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凉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又多了,现在各个医院的心内科、神经内科呈爆满趋势。这几天值班陆续又收了一些心梗的患者。对于突发胸痛、大汗有濒死感的患者大多都会很快的选择就医,得到较好的救治,减少死亡率。但是对于不典型的心梗,因为不能很好的鉴别,造成了不能挽回的损失。今天内容就是为了能让大家对不典型的急性心梗进行识别,提高警惕,从而保证生命安全。
清晰记得那是2年前的腊月廿四,那时候我还在急诊下属的综合内科病房,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我们这个地方腊月廿三是小年,小年这天有扫房的习俗,扫尘祭灶兴家的寓意。故事的主人公是个70+岁的大爷,扫房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上年纪了嘛也没有太在意,以为休息下睡一觉就好了。第二天仍然有头晕,于是就是找他儿子带到医院看病,而正好这个家属和我们医院五官科的医生是同学,那天赶上我在病房值班,科里副主任告诉我一会要收一个头晕的患者,现在从急诊去做头颅CT了。很快患者行头颅CT检查回来,我去急诊接患者,就在急诊医生开住院证的过程中,大爷突然双眼凝视,呼之不应,我赶忙吩咐护士测血压,急查心电图,哎呀!不好心电图下壁导联ST抬高,心率30次/分,患者阿斯综合了。赶紧阿托品1毫克静脉注射,很快患者心率恢复到60次/分以上,恢复意识。赶紧送入急诊监护病房,此过程中患者又出现应激性溃疡,很是凶险,好再后期给予精心治疗后好转出院。这就是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例。该患者无任何胸痛、胸闷不适的症状,后来听家人叙述,患者到医院后下车是两个家属驾服下来的,当时患者双下肢无力,精神状态也差。因为没有任何心脏症状,连急诊医生也不能发现心脏的异常。再有一个患者是我听我们急诊主任讲述的,一个50多岁的妇女因为恶心、呕吐、周身无力来看病,也是没有胸闷、胸痛不适,既往胃肠良好,看着也不像胃肠症状,建议行心电图检查,死活不同意,最后急诊接诊医生实在没办法就说:作图没事的话费用算我的,有事您缴费。这样才勉强同意,一查图又是一个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的无痛心梗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潜伏在我们身边。稍有不慎就会惨遭毒害。我认为凡是50岁以上,颌部以下脐部以上任何不适,常规查心电图,不要因此几十块钱,因为您的不理解,而不去配合,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查图没事的话您留有一份心电图,将来万一有不适,可以进行比较心电图的变化,有事就需要赶紧治疗。我想如果你看过这篇文章后也一定会配合医生进行常规检查了吧。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也为了更多人的健康,所以我坚持健康科普。
那么上述两个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什么一个头晕,一个恶心呕吐呢?心脏的下壁和后壁分布较多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支配肠胃,因此下壁后壁梗死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类似胃肠炎症状。另外急性下壁心梗后容易造成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到阻滞等严重心律时常,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症状。由于急性心梗有时候症状不明显,特此提醒大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出现胸部轻微不适就必须立即就医检查。普通人如果平时没有胃肠炎。突然出现胃肠炎症状,或者无诱因出现牙痛、咽痛、颈肩部应该及时医院就诊,消除隐患,防治猝死。
中国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据了解,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25-45岁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总死亡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中。
急性心梗急性发作急救时需注意马上停止一切活动,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激动,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刺激病人加重病情。并且立即服用救心丸,同时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尽快送院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头晕,可以说是大家去医院看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且头晕的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加,老年人是高发。
但是头晕的病因挺多的,表现多样,最主要的是目前没有哪一项客观检查可以可靠地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头晕。
什么是头晕?
