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干、遗精,这个药不错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干、遗精,这个药不错
发表人:健康“娜”些事

近几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类电子设备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中医讲"久视伤肝,久视伤血",长期用眼不但会造成眼干、眼涩、眼睛充血等,而且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多表现为焦躁、易怒等症状,建议可以常备一味中药做茶饮—枸杞子。

 

 

枸杞子大家都不陌生,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可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目干、遗精。

 

《神农本草经》中称枸杞子“久服轻身不老、耐寒暑”;有延衰抗老的功效,又名“却老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置阴凉处晾至果皮起皱纹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即得。具有多种保健功效,是一种药食两用食物。枸杞是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对身体进行保健,宁夏枸杞的品质领先于全国各地,成为枸杞的代表,被誉为枸杞之乡。

 

枸杞子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并含有甜菜碱、玉蜀黍黄素、酸浆果红素等特殊营养成分,使其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效。用眼过度者及老人更加适合。枸杞性质比较温和,食用稍多无碍,但若毫无节制,进食过多也会令人上火。晾干容易保存,不要经常取出阳光下面晾晒,否则时间久了会粘黏变质。买枸杞的时候一定不要贪“色”。特别是染色的枸杞整个都是红色,连枸杞子蒂把处的小白点也是红色的,而正常枸杞尖端蒂处多为黄色或白色,用色素浸染过的枸杞蒂处则呈红色,用硫磺烘烤过的呈深褐色。由于用色素染过的枸杞特别怕水,建议大家在选购枸杞时可以把几粒枸杞放进水中,或者是故意用潮湿的手搓一搓,如果出现掉色,就说明用过色素。

 

 

患有高血压,脾胃薄弱的人要少吃;正在感冒发烧、脾虚、腹泻、身体有炎症的朋友最好不要吃。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适合食用的枸杞量为20g,枸杞子配合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的效果。

 

附: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柄,置阴凉处晾至果皮起皱纹后,再暴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即得。遇阴雨可用微火烘干。


枸杞子具有多种保健功效,是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食物。适量食用有益健康,配合菊杞茶有清肝明目的效果。)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前一阵子,一个老乡打来电话,问我谁看发烧好,想让我推荐一个大夫。我云里雾里,听了半天不知道是谁,但是既然打电话了,我就给出意见,让找我们医院感染科主任给看了。过了几个月吧,他又找我,约我一起吃饭。我对老乡的邀约没有免疫力,就去了,但是就中午吃个便饭。 

     

    他给我讲自己看病的心路历程,也是从不信任中医到迷信中医的一个转变。他以前得病,大小不说,首选想到的就是靠近他们单位的一家大医院。有一年开始,他出现反复发烧的情况,去那家医院输液打针。折腾一周十几天,好了没几天又复发。基本上三月折腾一次,每次折腾半天。那次找我是在输液一周没有好转的情况下,别人推荐找中医试试,才打电话咨询。

     

     

    结果很理想,三天退烧。经过调理,他发烧的频次少了。关键是,自那之后没有输过液。可怕的是,原本对中医嗤之以鼻的他开始迷信上了中医。单位同事但凡得病,首先要来中医医院,其实也就是我们这里看。我警告他这样不好,因为中医也好西医也罢,都不是万能的,很容易出现治不好的情况,最后你不还是要失望。 

     

    其实,人都是这样,很容易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信和不信都很容易受到最先接触的那一拨人的影响,那拨人水平高就信,第一次没治好打死也不信。但是对于自己家人就不是这样的,我的亲戚朋友,我为你能够做主的都会吃中药。有一次,家里一个亲戚脖子不舒服,电话里说了半天。我说你去买点中药吃吧,就是那种成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打电话,告诉我说脖子好了,但是这一段时间头晕。我说还吃那种药吧,他们也不懂就按照我说的去做,结果也好了。 

    杜仲,一种最常用的中药,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中成药的主要成分。前几天到颐和园玩,发现路边种了好多杜仲树。迷信的老人说,家里种杜仲树能让人长寿。但后来我发现,他在不到七十五岁的年龄就去世了。很显然,就算家里都是杜仲依然挡不住人的生老病死。

