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有的人总喜欢“自残”,是性格怪异?其实可能是基因突变了

有的人总喜欢“自残”,是性格怪异?其实可能是基因突变了
发表人:侯艳娇医生

1964年,美国的一个家庭里,两兄弟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手脚不受控制的乱动,常常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嘴唇,由于不停的自然,兄弟俩常常,十个手指血肉模糊,嘴唇也被咬的破溃不全。

 

 

一位名叫赖斯彻的牧师和一位叫尼汉的医学生,对兄弟俩的病情,产生了兴趣,他们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弟兄俩的病情。

 

就像很多行星,是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比如祖冲之小行星、郭守敬星、张衡星。医学界也有这种习惯,这种病,人们根据最早发现者的名字,赖斯彻和尼汉,命名了这种病,把它称为“赖斯彻-尼汉综合征”,也称之为“容貌自毁综合征”。

 

 

1. 容貌自毁综合征是基因突变引起。

 

一提到自残,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心理压力大。研究显示,容貌自毁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突变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q26~q27.2上上。这种孩子,多数有智力障碍,而且基因突变后,引起体内缺乏一种重要的酶,嘌呤核苷酸代谢中的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会导致患儿体内出现大量尿酸,严重损害肾脏、关节部位。

 

 

 

人体真是一件极为精巧的的机器,很多的疑难杂症,可能只是由于基因复制过程中,出了点bug, 一点小小的差错,足以颠覆一个人的人生!

 

2. 这种病,传男不传女,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容貌自毁综合征,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很特殊,它只在男孩身上发病,这种病遗传过程中,女性也可以携带突变基因,但由于女性是XX染色体,这是一种隐性遗传,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女性成为了基因携带者,而没有任何症状。男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男生是XY染色体,如果X染色体上有突变基因,就一定会发病。

 

3. 容貌自毁综合征发病后的表现。

 

容貌自毁综合征的孩子,他们在婴儿期特别喜欢吸吮自己的手指,长到两岁后开始逐渐出现自残行为:手脚变得不受控制,经常用牙咬伤自己的手指、嘴唇、口腔粘膜等,或者无缘无故的将手指插入电源插座里,或者将自己的手、脚插入转动的机器齿轮中,甚至从高处跳下跌伤。

 

 

 

但这些患者的痛觉是正常的,一方面对对自己身上的任何伤残,感到疼痛难忍,而惨叫连连。另一方面又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继续自残。

 

他们不仅无法控制自己的自残行为,还会极力抗拒,阻止他们自残的人,如医护人员用夹板或纱布固定其双肘或双手时,他们便猛烈咬啃和辱骂攻击医护人员。

 

4. 这种病目前没有办法根治,该如何避免?

 

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孩子,由于体内,尿酸含量过高,出现通风。药物主要是缓解关节疼痛,难以彻底根治。

 

如果不加任何治疗,孩子很难活到10岁,但由于这种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药物无法彻底治愈,同时自毁容貌综合征的孩子,发病过程中,会引起多个部位的受损,即使受到治疗的孩子,也难以活到成年。

 

 

 

杜绝这种怪病的有效方法是优生优育,及时检查。即对有自毁容貌综合征家族史的孕妇胎儿,及时进行基因检查,如果是胎儿基因不正常,及时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容貌自毁综合征[J].医学文选,1998(06):23.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明明自己已经很累了,但还是加班加点帮同事弄好了PPT。

    明明自己不能吃辣,可为了让朋友开心,每一顿饭都硬着头皮吃下去。

    明明是对方的错误,你却总是在自己身上挑毛病。

     

    而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当一个人总是在成全别人,委屈自己的时候,正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

     

    取悦他人时,丢掉了自己

     

    有人说:「过度追求别人认可是有风险的,那个被人喜欢的自己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诚然,一味屈尊去讨好别人,并不会得到对方的爱和理解,反而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小琴曾有一段痛苦的经历。

     

    在她24岁那年爱上了一个男孩,近乎疯狂。她向男生告白,希望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个机会。

     

    然而那个男生却向她提了一个要求:你减减肥吧,要是瘦下来了,我就考虑和你在一起。

     

    就因为这一句话,小琴开始拼命地减肥,每天都吃不饱饭,越是饿,心情就越是低落,她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了。

     

    后来在一次聚会中,男生在游戏时抱起了其他的女孩。

     

    小琴羡慕地问:我要瘦到多少斤,你才能抱我呢?男孩轻飘飘说了个数字:100吧。

     

    为了达到男孩心里的标准,她努力了不止一年,可即便这样,也还是没能做到让喜欢的人满意。男生依然不爱她,小琴从那之后也变得越来越自卑。

     

    所以说,我们真的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别人,而困住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背后,其实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不对等。当你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他人对你的认可上面时,就会变得内耗,失去自信。

     

    越是讨好对方,就越是无法对别人的要求说「不」;越是渴望对方的认可,就越是会自降底线,过度付出。

     

    对方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你觉得焦虑,甚至内疚。

     

    不得不说,人一旦陷入讨好型人格的怪圈中,真的很难自洽。

     

    我是讨好型人格吗?

     

    在现实生活中,讨好型人格有很多的表现形式。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 很难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将他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总是服务于他人的情绪。即便自己已经感到并不开心了,却无法开口和对方挑明。

     

     

    换句话说,就是表面上无法拒绝别人,内心里无法接受自己。

     

    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想让对方失望。

     

    ● 更倾向于附和别人的观点

     

    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少有主见。

     

    每当身边人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他们总是会随声附和。

     

    而当对方问他的想法时,回答经常是:我觉得你说得对,听你的吧。

     

    他们甘愿被打磨,追求所谓的「圆滑世故」,去讨好、去取悦别人,误以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高情商」,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失去了自我。

     

    ● 总是害怕得罪人

     

    由于内心敏感,讨好型人格的人,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犹豫再三,陷入一种自我挣扎的死循环中。

     

    很多时候,对方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让TA焦虑很久。

     

    我今天这么做是不是惹她生气了?

