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1、寒冷天气或气温骤降,对哪些人影响最大?
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患者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容易受到寒冷天气影响,需要特殊关注。
2、和冬天一起来的还有什么疾病要注意?
(1)呼吸系统疾病:冷空气可使鼻咽部的局部粘膜变得干燥,以致发生细小破裂,病毒、细菌容易乘虚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发。气温骤降可以诱发哮喘等疾病的加重。
(2)心脑血管疾病:低温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因此环境温度的骤变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上升而发生脑卒中;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导致心肌梗死。
(3)其他疾病:长时间在寒冷地带工作、生活或气温骤降期间长时间在室外工作和活动的人群, 容易引起冻伤、使腰腿痛和风湿性疾病病情加重;对孕妇和胎儿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3、为什么说老年人更怕冷?
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怕冷,由于老年人体力渐衰和活动能力减弱,代谢功能降低,产热相对减少,体温调节功能差,以致在低温环境或接触寒冷后,很容易发生寒颤,出现身体失温,因此在寒冷的季节,特别要警惕老年人身体失温的发生。
4、哪些人群容易被低温影响身体健康?
(1)没有充足食物、衣物或取暖设备的老人;
(2)睡在室内低温环境下的婴儿;
(3)长时间停留室外的人群——流浪者、徒步旅行者等;
(4)饮酒后的人。
5.如何判断和预防身体失温?
成人:寒战,虚脱;混乱,摸索手;记忆丧失,言语不清;睡意。
婴幼儿:皮肤鲜红色、发冷。
如果发现存在这些信号中的任何一个,请及时测体温,若体温低于35℃,立即就医。当不能马上获得医疗救治时,请按以下方法升高体温:使其进入温暖的房间或住所;及时脱掉潮湿的衣服;采取相关措施温暖身体的核心区域——胸部、颈部、头部和腹股沟;服用热饮料帮助提高体温,但不能服用含酒精的饮料,同时也不要给意识不清的人服用。情况缓解后,需尽快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开始供暖一周后,辽宁多地持续雾霾围城,多个城市PM2.5指数爆表。11月9日,沈阳全市PM2.5均值1155,局地指数突破1400。网络上大家调侃着“我一拉窗帘以为我瞎了呢。”“天空飘来五个字:东方饺子王。”其实这些段子一点都不好笑,雾霾就在我们身边,尤其马上要到秋冬了。
有相关的食谱可以推荐吗?
从雾霾致病机理来看,理论上说雾霾天应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食物。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鱼、肉、蛋、奶、大豆都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维生素C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蔬菜水果一般都富含维生素C,比如菠菜、鲜枣、油菜、橙子、番茄、黄瓜等。维生素A可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预防雾霾对黏膜造成的损伤。
但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主要是动物肝脏、鸡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不宜大量吃。胡萝卜素大多数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也具有相同效果。代表食物主要是胡萝卜、南瓜、木瓜、芒果、柑橘等橙黄色蔬果,以及菠菜、小油菜等深绿叶菜。
医师建议
雾霾天里,除了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装个手机应用随时查PM2.5指数,200以上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出门戴N95口罩。
2、口罩理论上是一次性的,可以戴得不透气或者黑了再换。权威机构并无“佩戴N95口罩不能超过半小时”的规定,没有证据表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当然了,口罩会增加呼吸的阻力,如果心肺功能羸弱的老人、儿童,最好遵医嘱。
3、带包湿巾。对皮肤敏感的人来说,大气中的颗粒物吸附的病菌和有害物质,容易粘在皮肤上,引起过敏症状。外出时,不妨带一包湿巾,随时清洁。
4、多喝水。可以保持呼吸道湿润。
5、 尽量用鼻子呼吸。研究发现,人体吸入颗粒物不同大小,在体内沉积的部位也各不相同。大于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鼻毛可以阻挡95%。
6、外出回家,洗脸、漱口、清洁鼻腔。清洁鼻腔可以用干净棉签蘸水,反复清洗。
近期,温度早晚温差变大,流行性感冒很可能会来卷土重来。
很多人选择在家里「吃吃药」、「睡一觉」。但是,你太小瞧流行性感冒了。
流感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太容易传染。身边人咳嗽一声、打个喷嚏,你或者孩子就有可能中招。
流感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后果非常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严重的会引起脑炎,不仅影响生活,甚至会危及生命。
而且,很多人还把流感当成了感冒,耽误了病情。
流感≠感冒
· 普通感冒发热较轻或不发热。
全身症状较轻,而流涕、打喷嚏、鼻塞、嗓子疼等上呼吸道症状明显,持续时间较短,很少出现并发症。
· 流感主要表现为高热。
伴有明显的头痛、疲倦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而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嗓子疼等上呼吸道症状轻微。
少数流感患者可能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
流感病情较轻的患者病情一般持续5-7天,严重者可能会并发病毒性肺炎,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日常如何预防流感
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好习惯,是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的。
1. 保持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 健康生活: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3. 开窗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 做好防护:
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必要时不得已时,最好戴口罩;
5. 其他:
患流感时多吃蔬果多饮水,不要滥用抗生素;
还有1项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接种流感疫苗」。
疫苗的6问6答
1. 流感疫苗每年都要接种吗?
