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既然是正常人,在短期内吃大量的糖,是不会得糖尿病的。当正常人进食大量糖后,会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以及尿糖阳性,也就是尿检会发现尿中出现葡萄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糖尿病患者了。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糖在我们机体是怎么被利用的。食物被我们摄入后,会进入胃肠道,然后被研磨、粉碎、分解,转化成葡萄糖等微小物质,大部分被小肠黏膜吸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再然后就会被胰岛素这个“搬运工”运送至组织细胞中。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转化为能量为我们机体供能。
当我们进食过多高糖物质,导致血糖过高,超过细胞的代谢利用时,多余的糖会被分配到别的地儿被储存起来,例如转化为肝糖原,这样等下次血糖不够的时候,肝糖原会“身先士卒”------“燃烧自己,供能大家”。除此之外,依旧多余的糖会以脂肪形式被储存下来,久而久之你就是个胖子了。
之所以出现尿糖,也是因为我们机体对高糖的一种代偿机制。我们应该明确糖对于我们机体就像是汽油,没有糖我们是无法生存的。由此看来,糖是好东西,对于此等好东西,机体自然是不会浪费,所以正常人肾小管会将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再次进入血液循环被机体利用。但是当体内血糖水平短期内大幅度升高时,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限度。
要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是有极限的,肾小管的这个极限值就是肾糖阈,也就是说一旦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肾脏就不再重吸收这些超标的葡萄糖了,而是让这些多余的糖份从尿中排出,从而保证我们机体的血糖处正常水平范围,便出现了“糖尿”,但这种情况只能称之为一过性尿糖,所以并不能称之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期进食大量高糖物质,血糖水平持续高水平状态,我们体内有限的胰岛素会在“巨大的工作量”面前“过劳----加班----罢工”,最后血糖就会真的“失控”,蹭蹭地上涨,这样离糖尿病也就不远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提到糖尿病,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目前我国的糖尿病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人,按照这个数据的话,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糖尿病病人,所以大家都是或多或少对这种疾病了解一些的。
糖尿病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一个症状就是尿糖,也就是说尿里面含有糖。之所以人会得糖尿病,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胰岛素无法发挥降糖的作用,或者体内的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
可能大家对于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的关系不理解,为了能让大家理解,我来举个例子吧,就像倚天屠龙记的这两把兵器,只有同时把它们放在一起才能打开里面的秘密,而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的关系就类似这样的。为了让大家理解枸杞和糖尿病的关系,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的知识。
1.枸杞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它对人体有什么功效?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枸杞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比较多,其中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类胡萝卜素和一些矿物质比如钾、钠、钙、镁、铁、铜、锰、锌等。其中每100克的枸杞中含有4.49克蛋白质、脂肪2.33克、糖类9.1克,从这能看出枸杞的营养物质种类多而且含量高。
枸杞的功效在我国传统医学就有一些记载,认为枸杞可以补肾、明目、促进睡眠、延年益寿等功效。而现在医学的研究证明枸杞对人体的免疫力有一定的调解作用,而且里面的枸杞多糖在动物实验中有降低血糖的功效。
2.每天20粒枸杞泡水,长时间饮用会得糖尿病吗?
通过上面的对于枸杞的成分和功能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枸杞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了。由于枸杞是低糖食物,而且每天20粒枸杞只是泡水,里面的糖分大多数还是留在枸杞内部,对人体的血糖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也不会诱发糖尿病的。
很多人认为得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的原因,这个因素其实在糖尿病的所有因素中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人得糖尿病是因为遗传、肥胖、熬夜等因素所致。
3.是不是枸杞有降糖的作用就能用来降血糖呢?
虽然一些动物实验证明枸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持,目前还不能被用来作为降糖的主流。一个药物从发现药理作用到广泛生产成药,是需要数十年的验证的,这是因为药学领域也是需要严谨。
如果一个人被确诊得了糖尿病,那就老老实实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切勿只吃枸杞而不吃降糖药,这是因为枸杞的降糖作用在人体上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持,而且即使它有降糖的作用,因为枸杞的这种成分含量低,自然降糖作用也不好。
最后小结:如果不考虑别的因素,仅仅是每天喝20粒枸杞泡的水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所以大家也不用担心。家里有条件的也可以每天吃点枸杞,这样对身体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糖尿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一个疾病,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我们怎么样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或者是怎么吃可以把糖的值保持在正常水平的范围内呢?