     

    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能小。通常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等病症。我们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就是治疗筋骨不利和头晕颈椎不舒服等,效果很不错。

     

     

    杜仲入药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杜仲是很知名的中药,现在有泡茶,泡酒用的。

  • 作者:李晓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神经性头痛的人非常多,神经性头痛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而且和还会对我们的脑部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实治疗神经性头痛并不困难,只要合理地使用药物就能够达到疾病的治愈。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神经性头疼痛用什么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患有神经性头痛的患者应服用诸如胆甾醇,羊角片和天麻素片等药物进行临床治疗,但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服用这些药物,而不应盲目地服用,重症患者病情应该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确诊后,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2,临床上,神经性头痛包括神经衰弱头痛,主要依靠心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使综合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建议患者使用正天丸,养血脑颗粒和镇脑宁胶囊。

    3,最后,在生活方面,神经性头痛病患者应更加注意病情的发展并注意休息。同时,患者应消除神经情绪,有规律地生活,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体能可以减少神经性头痛的发生。

    如有必要,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镁制剂,该药物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阻断交感神经节,并可以放松患者的血管平滑肌,有效地扩展患者的血管。更常用的药物是硫酸镁,患者应按时适量使用治疗药物,也可以结合患者的病情用钙拮抗剂治疗。治疗后,它们可以阻断钙离子的缓慢通道,并可以有效抑制5-羟色胺从血小板中释放出来,具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多休息并合理安排饮食。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神经性头疼痛用什么药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患者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购买和服用药物,但是患者也不要以过于依赖药物的治疗,最好采用食疗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 现代人一提到肾,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很多人第一次见我,就会伸出手来:帮我号脉,左手还是右手。我往往会说,不挂号不给看病。然后他们就会进一步说,看我肾虚不虚。我往往会说,虚得很。肾虚,现代人的通病,有没有肾虚都会觉得自己肾虚。我告诉一个学生,如果有人找你号脉,你就说他肾虚就行了,然后他就会很佩服你。

     

     

    肾虚跟肾病没有半毛钱关系,肾病是肾脏出现毛病了。肾病包括很多种疾病,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肾结石等等吧。肾病综合症是一个临床诊断,也是泛泛的一个名词。确诊肾病的方法是用活检的方法,也就是肾穿刺之后看病理来定是什么型的肾病。总之,肾病很复杂,治疗起来很麻烦。 

     

    我最为佩服的,已经去世的老中医岳美中对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有很好的心得。他用玉米须治疗肾病,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煎汤代茶 岳美中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指 出,对于15岁以下慢性肾炎患者,用玉米须持久服用,一般无特殊情况者,均能趋向好转或达到治愈。用法:每日以玉米须60克,煎汤代茶,频饮,坚持服用6 个月。 

     

     

     

    这个方法,后代很多人尝试,也取得良好的效果。玉米须是玉米快成熟的时候,采集下来,一般是自己专门找一块地,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到时候采集即可。我在老家用这个方法治疗过几个人肾病患者,效果都不错。老家有的是玉米须,缺少的是药,所以就用岳美中的玉米须煎。

     

    岳美中,中医学家。一生从事中医医疗和教学工作。较早地提出了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善用经方治大病。于中医老年病学领域,有新的创见。倡办全国中医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多次出国从事重要医事活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附:玉米须 ,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全国大部分地均产。夏、秋果实成孰时收集,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生用。

     

    功 能: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

     

    主 治: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

  • 现在网上关于本草的文章很多,但有一个问题,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最强的一面,可部分作者并非中医师,只是摘抄中药辞典,作用洋洋洒洒罗列了一大堆,读者看了,还是不会用,因为不知道重点。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味功效极其繁复,让人感觉包罗万象,找不到北,有点懵的中药。它就是黄芪。

     

    如果你去看《中药学》上黄芪的作用,你会吓一跳:气虚乏力,食小便溏,水肿尿少,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肺气虚弱,咳嗽气短,表虚自汗,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久溃不敛,痹痛麻木,痈疽难溃......

