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众对孤独症的九大误区

大众对孤独症的九大误区
发表人:APKU北医脑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著名歌手齐秦在拔火罐时被严重烧伤,此事件的发生为热衷于中医传统理疗的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如今,拔罐、刮痧、按摩等古老的中医理疗术被当做一种保健和治疗手段,颇受人们的喜爱。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倘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忽视了各自的注意事项而盲目进行,非但不能祛病健身,还有害于健康。

      拔罐误区:选择火罐最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拔火罐最好,其实这是片面的。火罐需要专业的技术,否则轻者易烫伤,重者易烧伤。所以,建议人们在家还是以选择拔真空罐的理疗方式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

      拔罐时应选择适当体位,并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体位不当或骨骼凸凹不平以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忌用。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来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只有这样才能使罐拔得紧,吸附有力量。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拔罐;6岁以下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人、水肿病、心力衰竭、高热抽搐、慢性肺病患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选用火罐时要注意切勿灼伤或烫伤皮肤。倘若烫伤或因留罐时间太长而导致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疱较大时,则应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碘伏,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刮痧误区:出痧越多越好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出痧的多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证、实证、热证患者出痧多,而虚证、寒证患者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不明显。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出痧而使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最终只会伤害身体。

      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先在刮痧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如刮痧精油等)进行,这样不仅可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还可增强渗透力,进而加大治疗功效。

      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或90°角,刮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刮痧部位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周扩大其刮拭范围,同时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情况以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在进行刮痧时,操作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一般情况下“实则重之,虚则轻之”。具体来说就是体质较强、病属实证、病情较重的患者用力稍重,时间稍长些;体质虚弱、病属虚证、病情稍轻的患者用力则轻些,时间短些。

      患有某些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脏器严重受损等特殊情况的人群忌用刮痧疗法,实在需要则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按摩误区:越疼越有效

      很多人在选择按摩进行理疗时,往往以自我感觉作为衡量效果的标准,认为越疼效果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按摩的基本要求有四个,即均匀、柔和、有力、持续,其中柔和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按摩与不柔和、不为人体所适应及接受的“外来暴力”的区别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

      严禁在空腹、饱食、醉酒时进行按摩。

      忌在长有痈疖、肿瘤的部位进行按摩。

      骨折、关节脱位早期严禁进行按摩。

      皮肤病患者、传染病患者在疾病的传染期内不能进行按摩。

  • 哮喘表现为反反复复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通常在运动后加重,夜间或凌晨加剧,多数人可以自行缓解或者经过治疗后缓解。

     

    正是因为它可以自行缓解的这一个特点,导致很多患者不重视全程管理,从而忽视了它的潜在危害。

     

    误区一:哮喘可以自愈

     

    哮喘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一些儿童在6岁之前就出现了第一次的哮喘发作。

     

     

    随着生长发育和自身免疫系统的成熟,部分哮喘儿童的症状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但缓解率并不是百分之百。部分儿童长大后可以摆脱哮喘症状,

     

    容易误以为哮喘已经自愈。然而在未来接触到某些过敏原或诱发因素时,仍然可能出现哮喘复发。

     

    误区二:哮喘治不好,治疗没有用

     

    哮喘是一种难缠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还无法根治。

     

    因此,部分患者会产生消极情绪,动摇治疗的信心。

     

    实际上,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科学的管理,哮喘患者的症状可以消失,

     

    这样就可以避免急性发作导致死亡,也可以避免长期的炎症导致肺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损伤肺功能。

     

    误区三:症状消失就停药

     

    大部分患者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会特别紧张,都能积极配合治疗。

     

    而一旦胸闷、喘息、气急或咳嗽等症状得到了控制,就立马放松警惕,

     

    甚至认为只要“不喘”或“不咳”,病就好了,就没必要再用药了。

     

    其实,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所致。在急性发作期使用药物后,虽然症状消失了,

     

    但是气道炎症仍然持续存在,如果擅自停药,炎症会进一步加重,气道和肺功能会进一步受到损害。

     

    因此,哮喘急性期发作症状一旦被控制住,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

     

    治疗期间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复查时医生会根据当前哮喘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切勿自行停药。

     

    误区四:吸入激素副作用大

     

    目前,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很多患者一听说激素就十分排斥,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太大。

     

    其实,吸入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每次吸入的剂量非常小,

     

    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量就更少,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小于口服或注射激素。

     

