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
为此,我们今天聊聊老年营养,希望天下父母都能通过我们,拥有正确的营养意识,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如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酶活性和激素水平异常,心脑功能衰退,视觉、嗅觉、味觉等变得迟钝,肌肉萎缩、瘦体组织量减少等。
同时食物摄取、消化和吸收的能力降低,加上膳食搭配的不合理,他们会更容易发生营养缺乏(如蛋白质、钙、维生素D、铁等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升高,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风险。
因此我们日常需要多关心、关注父母的饮食,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均衡的搭配,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身体机能的改变,减少和延缓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
总的来说,要做到食物多样化,每天的饮食安排最好有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具体的量如下表。
在此基础上,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每天要吃鱼、禽、蛋和瘦肉类以及奶类和大豆类,以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
平均每日摄入鱼虾(包括海产品)及畜禽肉类食物80 g~100 g,其中每月吃动物内脏或动物血2-3次,每次25g左右;蛋类40 g~50 g;奶类300ml;大豆类15g或等量的豆制品(若以蛋白质的含量来折算,15g干大豆相当于35g豆腐干、45g北豆腐、115g内酯豆腐或220g豆浆),保证优质蛋白质占饮食中总蛋白质供应量50%及以上。
2、多吃蔬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且能量低,这也是确保每日可以摄入足量(25g)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
对于满足人体微量营养素的需要,保持人体肠道正常功能以及降低慢性病的发生风险等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还含有各种植物化合物、有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等成分,能够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身体健康,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胃肠道癌症、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
餐餐有蔬菜:每日蔬菜摄入推荐量为300g~450克,每餐吃一大把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的1/2;尽量不生吃蔬菜、腌菜和酱菜,另外在烹饪时急火快炒、现炒现吃。
天天有水果:每天水果摄入推荐量为200-300克,最好选择多种多样新鲜应季的水果,不要用果汁来代替鲜果。
3、合理安排每天的进食餐次
每天进食的次数需要有所调整,不能再像年轻人一样,一天只吃三餐,需要增加两到三个副餐,可采用三餐两点制或三餐三点制,且要注意进食最好定时定量。
4、通过烹调和加工改变食物的质地和性状,易于咀嚼吞咽。
可根据父母的牙口和胃肠道情况,将食物原料切小切碎些,或制作成丸状、泥状、糊状,然后多采用炖、煮、蒸、烩、焖、烧等烹调方法,煮熟、煮透、煮烂;不宜提供过硬、大块、过脆、骨/刺多的食物,少煎炸、熏烤等。
5、户外运动的安排。
我们要鼓励喜欢“宅”在家里的父母多参加一些户外的群体活动,如健身操、广场舞、搭伴旅游,既可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交,愉悦心情,进而增进食欲,也能更好地接受阳光照射,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进而促进钙的吸收,延缓骨质疏松的发展,还可以延缓肌肉衰减,维护适宜体重。
至于运动量可以根据他们的体能和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一般建议每天户外锻炼1~2次,每次30~60分钟,或每天活动折合至少六千步,以轻微出汗为宜。以轻度的有氧运动(慢走、散步、太极拳等)为主; 如果身体素质比较强,可适当提高运动的强度,如快走、广场舞、各种球类等。
6、每天要足量喝水。
提醒父母主动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以温开水或淡茶水为宜。每天的喝水量不要少于6杯水(1200ml),能达到7-8杯水(1500ml~1700ml)就最好不过了。可以采取定时、少量、多次喝水的方式:如日常的喝水量为每次100ml左右;晨起洗漱完毕后先喝一杯温开水;睡前1~2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外出进行身体活动前后根据情况应适当增加喝水量......
