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生活中的这些细节,可能已经影响了宝宝的听力

生活中的这些细节,可能已经影响了宝宝的听力
发表人:儿科医生宫红梅

婴幼儿的听力神经相对脆弱,受到伤害很有可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这些生活小事儿,它们很有可能已经影响到了宝宝的听力。

一、了解宝宝听觉系统的发育轨道

初生的婴儿已经具有感觉外界声波的能力,心理学家在研究的基础上把婴幼儿听觉发展能力描述为以下过程:

二、预防中耳炎,别让这些“不懂”伤害了娃的耳朵

中耳炎主要发生在中耳部分,就是位于鼓膜后方的中耳内液的炎症,感冒或流感时引起中耳炎的常见原因。如果不及时治疗,中耳炎恶化,鼓膜被损伤后,就会影响听力。

以下几种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况,也可能引发中耳炎。

①侧躺喂奶:因为我们的五官是相通的,具体来讲,咽鼓管连接着中耳和咽部,而宝宝的咽鼓管与成人相比,相对又比较短和平直。所以如果妈妈总是侧躺喂奶,或让宝宝躺着吃奶瓶的话,奶液就很容易通过咽鼓管倒流进中耳,引发中耳炎;

 

②耳道进水:宝宝在洗澡或游泳时,污水进入耳道,也容易引发感染。如果不小心进了水,可以在外耳道口处放一个棉球自然吸收耳道内的水分;

 

③二手烟:有科学家研究发现,香烟烟雾是导致0~6岁儿童患渗出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因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宝宝的中耳粘膜,使耳内分泌液增加、变稠、也会使宝宝咽鼓管不通畅,造成内耳积液,使宝宝听力下降。时间长了,还会发生传导性听力损伤。

 

三、你真的会给娃掏耳朵吗?

正常情况下,耳屎的分泌量是不会堵住耳朵的,耳屎会随着打喷嚏、运动等动作自行脱落。如果耳屎过多,影响到听力,就需要清理耳屎。正确处理“耳屎”的方法:

 

①耳廓内的耳屎:用清洁的棉签或毛巾把耳廓内的耳屎轻轻擦干净即可,千万不可往耳内伸。

 

②外耳道的耳屎:如果发现宝宝耳屎很多很硬,无法自行排出,尽量请医生帮忙清理,不要自己自行处理。

 

注意:不要用自己的指甲或牙签等尖锐物给宝宝掏耳屎!对于小宝宝而言,他们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动不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划伤外耳道,甚至弄破鼓膜。即便是用棉签掏,也容易把耳屎捅的更深,进而引起感染。

四、擤鼻涕,也有“大学问”

孩子难免都有感冒流鼻涕的时候,在宫医生的诊室里也见过不少家长会用纸捏住孩子的鼻子,还一直喊着“使劲、用力”。看的宫医生真真儿为我的宝宝捏一把汗呐!

 

事实上,这种常见的擤鼻涕动作,会对娃的眼睛、耳朵等造成伤害。解锁擤鼻涕正确动作:

 

①先压住一侧鼻翼,然后适当力度擤出对侧鼻腔内的分泌物;

 

②用同样的方法擤出另一侧鼻腔内的分泌物。

五、别让孩子长时间待在嘈杂环境

噪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尤其对孩子来说,是影响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的大敌。

 

①汽车噪音:最常见的汽车噪音介乎80-100分贝之间,是一个比较危险的噪音污染源。如果我们的家或是宝宝居住的卧室朝向靠近马路、工地、或市场等会有噪音的环境,那就得尽量做好隔音措施。

 

②玩具噪音:专们普遍认为凡是超过90分贝的声音就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而一些玩具的声音已经超过了100分贝。所以,在给宝宝买发声玩具的时候,尽量选择能够调节音量的、正规品牌的玩具。

 

提醒:千万千万不要给9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戴耳机听立体声音乐。

 

六、“绝对安静”,行不行?