是的。流感病毒种类繁多且极易发生变异,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才能有效地预防流感。
2. 流感疫苗有灭活和减毒之分吗?如何选择?
是的。流感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之分,一般灭活疫苗含有3种病毒株;减毒疫苗含有4种病毒株。对于儿童,建议选择接种灭活疫苗。
3. 宝宝多大可以开始接种?
6月龄以上的宝宝可以开始接种流感疫苗且应连续接种2次,第一次接种最好安排在9月份,第二次在第一次接种的4周以后。
4. 过敏的宝宝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吗?
除了极少数鸡蛋严重过敏的宝宝,绝大多数过敏宝宝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但当宝宝湿疹、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正在发作时,应暂缓接种。
5. 已经得过流感,是不是就不用接种了?
流感的流行时间一般可以延续到次年5月份,因此即使得过流感,仍然有接种的必要。
6. 接种流感疫苗后就不会得流感吗?
在大多数年份,流感疫苗与流感流行毒株的匹配较好,具有良好的保护力。但也存在流感疫苗与流行毒株不匹配的情况,进而影响效果。
了解了这么多,只要有警惕流感的意识、多注意卫生、接种流感疫苗,流感就能远离您和家人啦~
审稿人 |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主治医师 吴炜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进入冬季的医院,某些专科病房中也到了最害怕的时候,因为进入心脏及血管疾病的好发期,病人明显增多,常常会听见那个谁谁谁倒下了,大多是脑中风及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此时这类的病人会比平常多出三到五成,也是冬季的死亡主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季节里,日夜及室内外温差变化大,如果又碰到冷气团来袭,那气温更是剧烈变化,人体生理的调节系统容易无法负荷,就会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出血。
脑中风简单的定义就是“脑部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导致脑部功能损伤的疾病”,基本上分类为梗塞性(缺血)及出血性两大类,大部分的脑中风原因又以梗塞性占最大比例。
由于动脉硬化或身体其他部位有杂质或血凝块,被血流冲下形成栓子,导致大脑坏死和功能障碍。脑栓塞和脑血栓有两种常见的类型。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形成血凝块,压迫脑组织。脑组织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两种常见类型。
2017年脑血管疾病在国内十大死因排名位居第四,平均每17分钟就会有一位发生脑中风,而每44分钟就有一位脑中风患者死亡,105年度总计死亡人数为11,846人。在2016年在具有指标性的医学期刊《TheLancet》发布一篇32个国家中引起脑中风十大危险因素的统计数据,囊括了90%的罹患风险。
脑中风最近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德国医学中心研究指出,在研究年轻化的急性脑中风患者身上,归纳出有四项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少运动、抽烟、酒精。
日前10月29号的世界脑中风日,医学协会推出简单易懂的口诀“临微不乱”,让民众清楚了解脑中风征兆,并把握黄金三小时的就医时效。目前当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最有效的两种治疗法,分为静脉溶栓术及经动脉的取栓术,都是在跟时间争抢生命,在黄金3小时内获得医疗的介入治疗,完成治疗后的患者独立生活的机会能达到四成以上,若是没有在时间内获得良好治疗,独立生活的机会将小于六成。
临:临时手脚软,出现单侧手臂无力下垂,双手无法平举。
微:微笑也困难,脸部表情不对称。
不:讲话不清楚,说话含糊不清。
乱:别乱快送医,请立刻就医并记下发病时间。
这四字口诀,提醒民众若出现上列征兆请立即拨打120送医治疗,把握黄金3小时的时间。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急诊室医生。听我们这科室名字也知道,我们平时就负责应对那些事发突然的急病。所以通常是医院里最忙碌的地方,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例外,甚至这段时间的就诊率还会比平时更高一些——
春节阖家团圆,长期在外奔波的人纷纷回到家乡,长久不见的亲朋好友互诉衷肠,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甚至有人说:“过年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但,一热闹,往往就可能出事。像喝酒喝高的、放炮被炸的、吃饭吃出毛病的……不胜枚举。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几个典型的例子,希望大家伙能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这大过年的时候搞得“乐极生悲”~
