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1.什么是猝死?
猝死是一个临床综合征,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人为死亡。猝死的内涵可以浓缩成6个字,即患者是“因病突然死亡”。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其发生时间是不可预料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时间是6小时之内,但这仅是一家之言。目前公认的是发病1小时内死亡者多为心源性猝死。
2.猝死的原因多数是什么疾病?
猝死主要原因多数都是因为心脏原因,而且多是心律失常,导致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功能者。所以,心源性猝死占据了猝死中的多大多数!
3. 猝死发生率有多高?每年多少人会猝死?
相关统计学数字表明: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约350万人,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然而有关方面对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关应急救助系统的建设仍不理想!
4.猝死有没有救过来的可能?
之前我们讨论过,猝死的结局必需是死亡,如果没有死亡,猝死的诊断肯定不成立,所以有猝死的诊断,就必需有死亡的结果。也就意味着猝死本身救过来的概率是——“0”。
5.那猝死发生过程中,猝死诊断没有成立前的抢救成功率有多高?
引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黄从新教授的相关介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心脏性猝死前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心脏性猝死的黄金抢救期是发病后4分钟,每延误一分钟存活率下降10%,“如果等送到医院再施救,生还机会微乎其微。
6.猝死前,我们能做那些事?
一、识别猝死并尽快呼叫急救卫生专业人员;
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三、尽快电除颤。
7.猝死,我会不会发生?
猝死高危人群主要青睐于以下高危人群:
男性,猝死家族史病人,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抽烟酗酒,熬夜,生活不规律,精神高度紧张病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病人,有冠心病或者心脏器质性病变的病人,以及焦虑抑郁等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等!
如果你是以上高危人群,猝死,有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
以13亿人口推算,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4万,居全球之首。
中国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绝大部分人还没到医院就已丧失性命。
猝死不分年龄
猝死不分年龄,最近几年心源性猝死的报道不断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有两位年轻的医务人员也因猝死殉职。
在中国引发猝死的多种因素未被有效控制,并有加重趋势,包括心血管发病呈年轻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仍在呈增加趋势。
在所有猝死的病因中80%为心源性猝死,表现为心脏发生“骤停”,停止收缩和泵血,大脑首先因缺血缺氧发生意识丧失,在5分钟内因脑缺氧发生脑死亡。
因此说黄金抢救5分钟,主要是避免脑死亡,随后数分钟全身各脏器因缺血缺氧导致功能丧失,此时如不能让心脏复跳,即导致死亡。
研究发现,大多数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猝死的风险最高,危险系数最大。
年轻人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
究其原因,在这些人群中,大部分猝死的人发生意外前都有巨大压力,极度疲劳,生活极不规律,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失眠、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严重缺乏运动等原因。
而上述因素是发生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因为年轻,做一般的心脑血管检查可能均无病症,身体也无明显症状。
因此,我们建议年轻人,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要有充分的了解。无心脏疾病病史的年轻人如果可以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减少猝死发生几率。
特别建议跑步爱好者平时或需要参加活动前,不要忽视体检工作,尤其是心电图检查。
除了基础心电图检查外,心脏彩超、平板实验,以及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进一步查出心脏存在的隐患。
猝死有哪些先兆
关于“猝死”的先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
1. 近期出现胸痛或胸痛加剧
以往有过心绞痛发作史,近期心绞痛突然加剧,或既往无胸痛,最近出现活动诱发的胸痛,休息1-5分钟可缓解,提示发生不稳定心绞痛,此为心肌梗死前驱症状,有猝死风险,建议尽快到医疗机构做检查。
如突发胸痛或胸闷或咽部紧缩感或下颌发酸,伴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烦燥不安,血压下降,此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如出现频繁的室性早搏,常为“猝死”先兆,建议立即就医。
有时猝死先兆表现为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发生变化等,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尽快就医。
2. 睡眠时间少,特别疲惫
严重失眠伴焦虑或长期过度透支睡眠特别疲劳的人,猝死风险增加。
相比一天中的其他时段,凌晨时分是心脏猝死的高发时段。人体内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让心率增快,缺乏对心脏的保护。
白天交感神经“上班”,夜间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上班”,凌晨当两套神经“交接班”时,心脏容易出问题。
3. 运动诱发的猝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很多关于夜跑猝死的情况,那些参加夜跑的人们,白天工作繁重,身体很疲惫,而他们热爱运动,想要用夜跑来锻炼身体,同时放松疲惫的身躯。
但是,大强度的锻炼根本不会使身体放松,而是让身体更加的疲惫,心脏、肺部等承受负担。晚上再大强度锻炼,身体承受不了,导致猝死。
如何进行急救
心源性猝死的救治方面,简单来说有两个技术,一个是胸外按压,另一个是除颤。
当危险出现时,若不进行抢救,每延迟1分钟,患者生还的可能性即下降7%-10%。
如果能在发生心脏骤停的1分钟之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90%以上的猝死病人还有生还机会,而每延迟1分钟救治,病人的存活几率就会下降10%,10分钟后再开始心肺复苏,存活几率的几乎为0。
因此,发生心脏骤停后的4-6分钟是进行救治的“黄金时间”。
但是,救护车和医生很难在黄金时间到达现场,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或许这个“举手之劳”就能救人一命。
作者 | 丁荣晶 心血管内科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结束了一天的疲倦,舒服的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开始刷视频,开开心心,一看时间,晚上12:00了,觉得还早,再继续……
又开心了一段时间,一抬头,天已经蒙蒙亮了!离上班还有2个小时,抓紧时间睡觉。
第二天,顶着两只熊猫眼,颤颤巍巍地去上班了。
路上感觉脑瓜子嗡嗡作响,路人好像有三头六臂,工作上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出现差错,身体有点支撑不住,力不从心。
身体越来越差,熬夜越来越上瘾,入睡越来越困难,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病症。
常言道,春困夏乏秋无力。
平平无奇的3月份,冬去春来之际,正好有个世界睡眠日——3月21日。
而这个节日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关注,提高睡眠质量。
现代很多人都缺乏自律性,觉得自己工作辛苦了,就要在别的地方把玩的时间补回来,全然不顾自己的 身体已经发出了“哀嚎”。
长期睡眠不足,打乱了生理周期,会影响免疫系统。少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疾病更容易找上门来。尤其是肠道系统,一熬夜就会腹泻,这是身体抵抗力变差的信号。皮肤的表现也很明显,沧桑的面容和神情,看起来像老了十岁。
两眼周围浓浓的黑眼圈,提示静脉血淤滞,循环不良。