    她不会以为我是那样的人吧?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只能通过他人的支持和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与有求于人的「讨好」区分

     

    这与「有求于人」的讨好,是大相径庭的。

     

    细想一下,当我们有求于人时,首先内心是认可自己的。而他人的支持,最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我们承认他人的优秀,却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急于证明自己。

     

    这个时候的「讨好」,只是为了办成一件事而已。

     

    讨好型人格如何获得「自私」的勇气

     

    博士马丁纳曾说「我生命里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

     

    讨好型人格的人,都要慢慢学会:为自己而活!

     

     

    我们终其一生,要寻找的都是一个灵魂更加丰满,精神更加自由的自己。我们并没有必要去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学会「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理念:把问题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和我的行为态度有关,也是自我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则是别人的。

     

    原则:我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讨好型人就会在关系中过度承担责任,当然也有隐含的愿望:「请你爱我」、「不要伤害我」甚至「像我对你一样对我」。

     

    然而对方往往不会接这样的隐含性的愿望或者说课题的。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开始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负责吧,先从课题分离开始吧。

     

    获得「自私」的勇气

     

    ● 不随意妥协

     

    不随意妥协也就意味着要勇敢地拒绝,当他人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时,请勇敢地说「不」。

     

    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对自己负责放在第一位,就可以慢慢树立起你的心理边界,也让人家知道你是有边界和底线的人。

     

    但若是不习惯将自己的需求讲出口,或是无法清晰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就会让我们产生退缩感,从而拒绝沟通,再次妥协。

     

    有效的沟通对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情感维系起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你的沟通能力如何?是否可以清晰表达所想,让别人理解?可以点击下图,测一测你的沟通能力。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升和改善。

     

     

    只有不断提升沟通能力,学会合理的表达内心的感受与需求,让对方清楚你的底线在哪里,下次才不会再轻易冒犯。

     

    你越是有态度,对方就越是会尊重你。

     

    ● 加强自我认可

     

    别人眼中的你,并不是完整的你,重要的是,你该如何看待你自己。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并珍视自己的可贵之处吧。

     

    当你足够认可自己,慢慢的自我认知就不再依赖与外部评价了,也不再活在他人的期待里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而活。

     

    很多时候矫枉过正也没关系,别怕自己太「自私」,只是一个找到自己的过程。

     

     避免讨好型人格,从小要注意

     

    古语有言:防微杜渐,遏难于未发。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应该避免养成讨好型人格,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从小就背负了父母家人的期待和愿望,被教育成要满足所有人期待的「好孩子」。

     

    他们就会压抑自己的需要,也会因「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内疚,认为这是自私的。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

     

    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因为想要被看到、被认可,而努力的讨好父母。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多认可孩子,多子女家庭也要尽量去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的优点。

     

    发自内心的给于认可和鼓励

     

    对于家长来说,一句口头上的鼓励,其实并没有太困难。而且这个举动,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正向的激励,会让孩子形成正能量的做事方式,在以后的人生中,不至于自怨自艾。

     

    多给孩子一些创造的空间

     

    每当孩子提出一些新鲜想法时,请尽量创造一些空间,帮孩子圆梦。

     

    头脑越是灵活的孩子,思想就越是进步。长大以后,他们不会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多去看书,多观世界

     

    讨好型人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别人很好,自己却不够好。

     

    因此,请在孩子的少年时期,就带领着他开拓视野,丰富见识吧!

     

    请让孩子知道,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绝对高级的,不必因此自卑。

     

    摆脱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一个慢慢寻找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如果你觉得摆脱讨好的模式难以做到,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再逃避内心的痛苦,获得真实的自己。

     

     

  • 首先解释一个误区,传男不传女的遗传病,不代表传给男性一定患病。传给男性一般有50%的概率患病,而传给女性则虽正常不发病,但可能为携带者。

     

    什么是遗传病?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

     

     

    所以要分情况讨论:

     

    母亲携带遗传病基因


    生出的男孩,会50%概率患病,而生女孩会变成携带者,将来这个女孩生出的孩子可能会患病。举几个例子:

     

    1、血友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典型连锁隐性遗传。所以如果母亲携带致病基因,则会遗传X给儿子,儿子患病。女儿因为接受了父亲的正常X,一般不患病。

     

    2、秃顶(雄激素源性脱发),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患,位于X染色体。本病虽与患者年龄、局部雄激素水平、精神因素、睡眠、皮脂分泌、饮食等因素相关,但普遍观点认为本病是雄激素依赖的基因遗传病。如父亲秃顶,儿子50%概率秃顶。外公秃顶,外孙50%概率秃顶。如果外公和父亲都秃顶,那么……

     

    3、红绿色盲,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所以母亲有色盲基因,生出的儿子接受了母亲的X和父亲的Y,是有色盲基因的。而如果父亲有色盲基因,则生出的女儿会有,儿子不会有。生出的女儿将来再传给外孙。

     

     

    父亲Y染色体携带遗传病基因


    这种情况属于Y染色体遗传病,无显隐性之分,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有以下几种疾病:

     

    1、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这种遗传属于Y染色体AZFc区DAZ基因拷贝缺失有关。

     

    2、外耳道多毛症,是学者们公认的Y伴性遗传症状。这种病在印度人中发现的较多。

     