    因此,吸入糖皮质激素比口服、注射糖皮质激素安全很多。

     

     

    如果日常不用吸入激素好好控制哮喘,等到严重住院时,将不得不使用口服或注射激素,得不偿失。

     

    当然,药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较常见的副作用是喉咙痛、

     

    声音嘶哑及鹅口疮,通过吸入后漱口或洗脸可以有效的减少相关副作用的发生率。

     

    误区五:乱用抗生素

     

    有些患者可能会认为,既然哮喘发作是因为气道存在慢性炎症,那么,有炎症就应该使用抗生素来消炎。

     

    实际上,不是所有炎症都需要用抗生素,引发哮喘的气道炎症和细菌感染无关。

     

    诱发哮喘的因素很多,其中细菌感染只占极少的一部分。因此,大多数患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只有当患者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否则都属于乱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面临着共同的考验,那就是各种疾病以及衰老,这些也代表着我们离死亡越来越近。所以每当这个时候,中老年朋友就开始寻求各种“偏方”,想延年益寿,纷纷加入了养生大军。

      


    但是,养生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却是有着很多“门道”的,要是听信了一些谣言,走入了养生的误区,可能养着养着身体却越来越差。你有这样的困惑吗?不如一起来找一找原因。

     

    3个养生误区,很多人都中招了,你或许常做

     

    误区1:认为高强度运动对身体更好

     

    相信很多朋友都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视频,很多中老年朋友把自己“吊挂”在单杠上旋转,视频里看起来都让人惊心动魄,他们却乐在其中。其实很多中老年人都走入了一个误区,误以为强度越大、越难实施的动作对健康越有利,所以我们经常在小区里看到很多中老年人“练轻功”。

      
    其实,这些动作对上了年纪的人十分危险,万一出了事,后悔也来不及。所以劝大家根据自己的年纪和体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像高强度的锻炼方式还是趁早放弃,以免造成骨折或者肌肉损伤。

     

     

    误区2:认为不碰油和盐就能预防高血压、高血脂

     

    其实很多老年人平时不太关注科学的养生方式,反而更相信一些“歪门邪道”。听别人说不吃油盐就能降低血脂和血压,自己就立马不吃,这种理念是否有根据他们并不关心。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老人因为听信谣言而进医院的新闻。

      
    其实,油和盐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果一味地限制甚至不摄入,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人体摄入正常标准的油和盐,不仅能满足机体运转需求的营养,对健康也有好处,并不会影响血压和血脂。

     

    误区3:认为多吃保健品就能长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保健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对保健品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保健品真的有用吗?这也许应该打个问号。很多老年人出门一趟,就带回了一堆保健品,花了钱或许还要遭罪。

      
    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是否获得了安全认证老人也无法分辨,只能听销售人员百般吹捧,受到蛊惑。其实,胡乱服用药物对身体的危害很大,不仅会让肝脏身处险境,负担加重,还会损害健康,长寿更加无法保证。

     

    虽然这些误区听起来似乎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第一,文化程度不高,对很多事情都难以做出判断,第二,老人年纪越大,越恐惧死亡,对于长寿有很大的执念,任何有可能延长寿命的东西,他们都愿意尝试。

     

    所以,老人做出以上的判断,走进了养生的误区,一点也不奇怪,并且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到了同样的年纪,难保我们不会听信“谣言”。

      
    但是,不论我们现在处于什么年龄段,对待养生的态度还是要尽量科学,其实养生重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长生不老药”,坚持营养均衡、全面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加上适当的运动和积极的心态,相信大家都能越活越年轻!

  • 1、一次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一次的空腹血糖正常并不意味着你是安全、没有糖尿病,首先如果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也属于糖尿病。其次这次血糖正常,可能就是你胰岛拼命努力分泌胰岛素的结果,而且很有可能,在努力出这么个健康结果之后,胰岛就进入虚弱甚至衰竭状态,从此开始血糖升高了,之前的一次血糖正常不能代表之后也正常,甚至可能是最后一次正常了,尤其是当你具备肥胖、三多一少症状时候。而且大部分中国人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看是否为糖尿病需要做糖耐量实验结合糖化血红蛋白。

         

    2、早期阶段糖尿病不需药物治疗

    糖尿病发病早期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称为糖耐量低减或空腹血糖受损,也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大多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

                       

    早些年治疗指南中鼓励采用生活改变来治疗,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达到标准体重来控制血糖。一般观察3-6个月,血糖不达标后才开始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大部分人不能达标,而且可能延误胰岛细胞恢复时机。