遇到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头立马就疼,整个人晕晕的,根本无法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充足的睡眠是恢复精力的重要保障,睡眠不够,易导致精神衰弱、萎靡不振、反应迟钝。
如果睡眠持续得不到改善,会引起情绪上的大起大落,难以控制。心血管疾病、中风、抑郁症、老年痴呆、糖尿病等,与熬夜的关系密切相关。
经常看到报道,某某长期熬夜加班猝死,现代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需要养家糊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工作之余,要注意养精蓄锐。
月圆月缺,潮起潮落,寒来暑往,昼夜更替,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太阳东升西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本是亘古而来的传统,而其中的道理,却很少有人知道。
究其原因,是人体在夜晚会分泌褪黑素,它会促进睡眠,所以你才会在晚上睡觉,而不是白天。
而人的睡眠又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非快速动眼期,这个阶段主要恢复体力,持续大约90分钟。
● 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动眼期,在此期间,眼球快速运动,大脑处理白天收集的各种信息,这个阶段主要恢复脑力,一般第二天醒来记得的栩栩如生的梦境,源于这个阶段,持续大约30分钟。
这两个阶段交替进行,循环4-5个周期,越往后的周期中,快速动眼期越长。
恢复体力和脑力是需要时间的,睡眠时间不够,身体机能自然得不到充分的改善。
灯光、电子屏幕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越放不下手机,越难以入睡。
通常超过晚上11点睡觉,就属于熬夜了。
而好多人因为工作、学习不得不熬夜,这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补救你的睡眠。
例如,提前休息一段时间,可以减轻熬夜时的疲劳。工作时,适当活动一下,疏松筋骨,促进血液循环。或者,百忙之中抽空小眯一小会儿,也可以补充睡眠。
熬夜过后,适当吃些牛奶、水果、鸡蛋等补充能量,尽量避免含糖高的、过咸的食物。
回家后尽快补觉,一般一个上午即可。但除了不得已的情况,能不熬夜就不熬夜,毕竟伤身容易,补回来难。
人们常说,睡眠时间最好不少于8小时,这不是绝对的。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睡眠时间是不同的。
● 60岁以上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最好在5.5-7小时之间,这些时间能够保证老年人机能恢复正常,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健康。
● 30-60岁的人,睡眠时间最好是7小时。成年人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才有精力面对生活的压力和重担。
● 13-29岁的人,最好保证睡8小时睡眠。这个年龄段的人,处于脑力和体力的高峰期,好好睡眠,才能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行。
● 小于13岁的儿童最好睡10小时以上,保证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促进身体生长。
合理的睡眠时间,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一夜好眠无需任何理由,我们天生与梦有约。
最后,祝大家每天都能有一个好的睡眠,享受精力充沛的一天。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睡眠不好会造成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长期睡眠不好,免疫力也会下降;还有人睡不好会发胖或消瘦,这就是由于睡眠不好改变了身体的内分泌状况。不过很多人对于睡觉的很多说法很疑惑,有人提倡早起,有人提倡晚起;有人提倡睡觉要睡足,有人又说睡觉时间不要那么长。于是,对于睡眠,很多人产生了疑问: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是什么时候?什么时间睡算熬夜?
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是什么时候?
首先要明白一点,就是:评价睡眠质量的好坏,不只是看睡眠时间长短,更重要的是要看第二天精神状态。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表明是高质量的睡眠。一般而言,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为晚上23点至早上6点。建议不要睡得太晚,夜猫子一族往往错过了最佳睡眠时间而导致彻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保证健康睡眠,不仅要睡够还要睡好。但是,并非多睡就是睡好,超出平时习惯睡眠时间的睡眠对人们意义不大,因此过度睡眠并不能更好地补充精力。有研究显示,健康成年人每晚最佳睡眠时间为7~8个小时,但每晚睡10小时以上的人会扰乱体内生物钟节律,使内分泌出现异常。因此,睡眠健康除与时间有关外,更取决于睡眠质量。
什么时间睡算熬夜?
从真正意义上说,夜间0:00入睡属于熬夜。但从内分泌的角度上说,晚上23点后入睡属于熬夜。因为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都是在夜间睡眠时才分泌的。前者在黎明前分泌,具有促进人体糖类代谢、保障肌肉发育的功能;后者在入睡后方才产生,既可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还可延缓中老年人衰老。
总而言之,一般来说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为晚上23点至早上6点,晚上23点后入睡属于熬夜。但是睡眠的健康与否,除了与时间有关外,更取决于睡眠的质量。想要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在平时就要有良好的睡眠习惯,要让自己定时上床和起床。如果能够让自己长时间按时遵守这个睡眠习惯,就能够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另外还要知道自己在睡觉的时候睡姿要准确,准确的睡姿能够让全身自然放松,这样也就能够让身心在放松的状态下快速入睡。
这本质上是时间管理问题,甚至和人的价值观有关,有很多人为了事业打拼,甚至牺牲晚上睡觉时间,这就无从谈起保证睡眠质量和时间,也有人因为客观环境,或者是工作性质,无法保证睡眠时间。但总的来说,通过积极努力,尽可能按时睡觉,同时可采取一些改善睡眠质量行动:如经常从事健身运动,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大脑供血,调节紧张的神经,保持乐观情绪,增强体质,有益于睡眠。锻炼能延缓天黑后体温的下降,让你更长时间地 保持清醒警觉。锻炼能让你在一天结束时体温更迅速地下降,然后更长 时间地保持更低的温度。这能保证你能睡得更熟。
作者 | 暗子
文章首发于 | 健康界
当新冠病毒正搅得全世界不得安宁,更多关于其它传染病的坏消息也从各地传来。
每年的5~9月为登革热高发期,其中7~9月是高峰。感染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导致死亡。
去年全年,新加坡总计出现20例登革热死亡病例,但截至上周,新加坡今年的登革热死亡病例已经达到19例。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进入技术性衰退阶段。现在,当地又迎来了史上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截至目前,新加坡感染登革热的病例已经超过20600例,给经济复苏进一步添加阻碍。
据新加坡环境局官网数据,新加坡已经连续七周报告登革热感染病例超过1000例,且有不断上升态势。截至7月25日的一周内,新加坡报告登革热感染病例1793例,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单周数据,相当于2014年创下的原单周最高纪录数据的两倍还要多。
对于新加坡来说,最棘手的还不是人数的直线上升,而是感染病毒种类的转换。
过去三个月以来,新加坡“第三型登革热(DenV-3)”病例显著增加,1月确诊的病例中有接近一半都是“第三型”,而这个状况已经至少30年来都很少见了。
这意味着从前从另外类型登革热病毒中康复并获得抗体的民众,将不再对此类型登革热具有抗体,甚至会因为此前患病而加重染病后症状。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EA)表示,“这种转变和攀升迹象,往往是大爆发前的预兆。”
而在我国,从婴儿到老人均有登革热发热者,其中青壮年和老年较为多见。
7月,江苏省镇江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2020年由于暖冬等原因,蚊子密度比往年多40%左右,尤其正值梅雨季,蚊子繁殖更快,其中的白蚊、伊蚊能传播登革病毒,一旦输入性蚊媒登革热出现在本地,疫情可能会传播。
目前镇江句容市已经出现一名登革热患者:一名29岁小伙在柬埔寨务工时感染,回国后已得到有效治疗。
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在我国常见于海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和台湾南部地区。白纹伊蚊的分布区域为:北起辽宁,西北到山西,南至海南省。
一
“登革热,那是一个瘟神,你没有因为它而死掉,但是还不如死掉。”美国登革热研究专家杜阿乃·古博勒如此描述这个疾病。