    3、还证明蹼趾,箭猪病(一种很罕见的皮肤病)等属于Y染色体遗传。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文章首发于 |  男科医生张国喜头条号

     

    她的闺蜜,总是和自己的男友争吵不断。

     

    身边人都劝说闺蜜对那个文静的小伙子好一点,逼不得已闺蜜才说出了实情:他的方面不行,又始终拒绝去看医生。

     

    所以,身边不乏追求者的她,在选择男友时也就多了个心眼。

     

    最后千挑万选,终于选择了一个身体超级魁梧,而且酷爱健身的帅男生。

     

    可婚后不到一年,她发现自己的老公越来越不愿意同房了,而且还在偷偷攒私房钱。

     

    这妥妥的是有二心的节奏呀!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全方面的观察,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直到一天,在他的手机里发现了某就诊平台APP中与我的对话。

     

     

    她这才知道,原来他之前就患有糖尿病ED,不过之前一直是靠偷偷吃药来维持勃起功能。

     

    可最近却发现药物即使吃了最大剂量,勃起功能也不如原来好了,所以想要做假体植入手术。

     

    知道这件事后,她是又气又恼,气的是老公居然对自己隐瞒病情,恼的是老公虽然没有讳疾忌医,但始终都不告诉自己。

     

     

    后来,在老公的百般哀求之下,她还是选择了原谅。

     

    那么,为什么身体很棒,平时又注意锻炼身体的男生,也会出现那方面的问题呢?

     

    其实,很多人都陷入了误区。

     

    很多人都认为身体健壮的男生,性能力也一定会很强,这显然是错误的!

     

    比如,西方有位可以做到大杀四方的球场明星,那身材可是一般人的两倍,但同样患有勃起功能障碍,所以千万不能以“貌”取人。

     

    另外,很多人之所以勃起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这些问题仅仅通过锻炼身体而不进行科学治疗,身体再棒也不能延缓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那些因疾病导致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在接受药物或假体植入手术的同时,我总会反复告诫他们,一定要配合临床医生,积极进行基础病的治疗。

  • 酸、甜、苦、辣、咸……如果按照喜爱度排序,苦味可能会被你排在末位。虽然有些人对苦瓜、黑巧十分喜爱,但苦味还是让多数人避之不及。

     

    近日一项新研究显示,中国人对苦味更敏感,相对更不爱吃“苦”。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大多数人不爱吃苦的原因,并推荐一些对健康有好处的苦味食物。

     

    受访专家

    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学博士 史军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 云无心

     

    新研究:国人对苦味更敏感

     

    近日,美国医学快报(Medical Xpress)网站刊文,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食品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进行的两项研究发现,丹麦人在辨别苦味方面不如中国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苦味更敏感。

     

     

    相对而言,丹麦人更能“吃苦”。这种现象与丹麦人和中国人舌头表面的解剖差异有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152名测试对象舌头上的“菌状”舌乳头的数量,其中75名是丹麦人,另外77名是中国人。参与者的年龄在18~55岁之间,均为身体健康的非吸烟者,其中女性占71%。

     

    “菌状”舌乳头位于舌尖,它含有大部分味蕾,在食物和味觉体验中起核心作用。要想理解舌乳头在不同文化和种族的食物偏好中的意义,需要更多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大小和数量。受试者对苦味的敏感性是通过他们品尝苦味物质丙硫氧嘧啶来检测的,该物质被认为是味觉差异的遗传标记物。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受试者通常比丹麦受试者有更多舌乳头,这一结果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对苦味更敏感。

     

    此外,丹麦人和中国人对食物质地也有不同偏好。77%的中国人属于“平滑吮吸型”,更喜欢质地柔软的食物,用舌头和上颚挤压食物。73%的丹麦人则是“大快朵颐咀嚼型”,更偏好咀嚼食物。在丹麦,黑麦面包、生胡萝卜等食物更受青睐。

     

    不爱吃苦跟舌头、大脑都有关

     

    苦味并不是一种让人感受很好的味道,但有些人却对这种味道很耐受。从心理学上解释,口味偏好是一个人内在状态的外在表现。

     

    心理学家珍·纳什认为,对口味的偏好,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有很多词语,是用“味道”来形容一个人特性的,比如很火辣、很平淡、很甜美……这并不是什么巧合,爱吃的东西和自身的个性确实能对应上。

     

     

    对苦味的敏感性,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可以接受很苦的食物,有些人则一点苦都吃不了。能分辨苦味的基因叫做TAS2R38,这个基因的显隐性状态,决定我们对苦味的敏感程度。多数人怕吃苦,正是因为人体内进化出了苦味受体。

     

    此外,我们的全身,包括从舌头到大脑都有感受苦味的受体,虽然它们存在的意义大多数都还不清楚,但很多研究表明对苦味的感受性和接纳性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适当吃苦对健康有好处

     

    食物中一些吃起来发苦的天然成分,对健康颇有益处,大家应该常吃。

     

    1.柚皮甙:预防血栓

    柠檬、柚子等柑橘类水果的皮中往往含有柚皮甙等类黄酮物质,所以吃起来有淡淡的苦味。研究发现,柚皮甙具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的形成。

     

    例如,吃完果肉后,不妨学着利用柚皮。把青黄的柚子皮切成丝,中间柔软的白色海绵部分切成片,和蜂蜜一起制成柚子茶,有辅助消食、祛痰、解酒的功效。

     

    还可以与肉类搭配,做成柚皮扣肉、柚香粉蒸肉、柚皮蒸排骨等,柚香和肉香互相渗透,别有风味。

     

    2.奎宁:消暑解热

    苦瓜的苦味主要来自奎宁(又称金鸡纳霜),作为一种生物碱类物质,它是人们对抗疟疾的良药,研究发现,它还有消暑解热的作用。

     