     

    初学者看了,简直是一头雾水,因为看起来,这味药是万能药,作用太多,记也记不住。运用这味药也难,若抓不到它独到之处,运用时,往往蜻蜓晒水,到处放一点,疗效也不佳。其实理解这味药有一个便捷的办法,就是回到一本以临床实证为基础的医书中去,以那本经典医书对黄芪的描述为“基本点”。那本书就是《金匮要略》,在这本书中黄芪出现8次,现在从黄芪最实用最有效之处谈起。

     

     黄芪能治黄汗、自汗

     

    《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最简单,方中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汉代没有高度酒,苦酒相当于现在上好的低度酒清酒。也有一些汉方家用醋来代替。

     

    这个方子治疗的患者有几个特征:一是身体浮肿而重;一是全身淌黄汗,汗出沾衣,周身如浸水中;一是汗出口渴。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上身汗多,下肢湿冷,骨关节痛,不能饮食,小便少,情绪不安,则去苦酒,加生姜,甘草,大枣,此谓“桂枝加黄芪汤”。这大概是因为,生姜能散寒祛冷,并且和甘草,大枣配在一起能够强壮患者的脾胃,改善患者的饮食。这两个方证,虽也有浮肿,但“黄汗”症状更明显一些。

     

    临床上,明显的‘黄汗”’患者并不多见。黄汗是比较大的汗,汗出沾衣,如同沐浴。如果汗比较小,皮肤湿润,容易感冒,一般用的是“玉屏风散”,这个方子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用量比较轻,一次只用9克。这个方子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黄芪擅治水肿

     

    如果,患者浮肿,特别腰以下显著浮肿,同时伴有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皮肤比较松弛,不紧凑,给人水湿肥胖的感觉。则用“防己黄芪汤”,方药如:汉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吉益东洞,大塚敬节,黄煌等医家都认为,此时黄芪的剂量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五两,汉防己应该遵循《千金要方》的四两,白术为三两。这个方子是《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水的基本方之一。如果伴有喘鸣则加麻黄半两,胃肠不调则加芍药三分,下肢平素冰冷加细辛三分,有心悸的感觉加桂枝三分。

     

     

    另有一方,也能治疗是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中,即“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两方比较。“防己黄芪汤”有白术,“防己茯苓汤”有茯苓,桂枝。

     

    白术有很强的健脾利水的作用,因此“防己黄芪汤”健脾利水的力量要强一些。桂枝有温通经脉的作用,所以,“防己茯苓汤”比“防己黄芪汤”要暖一些,有一定温阳的作用。同时茯苓还有安神定悸的作用,可以治疗水肿患者因为虚弱导致的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两个方子用的是汉防己(粉防己),切不可与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木防己混用。并且,即使是粉防己,也不可大量,长期使用。这个药物不像黄芪那么安全,黄芪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用它30~60克/天口服,可促进肝脏白蛋白合成,减轻高脂血症,缓解各种肾病引起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而汉防己这个药,了解其药性可以,入方则要相当慎重。

     

    本文涉及到的方子,请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 在传统中医里,我们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可以从是否“吃得下、睡得着”来进行判断。这是因为人体的脾和胃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常说的“五脏六腑”中就包括了脾和胃,胃为表,而脾为里。脾胃影响着身体健康,许多疾病都与脾胃有关。脾主肉,面色蜡黄、疲惫乏力与脾有关,此外,脾还主思,若是出现用脑过度的情况,则会表现为“吃不下,睡不着”,这时候须得补脾。

     

    脾胃不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例如有的人一吃饭就会出现肚子发胀的情况,饭才刚刚吃完就想上厕所,这类人经常会在吃东西的时候感觉肚子里存在一股气,这股气若是能缓过来还好,要是缓不过来,就会造成腹胀腹痛、大便溏稀的现象,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前干后稀或者秘便的症状。还有的人一旦吃了比较凉的食物,肚子就会立马胀痛,这些都是脾胃较虚的表现。

     

     

    为了预防脾虚胃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养脾胃。很多人对于脾胃的保养不太重视,这样只会让脾和胃持续受到损伤,长此以往,一些较小的伤害累积到一起,就有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