如果糖尿病得病的是我们亲人,那么作为家属应该给他一些什么建议呢?
1. 我们就应该及时的补充蛋白质,那么我们的早餐就可以吃一个鸡蛋,但是糖尿病的患者不建议吃蛋黄,因为一般糖尿病的患者都会兼有胆固醇高所以不建议吃蛋黄;
2.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吃的饭菜也是要注意的,可以少盐,我们要口味轻一点,可以多吃一些含钾的食物,另外,在炒菜的时候可以少放油。养成减少油和盐的使用;
3. 我们平时的主食习惯的使用白面和大米,但是建议换成五谷杂粮,以荞面,莜面,玉米面为主,也可以混合白面和大米,不建议多吃;
4. 在吃饭的时候要有饮食的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做到定时定量;
5. 我们可以养成每天使用核桃的习惯,每天吃1-2颗为宜;
6. 蔬菜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可以吃大量的蔬菜。例如:白菜,苦瓜,冬瓜,西红柿,生菜,紫菜,菠菜,木耳等含糖量比较低的蔬菜;
7. 豆制品也是每天必须要摄入的食物;
8. 在平时的饮食中可以吃一点瘦肉,但是不建议吃市面的熟食,建议自己回家自己烹饪。
9. 还要控制平时的油脂的摄入量,少吃一点油炸和油煎的食物,花生,肥肉等高油脂类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10. 一些动物的内脏,蛋黄,海鲜类等含有高胆固醇的食物也要尽量的少吃;
11. 我们尽量选择煮,蒸,拌,炖的方式做菜,尽量减少炒菜;
12.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含糖量的食物的摄入,尽量吃一下低糖的食物。
糖尿病其实不是可怕的病症,真正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因为血糖的升高会导致体内的一系列变化,它可以导致我们视线模糊,足踝肿胀,溃疡不易愈合等。我们作为幸运的人被赋予了生命,我就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爱护自己,不算是不是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都应该做自身做起,有一个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自己的睡眠充足,精神充足,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膳食习惯,保证我们的饮食健康,最后我们也要有适当的运动,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无糖食品吗?对血糖影响大吗?今天来看看老糖友分享的经验。
1、老糖人华华
说起无糖食品种类很多,有饼干类,主食类,糕点类,饮料类,冲调类,糖果蜜饯类,代糖类,奶粉类,坚果类等等。
根据国家标准无糖食品并不是一点糖分都没有,而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不高于5克属于低糖食品。
因此,目前市场上多数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低糖”,远未达到“无糖”。我所选择的无糖食品主食类是全谷物扁粮,饼干类如纤缘饼干,粗纤代餐饼干,太空轻食低Gl代餐饼干,饮料类纯牛奶,冲调类纯燕麦片、纤缘粉,代糖类木糖醇牛轧糖,奶粉类阿尔发牌富铬奶粉,原味坚果云南丑核桃等等。
不过这所有无糖食品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就是葡萄糖),所以不能多吃,想吃一定要计算好热量,减少主食的量,在两餐之间加餐吃,控制好一天的总热量,这样既能吃到美味的零食,解了馋,又不增加胰腺负担,血糖平稳。
注意在选择无糖食品时一定要看配料表,它使用了什么糖,则会一目了然。糖友最好做到心中有数。
2、老糖人朱珠
无糖食品是糖人们一直追爱的食品,记得十多年前,我给老妈买无糖食品是在专卖店里买,现在超市及网上也可买到了。
无糖食品种类很多,据我所知有无糖主食类,比如无糖糕点、月饼、汤圆等,还有无糖饮料类,比如无糖酸奶等,还有无糖的糖果类,比如无糖口香糖、糖果等,还有奶制品类,比如无糖奶粉、巧克力,还有就是日常我们做饭使用的调料类,比如无糖酱油、醋。
虽然无糖食品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喜欢淘的食物,认为可以放心吃、随意吃。其实不然,“无糖”并非真正的无糖,包装上的无糖主要指不添加蔗糖,蔗糖指白砂糖、冰糖、红糖等,而影响血糖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所以,大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多看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否为零就行,总之,不管是啥无糖食品,糖人在饮食上还是牢记管住嘴别贪吃。
3、老糖人安安
真正的无糖食物是不存在的,无糖食品只是用甜味剂取代了蔗糖,比如我买过的饼干,包装盒上注明“不添加蔗糖”,但是饼干本身是用面粉做的,面粉含碳水化合物,吃了同样会升高血糖;又如无糖奶粉只是未混有蔗糖,而奶粉中原有的乳糖并没有减少,乳糖经消化后仍可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当然,无糖食品也不是一点都不能吃,我一般都是在两餐之间、血糖不高时加餐适量食用。想要控制好血糖,还是要驾驭好五驾马车,特别是严格控制饮食,管住嘴迈开腿,即使没有无糖食物,也可以健康控糖。
香甜多汁的水蜜桃、清凉解渴的大西瓜、色香味俱全的玫瑰香……
面对种类繁多的水果,任何人都抵抗不住美味的诱惑。
然而奈何身患糖尿病,想吃又怕血糖升高,让多数病友对水果含泪say“拜拜”。
伟人说过,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搞对象都是耍流氓。那么,任何离开水果种类和数量的谈论升血糖都是不要脸。
一般来说,判断一种水果对血糖的影响要考虑三方面问题:升糖指数、摄入的量以及进食时间。