因为害怕影响宝宝的听力,有的家长就保证家里绝对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长此以往,宝宝对于一些高频率或高强度的声音,就会出现接受不好的情况,最终导致他们听域相对较窄,虽说这种情况不会直接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损伤,但对宝宝的听力发育来说,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

 

所以,“绝对安静”也是不可取的。没有必要给宝宝刻意制造“绝对安静”的环境。

七、安全用药,警惕“药物性耳聋”

因为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0000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如果有孩子携带耳聋基因缺陷,哪怕只使用一次这样的药物都可能导致耳聋!

 

很多解热镇痛药都有一定的耳毒性,比如常见的阿司匹林、安乃近片,药监局都已明令禁止,拒绝给儿童服用。家长要养成用药前详细阅读说明书的习惯,不要搞错了剂量和频次。

 

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口呼吸这个概念,大家应该并不陌生。

     

    我们时常看到,大家对于口呼吸影响颜值这一观点的讨论也是相当热烈。

     

    也正因如此,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关于口呼吸的治疗分享往往受到大量的关注。人们担心口呼吸影响颜值,影响健康,所以格外焦虑,为了矫正口呼吸,网友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今天,Dr.京就来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口呼吸。

     

    什么是口呼吸?

     

    呼吸主要分为鼻呼吸和口呼吸。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使用鼻子呼吸。鼻呼吸时,嘴巴呈闭合状态,舌头轻抵上颚。当鼻子忙不过来时,比如运动量较大时,嘴巴则可以作为后援来辅助鼻子呼吸。

     

     

    当口腔气流量>30%呼吸气流量时,即可称为口呼吸。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张着嘴呼吸呢?

     

    至于原因,Dr.京为大家整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

     

    鼻炎患者

     

    尤其是过敏性鼻炎,鼻腔分泌物增多,容易鼻塞,使人不得不用嘴呼吸。

     

    鼻中隔偏曲

     

    两个鼻腔之间的隔断即为鼻中隔如果鼻中隔偏曲严重,则会影响到正常的鼻呼吸。

     

    左图为鼻中隔偏曲,右图为正常鼻中隔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是位于鼻腔、耳朵、咽喉的交叉处的一团淋巴组织。

     

    腺样体在人出生时就存在,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在人体5岁、6岁时体积最大,10岁开始逐渐萎缩,青春期后退化消失。

     

    如果腺样体肥大到一定程度,狭窄的鼻咽会使正常通气变得困难,则会导致口呼吸。

     

    左为正常腺样体,右为腺样体肥大

     

    以上三种的共同点在于,呼吸道受到堵塞,气体无法正常进出,只能选择用嘴呼吸。

     

    解剖结构异常

     

    双唇无法正常闭合,例如腭裂、上唇短等,小孩子容易养成用嘴呼吸的习惯。

     

    不良习惯

     

    有些小孩子可以用鼻子呼吸,却养成了口呼吸的不良习惯。既往有口呼吸病史,经治疗后,依然无法改变习惯。

     

    口呼吸不仅仅影响颜值

     

    鼻子作为呼吸的“正规军”,有着独特的优势。

     

    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所以不要嫌弃你的鼻毛,它可是在默默保护你。冬天寒冷的气体进入鼻腔后,会被鼻腔加热,温度和湿度有所保障,避免空气过干过凉。

     

    如果口呼吸成为习惯,则有可能引起下列问题:

     

    颜值

     

    如果是正在发育时期的儿童,长时间的口呼吸,嘴巴无法闭合,上唇肌肉松弛,可能会引起唇外翻、嘴唇肥厚等。

     

    用鼻子呼吸且嘴巴闭上时,舌头的位置一般是刚刚接触上颚,而用嘴呼吸时,嘴巴张开,舌头位置随着下颌骨下降,时间久了,可能会引起下庭的变形,比如龅牙、下巴后缩等。

     

    口腔健康

     