7、合理补充相应的营养补充剂。
如果父母在吃一些日常食物时,没有办法吃够量,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通过口服膳食营养补充剂来弥补食物摄入不足的部分。建议在临床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用食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最近几年,「朋克养生」相当流行:年轻人们一边吃炸鸡喝可乐,一边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一边熬夜追剧,一边用昂贵的护肤品;一边锤“死”熬夜的自己,一边嗨到三点。仔细想来,这些朋克养生行为实际既不“朋克”又不“养生”,但它确实表明,至少从观念上来说,我们这届年轻人,比自己想象中更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那么,该怎么办?请往下看。
把炸鸡烤肉火锅放一放,多吃蔬菜,各种绿叶菜,富含多种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牛肉、鸡肉、鱼肉和虾仁是瘦身的好朋友,高蛋白又低脂肪;挑水果可以看看猕猴桃,维生素C是保留技能,膳食纤维更是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低脂酸奶一起做水果沙拉,是非常不错的甜点;主食方面,可以用红薯、紫薯和土豆等粗粮适当代替精米精面。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将失眠称为“不得眠”“目不寐”“不得卧”。中医认为,正常的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睡眠质量的下降,甚至失眠,主要是心神得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
除了改善日常生活习惯,睡前少玩手机、看电视,饮食上可以适当吃一些清炒百合、龙眼小米粥有助于宁神; 水果可以适当吃一些葡萄,富有天然褪黑素。
想要面色红润气色好,补铁是关键。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含铁量是非常高的,搭配菠菜等含铁量高的蔬菜一起吃,可以很好地补铁。
选择水果上,可以多吃樱桃、荔枝,《本草纲目》上讲,荔枝“主治止渴、益人颜色”,说的就是它美容、养颜的功效。
眼睛总是干涩疼痛的小伙伴,需要多吃胡萝卜、荠菜、西红柿,水果的选择上,偏爱蓝莓、香蕉多一些,都是补充维生素A、对眼睛极好的食材,除此之外,保持一个良好的看手机、看电脑的姿势和习惯,也非常重要;想要养发、护发的小伙伴,可以多吃黑色的食品,比如说鲜木耳、桑葚、芝麻,中医讲黑色入肾,想要养发的话,呵护你的“肾”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近500人的付费学习群里,只有40名爸爸的加入,比例不足10%。
包括送孩子来机构干预时,近八成的陪读家长都是妈妈/奶奶姥姥,很少见到爸爸的身影。“丧偶式育儿”、“隐形爸爸”等这类名词,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打孩子出现在娘胎里时,妈妈就不自觉地承担起来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
不止一位妈妈表示:“一说到孩子,孩子他爸总是以工作忙、累、没时间为理由推脱。可是你会发现,他就算有了时间,通常都是在玩手机,要么就敷衍了事,很少会跟我一起给孩子做训练。”
不过,爸爸,真的那么“不堪”吗?
妇女节那天,我们在《父母共读营》的学习群里发起了一场情感辩论赛:“养娃路上,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一起看听听大家怎么说吧~
(文中观点,皆为化名)
@毅毅爸爸
我去外地做干预,见到的都是妈妈,偶尔也会见到几个爸爸,但也只是坐在旁边当陪衬。
但很多的星宝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宝宝的爸爸没来,只是觉得佩服我(我竟然能够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因为在他们心中,认为爸爸根本就不应该或者是不会带孩子吧。
我记得有一次住宾馆的时候,宾馆的前台服务员对我说:“ 现在真是变天了,你一个男人就敢一个人带着娃出来。”从她的回答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是谁在带得多。
我相信我们群里的人都不陌生,有一个词叫“冰箱妈妈”。在美国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这一类的问题归咎于妈妈的冰冷。 为什么会只归咎于妈妈呢?大概是所有人理所当然认为:带娃就是妈妈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力旺盛、上下乱窜,有的不愿意走路、得天天抱着。在干预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妈妈那瘦小的身躯,背着一个30斤、40斤,甚至50斤的孩子,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匆匆地跑起来, 我真的由衷的佩服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瘦弱的身躯能够抱起这样的孩子。
说心里话,我们夫妻俩都有工作,都在挣一样的钱,但是在家里面,尤其是带孩子去小区或者是哪里玩的时候,我是不敢去的,我更多的是在家里面带孩子。
因为我家的孩子与众不同,我害怕别人的眼光,但是孩子的妈妈不一样,他为了孩子能够走进正常人的生活,我想他应该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把孩子带到众人的面前,带到其他孩子的包围圈里面。
@小豪妈妈
大家都说为母则刚,她们从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手妈妈,最后到全能妈妈,她们能撑得住各种各样的压力。
妈妈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即便是吃喝拉撒的这种小事的压力,也并不会比爸爸在外面工作的精神压力要小。
@辰逸妈妈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我的孩子去医院检查确诊到现在的干预,一直都是我在做,爸爸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每次我去机构里面带孩子上课,老师的要求和课后作都是我先完成好了,然后爸爸才想跟着做。
我和爸爸都要上班,他可以全心全意的上班,但我在上班的时候却总是会想着“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啦?我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有进步呢?”
我在机构也能看到,大部分事情都是妈妈在做,而且偶尔有个别爸爸出现,大家都会觉得:“哇,真是很稀奇。”
@濛濛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们家老大已经13岁了,正好处于青春期,然后老二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我们家是我跟孩子爸爸都在上班。
我下班后还要负责两个孩子,简直是轮轴转;但是爸爸呢,一回家就刷手机,偶尔叫他带一下孩子,结果还没两分钟他就呼呼大睡。
我倒是不是想吐槽什么,我只是觉得爸爸其实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挤出来跟妈妈一起带孩子的。因为妈妈真的是从早忙到晚,只有在孩子睡觉后(往往要到11点后)才有自己的时间。我的工资根本不比爸爸少,但是我觉得我整天都忙个没完没了。
可能是因为爸爸带的比较少,老二相对来说更粘我,所以我几乎已经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老大现在已经是青春期的初中生了,我几乎已经不怎么管他了,精力都在老二身上。
我不止一次的跟爸爸说:“再这样下去,我两个娃都搞不定了。”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负起这个责任。
我觉得妈妈的压力真的非常大,如果没教育好孩子,我们总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但是爸爸好像没有这个感觉。每天他反正都忙着他自己的事情,觉得只要把钱交给机构,孩子就能干预好。
而我作为妈妈,不仅要学习干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大孩儿的青春期相关等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识,我真的是学了好多,时间真的很紧,我很希望爸爸能够快点负担起来。
@小涵妈妈
妈妈很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咱们的爸爸真的都不管用吗?