头晕,事实上是一组非特异性的症状,包括有眩晕、晕厥前、失衡及头重脚轻感。其中眩晕可以说是特异性症状,就是有一种周围事物或自身明显感觉旋转的运动错觉或幻觉。因此,不同头晕症状的主要病因并不相同,一定要注意区分。
90%以上的症状是眩晕或是非晕眩的头晕,可以明确70%—80%的头晕病因
确定头晕症状以后,要先明确症状特点比如你除了有眩晕症状,还要看眩晕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与频率、诱发因素,有无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等。
眩晕约占所有头晕的一半,其中又以前庭周围性病因中,BPPV、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病为主要的病因,几乎占了前庭性眩晕的大多数。
当然,非眩晕性头晕病因同样也有很多,绝非只限于神经科或耳科疾病。
比如大多数慢性、持续性头晕可能与你的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焦虑、惊恐、强迫或躯体化障碍有关;
再比如像题目中所说的高血压患者也会有头晕的症状,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往往开始也是因头晕就诊的被发现的,而有一些长期高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也会有头晕的症状;
再再比如短暂性或者发作性头晕还多与我们的系统性疾病比如贫血、感染、发热、低血容量、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甚至服用某一些药物过后等也会引起患者头晕症状;
像比如还有一些颈源性头晕患者,是因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当然往往也不仅仅只有头晕症状,像有一些早期脑部肿瘤,可能开始是头晕,后来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
所以,头晕原因真的非常多,是要根据其他重要的症状比如看有无听觉、神经系统症状等来进一步分流检查和诊断的,比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偶尔出现头晕,需排除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其次,应排除脑缺血所致头晕;此外,还应排除低血糖、贫血、心脏疾病等因素。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对于脑血管的危害,脑梗塞和脑出血是常见的两种表现。很多人知道高血压的危害会让患者出现脑梗塞和脑出血,但为什么高血压会引起脑出血和脑梗塞呢?估计很多人依然是一知半解。
今天咱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高血压会引起脑出血和脑梗塞?
一、高血压为什么会引起脑出血?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高血压引起脑出血,机制主要是血压越高,血管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当血管承受的压力过大,超过了血管可承受的最大压力时,就会像气球一样被吹爆,就会导致脑出血。
但实际上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机制还有很多,比如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脆性增加,血管瘤使得血管能够承受的压力更小等等。这些都是高血压容易导致和引起脑出血的主要原因。
二、高血压为什么会引起脑梗塞?
高血压会引起脑梗塞,和引起脑出血的机制不太相同。但长期高血压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是高血压容易引起脑梗塞的主要机制。也是高血压导致其他部位动脉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避免高血压引起的脑卒中?
既然高血压这么容易导致脑出血和脑梗塞,那么如何避免高血压引起的脑梗塞和脑出血呢?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把血压控制正常!血压控制正常,是预防脑卒中和脑出血的唯一途径,如果不控制血压,其他的任何方法都是徒劳、所以要避免出血和梗塞,控制血压是关键!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一、头晕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以引起头晕,而是是高血压病中的常见症状,许多病人来看头晕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就是个高血压病。所以,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就不足为奇了。除外头晕,高血压患者还可以有其他症状,比如头痛、失眠、头胀、头昏等等相关症状,但头晕,仍然是其主要症状之一。
二、除外高血压,其他疾病也可以有头晕
除外高血压病,其它疾病也可以有头晕症状。咱们来罗列一下,常见的引起头晕的相关症状。
1.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可以常常以头晕先发症状来就诊,需要警惕。
2.神经内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就多啦,常见的脑梗塞、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前庭功能障碍等等,都可以引起头晕。
3.耳石症:耳石症占据了头晕尤其是眩晕中的大部分患者,需要注意。
4.颈椎病: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或者头晕,也比较多见。
5.糖尿病:糖尿病也可以引起头晕?是的,你没有看错,比如常见的低血糖或者血糖控制太差,都会头晕。