    唾液有助于杀菌,而口呼吸时,空气流通,口腔内部水汽蒸发加快,不仅容易口干舌燥,干燥的口腔环境可能会导致菌斑堆积。

     

     

    呼吸道健康

     

    用鼻子呼吸时,鼻毛可以过滤部分异物,而口呼吸空气直接进入,病菌、异物直接吸入肺部,则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张嘴睡觉≠口呼吸

     

    我们需要明白,口呼吸的本质是原本应该从鼻子进去的气体从口腔进入。有些孩子虽然用鼻呼吸,但依然喜欢张嘴。如果只是睡觉时张嘴,并不能就此判断为口呼吸。

     

    睡觉张嘴的原因:

    • 习惯张嘴睡觉
    • 上牙突出或上唇短导致双唇无法正常闭合
    • 口呼吸引起的张嘴睡觉

     

     

    如果孩子在睡觉时总是张着嘴,担心孩子有口呼吸的问题,家长可以在家进行简单的测试。

     

    自测方法

     

    准备一根线或者将卫生纸撕成细条,孩子睡觉时将线或纸放于嘴巴前,看其是否飘动。

    准备一个双面镜,将双面镜置于鼻孔与唇之间,观察两边镜面的起雾情况。

     

    或者用家里普通的小镜子,分别将镜面朝上或朝下做一个测试。(用单面镜子时,要注意控制测试时间相同)

     

    自测方法只适用于判断是否为口呼吸,但并不能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出现口呼吸,建议还是去医院耳鼻喉科做一个检查,看是否有鼻炎、扁桃体、腺样体方面的问题。

     

    建议各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口呼吸,最好尽早带孩子前往医院查出原因,方便后续治疗。毕竟,处于发育期的孩子,稍不注意的一些坏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口呼吸的健康建议,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都能在拥有高颜值的同时拥有健康体魄!

     

    参考资料:
    [1]杨凯,曾祥龙,俞梦孙.口呼吸与鼻呼吸儿童颅面形态差异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05):65-67.
    [2]朱敏.张口呼吸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07):8-9.
  • 生活中容易引起耳聋的因素很多,比如耳部或其他器官疾病引起的耳神经损害性耳聋,强烈噪音、外伤等引起耳膜和耳蜗的机械性损伤,情绪剧烈波动引起的应激性耳聋,还有的药物性耳聋。

     

    什么是药源性耳聋呢?

     

    药源性耳聋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位听神经系统中毒性损害而产生的听力下降、眩晕甚至全聋。

     

    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症状初期,患者会感觉耳鸣、进行性听力下降,多为双侧性的,可有眩晕、走路或站立不稳 等表现,儿童用药后因为对外界听觉减弱会表现为过分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本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药物性耳聋,说白了,就是因为无知导致的。

     

    由于药物的使用不当,把患者带入到了无声的世界,想想就觉得可怕,特别是幼儿,稍不注意,就变成了聋哑儿。

     

     

    常见引起耳毒性的药物,主要就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因为这是一类耳毒性很强的药物。像链霉素,直接损害内耳前庭和听神经。特别是双氢链霉素,因强烈的耳毒性已经被禁用,硫酸链霉素目前也很少使用。

     

    卡那霉素易损害耳蜗,庆大霉素易损害前庭,这两种药目前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物。新霉素损害耳蜗螺旋器,也有较强的耳毒性。

     

    除了以上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药物外,大剂量的水杨酸,奎宁,袢利尿药、抗肿瘤化疗药等也会引起可逆性或永久性耳聋。

     

    处理及预防

     

    1、使用药物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种类,有关剂量和疗程要充分咨询医生。

     

    2、往往耳毒性的药物都伴有肾毒性,建议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尤其对婴幼儿、孕妇、肾功能不良者更应该如此。

     