其实,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爸爸的付出实际上一点也不比妈妈少。
父母的不同角色与不同投入是性别差异所导致的,母亲负责给予孩子注入更多的灵魂的力量,但是父亲则负责给孩子注入生存的力量,使孩子能够有能力去和勇气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另外,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的东西各不相同。 母爱,给予的是情感和关爱;都说父爱如山,那山他是巍峨的,也是沉默的,但是他的力量绝对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都说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那身为男人,爸爸肩负着他不可推卸的家庭重任,他们需要面对的社会压力、需要迎接的生活挑战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为人父、为人夫之后,其实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会感觉肩上的担子会更加的重起来,包括前文的毅毅爸爸。
父亲追求卓越,总想出人头地,是为了对妻子、对孩子、对一家老小进行负责,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所以他们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压力都非常大。
爸爸们会风里来雨里去,穿梭于在这个工作之中,甚至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的辛苦,有的还忘记了疲劳。比如说我家爸爸,他可能为了这个家,有时候可能很晚才能回家,但是他一定是为了这个家庭付出的,他的确很累。
爸爸妈妈两个人为了维护这个家,总会有一个人牺牲,但牺牲的更多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妈妈。也有什么都不管的妈妈,都是爸爸在管的家庭,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多方面地去看待。
再比如,当妈妈在月子里的时候,孩子哭闹睡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爸爸工作,然后妈妈会说,“你到隔壁小房间睡觉去”;当爸爸好不容易想要给孩子换个尿不湿的时候,一旦给孩子穿的不对,妈妈就会说,“你什么都不会干,快到一边歇着去吧。”这种时候,我们很少去思考爸爸是怎么想的。
大多数人也懒得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都会天真的觉得:“哎呀,有些活谁做都一样。”剩下的时间,爸爸只能相当于又过着单身的生活,这就导致爸爸不仅仅要忍受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忍受夫妻之间的不认同。
有人说,当孩子确诊之后,是妈妈一直在忙碌和干预,爸爸却好像还觉得孩子不是那么的差劲。其实我想说的是,爸爸也是从孩子长大过来的,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父亲,他就像一座山一样,很多东西他不愿意表现出来,只会默默放在自己心里。如果他也像咱们妈妈一样表现的很激烈,或者说把看到的东西都抛出来的话,那么夫妻双方就会更觉得没有靠山或精神支撑了。
相反,我觉得 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给妈妈心理安慰,以及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让妈妈觉得孩子不是那么差,让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因为他不想把谱系家庭中孩子的结果全部让妈妈去承担。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妈妈能够在心理上轻松、缓和一些。
▽
小编后记
我们今天讨论的命题是“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辛苦”,其实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标准去衡量。
事实上,在一个家庭里,尤其是自闭症家庭,孩子的进步一定是依赖父母双方的共同合作。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有着各自的分工,家庭里的每个角色都在努力完成好自己所擅长的那一部分。
例如,按照最常见的家庭分工形式来说,爸爸承受的更多的是经济压力,而妈妈则承受着照看孩子成长的压力。而不管是经济负担还是精神压力,都不容小觑~
想要养育好一名自闭症孩子,意味着夫妻双方需要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谅解,也需要各自平衡好家庭的分工和协作。
无论是哪种分工方式,都需要夫妻双方足够理解和支持对方,能够看见彼此的辛苦和付出。
只有双方互相扶持,才能带着孩子和小家庭走的更远。
今天,请爸爸妈妈们,给对方互点一个赞,互说一声:辛苦了~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更年期是一个必然要经过的生理过程,可能有的人轻轻松松就度过了,但是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就比较难熬了,可能会出现烘热汗出、失眠、情绪焦虑或急躁等一系列症状。
女性的更年期通常会是在50岁左右出现,此时由于卵巢的衰老,体内激素的变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比如月经紊乱、潮热、盗汗、失眠、皮肤衰老、头发变白、阴道萎缩、情绪波动大等等。在这个阶段身体会有很多的不舒服,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把这种不良情绪波及他人。作为儿女,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帮助父母渡过更年期呢?