它反映的是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一般来说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小,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大。
我们习惯上定义大于70的为高升糖指数食物,55-70为中升糖指数食物,小于55为低升糖指数食物。
下表列出常见水果的升糖指数:
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水果,这样可以减小水果对血糖的影响,如橙子、柚子、柠檬、桃儿、李子、草莓、樱桃、西瓜等。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西瓜,虽然我们看西瓜的升糖指数是72,但西瓜含的水分多,大量的水分可以减少我们摄入的量并且稀释血糖的浓度,因此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适当吃西瓜的。
而像大枣、柿饼、葡萄干、桂圆、荔枝要避免吃用。
总体原则而言,可以吃那些水分大、含糖低的水果,而那些含糖量高、水分少,特别是加工成果脯的就不要吃啦。
当然这个量也不是绝对的,并且每个人对水果的反应也不同,同样吃一样大的苹果,有些人血糖波动就会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养成监测血糖的好习惯,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水果的量。水果虽好,可不要多吃哦。
有些人习惯饭后吃点水果,认为有助于消化,这对于控糖来说的不利的。
我们一般不主张餐前或餐后立刻吃水果,否则容易导致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糖水化合物,造成餐后的高血糖,同时也会加重胰腺的负担,造成胰岛功能的损伤。
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放在最后说,那就是吃水果之前一定不要忽略一个前提,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再考虑如何优雅的吃水果。
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在7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的前提下才可以适当享受水果的美味,如果空腹血糖都已经超过10mmol/L以上就需要暂缓摄入水果了。
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科学、适时、适量的原则,糖尿病病友也是可以享受水果的美味的。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出现的症状有视力下降,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白内障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意调养,预防并发症。首先,控制饮食。其次,戒烟戒酒。锻炼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最后,做好筛查。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一般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导致的。常见的症状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四肢麻木疼痛,餐后低血糖等等。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在生活中也需要多加注意,仔细调养,预防并发症,接下来就为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预防并发症的几个方法吧。
1、饮食控制
饮食疗法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方法。应遵循饮食原则,低糖,低脂肪,低盐,中等蛋白质,高纤维,少量的膳食。平衡指的是热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平衡,病人需要根据体力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每天摄入的总热量。
2、戒烟喝酒
戒烟应该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吸烟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促进冠心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戒烟。此外,酒精的控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自由基,促进血液循环。
3、锻炼运动
日常运动不是辅助疗法,它是治疗肥胖症的主要方法。运动后必须在饭后半小时内进行,锻炼效果在24小时后消失,所以每天必须锻炼半小时。锻炼达到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选择走,上下楼梯,游泳,乒乓球等,可以因人而异。
4、严格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因此,患者应及时监测血糖、饮食、运动或用药,最终控制血糖。如果觉得眼睛不舒服必须定期做眼部检查。
5、做好筛查工作
对于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是要了解糖尿病的具体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一般来说,这些并发症会发生在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5年后及时筛查。糖尿病会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展,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立即筛查心血管疾病。