6.贫血:贫血会晕,这个貌似不需要过多解释。
7.心脏病:引起头晕的心脏病也多了去了,比如早搏、房速、房扑、室上速、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衰、冠心病等等,都可以引起头晕。
8.神经官能症:失眠、焦虑、抑郁、恐惧等神经官能症,都会引起头晕不适。
9.其他疾病:还有好多疾病,都会引起头晕不适,需要我们加以鉴别。
三、高血压,控制好血压才可以避免更多的风险
高血压,控制好血压,才能避免更多的风险,因为已经有大多数的临床证据表明,血压达标,才是避免并发症的根源。不同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目标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病例:52岁的吴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虽然有吸烟,但没有慢性病史,后来在12月,在家里刚吃完饭,才坐在沙发上,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发闷,昏倒,呼吸急促,心跳停止,被判在到院前死亡。但由于家人一直在进行CPR,进院后又用心导管手术抢救,挽救了一条生命,却找不到心肌梗死的原因,常规超声也没有发现,很担心再次发生。
有的人中风、心肌梗死,但做了超声检查却找不到病因,反复发作,不但疼痛,还增加死亡的危险。常规二维超声成像仍有死角,无法完全分辨血管与肌肉的界限,特别是对心室内血栓难以发现,造成就医延误或找不到病因,无法正确治疗。
脑室是负责将血液排出到全身各个部位的,如果心脏衰竭,就会无力让血液排出,久而久之,脑室就像堵塞的臭水沟,形成烂泥般的血栓,约7.1%的人患有心衰竭。而且这种血栓一般都没有问题,只是偶尔会流出来,流到脑中变中风,卡住心脏变心肌梗死,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在2018年,美国心脏医学协会的研究发现,10~30%的心室内血栓患者由于没有发现,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因为对传统超音波来说,由于太胖,太瘦,肺病(特别是水肿),或者一个人在急诊室里插了管道,影像将非常不清晰,或者根本无法识别。
以前碰到这种情况,会想到要做核磁共振,但是一方面很贵,一方面有辐射,也不适合孕妇和儿童做,显影剂也不适合肝肾功能不佳的人;而且插管的病人,急救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做核磁共振,所以改良超声是个更好的方向。
而且超声对比剂是一种白蛋白状物质,只需2~3cc,即可使超声成像更加清晰,相当于将影像转换成高清晰度图像,若与3D超声配合,几乎可以达到与核磁共振一样的成像效果。其要点在于没有限制,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良者均可做,且只要在超声操作时注射一针,1分钟即可见效,且不会延误急救时间。
对比剂在欧美已有十多年历史,安全性很高,但在我国2019年才引进,所以还是要自费5000元,其实不只是心脏血管,周围的血管就像是脚的动脉,通过对比剂可以看得更清楚。但由于室内血栓的比例不高,建议高危人群如心力衰竭患者、有家族史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再次进行此项检查,将此检查作为预防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利器。
在平时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出现头晕恶心,肚子疼的情况,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头晕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恶心,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天旋地转,所以自然就会感觉到头脑晕乎乎的,出现恶心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控制住,并且应该卧床休息,有一些人可能还会伴随着一些小腹疼痛的情况,那么头晕恶心想吐小腹疼痛是怎么回事呢?
1、避免受到刺激。呕吐恶心的原因是延脑的呕吐中枢受到刺激所致。突然呕吐的情形很少发生,在呕吐之前大都会先有反胃和不舒服的反应。导致呕吐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食物中毒时,呕吐和下痢同时发生,将体内毒物排泄后,可以自然痊愈。其二是消化器官中有妨碍食物通过的东西,以致胃中的食物呕吐出来。
2、脑部的疾病。只要一旦出现严重的头痛、腹痛、目眩、发热、痉挛、手脚麻痹等症状时,一定要尽速就医,有可能是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是急性腹膜炎。保持环境的安静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呕吐很消耗体力,所以身体虚弱的人会容易染上感冒等其他疾病;所以先从容易入口的汤汁、牛奶等开始;多吃些滋养的食品,以求早日恢复体力。呕吐及下痢一起发作时,很容易产生脱水的症状,所以补充水份及电解质是绝对必要的。无论有无伴随恶心现象的呕吐,只要一旦出现严重的头痛、腹痛、目眩、发热、痉挛、手脚麻痹等症状时,一定要尽速就医。
患者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做下详细检查,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趁早的进行治疗为好,因为如果病情一旦长时间下去出现了恶化,如果一旦出现了恶化,就算勉强的得到治疗后就是没有多大的效果了,就是勉强的得到治疗之后也是会留下永久性的后遗症的,所以要在病情早期的时候趁早进行治疗为好。
突然头晕目眩,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考虑眩晕的诊断,而引起眩晕的原因非常多,咱们今天列举一下眩晕较为常见的原因都有哪些?