今年1月,一位名叫Jodie Dicks的女孩和好朋友一起抵达了牙买加,在她落地牙买加到她出席婚礼的这段时间里,一只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了她,婚礼后不久,她就感到身体不舒服,并且全身开始爆发疹子,但是对登革热没有多少了解的Jodie并没有引起重视,认为这只是天气湿热造成的热疹。
直到3天后,可怜的Jodie已经神智不清,被朋友紧急送往当地医院——
“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得知噩耗的Jodie家人紧急从加拿大飞来,然而Jodie已经完全不认识面前的家人了,甚至包括已经和她订婚,一起买了房准备组建新家庭的男友,她也完全没有记忆。
在医生的建议下,Jodie被一家医用直升机紧急送往美国加州,紧接着接受了一系列包括多次换血的治疗……
然而这一系列的补救措施都已经晚了,治疗期间Jodie突发了两次心脏病,最后因为多个器官衰竭被宣布死亡。
登革热,这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疾病,就这样一次次夺走了鲜活的生命。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经过蚊媒传播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扮演传播的关键性角色——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
登革热被喻为“传播最快的蚊媒疾病”,伊蚊从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病人身上获得病毒,病毒在伊蚊体内生长繁殖,伊蚊再在叮咬健康人的过程中成功传播病毒,就完成了一轮病毒的传播流程。
库蚊:库蚊传播乙型脑炎(发烧、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等疾病。
伊蚊: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登革热(发烧、头痛、骨骼肌肉疼痛、皮疹)等疾病。
按蚊:按蚊传播疟疾(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疾病。
而伊蚊体内病毒的来源,正是叮咬了携带病毒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60%的人都是隐形携带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无症状携带者。
对于伊蚊来说,它们体内的病毒不会受到影响,还会携带终身,甚至雌性伊蚊还可以通过卵子将登革热病毒传播给下一代。
伊蚊自身体内的病毒,加上不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到带病毒的人体,这两个渠道都增加了病毒在伊蚊种群里存在的范围,最终也导致登革热病毒难以消灭,人群感染风险不断上升。
在3至14天的潜伏期后,部分敏感人群便会发病,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但他们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发热是登革热患者出现的最典型症状,一般为39度以上的高热,持续5~6天,伴有头疼、肌肉关节疼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和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等体征,脸部、颈部和上胸部潮红,呈现出“醉酒”的样子。
如果不及时就医,多达21%的登革热患者会遭受长期性的神经系统影响,比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有时会导致患者瘫痪。
少数患者也有可能出现致命的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有时从病发到死亡最快只需24小时。
二
根据中国古代秦朝(公元前420年至前265年)出版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记载,最早的登革热症状出现于公元前992年。当时被称为“水毒”,并被认为同飞蝇有关。
“登革”的名称是从英语Dengue音译而来,至于Dengue之由来也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源自斯瓦希里语(Swahili)中的“Ki-dinga pepo”,意思是“突然抽筋,犹如被恶魔缠身”。中国称为登革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称为骨痛热症或蚊症,而越南则通称为热出血症。
而早期的登革热爆发流行则先后出现于1635年的西印度群岛和1699年的中美洲。
之后,登革热于1779年在开罗和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生过流行。1780年,在菲律宾美国费城、印度的马德拉斯也发生流行。当时的美国人把它描述为“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1873年,在台湾的澎湖县发生流行。1897年,在澳洲出现流行。1910年,在贝鲁特出现流行。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登革热症在东南亚地区造成日本军队和盟军的伤亡人数增加后,日本和美国科学家便积极投入研究,其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
最终于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也依血清学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热病毒及二型登革热病毒;1956年在马尼拉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别分离出三型登革热病毒及四型登革热病毒。
除了人类以及斑蚊外,登革热病毒的自然宿主尚有低等灵长类(黑猩猩、长臂猿、猕猴),1931年Simmons等学者首先证实登革热病毒可经由猴子传播猴子或经由猴子传播给人,1978年Rudnick学者于马来西亚森林区捕获之Aedes (Finlaya) niveus complex分离到四型登革热病毒,1984年Yuwono等学者于马来西亚、越南、高棉、印尼及菲律宾森林区猕猴身上发现四型登革热病毒抗体。
因为登革热病毒的大范围存在,和不及时就医引起的严重后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成了严重的全球公众卫生议题。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和东南亚这些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国家,都是登革热的流行地,如今登革热病毒遍及全球110个国家。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指出,全球目前有四成人口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
世卫组织则通过统计得出,每年全球约有3亿9千万人口感染登革热,约50万人因此住院,最终有约2万人死亡。
世卫组织同时表示,因为大部分感染病例是无症状的,所有实际感染人数会更高。
2019年以来,世卫组织已经将登革热列为全球十大公众健康威胁疾病之一。
印尼在去年1月就有100人死亡,全年至少11万人染病。
在我国,2014年还经历了一场登革热大流行。
2014年6月至9月,广州市本地感染登革热的病例数爆发式增长,全市每个区(县市)都已出现登革热病例。且城镇地区一旦出现疫情,随后病例数增长势头很猛。截至9月21日,广州已报告超过6000病例。
截至10月12日,2014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0325例。排在确诊病例数前三位的城市分别为:广州25732例、佛山2602例、中山417例。广州省登革热疫情仍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依然保持着每天逾千例的速度在增长。
经历了几个月的高强度消杀、防控后,广州2014年登革热疫情已经进入到末尾阶段,虽暂未完全消除新发病例。进入11月后,广州市登革热新增病例数已呈零散发生的状态。
三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的关键就在于防蚊灭蚊,以避免蚊子叮咬。可采用以下方法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1、到登革热流行区或伊蚊活跃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出游时要避免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养殖水培植物。爱花的朋友们要常清洗花瓶等水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要加盖。
人类和病毒的抗争,从来都没有结束。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正所谓“科技进步,有利有弊”,这句话很好地印证了“熬夜”这件事情。现今社会,熬夜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于大部分青年人当中,甚至有一部分青年人已经熬夜成瘾,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很晚才能安然入睡。然而,经常熬夜不仅透支身体,甚至还有四大疾病有可能会悄然找上门,如果我们再不引起重视,则很可能有患病的风险!
