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家是否经常在户外看到一些走步划圈,胳膊蜷缩,说话坑坑巴巴的人呢?没错,这些人都是脑卒中后偏瘫的受害者。
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很大的方面,就是患者及家属不了解康复,没有去正规医院进行康复,又或者是在家庭康复中治疗错误导致的!
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列举一些家庭康复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到更多的患者朋友。
1.“医院输输液,回家多走走就好了”。
这句话是我听到最多的,也是误导偏瘫患者最多的。还是要重申那句话,偏瘫后一定要做康复治疗,而康复绝不是简单的按摩、走一走。从生理结构上说,脑卒中后,脑的结构遭到破坏,神经传导通路失常。
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步行或过多的训练步行,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划圈步态、膝过伸、足内翻等等。这是因为你还没有达到步行的条件而强加训练所致。
有很多家属想早点让患者走起来,甚至两个人架着他或者拴一根绳子在腿上拽着走,这都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要明确一点,过早过多步行训练是错误的。
2.“多练力量,有劲儿就好了”。
很多患者朋友每天都在不停的练各种肌肉力量,什么举哑铃、拉重物,这都是不对的。偏瘫患者练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功能性的训练才是王道。往往你会发现你的肌肉力量练得很高,但是某些日常生活活动你还是完成不了。这是因为完成一项动作是要靠神经支配多关节肌肉共同参与的,而非一块肌肉就可以完成。另外偏瘫患者运动系统失去了高危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使一些原始的、受抑制的反射释放。导致肌群间紊乱,肌张力异常。
其典型痉挛模式就是上肢屈曲模式,下肢伸直模式。通俗讲就是上肢肌肉屈肌兴奋大于伸肌,也就是弯胳膊比伸胳膊容易。下肢伸肌兴奋大于屈肌,伸腿比弯腿容易。所以你还一个劲儿练肱二头肌举哑铃,岂不是让肌肉的不平衡更加明显吗?岂不是让肌张力更加升高么?切记,康复不是单纯肌肉力量训练,而且训练哪块肌肉是很有讲究的。
3.转移患者是有技巧的,而并非生拉硬拽。
很多家属会直接通过拉扯手臂等方式转移患者,其实这样做很容易使其出现肩关节脱位,臂丛神经受损。因为偏瘫后,肩关节周围肌肉通过神经支配减少,会出现无力或痉挛,使原有的稳定模式打破。这时你对他施加不适当的外作用力,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有的家属会认为,“没事儿啊,我看他也不疼!”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偏瘫后感觉也会有不同程度障碍,换句话说,你可能对对他造成的损害,他却完全感受不到疼。
还有很多家属在转移患者时采用“公主抱”的方式,也是不对的。一个是你自己长时间错误发力,会腰酸背疼,甚至有时会因过度疲劳,一时失手而出现安全问题。另一个患者的体位变换过快,过于剧烈,会有概率引发血压变化,甚至复发脑卒中。所以,如何正确转移患者,怎样由床—轮椅,轮椅—床,轮椅—坐便等等都是很有学问的。这在康复治疗中,有专门的“转移技术”这一板块。
4.胃管尿管是要 定期更换,不是永久使用的。
对于影响到吞咽以及排泄功能的患者,胃管尿管一定要定期更换。现在一般用的都是硅胶管,3~4周更换一次就可以了。另外,对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有条件的应及早进行吞咽康复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梗塞是一个常见病,也是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严重杀手之一。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得了脑梗塞以后要怎么样治疗,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呢?
一、尽快血运重建治疗
和其他动脉血管堵塞一样,脑血管急性堵塞以后,就是我们常说的急性脑梗塞。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时间窗内开通脑血管,那么就会出现脑组织脑细胞的坏死,而且是不可逆的坏死。所以,尽快进行血运重建,是急性脑梗塞患者,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血运重建的主要方法,一是药物溶栓治疗,二是急诊介入治疗。
二、基础药物应用治疗
急性脑梗塞一旦发生,就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药物主要是降脂稳定斑块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的治疗,而这些基础药物,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使用的。无论急性期还是稳定下来康复的脑梗塞!
