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中医学生学的第一种中药,冬季感冒离不开

中医学生学的第一种中药,冬季感冒离不开
发表人:健康“娜”些事

在中药的大家庭中,有这么一员:它外形像草芥,其貌不扬,还有个俗名“麻烦草”,顾名思义是“容易招惹麻烦的一种草”,但它却在我们感冒流涕、头疼脑热的时候派上了用场,成为中医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这种药就是麻黄。 

 

麻黄“麻烦草”的诨名因何而来?这里面有个动人的故事。

 

据传,古时候有个中药师傅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师傅没有孩子,就待这个徒弟像孩子一般,把很多中草药知识和治病方法都传授给了他,谁知徒弟态度不端,心术不正,不仅看不起自己的师傅,还偷拿师傅给人治病得来的钱财。一次,被师傅识破后,师傅让他下山“自己发展”,他自负地准备下山之际,师傅又嘱咐他一句话:“药物和治病的知识我教给你的也差不多了,只是还有一种草药,叫无叶草,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你要切记,用错了会死人。” 

 

 

徒弟很容易就记住了,下山之后胆子很大,啥病都敢接敢治。但是,师傅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一次,徒弟用无叶草给人治病,把人给治死了,死者家属不依,带他去见官,县令升堂断案,还把徒弟的师傅也传了过来。 

 

当堂对质,徒弟又把师傅说的无叶草“发汗用茎,止汗用根”这句话背了一遍,师傅问他是怎么治的,徒弟说死者是“出虚汗”,用的是无叶草的茎。师傅摇了摇头,叹道:“你用反了,无叶草发汗用茎,病人出虚汗,你还用茎,病人汗出不止,是会虚脱而死的!”

 

县令最终判徒弟坐牢3年。徒弟出狱以后,痛改前非,求得师傅谅解,从此之后专心跟着师傅学医识药,因为错用无叶草医死了人,徒弟便将其叫做“麻烦草”用来警示自己,后人因“麻烦草”草的根是黄色的,才改叫“麻黄”。

 

 

传说归传说,我们却在临床上常常“麻烦”麻黄,因为它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气喘等病症。

 

主要治疗:

 

1.风寒感冒。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头身疼痛,无汗等,常与中药桂枝一同使用,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2.咳嗽气喘。常配合杏仁、甘草,细辛、干姜、半夏等中药使用。

 

3.风水水肿。常配合甘草、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利水退肿药使用,疗效更佳。

 

此外,麻黄散寒通滞,还可以用来治疗风寒痹证导致的关节疼痛和阴疽、痰核等病。

 

临床上有一种麻黄解表茶,麻黄1克、绿茶3克用150毫升开水冲泡即可当茶饮用,有助于缓解上述三种病症。

 

现代研究发现,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

 

亲们看过美剧《绝命毒师》吗?这部62集的长剧讲述了一位普通的高中化学老师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为了给家人留下财产,利用自己超凡的化学知识制造冰毒,并成为世界顶级毒王的传奇犯罪故事。里面提到的冰毒,就是化学老师用化学方法合成麻黄碱制成的。

 

药物本身没有过错,但是使用目的和使用方法发生偏差,就会惹麻烦了!但愿我们都能正确使用麻黄,别让它变成令人棘手的“麻烦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感冒了应该怎么处理?

     

    第一步,学会自我判断,正确区分感冒

     

    西医上的普通感冒一般就是上呼吸道感冒(上感),明显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也伴有咳嗽、发烧等症状,治疗多以缓解上述症状为主。普通感冒对应中医的风寒与风热,实际也是对症治疗。

     

    90%的感冒均是由病毒引起,比如上感多数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所以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也不能归为风寒与风热。流感多伴有高烧发热的症状,严重会出现晕厥、器官衰竭等症状。

     

     

    第二步,选择用药

     

    启示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感冒而言,都是治标的。要想治本,其实需要抗病毒治疗。再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不是常见感冒中成药能达到的效果。

     