     

    整体而言,苦瓜中维生素C、钾含量丰富,是蔬菜中的佼佼者。苦瓜还含有铬和类似胰岛素类的物质,是糖尿病人理想的食疗选择。

     

    最好挑选果瘤较大、饱满的苦瓜,不仅瓜肉较厚,营养价值也更高。

     

    3.咖啡因:清醒头脑

    茶、咖啡中的苦味主要来自咖啡因,它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保持头脑清醒。

     

    哈尔滨医科大学评价国内外46篇文献后得出结论,饮茶对人体有积极作用,适量饮茶可降低2型糖尿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卵巢癌和胃癌的发病风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集19篇文献进行评价后发现,每天饮用1~2杯咖啡可降低总死亡风险,2~4杯总死亡率显著下降,同时可降低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喝咖啡时,尽量避免加糖和咖啡伴侣,以免增加热量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孕妇要减少咖啡摄入量,高血压患者则要注意喝咖啡的时间,尽量不要一早起床就喝咖啡,避免血压快速升高。

     

    4种“苦味”可能很危险

     

    咖啡、黑巧等苦味美食虽然让人无法拒绝,但有些苦味可能是“危险食物”。

     

    发苦的瓜菜

    平时吃的瓜菜如西葫芦、瓠子、黄瓜和南瓜等,如果吃着明显发苦,可能是瓜菜与其他植物嫁接,或者高温的环境下植物“自我保护”形成了大量苦味葫芦素(苦瓠子里面的碱糖甙生物毒素也属于葫芦素),吃后可能食物中毒甚至休克。

     

    这类食物经烹饪加热后生物毒素的毒性也不会减弱,瓜菜买回来去皮去瓤后,可先用舌头舔一下,苦的就不要吃。

     

    需要提醒的是,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素也比较危险,建议不要天天吃、顿顿吃。

     

    变味的柑橘

    西柚和橙子都属于柑橘属,它们本身的清苦味是因为含有特殊的柠檬苦素,吃进去对人体没有危害。

     

     

    有的橘子可能外观上看不出来,但是吃着有些变味,甚至发苦。这是由于长期低温储存的橘子,因其原生质脱水,蛋白质及胶体凝固,降低了对微生物的抵抗力,霉菌等腐败菌易侵入果体生长繁殖,使橘子苦味加重。

     

    橘子若部分发霉,其余部分也不要吃了,因为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扩散到果实的其他部位,对健康造成威胁。

     

    薯心发硬的红薯

    红薯在一些霉菌作用下会染上黑斑病,表皮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加热做熟也无法完全去除,薯心会因此变硬发苦。人吃后数小时至数日,会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出现。

     

    因此,生吃或熟吃有黑斑的红薯,都可能会起中毒。建议碰破皮的红薯保存时间不要过长,要经常检查,及时挑出有褐色或黑色斑点的红薯。

     

    鲜杏仁

    苦的鲜杏仁含有“苦杏仁甙”,水解后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和苯甲醛,吃多了以后会中毒,甚至可能致命。

     

    虽然中医上会用苦杏仁与其他中药搭配治疗感冒咳嗽、气喘、慢性气管炎等疾病,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食用。

     

    不过,苦杏仁经过加工之后,大部分苦杏仁甙已经被除去了,这样就不必担心中毒的问题。

  • 每次我妈教训我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话:“你看看你这脾气,简直和你爸是一个模子刻出的!”而我爸听到这话也不能服输:“哪里像我?她简直和你从头到脚一模一样!”所以我常常在想,我的脾性到底像谁呢?其他孩子的脾性又是随母亲还是随父亲呢?

     

     

    有遗传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的性格和脾性早在出生之前就决定了,而决定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与人体脑神经递质有关。

     

    举个例子:荷兰遗传学家曾对一个家族做过研究,发现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都具有一些攻击性行为,愤怒阈值比常人低,容易遭受挫折和压力的打击从而引起攻击行为。当遗传学家对他们体内的基因编码进行分析之后才发现,这个家族的男性体内都缺少了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


    这项研究揭露了基因和性格的关系,也间接告诉了我们孩子的脾性在出生之前就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了,后天因素比较难以改变。

     

    那么归根结底,孩子的脾性到底像谁呢?

     

    其实,孩子的脾性更多的像妈妈,受妈妈的影响更大。各位宝妈们为了孩子辛苦怀胎十月,在整个怀孕期间,宝宝生活在妈妈的羊水里,与妈妈血脉相连,潜移默化中受到母体对其的影响。因此孩子的性格在子宫里便已经决定了,当后期随着成长,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建立,孩子的性格才会略微有所改变,带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所以各位宝妈们在孕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点行为,为孩子好的性格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1.孕期发脾气

     

    由于怀孕期间身体荷尔蒙的变化加上孕妈们在怀孕期间心思更加敏感,因此许多妇女在怀孕期间变得非常暴躁易怒,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可能点燃她们的“怒火”。


    但频繁地发脾气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是没有好处的。怀孕的妈妈们在生气时会增加自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激素传送给孩子,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危害。妈妈们长期处于易怒情绪下,会导致孩子们感受到相似的情绪,从而对他们性格造成影响。孕期常发脾气的孕妈们,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容易暴躁易怒。

     

    2.孕期挑食

     

    怀孕会带来一系列孕吐反应,一些孕妇也因此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孕期要保证营养的正常摄入,所以各项物质的摄入都要均衡。孕妈们如果孕期挑食严重,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会导致腹中的胎儿无法正常摄入营养。