                           

    新版糖尿病治疗指南提出一旦确诊糖尿病就需积极药物治疗,以防糖尿病病情快速发展,针对药物控制血糖无效的病例,推荐加用基础胰岛素,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听信广告宣传、他人经验

    目前医药保健市场关于糖尿病的药品、保健品种类繁多,抓住患者怕得病、怕终生用药的心理,打着特效、根治幌子的各种虚假广告铺天盖地,抓住患者想试一试、大不了再到医院治疗心态,导致患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血糖大幅波动,甚至病情加重。正规的药物、医院是不让做广告的。

                       

    还有部分人或是利益驱使、或是心态作祟,到处宣传自己或谁谁就是糖尿病,吃了某个药物病救治好了,也许他当时就不是糖尿病,只是一过性血糖异常;或者他根本就没有糖尿病,只是误导患者。糖尿病根据每个人分型不同、阶段不同,治疗不一样的。

               

    4、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在不发生显性、隐性低血糖情况下,血糖控制越低越好,为防治远期并发症。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升高是渐进的过程。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发现时,血糖持续在很高水平,有些人可能数年都没有正规治疗,对于现阶段高血糖水平有一定耐受性,部分患者会误认为自身的血糖的升高是短时间出现,急于在短时间内将至正常血糖水平,而应用过量降糖药,导致自身无法耐受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甚至带来生命威胁。

                

    5、症状不明显就无需用药

    针对糖尿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治疗主要依据静脉血糖水平,症状只是疾病一种表现,很多患者明确诊断糖尿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认为只要自身无不适症状,就意味着血糖控制良好,全凭着感觉自行停药或加减剂量,不做血糖监测。

                

    实际上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部分患者即使血糖水平很高,也无明显症状。这种凭借症状、自我感觉、自我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危害甚至大于持续性的高血糖,同事带来发生冠心病、蛋白尿、白内障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6、相同作用的降糖药合用 

    药物的联合应用是临床常用方法,目的是达到治疗目标,减少大剂量单一药物的不良反应,但相同作用的降糖药合用相当于单一品种药物超剂量应用,会造药物不良反应、毒性增强而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7、胰岛素会“成瘾”

    胰岛素是人体内存在的正常激素,缺乏胰岛素的糖尿病病人是需要外源性的补充,血糖控制稳定后据病情可以减量,甚至有的病人可改服口服药物。一旦确认为缺乏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好血糖的糖尿病病人,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其目的是防止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那种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会“成瘾”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8、单纯依赖药物

    糖尿病规范治疗,称之5驾马车:

    • 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需要患者和家属密切配合;
    •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饮食的原则,要控制总热量,同时要营养均衡,合理分配主食和副食;
    • 运动治疗,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
    • 血糖监测,通过血糖监测有助于了解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变化,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
    • 药物治疗。不难看出,药物治疗只占到一小部分。囯际糖尿病联盟提岀单纯应用药物并不能很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有效健康教育、饮食调节、适度运动、自我监测对糖尿病患者更为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典型案例近来,编排部里一向活泼开朗的晓雪突然变得郁郁寡欢了,而且时常叹气,念叨活着累、没意思。原因是与她相处两年的男友突然另有所爱,尽管晓雪嘴上说“不属于自己的早晚会失去”“天涯何处无帅男”之类的酒脱话,可她情绪的变化却揭示了其内心的苦恼。一天,她苦笑着说,她会不会得抑郁症了......

     

    无独有偶,一直自信能考上北大的倩倩得知自己的分数达不到北大分数线的时候,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了,整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愿见人。她的妈妈犯难了,担心这样下去女儿会生病,可又不知该怎么办。

     

    一般而言,如果某种疾病有明确的原因,我们的感觉可能会好一些。但是与许多其他严重疾病类似,在没有任何诱发事件或疾病的情况下,抑郁症也可能发作。抑郁症往往是各种遗传、心理和环境等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生物化学

     

    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时,大脑中往往有某些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出现减少的情况。人们认为,如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之间不平衡,就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变。

     

    2.遗传

     

    与许多其他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概率会增加10%-13%;在孪生子中,这个比值还要大。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在有明显抑郁症家族史的人中,许多人甚至在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也从来不得这种病。反过来,有些抑郁症的人根本没有抑郁症的家族史。

     

    3.社会与环境

     