下面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是补充体内的雌激素。更年期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所下降,所以身体表现出不舒服的表现。患者可以多吃一些含雌激素的东西,比方说豆腐等等,也可以用HRT的方法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的药物。
第二点是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多吃一些绿色菜,少吃一些脂肪含量高的食品,不能抽烟。
第三点为预防骨质疏松,因为妇女在更年期激素水平处于下降状态,为预防骨质疏松,要有适当的运动,多晒太阳,多吃含蛋白的东西。
第四点为转移注意力,因为更年期的妇女激素水平下降的速度很快,机体不能适应这种状况,所以经常有心情波动比较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鼓励妈妈参加合唱团、跳广场舞等等,丰富生活。
第五点为及时就诊,如果女性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表现,比方说心情烦躁很严重,甚至影响到睡觉等等情况,是需要去医院就诊的。
当母亲处于更年期时期,我们不需要紧张,母亲也不必焦虑,不要过度焦虑或者恐慌它的到来,要对身体的一系列变化有所心理准备,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态,多与朋友们交流相处,这对于预防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都有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对健康的管理,要有充足的睡眠,在饮食上,要吃一些低盐、低脂、低糖的食物,还要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
最后,希望每一位更年期的女士都能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很多产妇觉得怀胎十月非常辛苦,经历分娩后就如释重负。但其实,孩子诞生后,新妈妈们会面临母乳喂养的很多新的难题,比如刚生完没有奶怎么喂孩子,奶水不够可不可以给孩子加奶粉喝,乳头凹陷怎么办,怎么知道孩子到底吃饱了没有,母亲生病了能不能继续母乳喂养……
宝宝初期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于母乳,所以母乳喂养对于宝宝来说非常珍贵。母乳营养均衡,尤其是初乳,其所富含的营养和抗体可以保护孩子少生病。其次,母乳喂养对于产后身形的恢复是有利的,母乳喂养可以促进恶露尽快排净,子宫尽快复原,对于内异症的产妇们还是一种缓息疗法。
相对于奶粉来说,母乳比较经济实惠,也更加安全健康。孩子饥饿了可以随时随地喂养,减少宝宝食用其他乳制品的过敏风险。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可以增进母子的感情。从医学角度来讲,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几率。
对于产妇们的母乳喂养问题:
第一,要想乳汁充足,一定要在分娩后尽早哺乳,让孩子吸吮乳头会促进乳房的泌乳。而且不要一开始觉得乳汁不够就添加奶粉,当孩子习惯奶粉的味道和奶嘴的感觉后,就不想吃母乳了。孩子如果吃不饱,可以多喂几次,及时排空乳汁可以促使乳房更多地分泌乳汁,一定程度上改善缺乳的程度。
第二,在哺乳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喂养姿势的正确,这样可以让宝宝大口吃奶,降低喂养时间,也避免了长时间吸吮造成乳头破裂疼痛。
第三,判断孩子吃饱了没有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观察孩子在吃奶以后能不能安静的睡上2小时以上,如果睡不够2小时就醒了,那么代表没吃饱。其次还可以通过孩子一天内小便的次数是否在6次以上来判断是不是吃饱了。长期的观察还要注意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半岁以内的宝宝要保证每月的体重增长在600g左右。
第四,乳头凹陷不严重时可以直接哺乳,如果不行建议借助吸奶器。在坐月子期间,大家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一味进补,这样对乳汁的形成才是有利的。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心头肉,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比较重视孩子的健康与身体发展,对于孩子的饮食相信家长们都是非常重视的,有一些饮食上的误区我们也需要提出来,让孩子饮食更好非常重要,对于孩子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如果能够避开误区,那孩子能够发展得更快,快迅速,能够在同龄孩子当中更加拔高,相信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也能够理解饮食对于孩子来说,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
误区一:盲目选择低脂食物
对于成年人来说,低脂食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孩子如果不是肥胖的情况下,不建议选用低脂食物,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仅仅小孩子,大孩子也是,没有必要特意去选择低脂食物给孩子,因为孩子的消耗量,需要的营养都是巨大的,营养够了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起来。
所以给孩子选择营养全面的食物更重要,过度肥胖的孩子应当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择低脂食物,切不可盲目选取。
误区二:孩子饿了才吃饭