     

    一天当中,清晨当属阳气升发的时间段,此时若是食入良性食物就会伤及脾胃,时间久了还会引起脾胃寒凉。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用古代的一味经典药方来缓解,这味药方叫“四君子汤”,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是由四味药材组成的,它们分别是:白术、茯苓、甘草和人参。这个古方主治脾胃虚寒。它由《伤寒论》中脱胎而来,将原本药方中燥烈的干姜去掉,由性质温和的茯苓取而代之,此时药方由祛除寒气转为了温补中气。

     

     

    药方中的四味药材,性质平和,不寒不燥,滋补力度适中,与“中庸”思想不谋而合。方中的人参用以补气养胃,白术用以去燥健脾,促进消化,茯苓则既可益气,也可用于健脾祛湿。

     

    一般情况下,脾胃虚弱的人群都可适用。由于这四味药材滋养脾胃的效果显著,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了许多补脾健胃的药剂,医生开的许多方子里都能见到这四味药材的影子。

     

     

    若是长期脾胃虚寒,则很容易导致各类疾病,于是后人在保证“四君子汤”的原药方不变的情况下,又往里面增加了陈皮和半夏两味药材,组成了“六君子汤”,“六君子汤”相较于“四君子汤”来说,增加了养胃化痰的功效,对于长期处于脾胃虚寒状态的人来说,健脾养胃的效果更胜一筹。

  • 更年期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女性朋友们在更年期由于特殊的生理构造和感性的心理特点,更年期综合征是很多女性朋友回避不了的问题。现代医学认为更年期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衰竭。卵巢功能一旦衰竭或被切除和破坏,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就会减少。女性全身有400多种雌激素受体,分布在几乎女性全身所有的组织和器官,接受雌激素的控制和支配,一旦雌激素减少,就会引发器官和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中医并没有专门的病名与之对应,但是根据其精神忧郁,烦躁不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等表现称之为“脏躁”。 病名源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即:“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张仲景用甘麦大枣汤,君小麦,臣甘草,佐大枣,三药合用养心安神。确实是经典方剂。

     

     

    但是,还有一方治疗脏燥效果也很好,这便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二仙汤。二仙汤,在《妇产科学》中是推荐使用方剂,也出现在梁颂名《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中。主要功效是: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用于治疗脏燥证见头目昏眩、胸闷心烦、少寐多梦、烘热汗出、焦虑抑郁、腰酸膝软等症状,以及其他慢性病见有肾阴阳两虚、虚火上扰者。

     

    二仙汤的具体组成包括:仙茅9克、仙灵脾(淫羊藿)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这个方子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三味药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火药同用,以适应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症侯。由于方用仙茅、仙灵脾二药为君药,故名“二仙汤”。

     

    二仙汤还可以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伴有高血压、性功能减退、抑郁头痛、潮热等;特别是对抑郁型更年期综合征效果较好,可加用菖蒲、夜交藤;懒言少动、表情呆滞者,重用菖蒲、加郁金,心烦不寐者,重用夜交藤,加用酸枣仁;纳呆畏寒者,去黄柏,加用干姜;情绪极度抑郁、难以入眠者,加合欢皮、茯神。

     

     

    《黄帝内经》指出:“六七(42岁),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49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到了这个年龄段,发生这样的生理变化其实也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脏燥证,除了药物更应该注意情志的调理。夫妻双方的相互包容,亲友的支持理解,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健康的饮食,适当的锻炼,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对于脏燥的患者都很重要。这也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117)特别说明,文中方药仅供中医医师交流研究用,请勿自行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中药半斤为八两,一两为15.625克,1方寸匕=2.74克 ,杏仁50枚15克,我们实际运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缓急轻重,按一两=3~16克进行换算。水一升为200毫升,一合为20毫升。

     

    这个方子,我用得不多,因为这是一个妊娠病方,我很少看妇科病,但是我一个朋友用它来治疗瘀血型的痤疮。经方家将痤疮分为两型,表热型和瘀血型,其中鲜红色者为表热型,暗红色者为瘀血型。表热者用清上防风汤,瘀血者则可以用这个产后病方加减,疗效斐然。我遂习之,的确有效。