    不可否认,在缓解症状方面,西药确实疗效迅速。而中药如果用的对,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感冒中成药中的组分相对比较复杂,或许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但还是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

     

    第三点,咳嗽的治疗

     

    感冒了咳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应激反应。但对于高烧及反复剧烈的咳嗽,要注意肺炎的发生,这是一种不能自行解决的疾病,一定要由医生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多数是西药,迅速控制感染,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四点,风热感冒多于风寒

     

    就感冒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风热感冒多于风寒感冒。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入里化热是非常常见的。刚开始风寒,很快(差不多一天左右),就会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等情况。而风热感冒则是直接出现上述症状。现实情况多为身体不舒服,口干,嗓子疼等外寒内热的证型。

     

    第五点,急于求愈

     

    普通感冒能自愈,但是对于伴有高烧的流感而言,应该尽早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西药和中成药复方的情况很多,如对成分不了解,会造成过量用药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如果不是高烧的流感,想缓解症状,建议选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风寒或风热,可自愈,可不用药。如想用,西药起效快,但用对了中药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普通感冒,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选用西药治疗。对于流感,伴有高烧,特别是出现急性肺炎等情况,建议明确诊断后,由医生选用西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0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两年前笔者外出旅游,晚上住在一家青年旅社。快要睡觉时候,突然一位舍友出现腹痛难忍的情况,赶紧下床,跑去卫生间,过了十多分钟才回来,一脸的痛苦表情。刚刚上了床,还没躺下,肚子又痛起来,急忙跑了出去,又过了十多分钟,慢慢地扶着墙走进来,脸色惨白。刚要上床,又停下来,看情况又要出去。他的同伴上去搀扶着他,问他说:"你没事吧?怎么拉肚子没完了?"他有气无力地回答,肚子特别难受,想把东西都排出去,可一直感觉排不干净,肛门有重坠的感觉。

     

     

    笔者推测应该是急性肠炎犯了,将随身带的香连丸取出来给他吃。他的同伴还在手机上查了一下香连丸的主要治疗功能。他半信半疑的吃了,过了一会儿肚子疼得就没那么厉害了。

     

    在古代,中医师外出都要随身携带一些中成药以备不时之需,香连丸就是其中的一种。香连丸作为一种中成药,最早见于《兵部手集方》,其主要成分是萸黄连(黄连与吴茱萸同炒,炒后去掉吴茱萸)和木香,功效是清热化湿、行气止痛,主要治疗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里急后重是医学的专业术语,主要表现为下腹部急迫疼痛,很想解大便,但又没办法一泄为快。

     

     

    临床治疗的症状有:肛门灼热,舌头红、舌苔黄腻,下腹部疼痛剧烈,排便不爽,严重可见下痢赤白脓血。服药期间,不要吃生冷、油腻食物,辛辣的也不要吃。注意孕妇慎用,小儿和老人减量。对于体寒的人,可见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且次数较多,喜欢喝热水等症状者,用药须慎重。

     

    急性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果外出时间较长,可以随身带上一瓶香连丸,以备不时之需,也可以帮助他人。在饮食无节制、生活重享受的今天,各种胃肠疾病都是可能出现的,即使是冬天,在外出期间,带上一瓶也是有必要的。

  • 午时茶

    配方:红茶1000克,茅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肉、羌活、前胡、防风、藿香、甘草、神曲、川芎各30克,厚朴桔梗、麦芽苏叶各45克,生姜250克,面粉325克。

    用法:生姜捣汁掺入其余药物研末中,加面粉拌浆制成小块,每块干重约15克。日服3次,每次1。2块,开水冲服。

    功效:治疗风寒感冒、寒热吐泻和食积。


    天中茶

    配方:红茶300克,制川朴、制半夏、杏仁、炒菜菔子、陈皮各9克,荆芥、香薷、干姜、炒车前子、羌活、薄荷、炒枳实、柴胡、大腹皮、炒青皮、炒白芥子、猪苓、防风、前胡、炒白芍、独活、炒黑苏子、土藿香、桔梗,蒿木、木通、紫苏、泽泻、炒茅术、炒白术各6克,炒麦芽、炒六曲、炒山楂、茯苓各12克,白芷、甘草、炒草果仁、秦艽、川芎各3克。