    同时,胎儿可以从羊水感受到母亲今天吃了什么。如果妈妈们长期吃某种事物而不吃某种事物,就会给孩子形成一种“味蕾记忆”,可能会导致孩子将来也对这种食物挑食,养成同样的习惯。

     

    3.孕期爱操心,情绪容易低迷

     

    有研究表明,人们的“冒险行为”和“抑郁情绪”等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且这个遗传概率在40%-6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妈妈们在孕期爱操心,天天愁眉苦脸情绪不高的话,她们生出来的宝宝可能也会形成类似的悲观性格,很小的挫折可能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打击。


    其实家长们也不必太过于担心,先天的因素虽然无法有太大的改变,但我们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品质,因为当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之后,他也会根据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略微改变自己的脾性。

     

    所以孕期各位宝爸宝妈们要好好注意孕妈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尤其是怀胎十月是件辛苦的事情,宝爸们一定要多多体谅和包容自己的妻子。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性格!

  • 作者 | 张银玲
    文章首发于 | 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微博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就会伴随着什么样的人。

     

    01

     

    案例:我的来访者瑶瑶,一位大三的学生,哭着对我说:“我不知道我哪里做得不好,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喜欢处处跟我做作对。”

     

    瑶瑶是个特别爱学习的女孩,高中的时候,坐她后面的一位女同学,总喜欢把桌子往前面挪,瑶瑶忍了她一段时间,后面忍不住了,她告诉后桌,自己的位置已经够窄了,再往前挪都坐不下人了。可是对方却说她自己长那么胖,怪谁?

     

    在寝室里,瑶瑶每天是学习得最晚的,她也怕打扰到其她同学的休息,所以把灯光调得很暗,可是室友却说瑶瑶的台灯影响到她们休息了。瑶瑶见室友这样说自己,只好乖乖上床睡觉。

     

    进入大学,瑶瑶本以为可以摆脱过去的影响,重新开始新生活,不料,遇到的室友一样处处针对她,很莫名其妙,明明不是她的错,总是将所有的错误怪罪于她。

     

     

    瑶瑶说:“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不管我到哪里,总是有人看我不顺眼,处处与我作对,我真的觉得很心烦!”

     

    当我了解瑶瑶的家庭时,她说自己的父亲是个很大方的人,可是不管他怎么对别人好,别人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他,父亲基本上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总是吃亏的那个人。

     

    而她的母亲,自私、冷漠,对家庭不管不顾,家里很多事情都是父亲一个人管。她很讨厌自己的母亲,她说母亲从来都是只管自己,下班后就是与同事出去玩,没有做过一顿饭,她说母亲不负责任,母亲却说:“我生你养你,一天还要上班,我这么累,你不应该给我做饭吗?”

     

    瑶瑶觉得母亲也挺不容易的,自己只好像父亲一样,学会隐忍母亲的缺点,可是又为父亲打抱不平,希望自己不要像父亲一样,只会隐忍。

     

    从瑶瑶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中可以发现,她习惯忍受母亲对自己的指责,包容母亲,像她父亲一样,不与他人起争执,遇到问题自己一个人承受。

     

    她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也沿袭到了她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习惯忍受对方对自己的指责,并且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哪怕自己吃亏,也隐忍着自己的不满。

     

    瑶瑶的问题其实就是原生家庭模式给她的影响,她在自己的人生当中,重复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哪怕她自己不愿意,却很少能避免。

     

    02

     

    一百多年前,精神分析流派的鼻祖佛洛伊德,从孩子的行为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佛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比如,大多数小孩子都会喜欢把玩具仅仅抱在怀中,这是用来抵抗母亲不在时候的焦虑,让自己安心。

     

    但是,我们也常看见,孩子会把玩具反复丢出去,然后大哭。闹着要把玩具要回来,然后再丢出去,接着再要回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这样的行为在佛洛伊德看来,是在重复体验母亲离开又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的痛苦焦虑的分离体验。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强迫性重复。

     

     

    当一个人长大,他的一生当中,如果小时候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冲突不断,那么长大过程中,他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呈现出冲突不断,不断复制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相反,如果他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很亲密、和谐、友好,那么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以及亲密关系中,也会与人相处得很愉快。

     

    在情感关系中,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长大后会形成这样的路径依赖,哪怕他自己不愿意与别人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关系,可始终不能跳出这个循环,这便是强迫性重复。

     

    所以有的人会说:“为什么我总是遇到同类型的人,不管我去哪里,离开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新环境,虽然遇到的人变了,本质上他们和我的关系始终在重复以前遇见的人的影子。”

     

    如果你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过一次,可能是运气不好遇到了意外;如果你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三次,那么真的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03

     

    很多时候,你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觉得别人总是处处与你做对,便把自己总是遇到人渣的经历怪罪于自己的命运。

     

    殊不知,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就会伴随着什么样的人。其实命运是在你不知不觉间的不断重复造成的,因此,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也不是无道理的。

     

    强迫性重复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的无意识里,很难被人真正发现。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无法意识到,所以把它归结为命运,认为这就是一个人的命吧。

     

     

    案例中的瑶瑶,很讨厌自己的母亲,却不愿意自己成为父亲那样只会吃亏的角色,而当她重新进入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中,希望隐藏自己的情绪,与人友好相处,获得较好的友谊时,重复的关系又一次出现。

     

    她又要成为父亲那样的角色,忍受他人的缺点,却要包容对方,自己吃亏。这样的角色身份对她来说,是不愿意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摆脱这样消极的强迫性重复呢?