就糖尿病而言,新中国刚成立时,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大多是粗粮菜饭,但那个时候糖尿病很少被人提及,一些人甚至闻所未闻。但随着生活变好,饮食变的多样丰富,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很容易出现在餐桌上。这时,一些人由于饮食不节,加之缺乏运动,久之能量过剩,体内高代谢而出现了糖尿病。
究其根本,糖尿病(这里指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造成的能量过剩有关,由于过剩的能量,胰岛无法分泌出过多的胰岛素将其代谢,故而长期负重下,胰岛功能被破坏,进而造成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因此,糖尿病也被称为富贵病。
而绝大多数人对糖尿病的第一反应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但是反观临床,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症状并不是那么常见。有些人只表现口干,特别爱饮水;而有些人仅表现为食欲旺盛,不消瘦反而胖;这些患者中或体现一个症状,或体现两个症状,或者一个症状都没有,但却被检查出糖尿病。
那么,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才有“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呢?一般多是当空腹血糖大于10.08mmol/L(超出肾糖阈)时。或者糖尿病后期,病情进一步加重时,或者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其“三多一少”症状,相对Ⅱ型糖尿病更常见。
具体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多食,是由于血糖不能有效供给细胞能量代谢,使得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继而需要不断加餐,维持能量。第二,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范围,一部分糖在尿液中,使得尿液渗透压增加,肾小球重吸收功能困难。第三,多饮,则是因为过量排尿,水分丢失,而出现口干欲饮的症状。消瘦,和脂肪、蛋白质的分解有关,当糖不能及时提供人体能量时,脂肪与蛋白质为通过分解为其提供能量。
以上是机体出现“三多一少”的具体原因。由此可知,日常生活中,不能只根据“三多一少”去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很多时侯出现“三多一少”时,可能糖尿病已经进入了一个下一个时期。因此,如果三多一少现象不明显,而出现以下常见早期症状时,也应留意。例如皮肤瘙痒,伤口不易愈合,或者女性反复泌尿系感染。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在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患者认为糖尿病的并不会给患者本身带来实质性的伤害,认为糖尿病只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症,甚至放任病症不管,任由其发展。
可是糖尿病真是如此吗?糖尿病在它普遍常见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健康危害。
糖尿病可不仅仅只是糖多而已!如果在患病之后不及时的对症下药或者治理不当,任其发展起来的话极有可能会诱发各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末梢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病等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安全的病症。
1. 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患者血液中的糖分逐渐上升,不断的在侵蚀血管中的内皮细胞,导致人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血小板大量的聚集在血管受损的地方,时间一久,便形成了一种叫做血栓斑块的东西,血栓斑块会引起血管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患上冠心病、心绞痛、脑梗等极难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
2. 末梢神经病变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血糖含量太高,影响了人体血管的正常血液供给。末梢神经本就距离人体的中枢神经较远,血运供给本就相对较差,加之血糖过高,使得末梢神经对供给血液中的营养吸收效率大大降低,这便会使患者出现发冷、手脚麻木、走路不稳的一系列表现。
3. 糖尿病足病
足部在人体的最下方,血运分布相对较多,而患者血糖升高之后,供给给足部的血液常会出现血液淤积的现象!血液淤积过多加上血液含糖量过高,就会导致患者足部一旦受伤出血,伤口便极难自动愈合,同时还会引起伤口的溃疡及感染。糖尿病足病一旦出现,轻则需要进行手术缝合,重则可能发展成需要截肢处理的严重危害。
以上便是最需要引起糖尿病患者重视的健康安全危害,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病情,不可过度的害怕,但也一定不能轻视了糖尿病。患者在发现患上糖尿病之后,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到正规的医院检查身体,听从医生建议采取规范的治疗。
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可以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作息、运动、饮食习惯。不熬夜多运动,控制饮食,少盐少油,努力将糖尿病拒之门外!