那么,熬夜带来的后遗症究竟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在长期熬夜之后,人们会出现诸如“脸色蜡黄、双眼无神、精神不济、记忆力衰退、皮肤长痘”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还有可能会引起头痛、头晕、白天犯困的现象。
从中医方面来看,经常熬夜不仅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会消耗气血,使脸色越来越差。长此以往,身体各项机能会下降,就连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可见熬夜的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此外,经常熬夜还会给人体带来四大疾病,这些病虽然听起来似乎不是特别严,但是却让人饱受折磨。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长期熬夜带来最明显的病症之一,因为神经衰弱不仅会让人们经常感到头痛,而且还会随之产生烦躁的心情,让我们不能正常应对日常工作。另外,患有神经衰弱的人性情也会变得更敏感,容易发脾气,而且不容易入睡。
2、健忘症
此外,经常熬夜不利于脑细胞的恢复,因此也有可能会引发健忘症。然而,大部分人迫于生计,通常都需要每天去按时工作,在熬夜之后,次日工作则很难保持良好的状态,还有可能会忘记上司交代的重要事项,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工作。
3、失眠症
另外,经常熬夜还有可能会患上失眠症状,这种失眠现象为经常性失眠症状,通常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养成了熬夜的作息习惯,导致不到凌晨就无法入睡,因此气血也越来越差。
4、肝脏方面的疾病
此外,我们都知道人体有自我排毒系统,而肝脏则是身体重要的排毒器官,尤其在深夜会发挥重要的排毒功能。如果肝脏长期没有进行排毒,这很可能会导致体内积累毒素,久而久之可能会患上肝病。
当然,一部分上班族因为工作原因迫不得已需要熬夜,所以想要知道熬夜的补救措施。那么,熬夜之后,我们该如何进行补救呢?首先,可以通过睡午觉补充睡眠。其次,熬夜人士还可以在白天吃一些补气养元的食物(如红枣、核桃等),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熬夜引起的不适症状。
不过,虽然熬夜的补救方法的确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有效预防疾病,那么则需要从根源上做起。譬如,尽量减少熬夜的次数,早日让作息恢复正常状态,我们才能够以饱满精神去应对繁杂工作。
喜欢11点之后睡觉的人,可能并不是因为作,而是因为他是典型的“夜型”人。
成年人中,典型的夜型人占到了26.4%。
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更为偏爱的睡眠时间。
目前科学已经验证了,人类的睡眠类型分为“晨型”和“夜型”,并且先天基因的影响因素占到了54%,自你出生那一刻起就刻在身体里了。
通常在夜间9点至10点左右,人类体内促进睡眠的褪黑激素水平升高,就要准备睡觉了。
但夜型人要在凌晨2点到3点才出现这一变化,导致他们会比正常人晚几个小时出现困意。
在?为什么不睡觉?▼
11点以后睡,只要时间睡够,作息规律,就不算熬夜,可怕的是凌晨2点躺下后,才记起,第二天还要上班!!!
我们应该睡多久?
最佳的睡眠时间应该是多久呢?
答案并不是8小时,这只是一个平均数。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给到的睡眠时间建议,这是多学科专家小组基于现有的睡眠相关的研究,总结的专家共识。
图说: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时间
对于18-25岁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来说,每天应该睡够7-9小时,算算时间,你睡够了吗?
睡着了还觉得自己醒着
调查发现超过3亿中国人患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睡眠是摆脱对世界的牵挂,而失眠是对活着和还将继续活下去的恐惧。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针对90后进行了一项睡眠指数调查,33.3%的90后在烦躁睡眠中挣扎,还有29.6%的90后陷入睡眠苦涩区。
好在我们90后老叔叔老阿姨们还能苦中作乐。
图说:中国医师协会将睡眠情况被分为:不眠、烦躁睡眠、苦涩睡眠、舒适睡眠和甜美睡眠五个等级
生活真的很难,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需要和生物钟作斗争。
作为一个经常996的上班族,因为和社会时间不同步,夜型人会很辛苦。
如果你经常加班,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调整生物钟。
白天补觉容易受干扰,据估算:和白天工作的人相比,夜间工作的人平均要减少3-4小时的睡眠。
除了996,还有一种工作制度叫“倒班”,就是在正常8小时以外有排班的工作制度,例如很多医务工作者就经常需要倒班。
倒班工作,其实是人体跟生物钟的激烈斗争。
晚上,生物钟释放“该睡了”的信号,可是你必须醒着。
白天,生物钟释放“该醒了”的信号,可这时候你却不得不去补觉。
无论是熬夜还是倒班,都违背了生物钟的正常节律。
有25%-30%的倒班工作人员会出现工作睡眠障碍(SWSD)。
常会出现:失眠、嗜睡、频繁入睡、烦躁睡眠等症状。
我们太需要好好睡一觉,摆脱这种现状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睡眠?
浅睡眠占据了我们55%的睡眠时间,但对解除疲劳作用甚微。
深度睡眠虽然只占了我们整个睡眠时间的25%,却是我们的黄金睡眠阶段。
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教授马修·沃克发现,深度睡眠可以通过重组大脑的连接,在一夜之间减少焦虑。
深度睡眠是一种天然的、非药物治疗焦虑症的方法。
“睡觉大过天”这句话是对的,能不能睡好睡饱,对一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天大的事,不如睡一觉再说。
图片仅为娱乐▼
如果已经深刻感受到睡眠紊乱的困扰,怎样才能改变,获得稳定的深睡眠呢?