     

    首先,你要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来自哪里,体会和面对自己的创伤,只有先清楚自己的问题,才能知道如何改变。

     

    其次,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童年你的依恋关系是不安全、恐惧的,那么你与他人相处就会变得紧张、不信任。

     

    你要找个一个你信赖的人,让自己变得坚强、自信,才会得到真正的爱。

     

    最后,对世界建立新的认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就像学习心理学,你知道了强迫性重复是怎么一回事,它对我们未来造成的影响。

     

    那么,你懂得了这个知识,并知道了如何解决,你可以学着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去改变这样的重复关系,让自己获得新生。

     ​​​​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首先,冠心病和性格是有关系的!

     

    其次,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罹患冠心病。

     

     

    电视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某某角色因过度生气着急后手捂胸口,表情痛苦,然后吐血而亡。其实这样的场景中角色的死亡多数死因只能用一种病来解释——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只不过电影电视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真正的心肌梗死多数人会捂胸口,但肯定不会有人口吐鲜血,今天我们就来解释一下“生气着急”同“冠心病”的关系!

     

    其实爱生气着急的人在心脏病医生眼中有另外一个名字,叫“A型性格”的人。这是两个好事的美国医生做出的划分,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林曼把人的性格分为A、B两种类型。A型性格的人具有下列这些特点:他们动作匆忙,办事节奏极快,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遇到困难也不罢休,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满足感。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情,四处奔忙。A型性格的人雄心勃勃,脾气暴躁,干练利索,性格外向。他们极其容易生气及着急,常常为一些小事就可以大发雷霆,虽然有事业心,但对周围的人怀有“敌意”。与之相反的性格则为B型性格。

     

    了解了A型性格,我们接下来就讲为什么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得冠心病,更容易得心肌梗死?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冠心病的患病率是B型性格的5倍。国内也有资料表明,A型性格占冠心病人数的70.%以上,多数已经患有冠心病的人群中,多数人具有A型性格。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与紧张的心理因素有关。发明“性格分类”的两个美国人弗里德曼与罗林曼,通过大量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后发现,患有心脏病人多数都是那些思想敏锐而且雄心勃勃的人,这些人——正是A型性格的人。

     

     

    A型性格的人,多数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自己心理和身体负担都十分沉重。他们往往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坚定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拼命直奔自己的既定目标。而紧张则会刺激大脑中枢,大量分泌儿茶酚胺等刺激基础代谢的因子入血,导致A型性格人极易患上高血压或者冠心病等病患。

     

    A型性格的人,对自己工作要求苛刻,对周围环境要求严格,拼命工作的同时,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身体免疫机能下降,极易患上相关疾病,包括冠心病或者心肌梗死。

     

    A型性格的人,因饮食工作不规律,极易导致身体疲惫,而且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则是心肌梗死的基础。

     

    A型性格的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导致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心率较快,极易增加心肌供血负荷,加重或诱发冠心病发病,严重者出现心肌梗死。

     

    总之,A型性格的人已经被证实是冠心病发病的好发人群,所以,保持合适的心理和身体应激强度,才是避免疾病上门的最佳状态。援引别人的话——心理学研究认为,"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却没有时间去做",这种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态,会使我们紧张、忧虑得心力交瘁,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便会随之发生。

     

    现在大家清楚了吧?——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罹患冠心病!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最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近500人的付费学习群里,只有40名爸爸的加入,比例不足10%。
    包括送孩子来机构干预时,近八成的陪读家长都是妈妈/奶奶姥姥,很少见到爸爸的身影。

    “丧偶式育儿”、“隐形爸爸”等这类名词,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打孩子出现在娘胎里时,妈妈就不自觉地承担起来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

    不止一位妈妈表示:“一说到孩子,孩子他爸总是以工作忙、累、没时间为理由推脱。可是你会发现,他就算有了时间,通常都是在玩手机,要么就敷衍了事,很少会跟我一起给孩子做训练。”

    不过,爸爸,真的那么“不堪”吗?

    妇女节那天,我们在《父母共读营》的学习群里发起了一场情感辩论赛:“养娃路上,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一起看听听大家怎么说吧~

    (文中观点,皆为化名)

     

     

    No.01

    妈妈有多辛苦,有目共睹 

     

    @毅毅爸爸

     

    我去外地做干预,见到的都是妈妈,偶尔也会见到几个爸爸,但也只是坐在旁边当陪衬。

     

    但很多的星宝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宝宝的爸爸没来,只是觉得佩服我(我竟然能够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因为在他们心中,认为爸爸根本就不应该或者是不会带孩子吧。

     

    我记得有一次住宾馆的时候,宾馆的前台服务员对我说:“ 现在真是变天了,你一个男人就敢一个人带着娃出来。”从她的回答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是谁在带得多。

     

    我相信我们群里的人都不陌生,有一个词叫“冰箱妈妈”。在美国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这一类的问题归咎于妈妈的冰冷。 为什么会只归咎于妈妈呢?大概是所有人理所当然认为:带娃就是妈妈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力旺盛、上下乱窜,有的不愿意走路、得天天抱着。在干预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妈妈那瘦小的身躯,背着一个30斤、40斤,甚至50斤的孩子,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匆匆地跑起来, 我真的由衷的佩服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瘦弱的身躯能够抱起这样的孩子。

     

    说心里话,我们夫妻俩都有工作,都在挣一样的钱,但是在家里面,尤其是带孩子去小区或者是哪里玩的时候,我是不敢去的,我更多的是在家里面带孩子。

     

    因为我家的孩子与众不同,我害怕别人的眼光,但是孩子的妈妈不一样,他为了孩子能够走进正常人的生活,我想他应该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把孩子带到众人的面前,带到其他孩子的包围圈里面。

     

    @小豪妈妈

     

    大家都说为母则刚,她们从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手妈妈,最后到全能妈妈,她们能撑得住各种各样的压力。

     

    妈妈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即便是吃喝拉撒的这种小事的压力,也并不会比爸爸在外面工作的精神压力要小。

     

     

    No.02

    关于“爸爸”这个角色,

    她们有10086+条吐槽…… 

     

    @辰逸妈妈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我的孩子去医院检查确诊到现在的干预,一直都是我在做,爸爸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每次我去机构里面带孩子上课,老师的要求和课后作都是我先完成好了,然后爸爸才想跟着做。

     

    我和爸爸都要上班,他可以全心全意的上班,但我在上班的时候却总是会想着“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啦?我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有进步呢?”

