复。所以当孩子出现发烧现象时,要及时就诊,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以利于退烧。如果孩子的体温高于38.5度,那么家长朋友们要给孩子及时服用退烧药,比较常用的是美林或者是泰诺林,孩子在发烧期间家长不要逼迫孩子进食。
小孩病毒性发烧反复的原因,主要是患儿体内出现炎症感染有关,如伴有扁桃腺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如果烧得不高也有可能是食物过敏引起,这种情况也可导致反复发烧的。针对孩子发烧现象,必须要注意让孩子多喝水,注意保暖工作,避免再次受凉,合理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要禁止吃辛辣油腻之物,可配合一些食疗来调治,如甘蔗马蹄汤、绿豆汤、香菜根熬水等,这些对于病毒性发烧就有必须的辅助治疗效果。
现在孩子出现贫血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父母在发现他们的孩子出现贫血后都会变得比较着急,总是会病急乱投医,这样就会使问题更复杂一些,其实造成贫血的问题有很多种因素,尤其是缺铁性和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其实贫血的问题是可以根据具体的病因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
①造血功能出现异常也会造成贫血,是因为我们体内缺乏叶酸片、维生素B族、铁元素等成分,或者是再生障碍性出现的贫血,如细菌感染、肿瘤、血液病等,都可以抑制骨髓造血。
②溶血性贫血,是因为红细胞内或红细胞外的异常因素引起红细胞造成大量的破坏而引起的贫血。
③失血过多造成的贫血,如创伤大出血,出血性的疾病等,溃疡病,肠息肉,钩虫病等造成的贫血。
纠正贫血的重要途径是合理的饮食。应该多吃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血,以及牛肉、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倡导母乳喂养,是因为母乳中的铁含量高于牛奶,而且容易消化和吸收。应该注意要及时地添加辅食,既能增强食欲,也可以防止消化不良。
我们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服用含有铁质的药物。小宝宝摄入时最好是在两顿饭中间,更利于消化和吸收,是因为铁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作用,服用之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在服用的时候要注意和牛奶、钙片、茶等食物分开服用,因为此三种物质会影响对铁的消化和吸收。铁剂的用量也要按指示服用,剂量过大会出现中毒现象。
居住的环境应该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因为贫血的患儿抵抗力比较差,容易细菌感染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等,所以患儿尽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并注意不要与其他患者接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因为被细菌感染后贫血会加重。
严重贫血的病人,在运动之后会出现心悸、气急,因此就需要卧床休息,必要时还要进行吸氧和输血。
婴儿贫血一般来说归属于营养性贫血,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与辅食添加不当有关。若在1-2个月后补充铁剂或食物疗法后仍不能恢复血色素,则需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是否为贫血,若是因为其他因素引起的贫血,那么在治疗后在1-2个月才可以恢复。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基本上。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与饮食不当,脾胃失和有关——正气不足,外泄才来侵袭。表面上看是感冒,咳嗽,鼻炎……但究其根本,是家长喂养失当。
如果我们家长懂一点最基本的中医知识,那么,通过自己对孩子脾胃的调理,就可以保证孩子长得高,胃口好,不生病……
第一,家长太纵容孩子
只要端到面前的菜不符合孩子的心意,孩子就不吃了。或者孩子不肯吃饭,到处乱跑,妈妈就在身后追着喂,从吃饭就开始:“来,宝贝,吃一口,再吃一口呀……”孩子不吃就一直追,孩子也就一直躲……
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妈妈娇生惯养造成的,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家长们一定不要纵容孩子,请妈妈们记住一件事情,孩子吃饭一定要到点就吃,做什么吃什么,要形成这样一个规律。否则就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每次凑合吃点,就去玩了,但是很快就饿了,那么这个时候没有饭了,孩子就会不停的吃零食。这些是不正常的饮食,常常这么吃,孩子的身体更受伤,这是恶性循环。
第二,孩子体质太弱也会导致胃口不好
比如孩子曾经吃过什么苦寒的药物,用了过多的抗生素,都会导致孩子脾胃功能弱。孩子脸色青白,身体虚弱,胃口不佳,连个子都出现了问题,这是生发之气被伤害的缘故。
第三,孩子吃某种单一的食物突然吃多了
比如孩子喜欢吃大鸡腿,家长就给买好多个,孩子就使劲吃,一下子就吃多了,结果积食了,之后孩子就出现了脾胃不和,功能也下降,这时你再让孩子吃,他就吃不下了,因为伤到胃了,所以就没有胃口了。
第四,吃不健康的食物太多
很多孩子喜欢吃各种零食,饮料。现在很多此类食物,饮料,都添加了一些人造物质,有些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些影响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而孩子经常吃这些,可能就会很少吃饭,这样也会令孩子脾胃受伤。
对于以上这些情况,咱们中医其实是有很好的调理方法的。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流行性皮肤粘膜病,是以侵犯手、足皮肤和口腔粘膜为主的疱疹性疾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特别是4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以春秋季节较为多见。此外,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可悬浮在空气中经呼吸道吸入在人群中传播;所以在好发季节常可见到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或小学校中流行。