虽然睡眠类型和基因有关,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后天因素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控。
若是因为工作需要,生活作息规律还是可以后天慢慢调整的。
1. 褪黑素治疗
褪黑素能帮助我们调整生物钟。不过前提是服用的剂量一定要正确,才能让它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因此,还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确认褪黑素最佳服用剂量。
2. 规律作息
人体内的生物钟,一旦慢慢形成了规律,就会好像一张作息表一样,自动去执行每个时间点该执行的“任务”。
一旦你定下作息时间表,就要坚持下去,哪怕是周末也要坚持定好的作息时间。
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循序渐进地改变作息时间,这样计划才更有可能完成。
举个例子,如果你之前一直都在11点睡觉,现在决定将时间调整到10点,那么先不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试着头几晚在10点45上床休息,之后调整为10点30,然后是10点15分,最后是10点。
3. 运动治疗
有氧运动可增大身体温差,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最推荐的锻炼时间是在早晨和下午。
早晨暴露在自然光下,无论你是否在锻炼,都可以改善睡眠紊乱的情况。
试着每周安排3-4次持续2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走路上下班、遛狗、慢跑、骑自行,都可以。
4. 找医生咨询
每天我们醒来并不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是为了赶个早高峰。
开启忙忙忙忙忙忙忙……的生活,只有躺在床上的那段时间,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不熬个夜,有时候还真觉得有点对不住易老年华。
工作不易,希望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够有自己的生活。
祝大家今晚睡个好觉~
作者 | 孙芸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当前社会公认的三大健康标准包括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和适当运动,但令人吃惊的是,我国目前有大量睡眠不足的群体,人们对于睡眠的关注远远少于饮食和运动。
在生活节奏大大增快、各种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尤其是现代人普遍保持着“熬最深的夜,吃最好的夜宵”等自杀式养生的状态,年轻人有几个不熬夜的?早早睡还会让同龄人嘲笑“老年作息”,但年轻轻的,要孩子也是正经事儿呀,如何权衡睡眠与生育,就是年轻、中年夫妇要考虑的问题啦~
图片来源:GIPHY
先来看两个数据:
①2020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新冠疫情期间国人睡眠白皮书》中表明:有一半的人在零点后才就寝,80%的人有晚睡习惯,16%的人几乎天天晚睡。
②2月8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以下简称:2020年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而2019年的这个数字1179万,同比下滑14.89%。虽然这只是公安部的户籍登记数据,从人口统计上来说并不是最准确,但也从侧面反映了2020年生育率继续下滑的势头,这是一个大趋势。
那么,熬夜和生育力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1. 怎么判断生育力?
图片来源:GIPHY
体现生育力强弱的最直观指标就是精液质量。我们主要看以下几个参数:
精液量:单次射精,精液量达到两毫升以上为正常;
精子浓度:每毫升精液含2000万个精子为正常;
精子活动力:活动力分为a、b、c、d四大类,a类为快速往前运动的精子,b类为慢速向前运动的精子,a类大于25%或者a类加b类占比大于50%为活动力正常;c、d都属于又懒又丧的那种,传宗接代就别指望它们了。
精子形态:正常精子形态含量达到4%以上为正常。是不是很惊讶?也就是说,95%的精子存在形态异常,也算正常的范围。数值之所以设置的这么严苛,是因为对精子形态的判断标准也很严格:正常精子形状类似蝌蚪,头部是椭圆形的,中段细,尾部是直的、非卷曲的、均一的,比中段细。在精液检查中,如果见到头部为尖头、锥形头、不规则形、大头、小头、双头,中段增粗、有胞浆小体,尾部粗短、分叉、卷曲、双尾等情况,均被视为畸形精子。
头部含有遗传物质,它的缺陷对生育影响较大,胞浆小体大于精子头的一半,意味着精子不成熟;尾卷曲可能与锌元素含量有关,其他尾部缺陷可能与无症状生殖系统感染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
精液检查一般要查2-3次,根据结果综合分析才能够得出较为客观准确的结果!检查前最好让身体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没有熬夜、发烧、饮酒等因素。
2. 影响男性生育力的因素
图片来源:GIPHY
廉颇老矣,尚能干否?
年龄是影响生育力的重要因素,男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5-35岁,而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5-30岁,随着年龄的增加,最佳生育能力会有所下降。
生育力的强弱,也可以从夫妻备孕时间看出明显的差别。研究调查显示,男性年龄小于25岁且性生活和谐的夫妻,所需的平均备孕时间为6.4个月;男性年龄超过45岁后,所需要的平均备孕时间为31.3个月。并且,男性在25-35岁时,其精子形态正常的比率更高,超过35岁后,精子形态畸形的比率会增高,严重影响男性的生育力。
不良生活习惯
a)烟雾袅袅 精子弱小
2018年,中国性学会进行了一项吸烟与生育的关系调查,在参与受访的4364名不育患者中,吸烟人群占54.86%。
烟草中有多种物质都有毒性作用,不仅影响男子的精子质量,有研究还显示母亲在怀孕期间抽烟,也会影响到男孩子以后的精液质量。
b)推杯换盏 易出缺陷
酒精中的乙醇和乙醇代谢物会影响人体下丘脑、性腺、垂体功能,从而影响睾丸的生精能力,且长期过量饮酒会影响胚胎质量,造成孩子有出生缺陷及染色体异常等情况。
c)给蛋蛋一个容身之所
睾丸是产生精子的主要场所,这么重要的部位,是否需要好好保护起来呢?其实对睾丸来讲,比较合适的温度为 33.5℃—36.5℃。
在生理构造上,男性的睾丸外挂在体外,适应相对低温的工作环境,外界温度变化时,睾丸可通过阴囊皮肤的皱起和松弛,自行调节睾丸的温度。
如果有经常泡热水澡、穿紧身裤、跷二郎腿或久坐等不良习惯,将会使阴囊将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精索静脉局部血液循环功能下降,导致静脉迂曲怒张,患精索静脉曲张风险增加, 会损害睾丸生精功能,引起精子质量下降,导致少精、弱精甚至无精、精子畸形率等情况出现概率大增。
图片来源:GIPHY
我们在此讨论熬夜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什么,而不是给生活带来什么。
谁不是熬最深的液,敷最贵的面膜?谁不是一边陪客户大鱼大肉,一边吃健胃消食片?谁不是一边吃着麻辣火锅,一边喝着降火凉茶?知道盯着手机不健康,索性把系统主题换成绿色系,期待这样能让眼睛放松一下。
这就是社畜的常态。就算熬夜是成年人的一种自主选择,多少也透露了些许无奈。
工作996、生病ICU,生活就是这样,大家都已经”从心”(song)了。
……那么,我们的身体,会不会对熬夜这种状态做出一些生理反应呢?