    3、如必须接受耳毒性药物治疗者,建议治疗前,治疗中均需定期做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一旦有耳鸣、耳聋或眩晕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就现有的医疗条件而言,大多数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有些患者经过多方综合治疗后听力改善也不显著。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佩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康复。不过一旦出现突然的听力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听力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与对应的有效治疗。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主管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9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生活中容易引起耳聋的因素很多,比如耳部或其他器官疾病引起的耳神经损害性耳聋,强烈噪音、外伤等引起耳膜和耳蜗的机械性损伤,情绪剧烈波动引起的应激性耳聋,还有本文要重点说的药物性耳聋。

     

    先天性常由于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所致,或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或分娩时受伤等。后天性耳聋通常由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药物中毒等引起。此外,还有老年性耳聋、外伤性耳聋、自身免疫性耳聋等方面。听觉障碍常见的临床症候有耳鸣、听觉过敏、耳聋、幻听及听觉失认。

     

     

    药物性耳聋,说白了,就是因为无知导致的。由于药物的使用不当,把患者带入到了无声的世界,想想就觉得可怕,特别是幼儿,稍不注意,就变成了聋哑儿。

     

    常见引起耳毒性的药物,主要就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因为这是一类耳毒性很强的药物。像链霉素,直接损害内耳前庭和听神经。特别是双氢链霉素,因强烈的耳毒性已经被禁用,硫酸链霉素目前也很少使用。

     

    卡那霉素易损害耳蜗,庆大霉素易损害前庭,这两种药目前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物。新霉素损害耳蜗螺旋器,也有较强的耳毒性。

     

    除了以上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药物外,大剂量的水杨酸,奎宁,袢利尿药、抗肿瘤化疗药等也会引起可逆性或永久性耳聋。

     

     

    处理及预防

     

    1、使用药物前,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用药物的种类,有关剂量和疗程要充分咨询医生。

     

    2、往往耳毒性的药物都伴有肾毒性,建议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尤其对婴幼儿、孕妇、肾功能不良者更应该如此。

     

    3、如必须接受耳毒性药物治疗者,建议治疗前,治疗中均需定期做听力及前庭功能检查,一旦有耳鸣、耳聋或眩晕等症状,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一旦发现儿童听力下降,不应迟疑观望,我们已经说过“贵人开口迟”的说法是错误的,等等看也是不对的,还有一些医生经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发现患儿存在听力障碍,但只告诉家长三个月或数月后复查,不作任何治疗处理。实际上治疗和干预得越早越好。

     

    【不药博士】简介:博士,副主任药师,高级营养师,拥有14年的用药指导、营养咨询和健康管理经验。不药不药,倡导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

  •   如果孩子半夜发烧您会怎么做呢?很多家长会选择使用退烧药物,其中就包括一些抗生素之类的药物。殊不知抗生素也是导致孩子药物性的杀手之一。为了避免孩子患上药物性耳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生活中哪些药物易引发耳聋?

      乱用抗生素轻则损健康,重则致耳聋。中国是抗生素生产、使用大国,年产20余万吨抗生素原料,医院使用率更是高达70%,几乎每个人都对抗生素有一些了解。抗生素的依靠其显著作用被广大人群所接受。

      抗生素易导致药物性耳聋

      如今孩子感冒、发烧,退烧药、抗生素成了家长“对症下药”的不二法门。其实,小儿感冒、发烧,初期多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无需用抗生素。如果一发烧,就用抗生素,不仅药不对症,还可引起菌群紊乱、耳聋。孩子的听力是很脆弱的,内耳神经细胞非常娇嫩,稍有不慎都会导致其受到损伤。抗生素中的一些种类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耳内神经细胞的损害尤其巨大,稍有不慎都会导致耳聋,被称为耳毒性药物。

      到底有哪些药物会损伤孩子听力呢?

