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充分重视心房颤动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控制

充分重视心房颤动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控制
发表人:胡大一

文章首发于 | 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现在但凡心房颤动患者到医院就诊,很快直接得到的答案是:射频消融手术。一次失败或术后很快复发,就二次手术,二次不行,干三回。常说好事不过三,但我也见到一位患者在中、日、美和加拿大先后接受6次消融手术。我劝他不再去上台第七次被手术,帮他学会管控心律,消除对心房颤动和手术反复失败带来的焦虑与失望,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好高血压,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治疗心房颤动与冠心病一样,现在也是“火烧中段”,走火入魔地反复射频,前不防,后不管。

 

 

最近,美国心脏协会发布“关于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科学声明中,最精彩的论述是“现有证据提示,改变或控制肥胖、缺乏适度运动、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糖尿病及戒烟限酒,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一级预防)或发作(二级预防)的负担,其疗效程度可能超过射频消融手术或其他有创伤的治疗手段。”

 

即使有明确适应证(药物治疗无效、发作频繁、有明显症状)接受射频消融的患者,如果术后有相关的多学科团队帮助指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也将增加手术治疗的效果。

 

这些措施包括:肥胖或超重患者至少应将体重从基线水平下降10%;注意筛查和积极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严格限酒。

 

含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茶,不增加心房颤动风险。甚至有研究提示,这些饮品可能有轻度益处。

 

很多心房颤动患者不敢运动或不了解如何适度运动。

 

首先要强调,心房颤动不是“静养”,而是“动养”,即提倡运动;

 

 

第二,运动应适度。适度的中等程度有氧运动可预防或减少心房颤动发作。但过于剧烈的高强度运动反而适得其反,可能增加心房颤动发生或发作。职业运动员的心房颤动发病率比年龄匹配的对照人群增加5倍。

 

多种形式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提高平衡能力的运动的效果更好。并且鼓励心房颤动患者做体脑并用的运动,例如瑜伽、太极拳和气功。

 

计步器、手环或手表等穿戴设备,以及手机的微信运动,可有助于改变患者缺少运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每日运动的目标,并循序渐进。例如开始可设定日行5000-6000步,逐渐增至日行万步路或更多。前段时间有微信上推出一条很吸引人眼球但混淆视听的信息,说日行万步路是企业的市场营销提出的。今天,我为此正名,AHA的科学声明提出>10000步。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中老年人要注意预防心律失常的出现。对此疾病,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其中保证自己充足的睡眠质量非常的重要,同时也应该重视体检,哪怕患有了心律失常,也可以获得尽快的治疗,以免产生并发症。


    很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其实在生活中并不会出现心慌或者是胸闷等这一些典型的症状,往往在体检的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已经患有了心律失常,所以说,为了让自身的健康获得保障,我们一定不可以忽视体检,那么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怎么样才能够预防心律失常的出现?

     


    1,很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其实并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体检。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很有可能会引起猝死,特别是在严重疲劳的状态下更加会引起心律失常。


    2,在发现心律失常之后,我们必须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不可以随意的服用药物,或者是在看到自己病情有所好转之后也不可以停止药物服用。


    3,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运动一定要适量运动量越大,其实对于身体也并不是拥有一定的好处,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最好是选择散步或者是打太极拳,着一些比较柔和的运动。


    4,要想减少猝死的几率,那么一定要避免冷热的刺激,同时也应该小心感冒的出现,洗澡的时候不可以水温过高或者是过低。


    5,在生活中也应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减少喝咖啡或者是浓茶,同时也不可以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

     


    6,要想预防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猝死几率,那么一定要减少过量的喝酒,同时也应该戒烟,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我们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现象,让我们因此而出现心脏异常。


    7,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长期的劳累就可能会增加心率失常出现的几率。


    8,和人接触的时候一定要宽容的对待,避免自己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如果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就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出现。


    9,要想达到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那么首先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原发疾病,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完全文,我们对于如何预防心律失常有了相应的了解,为了让自身的健康获得保障,那么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并没有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来说,也应该重视体检,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这是对于我们人体的生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必须要及时接受治疗。