一、耳石症
耳石症是眩晕中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又被称为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往往表现为头部转到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发作性的眩晕。其道理主要是耳石在内耳内来回滚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耳石位置也会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导致眩晕。
二、脑供血不足
当患者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尤其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狭窄的时候,由于平衡系统供血不足,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
三、脑部占位
脑占位多数进展缓慢,开始症状不易发现,一旦发现,患者占位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的挤压效应。所以,对于逐渐出现的轻度眩晕,尤其是伴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一定要早到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三、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也比较多见,尤其是现在低头族多,而且工作学习生活不规律,导致颈椎病变压迫神经,从而引起眩晕!平时注意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避免长时间伏案,避免枕头过高,以避免颈性眩晕的发生。
四、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引起的眩晕,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症状,症状不统一,表现无规律,而且多数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行相关检查又不能发现病因,现在较为多见!
五、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
如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等等,此类疾病多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以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等,在原发病得到治疗的基础上,眩晕自然得到治疗。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眩晕一般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综合症状。眩晕,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到医院就诊,鉴别其发病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亲,看懂了吗?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一、什么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供血的血管冠状动脉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内科常见病。心肌梗塞有两个要素,有血管的堵塞,有心肌的坏死,就成为了心肌梗死的必备的两大特征。所以,心肌梗塞导致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心肌的坏死,而正是心肌的坏死,才引起和诱发了一系列的心梗后并发症,严重者甚至致人死亡。
二、心肌梗塞算不算大病?
来看一个数字你就知道心肌梗塞到底算不算大病了!
我国目前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大约有2.9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约有250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类型,据统计,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比较高,约有1/3到2/3的患者在送至医院之前死亡。而在住院的患者中,也有10-15%的患者会发生死亡。
当然,心肌梗死病人是否非常严重,跟好多因素有关系,比如梗塞的大小、部位、并发症和自身情况、治疗情况等多种原因有关系,但可以明确的是,心肌梗塞是威胁我国居民死亡的一大杀手毫无疑问。
所以,现在你知道心肌梗塞算不算大病了呢?
三、心肌梗塞的常见死亡方式?
心脏破裂:心肌坏死面积越大,且发生心脏破裂的风险可能也就越高,但同时也跟心梗的部位等其他因素有关系。心肌梗塞后的心脏破裂,有时候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比如室间隔缺损等,但不管怎样,一旦发生心脏破裂,能够生还的概率极其渺茫。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梗后常见的死亡方式,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很多,比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交界性心动过速,等等,但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多数为心室颤动,而这些心律失常的发作,多数也是和心肌的坏死后导致的电活动紊乱有关。
泵功能衰竭:随着心梗后心肌坏死,心功能也会逐渐受到影响,面积越大,位置越重要,其心功能受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泵功能衰竭,也是心梗后常见的死亡方式之一。
其他脏器受累:心梗后常见的比如肾脏灌注不足导致的肾功能不全,心梗后心衰导致的肺水肿,肺部感染等等,其他脏器受累的同时,会反过来影响心脏功能,从而走进恶性循环,也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心梗后还有其他的一些死亡原因,比如室壁瘤形成后附壁血栓的脱落,大剂量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及抗凝药物后的出血等等。
总之,虽然随着医学的进步,心梗的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心梗仍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蹲下时突然改变体位改为站立,就会出现眼前开始模糊或者眩晕的症状。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大家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贫血或者低血糖。
虽然贫血和低血糖都会有眼前模糊或者眩晕的表现,但贫血患者通常会有脸色苍白、身体无力等表现,而低血糖患者通常会有饥饿感、心慌、冒虚汗等表现,所以大家可以依此来辨别是否是贫血或者低血糖。如果蹲时突然改变体位改为站立,眼前开始模糊或者眩晕,则可能为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之为直立性脱虚。
提到体位性低血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一种诊断方法是:从卧位转为立位3min以内,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者是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伴或者不伴各种低灌注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当我们从蹲位转为立位时,心脏需要将大量血液送运至大脑,如果各个器官反应过慢,则会使血液无法及时送达,人体则会出现大脑缺氧时的症状,即头晕目眩、视物障碍、力软,或出现容易昏倒甚至休克。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抗高血压、镇静药、抗肾上腺素、血管扩张剂等药物的人和患有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患者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患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定要注意防止跌倒、晕厥产生的骨折、休克等意外以及心血管问题的突发。
因为低体位性低血压常常会导致患者摔到,晕倒还极有可能因大脑缺血诱发心血管的突发病(卒中)。此外,除了头晕目眩、视物障碍的神经系统症状外,很多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还会出现心脏及周围大动脉缺血(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四肢发冷等)、消化道(消化不良、呕吐等),部分患者还可见自主神经功能相关的症状,如焦虑、发抖等等。