      (一)抗生素类: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利福平。

      (二)其他类药物:保泰松,阿斯匹林,消炎痛,灭滴灵,心得安,本巴比妥,乙胺碘呋酮等。

      这些药物均会导致小儿耳聋,为了避免或减少药物中毒性小儿耳聋的发生,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医生要了解药物的性能,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在给病人治病时要注意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尤其是面对幼小的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以免给病人造成耳聋。

      2、家长要有自我保健意识,要了解耳毒性药物的知识,特别是母亲在孕期(怀孕3个月以内)就应当禁用一些损害胎儿内耳的药物。如链霉素等。必须使用耳毒性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注意有无耳鸣、头晕等现象。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措施。在给患儿看病用药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请教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采取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当自己的小儿患病时,不要随便用药;小儿用药,药物的剂量、浓度都与成人有不同之处,不要将成人的剂量减半给儿童服用,当孩子病情严重时应及时送往医院并按医生的处方用药。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各位父母已经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导耳聋的药物了。儿童药物性致聋是不可逆性耳聋,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所以多是采取预防的目的。尤其是当孩子发烧时,应当尽量避免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 新生儿及儿童听力障碍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有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万新生儿患有听力障碍,还有部分儿童因某些疾病造成后天听力残疾。因此为了预防新生儿及儿童的听力障碍,我们有必要了解,哪些情况可能会造成儿童听力下降。

     

     

    先天听力下降大致分为3大原因:

     

    1.遗传因素

     

    遗传性耳聋占儿童听力障碍的比例很高,如果父母双方有耳聋的家族史,那么孩子非常有必要做听力的筛查;

     

    2.围生期危险因素

     

    在妊娠期间,母亲患梅毒、风疹等疾病时,有可能造成体内胎儿听神经发育受损;母亲服用一些药物也可能直接导致胎儿内耳及前庭功能发育受损;母亲若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甲减等危险因素,因母体自身代谢异常而导致胎儿发育受限;母亲一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不仅会增加流产风险,胎儿听力及其他功能也会受损。

     

     

    3.高危新生儿

     

    新生儿缺氧、早产、胆红素增高可能会导致儿童听力障碍。


     

    后天听力下降原因:

     

    1、主要是服用耳毒性药物导致,我们熟悉的庆大霉素,就有很强的耳毒性,可能会造成儿童听力永久性损害。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目前这些药物临床应用起来十分谨慎。

     

    2、时常掏耳朵、玩耍时放置异物入耳朵导致鼓膜穿孔、噪声刺激耳道损伤、耳膜长时间进水等因素会损伤孩子的听力,一些耳部疾病如中耳炎等也能使患儿听力损害。

     

    3、某些家长应避免教育子女的不良作法,比如在辅导作业及孩子犯错时,家长要避免猛击患儿头部,这样会引起外伤性耳聋,应予以纠正,对于年幼儿童的照顾也必须周到,以免头部摔伤,从而引起内耳受损造成耳聋。

     

    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谨慎给孩子用药,让儿童避免长时间接触噪声及突发爆震性噪声,尽量保持耳道清洁、干净,避免让孩子乱挖耳朵。一旦怀疑孩子的听力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可以通过突发的声源来观察孩子的反应。对于听力下降的儿童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必要时佩戴助听器及植入人工耳蜗,避免由于听力下降而影响儿童言语功能。

  • 导致儿童听力丧失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由于儿童在这一特殊成长阶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模仿,听力损失可能会对他们的大脑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儿童,要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以确保他们的发展达到最佳水平,以跟上他们成长的步伐。

     

    帮助听力受损儿童的两种方法

    一、鼓励儿童交流

     

    患听觉障碍的孩子,语言能力的进步会比一般孩子慢很多,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事实。儿童越是感到羞耻,越是不愿意交流,发展就会越慢。所以父母必须完整地向孩子解释情况,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并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加倍努力,赶上正常的发展步伐。父母应通过日常谈话、书本或音乐与孩子进行交流。发音清晰,字迹清晰,并使用肢体语言和其它物品帮助孩子理解。

     

    二、寻求外部援助。

     