“医生,吃糖吃多了会得糖尿病吗?”
今天我去查房的时候,有个病人告诉我说,他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医生说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但是根据他的见闻,自己身边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长期大量吃糖而得了糖尿病。因此,他对网上的吃糖吃多了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表示怀疑,所以就问了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那吃糖吃多了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呢?今天就跟您好好聊一聊这个问题。
1.长期大量吃糖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自从踏入医学领域之后,我也在一直思考,长期大量吃糖是否真的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实习的时候,我还专门问过带教老师,他们都告诉我说吃糖多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我对他们的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翻看最新版的糖尿病的相关书籍,里面也都没有提到说长期大量吃糖是否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后来无意之间看到一个研究,里面提到长期大量吃糖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仔细想想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变胖了,主要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脂肪,然而真相可能超出您的认知。虽然说脂肪的能量高,但是人吃了脂肪以后,大多数的脂肪都会被排出体外,真正被吸收的脂肪并不多。真正使人变胖的是糖类,它才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清楚糖类是如何让人变胖的,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当人吃了大量的糖以后,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葡糖糖进入血液中,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控制血糖的稳定,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主要途径就是转化成糖原和脂肪储存起来、促进人体对葡糖糖的利用。也就是说,当人吃了很多糖的时候,就会促进人体合成较多的脂肪,长此以往,不变胖就奇怪了。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肥胖本身就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病因。肥胖者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也就是说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胰岛细胞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胰岛素在“加班工作”。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这样,它也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胰岛细胞衰竭。当胰岛细胞衰竭到一定程度的是,人体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了,从而形成了糖尿病。
另外,长期大量吃糖,也会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分泌的胰岛素就会减少,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糖尿病。胰岛素这种激素比较特殊,它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物质。当你吃了太多的糖的时候,这些糖就会分解变成葡萄糖,胰岛细胞就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把血糖降下去。胰岛细胞长期地超负荷工作,也会有“累死”的时候,当胰岛细胞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综合以上,长期大量吃糖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的!
2.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病因。目前来说,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是考虑和以下原因有关,具体总结如下。
遗传因素:现在已经证实了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是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糖尿病就是一种遗传病。在医学上有个叫做遗传易感性的名词专门描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兄弟姐妹得了糖尿病以后,那自己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于正常人。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遗传易感性啥意思,这里我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有的人吸烟、喝酒一辈子,但是却没有得肺癌,而有的人不吸烟、不喝酒却得了肺癌,这就跟遗传易感性有关。暴露在同样的病因下,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就会比较“脆弱”,更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比如微生物的感染、某些毒物的作用、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增长、活动量不足等。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而且感染本身也会造成免疫系统的异常,进一步损伤胰岛细胞。
就拿年龄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是增加的。这个主要是因为,碰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胰岛细胞的功能就会下降,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当胰岛细胞的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从而引发糖尿病。
免疫系统异常: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能会使得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这样的话,免疫系统不分敌我,就会攻击胰岛细胞。这样的话胰岛细胞就会受损,其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引起糖尿病。
之所以要介绍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去预防糖尿病。在上述糖尿病的病因之中,有一些病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要预防糖尿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做到清淡而均衡的饮食、坚持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接触某些毒物、积极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定期体检等。
这里需要说一下定期体检,其实正常人到糖尿病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如果定期体检,就可以提前发现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进行干预,就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患病程度已经在全球成人和儿童中超出了标准。糖尿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许多严重的危害,主要包括心脏病、肝病、眼盲和其他并发症。这类疾病与糖尿病前期密切相关。关键是,食用某些食物会提高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并引发炎症,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所需的大量营养。这些碳水化合物对你的血糖影响最大。因为它们可以被分解成糖或葡萄糖,然后被血液吸收。糖主要由淀粉、糖和纤维组成。但是 ,纤维不像其他糖类那样被消化,而是被人体吸收,因此不会增加血糖。如果糖尿病人同时摄入太多的碳水化合物,他们的血糖水平就会上升到危险的高血糖水平。高水平的血糖可以破坏你身体的神经和血管,从而导致心脏病、肝病和其它严重的健康问题。