     

    这个产后病方就是当归芍药散。温故而知新,我们先来看这个方子原滋原味的组成和功效吧。其原文非常简约:妇人怀孕,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所谓㽲痛即绞痛,意为腹中有痉挛样的,牵拉样的疼痛,此为当归芍药散之主证。

     

    妊娠期痉挛腹痛

     

    方药如下: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川芎半斤 (又作三两)。

     

    原方剂量比较大,常用剂量为当归9克,芍药30克,川芎4-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这个方子中芍药的用量最大,其味苦,酸,微寒,一般来说,带皮的赤芍擅长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去皮的白芍擅长补血,养血,药力趋于向下,有解除痉挛疼痛治“拘挛而痛”的作用,亦有滑肠的作用,也有医家认为白芍和乌梅一样可“酸寒养胎”。

     

    单用芍药,患者很容易就出现腹泻了。但是健脾益气的白术,健脾渗湿的茯苓,利水渗湿的泽泻又有“实大便”的作用,恰好在保留白芍解痉作用的同时,消弥了白芍向下的药势,经方组方的神妙可见一斑。

     

    当归,味甘温,可温血、活血、补血;川芎味辛温,擅活血行气;两物配合可起到养血活血的作用。

     

    以药测证,此方不仅仅有解除妊娠期女子腹部痉挛疼痛的作用,而且可以养血活血疏肝,健脾利湿,适用于妊娠期腹痛脾虚湿重,患者多见面黄,食差,下肢浮肿,小便不利。需要提醒的是急性痉挛疼痛过去后,应该减少川芎的剂量,减少到4克左右,因为川芎辛温,容易诱发胎动,所以用量宜少。

     

    川芎

     

    因为这个方子具有养血活血疏肝,健脾利湿的作用,除了妊娠期痉挛性腹痛外,也可用来治疗肝郁脾虚,气血不利的痛经,妊娠期水肿,先兆流产,羊水过多。还有一些医家利用其健脾,利湿,活血之效,用此方加白鲜皮,生薏苡仁,车前子治疗脾虚湿盛的脂溢性脱发,亦有效果。

     

    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它来加减来治疗暗红色的瘀血型痤疮,或者皮肤油腻,舌苔腻,脉滑,皮损结成囊肿,结节的痰湿凝结型痤疮。一般来说,对于前者,可加用桂枝茯苓丸。对于后者,可加用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青皮,陈皮。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 古老的药

     

    败酱草这味药不算很常用,但常见,李时珍就曾感慨:"败酱草,善于排脓破血,所以张仲景治痈,古方妇科亦常用,而后人不知道习用,大概是因为没有遇到懂行的人吧。”

     

    这味药很古老了,它是败酱科黄花败酱,百花败酱的干燥全草,也叫鹿肠,鹿首,马草,泽败,在我们贵州则叫胭脂麻,苦益菜,野苦菜。

     

    在《神农本草经》中即已记载,这味药辛,苦,微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活血行瘀,作用部位是小肠,大肠,肌部,肉部。这味药很安全,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采摘来蒸,当成野菜食用。

     

    它能治疗两大类疾病:

     

    1、小肠,大肠,肌部,肉部出现的脓肿。

     

    推而论之,能够治疗下面这些部位的疾患:

     

    肠部:急慢性阑尾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赤白痢疾,十二指肠溃疡等等。

     

    肌部:痈疽肿毒,流行性腮腺炎,目赤肿痛等等。

     

    肉部:肺痈。

     

    2、妇人产后由于由于“血瘀”导致的瘀阻腹痛。

     

    治疗肠部,肉部,妇人瘀阻腹痛多用煎服法,剂量干品在4g~20g之间,鲜者则可以用到50g~200g之间。

     