    用法:将大腹皮煎汁伴入其余药粉内,干燥后包成袋泡剂型,每袋9克。日服2次,每次l袋沸水冲泡服用。

    功效:治疗四时感冒,并有健脾和胃之功效。


    五神茶

    配方:茶叶6克、荆芥10克、苏叶10克、生姜10克、红糖30克。

    用法:文火煎药后,加入红糖溶化即可,每日1剂。

    功效:治疗风寒感冒、畏寒、身痛、无汗等。


    白芷荆芥茶

    配方:白芷30克、荆芥穗3克研未,茶叶3克冲泡后送服药物。

    用法:每日1剂。

    功效:治疗感冒初起、恶寒发热。


    苏羌茶

    配方:紫苏叶、羌活、茶叶各9克。

    用法:共研末,沸水冲泡温服,每日1剂。

    功效:治疗风寒感冒、发热、肢体酸痛。


    辣茶

    配方:茶叶10克、辣椒500克、胡椒、食盐适量。

    用法:共研末,封存半月,包成袋泡茶,每袋3克。

    功效:治疗风寒感冒、鼻塞流涕。


    核桃葱姜茶

    配方:核桃仁、葱白、生姜各25克、红茶15克。

    用法:共煎煮取汁,每日1剂。

    功效:治疗感冒发热,有解表散寒、发汗退热之功效。


    酒茶

    配方:红茶5克。

    用法:沸水冲泡后取汁,掺入适量黄酒或白酒,每日1-2剂。

    功效:治疗感冒头痛、怕冷、四肢酸痛。


    梅肉红茶

    配方:梅干1粒去核切细,红茶1大匙。

    用法:加水共煮取汁。每日2剂,随时温饮。

    功效:可预防感冒、咳嗽,尤其适用于儿童饮用。


    葱豉茶

    配方:葱白3根,淡豆豉15克,荆芥0.3克,薄荷3克,栀子4.5克,生石膏30克(捣碎)。

    用法:水煎取汁,加茶叶末10克,再煮3分钟即可,每日1剂。

    功效: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甘和茶

    配方:茶叶、紫苏、苍术、厚朴、薄荷、青蒿、前胡、铁苋菜、荆芥、桔梗、羌活、甘草、泽泻、陈皮、枳壳、桑叶、半夏、藿香、柴胡、香薷、佩兰、白芷、黄芩、山楂、仙鹤草各等份。