维持较低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是有助于避免高血糖发生的,同时也就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所以不要吃下面的食物和饮料。
假如你患有糖尿病,吃麦片可能是最糟糕的一种选择。虽然包装盒上标明了健康状况,但是大部分谷物都是经过高加工的,而且里面含有比别人想象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而且,他们提供的蛋白质非常少。对糖尿病人来说,即使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谷类早餐也并非最佳选择。要想更好地控制血糖和饥饿感,不要吃谷类食物,而要选择一个真正以蛋白质为基础的低碳水化合物早餐。
咖啡对身体和精神健康有多种益处,主要包括降低糖尿病风险。但是 ,特色的咖啡饮料应该被视为液体甜点,而非健康饮料。调查显示,你的大脑处理液体和固体食物的方式不同。当你喝入热量时,会导致体重严重增加。特别的咖啡饮料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选择纯咖啡或半汤匙的意式浓缩咖啡,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 体重增加。
果实富含多种重要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包括维生素C和钾)。想·水果会变干扁,这一过程会造成水分流失,从而使这些养分浓度升高。遗憾的是,它的含糖量也变得更加集中。所以葡萄干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是葡萄的四倍多。同样,其他类型的干果也比新鲜水果含有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假如你患有糖尿病,也不必放弃水果。维持低糖水果(比如新鲜蓝莓)就能使身体和心理健康更健康,并使血糖达到目标。
一名年轻女孩被推进重症监护室,很多医生协助才将她平移到病床上,她真的太胖了,所有人都这么说,一米六的身高,体重多高达200多斤,更糟糕的是,她生命垂危。
神志处于深度昏迷,血压很低,只有75/45mmHg,心率及呼吸频率则很快。
心电监护仪一直发出着刺耳的报警声。
在急诊科查了头部CT,并没有急性脑血管意外,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只有20岁的年轻女孩,突然昏迷,送到医院后医生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她究竟得了什么疾病?
而快速手指血糖很快揭开了真相,所谓快速手指血糖,是用一种简便的血糖测试仪,通过手指上的一滴鲜血,感应试纸就可以快速读出血糖的数值。
快的往往几秒钟都能了解体内血糖数值。
让医生惊讶的是,这个叫小悦的20岁女孩,她的血糖竟然是H。
所谓H是high的简单缩写,简便血糖仪一般只能测出33mmol/L以下的血糖,如果超过这个数值,屏幕上就会直接显示H,意思是血糖太高了。
而进一步抽静脉血,查出的血糖竟然高达42mmol/L,相关检查,很快让医生做出了判断,导致小悦突然昏迷的罪魁祸首,就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医生,你没诊断错吧,我女儿才20岁,怎么会有糖尿病?当医生告知病情的时候,小悦的父母都惊呆了。
医生于是拿出证据,是不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还是依据生化检查结果,另外,一个一米六高200多斤重的女孩,其实是很容易罹患糖尿病的,临床上将其称为代谢综合征。
医生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很多人平时并未定期到医院检查,即便血糖已经出现异常,也完全不知道。
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主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后者则是对血管,神经,视网膜,肾脏方面的慢性损害。
像小悦这种情况就属于急性并发症,其实她不舒服有一段时间了,但并未引起重视,医生说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和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因为严重的脱水,休克,患者往往会出现昏迷。
医学上高渗性昏迷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也非常高。
听完医生的耐心解释,小悦的父母恍然大悟,立刻失声痛哭起来。
从小,小悦就比别的孩子胖,但父母并未引起重视,从来不吃蔬菜,就喜欢吃肉,还有喝可乐,要是一天不喝可乐,就会闹就会哭,越来越胖,到了16岁根本连书都读不下去了,窝在家里每天除了玩手机,就是吃喝睡,根本从来不运动,也曾想过让她减肥,坚持了两天没喝可乐,根本受不了,像发疯一样……
父母的言语中充满了无奈,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心慈手软换来的却是难以挽回的悲剧。
医生说,小悦不止只有糖尿病那么简单,事实上因为长期肥胖,严重的高血脂,她的肝脏,心脏功能都不太好,这一次又得了这么重的病,虽然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一周,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她年轻的生命。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眼睛作为人体重要的感官器官,更容易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青光眼作为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在寒冷季节更容易发作,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异常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疾病。它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种,其中原发型青光眼较为常见。青光眼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寒冷天气容易诱发青光眼发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寒冷空气刺激:寒冷的空气会刺激眼睛,导致眼压升高,从而诱发青光眼发作。
2. 血管收缩:寒冷天气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进而影响眼内血液循环,导致眼压升高。
3. 神经调节紊乱:寒冷天气容易导致人体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眼压。
为了预防青光眼在寒冷季节发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保暖: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注意保暖,佩戴护目镜或墨镜,减少眼睛受到寒冷空气的刺激。
2. 避免长时间用眼:长时间用眼会导致眼压升高,容易诱发青光眼发作。因此,要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等屏幕,注意休息。
3.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
4. 定期检查:对于有青光眼家族史或既往病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青光眼。
5.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少吃或不吃主食,就能控制血糖。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合理膳食呢?首先,要保证每天摄入的总热量等于每天消耗的热量,避免热量过剩。其次,要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此外,还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等方式,减少油炸和油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主食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体重正常、活动量轻、中度者,每天的主食摄入量应在200~300克之间。对于一些原本主食摄入量较高的人群,患病后可以适当减少主食摄入量,但也要避免过度节食,以免导致营养不良。