三、生活方式的干预
一旦确诊脑梗塞,必须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因为这是治疗脑梗塞的基础。关于生活方式干预,我们已经无数次的提到过,包括戒烟,限酒,运动,避免劳累等等诸多方面。
四、稳定期康复治疗
在度过脑梗塞的急性期以后,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治疗也非常的重要,康复治疗不仅仅可以增强体质,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脑梗塞以后造成的肢体,语言,运动等方面的障碍,进而有效的改善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治疗包括方方面面,但尽早进行血运重建,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进行体育锻炼康复治疗,对于脑梗塞患者非常重要。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脑梗死是一种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它在临床上也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大多数病人在得了这种疾病以后,都或多或少遗留一些并发症,比如说话不利索、走路有困难、口角歪斜等。特别是对于那些脑梗死以后不能走路的病人,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了,家里需要有人专门照顾,长期的不能运动,身体也会慢慢变差。
很多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相比,再次得脑梗死的风险也大的多,要知道脑梗死是发作一次就重一次。虽然当前的医学是比较发达的,但是在面对脑梗死的后遗症的时候,也有些束手无策。很多人在想,有没有办法通过吃什么东西来加速恢复呢,今天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脑梗死其实也有分型的
医学上其实对脑梗死有进一步的分类,主要分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这两个概念不要说非医学人士弄不清楚,就是真正的医生也不一定能弄的很明白。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是存在着血管壁的破坏的,他们的脑血管多有动脉粥样硬化,在这个基础上脑血管出血了狭窄或者闭塞,造成局部的缺血坏死,堵塞血管的拴子主要来源于发生病变的血管。而脑血栓形成就不一样了,这类人的脑部血管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异常的,只不过别处形成了栓子,这些栓子会随着血液的流动而进入脑部,从而造成脑血管的缺血缺氧,这个时候就会引起脑细胞的坏死。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多数都有房颤的病史,房颤的时候特别容易形成栓子。
其实从本质来说,脑血栓形成主要就是在病变的血管那里发生了堵塞,而脑栓塞是指别处形成的栓子随着血液流动达到脑部而堵塞了脑血管。脑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而脑栓塞主要发生于中青年。
除此之外,脑栓塞的发病是相对缓慢的,并且大多数是在睡觉的时候发作,而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比较快,可以一开始就表现为完全性的脑卒中,症状很快就可以变得很重,这类患者多在活动的时候发病。如果听到某某人在打麻将或者干活的时候突然出现嘴角歪斜、不能说话以及肢体无力,这个多数考虑为脑血栓形成。
2.脑梗死吃什么恢复的比较快?
这里我需要明确地说一下,脑细胞和别的细胞不太一样,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死了就不能再恢复原来的样子,所以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多数会遗留一定的后遗症。即便脑梗死恢复的再好,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尽快进行治疗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后遗症的出现。如果发病时间在4.5小时以内,可以用阿替普酶来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大多数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如果发病时间在4.5~6小时,可以用尿激酶或者链激酶进行动脉溶栓,但是静脉溶栓的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出血的风险也大。
如果溶栓效果不好,并且发病在8小时以内,可以进行介入治疗,把堵塞血管的东西给取出来,但是这个花费是比较大的,而且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快速使脑梗死恢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也需要清淡饮食,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与此同时病情稳定的时候也需要尽快进行康复锻炼,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来最大限度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重疾病,之所以说它危重主要是因为如果抢救不及时病人并发脑疝就特别容易引起死亡,而且很多患者在出院以后大多会遗留一定的并发症,比如说话吐字不清、无法走路、口角歪斜等。
脑梗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某种物质引起了脑血管的堵塞,进而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发生脑细胞的坏死,那直接把血管融通不就可以了吗?目前真的没有什么有效药物可以化解脑梗吗?面对脑梗死我们真的无计可施吗?为了让大家对于脑梗死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临床上存在一些药物能够把堵塞的血管溶通:
其实医院专家是很聪明的一帮人,他们很早就想到过用药物把堵塞的血管弄通,这类药物常见的有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
前两者是比较传统的溶栓药物,而阿替普酶是新型的溶栓药物,它和传统的溶栓药物相比,拥有很大的优势,比如溶栓效果更强、出血风险大大降低。但是要明白,一分钱一分货,阿替普酶虽然优点多,但是它的价格是比较贵的,一支的级别在5000元左右。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压根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溶栓的药物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能作为非专业人士没有听过而已。
2.虽然存在溶栓药物,但是它自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溶栓听起来是比较美好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治疗措施是比较复杂的,在进行溶栓之前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是否存在溶栓的禁忌症,如果这些没有注意到,就特别容易产生危及患者声明的并发症。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发病的时间,这个对于是否溶栓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一般认为发病在6个小时以内适合溶栓,超过了这个时间再溶栓不仅仅效果不好,而且也存在很大的出血风险。
可能大家不太理解为何医生这么惧怕出血,其实这里说的出血和我们哪里弄破的出血是不一样的,溶栓带来的出血大多是比较严重的,如果出血部位在脑组织或者消化道,那就有很大的可能会要了病人的生命。