    用法:共研末拌匀,包成袋泡茶,每袋6克。每日2次,每次1袋,沸水冲泡温服。

    功效:治疗感冒、中暑、腹痛吐泻等病症。


    芝麻酱糖茶

    配方:芝麻酱、红糖适量、茶叶l撮。

    用法:沸水冲泡热服,加至出汗时止。

    功效:治疗外感初起。


    姜茶

    配方:生姜10片、茶叶7克。

    用法:共煎取汁,饭后饮用。

    功效:治疗感冒、咳嗽。


    甘露茶

    配方:陈皮20克,谷芽60克,神曲100克,山楂,乌药、厚朴、枳壳各50克,陈茶叶150克。

    用法:共研末。每服6—10克,加水煎服。

    功效:治疗感冒、头痛腹胀等症。


    薄荷茶

    配方:薄荷2克、茶叶5克。

    用法:沸水冲泡饮用。

    功效:治疗风热外感、头痛目赤、食滞腹胀。


    银花茶

    配方:银花20克、茶叶6克。

    用法:沸水冲泡饮用。

    功效: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银花山楂茶

    配方:银花30克、山楂10克,茶叶10克。

    用法:水煎取汁,并加入蜂蜜250克拌匀,随时温饮。

    功效:治疗风热感冒、发烧头痛等症。


    桑菊薄竹茶

    配方:桑叶、菊花各5克,薄荷3克,竹叶30克,茶叶10克。

    用法:沸水冲泡热饮。

    功效: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喉痛等症。


    苍耳子茶

    配方:苍耳子12克、辛夷9克、香白芷9克、薄荷3克、葱白1根、绿茶2克。

    用法:研末,沸水冲泡饮用。

    功效:治疗鼻塞、鼻炎流浊涕伴头痛不适。


    绿豆茶

    配方:绿豆30克,茶叶9克,红塘适量。

    用法:先将茶叶用纱布包好,再将绿豆捣碎,加水250毫升,煎成100克汤汁,加入红糖即成。代茶频饮。

    功效:可清热解毒,主治夏季流行性感冒。


  •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具有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讲述了百合的药用价值,指出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润肺等作用。对于入夏之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等症很有帮助,同时兼具清心安神功效,有益于睡眠。

      当归

      当归性温,味甘、辛,有浓郁的芳香。在中医药理上,它善补血活血,润燥滑肠通便。《本草备要》谓其:“血虚能补,血枯能润”,对气血生化不足,或气血运行迟缓以及血虚肠燥便秘者可谓良药。

      现代药理的研究表明,当归对于养护心脏非常有帮助,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缺血、缺氧。夏属心,服食当归应该很适宜。

      女性所熟知的镇静、镇痛、抗炎作用是当归的另外一大优势,它对子宫的作用具有双向性,其水溶性非挥发物质能使子宫收缩加强,其挥发性成分则能减缓子宫节律性收缩,使子宫弛缓。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对于女性美容养颜也很有帮助。

      大枣

      大枣性平,味甘,是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药物。对于胃虚食少、倦怠乏力、心绪烦乱症状很有帮助,常吃大枣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肝脏。大枣可以通过不同的制作方法做成可口的小吃和美食,是极有营养价值的餐桌常客。

      茯苓

      茯苓味甘,性平,中医认为可开胸腑、调脏气、补气血,能够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提高人体代谢率,增强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饼、龟苓膏都是夏季备受欢迎的食品。

      芡实

      芡实的别名叫做鸡头米,煮烂之后像爆米花一样膨胀开来,具有增补脾胃功能。古书说它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佳品,对于营养吸收很有帮助。它含碳水化合物极为丰富,约为75.4%,而含脂肪只为0.2%,极容易被人体吸收。

      【延伸阅读】

      中药养生告别秋冬季皮肤干燥

      巧服中药让秀发不再干枯

      5种致命中药零食阿胶蜜枣伤脾胃

  •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干燥,上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个近日的病案,患者是一个10岁的男孩,他妈妈领过来时说孩子咳嗽已经一个多月了,总是不好,各种西药和中成药都吃遍了,去拍了胸片显示没有什么的问题,问还有什么治疗办法呢?

     

    询问孩子同意吃中药后,开始望闻问切:患者每日喉咙发痒、咳嗽不断,外出遇冷后回家必然加重,闻及咳时喉咙间痰声重浊沉闷,查看嗓子却没有明显的红肿疼痛,摸到孩子的双手冰凉,舌体胖大,舌质淡。笔者在以往临床学习时见老师治疗久咳不愈且有寒象的病人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往往效果显著,于是用此方加了半夏杏仁,一共七味药,开了3剂。一个星期后孩子的妈妈过来说孩子服药第二天开始就基本不咳了。

     

     

    那么首先我们来讲讲为什么会出现久咳不愈呢?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而干燥,人们易感受外寒而咳嗽,此时可能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或过用寒凉药物止咳,或治疗不彻底而导致外邪留于体内。病程日久则耗伤阳气,脾阳受损,中医讲脾主运化,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痰饮的出现。同时又由于肺中寒气未除, 肺气不宣从而咳嗽气喘,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异常从而痰多不化。肺脾两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迁延不愈。上述病案中的孩子就是因为素体本虚,复感外寒,但又治疗不彻底而导致久咳不愈。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温肺化饮之功,对于久咳寒饮伏肺,痰多色白而清稀者尤为适宜。方中干姜为君药,有很强温阳散寒的作用,加细辛辅助干姜提高辛散之力,茯苓可健脾利水化饮,再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三药一温一散一敛,达成动态平衡,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肺脾同治、标本兼顾。