其实建议是按时吃饭,因为等到孩子饿了的时候,不一定还会给他留有主食,正常的送菜,如果没有的情况下,孩子吃进去的就是零食了,孩子吃零食有什么不好的后果,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哪怕有剩余的饭菜,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打折扣。
所以让孩子准时吃饭是最好的选项,而且准时吃饭对于肠胃活动也有好处,肠胃会按时运动不会造成消化不良,肠胃病等等的疾病发生。
误区三:不给孩子吃零食
孩子如果不吃零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是家长也不要刻意不让孩子吃零食,因为有些孩子消耗能力比较快,吃零食是一种补充,他身体里面存起来的饮食能量提前耗没了,需要增加一些。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给孩子太多膨化食品,比如说饼干,饮料,这些食物比较容易影响正餐。
我们建议让孩子喝一杯豆浆,或者吃一些坚果类的食物,水果类的食物,瓜子,奶制品等等,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营养而且能够补充能量的零食。
误区四:补血要吃动物肝脏
不仅仅是对于孩子,对于自身我们也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以形补形,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儿童食用肝脏食品,其一胆固醇高,其二维生素A高,所以一定要注意量,摄入维生素A过高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小孩子胆固醇高那更加不是好事,所以一定要小心摄入。
误区五:不爱吃蔬菜可以用水果代替
其实这两类食物哪一类都不能够代替哪一类,因为蔬菜类食物含有非常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合物等等,而水果里面含有的最多是果糖,他们两各有千秋,并不是一概而论。
而且深绿色的蔬菜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护眼作用,水果则不一样,所以两者并不能够相互代替,但是两者都不可或缺,如果双臂一样,缺一都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儿童饮食应当走出以上的误区,这样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让孩子吃得好。孩子才会更加棒,身体才会更加强,少儿强,则国强,国家未来更强大。
2019年7月,江苏常州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名72岁的女患者。一个月前,老人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疱疹愈合后出现了明显的神经痛。
入院后,医生便对病人进行止痛、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可仅仅过了两天,老人便出现频繁恶心、呕吐、无法进食等情况。
随后颈肩部及双上肢麻木疼痛,四肢无力,并很快发展为小便潴留,瘫痪在床。
患者病程发展如此之快,超出所有人意料。据家人回忆,得了带状疱疹后不久,老人便出现了视物不清的症状。
根据这一显著病症,医生依据视神经、脊髓连续三个以上脊段有损害,再辅以MRI中脊髓异常的亚临床表现,最终诊断为:带状疱疹引发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医生说,带状疱疹作为一种与人类共生的病毒,造成的病理改变也会呈现变化多端的趋势。所以,老人这种带状疱疹合并脑炎、局限性脊髓炎的情况虽然少见但却存在。
众所周知,带状疱疹最常引发的并发症就是后遗神经痛。但如果你对它了解的够多,你就会知道,它可不仅仅只会让你疼。如果身体的这三个部位长了它,还可能会引发青光眼、面瘫、便秘等很多你想不到的病症。
脸部上 1 / 3区域、鼻梁和鼻尖,是三叉神经第一分支(眼分支)的负责区域,当带状疱疹长在额头、头皮、眼皮或鼻子上时,就可能会波及到我们的眼睛。
眼睛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轻则出现结膜炎、角膜炎,重则会出现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神经炎、青光眼、急性视网膜坏死,并留下视力受损的后遗症。
我们耳朵附近有两条很重要的中枢神经:颜面神经和听觉神经。
当带状疱疹长在耳朵上或是耳朵附近,患者除了会有明显的耳朵疼痛,偶尔也会出现颜面神经麻痹(嘴巴歪向一边,眼睛闭不起来),或眩晕、耳鸣、甚至是听力受损的情况。
生殖器或肛门周边的皮肤,是骶椎神经负责支配的领域,也是身体能够顺利解尿和排便的关键。
带状疱疹病毒一旦波及到骶椎神经,神经系统很可能会失去对膀胱或是肛门的控制,并造成许多症状,比如说患者可能因为肛门无法放松而出现严重便秘。
是不是不相信带状疱疹竟然会带来这么多的并发症?真是可怕到超出我们的想象。
怎么办?赶紧打疫苗呀!
疫苗可不能盲目地打,基本常识赶紧先弄清楚!
Q1 得过带状疱疹还需要打疫苗吗?
A:带状疱疹治愈后,并非终身免疫,有1%-6%的概率复发,易发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免疫力低下等。
Q2 得过水痘需要接种吗?
A:得过水痘的人是带状疱疹高发人群,更需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Q3 哺乳期的妈妈会传染给宝宝吗?
A:传染给宝宝的可能性比较大!是否需要断奶或隔离,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让医生判断,因为有些需使用局部药物,有些需要抗病毒药物。
Q4 这个疫苗对生殖器疱疹有没有防疫作用?
A:生殖器疱疹属于HSV-2型病毒,带状疱疹属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不是一种病毒。
Q5 打这个疫苗有年龄限制吗?
A:50岁及以上人群可接种,越早接种,预防率越高!
虽然带状疱疹常见于中老年人,但年轻人也会得。为什么还会有年龄接种限制呢?