在治疗上,目前没有研究出特效药物,只能根据患者具体病因针对治疗。我们要尽量避免可能引起患病的因素(快速变换体位、长时间卧床、胸腹腔压力过大);饱餐和大量饮酒容易诱发低血压。所以提倡我们规律饮食、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不酗酒,餐后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活动;同时,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散步等,增强身体素质。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前两天,在门诊上来了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患者主述自己每次弯腰起身后,必定会发生很长时间的头晕,而且眼前会出现黑蒙蒙一片,还有好几次都差点摔倒在地,有时早晨起床后也会发生这种现象。经过对该女性详细问诊和相关检查后,最后对其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尽管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听说过体位性低血压这一叫法,但其实它是一种几乎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一种现象,因此了解它十分有必要。可能在你身上也曾经发生过这样或类似前面提到的那位女性所遇到的现象:当蹲着/或坐着/或躺着一段时间后起身站立时,可能会突然感觉头晕目眩,眼前一片黑,严重者还可能发生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等。其实,这种现象就是发生了体位性低血压,又称它为直立性低血压。
为什么人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我们可能都知道一个常识,人都会受到地球重力作用,我们在呈站立位时,血液会因地球重力作用而集聚到双腿部,使得能够循环至心脏的回血量不足而致血压发生下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压力感受器会察觉到这种变化而发挥升压作用,使人体血压能够维持在稳定水平。但如若压力感受器活动受到某种因素的干扰或破坏则很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现象的发生。
那么,该如何对体位性低血压进行治疗呢?
其实,对于轻度的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并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我们可以立即采取半蹲/或弯腰/或坐位/或躺位姿势,然后稍微保持该姿势片刻再缓缓起身。对于比较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现象,则一般需要采取药物干预治疗。
当然,对于由某些原发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所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通常还需要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临床上,也有一些体位性低血压是因为服用了某种药物而致,此时则需要对该药的服用剂量进行调整,或者完全停止服用该药物。
对于容易发生轻度体位性低血压的人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通常可以很好的预防或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再次发生。
第一、调整饮食,注意补充营养。
第二、多喝水,防止体内发生脱水现象,因为脱水也是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第三、尽量避免在炎热天气环境下进行剧烈活动等。
第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第五、可以穿弹力袜,减少腿部血液堆积,从而减小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风险率。
有的人一扭头,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甚至恶心、呕吐……头晕得仿佛重病发作。
但只要在原位休息一会儿,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这些症状竟然就自动缓解了。
别慌,这很可能是耳朵里的耳石「离家出走」惹的祸。
耳石是我们熟知的「耳屎」吗?它为什么能让人眩晕?
非也。
先让我们看一下耳朵的结构:从外向内,分别是外耳、中耳、内耳。
其中内耳,主要由负责听声音的耳蜗和负责身体平衡的前庭及半规管组成,其中,前庭包括椭圆囊和球囊。
在椭圆囊和球囊内部的表面,附着着极为细小的碳酸钙结晶体,就像一颗颗小石头,这就是「耳石」了。
当一些诱因导致耳石脱落到半规管后,就会造成半规管内的淋巴液的不正常流动,产生眩晕,导致身体失衡,这就是耳石症。
不过这种眩晕虽然来势汹汹,其本质是一种良性疾病。
耳石症的典型症状是:当发生体位变化,如站起来、躺下去、在床上翻个身或弯腰捡东西时,会感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眼球震颤,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
常于睡眠中因眩晕发作而惊醒,可能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等症状。
临床上按病因将耳石症分为特发性耳石症和继发性耳石症。
特发性耳石症病因不明,占 50%~97%。继发性耳石症多继发于全身或其他耳科疾病。
当患者出现晕眩,先不要移动,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到头晕眩晕门诊或神经内科门诊、耳鼻喉科门诊,请医生将离家出走的耳石复位,就是说,让耳石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里,眩晕就治好了。
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耳石症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
医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徒手复位或借助仪器完成复位。大部分患者一次复位治疗即可,少部分患者需要反复复位。
由于耳石过于细小,不能通过CT显示出来,而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位置实验(即让患者变换体位)来观察眼震来进行确诊,因此确诊有一定的难度。
要想预防耳石症,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减少低头看手机的次数,多做颈部体操;
2. 劳逸结合,健康饮食;
3. 不要熬夜,适量运动,增强抵抗力。
如果是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者骨质疏松引起的耳石症,要注意先控制和管理好这些慢性疾病,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补钙。
耳石症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耳石症的一年复发率约15%,五年复发率达到50%。
因此,耳石症患者治愈后须避免剧烈的头部动作,洗浴时最好能选用坐浴,不要驾驶车辆,减少外出等,以免突然复发导致危险发生。
心脏病患者乘坐地铁时,如何应对突发心梗的情况?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脏病患者如何进行自我防护。
1. 定期随访: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随访,评估疾病风险,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长期坚持用药。
2. 携带急救药品:心脏病患者出门时,建议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硝酸酯类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3. 准备“身份卡”:心脏病患者应准备一份“身份卡”,上面记录着患者的病情、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得到帮助。
4. 了解预警信号:心脏病发作前,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如胸痛、心慌、气短等。患者应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并采取措施。
5. 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心脏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尽量避免高峰时段出行,并量力而行。