现实中仍然存在一部分脑梗死患者有出血的倾向,这种情况下是不太适合溶栓的,而且溶栓的禁忌症里面提到了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面积较大、48小时内进行过肝素治疗等。这一系列的限制,都使得溶栓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过呢在临床上还有别的治疗方式来应对脑梗死,比如机械取栓、血管介入治疗。不过这两种治疗方式还不是太成熟,而且对于技术要求也高,而且也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对于那些远离三甲医院的病人来说,也有可能会错过这些治疗的时机。
中风是怎么影响这个世界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3年国家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的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全球最高,且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中风患者的发病年龄比西方人早10年。
2019年6月,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分析了1990~2017年近30年间、中国34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居民的死亡原因,中风一直高居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榜首。
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中风越来越爱找年轻人了:我国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
中风是脑卒中(cù zhòng)的俗称,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血管突然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损伤或大脑血管堵塞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组疾病。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从中风的危险因素入手,将这种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受访专家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彭斌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学》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对1990年~2013年间100多个国家的中风情况进行评估后发现,中国是全球中风风险因素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情况不容乐观。
其风险因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行为因素,包括饮食、吸烟、运动等;
第二是代谢因素,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胆固醇等;
第三是环境因素,即空气污染。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中风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每年脑血管病死亡154万人,存活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九成中风由危险因素所致,控制好下面这些高危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
代谢因素——高血压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71%的脑卒中死亡都和高血压有关。因此,建议普通人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脑梗死患者尽量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
代谢因素——高血脂
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的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极高危人群。
代谢因素——糖尿病
约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一般情况下,建议密切监测血糖,对发生卒中的糖尿病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在7%以下。
日常多吃低能量、高纤维素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燕麦、柑橘等,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同时少吃甜食及高脂、高动物蛋白食物。
代谢因素——体重超标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患病风险都会随体重增加而升高。
国际上公认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计算方法是: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普通人最好将其控制在24以下;心脑血管患者更要严格要求,BMI以20~22之间为宜。
同时日常少吃油炸食品、少喝碳酸饮料、避免暴饮暴食、每周至少保持3~5次运动。
生活因素——高钠饮食
国人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就是“高钠饮食”。除了食盐以外,“钠”还潜藏在面包、汉堡、腌肉、零食、咸菜、辣椒酱等食品中。
日常饮食要少吃以上食物,且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此基础上还应减量。
生活因素——吸烟
我国是烟草大国,烟民人数超过3亿,吸烟是导致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同时远离二手烟甚至三手烟。已患心脑血管疾病,戒烟也能达到阻止血管进一步损伤。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还与空气污染密切相关。
大家雾霾天减少出行,出行时尽量佩戴N95口罩。
室外空气质量不好时,早晨、傍晚别开窗通风,同时避免室内吸烟。
此外,房颤容易引起心源性脑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如果平时有间断心悸、脉律不齐,一定要到心内科就诊。
同样是中风,为什么有的人康复后生活可以自理,有的人却瘫痪在床?这跟救治的时间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中风期间患者每小时有近1.2亿个脑细胞死亡,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大脑每小时老化3.6岁。
无论脑梗死还是脑出血,都有一个抢救黄金时间。
如果能在发病3小时内就接受溶栓治疗,超过50%的患者会康复或部分康复。
发病4.5小时内的静脉溶栓治疗,6~8小时内的介入取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因此,早一点识别中风并及时就诊非常重要。识别中风,要记住“120”原则: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看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患者讲话是否清晰”
通过这3步,基本可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中风,如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应马上拨打“120”。此外,如果突然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动作不协调或没有先兆突然跌倒,也要高度警惕中风。
等待救护车期间,患者应侧卧于平坦处,注意保暖,并保证口腔无异物等。▲
本期编辑:张杰
最近,你是否被“夏打盹”所困扰?