成年人理想睡眠时长为7~9个小时,最科学的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最晚不要超过11点)至早晨6~7点,当然睡眠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如果用简易方法来判断睡够了,可以拿“第二天精力充沛”为前提,自我感觉清醒、不疲劳就行。熬夜即“睡眠剥夺”,通俗来讲,就是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足。
不要认为熬夜只是让你的皮肤粗糙、暗沉、长痘痘、黑眼圈和一点点疲劳而已。身体很诚实,它可能会掩饰,但很难会说谎。
1. 睡眠剥夺造成了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有过熬夜备考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越想通过熬夜记住的东西,越是记不住,即使以咖啡因和浓茶来代替必需的睡眠,也于事无补。这是因为记忆是远离刺激后的脑内后续信息加工处理过程,而睡眠可以对记忆进行提炼净化加工,这对记忆能力的储备十分重要。
2. 脱发、新陈代谢紊乱,最新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也许会导致脑细胞的永久性损害,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痴呆症患病风险也会增加。危害心脏导致猝死。
3. 凌晨2点到3点是褪黑素合成的主要时间,此时熬夜的你,褪黑素形成受到抑制,缺少褪黑素又会导致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
4. 熬最深的夜,吃最好的夜宵:熬夜导致机体“饥饿激素”分泌升高,增加食欲,摄入更多的热量,引发肥胖。
5. 免疫力下降。熬夜后更容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影响人体免疫力。虽然具体机制不明,但最新研究发现控制生物钟的基因可能和某些免疫细胞密切相关。
6. 心脏病、脑卒中风险增加。熬夜人群较正常人群发生中风的风险增加5%,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长期熬夜的人,血压、心率调节呈现较高负荷趋势,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最终导致心源性猝死。熬夜已被证实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7. 精神问题频发。研究发现睡眠不足者夜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倍。
总之,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正以你看不见的姿态慢慢介入你的生命,若不加以重视,于你而言,长期熬夜很有可能等于慢性自杀!
图片来源:GIPHY
可能很多人认为,熬夜就熬夜呗,反正第二天通勤时间眯上几分钟,就能补回来。
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的睡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通俗点讲就是“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叫 “浅睡眠”和“深睡眠”,睡眠过程就是这两个阶段循环,一般成人每晚循环3-5个周期。
你熬过的夜,不是眯上几分钟能补偿过来的。只有在睡眠中经历几个“深睡眠”过程后,才能充分消除疲劳感。
在通勤途中补觉,会受到声音、光线、空间等各种环境影响,基本上是碎片化的“浅睡眠”,而且是在醒与浅睡之间交替,别说一比一了,就是九浅一深也很难达到。肌体在放松和紧张间来回转换,得不到充分恢复,反而越睡越累。
那么,言归正传,熬夜对生育的影响,究竟能有几何呢?
1、熬夜影响精子质量
睡眠不足会会破坏荷尔蒙平衡,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包括减少精子数量和活力,降低精子质量。
2、熬夜导致精神压力
睡眠不足和压力或焦虑感经常并存。睡眠不足也会使人情绪低落,这种烦躁情绪可能会损害与伴侣的关系,对夫妻生活造成影响。
3、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睡眠不足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增加,这些情况可能会对生育能力产生有害影响。
4、熬夜会影响排卵
睡眠会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睡眠不规律会影响女性黄体生成素的释放,导致月经和生育能力异常。
由此可见,熬夜让”佳期有约”变得更难。生育或受孕的先决条件,是精与卵的结合,只要你的熬夜不是在忙着做夫妻间的那件事,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性爱频率下降,精与卵,只能在两个平行时空里独自哀伤,默默垂泪,无法相交。
最后给备孕期的男性一点忠告:
按时作息养精蓄锐
棋逢对手夫妻捉对
浓情蜜意无需吝啬
提刀上马何必耽搁
月排一卵何其珍贵
炮发十次增加机会
适量运动精益求精
果蔬优蛋也不算贵
权威审核 |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男科 主治医师 潘运高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你的睡眠质量还好吗?睡眠对我们的生活和日常有很大的影响。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在凌晨的时候经常早醒,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半夜醒了会睡不着呢?可能是这里出现了问题。
肝火过旺
如果经常三四点醒来,可能是肝火过旺引起的,因为在凌晨的时候是肝脏排毒的主要时间,如果肝火过旺,肝脏无法正常排毒,就会导致身体的气血受阻,从而影响睡眠,使我们醒来之后难以入睡,很多朋友在醒来时还会伴随着口干舌燥,烦躁的感觉,有些朋友还会经常出现头晕,情绪激动的情况,一件小事很容易引起发怒。
抑郁症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早醒,会在一定的时间醒来并且之后难以入睡,平时还会对所有事情提不起兴趣,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抑郁症患者在大多数时候情绪比较低落,多愁善感,对各种事情都是消极地去对待,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多半抑郁症搞的鬼。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大多发生在女性身上,特别是偏瘦的女性发病率更高,如果气血不足,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大脑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引起早醒的情况。
失眠症
失眠症是困扰很多人的病症,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失眠,有些朋友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感到特别疲惫,需要好好休息要缓解身体的疲惫,但是总是在半夜突然醒来又睡不着,无法拥有充足的睡眠,会有损身体健康。经常睡不着,大部分人会选择吃安眠药,虽然安眠药能暂时帮助人们去改善睡眠问题,但是长期服用,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些危害。关于安眠药的一些问题,你最好了解一下。
产生依赖
长时间服用安眠药,会让人产生抵抗作用,服用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刚开始的效果,并且患者会对药物产生依赖,一旦停药一天,就会感到难受,如果停药一到三天,就会出现焦虑,失眠,易动怒,厌食等情况,不少人会陷入每天必吃的情况。
记忆力下降
安眠药中的一些成分通过抑制我们的神经,从而来促进睡眠,会对我们的记忆力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造成智力下降,在一些老人身上会更加明显。例如,有些老人服用过安眠药之后不会立刻睡觉,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是与家人交谈,然后再去睡觉,在第二天的时候,就会把昨天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导致肌肉松弛
长期服用安眠药,早上醒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身上软绵绵的,没有力气,这都是安眠药对我们的副作用。
显然服用安眠药来帮助睡眠,不是一个健康的方法。那怎样才能提高睡眠质量,防止我们半夜三四点醒来呢?做好2件事,健康调理失眠。
1、呼吸法
有部分人是因为工作紧张或者睡前想太多而导致睡眠不好,可以采用呼吸法来助眠。具体的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身体直立,两个手上举,充分吸气,身体前倾俯立,深呼气。第二步:双手抓住脚踝,保持这个姿势,进行4次腹式呼吸,然后恢复站立姿势。将两步动作重复六次,能帮助很快入睡。
2、多喝水
多喝水,经常早醒的人,在平时要注意多喝水,缺水也会导致睡眠质量不佳,每人一天至少要喝1500毫升以上。也可以在水中加入酸枣仁,莲子,百合,大麦,核桃仁等这个食材,然后用热水冲泡即可饮用,能起到很好的助眠效果,提高睡眠质量。
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好的睡眠能帮助恢复体力和脑力,并能舒缓压力,增强记忆力。但倘若欠缺适量的睡眠,将有可能导致一些后遗症,如白天嗜睡、情绪不稳定、忧郁、压力、焦虑、失去应变能力、免疫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失却逻辑思考力、理解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睡眠质量的确很糟糕,研究发现,大多数睡眠质量不好的人,主要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得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缩短睡眠时间,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则长期失眠,甚至不得不借助催眠药物。
30岁的小王就属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小王每天都得熬夜加班,再加上失眠,这样他的睡眠时间就只有可怜的三个小时。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意外会在这一天的凌晨突然发生。
小王的妻子反应,小王这两天一直在做文案,忙的他是焦头烂额,他不停地抽烟,家人靠近他也会发脾气,凌晨妻子起来的时候,发现书房的灯还亮着,小王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妻子以为他睡着了,可过去喊他却怎么也喊不醒……
十分钟之后,救护车赶到了现场,只是,此时的小王早已没有了自主呼吸,颈动脉也停止了搏动,瞳孔散大到边缘固定,心电图为一条直线。
他已经死去多时了,听到医生这样说,小王的妻子瞬间瘫倒在地。
一个30岁的年轻人,平时身体健康,为何会突然死亡?