     

    方剂学教材中对本方用量为茯苓12克、甘草9克、 干姜9克、 细辛5克、 五味子5克,笔者临床使用中会视患者病情而酌情加入半夏、杏仁、陈皮等药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对炎性因子造成的上呼吸道损伤有明显改善作用,帮助恢复坏死的组织结构;临床研究苓甘五味姜辛汤在治疗支原体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证型属于寒饮停肺时疗效十分显著。

     

    本方疗效虽好,但却要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使用,切莫一见久咳即盲目滥用。如肺燥有热、阴虚咳嗽时,当忌用本方,宜采用沙参麦冬等滋阴润肺止咳。

     

    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请勿盲目照搬。

  •  

    七月盛夏,烈日当头,小暑节气也到来了。俗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节气高温、闷热难耐的特点。

     

    在小暑节气,如何进行中医养生,如何才能在酷暑中安然度过呢?

     

    小暑节气有特点

     

    从中医理论来说,“暑”即夏日之“热”,但是此时天气虽然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我们可以理解小暑为小热。

     

     

    古代中小暑又可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

     

    “一候温风至”,意思就是说风中带着热浪,不再有一丝凉气;

    “二候蟋蟀居宇”说的是蟋蟀都因为炎热离开了田地转入庭院;

    “三候鹰始鸷(zhì)”,老鹰都因为气温太高不断往高处飞翔。

     

    除了温度不断升高,雨水也同样增多,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所以铺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杂的潮湿感与闷热感。“热”与“湿”是小暑节气最主要的特征,同时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湿致病多缠绵 健脾祛湿是关键

     

    中医认为“壮火食气”,而湿又重浊而黏腻,小暑的湿热环境中,热会伤津耗气,湿又会遏制机体功能,使脾胃变弱,这就是夏季脾胃病丛生的根本原因,虽说夏季宜清心,但长夏更应健脾胃。

     

    在中医当中脾胃主运化,除了消化饮食之外,还要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功能减弱,水湿就会停滞在身体当中,这时就会出现浑身无力、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如果水湿聚集在皮下就会引起水疱、湿疹等问题,很多人会在此时会出现手、脚上长“小水泡”的问题,瘙痒难耐。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定的水肿,通常多表现为手、足部有轻度凹陷,同时伴有乏力、厌食等症状,等夏天一过,水肿有时候会自动消退。

     

    这都是轻微的功能性水肿,也是身体对环境无法适应的表现。

     

    由于湿的黏腻性,所以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如果不能及时去掉,那么由它所导致的疾病也会缠绵难愈,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

     

    小暑养生妙方

     

    饮食调节

    • 薏苡仁(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湿;
    • 冬瓜,性味甘、淡,能利水消肿,消暑解毒;
    • 芡实(鸡头米),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这些食物属于药食同源,既可入药也可作为日常饮食,比如常见的食疗方芡实莲子薏苡汤。

     

     

    ● 食用方法

     

    芡实、莲子、薏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以上,这样能更快的激发出它们的营养物质;

    起锅烧水,排骨冷水下锅并放入10克生姜片,大火烧开,然后温火再煮2分钟即可捞出,用清水冲干净表面的血泡沫,沥干水分;煲汤。

    准备一个大点的砂锅,放入排骨、芡实、莲子、薏米和适量的水,大火烧开,转小火再煲30分钟。

     

    注:夏季宜清心降火,莲子心苦寒清心火,可不取出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法可取丰隆穴与承山穴。

     

    丰隆穴可治痰湿,按摩丰隆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处。每天可用大拇指点按此穴1~3分钟即可。

     

     

    承山穴可将水液气化,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在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交角处。用指按压此穴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

     

     

    夏季也要养肺气

     

    有的人会问了,夏季养心、长夏养脾,夏季为什么还要养肺气呢?