    治疗肌部疾病,如急性腮腺炎,痈疽肿毒多用鲜品外敷法。比如说,可以用黄花败酱鲜叶50g以上,配合生石膏25~50g,捣碎,再加鸡蛋清调匀,外服痛处,一付药可以敷24小时左右。如果严重,则需外敷,内服。此法对乳腺炎,淋巴管炎,痈,疖等疾患亦有良效。

     

    不过,此物寒凉,所以有医者认为应该用于“实热瘀滞”之症,若脾胃虚弱,食少泄泻,畏寒怕冷不宜用之,但是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中医的奥妙在于,通过配伍,寒药温用,温药寒用,在保留中药药效的同时,消除或减弱中药的副作用。这寒药温用法,就是我下面即将介绍的一个方子。

     

     

    古老的方

     

    这个古老的方子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之中,它叫“薏苡附子败酱散”。它是治疗什么病的呢?它治疗的是肠痈病。

     

    所谓肠痈,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阑尾炎,阑尾炎腹痛由上腹开始,以腹胀、闷痛为常见,之后则转移为右下腹痛,急性期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发热。

     

    急性期,下腹部肿且有痞塞感,按压阑尾点(McBurney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会有压痛,这个时候病性属于“实热”,不用这个方子,用“大黄牡丹汤”。

     

     

    待阑尾炎到过了急性期,脓疡已成,元气亦衰,病性属虚,属阴时,就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了。这个时候,患者下腹部会有局部肿胀,按压该部位,会有濡软的一团,仿佛有肿物。身体“无热感”(注:无热感,和体温正常是两码事,患者不觉得“热”,但是体温计测下来仍可能有低烧)。脉频数。如果这个病拖久了,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有时会呈现“鱼磷状”。

     

    方药如:薏苡仁十分(40g),附子二分(8g),败酱草五分(20g),三味药,打成粉末,用2.5毫升的“方寸勺”取药一勺,倒入400毫升的水中,煎取200毫升,顿服。

     

    有人会说,不是说败酱草这个药是治疗“实热瘀滞”之脓肿吗?为什么阴性,虚证的病证也能用呢?这就是经方配伍的奥秘之处了。

     

    在这个方子中,薏苡仁既能促进排脓,又能润滑肌肤;败酱草机能排脓,又可活血;再加附子以振奋元气之沉衰,活跃脏腑之机能。败酱草的寒性被附子抑制了,而附子的大热亦让薏苡仁,败酱草所平衡。

     

    这个方子不仅能用于慢性阑尾炎,还能用于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附件炎,结核性腹膜炎,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结核,子宫内膜炎等出现“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脉弱数或迟”,病性属“阴”者,亦可用于出现上述症候的局限性硬皮症,湿疹,蛇皮症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对柴胡作用的原始记载

    要理解柴胡,就要首先看看古人对它的原始记载,这样的记载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联想,附会,直接来源于观察和实践,所以保真度高。

     

    这一段说的,来自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柴胡,又名地熏。味苦,平,无毒。


    当然,后世认为柴胡也是有禁忌的,认为阴虚火炽者勿用。阴虚发热,骨蒸劳热者用什么呢?用银柴胡治心腹。


    这是在说柴胡的主要作用部位应该在心腹之间。能去肠胃中结气。对此《诸病源候论》的解释是,结气病,乃忧思所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应该是指气滞于肠胃的情形。

     

    可去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这个推陈致新,我们在本经“大黄”一章中也遇见过,意思是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力量。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轻身就是邪去身安,一身轻松的意思,明目,益精待考,不可轻信。

     

    简单来说,这段记载涉及了柴胡最重要的几个作用:疏散退热,疏肝解郁,推陈致新。

     

    不再煎,能发汗,可解三阳之邪热;再煎,可除少阳之邪热

    其实柴胡并非仅仅只能用于少阳病的寒热往来,也具有打开皮肤腠理,发汗解表,解太阳、阳明热的作用。奥秘在于不再煎,和再煎。

     

    所谓再煎,意思就是把中药熬好后,将药渣捞出来,再熬几分钟。以,小柴胡汤的煎法为例:用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渣滓,再煎取600毫升。这就是去滓再煎法。

     