手足口病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全身症状较轻微,可能有低热、困倦、头痛、咳嗽、流涕及食欲不佳等症状;之后在口腔内颊部、齿龈、硬腭、舌、唇及咽部等处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水泡,其周围绕有红晕,水泡可互相融合,并迅速破溃,形成白色的糜烂面及浅表溃疡,由于溃疡疼痛而影响孩子吃奶或进食,口水增多;皮肤病损常和口腔损害同时或稍后出现,呈散在或密集分布于手掌心、足底及臀部,表现为斑疹或丘疹,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中央为小水疱,呈黄白色椭圆形,水疱像米粒或豌豆大,孤立而不融合,疱壁厚而紧张,一般数日后干燥结痂。本病经1-2两周可痊愈。有个别患儿可同时伴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病诊断比较容易,但应注意与其它疱疹类疾病如疱疹性咽颊炎,疱疹性口炎及多形红斑等病鉴别。
手足口病多数发生在婴幼儿的身上,多数患者的症状比较轻,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目前多数的手足口病的患者是可以治疗的,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多通风等。但是也要找出引起手足口病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以后才可以对因治疗。
常见的肠道病毒中柯萨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元凶。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咽部在内的整个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其传播途径是粪—口,仅少数是呼吸道。手足口病是由于食用和饮用被污染的饮料、水果、食物等造成的,而不是在拥挤的人群中通过呼吸传播的。其感染部位是肠道。
该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数日,50℃可以迅速灭活,烧开的水中无存活病毒。因此,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在疾病流行期,注意食用和饮用新鲜熟食。肠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其感染部位是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由于没有腹泻,临床医生往往将肠道病毒感染误诊为胃肠型感冒、不明原因发热、流行性胸痛、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等。在治疗上往往仅仅采取对症处理。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环境卫生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诱导病发,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会出现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
在儿童3~7岁读幼儿园阶段,是儿童身高的黄金生长期,这个阶段孩子的身高生长速度特别快,几乎是每个月都在生长,并且这个阶段身高比较高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发育阶段会长得更高。
然而,在这个阶段,有的孩子就是不怎么长个子,半年下来只长了一公分,本来已经是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了,可从身高来看,和读幼儿园小班孩子差不多高。之所以会出现这个个子长不高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几个原因导致的。
人们日常所需的营养都是从食物获取的,丰富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补品。
一般身体健壮、身高较高的孩子,他们的胃口都比较好,水果、蔬菜、肉只要是能吃的他们都会吃。
反之,那些长得比较瘦小的孩子,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吃顿饭就好像是把他打了一顿似的,唯一比较喜欢的吃东西就是零食。
如果自己的孩子存在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采取措施改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首先,要切断孩子们零食,不管孩子有多饿,一定不能拿零食给他吃,饿了只能吃饭;
其次,买一点开胃的食物给孩子吃,再者就是在做饭的时候,多搞一些花样,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去吃饭,对吃饭产生兴趣。
个子矮小的孩子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爱运动,沉迷于看电视、玩手机。其实孩子的这个坏毛病跟家长有关,上幼儿的孩子本来就是天生好动的,他们之所以不喜欢运动,主要是因为家长不带着他们去室外运动。
家长们一回到家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孩子们自然有样学样。所以要想自己的孩子喜欢运动,首先家长就要做出表率,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主动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室做运动。
带着孩子做运动时,家长尽量让孩子多做一些拉伸性的运动,例如跑跳、跳绳、打篮球等等,因为在做这些拉伸运动时,孩子的身体能得到舒展,刺激骨骼生长,更有利于孩子身高的生长。
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个子矮小之后,也都十分重视,会去买一些补钙产品来给自己的孩子吃,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补充的元素太单一了,虽然钙是促进骨骼生长的主要元素,但是单靠钙是完全不够的。
还需要维生素来帮助身体吸收钙,尤其是维生素D,它和钙就是黄金搭档,当钙和维生素D相遇时,钙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所以在给自己的孩子补钙时,不要就只让他吃钙片,一定要搭配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者和一些补充维生素的补品混合在一起吃。
孩子的身高对孩子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择业,还是择偶,身高较高的人都有明显的优势。
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身高,就是孩子们未来身高的基础,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身高偏矮,家长们一定要多想些办法,帮助自己的孩子把身高基础打好。
临床中,会见到很多家长抱怨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没上幼儿园之前,孩子抵抗力还挺好,这上了幼儿园,孩子的身体反倒变得矫情,隔三差五地就生一次病,都快愁死了,是不是因为幼儿园孩子太多,所以得病的机会增加了”?