过年期间亲人朋友团聚,有一样东西肯定是少不了的——酒。“感情深一口闷”,哪怕平时再不喜欢喝酒的人,逢年过节在餐桌上,往往也很难推辞。
我之前就见过一位酒精中毒的病人,当时他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重度酒精中毒状态了,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十分危险。等治好后一问,才知道:他本来酒量就不行,一喝酒就上脸(即喝酒脸红),但架不住朋友在一旁起哄,还嚷嚷说“喝酒上脸说明能喝”,他虽然想拒绝,但毕竟都是多年没见的朋友,碍于情面,最后还是喝了,结果造成了这个局面。
诸位一定要谨记:喝酒脸红,绝对不是“能喝”的表现——通常,乙醇(酒精)进入体内之后会被先代谢成乙醛,然后被代谢成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而所谓“喝酒上脸”,就是这第二步出了问题,乙醛无法被转化,积聚在体内,造成血管扩张,导致脸红。
而如果不顾这种情况还要勉强喝,就可能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酒精,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伤害脏器功能,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醒酒,如有必要可采取催吐,不过需要人在一旁辅助,防止呕吐误吸。
最后,还是要向诸位强调一下:酒精是一级致癌物,只要喝了就是有害的,不存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回事。如果在一些社交场合一定要喝,那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多吃东西多喝水。
虽然现在的政策对烟花爆竹的燃放有一定的限制,但显然还是会有很多难以监管的地方,特别是爱玩闹的孩子们,甚至会偷偷燃放。因此过年期间,被鞭炮炸伤的事也是屡屡发生。
燃放烟花爆竹时,其瞬间的能量会形成高压冲击波,直接作用在人体上的话,会造成“冲击波损伤”;另一方面,爆炸产生的火焰也会造成烧伤,伤口还可能引发感染,造成破伤风等情况。
一旦发生意外,如果受伤部位位于手上或皮肤上,且程度比较轻微的话,可以用流动自来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可以持续10分钟左右),然后对伤口进行包扎;而如果受伤程度较严重,如出现肿胀或皮肤破损,就要紧急送医,注意先用干净的纱布等盖住。
如果伤口不幸位于眼睛,就要注意不要擅自扒开眼睛、用水冲洗,也不要用力揉、挤,应该马上用干净毛巾覆盖,然后立即送医。
正所谓“逢年过节胖三斤”、“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过年,向来是减肥事业的天敌。
但其实,如果只是“增肥”还好,应该担心的是饮食而造成的其他问题。春节期间的饮食往往是大鱼大肉、高油高脂高热量,饮食往往没平时那么规律,很有可能引发如消化不良、胃肠炎,或孩子的“小儿积食”等情况。
腹胀、腹痛、有烧灼感,或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那就可能是吃东西吃坏了。可以调整一下饮食结构,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大鱼大肉等“硬菜”还算不要一次性吃太猛。饮食的规律性也要注意,特别是晚上不要吃太饱。家长朋友们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如果孩子出现肚子疼或肚子胀,甚至恶心呕吐等情况,那就要想想是不是小儿积食,需及时送孩子去看医生。
春节期间,饮食多以重口味为主。年轻人聚餐还喜欢吃火锅、烧烤,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一来二去,容易给自己吃“上火”了。
口腔溃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口腔疾病,平时所说的“上火”指的就是它。口腔溃疡的众多发病原因中,饮食不节制是很重要的。目前认为,可能引发口腔溃疡的主要是辛辣、油炸、烧烤类食物。另外,如果饮食的种类较为局限,营养不均衡,也可能导致口腔溃疡。
日常的饮食,应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果类、动物肝脏、海产品、肉蛋奶等,保证充足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特别是铁锌硒等微量元素,都有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口腔溃疡;而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则有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
至于烧烤、辛辣之类的食物,还是尽量节制一些吧,至少不能一直吃。
总而言之,过年期间,适度地“放纵”一下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量力而为,不论是饮食还是喝酒,都要视身体情况而行,不要搞出“乐极生悲”的状况。
虽然我是一名医生,但大过年的,还是希望业务能少一点,大家都能平安过年~
丰盛美味的年夜饭勾动着我们的馋虫,但是对于有着过敏体质的「敏感人」来说,这一大桌子菜里,藏着很多雷!