    不再煎时,柴胡药效直达人体的外壳皮肤腠理,具有开腠理,祛表邪,退热的作用,代表方剂有柴葛解肌汤,柴胡桂枝汤。

     

    再煎后,柴胡的药效则集中于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是在哪?大概就在胸胁,膈,季肋这些位置。所以你看柴胡剂,在使用去滓再煎法的时候,必有心下,胸胁,膈,季肋这些位置这些部位的苦满不适感。

     

    不再煎时,柴胡主要作用于皮肤腠理,可开腠理,发汗,解表,退热,当再煎后,柴胡主要作用于半表半里,具有缓解膈肌紧张状态,缓解胸胁部位的气机郁滞,疏肝解郁,条达肝气的作用。

     

    这也是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柴胡具有保肝作用的原因,因为,它能使得胸胁部位的气机出入恢复通畅。一般来说,使用醋炙的柴胡,也可以起到类似于“去滓再煎”的效果。

     

    柴胡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我现在使用柴胡最多的地方,倒不是退热和保肝,而是解忧,镇静,以及抗心律失常。

     

    我经常取柴胡、桂枝、龙骨、牡蛎合用,用来治疗失眠,烦躁,以及窦性心动过速,频繁房型、室性早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柴胡的镇静安神、抗焦虑实验,现在也有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但是其更深机理仍待进一步探索。

    柴胡的其他作用

    柴胡还具有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的能力,所以常被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重坠,胀满。

     

    在人参、甘草、白术、大枣、生姜等益气健脾之品,当归,黄芪等补气养血之药中,稍稍点缀些升麻和柴胡来升举清阳,整个方子就有了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效果。

     

    正因为柴胡其性升、散,所以有医家认为它会劫肝阴,阴虚风动者,阴虚火旺者当少用柴胡为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前几天去江南,看到小区里有一棵树,我没见过。我看到标示,说是无患子。向来自负的我,竟然对无患子没有任何印象。第一时间打开手机查专业知识库,无患子为无患子科无患子属落叶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淮河以南、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十分广泛的利用价值。本文概述了无患子种质资源分布及遗传多样性、植树造林、栽培技术、重要化学成分皂苷和油脂的分离、提取技术和应用。 

     

     

    无患子原来就是肥皂树。我们老家没有,怪不得我没有见过。不过今天的主体不是无患子,而是和无患子有着亲缘关系的一种植物:龙眼,又称桂圆,益智,常绿大乔木,树体高大。7~8月果实成熟呈黄褐色时采摘。为无患子科植物,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明白我为什么提到无患子了吧,因为桂圆是无患子科的植物。 

     

    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他老家是桂圆的产地。有一次聊天,说到桂圆。他说好的桂圆很贵,一公斤要上万元。我说吹牛,在我们这几十块就很了不起了,怎么会有上万元的呢。他说还真有一些树种是珍惜的,很稀少,而且口感很好,所以会很贵。我说那也不至于这么贵。他说其实就算你掏那么多钱,也未必能够买到我说的那种桂圆。我说那你这不是瞎说吗?他说等桂圆下来的时候,我送你点,你吃点就知道了。我说好吧,但是三年过去了还没见到他说的桂圆。 

     

    方剂里有个著名的方剂,那就是归脾汤。归脾汤是一个非常之常用的方剂,里面就含有桂圆肉。本方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治疗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抱歉哈,不把方剂写出来,毕竟这里不是看病的地方。上面说了,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其实这只是效果的其中之一。龙眼肉能够益心脾,补气血,安神志。主治虚劳羸弱,心悸任忡,失眠健忘,脾虚腹泻,产后浮肿,精神不振,自汗盗汗等病症。 

     

    桂圆这几年貌似产量很多,因为在老家过年的时候,串亲戚会买点龙眼肉。当然,我们那买龙眼,基本上都是唬人的。买一筐龙眼,下面都树枝子,没几个桂圆。不过桂圆确实是好的东西,我比较喜欢吃,甜甜的。桂圆也有其缺点,比如核大。桂圆含糖量比较高,吃多了会上火,所以一次不能吃多。尤其是女性,血虚的女性,可以多吃点桂圆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