因为带状疱疹的诱发跟抵抗力、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相比年轻人来说,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也更容易出现后遗神经痛。所以,爸妈比我们更需要保护,而我们要做的则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到需要的年龄再去接种。
早一点接种,早一份安心!给父母的守护从此刻开始吧~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人步入中年后,一般事业家庭已经趋于稳定状态,同时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自身压力相对要比年轻时期大的多。而这时,也是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的时期,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可以说人生进入了健康的“拐角点”。
所以说,人到中年后,为自己健康着想,也为了家人考虑,是该重视养生了,健康最重要。
人到中年,要想健康,护好一处、少碰二物、坚持三勤,健康伴你左右。
首先,护好1处——心脏
通过心脏的正常运行,得以把血液运送到大脑、全身各个器官以及各个组织。心脏的舒张功能,能够将全身的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然后充分发挥营养作用,并且负责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带走代谢杂质等等,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但人一旦步入中年,心脏功能便开始逐渐下降,相关功能降低,进而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危害生命。
那么,养护心脏该如何做呢?建议大家做好以下3件事。
1、清淡饮食,以低盐低糖低脂为饮食原则,烹饪食物时,少放盐油,建议平时以蒸煮为主要的烹饪方式,即减少了盐量的摄入,也可避免体内过量吸入油烟,伤害肺部。另外少吃糖,减少糖分的摄入。体内含糖量过高,不能及时转化吸收或排除,沉积在体内至一定程度时,变成脂肪,将明显影响体重,导致肥胖,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2、多饮茶,适当喝些有健康有益的茶,比如绿茶。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喝茶的人,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概率要比不喝茶的人低。
3、午休,若没有经常失眠的情况,建议中年人每天尽量午休20分钟左右,对心脏非常有益处,还可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使身体各器官得到一个短暂的修复。不过提醒,午休时长不要超过1个小时,避免越睡越困。
接下来,少碰2物——烟、酒
香烟,吸烟有害健康,许多人还是经不住香烟的诱惑。烟龄越长,身体各器官受到的损害就越大,不但是伤害心肺,肝肾、脾胃、以及血管等均会受到影响。而且,长期吸烟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比常人高。因此建议各位有烟瘾的朋友,戒烟过程再难,也要坚持戒下去,越早戒掉,对健康的影响越小。
酒,不管是哪种酒,喝多了对身体都有害。特别是到了中年后,和一喝酒脸就容易红的人,身体代谢变慢,酒精在体内,不能及时排出,将直接影响内脏功能,诱发疾病。
还有坚持三勤——勤用脑、勤泡脚、勤运动
勤用脑,虽然上了年纪后,我们的记忆力不如从前,但脑部细胞还是很活跃的,除了日常工作外,建议大家可以培养一项个人兴趣爱好,保持大脑大灵活性和敏感度,通过接触新事物,来使大脑处于一种年轻状态,还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勤泡脚,双脚是我们的“第二心脏”,脚步也是人体穴位最密集的器官,有许多养生要穴。而且人老腿先衰,所以睡前泡脚,不但可以放松身心、赶走疲惫,还能提升自身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这里提醒大家,泡脚注意时间,饭后1小时左右再泡脚,泡脚时长不要超过30分钟。
勤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许多长寿老人,都有运动的习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每天坚持锻炼30分钟即可,坚持下去,身体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变化!运动也是避免各种疾病,最简单和最方便的方法之一。
一旦步入中年,我们更应该注重健康,注意对身体各器官的养护,以便为拥有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
作者 | 于晓云
文章首发于 | 中医美容产后调养于大夫微博
母乳喂养的宝宝和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生长速率并不完全相同。
一些研究认为,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体内脂肪的组成与母乳喂养的宝宝有所不同,母乳喂养的宝宝长大后通常更加苗条健康。
研究发现,在出生后的前3~4个月里,母乳喂养的宝宝与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生长速率基本相同;4~6个月时,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宝宝在体重增加上略快,但身长与头围增长速度相近;1岁时,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宝宝体重重450g左右。
鉴于此,为了避免将正常体重母乳喂养的宝宝误判为低体重,一些营养学家建议6月龄前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采用美国CDC 2000生长曲线进行身长和体重的测评。
母乳喂养不但不会引起身材走形,还会给妈妈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首先要承认,乳房确实会因为怀孕和哺乳发生一些变化,但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觉得怀孕和哺乳之后胸部明显变得丰满了。当然,也有少数女性觉得怀孕和哺乳之后胸部变得比之前小了、下垂了。
其实,遗传和年龄才是影响乳房形态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否哺乳,若干年后,再坚挺美妙的乳房都躲不过因地心引力作用变得下垂的命运,何必为此纠结而放弃母乳喂养呢?
母乳喂养的妈妈更容易减掉孕期积累的脂肪,不用刻意节食,就可以轻松减重。因为,制造乳汁每天至少会消耗500大卡的热量,也就是说,即使每天比平时多吃500大卡的食物也不会增重,换句话说,如果每天比平时少吃500大卡的食物就可以轻松减肥了。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我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当地应季”,现在正是蔬菜的好季节。一定要好好的把握住。
在众多的食材中,蔬菜是即普通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绿叶蔬菜营养价值高,对宝宝成长很重要。但很多时候,家长在给宝宝添加时,会出现错误操作。不仅浪费了蔬菜中营养,还会对宝宝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煮蔬菜水好消化?
刚刚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会有家长担心蔬菜的纤维宝宝消化不了,会给宝宝尝试从“蔬菜水”开始。但是这样不仅不会吸收到蔬菜中的营养,可能还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蔬菜里有植酸、鞣酸等,煮菜的过程会溶解在水里,这些“坏”物质不利于铁、钙等矿物质的吸收;蔬菜里有膳食纤维,有助于通便,但是这些“好”东西却不会在蔬菜水里;蔬菜里有很多维生素,煮菜过程水溶性维生素都被破坏了。
2.蔬菜不好吃,晚点加?
从添加辅食开始,除了高铁的米粉,红肉,一定别忘记添加蔬菜,最迟不晚于8个月。温馨提示:蔬菜的添加最好在水果之前,毕竟觉得不好吃的味道,一定要先添加。有研究报告,10个月以后添加果蔬的,宝宝今后挑食,不喜欢蔬菜的习惯很难矫正。
3. 碎一点好消化?