什么是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也称「超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医学解释
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会对某些特定的东西表现出抵抗力过强的现象,当你接触同样的东西2次以上时,就会导致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
临床症状以皮肤、呼吸以及循环系统为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导致人们出现过敏反应的物质即为过敏原,过敏原不是固定的,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东西产生过敏。
比如有的人吃什么都不过敏,而有的人喝了瓶牛奶就已经满脸通红,因此在过敏这件事上不能随意「传授经验」。
过敏的危险
通常当我们停止与过敏原接触后,过敏反应会自行逐渐停止,但也不能忽视,因为有几种情况下的过敏是极为致命的!
过敏反应危不危险,主要取决于它导致了机体哪个部位的炎症。
最危险的过敏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 呼吸困难
过敏导致喉头水肿时,喉部黏膜下面的疏松结缔组织充血水肿。这会压迫呼吸道阻碍呼吸,严重时短短几分钟就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休克和窒息,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过敏反应。
● 过敏性休克
另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这种过敏进展很快且极为严重,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的患者除了有普通过敏表现外,还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湿冷、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出,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这些高危险性的过敏反应目前研究得尚不十分清晰。
如何避免过敏
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与自己的过敏原——食物、药物、可被吸入过敏物等接触后,都有一定可能会发生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
因此,万万不可轻视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尚无特效疗法,严格避免食用过敏食物是患者的最佳选择。
也可以采取脱敏疗法,但是目前由于一些副作用的高风险性以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还在进行很多探索。
理论上,任何物质都能成为过敏原,但是伴随着进化演变过程以及某些分子的特殊结构,人们会偏向于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的频率更高。
我们年夜饭里常见的过敏原就有以下几种:
我们是不是过敏体质,其实早有预见。过敏体质的人常常会有以下这些表现:
1. 小时候常常会有湿疹,长大后出现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2. 会经常莫名出现红斑、湿疹、瘙痒、红眼和流鼻涕等症状,而又没有明显的诱因。
需要注意的是,过敏体质应该让专科医生来分析判断,而不是自己妄下结论。
许多人在得知过敏的危险性之后便开始害怕,急切地想知道所有会让自己过敏的物质,患者的这份焦虑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医院有开展过敏原检测的服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一般认为,偶发的不严重的过敏并不需要进行过敏原筛查;只有长期被过敏所困扰的人,或是过敏体质的人,才更有必要进行过敏原检查。
过敏原检查常用的方法是:抽血查过敏原(但最多只能检测固定的20种物质)、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等。
导致人体过敏的物质可能有几万几十万种,但我们检测的只是一些比较常见的过敏原,对许多患者并不适用,因此这些检测能够给予的指导十分有限。
若要进行过敏原的检测,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挂皮肤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等,也可以去专业的超敏反应科。
不推荐大家在网上学别人进行过敏原的自查,因为这很可能会加重过敏,甚至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不信芳春厌老人,桑榆尚能送几春,
惜春互访莫辞频。
巧笑高谈俱我意,相望相见解相思,
防护礼赠皆是情。
2023的春节已经逐渐临近,美好的春日也是老人们互拜互访的时节。尤其在传统春节里,走亲访友,看顾老人,互赠佳礼,是新年佳节中中国人民祈盼已久的社会活动。
但在这喜乐融洽的时刻里,上至一线城市,下至县城农村,仍在处在新冠感染的感染浪潮中,各地阳峰有先有后,有早有晚,且随着大城市的年轻人返乡,感染的浪潮必然进一步涌向各老家农村。
但不管是在阳潮前、阳潮中、还是阳潮后,老年人群始终是需要高度注意保护的对象,避免阳或重阳,避免阳进重症,阳至死亡等,是这一轮终可一解思乡思亲情里的重要原则。
佳节渐近,老人们处于社会中生理和心理上的弱势群体。在终于可以团圆相见的时刻,他们期盼着儿孙们回家。
带年货,选健康,不知道带什么看望老人,不妨看看以下选品:
祝愿老人们相思得偿,长寿安康。
说起防晒,各位俊男美女们一定颇有经验——不论是物理方法(如打伞),还是化学方法(抹防晒霜),人们在防晒这件事上,可以说是挖空了心思。
但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防晒”是炎炎夏日才需要做的事,要是到了冬天……“能晒会太阳暖和暖和还来不及,就不必再防晒了吧?”