一到中午就哈欠连天,身体健康的人不用太在意,而有“三高”病史的人,若出现打盹、乏力需要引起重视:这可能是提示中风的征兆。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教你更早识别中风的信号,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受访专家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血管神经外科教授 姜卫剑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赵静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科主任 李可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在高温天气里,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影响脑部供血。有研究表明,当气温上升到32℃以上时,脑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
中风并不是突然“到访”的,它来临前可能会有这些征兆。
1.老打盹
根据临床观察,约有70%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病前5~10天内会出现频繁打盹现象,这是大脑严重缺氧发出的求救信号。
所以在炎热夏季,有“三高”病史的中老年人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频繁打盹,且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最好尽快就诊。
2.拿不稳
手中拿着的东西忽然落地,并不一定是老了没有力气,也可能是中风的预兆。因大脑中支配上肢功能的区域很大,脑部血栓形成后容易影响到手的功能。
3.舌头歪
脑供血不足时,可能出现被压迫的舌神经功能消失,导致舌尖偏向左侧或右侧,说话、吹口哨漏风。
4.说不出
当血栓阻塞在“语言表达区”时,也会出现语言障碍。可能表现为口齿不清或难以把话说出来,但却“心里明白”,或是很难理解别人所说的话。
5.看不清
如果血栓堵塞视神经和视皮层供血血管,会突然出现短暂性双目失明或视物模糊等“一过性”视力障碍。一般视力问题通常出现在单侧,也有可能两只眼都无法向左(或右)看。
6.腿发软
下肢突然无力,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腰椎间盘突出引起下肢无力时常伴有麻木感、疼痛感,而中风前兆引起的是腿发软,无明显疼痛。
“三高”人群、烟民、长期喝酒的人、肥胖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用“120”原则自查一下。
1看
看看脸的两边是否不对称,出现口角歪斜。
2查
双手平举,检查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不能抬起。
0(聆)听
请患者说话,听听他是否口齿不清,说不明白。
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发生,就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在急救车到来之前,患者应平躺或侧卧,头部歪向一边,避免呕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随便吃药,更不要运动锻炼,应安静等待救援。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控制好几个主要的高危因素,九成中风可以预防。尤其是“三高”患者,药物治疗配合生活干预的效果更好。
控制好血压——可减少48%的中风
控制好血脂——可减少27%的中风
控制好血糖——可减少4%的中风
多运动——可减少36%的中风
对我国居民来说,除了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也是重要危险因素,建议每周坚持运动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
拍类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都是不错的选择。
饮食健康——19%的中风可预防
《柳叶刀》发布全球饮食领域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对健康伤害最大饮食方式,是食盐摄入过多、杂粮和水果摄入过少。
戒烟、限酒——分别减少12%和6%的中风
吸烟和二手烟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最好戒烟。
不少人认为少喝点酒对健康可能无害。但2018年8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涉及全球2800万人的研究指出,饮酒没有“安全值”,只要喝了就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最好滴酒不沾。
释放压力——可防6%的中风
听音乐、读书、修剪花草、冥想等方式,都有利于清空大脑垃圾,起到放松的作用。
过去人们认为中风是一种中老年才需要担心的疾病,但实际上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患中风的人10~15%,年龄层在18~50岁之间。而且我省,45岁以下的中风病人很少见,但是这个比例每年都有2~5%的增长,一直上升到10%。
诚然,许多年轻的中风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但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要以为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下面介绍一下中风的三大危险原因,或许你我都无意中踩到了这些地雷,今后一起小心预防。
年轻人为了追求漂亮的身材,显露出肌肉线条,竭力健身。很多人都选择低碳饮食,即只吃少量碳水化合物,以加快瘦身速度。
但一些健身族错误地将“无碳”视为“低碳”,少吃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以避免碳水化合物为食,另一些则食用高蛋白、高油脂的食物,无形中提高了血脂和胆固醇水平,增加中风的几率。该研究指出,采用低碳饮食更容易发生房颤,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与普通人群相比,房颤患者患中风的风险性要高5倍,而且更有可能引发心脏衰竭,因此绝对不能为了减肥而不平衡地摄取营养,淀粉类食物还是不可食用的。
台湾是一个美食天堂,特别是我们的夜市文化更是远近闻名,但油炸品占了很大比例,吃得太多也会导致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引发中风。
一项美国研究表明,吃的炸物越多,中风的风险性越大!每周吃1~3次油炸食品的人患中风和心脏病的几率比每周吃1~3次油炸食品的人高7%。若每天都吃炸物,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性就会增加14%!咸味鸡片和薯条之类的食物,虽然真的很诱人,但是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年纪轻,新陈代谢好就不忌口,一定要有所节制。