很多家长会担心蔬菜纤维不好消化,就会把蔬菜加工的很烂,很碎,或者要进行多次加工。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
给宝宝吃蔬菜是为了获取营养,加工过于熟烂,营养素就会丢失的过多; 给宝宝吃蔬菜也是一个学习和锻炼机会,过碎的菜不利于宝宝咀嚼、吞咽功能的练习。
事实上,“咀嚼”是需要宝宝逐渐练习的行为。宝宝都会通过咀嚼,把食物性状转变成适合自己的程度。“咀嚼”这件事情本身,除了有效地汲取食物的营养成分,也有利于各个器官和各种功能的发育。
1. 像彩虹的颜色一样,搭配蔬菜
特别注意选择深绿色的、橙红色的、深紫色的、时令的、新鲜的蔬菜,它们营养价值相对更高。 选择蔬菜不是价格越贵越好,品类稀奇越好,没有一种蔬菜可以提供全部的营养,关键是要不断变换品类、变换色彩、变换搭配。
2.相信食物本身的味道!
给宝宝做蔬菜不需要你所认为的“美味”,不要添加调味料,宝宝的味蕾发育的还不够成熟,所以不必要过咸、过鲜,尽可能保留蔬菜的本色和本味,当然把各种菜做成饼或者馅,也是一个多种类食材搭配的好方法。
聪明的妈妈有聪明的好方法,比如让宝宝参与蔬菜的购买、选择和制作,让蔬菜的制作更趣味,家长做出喜爱蔬菜的好榜样…… 一定一定不能用诱惑、奖励或强制的手段。
养生,在这个年代已然成了一种潮流,不论是年纪大的老人,还是经常拿着保温杯的年轻人,大家好像都加入了养生的行列。但是很多人对养生的方法并不了解,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学来的,而这些“养生秘诀”到底有没有用,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就说前段时间河北的一对夫妻,男子55岁,女子54岁,每天沉迷于养生,却把自己“养”进了医院。不仅身体折腾坏了,还给子女带来了很多负担,庞大的医药费开支,以及下了班医院、家里两头跑,让子女也非常辛苦。
4个“养生”方法,很多人都中招了,只怪这些谣言太“真实”
谣言一:多走路更健康
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有些人甚至每天不走到一万步就不踏实,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非要把剩下的走完不可。更有甚者还成群结队,跟朋友约好一起走。其实上了年纪以后,关节是非常脆弱的,有些人走几步就受不了,为了达到“日行万步”的目标,硬撑着走下去,最后受伤的是自己的关节!
建议:每天能走多少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力,量力而行,如果刻意攀比步数,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
谣言二:每天“8杯水”,身体更健康
不仅是中老年人,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也一直坚持着每天8杯水的习惯,有人认为多喝水可以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排毒,就日复一日地保持着这种习惯。但是,饮水过量其实只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还会影响排尿,晚上容易起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建议:每天喝水的量在2升左右即可,如果白天出汗多的话,可以适量增加饮水量。同时,如果平时经常喝汤、饮料,也要适量减少饮水量。
谣言三:多喝骨头汤能补钙,对中老年人身体好
相信很多朋友一直以来都被这个说法迷惑了,毕竟从小就听大人说,大了以后又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对这个说法的科学性却没有探究。其实骨头汤里的钙非常少,脂肪和胆固醇才是“大头”,经常喝不仅补不了钙,还会导致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囤积。
建议:在喝骨头汤的时候,尽量多吃里面的汤渣,少喝汤,因为钙并不会在汤里溶解,还是存在于汤渣里的。而且在煲汤的时候,尽量时间不要过长。
谣言四:越早晨练越健康
在很多中老年人眼里,晨练是一个非常养生的存在,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纪,睡得晚,醒得早,醒了以后没什么事干,而晨练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空缺。加上晨练终归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渐渐被大家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晨练时间选得太早,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也很多,会危害肺部和血管的健康。
建议:如果需要晨练,尽量选择日出以后的时间,这个时候空气质量也会好一点。同时,晨练强度不用过大,时间也不必太长,尽量选择一些缓和的锻炼项目。
以上这些谣言,有没有你一直当做宝的?如果有的话,劝你尽早抛弃哦,以免危害健康。
帕金森病,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它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在帕金森病的治疗过程中,维生素B族的使用一直备受关注。以往研究表明,维生素B6会干扰左旋多巴的吸收,从而降低其疗效。因此,在服用左旋多巴药物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限制维生素B6的摄入。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帕金森病药物都采用了复合配方,如美多芭、息宁等,其中的甲基多巴肼或丝肼成分可以抑制维生素B6对左旋多巴吸收的干扰作用。因此,在服用这些药物时,患者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
帕金森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药物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和康复训练,以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此外,家属也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的日常保养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帕金森病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治疗,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俗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平衡障碍等。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在药物治疗方面,早期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受体激动剂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对于发病年龄较大的患者,则更倾向于使用美多巴等经典药物,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疗效下降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采用DBS(脑深部电刺激)等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过一些康复训练,如快走、跑步等,来改善运动功能。此外,家属的关爱和陪伴也对患者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定期到医院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帕金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饮食方面,应保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2.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4. 定期检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帕金森病,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那么,帕金森病是否会遗传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表现为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运动。肌强直则表现为屈肌和伸肌张力同时增高,查体时可出现铅管样肌僵直或齿轮样肌强直。运动迟缓则表现为动作缓慢、随意运动减少。
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如有帕金森病患者,其子女患病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此外,帕金森病的发病还与年龄、环境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左旋多巴、多巴丝肼、金刚烷胺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如震颤、肌强直等。手术治疗则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脑深部电刺激术等。
帕金森病患者在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注意饮食:多进食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便秘。
2. 进行功能锻炼: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
3. 注意安全: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肌张力升高和姿势障碍,容易出现跌跤的情况。因此,患者家属应多陪护,注意患者的安全。
4. 遵医嘱用药:帕金森病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调整药物剂量。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许多患者和家属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帕金森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帕金森病确实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中有一部分存在家族史,且发病年龄较早,症状也较为相似。这表明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家族遗传并不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因,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仍然呈现散发性。这意味着,即使家族中有多位帕金森病患者,也不能确定下一代一定会患上此病。