    教师和看护人员应了解幼儿的情况,并给予良好的额外照顾和协助,以减少幼儿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父母还应该让孩子使用助听器,或者个人FM数码无线系统等不同类型的助听器,让孩子在各种场合都能得到信息。

    2种方法防止儿童听力损伤

    1. 如果父母和看护人知道保护孩子听力的重要性,就要避免让孩子处于噪音环境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听力损失:注意音量的大小、通过把声音(电视、收音机等)调低,可以减少噪声污染、儿童保护设备(耳塞,耳机),在嘈杂环境下使用。别将有噪音的东西放在孩子耳朵旁边。

     

    2.早诊断和早预防

     

    避免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以大大降低听力损害的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听力损失,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定期进行听力测验和刺激。越早发现听力障碍,则有越高的机会让孩子得到帮助和治疗,将来的发展也更能跟上年龄的增长。初生婴儿在出生后两天内实施第一次听力刺激,并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检查。如婴儿测验不及格,应立即向儿童耳鼻喉科医师做进一步听力检查。

    后天失聪的因素

    失聪也可能在孩子出生后几年内发生,所以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可能出现的不参与谈话

     

    经常让别人说话时要慢慢来,大声些、必须将声音放大(电视、喇叭等)、很难理解这些文字、病痛还能导致听力损失。

     

     

    有些疾病可能会导致儿童听力丧失,父母也需要注意这些后天的因素,例如:

     

    在患有中耳炎或称中耳感染,梅尼尔氏病,儿童水痘,腮腺炎或麻疹后,在恢复后也可能发生听力丧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柯菲菲 主治医师 丽水市中心医院 精神科

    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发育异常其实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就出现了,但是因为他的典型症状要到一岁半到两岁左右才会变得比较明显,所以家长往往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因为自闭症的主要症状是社交问题和语言问题,但是因为新生儿本身的发展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在发育迟缓的初期,家长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孩子即使不会说话,不会和人有眼神上的交流,家长也要很晚才能发现。
    在儿童长到12个月到18个月的时候,自闭症的典型的症状包括跟人没有眼神的交流或者爸爸妈妈走进房间不会笑。
    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沟通交流障碍
    部分自闭症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障碍,具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无语言。这类孩子可能存在着构音器官上的问题,因此不会讲话,需要进行专业的构音训练来教孩子说话。另一类是有语言,但是会鹦鹉学舌,重复别人的话。这类孩子所有的音都会发,但是无法理解自己所说的话,通常会说一些不符合场合的话语,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2、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孩子最核心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合群,通常自己玩自己的,不与小朋友交流。他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玩自己的,自己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很难融入集体生活。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一直都是家长们非常头疼的问题,目前世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自闭症孩子社交的方法,虽然有些做用,但是最终的发展也还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如果最终社交障碍实在难以改变,那么就加强孩子的认知能力吧,用认知去弥补社交的缺陷。
    3、狭窄的兴趣及刻板行为
    狭窄的兴趣及刻板行为也是自闭症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喜欢给物品排队,让他们按顺序排好。如果被人打乱计划就会非常生气。喜欢重复的做一件事情,而且乐此不疲。例如有些自闭症孩子喜欢转圈圈,喜欢看动影,喜欢听奇怪的声音或者喜欢闻奇怪的味道。这些特殊的表现重复出现,无法阻止。
    4、部分患儿还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在自闭症患者中,除了极少数的高功能自闭症患者以外,还有一大部分是中低功能的自闭症患者。中低功能的自闭症患者的预后是不如高功能的自闭症患者的,他们可能终身都需要做康复训练,甚至还可能终身都需要家人的照顾和看管。
    以上几点就是自闭症孩子的典型特征,一旦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后,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做干预训练来减轻自闭的程度。

  • 对于父母来说,这个世界上最美妙幸福的时刻就是宝宝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的瞬间,然而当宝宝超过三岁,甚至四岁时,仍旧迟迟不能说话。这时家长们就要警惕起来了!