好像确实很有道理:冬天寒风刺骨,阳光本看上去就弱了不少,要是再防晒,岂不是很奇怪吗?
那么,那到底冬天需不需防晒呢?
今天,就让Dr.京来为大家解答吧~
必须承认:“热的时候才需要防晒,冷的时候不需要”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
但,科学应该尊重的是事实,而非直觉。
当人们在说“防晒”时,其实他们指的,是防紫外线,而紫外线是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减弱的。
我们知道:平时肉眼能够看到的光属于可见光,而它只是电磁波谱中很短的一截。在整个电磁波谱中,根据波长、频率以及波源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
其中,波长10nm~400nm的被称为紫外线,因为它在波谱中排列在可见光的紫色边缘之外,属于不可见光。
其实在紫外线内部,根据波长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UVA(长波紫外线)、UVB(中波紫外线)、UVC(短波紫外线)三种。由于臭氧层的折射、散射作用,UVC几乎到达不了地面,所以我们能接触到的紫外线,其实主要是UVA和UVB。
首先要说明:晒太阳是把双刃剑。
比如: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晒太阳补钙”,这话不对,但也不算全错——晒太阳可以促进我们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而维D能够促进钙的吸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晒太阳也算是间接“补钙”了。
这里多说一句:如果是隔着玻璃晒的话,其实是无效的,因为促生维生素D“主力军”——UVB穿透性相对弱一些,会被玻璃所吸收(而对皮肤破坏力更加持久的UVA却能畅通无阻),所以,隔着玻璃晒太阳,其实也就不如不晒了。
另外,紫外线还能杀菌,是一些病毒的克星,医学上也会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所以,谈到紫外线就只把它当做洪水猛兽,其实是不必的。无论要怎么应对它,首先都要客观地认识它。
但话说回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它的危害性还是最应该被重视的。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可以大致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方面,就是我们最常见的“晒黑”和“晒伤”:当皮肤遭遇紫外线时,我们的皮肤就会开启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体内络氨酸酶被激活,与血液中的络氨酸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素来保护皮肤细胞。当它越来越多地转移到角质,我们的肤色也就会越变越深。另外,紫外线还会造成皮下血管扩张、皮肤变红,形成红斑并造成疼痛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晒伤”。
而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紫外线所造成的的“慢性损伤”。
如前所言,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紫外线主要是UVA和UVB,特别是前者,穿透力极强,能够深入肌肤、直达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造成肌肤老化松弛、肤色暗沉、毛孔粗大等,严重的话还可能产生皮肤癌、白内障、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所以,采取防晒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我们的皮肤本身是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刺激、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如果所承受的辐射量超过了一定限度,那就必须额外采取一些防晒措施了。
最常见的当然就是抹防晒霜、打遮阳伞。
遮阳伞一定要注意,必须是注明有“抗紫外线”功能的,而不能只是一般的伞;而涂抹防晒霜时,也要注意不要涂得太厚,因为那样会阻塞毛孔,对皮肤健康不好,而且,最好在出门之前的二三十分钟涂抹。
总而言之,防晒这件事是不分冬夏的,不要因为冬日暖阳看起来温和,就忽略了它所隐含的杀伤力哦~
虽然已经立春,但气温却出现下滑,甚至迎来了一场大雪,身在北方的Dr.京依然裹得严严实实,实在是冷啊!你们那里多少度?你们又是怎么取暖的呢?