     

    我们从中医五行上来看就非常明白了,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火克金而土生金。

     

    心火亢盛或脾不健运都会影响肺的功能,中医非常讲究“治未病”,所以在清心健脾祛湿的同时,也应该兼顾肺气的升提。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适当吃一些辛味的食物就有助于发汗祛湿,也就能够升提肺气,比如川渝地区环境湿热,当地人最爱吃的也是辣,不过对于北方人来说,这样的辣就有些过重了,葱蒜的程度刚刚好。

     

    此外香菜、生姜、洋葱等也均具有发汗行水的作用。

     

     

    本就脾肺不足的人,经常咳嗽气短,而且还经常咯出清稀的痰液,还有大便不成形或者常因感冒而使咳嗽加重的情况,观察舌象有舌淡胖边有齿痕的情况,这时更应该注意夏季的调养,也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益肺气的参苓白术散作为日常用药。

     

    总之,进入小暑这样湿热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脾胃的健运与肺气的升提,保证自身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环境的变化。 

  • 它在东亚地区非常火,有一段时间,我收藏了好几个地区这种中药的制成品,中国大陆的,中国香港的,中国台湾的,日本的。这些地区的人广泛用它来祛除湿热。它如此家喻户晓,同时它又是一把打开中医经方治疗“湿病”的钥匙,所以这味中药在我们研读经方医学的过程中,无可回避。它叫薏苡仁。

    什么是湿邪?

    我们不可把经方医学所言的湿病狭隘地于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等同,然后用抗O,类风湿因子,血沉之类的指标来判断疾病的转归。

     

    我们一定要记住,限于历史条件,中医走向了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病机的道路,所以我们如果只是盯着几个指标看,那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如果要对中药复方进行循证研究,以一组症候群为目标,才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湿邪,所谓湿邪就是坏的津液,湿邪的存在阻碍了正常津液的流动,导致组织得到不到充分供给,故而逐渐萎缩。

     

    当湿邪初期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疼烦,关节疼痛,身体滞重,后期则有可能导致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 变形,这是一个湿邪从人体的体表外壳向人体内部的肉,筋,关节,甚至五脏侵入的过程。湿邪入侵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是外因,如汗出当风,久病取冷,也有可能是内因,如血虚生风,表虚不固。

     

    治疗湿病不易,因为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津液运行不利,到身体各关节气血津液流动失常的复杂过程,此时,病因已难确定,同时由于局部组织已经发生了萎缩,变性,所以也很难使它们完全恢复正常。而薏苡仁是治疗各阶段湿证都有可能用到的一味药。

     

    薏苡仁的主要功效:除湿,解拘挛,排脓

    薏苡仁是作用比较单纯的中药,作用主要就是三点,一是利水渗湿,二是解除湿痹引起的筋脉挛急疼痛,三是排脓,还有一些医家用来解毒散结,治疗赘疣,癌肿。

     

    其实,后面的这些功效都与薏苡仁的第一个作用息息相关。它能祛除人体肌部,肉,骨,关节中的湿邪,也就是不好的,过剩的津液,从而为正常津液的循行留出了位置,所以能一定程度拮抗湿邪留滞,气血津液循行受阻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甚至赘疣,癌肿。而它能够排脓,应该和它擅长祛除凝聚程度比较高的湿邪有关,胡希恕先生用它来治疗硬皮病也是这个道理。

     

    分清寒凉更重要

    要用好薏苡仁来祛除湿邪,一定要熟悉它的药性,才能更好地和另外一些祛湿的常用药物,例如白术,杏仁,进行鉴别。

     

    白术:甘,苦,温。

     

    苦杏仁:苦,微温。

     

    薏苡仁:味甘,微寒。

     