当我们在地铁上遇到他人突发心梗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1. 保持冷静:遇到突发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2. 大声呼救:立即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3. 分工合作:周围人可以分工合作,有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有人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4. 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周围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要点包括:将患者摆成平躺位,找到按压点(即病人双侧乳头在胸前正中交点的地方),进行心脏按压,每分钟按压100次。
5. 配合地铁部门:与地铁部门保持联系,并配合他们的宣教,保持车厢内安静、有序。
王大妈最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困扰她多年的高血压突然奇迹般地恢复正常了。多年的高血压让她不得不每天服用降压药,这让她感到非常不爽。然而,她却发现,尽管血压恢复正常,但她偶尔会感觉胸前区有点闷涨,不似以前那般清爽,像有东西压着似的。
王大妈的儿子是我的好友,他无意中向我提起他母亲的情况。我立刻建议王大妈赶紧去医院的心内科进行排查,以排除心脏问题。
众所周知,人的血压在一年四季中,甚至一天24小时中都会出现波动,这是正常的。比如夏天血压偏低,冬天血压偏高,早晨血压偏低,下午血压偏高,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血压出现急剧的、大幅度的波动,就需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王大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到医院检查后,她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并不像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有时临床表现的非常隐晦,甚至患者本人没有感觉。急剧的血压降低就是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之一。
当心肌出现问题,心脏收缩力下降,造成射血量下降,自然血压也就下来了。大面积心肌梗死甚至会造成严重低血压,甚至休克,导致病人死亡。临床上这种一上来就休克的患者有时很难抢救,死亡率是很高的。
对于原来高血压的患者,在没有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血压正常或者较低血压或者大幅度下降时,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建议就医体检,以排除心脏问题。
除了急性心肌梗死,血压波动还可能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危象、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因此,对于血压波动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高血压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压出现异常波动,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注意日常保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医院的心内科是专门负责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科室。心内科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当遇到血压波动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寻求心内科医生的帮助。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冬季AMI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出43%,尤其在上午7-9时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能与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低温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AMI。
除了胸痛,AMI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上腹痛、背部疼痛等。这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
为了预防AMI,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学习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等,以便在突发情况下及时施救。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而支架手术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急性心梗做完支架后多久过危险期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术后的一般情况。心脏支架手术后,患者一般会经历24小时的危险期,这个阶段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功能、血压等指标,以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休克等并发症。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病情稳定,患者在一周后危险期会明显下降。但是,如果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较大,或者心功能较差,危险期可能会更长。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死后,患者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没有绝对的安全期。
及时进行支架手术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风险,缩短恢复期,改善预后。此外,术后多久度过危险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定。大多数患者术后3天状态稳定即可出院。
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术后24小时内应进食流质,第2天可以改成半流质饮食。建议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的辛辣食物,忌油腻食物,不要吃过饱。过饱或进餐过快可能刺激心脏神经,诱发心绞痛。
2. 休息:术后6个月内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
3. 心情: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避免失眠、便秘或不良情绪。
4. 药物: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药物,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及动脉硬化的进展。
5. 复查:心脏支架术后应定期复查、坚持服药,循序渐进地适当运动。
6. 就医:如出现胸闷、气促及心前区疼痛等不适时,应及时到心血管科就医。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中断,从而引发心肌坏死。
当心梗堵塞超过75%时,就需要考虑放置支架以恢复心脏血液供应,避免病情恶化。
心肌梗死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和临床期。急性期主要目标是尽快开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挽救濒死的心肌。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度过急性期后,患者仍需持续关注,避免情绪激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心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心梗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心血管科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药物作为人类对抗疾病的利器,正确使用可以及时缓解病痛,恢复健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用药过程中陷入误区,不仅未能有效治疗疾病,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用药误区,提醒大家注意。
误区一:价格越高越好