刚才谈到了美食,现在来谈谈葡萄酒吧。在和亲戚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年轻人吃黄汤不下肚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英两国进行的一项基因调查显示,每天喝少量的酒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性。英国剑桥大学医药学统计学家伯吉斯博士说,即使是适度的和轻度的喝酒都会增加中风的几率,而且中风的危险和喝酒的量成正比,因此,如果选择喝酒,就应该控制饮酒量。
由于酒精会损伤肝脏,还会引发糖尿病,高血压,以上三种都会增加中风的几率。这项研究主要针对烈酒和啤酒,而不是葡萄酒,不管我们有多少年头轻盈和精力充沛,喝酒的习惯只会让我们远离中风。
进入冬季的医院,某些专科病房中也到了最害怕的时候,因为进入心脏及血管疾病的好发期,病人明显增多,常常会听见那个谁谁谁倒下了,大多是脑中风及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此时这类的病人会比平常多出三到五成,也是冬季的死亡主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季节里,日夜及室内外温差变化大,如果又碰到冷气团来袭,那气温更是剧烈变化,人体生理的调节系统容易无法负荷,就会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造成出血。
脑中风简单的定义就是“脑部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导致脑部功能损伤的疾病”,基本上分类为梗塞性(缺血)及出血性两大类,大部分的脑中风原因又以梗塞性占最大比例。
由于动脉硬化或身体其他部位有杂质或血凝块,被血流冲下形成栓子,导致大脑坏死和功能障碍。脑栓塞和脑血栓有两种常见的类型。
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组织形成血凝块,压迫脑组织。脑组织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两种常见类型。
2017年脑血管疾病在国内十大死因排名位居第四,平均每17分钟就会有一位发生脑中风,而每44分钟就有一位脑中风患者死亡,105年度总计死亡人数为11,846人。在2016年在具有指标性的医学期刊《TheLancet》发布一篇32个国家中引起脑中风十大危险因素的统计数据,囊括了90%的罹患风险。
脑中风最近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在德国医学中心研究指出,在研究年轻化的急性脑中风患者身上,归纳出有四项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少运动、抽烟、酒精。
日前10月29号的世界脑中风日,医学协会推出简单易懂的口诀“临微不乱”,让民众清楚了解脑中风征兆,并把握黄金三小时的就医时效。目前当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最有效的两种治疗法,分为静脉溶栓术及经动脉的取栓术,都是在跟时间争抢生命,在黄金3小时内获得医疗的介入治疗,完成治疗后的患者独立生活的机会能达到四成以上,若是没有在时间内获得良好治疗,独立生活的机会将小于六成。
临:临时手脚软,出现单侧手臂无力下垂,双手无法平举。
微:微笑也困难,脸部表情不对称。
不:讲话不清楚,说话含糊不清。
乱:别乱快送医,请立刻就医并记下发病时间。
这四字口诀,提醒民众若出现上列征兆请立即拨打120送医治疗,把握黄金3小时的时间。
肝脏是一个整天跟毒素以及病毒打交道的器官,我们吃进体内的食物,喝进体内的水,都可能含有各种不卫生成分,而这些东西都要经过肝脏化解然后排出体外,这样才能够避免身体其它部位受到伤害,也可以保证身体每天都能够正常运行,而这也导致肝脏很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伤害,而肝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有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乙肝等等,而其中最棘手的就是乙肝。新型肺炎确诊是指核酸检测为阳性,而乙肝患者确诊则是体内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乙肝病毒一旦侵入体内,基本上很难清除,更无法彻底治愈。
乙肝属于肝炎的一种,但是它又不是肝癌,一般都具有很长的潜伏期,而且感染前期,身体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如果不注意控制,乙肝病毒就会不断发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防护,因为乙肝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乙肝虽然无法被治愈,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它进行彻底控制,这样身体也会慢慢自愈。
乙肝病毒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消化系统障碍
我们每天都需要靠一日三餐获取身体运行所需的营养以及能量,而我们吃进体内的食物都需要消化系统进行分解,才能够被各器官吸收利用,所以消化系统的正常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身体的营养是否充足,而肝脏出了解毒排毒以外,还要负责分泌胆汁,促进食物的消化分解,而一旦肝脏被乙肝病毒感染,它分泌胆汁的功能就会受到抑制,胆汁分泌量不足,自然身体的消化功能就会降低,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
气血不足
肝脏出了消化以及解毒功能以外,还参与红细胞的合成,所以它对新鲜血液的生成也有促进作用,而我们体内时刻都在进行着血液循环,循环过程中不仅给各部位提供着能量,还传递着大脑下达的动作指令,而一旦乙肝病毒爆发,肝脏合成血液的能力就会下降,时间一长,体内的血液供应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气血不足,轻则引起四肢冰凉,严重的话很可能影响身体器官的协调能力,甚至会出现血管破裂的风险。
免疫力下降
肝脏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解毒排毒,一旦在我们体内发现一点有毒物质,它就会马上进入快速解毒状态,而肝脏也是对毒素防御能力最强的器官,而一旦它被乙肝病毒包围,它的解毒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而进入体内的毒素就会想其它器官蔓延,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体内器官的活性降低,激素分泌也会受到抑制,免疫力自然也会下降。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满足的五个标准
劳逸结合
随着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每天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以及精力越来越多,所以大部分人每天都处于极度劳累的状态,而这就会导致肝脏的运行负担增加,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也会下降,所以希望各位一定要做到劳逸结合,学会忙里偷闲,肝脏得到足够的休息,自然对乙肝病毒的控制能力也会增强。
心态乐观