    三味药比较,从寒凉的角度分析,白术温,苦杏仁居中,薏苡仁最寒。所以薏苡仁适合治疗热象较重的湿病,白术适合治疗偏于寒象的湿病,所以需要我们具体用方时,辨清寒热,有的放矢。运用薏苡仁排脓也是如此,所谓脓肿,痈疽,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同样是排脓药物,黄芪治虚,薏苡仁治实。

     

    不过,也可以通过精心炮制和配伍,在保留它祛湿,排脓的能力的同时,祛除其寒性,也就是所谓的寒药温用法。主要办法是炒用,或是将薏苡仁与白术,桂枝,当归,麻黄搭配,治疗慢性期寒象较著的湿痹,例如《明医指掌》中的“薏苡仁汤”;或是将薏苡仁与附子搭配,用来治疗慢性期体力衰减,疲劳,颜面苍白,病性属“阴”的肠痈,例如《金匮要略》中的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的剂量

    我研究过中国台湾,和日本生产的保健用的薏苡仁粉,或者红豆薏苡仁粉,每袋大概在9克作用,这个剂量是平时养生保健用的剂量。

     

    如果是医疗用,一般认为《外台秘要》中祛湿的麻杏薏甘汤,排脓的苇茎汤的剂量较可靠,薏苡仁都用了半升,也就是70克,那么薏苡仁治疗急性期病症的量应该在70克左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按:民间有“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除了日常饮食,很多老百姓也会使用中药材来进补;郑医生为您推荐养生药膳,温馨提醒:进补要讲究技巧,补要补得合理,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进补方式。

     

    冬令季节,气候寒冷,万物封藏,中医认为肾藏精,养生方面最适宜收敛潜藏;冬季养生,可以通过饮食、药物、睡眠等方法,达到收敛固精的目的,对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特别的作用。

     

     

    一、冬季一般的饮食养生原则
     

    1、冬天是进补的最佳时间,一些慢性疾病,虚寒型的疾病,到了冬天很容易发作,比如一些咳嗽、气喘等问题,多是因为阳气亏虚所导致的,治疗当用温热的药物调养,饮食也要避生冷,适当的温补,用药比如附片、肉桂、干姜、红参等。


    2、但饮食方面也要因人而异,比如气虚的多食用人参、淮山药、大枣、鸡肉等,血虚的多吃猪肝、樱桃、当归、阿胶;阳虚的可以适当吃生姜、羊肉、狗肉、牛肉的温补。

     

     

     

    但是,任何养生食品都要有度,也要讲究饮食多样,五谷鱼蛋肉菜多种搭配,才能保持营养均衡,补养滋腻不要太过,以免导致上火,虚不受补。


    3、此外,精神调摄是很重要的,不要患得患失,不求功名利禄,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合理的用脑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调节生活规律,就能够起到补养身体作用作用。

     

     

     

    二、冬季中医药膳推荐。根据不同体质,选择最适合的秋冬进补方法,以下的食疗药膳可供选择。

     
    1. 当归生姜羊肉汤。用料:羊肉(尽量带骨和皮)1000g,生姜12片,当归50g;适合冬天怕冷、气血亏虚、阳虚体质的人。

     

    2. 桂圆山药乌鸡汤。用料:乌鸡1000g,桂圆100g,山药50g,党参40g;适合经常头晕、疲劳、失眠,气血两虚人群。

     

    3. 杜仲枸杞大骨汤。用料:大骨1000g,杜仲80g,枸杞子60g;适合经常腰酸痛、眼睛干涩等肝肾亏虚的人群。

     

     

    4. 香芋牛肉煲。用料:牛肉(带骨)1000g,香芋300g,香叶25g,适合经常胃口差、脾胃不好等脾虚体质人群。

     

    5. 健脾祛湿粥。用料:党参15g,山药15g,茯苓15g,薏苡仁20g,莲子15g,芡实15g,大米150g,共同煮粥,适合平常脾虚亏虚,胃肠湿重人群,如果脾胃偏虚寒的,可适当加益智仁9g,干姜6g。

     