     

    我在机构也能看到,大部分事情都是妈妈在做,而且偶尔有个别爸爸出现,大家都会觉得:“哇,真是很稀奇。” 

     

    @濛濛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们家老大已经13岁了,正好处于青春期,然后老二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我们家是我跟孩子爸爸都在上班。

     

    我下班后还要负责两个孩子,简直是轮轴转;但是爸爸呢,一回家就刷手机,偶尔叫他带一下孩子,结果还没两分钟他就呼呼大睡。

     

    我倒是不是想吐槽什么,我只是觉得爸爸其实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挤出来跟妈妈一起带孩子的。因为妈妈真的是从早忙到晚,只有在孩子睡觉后(往往要到11点后)才有自己的时间。我的工资根本不比爸爸少,但是我觉得我整天都忙个没完没了。

     

    可能是因为爸爸带的比较少,老二相对来说更粘我,所以我几乎已经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老大现在已经是青春期的初中生了,我几乎已经不怎么管他了,精力都在老二身上。

     

    我不止一次的跟爸爸说:“再这样下去,我两个娃都搞不定了。”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负起这个责任。

     

    我觉得妈妈的压力真的非常大,如果没教育好孩子,我们总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但是爸爸好像没有这个感觉。每天他反正都忙着他自己的事情,觉得只要把钱交给机构,孩子就能干预好。

     

    而我作为妈妈,不仅要学习干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大孩儿的青春期相关等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识,我真的是学了好多,时间真的很紧,我很希望爸爸能够快点负担起来。

     

     

    No.03

    可是,爸爸们真的这么不堪吗?

     

    @小涵妈妈

     

    妈妈很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咱们的爸爸真的都不管用吗?

     

    其实,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爸爸的付出实际上一点也不比妈妈少。

     

    父母的不同角色与不同投入是性别差异所导致的,母亲负责给予孩子注入更多的灵魂的力量,但是父亲则负责给孩子注入生存的力量,使孩子能够有能力去和勇气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另外,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的东西各不相同。 母爱,给予的是情感和关爱;都说父爱如山,那山他是巍峨的,也是沉默的,但是他的力量绝对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都说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那身为男人,爸爸肩负着他不可推卸的家庭重任,他们需要面对的社会压力、需要迎接的生活挑战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为人父、为人夫之后,其实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会感觉肩上的担子会更加的重起来,包括前文的毅毅爸爸。

     

    父亲追求卓越,总想出人头地,是为了对妻子、对孩子、对一家老小进行负责,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所以他们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压力都非常大。

     

    爸爸们会风里来雨里去,穿梭于在这个工作之中,甚至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的辛苦,有的还忘记了疲劳。比如说我家爸爸,他可能为了这个家,有时候可能很晚才能回家,但是他一定是为了这个家庭付出的,他的确很累。

     

    爸爸妈妈两个人为了维护这个家,总会有一个人牺牲但牺牲的更多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妈妈。也有什么都不管的妈妈,都是爸爸在管的家庭,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多方面地去看待。

     

    再比如,当妈妈在月子里的时候,孩子哭闹睡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爸爸工作,然后妈妈会说,“你到隔壁小房间睡觉去”;当爸爸好不容易想要给孩子换个尿不湿的时候,一旦给孩子穿的不对,妈妈就会说,“你什么都不会干,快到一边歇着去吧。”这种时候,我们很少去思考爸爸是怎么想的。

     

    大多数人也懒得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都会天真的觉得:“哎呀,有些活谁做都一样。”剩下的时间,爸爸只能相当于又过着单身的生活,这就导致爸爸不仅仅要忍受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忍受夫妻之间的不认同。

     

    有人说,当孩子确诊之后,是妈妈一直在忙碌和干预,爸爸却好像还觉得孩子不是那么的差劲。其实我想说的是,爸爸也是从孩子长大过来的,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父亲,他就像一座山一样,很多东西他不愿意表现出来,只会默默放在自己心里。如果他也像咱们妈妈一样表现的很激烈,或者说把看到的东西都抛出来的话,那么夫妻双方就会更觉得没有靠山或精神支撑了。

     

    相反,我觉得 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给妈妈心理安慰,以及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让妈妈觉得孩子不是那么差,让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因为他不想把谱系家庭中孩子的结果全部让妈妈去承担。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妈妈能够在心理上轻松、缓和一些。

     

     小编后记 

     

    我们今天讨论的命题是“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辛苦”,其实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标准去衡量。

    事实上,在一个家庭里,尤其是自闭症家庭,孩子的进步一定是依赖父母双方的共同合作。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有着各自的分工,家庭里的每个角色都在努力完成好自己所擅长的那一部分。

    例如,按照最常见的家庭分工形式来说,爸爸承受的更多的是经济压力,而妈妈则承受着照看孩子成长的压力。而不管是经济负担还是精神压力,都不容小觑~

    想要养育好一名自闭症孩子,意味着夫妻双方需要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谅解,也需要各自平衡好家庭的分工和协作。

    无论是哪种分工方式,都需要夫妻双方足够理解和支持对方,能够看见彼此的辛苦和付出。

    只有双方互相扶持,才能带着孩子和小家庭走的更远。

    今天,请爸爸妈妈们,给对方互点一个赞,互说一声:辛苦了~

  • 中风后,尽管身体恢复缓慢,但有时会出现情绪低落或无理取闹。也许是“血管性失智症”

    什么是血管性失智症?