部分患者认为,药品价格越高,其疗效越好。其实,药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与原材料有关,原材料稀缺、采集困难或制作工艺复杂,药品价格自然就高。但价格与疗效并不成正比,有些价格低廉的药品,如硝酸甘油,却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命良药”。因此,选择药品时,应注重对症下药,而非盲目追求高价药品。
误区二:新药优于老药
一些患者认为,新药比老药疗效更好,因此愿意尝试新药而不愿使用老药。然而,有些老药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而一些新药可能因疗效不确切或毒副作用大而昙花一现。此外,进口药品并不一定比国产药品好,有些进口药品不仅价格高,而且并不适合我国患者。
误区三:用药越多越好
有些患者认为,用药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其实,药物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过量用药可能导致耐药性、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甚至加重脏器负担,不利于病体康复。
误区四:偏方、验方更有效
一些患者因治病心切,盲目相信偏方或验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或验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疾病,但其疗效缺乏科学依据,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切勿盲目相信偏方或验方,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误区五:中药无毒副作用
有些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因此患病后只看中医。事实上,中药虽然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药性剧烈或有毒的中药。过量使用中药也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误区六:逢病必补
有些患者认为,“有病必虚,虚则必补”,因此,生病就服用补药。然而,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盲目滥用补药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总之,在用药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以上误区,科学用药,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本文将为您解析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五大原因,并为您提供预防和治疗建议。
一、过度疲劳
从事重体力劳动、过度运动或连续疲劳工作,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从而使心肌发生急性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二、情绪波动
激动、紧张或过度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三、不良饮食习惯
暴饮暴食,特别是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血脂浓度升高,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过度聚集,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四、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五、便秘
老年人便秘时,用力屏气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预防和治疗建议
1.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3.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4.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5.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6. 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7. 如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心肌梗死,从生活方式入手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心脏主要血管——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血液流动中断,进而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这种疾病需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心梗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生活方式干预: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坚持适度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合理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保持心态平衡,学会释放压力。
2. 药物治疗:按时口服预防动脉硬化进展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
3.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指标,如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4.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5. 及时就医:如出现心梗症状,如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就医。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只有从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定期体检等方面全面入手,才能有效预防心梗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又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血管壁上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心肌梗死的关键因素。当斑块破裂或糜烂时,会诱发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此外,脱水、休克、出血、心律失常以及某些外科手术等也可能导致心排血量骤降,进而引发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血脂等药物。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步行、骑自行车等,以增强心脏功能。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情绪波动等不良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良好的康复,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肩膀放射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肩膀放射性疼痛的原因:
1. 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可能会引起肩膀放射性疼痛。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胸痛或胸部不适。疼痛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 肌筋膜炎:长期过度使用肩膀,如搬运重物、打网球等,可能导致肌筋膜炎,从而引起肩膀放射性疼痛。
3. 颈椎病:颈椎病可压迫神经根,导致肩膀放射性疼痛,甚至手臂麻木。
4. 肺部疾病:肺部肿瘤、结核等疾病可引起肩膀放射性疼痛,因为疼痛会沿着神经传导至肩部。
5. 其他原因:肩关节炎症、肩周炎、肩袖损伤等也可能导致肩膀放射性疼痛。
为了确诊病因,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根据病因,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肩部,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保持良好的姿势,进行适当的肩部锻炼,以预防肩膀放射性疼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