医生说,夺去小王生命的便是医学上所说的猝死,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长达26年的Framingham 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
很多人认为,心源性猝死必须要有冠心病的基础,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年轻人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巨大的压力,工作强度,缺少睡眠,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抽烟,酗酒,缺少运动,久坐,高脂饮食等等,都有可能导致心脏不堪重负,冠状动脉出现应激性痉挛,从而出现猝死的发生。
小王的妻子反应,这段时间小王总是说胸口痛,闷,心慌不适,自己虽然多次督促他去医院看看,但小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30岁,而立之年,上有老下有小,为了整个家庭,小王拼命工作,最近更是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医生说,这是典型的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研究发现,与体力活动者相比,脑力活动者更容易出现猝死,所以一些互联网工作人员,医生,创业者都是高危群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即便工作再忙再累,也得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尤其应该保证科学的水面。
如果你感到身体一直很疲倦,乏力,经常胸口痛,胸闷,心悸,睡眠质量很差,那么就应该引起重视,很多时候它们可能是猝死发生前的征兆!
睡觉,本是补充体力的最好方法,可是,失眠似乎一直都是永远的热门话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看起来在不远处,却又扑朔迷离。
不知道是是夜太美,还是熬夜“罪过”,或者是是日有所思,夜半三更正是进入梦乡之际,篇篇你就难以入睡。失眠之夜,异常漫长,到底怎么面对呢?
躺在床上心烦意乱、翻来覆去的人大有人在,明明很困很累,却睡不着,好不容易进入梦乡,突然又早醒…或者很容易睡着了又醒过来,这种情形反复来回,但你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失眠的“根源”终于找到!这1原因是“罪魁祸首”!
中医认为,失眠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阳不入阴。
要想理解也不难,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夫妻之间本是应该恩爱和睦的,但是如果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就会经常吵架,导致感情不和睦。
古籍《黄帝内经》中对此也有描述,概括来说就是,阴阳本来应该很协调,各行其道,如果一旦发生错乱,则不能顺利交合,从而出现阳不入阴的情况。
我们人体表面有卫气在运行,卫气在人体表面不断的行走,固摄着人体的阳气。
一般来说,白天卫气是行在人体的阳分里,晚上则会行在阴分里,当我们需要休息时,也是阳气入到阴经时,一旦卫气在阴经中行走完,我们自然而然就会醒来。
而如果由于经常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暴饮暴食等,整个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导致阳气入不了阴,从而出现失眠的情况。
下面几条症状,你有3条以上中枪,你也要警觉了!
1、每晚很难入睡,睡着时间超过30分钟;
2、晚上睡眠很浅,经常自然醒来,且次数超过2次;
3、时睡时醒,总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4、白天爱打哈欠,昏昏欲睡,注意力难集中;
5、睡着爱做梦,不管睡多久,起床后都感觉很累;
6、皮肤晦暗、长痘,黑眼圈明显;
7、经常心慌气短、脾气暴躁,爱发火;
8、脱发严重、长白发;
9、经常口干、口苦、口臭。
长期失眠睡不好,身体会遭受这几种危害!
长期失眠,睡眠不足的人,不仅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
为了摆脱失眠,一些人盲目使用安眠类药物来助眠,但我们不得不忽视的是,长期服用,不仅导致药物上瘾,同时还会损伤肝脏,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好找中医,辨证论治,才能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中医称它为“失眠第一方”!每晚睡前喝1杯,呼呼睡到大天亮
对于失眠的治疗,中医向来都主张,失眠在于补,而不在于治,只有五脏协调了,气血充足了,失眠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解决,而且,对于失眠的治疗,食补优于药补。
酸枣仁:被称为“东方睡果”,常服能宁心安神,镇静催眠、增强免疫,《金匮要略》中也有记载:"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但中医有云:单方不成药,最好对症搭配其他食材,助眠效果会加倍。
建议准备:酸枣仁、百合、核桃、大麦、佛手、大枣、桑葚、莲子、茯苓、甘草等食材,科学配比,烧开水后冲泡5分钟,每晚睡前2小时喝,能镇定安神,促进睡眠,调节心烦气躁。
打呼噜,这个看似无害的睡眠现象,却隐藏着诸多健康隐患。它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 打呼噜的常见原因
1. **鼻部问题**: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部疾病会导致气流受阻,引发打呼噜。
2. **咽喉问题**: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等咽喉疾病会导致咽喉狭窄,影响呼吸。
3. **肥胖**: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导致气道狭窄,容易打呼噜。
4. **睡眠姿势**:仰卧位睡眠容易导致气道塌陷,引发打呼噜。
5. **遗传因素**:打呼噜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 打呼噜的危害
1. **影响睡眠质量**:打呼噜会导致睡眠中断,影响睡眠深度和睡眠质量。
2. **引发呼吸暂停综合症**:重度打呼噜可能引发呼吸暂停综合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引发高血压**: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引发高血压。
4. **引发心脏病**: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引发心脏病。
5. **引发糖尿病**:打呼噜会导致夜间缺氧,引发糖尿病。
### 如何预防和治疗打呼噜
1. **改善睡眠姿势**:尽量采用侧卧位睡眠。
2. **减轻体重**:肥胖者应减轻体重,改善气道狭窄。
3. **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会加重打呼噜症状。
4. **避免使用镇静剂**:镇静剂会加重睡眠呼吸抑制。
5. **就医治疗**:重度打呼噜者应就医治疗,如使用呼吸机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特别是心脏功能,更容易出现问题。而猝死,就是由于心脏问题突然发生,导致生命终止的一种疾病。就像一颗隐藏在体内的“炸弹”,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的爆炸。
那么,如何预防猝死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猝死的原因。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从而引发猝死。
为了预防猝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因此要戒烟限酒。
4.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
5.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影响心脏健康,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6. 定期体检:通过体检可以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疗。
7.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除了以上预防措施,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猝死风险。
2. 避免情绪激动: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3.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猝死风险。
4. 避免饱餐后立即运动:饱餐后立即运动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猝死风险。
5. 避免寒冷刺激:寒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猝死,保护自己的健康。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泵血,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心脏也可能出现问题,影响身体健康。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常见心脏疾病
1.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这种疾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 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等。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心律失常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预防和治疗
1.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可以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心脏疾病,并及时进行治疗。
3. 药物治疗:对于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常见的药物包括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等。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心脏疾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术等。
总结
心脏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了解心脏疾病的种类、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维护心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猝死,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它代表着生命的突然终结。据统计,男性十大死因中有四项与饮食有关,包括癌症、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糖尿病。为了降低猝死风险,以下这些食品对男性健康有益,建议男性朋友多多摄取。
1. 西红柿: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和钾,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蛋白质,强健血管,降低血压。
2. 黄豆:黄豆富含植物性荷尔蒙,对男性有益,可以改善骨质流失,补充卵磷脂,提高记忆力。