除了主食,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低热量的水果,如苹果、梨、橙子等。但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一般每次2~3两,每天2次左右,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以避免因服用药物出现的低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坚果、豆腐、肉等食物虽然富含蛋白质,但也会产生热量。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适量食用,避免过量摄入。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控制热量摄入,避免热量过剩。
2. 选择低热量、高营养的食物。
3. 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等方式。
4. 适量食用低热量水果。
5. 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甚至出现了13岁儿童患上糖尿病的案例。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的成因、症状、预防及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糖尿病的成因
1. 不良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爱吃零食、油炸食品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2. 饮食结构西化:大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导致营养过剩,引发肥胖和糖尿病。
3. 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4. 家族遗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更高。
二、糖尿病的症状
1. 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这是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
2. 疲劳、乏力:由于血糖过高,身体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导致疲劳、乏力。
3. 视力模糊:高血糖会导致眼睛晶体和玻璃体发生水肿,影响视力。
4. 脚部麻木、疼痛:糖尿病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脚部麻木、疼痛。
三、糖尿病的预防
1. 健康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少吃油腻、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2. 适量运动: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4.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等检查。
四、糖尿病的治疗
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2. 饮食治疗: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血糖。
3. 运动治疗:通过运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4. 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为您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几大防治战略方针,帮助您远离心血管疾病的困扰。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曾指出,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的生成影响达到60%。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饮食方面:控制饮食总热量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2. 运动方面:坚持规律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心理方面: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休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二、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体检项目:
1. 血压测量:了解血压水平,及时发现高血压。
2. 血脂检查:了解血脂水平,及时发现高血脂。
3. 空腹血糖检查:了解血糖水平,及时发现糖尿病。
4. 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健康状况。
5. 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
三、积极治疗
一旦确诊患有心血管疾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四、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
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和控制疾病。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知识点:
1.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胸痛、胸闷、气促、乏力、头晕等。
2.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3.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积极治疗等。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能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季更是需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往往被患者忽视,但它的危害不容小觑。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症状,其发生原因多样,包括胰岛素或降糖药使用不当、饮食控制不当、运动量过大等。冬季,由于气温较低,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饮食控制不当或运动量过大,导致血糖下降过快,从而引发低血糖。
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出汗、头晕、心慌、手抖、饥饿、乏力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长期低血糖还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老年痴呆等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冬季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冬季是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高发期,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确保身体健康。
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14亿,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据了绝大多数。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2型糖尿病的筛查能力,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卫生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
《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的制定立足于基层,旨在为广大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一套简便实用的糖尿病筛查方法。该共识明确了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这一标准有助于基层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