  • 当代社会,各种疾病不断在我们的身体上演。不管我们得到任何疾病,都应该及早的进行治疗,而且也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选择更利于疾病恢复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也是这样,好好的休息和睡眠才有利于心脏的。

     


    心律失常患者如何休息睡眠,这个问题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睡好觉,没有休息好的话,就会加重我们的心脏负担,导致更加严重的症状产生,甚至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所以心律失常的患者一定要学会如何休息。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同时也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心律失常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的问题。


    确保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心脏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很多心律失常,都是因为长期睡眠质量差而导致的,想要保证有一个好的睡眠,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我们的睡眠环境要安静,嘈杂的环境是不利于我们休息和睡眠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休息时的场所要安静。另外在睡觉之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少喝一些刺激性的饮品,比如收浓茶和浓咖啡,这些饮品当中的成分都会刺激我们的神经,使大脑兴奋度提高,影响到睡眠质量。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律失常的患者们也要注意很多方面,才能够保证心脏的健康。

     


    心律失常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的疲劳,长期过度疲劳会导致我们的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脏疾病的产生,对于已经得了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更是如此,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于心脏健康才有好处。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律失常的患者们还要注意的是,尽量采用右侧卧的睡姿,也有助于减缓心脏压力,降低其他症状产生的几率。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心律失常患者应该如何休息和睡眠,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了解这些知识的,如果不注意日常休息和保养的话,我们的心脏就会不堪重负,特别是晚上睡眠质量差,难以入睡的话,就会使我们的心脏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甚至会引发猝死,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对心脏的保养。

  • 高压人群一定要注意可能会患上心律不齐这样的疾病。由于不规律的作息习惯是引起患病的主要原因。当我们受到较大的外界压力时就很容易对我们的心脏搏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很容易引起心律不齐。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心律不齐会带来什么危害吗?


    高压人士是心律不齐的高发人群,这通常是由高压人士不健康作息引起的。外界压力和刺激很容易影响心脏搏动,当控制心脏搏动的电信号遇到延迟或者阻滞的时候,就会发生心律不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产生心脏电信号的特殊神经细胞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心脏电信号在心脏中不能正常传递。心脏的其它部位开始产生电信号、或者将来自特殊神经细胞的电信号异常传播,都会干扰心脏的正常搏动,从而造成心律不齐。

     


    引起心律不齐的原因还有压力、抽烟、酗酒、活动过量、吸食毒品(比如可卡因或安非他命类毒品)、服用某些非处方药物、咖啡因或尼古丁摄入过量等。


    很多人都有心律不齐。心律不齐的定义是:心脏病变导致心脏博动异常的病理现象,“心律不齐”指的是你的心跳或快或慢,超过了一般范围。


    心律不齐的危害主要有:1、心律不齐可使血液循环失常: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2、心律不齐较严重可致窦性停博、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出现心动过速综合症(又称慢-快综合症)。3、心律不齐可导致猝死:发生猝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心律不齐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症状,轻微的心律不齐仍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严重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齐,多伴有一些症状,常见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四肢发冷、抽搐、昏迷等。

     


    如心律不齐来得迅猛,且发作时间持续较长或发作频繁,每分钟早搏超过5次以上,多表示病情较重,应及时就医。来势不急、持续时间又短,或发作次数少,则多表示病情较轻,可以观察一段时间。本病患者的年龄和病史。一般情况下,如心律不齐发生在年轻人或壮年人身上,以功能性较为多见。老年人心律不齐,则多见于器质性病变。另外,已经确诊为各种传导阻滞、房颤、室性频发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如再发生心律失常或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同时出现其它新的症状,则提示严重,应马上就医。


    当心律不齐发作时持续时间短,发作次数较少时,我们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可是当心律不齐持坚时间较长发作频繁时我们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老年人,年轻人都可能会因各种原因患上心律不齐,所以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冠心病患者应长期服药治疗。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病情严重的冠心病患者是有猝死的可能性的,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懂得一些注意事项,尤其是在饮食和运动量上,专家介绍:多吃蔬菜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在平时患者应该随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遇事不急不慌,以下是详细介绍。