    动脉型失智症是继退化性失智症之后第二大失智原因,约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的20~30%,发生于脑血管病变之后,如果是严重中风,在康复后1年内有5%的机率转变为失智症,5年内机率上升到25%,算是蛮高了。

     

     

    一般而言,小中风,受损的血管比较不会影响认知功能,但复发或发展为小中风的机率会越来越高,所以还是要特别注意;而阻塞小中风的血管,如果恰好位于认知区域,也会引起失智,而一些小中风在出现症状之前并不会有症状,直到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是多次中风,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

     

    由于血管性失智症一定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因此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就成了常见病,同时也可能伴有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失智症,如阿兹海默症等。但中风后所致的单功能减退,不能说就是“失智症”,如失语症、语言障碍等,一定要有记忆丧失、认知功能障碍才属于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和阿兹海默症的区别是什么?

    它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开始发病后认知功能下降,并且病程加快,不仅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的症状也更加明显。但是血管性失智症是由脑神经损伤引起的,在接受治疗后可得到轻微缓解,再下降,因此又被称为“阶梯退化”。

     

    血管性失智患者性格变化较慢,一开始可能仅仅是反应迟钝、健忘,或有晕眩感觉,在快要中风的时候,或在中风后还能行走的人中,也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行走迟缓,但也会逐渐合并其他心理问题。

     

    比如无名的哭泣,抗压减低,变得不喜欢接触人群,甚至有忧郁情绪,但有时又会自己开始大笑等重复行为;这些很容易被身边的家人认为是中风、卧床所致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失智症的症状。而且在发病较长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怎样预防血管性失智症?

    一旦出现认知功能紊乱,失智患者很难治愈,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脑血管病变,可以像电脑断层、核磁共振一样对其进行筛查;而如果颈动脉出现狭窄,供脑血液流动,也会因脑缺血而导致认知功能紊乱,高血压更是一种高风险的病变群体。

     

    简言之,避免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防止血管性失智症的方法,如吸烟、饮酒、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等,并且要注意多喝水,如果有家族病史也要尽早筛查。

     

     

    然而,与阿兹海默症相比,血管性失智症只要在早期恢复脑供血,就能阻止一些轻微损伤,并恢复一些认知功能;就像由于颈动脉狭窄而导致的脑缺血一样,可以放入血管支架扩张,减缓脑神经病变。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身体是有自愈能力的?小到脸上长了一颗痘,手上不小心划破了一个口,大到感冒、发烧、炎症等,都能通过自愈能力慢慢恢复。那么人体的自愈能力到底有多强大呢?真的可以解决一切疾病吗?

      


    当然不是这样,人体虽然有一定的自愈能力,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药物和医生了,身体确实可以从一些疾病中自我恢复,但也有很多疾病还是需要依靠科学医药的力量。

     

    但自愈力越好的人,面对一些疾病时,能恢复得更好、更快,像一些小毛病,可能不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身体就能克服,所以我们还是要重视自愈力。

      
    如何提高身体的自愈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熬夜,有时候可能是真的有事,有时候却是在玩手机,虽然现在大家对熬夜这种行为已经见怪不怪了,但还是不能忽略熬夜的危害。睡觉,是最简单、最轻松的养生方法,身体休息好了,才能支撑我们去干其他的事,才能为人体健康服务,去抵抗各种疾病。

     

    很多人就是因为睡眠不足,体内各个器官都没有休息好,长期处于疲劳和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才导致免疫力低下,会被一些小毛病击倒。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遵循身体按时休息的原则,尽量不熬夜。

      


    保持乐观的心态,知足常乐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理智,知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很多人的欲望越来越多,身上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虽然大家觉得这是情绪问题,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事实恰恰相反。

     

    书中有黛玉葬花,个性忧郁的黛玉体弱多病,早早地离开了人间,其实就是因为想太多了,肝气郁结,气血不顺,体内各个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免疫系统也会下降。

      
    所以,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就要做到放宽心,心胸宽广的人,不会因为一些小事生气、烦躁、抑郁,心态越积极的人,越容易长寿。

     

    饮食有节制,三餐有规律

     

    现在越来越多人不重视饮食了,无论是营养均衡方面,还是吃饭时间方面,都不太重视,总觉得只要填饱了肚子就行,什么时候吃,吃什么都没关系。身体活动需要充足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的来源都是五谷杂粮和肉、蛋、奶、蔬、果等食物,经常吃外卖或加工食物,身体很难汲取到足够的营养。

      
    有些人吃饭从不浪费,以为这是一个好习惯,但其实只是让身体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吃太多不仅会让我们的肠胃受不了,其他代谢器官也承受不住。所以,学会有节制地饮食,尽量在固定的时间用餐,对健康更有帮助。

    睡好了,吃好了,心态也放好了,人的体质就会慢慢增强,很多人坚持了一段时间,没看出效果就放弃了,但关乎健康的事很难立马看到成效,只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才会收获意外之喜。

      
    人体的自愈能力,说强大也不强大,因为对于一些重大疾病,它确实没什么帮助。但要说它没用吧,它又很神奇,有时候身上的伤口、小毛病会很快恢复,让人感到惊奇。所以,对于自愈力,我们还是要重视,尽量保持身体的强健,自愈能力自然会得到加强。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