为了更好地推广《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会议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和交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表示,该共识的发布对于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率和知晓率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早期筛查和诊断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在糖尿病防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随着该共识的推广应用,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早期筛查和诊断,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
此外,会议还就2型糖尿病的防治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是防治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口腔健康,看似小事,实则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口腔疾病,可能是身体其他部位疾病的早期信号。本文将为您揭示口腔疾病的背后,以及如何通过口腔健康维护全身健康。
一、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口腔疾病可能导致以下全身性疾病:
1. 心血管疾病:口腔感染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牙周病,牙周病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3. 肺部疾病:口腔感染可导致肺部感染。
4. 妊娠并发症:牙周病可增加妊娠并发症的风险。
5. 白血病:牙龈肿大可能是白血病的早期症状。
二、常见的口腔疾病及背后的“幕后主使”
1. 牙龈肿大:可能是白血病、牙龈炎等疾病的早期信号。
2. 舌苔异常:可能是糖尿病、胃炎等疾病的早期信号。
3. 口腔溃疡:可能是口腔癌、免疫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早期信号。
4. 口腔异味:可能是牙周病、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早期信号。
5. 牙周病: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早期信号。
三、如何维护口腔健康
1.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2.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口腔疾病。
3. 饮食清淡,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食物。
4.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5.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对母婴健康都带来一定风险。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糖尿病治疗五项原则,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其中,饮食治疗是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应对,主要目标是在满足母婴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控制膳食总能量,避免体重过度增长。具体措施包括:少量多餐,选择低血糖指数(GI)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体力活动,餐次规律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胰岛素B细胞负担,避免酮症酸中毒,稳定血糖水平。
在饮食护理方面,建议采用蒸、煮、焖、炖等烹调方式,减少煎、炸等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每日5-6餐,防止夜间低血糖。对于肥胖患者,建议三餐外增加一次加餐,以改善糖耐量、预防低血糖。孕妇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寻求专业指导,以确保母婴健康。
此外,孕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适当进行孕期瑜伽、散步等轻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促进胎儿发育。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母婴健康保驾护航。
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许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患者延误治疗,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围绕糖尿病的监测、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糖尿病。
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身血糖水平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然而,在我国,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研究表明,只有少数糖尿病患者能够自觉进行血糖监测,而许多患者则是在出现并发症后才意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
自我监测血糖的益处
自我监测血糖具有以下益处:
如何进行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等。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进行管理和治疗。通过加强血糖监测、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皮肤和粘膜是人体抵御外界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感染的高发区域。特别是在一些皮肤较为脆弱的部位,如私密部位,由于内裤紧贴、透气性差,且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或汗液富含糖分,因此该处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更容易遭受皮肤感染,这与他们体内各组织中长期维持高浓度的葡萄糖及代谢产物有关。高血糖环境下,白细胞的数量、趋化性以及吞噬和杀灭病原体的能力都会下降。此外,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血糖水平高、排尿频繁,以及糖尿病对微血管和末梢神经的损害,导致皮肤黏膜常处于慢性脱水、缺氧和营养不良的状态,皮肤干燥、弹性减退、表皮纤薄,再生能力和抗感染屏障作用降低,从而容易患上多种皮肤病。
引起皮肤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糖尿病患者患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的概率比非糖尿病者高。其中,20%的病例为败血症性皮损。
②皮肤癣菌感染:较为常见,特别是有严重神经血管并发症者更容易被真菌感染。
③念珠菌感染: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口、指甲、生殖器念珠菌感染较多且严重。念珠菌性口角炎是糖尿病儿童的典型并发症。念珠菌性龟头炎和外阴炎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
为了预防糖尿病皮肤感染,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避免潮湿环境。同时,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在治疗方面,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真菌感染,则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念珠菌感染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皮肤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