    1:忌生气、发怒


    过分激动、紧张,特别是大喜大怒时,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可促使小动脉血管异常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增强,使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2:忌口腔不卫生


    如果口腔不卫生或患有牙周炎等牙病,口腔中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及链球菌就可能血液循环,使小动脉发生痉挛或血栓,导致心肌梗死。


    3:忌严寒和炎热


    严寒季节,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此外,寒冷还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因此,冠心病患者冬季外出时要注意保暖,早上刷牙、洗脸时应用温水,洗衣洗菜时,不要将手长时间泡在凉水里,在炎热的夏季,人体血液循环量大幅度增多,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加重心脏的额外负担。

     


    4:忌缺氧


    冠心病患者要经常对居室环境通风换气,当胸闷或心前区不适感时,除服用急救药外,应立刻缓慢深吸气,家中备有氧气瓶的,可吸氧几分钟,可以缓解心绞痛。


    5:忌脱水


    由于老年人特别是冠心病患者的血粘度都有所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缺血或脑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6:忌烟酒


    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3倍,过多的酒精还可使心肌耗氧量增高,加重冠心病。


    7:忌避免负荷运动


    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运动应量力而行。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心脑血管急剧缺血或缺氧,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


    8:忌过饱


    过饱可加速心脏负担,还可以导致血管痉挛,甚至发生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平时应少量多餐,尤其晚餐只能吃到七、八分饱。


    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瘦的猪肉,牛肉等,不要吃猪油,黄油,鸡油,因为这些食物含有脂肪比较多,还有严格的戒烟戒酒,可以随时吃一些洋葱、大蒜、扁豆及绿色蔬菜等。

  • 冠心病是常见病,高发病,也是危及我国居民健康的杀手之一。

     

    冠心病分分型,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心律失常型,猝死型,无症状型,而在这些分型中,有许多冠心病都会出现心肌梗塞,所以,一旦发现冠心病,怎样预防心肌梗塞,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也是避免冠心病威胁我们生命安全的重中之重。

     

     

    其实,冠心病如何预防心肌梗塞,在冠心病的指南中已经有明确的指导,因为一旦发现冠心病,为了预防冠心病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就是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而在内科学教材中,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有着明确的指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BCDE,二级预防的ABCDE已经成为预防冠心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金标准,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先来认识一下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

     

    咱们就一项一项来解读一下,怎样做到ABCDE来预防冠心病出现急性心血管事件?

     

    A.阿司匹林(Aspirin)和(anti-anginal therapy)抗心绞痛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一旦确诊冠心病,阿司匹林和ACEI类药物,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功不可没,只要没有禁忌症,这两类药物都需要使用,而且建议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主要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可明确的减少心血管事件;anti-anginal therapy抗心绞痛治疗可改善冠心病的生活质量,但有资料显示,抗心绞痛治疗不可改善冠心病的预后,但ACEI则相反,ACEI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可抑制心肌重构,减少心脏重塑,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疾病的发展。

     

    B. 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和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目前已证实,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明确的改善冠心病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在一旦确诊冠心病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禁忌症,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也不可或缺。而控制高血压,其意义就无需多言,高血压本身是一个疾病,也是导致冠心病的常见诱因之一,确诊冠心病,如果不控制血压,那么冠心病的急性事件会大幅上升。

     

    C.血脂控制(Cholesterol)和戒烟(Cigarettes)。

     

    血脂控制,主要是控制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和达标,可以有效地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而且最新的美国和欧洲指南,包括我们的指南也明确的指出,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无需考虑胆固醇水平,所以,一旦确诊冠心病,即使胆固醇正常,也要使用降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而抽烟是明确的冠心病高危因素,如果不能戒烟,冠心病确诊后,其急性心血管病事件会成倍的增加,所以,戒烟是冠心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D.合理饮食(Diet)和控制糖尿病(Diabetes)。

     

    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所以才有了合理饮食的提出,低盐低脂饮食,可改善和减少冠心病的发病,一旦确诊冠心病,提倡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少吃肉蛋,才能减轻心脏发病风险。糖尿病史冠心病的一大罪魁祸首,糖尿病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其十年内心血管发病风险会成倍的增长,所以,控制好血糖,才能减少冠心病。

     

     

    E.运动(Exercise)和健康教育(Education)。

     

    确诊冠心病后不是不能运动,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处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确诊冠心病后,合理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生活质量,也是减少冠心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仅是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还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生活习惯等等等,只有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避免更多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做到了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心梗发生的基础,如果不能做到以上这些,仅仅靠一个想法或者是一个保健品,是不可能把心梗拒之门外的。

     

    亲,赶快行动起来吧!