    以上几组食疗方,分量可供多人使用,可以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补药膳。

  •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黄是一味泻药,清热下火,比如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等,都含有大黄。平时如果感觉上火起口疮、长痘痘、便秘了,总会想到用大黄。

     

     可是,这样一种泻药在欧洲却被搬上了餐桌,当成水果或蔬菜的美食来享用。在日本,饭后用大黄泡水喝竟然是养生之道。大黄,到底是泻药还是补药?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大黄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又名北大黄)、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或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的根茎。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和肝经。有泻下攻积、清热、凉血、解毒之效,广泛用于便秘腹痛、吐血、咯血、头面部炎症、急性传染病等。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大黄又可以分为生大黄、熟大黄和大黄炭。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同时,《神农本草经》指出大黄“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黄帝内经》则指出“六腑以通为补”。东汉哲学家兼养生学家王充曾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渣”。大黄通过清理肠道,可以达到通六腑、补五脏的作用。也就是说大黄的“补”是通过“通”来实现的,即推陈致新、以通为补。

     

     

    现实生活中,有一类中年人,甚至老年人,看上去营养状态比较好,体型坚实,或胖或瘦,面部暗红,食欲较好,脸上容易长痘,嘴角经常起口疮,口味较重,腹部充实有力,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暗红。体检血压、血脂偏高,血流变检查提示血液粘滞度较高,腹部彩超提示有胆囊炎或胆结石。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煌将这类人的体质归纳为“大黄体质”,临床中常重用大黄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建议这类人群经常服用少量大黄改善体质、祛病养生。对于体质虚寒者,建议与温热的东西,比如配合生姜一起来用。

     

    由此看来,大黄攻补兼施,可攻可补,以泻为补,双向调节。关键是要辩证准确,才能灵活应用,起到养生治病的作用。

     

    要提醒的是,使用大黄,要听从专业医师的指导,不建议自行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感冒了,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其实只需5步就可自己处理了。

     

     

    第一步,学会自我判断,正确区分感冒

     

    西医上的普通感冒一般就是上呼吸道感冒(上感),明显症状如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也伴有咳嗽、发烧等症状,治疗多以缓解上述症状为主。普通感冒对应中医的风寒与风热,实际也是对症治疗。

     

    90%的感冒均是由病毒引起,比如上感多数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所以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也不能归为风寒与风热。流感多伴有高烧发热的症状,严重会出现晕厥、器官衰竭等症状。

     

    第二步,选择用药

     

    启示不管是西药还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感冒而言,都是治标的。要想治本,其实需要抗病毒治疗。再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不是常见感冒中成药能达到的效果。不可否认,在缓解症状方面,西药确实疗效迅速。而中药如果用的对,也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部分感冒中成药中的组分相对比较复杂,或许有抗菌抗病毒的效果,但还是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主。

     

    第三点,咳嗽的治疗

     

    感冒了咳嗽是正常现象,是一种应激反应。但对于高烧及反复剧烈的咳嗽,要注意肺炎的发生,这是一种不能自行解决的疾病,一定要由医生诊断后进行药物治疗,选择的药物多数是西药,迅速控制感染,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四点,风热感冒多于风寒

     

    就感冒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风热感冒多于风寒感冒。这是因为风寒感冒入里化热是非常常见的。刚开始风寒,很快(差不多一天左右),就会出现咳嗽有痰,嗓子疼等情况。而风热感冒则是直接出现上述症状。现实情况多为身体不舒服,口干,嗓子疼等外寒内热的证型。

     

    第五点,急于求愈

     

    普通感冒能自愈,但是对于伴有高烧的流感而言,应该尽早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西药和中成药复方的情况很多,如对成分不了解,会造成过量用药的情况,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如果不是高烧的流感,想缓解症状,建议选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总结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风寒或风热,可自愈,可不用药。如想用,西药起效快,但用对了中药同样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对于普通感冒,症状较为严重的,建议选用西药治疗。对于流感,伴有高烧,特别是出现急性肺炎等情况,建议明确诊断后,由医生选用西药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3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