据Dr.京所知,在有些家庭,依然在使用烧炭取暖的方法,这就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浙江嘉兴,一家人在出租屋内烧火取暖,发生了一氧化碳中毒,丈夫在报警时晕了过去,不过好在警察及时找到,施展了救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不只是烧炭,即使是使用煤气,也同样危险:广西独居女子家中煤气泄露中毒,被狗狗舔醒才脱离了危险。
因为冬季天气寒冷,室内很少开窗通风,再加上部分家庭使用的取暖设备存在危险,因此冬一氧化碳中毒常在冬季发生。为了让此类悲剧减少发生,Dr.京今天就讲讲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那点事~
当氧气不充足时,燃料燃烧不够充分,于是产生了一氧化碳。这种气体无色无味,不容易被察觉。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输送氧气到人体各个器官,人体机能得以维持。相比较于氧气,血红蛋白更喜欢一氧化碳。于是一氧化碳这个“第三者”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血红蛋白就不会再“搭理”氧气啦,而是和一氧化碳甜甜蜜蜜。
血红蛋白不再输送氧气,就会导致身体组织和细胞缺氧。其中,中枢神经对氧气最敏感,因此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后,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脑部。
中毒后,按照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种。轻度中毒的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四肢无力等,如果及时离开,不适反应会缓解;中度中毒的表现为面色潮红、走路不稳、意识模糊、乏力等;重度中毒的表现为意识障碍、四肢发冷、大小便失禁等等,严重甚至会死亡,重度中毒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在清醒后的1~2个月后有可能出现后遗症。
首先要开窗通风,如果是燃气泄漏,迅速关闭燃气阀门。
中毒者要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将其脖子处的衣扣解开,保持呼吸道通畅,但要注意保暖。如果他已经没有意识,记得把他的头转向一边,以免呕吐时呕吐物堵塞气管。有条件的话要让中毒者吸氧,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救护车到来。
中毒者会被送医院进行治疗,一般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高压氧治疗
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会把中毒的人推进高压氧舱中,舱内的气压大于大气压,氧气可以从呼吸道进入肺部。
肺部光疗
光疗可以把血红蛋白和一氧化碳分离,还不影响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
● 室内尽量不要烧炭取暖,如果非用不可,应保证空气流通,烧碳要完全烧干净。如果是使用煤炉取暖,要安装烟囱,烟囱管道以及连接处需要检查是否漏气,定期清扫,保持烟囱管道畅通。
● 购买燃气、煤气热水器时,要选择正规产品;定期检查热水器和燃气管道,如果热水器安装不合格,燃气管道发生泄漏,也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 如果实在不放心,在有一氧化碳中毒隐患的室内,可安装一氧化碳检测器。
● 静止、密闭、开空调的车内,燃油(碳氢化合物)和空气中氧气反应后燃油有剩余,继续同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一氧化碳,也会引发一氧化碳中毒,所以尽量不要在密闭的空调车内睡觉哦。
● 吃烧烤、火锅时,燃烧煤炭会产生一氧化碳,如果屋内通风不好,也存在安全隐患,记得要选择有排风机的烧烤店。
为了悲剧不再发生,一定要牢记Dr.京所说的注意事项,愿大家都能温暖度过这个寒冬,迎接绿意盎然的春天~
晚上,一个电话骤然响起,接线员刚拿起电话,另一端就传来一个女人的哭声,你们……快来……我同事不行了……
这是发生在120急救中心真实的一幕,很多人以为接线员只要能接接电话,做做记录就行了。
其实这样的认为是完全错误的,在120急救中心,即便是一名接线员,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这样可以在接电话的时候也能指导现场急救。
众所周知,某些严重的疾病,需要争分夺秒的抢救,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一分钟的危险。
她好像已经死了……女人的哭声再次响起。
接线员一直在安慰她,救护车已经出发,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她很有可能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这个时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心肺复苏,你按照我说的操作,可以对患者进行急救……
我……我不会……你们快来……电话另一端,很快传来了嘟嘟的回声。
八分钟以后,救护车赶到了事发现场,一个女人趴在桌子上,她的自主呼吸停止,颈动脉停止搏动,瞳孔散大固定,医生也只能无奈地摇头,没办法救了,无能为力。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仅仅八分钟就这样了,什么病如此凶险?