     

  • 据统计,心脏病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据报道,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某种类型的心脏病。多数情况下,死亡都是突然发生的,即使病人已经生病一段时间。大部分有严重心脏和血管疾病的病人,都会患上一系列疾病,如心脏病或心脏衰竭。

     

     

    关于心脏疾病,最可怕的是统计数字,因为它发生得很快,没有任何警告,任何人都可能遇到,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心脏病发作。遗憾的是,大多数心脏病患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些症状。所以了解如何预防心脏病是很重要的。幸好,只需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了解任何心脏疾病,并通过改善心脏健康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心脏病怎么预防?

    答案很简单:去看医生!对心脏病进行筛检并不有趣,因此大多数人拒绝去做筛检,甚至是那些已经有心脏病症状的人。实际上,不管感觉好不好,都需要去诊所或医院,因为很难自己判断心脏病的症状。而且,如果不加以治疗,这些症状就不会就此消失啊!

    心脏疾病风险

    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疾病,被认为是心脏疾病和心脏病发作的最大风险因素,在病情恶化和恶化之前,它们常常不被发现。假如你现在出现上述任何症状,无论你多么害怕去医院或诊所,还是要勇敢面对,马上就医。

    心脏监测和检验

    通过常规的检测,可以轻松而快速地发现一些较明显的心脏病症状,如胸闷、胸痛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医生会推荐更多的检查和治疗,比如压力测试,冠状动脉重建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

     

     

    但并非所有看诊的病人,都能被证实患有心脏病,医生也可以为预防心脏病提供有用的建议,例如,与病人交谈时,医生可以确定病人需要调整的最低危险因素,以减少心脏病的危险。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重要的。

    心脏病怎么预防?长期以来,最好的答案莫过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医生们也会这样建议。甚至那些没有心脏病症状的人也能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获得很大益处。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压力,戒烟,定期运动和健康饮食,健康饮食包括限制盐的摄入,完全禁止或适度饮酒,以及保持健康体重。

     

    在检查时要主动,绝对是一件好事,同时要配合健康饮食,去控制已经出现的症状,能使你远离心脏病的发作。

  • 外周动脉疾病(PA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在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PAD在肢端都可能发生,在下肢和颈动脉更为常见。大约50%的PAD患者没有症状,患有PAD与躯体功能下降、心血管发病率增加和死亡率增加相关。

     

    在过去,PAD的药物治疗缺乏高质量文献证据,随着时间的进展,研究者们基于冠状动脉疾病(CAD)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亚组分析,逐渐摸索出了PAD的药物治疗策略。近年来,也陆续出现了专门针对PAD患者的研究。下文总结了PAD患者危险因素管理(二级预防)中的药物使用建议。

     

    降脂药物

    对于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欧洲、加拿大和美国指南一致支持使用他汀类药物。欧洲和加拿大指南支持基于目标的治疗方法,重点是将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50%或降至2.0mmol/L以下;欧洲指南为1.4mmol/L。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时未达到LDL-C目标水平时,应考虑其他降脂药物。

     

    4S试验(N=4444)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使用他汀奠定了基础。4S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辛伐他汀(10-40mg)使间歇性跛行降低了38%(RR=0.62,95%CI 0.44-0.88)。2007年心脏保护研究(HPS)纳入20536名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有高风险)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40mg辛伐他汀或安慰剂,主要结局是5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PAD患者的亚组分析表明,辛伐他汀治疗可使MACE发生率降低78%(RR=0.22,95%CI 0.15-0.29)。2014年,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他汀治疗PAD患者,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和非致命性卒中发生率,心肌梗死和MACE的发生率也有降低趋势。