现在每个人都面对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平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方式,心态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自然会导致肝脏活性降低,所以希望各位能够知道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比如写字,唱歌等等,心情好了,体内激素分泌会更加旺盛,肝脏的活性也会更强,乙肝病毒自然不敢放肆。
营养均衡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营养的补充尤为重要,但是切记不要过度进补,同时避免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否则很容易增加肝脏的代谢压力,不利于乙肝病毒的控制,平时尽量多吃新鲜蔬菜以及水果。
远离酒精
我们都知道喝酒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而肝脏是承受伤害最终的一个器官,我们喝进体内的每一口酒都需要肝脏进行解酒,所以各位要想乙肝能够自愈,就尽量要做到滴酒不沾。
坚持锻炼
不管是对于任何身体异常,身体锻炼都不能少,每天进行运动,能够有效的增强肝脏活性,促进肝脏的代谢,对乙肝病毒的控制也非常有好处。
咳嗽、打喷嚏或大笑时漏尿;跳广场舞、大步快走时憋不住尿……这些在医学上称为“尿失禁”,其病根儿很可能是你的「盆底肌」松了。
由于分娩等因素影响,女性的盆底肌更易出现松弛,漏尿、脏器脱垂、盆底痛等便会接踵而至。
每年6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尿失禁周。《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教女性收紧盆底肌,改善漏尿等尴尬。
受访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妇科主任 余立群 □妇科盆底和生殖内分泌门诊主治医师 闵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主治医师 王一婷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主任、盆底中心主任 任东林
盆底肌是骨盆底的肌肉,它就像一张“吊床”,从下方托住盆腔内的膀胱、尿道、子宫、直肠、阴道、前列腺等脏器,使这些组织处于正常位置。
在盆底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中,尿失禁是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中华医学会尿控学组的数据,23%~45%的中国女性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约50%为压力性尿失禁。
导致尿失禁的因素主要有:
妊娠、多产,使盆底肌和膀胱颈后尿道松弛,影响控尿能力;
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搬重物、肥胖、长时间憋尿等,使腹压增加,盆底肌长期受到较重压力,造成控尿能力受损;
45岁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支持功能随之下降,也会导致尿失禁;
接受盆腔及阴道手术后,引起盆腔正常解剖结构改变,导致控尿能力减弱。
即使有些女性分娩后没有尿失禁表现,但复查结果已显示轻度的阴道、子宫脱垂。
尿失禁应及早干预,以免绝经后由于体内缺乏雌激素支持,而导致病情严重。
盆底肌训练,也叫凯格尔运动,在妇产科、泌尿科、肛肠科、男科医生眼中,可缓解多种病症:
女性的盆底肌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女性尤其应注重盆底肌训练。对男性来说,盆底肌训练则是一项可以改善勃起、缓解排尿困难的加分项。
具体操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找到你的盆底肌
憋小便和憋大便的感觉,就是你在收缩盆底肌肉,但不要在如厕时做凯格尔运动。
2.排空膀胱
膀胱充满尿液时做凯格尔运动,易增加尿路感染风险。建议运动前先排尿,确保膀胱是空的。
3.开始练习
吸气,肛门用力内吸上提紧缩3秒,再呼气放松3秒。每次进行肛门紧缩和放松各20~30下,早晚各一次。
随着运动的进行,可逐渐增加紧缩或放松的时长,一般在3~10秒比较合适。
采取卧位做凯格尔运动效果更好,方法是:
4.坚持
凯格尔运动好处多且操作简单,难就难在坚持。一般来说,坚持4~8周,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除肛门局部感染、痔疮急性发炎或肛周脓肿等情况外,凯格尔运动可在任何时候进行,如开会、排队、办公时。
女性一生中,妊娠分娩和绝经两个时期,尤其要防治尿失禁。
妊娠期及分娩后,要尽量避免咳嗽、便秘,产后及时做盆底检查。
绝经期,应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定期做妇科检查,平时不要憋尿,注意控制体重。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尿失禁,患者都应尽量选择幅度小的运动,减少长期站立或行走,避免负重的运动。
饮食清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不要吃得过饱,少喝咖啡和浓茶,预防便秘。
穿衣服以松软透气的材质较好,避免穿紧身裤,便后及时清洗外阴,减少泌尿道和阴道感染的机会,一般使用清水清洁即可。
出门尽量备好干净的衣服和卫生巾护垫等,以防出现不自主漏尿。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进行盆底肌训练。只有盆底肌得到充分锻炼,恢复正常功能,才能有效缓解漏尿的尴尬。▲
本期编辑:郑荣华
中风,这一俗称我们并不陌生,它实际上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别称。这种疾病的发生,源于供应脑部的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血流中断,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根据临床分类,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而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出血,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内或脑周围出血,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被称为“四高”的四大危险因素尤为突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粘。这四大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血管,导致血管病变,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对于中风患者来说,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因为中风是一种急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非常严重。中风可能导致瘫痪、失语、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中风,我们需要积极控制“四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和血粘度,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体检,以及积极治疗相关慢性病。