     

    这可不是老话中所说的“贵人语迟”,而是一种言语发展障碍,家长们一定要尽早干预,尽早治疗,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未来!

     

     

    什么是儿童发育迟缓?

     

    医学界认为,儿童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体格、言语、运动、智力、心理等方面发育缓慢或异常等情况。发病率约为6%-8%,如果有以下5个情况,可能就是发育迟缓。

     

    1.体格发育迟缓:宝宝出生时身材矮小,相比于同龄儿童头围过大、头重过重,都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这很可能是小儿麻痹或脑积水的症状表现。


    体重、身高低于同龄同性儿童2个标准差之外,或生长发育曲线下移持续2次,都可能影响儿童身高,导致矮小症。

     

    2.运动发育迟缓:发育迟缓的儿童无法做出对应年龄要求的动作反应,或运动不协调,翻身、爬行、坐、行走的起始年龄都晚于正常值。

     

    3.语言发育迟缓:指由于各种障碍原因导致儿童发声、言语表达困难,理解能力差,学习能力丧失等,言语推迟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4.智力发育迟缓:宝宝主要表现在吃奶困难,不会吐奶、吸吮。儿童表现为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等低下。

     

    5.心理发育迟缓:表现为儿童的感知能力、注意、言语、理解、记忆、思维等心理发育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

     

    如何预防儿童发育迟缓?

     

    家庭早期训练

     

    多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可以刺激孩子感官功能。家长在教新技能或行为时,要采用“一问二说三示范”的方式,通过语言、手势、手把手的提示传授给孩子新技能。


    合理均衡的膳食搭配

     

    多食用含钙类制品,如牛奶、豆制品等,促进骨骼发育,身高增长。同样也要多食绿色蔬菜、水果和肉制品,促进身体营养的全面吸收。

     

    保证充足的睡眠

     

    23点以后是儿童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因此家长要给宝宝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氛围,要求宝宝尽量在23点之前入睡,并保持8~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坚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和肌肉的拉伸,还可以改善心肺、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机能状态。对于儿童而言,每日坚持固定时间进行跑步、跳绳、跳远等运动都是对身体有益的。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不仅能增加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增长见闻,还能补充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减少孩子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

     

    学会合理的情绪调适

     

    当孩子学习或生活压力过大时,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以达到心理放松与平衡,可以采取听音乐、运动、旅行等孩子喜欢的合理方式,及时宣泄和排解孩子的苦闷和烦恼。


    语言发育是有“黄金时间”的,哈佛大学研究表明:语言功能的发展速率在宝宝出生8个月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如果错过最佳时期再进行干预训练,就已经错过了“黄金抢救期”,最终只能事倍功半。

     

    现阶段,对于发育迟缓患儿临床上以康复训练为主,传统的康复措施主要是通过外界刺激,让患儿感知语言,但对于改善患儿语言理解能力的效果欠佳。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宝宝的成长发育,不要盲目相信“贵人语迟”,如果发现宝宝发育迟缓,一定要尽早干预治疗!

  •   宝宝学说话是一个观察、思考、模仿、记忆的过程,由单字而词组,进而构成语句。小孩1-3岁后就能比较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了。对于说话晚或不清楚的孩子,如果孩子的听力和发音器官均正常,认知能力及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正常,建议父母不必惊慌,并多对孩子进行语言的训练。

      宝宝说话不清楚未 必是 病态

      许多4岁以前的孩子都存在发音不清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病理性的原因包括有:先天性唇裂、腭裂、舌系带过短、牙齿缺失或畸形,大脑发育障碍,听力受损等。

      有不少家长把宝宝发音不清楚归结为舌系带过短,只要孩子稍有说话不清楚的表现就带孩子到医院要求割舌系带。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舌系带过短固然是发音不清、吐字不正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它一般只影响孩子某些字的发音不准,对整个发音过程不起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舌系带是延伸到舌尖或接近舌尖的,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向舌根部退缩,正常儿童一岁到两岁后舌尖才逐渐远离舌系带,只有部分发育不正常的儿童会出现舌系带过短。