     

    FOURIER试验调查了依洛尤单抗在已接受优化降脂治疗(高剂量他汀+/-依折麦布)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成人患者中的效果。结果显示,依洛尤单抗与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相关,依洛尤单抗组的LDL-C中位水平为0.78mmol/L,并且没有相关的安全问题。对有症状的PAD患者进行的亚组分析发现, 依洛尤单抗可降低PAD患者的MACE发生率。对于没有心肌梗死或卒中病史的有症状PAD患者,MACE的发生率也降低了。因此,即使PAD在早期阶段和那些没有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加用依洛尤单抗也可能有益。

     

    降糖药物

    对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伴糖尿病患者, 指南建议血红蛋白A1c(HbA1c)的治疗目标为7.0mmol/L,并推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因为它们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支持PAD患者血糖管理的大部分证据来自评估高血糖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UKPDS研究的亚组分析发现,HbA1c每增加1%,PAD风险会增加28%。EUCLID试验的亚组分析显示,HbA1c每增加1%,MACE风险增加14.2%。然而,研究最佳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强化血糖控制并未降低PAD风险。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在有心血管风险的糖尿病患者中显示出治疗前景,但对PAD患者结局的影响尚不清楚。来自EMPA-REGOUTCOME试验的1431名PAD患者的亚组分析发现,恩格列净可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同时MACE和下肢截肢率无显著降低。然而,卡格列净的心血管评估研究(CANVAS)发现,心血管风险高的糖尿病患者截肢率显著增加。

     

    Harmony Outcomes和EXSCEL试验评估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PAD患者中的作用。Harmony Outcomes研究显示,阿必鲁肽与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MACE发生率降低相关;然而,在PAD亚组中没有发现差异。EXSCEL试验评估了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MACE的影响,结果显示有获益趋势,但PAD患者的亚组分析发现MACE没有显著降低。总的来说,调节葡萄糖似乎是降低PAD风险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尚无特定药物的选择推荐。

     

    降压药物

    对于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伴高血压患者, 加拿大指南推荐收缩压目标<120mmHg,而美国和欧洲指南推荐收缩压目标<130mm Hg,舒张压目标<80mm Hg。加拿大指南推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作为所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然而,美国和欧洲指南仅推荐将这些药物作为高血压和近期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线治疗。

     

    人们普遍认为高血压会导致PAD的发生,但很少有研究涉及靶向治疗。ABCD试验的PAD患者亚组研究显示,相比常规治疗的患者,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减少。HOPE试验的PAD患者亚组分析发现,踝肱指数<0.9是不良结局的较强预测因子;踝肱指数<0.9的患者,接受雷米普利的绝对获益是踝肱指数正常者的两倍。总体而言,血压管理是降低PAD患者MACE发生率的重要干预措施,然而,具体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目标仍有待确定。

     

    有症状PAD患者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

    PAD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是2002年的ATC荟萃分析。该荟萃分析比较了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与安慰剂的效果。研究证实, 对于有症状的PAD亚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MACE发生率

    2007年,CLIPS研究在366名PAD患者中比较了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的疗效。结果显示, 阿司匹林与MACE显著降低相关。EUCLID试验研究了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对有症状PA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3885名患者中,30个月时的MACE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总而言之,这些研究表明, 抗血小板单药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对有症状的PAD患者有益

     

    无症状PAD患者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

    2008年POPADAD试验和2010年AAA试验旨在评估阿司匹林在无症状PAD患者中的疗效。POPADAD试验 未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PAD患者复合终点发生率会降低(包括冠心病或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卒中、因严重肢体缺血导致踝上截肢)。AAA试验也未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PAD患者MACE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鉴于上述研究结果, 不推荐对无症状PAD患者进行抗血小板单药治疗

     

    参考文献:

    CJC Open. 2021;3(7):936-94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部。

  • 对于心律失常这种疾病,很多人都闻风丧胆。

     

    因为这种疾病会使得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遭受很大的折磨,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那么,心律失常的预防保健方法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们专家的介绍,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