究竟是这样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入园焦虑、情绪紧张
现代家庭,大多数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简直成了“太上皇”,家长事事顺着孩子的心意,就怕受了委屈,太过于宠溺孩子的情况下,孩子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外界环境的“摧残”。
进入幼儿园代表着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的小朋友,也没有人会惯着他们的坏脾气,刚开始孩子还会想念家人,使得孩子在情绪上显得焦虑、紧张、恐惧,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生病。
便秘
孩子的身体正不正常,最直接地就是看大便,比如孩子这几天不大便或者大便干了,可能就是要生病了,因为大便能排走身体的垃圾,不排毒了就会生病。
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后,一些生活习惯就要改变,比如以前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现在必须按点起床,时间太紧的情况下,孩子在家来不及上厕所,到了学校直接上课,胆小的孩子不敢告诉老师的情况下,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便秘,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额外加餐,饮食不当
这里的饮食不当,不是说学校的饭菜有多差或者饮食搭配不合理,而是指父母心疼孩子在学校的伙食差,额外给孩子加餐。孩子下午放学回家了,晚上再带孩子去外面吃大鱼大肉。学校的饭菜当然不能和外面的饮食相比,孩子难免多吃一点,造成消化不良,当然也会增加其他疾病发生的概率。
集体生活、交叉感染和穿衣不当
进入秋天,气温逐渐变凉,宝妈们担心孩子着凉,给孩子多穿了几件衣服,孩子在外面活动出汗后,热了自然就脱衣服,忽冷忽热,孩子更容易着凉。另一方面来说,秋季原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再加上孩子们每天在一起吃饭、玩耍、午休,还有防病意识差,就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这里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即使孩子进入幼儿园真的生病次数多了,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抱怨:“怎么一去幼儿园就生病”?成人的消极暗示也会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觉得是去了幼儿园就会生病,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在当今社会,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许多孩子却对阅读缺乏兴趣,这让家长们感到头疼。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成为许多父母关注的焦点。
一、从兴趣出发,引导孩子去书中探索答案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不断追问。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应抓住机会,引导他们查阅相关书籍,自主寻找答案。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求知欲,还能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二、读书有选择,既要适合年龄又要看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至关重要。例如,对于幼儿,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绘本;对于小学生,可以选择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家长应根据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
三、营造好环境,让孩子在影响中学会读书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影响。父母应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例如,在家中设置书架,定期购买书籍,与孩子共同阅读。
四、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和书店挑选书籍
带孩子去图书馆和书店,让他们亲自挑选喜欢的书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家长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孩子的阅读喜好,为他们推荐更多好书。
五、有固定时间,倾听和分享孩子读书心得
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分享阅读心得,增进亲子关系。通过交流,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阅读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总之,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引导。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相信孩子们会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0~3岁是宝宝语言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早期阅读对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家长对如何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存在困惑。本文将从阅读的意义、不同年龄段宝宝的阅读方法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等方面,为家长提供指导。
一、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还能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早期阅读对宝宝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
二、不同年龄段宝宝的阅读方法
1. 出生~6个月:为宝宝朗读,让宝宝熟悉父母的声音,培养对书的兴趣。
2. 6个月~1岁:给宝宝读简单的图画书,教宝宝认识画面中的物体和名称。
3. 1~2岁:为宝宝读故事情节简单的图画书,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和情感。
4. 2~3岁:亲子共读,引导宝宝接触各方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如何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 准备合适的书籍: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
2. 创造阅读空间:为宝宝创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如布置温馨的书房、摆放可爱的小书架。
3. 家长陪伴阅读:家长陪伴宝宝阅读,与宝宝互动,提高阅读效果。
4. 培养阅读兴趣: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宝宝的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对宝宝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应重视宝宝的阅读教育,为宝宝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宝宝快乐成长的重要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