原来,不幸去世的年轻女子名叫小丽,今年26岁,是一名白领,出事的时候她还在公司加班,而与她一起加班的,也就是打120求助的,正是她的同事晓文。
按照晓文的说法,小丽不舒服其实有一周多了,她总是说心慌,胸痛,胸闷,晓文曾建议她到医院检查下,但小丽却冲她吐苦水,现在公司特别忙,要是请假上司肯定会不高兴的。
于是小丽一直强撑着,晓文说,其实在公司里面竞争压力特别大,加班熬夜都是常有的事,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谁也没有想到,小丽竟会……
医生说,像小丽这种情况,属于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的最严重的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猝死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短短的一行字,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猝死的几大要素,突然发生,患者已经死亡,而且属于自然死亡,一般碰到急性猝死,黄金抢救时间就是4-6分钟,而错过了这个抢救时间,病人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算起来,从晓文打电话到现在,又何止八分钟。
晓文一直有这样的困惑,小丽平时身体还不错,怎么会……没说两句她又哭起来。
医生说,导致猝死最常见的疾病是心源性猝死,但并不是说一定要有器质性心脏病,在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人体的冠状动脉也可能发生痉挛,从而引起急性缺血梗死。
26岁,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短暂的时间内,晓雯作为离小丽最近的人,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抢救技能,如果能给予小丽积极的抢救措施,包括,把患者尽快放置在平地之上,揭开她的衣领及皮带,然后立刻开始心肺复苏,也许她还有生的希望。
在心脏停止之后,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大脑血流就会消失,所以越早抢救越好,事实证明,即便有时会有奇迹发生,但患者心跳恢复后,脑组织的损伤也成了永远的伤痕。
哎……我当时吓都吓傻了……我们单位也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训……冷静下来,晓雯说出的这段话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些经验与教训。
心脏病目前仍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致死的人数超过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总和。
随时寒露的到来,气温继续下降,早晚温差变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而猝死的情况也常常在这个阶段大大增加。
心脑血管意外为什么在秋冬季高发? 应该如何应对?
1
气温 低导致 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 10 ℃ ,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 7%。
应对策略: 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秋衣秋裤,毛衣毛裤,该穿就得穿。气温很低或阴冷的雨雪天时,要保证室内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外出时记得做好保暖防护。随着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穿脱衣服,不要让身体觉得忽冷忽热。
2
血压波动大 可能因为情绪、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造成,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应对策略: 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
有时,与夏季同样剂量的降压药在秋冬季的控压效果可能不理想,所以应该注意做好血压监测,出现血压升高或有头晕、头痛和胸闷等不适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
3
血脂升高 在秋冬时很常见,气温下降了人们开始管不住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这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脂,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应对策略: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
4
维 D 水平下降 会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已被多个研究证实,维生素 D 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应对策略: 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维生素 D 的吸收,在天气适宜时,多出去走走。另外,还可以在每日饮食中选择维生素 D 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海鱼等。
5
静止时间过多 是另一个天冷的常见不良习惯。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久坐或者久卧,血流缓慢,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这样的血栓不但会阻断了正常的静脉血液回流,血液淤积导致相应的部位疼痛、肿胀,一旦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将导致中风、心脏病等严重后果。
应对策略: 在心肺系统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动起来,不一定要是运动,也可以在家里走一走,做点家务。
6
呼吸道感染 在秋冬季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
在年轻人中,因为感冒引发心肌炎进ICU抢救的案例也不少,仅从 流涕、鼻塞、咽痛、头晕头疼、发热、乏力等 早期症状看,难以与感冒区别,但是在2周左右如果出现明显的胸闷、胸痛、心慌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及时就医。
应对策略: 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注射流感疫苗。
7
忽略早期症状,耽误治疗 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令人遗憾的错误做法。
大部分突发心脏病都是 瞬间感到心脏难受,脸色煞白,满脸虚汗这些普遍症状,但每个人又会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症状,事实上有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肚脐以上原因不明的疼痛都应该引起重视。
比如有人胸疼,有人感觉憋气、心慌,还有人表现为后背疼,甚至牙疼。
应对策略: 突发心脏病的病人应立即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症状,一般来说硝酸甘油的药效更明显。同时尽量保持平卧姿势,放松身心,观察症状是否减轻,如果没有明显好转,就要立即联系急救医生了。
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审稿专家:陈牧雷主任,从事心脏内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二十余年,熟悉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多项大规模药物临床试验,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颇有心得。
点击下图,即可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