    (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人对自己的心律失常治疗摸索出一套自行控制的方法,当发生时用以往的经验能控制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发作后立即用刺激咽喉致恶心呕吐,或深呼吸动作,或压迫眼球可达到刺激迷走神经,减慢心率的目的,也能马上转复。


    (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病人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


    (5)定期检查身体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不做剧烈及竞赛性活动,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不从事紧张工作,不从事驾驶员工作。

     


    以上这些就是专家在心律失常的预防保健方面给大家提出的一些建议,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大家只有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免受疾病的困扰。

  • 冠心病目前已经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国目前有2.9亿的冠心病病人,相当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有冠心病,可见其发病率之高。

     

    一旦确诊心血管疾病,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第一,按时服药,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患病,不管是不是冠心病,可一旦患病,对于冠心病来讲,吃药是所有治疗的基石。不管你是搭了桥,还是你放了支架,也不管你是不是已经没有症状,只要患病,均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和调脂稳定斑块药物他汀。

     

    而这里的吃药,是不需要考虑是否有症状,血脂是否正常,支架是否做的好,桥是否搭的好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不是拒绝吃药的理由。

     

    第二,低盐低脂饮食,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原来一年吃不到的大鱼大肉,现在成了我们每日都能吃到嘴的再平常不过的食物。饮食水平的提高,和冠心病的高发绝对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

     

    正是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等生活习惯,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而反其道而行之,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第三,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熬夜,不运动等,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诱因!

     

    生活水平好了,不良生活习惯也就多了,原来可以走的路现在开车了,原来可以干的活现在有机器了,原来喝不到的酒现在有钱买了,原来需要经常看的东西现在有监控了......

     

    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一旦罹患冠心病,改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第四,积极控制原发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原来少见的疾病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疾病,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元凶之一。

     

    一旦确诊冠心病,控制好这些诱发冠心病发病的元凶,就更加时不我待,因为已经罹患冠心病,再不控制好导致冠心病的这些元凶,只会让我们在冠心病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五,保持良好心态,减少因心理疾病加重冠心病的可能!

     

    抑郁、A型性格等均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一旦罹患冠心病,正确认识冠心病,正确对待冠心病,正确处理冠心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来之则安之,冠心病不会因为你的恐惧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你的无视而消失,更不会因为你的紧张而消失,正确的认识他,可以减少冠心病的相关风险。

     

    最后,切勿盲目相信广告和偏方

     

    市场经济,唯利是图好像是大多数人的共性!漫天飞舞的广告,到处存在的偏方,稍不留神你就会发现,原来好多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和偏方,都是那么的神奇。花钱少,好实施,简单易行,貌似是这些东西的共性!

     

    这么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真的有效,在打造健康中国的当下,国家和医院,又或者是医生们早就把这些东西推广实施了,还轮得到在民间偷偷盛行?

     

    把药吃好,把药吃好,把药吃好!陈大夫只能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吃好药的同时再进行各式各样的养生或者是保健都可以。

     

    任何以停药为代价的养生和保健都是耍流氓!

     

    药物的调整需要谨遵医嘱!切勿擅自停药加药!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缺少锻炼可以说是万病之源,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的坐姿,不仅会导致肥胖问题,而且还会增加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如心脏疾病。但是,对于那些早已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与一般人相比,在锻炼时更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需要特别的关注,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掩盖锻炼的重要性。

     

     

    同时也发现接受运动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和发病率都降低了20~25%。除冠状动脉疾病外,这项研究还指出,心脏衰竭的病人还可以从锻炼中获益。

    心脏疾病应该如何锻炼?