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的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症状。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管理。例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毒物质,适当进行锻炼等。此外,患者家属也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帕金森病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综合治疗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4. 注意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5.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总之,帕金森病虽然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无法预防和治疗。患者和家属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顾名思义,是指在帕金森病的基础上,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复杂病症。除了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如动作迟缓、肌肉僵硬、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系统症状,如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认知障碍等。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免疫等。该病症的病情进展较为迅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在治疗方面,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此外,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患者常出现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静止性震颤等症状。针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复方左旋多巴制剂、金刚烷胺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映病情变化。长期定期服用抗帕金森药物至关重要,不可随意停止或减少用药。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多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草莓、苹果、菠菜等,有助于补充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适当的运动,如太极、瑜伽、散步等,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农药化学品等有毒物质可能会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风险。
如果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我国的医院中,神经内科是专门负责帕金森病诊断和治疗的科室。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
帕金森病,这一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了年轻人的关注。虽然相比中老年人,年轻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较低,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帕金森病,也被称为震颤麻痹,主要病变部位为黑质和纹状体。其症状通常表现为震颤、肢体僵硬、运动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严重时还可能伴随认知和行为问题。除了运动症状外,帕金森病患者还可能出现知觉、睡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但导致帕金森病的因素却多种多样。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和脑动脉硬化等都可能是诱发帕金森病的因素。此外,长期接触工业毒物,如汞、锰等重金属,也可能诱发帕金森病。据统计,大约有10%-15%的帕金森病病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帕金森病的起病较为隐匿,进展速度较慢,常以少动、迟钝或姿势改变为首发症状。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患者会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或缓慢、肌张力增高、自主神经障碍等症状。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左旋多巴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然而,患者在使用左旋多巴时需要注意,由于左旋多巴属于芳香族氨基酸,会受到食物中蛋白质的影响,因此需要与饮食分开服用。一般建议饭前一小时或胃肠排空后两小时空腹服用左旋多巴。
此外,帕金森病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首先,应尽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粗粮、蔬菜等,以预防便秘。其次,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此外,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虽然年轻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对于有帕金森病家族史或长期接触工业毒物的人群,更应加强预防措施,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帕金森病患者常常伴随着抑郁等精神症状。这主要是因为帕金森病患者大脑内某些化学物质分泌异常,导致情绪失调,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失望、沮丧等情绪波动。
脑起搏器手术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植入脑起搏器,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信号,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包括震颤、强直等。研究表明,脑起搏器手术不仅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还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等精神症状。
除了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患者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并在房间和卫生间设置扶手等辅助设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此外,患者饮食也应注意,应以高蛋白、高热量、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帕金森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患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辅助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COMT抑制剂等,以帮助改善症状。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和家属共同努力,积极面对。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紧张时出现发抖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紧张时发抖的原因:
1. 神经高度敏感
神经高度敏感多由神经衰弱引起,可能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如长期紧张、焦虑、强迫、疑病症等。也可能与长期睡眠剥夺、睡眠障碍等有关。当这些情况存在时,可能会出现高度的神经敏感性,从而在紧张时出现身体发抖的现象。
针对神经高度敏感,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节:
2.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身体颤抖、肌肉僵硬等症状。在紧张时,帕金森病患者的身体颤抖可能会加剧。
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和多巴胺激动剂等。手术治疗方面,深部脑刺激手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3. 其他原因
除了神经高度敏感和帕金森病,以下原因也可能导致紧张时出现发抖的现象:
对于紧张时出现发抖的现象,如果症状轻微,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进行缓解。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其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逐渐失去自理能力。
帕金森病的饮食调理对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蔬菜和水果,如蓝莓、草莓、西红柿等。此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也有助于减缓病情进展。
除了饮食调理,适当的康复锻炼也是帕金森病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太极拳作为一种柔和的武术,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能力、改善肢体协调,同时缓解肌肉僵硬和震颤症状。患者还可以进行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等。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帕金森病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家属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