一旦发生中风,要尽快就医。目前,治疗中风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旨在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手术治疗针对出血性中风,通过手术清除血肿,恢复脑部血液循环;康复治疗则旨在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积极预防,及时治疗,我们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近年来,我国卒中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65岁以下人群承担着超过一半的慢性病负担。据40家脑卒中筛查可防治基层医院统计,去年上半年住院人数中,65岁以下患者占比高达73%,其中不乏三十、四十岁的年轻患者。
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心律失常者: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明显关联,6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中,约7%-30%由房颤引起。
2. 吸烟者:吸烟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中风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5倍。
3. 血脂异常者: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会增加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风险。
4.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并发脑卒中者,脑梗死比脑出血多。
5. 缺乏运动者:久坐不动会导致新陈代谢改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6. 肥胖者:肥胖者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常合并血脂异常,易发生脑卒中。
7. 有脑卒中家族史者:虽然无法改变,但需定期体检。
如果您符合上述高危人群中的3个以上条件,建议尽快接受颈动脉超声筛查。
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早期筛查和干预,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摄入。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戒烟可以降低中风风险,限制饮酒量。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控制慢性病。
6. 积极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7.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
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其中,肩痛及其相关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肩部问题主要包括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和肩部软组织损伤等。其中,肩手综合症是最常见的肩部问题,其发生率高达70%以上。肩手综合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肩痛、手水肿、疼痛、皮温升高、肌肉萎缩等。
肩手综合症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物理治疗主要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电刺激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0%。肩关节半脱位的主要症状包括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部肌肉萎缩等。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物理治疗主要包括肩关节活动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肩部问题外,脑卒中患者还可能出现肩部软组织损伤,如肩袖损伤、滑囊炎、腱鞘炎等。这些损伤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总之,脑卒中患者肩部问题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年9月4日,20:35:16,红桥区的张先生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上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张先生描述了自己在狭窄空间走路时的不适,表现为僵硬、挪不动等症状。医生仔细询问了张先生的病史和用药情况,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和调整用药的方案。张先生表示感激,并承诺会按医嘱进行治疗和定期复诊。
在交流过程中,医生展现了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医生不仅对张先生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还耐心地回答了他的各种疑问。医生还强调了定期复诊和注意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体现了其对患者的关心和责任心。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张先生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也感受到了医生的人文关怀。这种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正是京东互联网医院所追求的目标。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脑中风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特别是以下十种人群,更需要提高警惕,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首先,高血压患者是脑中风的高危人群。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控制好血压。
其次,缺乏运动的人群也容易患上脑中风。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肥胖、高血脂、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肥胖会导致血管内壁脂肪沉积,增加血管狭窄和阻塞的风险;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此外,糖尿病、酗酒、压力大、失眠、抑郁症等疾病也会增加脑中风的发病风险。因此,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控制好病情。