    一般而言,心脏疾病患者若因心肌梗死、心脏衰竭等病症或症状而接受手术治疗,则需透过康复科医生制定心脏康复计划,协助病人改善心脏功能,维持心血管健康。

     

    如心脏疾病人没有因为心脏疾病而进行手术,或没有急性症状,如心肌梗死,建议先和医生探讨合适的运动方式,但不必进行心脏复健。

    心脏疾病运动守则

    锻炼次数:建议心脏疾病患者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时间35-一个小时左右。

     

    动作强度:感觉有点喘息,不会唱歌,但是仍然会说话。

     

     

    锻炼心率:推荐达到目标心率。其公式为60~80%×(最大心率-静息心率)+静息心率,其结果为目标心率。当最大心率和静息心率分别为160和60时,目标心率会在120~140之间。

     

    因个人体质不同,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如发现自己不能达到目标心率,或对自己的心肺状况有疑问,可向医生咨询。

     

    从大方向来看,有氧运动比较适合心脏病病人进行,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过程中的安排可参考下面的内容:

     

    保持身体温暖5~10分钟。

     

    锻炼35~一个小时。

     

    休息5~10分钟。

     

    保持身体足够暖和有助于身体进入运动状态,减少抽筋或拉伤的可能性。锻炼后不要马上一屁股坐下来,做一些放松的运动可以让身体逐渐降低心跳和血压。

     

    锻炼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患者本身没有锻炼习惯,可能要在开始时连续锻炼30分钟,建议每次锻炼10分钟,每天锻炼3次,以30分钟为宜。

     

    只需保持锻炼习惯,心肺能力也会逐渐提高,让你在锻炼中更能游刃有余。但是,别忘记定期回诊来跟踪心脏状况,和医生探讨自己的运动情况,这样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心脏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房颤进行诊断和治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于2012年发布了新版房颤管理指南。与2010年版相比,新版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

    首先,在预防卒中方面,新版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该评分系统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不需要接受抗凝治疗的低风险患者,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抗凝治疗。此外,指南还强调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在预防卒中方面的优势,推荐在大多数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优先使用NOACs。

    其次,在药物治疗方面,新版指南对多种药物进行了更新。例如,维那卡兰作为一种新的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发作时间较短或心脏手术后房颤患者。此外,指南还对决奈达隆的使用进行了修改,明确指出其适用于维持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但不能用于永久性房颤和心力衰竭患者。

    此外,新版指南还强调了导管消融在治疗有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重要性。对于既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总之,2012年ESC房颤管理指南的更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有助于降低房颤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不规则跳动,心室率也相应加快。当阵发性房颤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

    针对阵发性房颤发作,首先需要控制心室率。常用的药物包括西地兰、倍他乐克和地高辛等。西地兰静脉注射可以快速减慢心室率,适用于急性发作的患者。倍他乐克和地高辛则可以口服,适用于慢性患者。

    此外,对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还需要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还包括射频消融手术。该手术通过电击的方式破坏心房内的异常电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治愈房颤的目的。

    为了预防阵发性房颤发作,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其次,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此外,还要注意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心率和心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然而,幸运的是,房颤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的。

    药物治疗是治疗房颤的主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胺碘酮、美托洛尔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室率,减少心脏的负担。此外,还需要联合应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华法林,以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中风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手术也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射频消融手术通过精确地破坏产生房颤的电信号传导路径,从而消除房颤。手术的成功率较高,术后患者的心律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都有助于控制房颤。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注意监测自己的心率,一旦出现心跳过快、过慢或是不规则的情况,应及时就医。此外,患者还应该定期进行体检,以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

    房颤的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心脏病等。控制这些原发疾病,对于预防和治疗房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房颤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 心脏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除了情绪激动、大量饮酒、剧烈运动、饮浓茶咖啡以及手术后等常见诱因外,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引发房颤。

    房颤的发生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依次收缩,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然而,当心脏出现房颤时,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节律,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导致心室收缩不协调,从而引发心跳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等症状。

    针对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心室率,减轻症状,预防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则针对房颤的根源,通过射频消融等手段消除异常电信号,恢复正常心律。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预防房颤至关重要。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情绪波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值得注意的是,房颤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充分了解房颤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总之,了解房颤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合理的保养,可以有效控制房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房颤,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年轻人房颤的病因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房颤病史的年轻人,更容易患上房颤。遗传因素可能与心房结构异常、离子通道异常等因素有关。

    2. 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病,可能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引起房颤。例如,二尖瓣狭窄可能导致心房负荷加重,引发房颤。