      孩子的发音与听觉功能、语言环境、智能发育、发音程度等因素都有关,这些因素一般4到8周岁逐步完善,因此,对婴幼儿发音不准不必过度担心,小儿有一定的自我纠正能力,会逐渐吐字清除,部分正常儿童要到入学后通过学习才能完全纠正过来。如果孩子确实存在病理性的问题,那么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应该也可以改善。

      家长如何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

      作为父母,面对牙牙学语的宝宝,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应避免家中语言环境过于复杂。在多方言的家中,家人应该达成统一语言,可以尽量用普通话和宝宝交流,尤其在宝宝的语言爆发期(1-2岁)。

      其次,要避免照顾周全而使宝宝语言滞后。对孩子的要求要延迟满足,尽量让他说出来,再把东西给他;如果发现孩子有某些方面的需要,要让宝宝自己表达出来。

      还有,要创造语言环境,促进孩子交流。让宝宝融入到集体之中,可以使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语言能力。应避免对宝宝错误的心理暗示。家长有时模仿孩子说话而发笑,会给宝宝造成错误的心理暗示,宝宝会持续这样说话而取悦家长。家长应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宝宝说话,久而久之,宝宝的发音会逐渐正确。

  • 针对孕期的女性来讲,饮食搭配的必要是很明显的,因此许多孕妇很关注怀孕期间的饮食搭配究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总的标准应是适度,不过过少或者是过多,怀孕期间宜适度控制饮食,才能保证宝宝更加的健康。

     

    孕妇在孕期合理的改变饮食搭配,提高身体的各种营养,可以增强孕妇身体素质,提升胎儿生长发育。但若缺乏营养,伤害非浅。

     

    因而,孕妇宜适度控制饮食。孕妇常常会出现饥饿的感觉,它是一切正常的生理需要,但也是孕妇不容易保证饮食搭配适度的关键,建议在孕妇的饮食搭配中应含有一些有饱腹感的食品,例如芋头、马铃薯(炸洋芋除外)等。

     

     

    一、怀孕期间中粗、精致的米和面应搭配摄入

     

    营养元素,对孕妇、乳妈和胎儿而言至关重要,由于她们欠缺营养元素的时候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孕妈妈应该精细搭配,精致的米面在生产过程中会很多损害很多营养元素,假如孕妇经常吃精致的大米和面,则易造成营养元素的缺乏。

     

    二、孕妇不适合嗜食酸性水果

     

    酸性水果和药品是造成畸胎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很多的酸性食品,可使身体酸碱度降低,造成疲倦、乏力。长期的酸性体质,不但使孕妇免疫力下降,更关键的是会影响胎儿健康地发育,甚至可能造成 胎儿畸形。因此,孕妇不适合太多服用酸性水果。

     

    三、怀孕期间饮茶宜淡宜少

     

    孕妇饮茶过多、太浓,尤其是食用浓绿茶,很有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长期饮用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经调研确认,孕妇若每日饮5杯浓绿茶,就很有可能使婴儿体重缓解。

     

    四、怀孕期间中带有咖啡因的饮品不饮为宜

     

    咖啡因在身体非常容易影响胎儿的大脑、心血管等器官,使胎儿畸形或患先天痴呆的概率大大增加。

     

    五、怀孕期间不宜饮酒

     

    酒精对宝宝的影响十分大。它对人体的细胞组织都能影响,进而造成语言发育迟缓、面部畸形、智力低等严重影响。孕期开始3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的关键环节,这时候饮酒对胎儿的影响比较严重。在怀孕前有饮酒习惯的女性,如果准备怀孕就禁止饮酒。

     

     

    六、禁吃有打胎功效的海产品

     

    很多海产品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吃完对孕早期会导致负面影响。如大闸蟹、野生甲鱼、紫菜等。都是有打胎之弊的。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