3. 南瓜子:南瓜子富含维生素E,可以抗老化,改善摄护腺肥大症状。
4. 胡萝卜:胡萝卜富含B-胡萝卜素和钾,能提升身体抵抗力,抑制细胞恶化,降低血压,预防癌症。
5. 海鲜:海鲜富含锌,可以提高性能力,滋养强身。
6. 大蒜:大蒜具有杀菌力,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提供维生素B1,促进醣类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提升免疫力,预防癌症。
7. 高维生素C食物:维生素C可以增加精子数量和活动力,对抗压力。
8. 全麦面包:全麦面包富含维生素B群,可以维护神经系统稳定,增加能量代谢,对抗压力。
9. 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避免疲劳、反应迟钝。
10. 深海鱼: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11. 绿茶:绿茶富含维生素C、谷氨酸、天冬氨酸、氨基酸等,可以预防感冒、美肤、抗老化、提升免疫力、利尿、消除压力。
12. 红酒:红酒中的多酚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动脉硬化,对抗痴呆症。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的普及,猝死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将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两名大学生猝死的事件为例,分析猝死的原因,并提醒人们在参加高强度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健康检查。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两名大学生在比赛中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这两名大学生在赛前并未进行充分的健康检查,且在比赛中出现身体不适时,未能及时得到救治。
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突然功能障碍,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疾病、脑部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在运动中,由于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引发心脏疾病,从而引发猝死。
为了避免猝死事件的发生,人们在参加高强度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健康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压、血糖等检查。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做好热身运动,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
2.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3. 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5. 参加运动前,最好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总之,为了自身的健康安全,人们在参加高强度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健康检查,并注意以上几点,避免猝死事件的发生。
猝死,又称急死或暴死,是指看似健康的人因突发疾病而突然死亡的现象。了解导致猝死的原因对于预防猝死至关重要。
一、不良生活习惯
1.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 长期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酗酒:长期饮酒会损害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4. 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5. 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二、疾病因素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增加猝死风险。
3.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5.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增加猝死风险。
三、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
4.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降压治疗。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肥厚型心肌病,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疾病,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它究竟是先天性的吗?这篇文章将为您揭开肥厚型心肌病的神秘面纱。
肥厚型心肌病,顾名思义,是指心肌肥厚的一种心脏疾病。它并非后天性疾病,而是出生时就存在的。这种疾病具有遗传性,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如果家族中有患病者,那么后代患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是心室非对称性肥厚,根据流出道是否有梗阻,可以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这种疾病在青少年和运动员中较为常见,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线索。通过家族史的询问和相关的检查,可以早期明确诊断。确诊后,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β受体拮抗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为主,可以减轻流出道的梗阻。手术治疗则针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通过手术切除肥厚的心肌部分,改善心脏功能。
肥厚型心肌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此外,对于有肥厚型心肌病风险的人群,应限制参加剧烈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
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需要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做好预防和治疗,才能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健康。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许多患者都会出现胸痛症状。然而,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那些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
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往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重视,认为没有明显不适就是健康的。但实际上,这类患者的风险程度更高。他们可能以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后果就医,此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效果也不理想。
对于无症状冠心病患者,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4. 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5. 积极参与心血管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冠心病患者并非都会胸痛,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脏病,它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肌肉缺氧。虽然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
一些冠心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绞痛症状,这给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带来了困难。临床上,医生更喜欢有明确症状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更容易及时就医,从而降低风险。然而,对于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风险反而更高。这些患者往往对疾病缺乏重视,一旦出现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和预后往往不佳。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尽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冠心病风险。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建议:
1.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冠心病风险。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
6. 积极治疗: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
总之,冠心病并非都会表现为胸痛,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冠心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性爱,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增进夫妻感情,还能带来愉悦的心情。然而,若在错误的时间进行性生活,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据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男科主任医师鲍身涛介绍,以下7个黑色性爱时间,需要尽量避免:
1. 酒后
饮酒后,尤其是饮用大量烈性酒,会导致男方阴茎勃起不坚或早泄,影响性生活和谐,甚至引发猝死。
2. 病中
生病时身体抵抗力低下,性敏感度降低,影响性生活质量。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更不可进行性生活,以免传染给爱人。
3. 疲劳时
性生活消耗一定的体力和精力,精神或身体疲惫时过性生活往往达不到高潮,收不到双方满意的效果。
4. 心情不快时
情绪不佳时勉强过性生活,不仅得不到性生活的和谐,还会使情绪不佳的一方产生反感,甚至导致性功能障碍。
5. 太饱或饥饿时
饱食后胃肠道充盈并充血,大脑及全身其他器官的血液相对供应不足,故不宜在刚刚吃完饭后就过性生活;而饥饿时人的体力下降,精力不充沛,此时过性生活,往往也不易达到满意的效果。
6. 产后
产后过早地进行性生活,很容易造成子宫复旧不良和子宫出血。一般来讲,产后第6—8周后才能逐渐恢复性生活。
7. 黎明前
双方都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使机体平衡失调,降低抵抗力;双方也会因过度疲劳而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