预防脑中风,除了要控制好危险因素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4.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好慢性病。
5.如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清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脑卒中,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在2013年浙江省预防医学学会年会暨之江慢病论坛上透露,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210人发生脑卒中,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脑卒中不仅是国人的首位死因,同时也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王陇德指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心脏房颤等高危因素密切相关。要有效控制脑卒中发生率,必须从干预高危因素入手,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导致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王陇德强调,慢性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步呈现低龄化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慢性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对健康和慢性病发生的影响占比高达60%,而医疗条件的改善仅占8%。发达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之所以呈下降趋势,与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采取的防控措施密不可分。
对于脑卒中等慢性疾病,我们并非无能为力。医学研究表明,80%的心脑血管病和二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2013年浙江省预防医学学会年会暨之江慢病论坛由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主办,旨在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推动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
天坛会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神经科学领域的盛会,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2013年,天坛会以“你就是力量”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的7000多名医师学者,共同探讨卒中诊疗的最新进展。本次大会亮点纷呈,涵盖了卒中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
首先,大会公布了最新的CHANCE研究成果,该研究证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这一研究成果将改写国际国内的卒中指南,为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次,大会设立了多个分论坛,涵盖了卒中诊疗的各个方面。例如,临床研究方法学论坛、脑血管影像学论坛、神经介入论坛、脑卒中病症结合论坛等,为参会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平台。
其中,神经介入论坛特别设立了“中美缺血性卒中介入论坛:侧支循环及血管重建”论坛,邀请了美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华,分享他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介绍美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最新设备和技术。
此外,天坛会还特别设立了脑卒中病症结合论坛,探讨卒中的中西医治疗问题。近年来,传统中医药在卒中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届天坛会将向国际国内的医师展示我国中医药在卒中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在临床防治方面的优越性。
十大亮点助力中国卒中诊疗技术进步,包括:
1. 卒中新的危险因素:检测和干预
2. 脑出血论坛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论坛
3. 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
4. 脑血管病指南与规范
5. 从药物基因组到个体化治疗
6. 神经血管超声
7. 头晕和眩晕
8. 缺血预适应:从理论到实践
9. 神经免疫相关性血管炎、静脉系统血栓
10. 脑小血管病和TIA/轻型卒中
我是一名部队的家属,最近我老公的身体状况让我非常担忧。他总是说脸木,用不上劲儿,甚至连说话都变得困难。我心急如焚,决定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于是,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进行了线上问诊。
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立即建议我们去医院做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以排除脑卒中的可能性。虽然我老公是部队的,但医生强调时间非常重要,不能耽误。医生还提醒我,脑卒中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需要争分夺秒的治疗。
我开始感到非常焦虑和恐惧,担心我老公的健康。然而,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安心不少。他们解释说,脑卒中是指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总称,需要尽快就医。医生还建议我老公抽血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老公终于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确患有脑卒中。幸运的是,我们及时发现并治疗,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现在,我老公正在接受康复治疗,情况正在逐渐好转。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专业性。在关键时刻,它为我们提供了及时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