    3. 其他疾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房颤。这些疾病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律失常。

    4. 老龄化: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导致房颤发病率增加。老年性房颤可能与心脏退行性病变、心功能下降有关。

    5.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饮酒、吸烟、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房颤风险。

    6. 特发性心房颤动:部分年轻人房颤原因不明,可能与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等因素有关。

    了解房颤的病因,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年轻人应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房颤。

  •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治疗房颤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电复律治疗等。

    对于轻度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通常是首选。常见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室率控制药物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难治性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不佳,此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电流传递到心脏特定区域,破坏产生异常电信号的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电复律治疗则是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心律。

    心房颤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因此,在治疗房颤之前,首先要找到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控制血压、血脂等,甲亢患者需要控制甲状腺功能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等,都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加重。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房颤的疾病。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在医生的帮助下,患者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并积极进行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

  • 心房颤动,这个看似陌生的名词,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过慢,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据台湾脑中风学会统计,目前台湾约有20万心房颤动患者,每年因心房颤动导致的中风病例高达1万人。

    心房颤动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严重者可引发中风、心脏衰竭甚至猝死。那么,心房颤动是如何导致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在台湾,65岁以上人群的心房颤动发病率约为5%,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更是接近10%。此外,男性发生心房颤动的几率略高于女性。

    心房颤动的典型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然而,由于心房颤动的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往往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尽早确诊。

    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心率和节律,预防中风等并发症。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等。此外,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也为心房颤动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应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此外,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了解心房颤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律,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

    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消融手术和起搏器植入等。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

    对于初次发病的房颤患者,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常用的药物包括多非利特、依布利特、氟卡尼、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与发病时间有关,初次发病7天内,药物治疗的成功率较高,超过7天则成功率下降。

    2. 控制心室率

    对于无法恢复正常心律的患者,治疗目标转变为控制心室率,避免心室率过快,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常用的药物包括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道症状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 预防血栓形成

    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脑梗死等风险。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肝功能损害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房颤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监测病情变化。

    2.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3.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房颤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严重病症,患者在临终前会经历一系列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呼吸困难、意识障碍、面色苍白和双下肢水肿等,直至最终呼吸停止。

    这些症状的出现与房颤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房颤是指心脏房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紊乱,导致心跳节律不齐。这种不规律的心跳会导致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紊乱,泵血量减少,从而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多种并发症。

    心房颤动时,心房肌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心房率可达到每分钟350到600次。此时,心室率通常较快,大于每分钟100次,称为快速性心房颤动。快速型心房颤动对机体的危害非常大,容易引发心衰。当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必须迅速采取措施解除呼吸困难、乏氧等威胁生命的症状。

    治疗房颤心衰需要综合治疗。首先,应迅速进行施救,让患者保持冷静,及时拨打求救电话。其次,抬高患者的躯干,使患者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使双腿下垂。有条件者可快速给予患者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迅速到达医院,可以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利尿剂和西地兰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慢性心衰的恢复期,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但主要以休息为主。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饮食健康、戒烟限酒等。同时,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房颤心衰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及时治疗和日常保养。了解其临终前的症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10月29日是第1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女性的卒中风险”,旨在提升女性对于卒中危险的认知,积极预防卒中发生。据悉,卒中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且每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卒中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然而,医生和大众对于卒中预防仍缺乏足够的认知。以心房颤动为例,它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房颤导致卒中是可预防的,其中抗凝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医护工作者和心房颤动患者对于心房颤动抗凝的重要性和规范化都缺乏足够的认知。

      女性更应警惕心房颤动卒中风险。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女性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2位,且卒中患者中,女性合并房颤的比例高于男性。此外,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避孕药的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因素都会增加女性的卒中风险。

      针对女性心房颤动卒中风险,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卒中风险的认知;加强心房颤动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抗凝治疗,降低卒中风险;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

      心血管医生是卒中预防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重视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卒中预防,提升对规范抗凝治疗的认知,并积极推广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先进治疗手段。

      为了提高公众对女性卒中风险的认知,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卒中防治宣传活动,普及卒中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女性的卒中风险,为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