    些研究表明,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重病或屡遭不幸,可导致抑郁症。日常压力对我们的身体有看不见的不良影响,可以促成更大范围的疾病,包括心脏病、感冒和抑郁症。对于已经容易患抑郁症的人,如果持续处于暴力、忽视、虐待或贫穷之中,那么更可能会患上这种病。

     

    4.躯体疾病

     

    许多躯体疾病和状况,如中风、心脏病发作、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激素紊乱和晚期疾病,往往可以导致抑郁症。如果你或者你认识的人患有躯体疾病,而且有淡漠症状或者无法解决自己的基本生理需要,则应该与医生联系。这些症状可能是对躯体疾病的情绪反应或主观反应,也可能是这个人有需要治疗的抑郁症。

     

    5.性格

     

    下列性格特征的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或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对人的影响很大。

     

    6.其他

     

    一些心血管药、激素、避孕药,甚至是一些非处方药均可以引起或加重抑郁症。更多信息请向医务人员咨询。另外,经常过多饮酒有时也可以导致抑郁症。虽然我们对有关抑郁症病因的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会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不论老幼、贫富、名人百姓,都有人患过抑郁症。不论你是什么人,你在生活中某些时候都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二、抑郁症的心态原因

     

    一般而言,导致抑郁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原因。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造成这种情绪上的不良状态,主要与八种心态有关。

     

    1、走极端

     

    这种现象表现为运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是白就是黑。这种人一遇到挫折便会有彻底失败的感觉,进而觉得自身已不具有任何价值

     

    2、以偏概全

     

    认为事情只要发生一次,就会不断重复出现。生活中、这类人一遇到困难与不幸,即认为困难、不幸会重复出现。一次恋爱失败,就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找到真心的爱人。

     

    3、消极思维

     

    有的人遇事总想消极的一面,就像戴了一副变色眼镜看问题,滤掉了所有的光明,整个世界看起来暗淡无光,都是灰色的。他们常常用一个消极的假设支配着自己的思想,对事物只抓住它的消极部分,并牢牢记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孤独症属于广泛发育性疾病,是其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约70%的患儿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能够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学因素、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脑结构与脑电生理学因素、围生期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等。

     

     

    一、孤独症的发病原因


    遗传学因素:有研究证实,孤独症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遗传率高达80%~90%。
    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病毒可能潜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把其DNA整合到宿主DNA上,翻译出异常蛋白质,作为异体抗原,它们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免疫应答。
    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孤独症的神经生化问题也就是研究突触和中枢神经递质的问题,由于脑能神经递质发育不成熟,可导致患儿行为和精神异常。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损害,如出生时窒息、缺氧、脑轻微损伤等,在患儿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
    社会心理学因素:有研究证明,孤独症不是任何单独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引起的。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性障碍,儿童发育和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言语、社会技能的获得和发展。


    二、哪些人群好发孤独症?


    有家族史者:孤独症具有遗传性,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孤独症。
    免疫功能紊乱者: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都有伤害脑组织的可能,从而诱发孤独症。
    神经发育异常者:有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存在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三、哪些因素容易诱发孤独症?

     

    母孕期的不利因素:比如高龄产妇、怀孕期间出现过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围生期发生过缺氧等。

    环境因素:在患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及社交与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四、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

     

    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自闭症患者会表现的孤独离群不会与别人建立一些联系,就是不愿与人说话。孤独症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指在婴幼儿时期的自闭现象,引起孤独症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和胎儿在子宫里的环境因素以及营养因素等等,而自闭症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患者会出现社会交流问题,一般表现在缺乏和别人的交流或者一些交流的技巧,甚至和父母之间也缺少一种安全的相互依恋的关系等,非常严重的,还会出现语言交流的问题,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呆板的行为而且重复的出现。

  • 有这么一类孩子,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不言不语,对周围小朋友玩的游戏无动于衷。

     

     

    当你试图和他们正常交流,他们却予以拒绝,仿佛一座孤岛,隔绝于世俗,不理会也不关心别人的生活。

     

    其实并非他们很冷漠,而是因为他们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都是天才吗?

     

    自闭症患者大多为儿童,又名儿童孤独症。

     

    少数自闭症的儿童会表现出特殊的天赋,比如在音乐方面具有异于常人的音准和音高,拥有出色的记忆力、独具一格的绘画能力等等。

     

    中国算术天才周玮,就是一位自闭症患者,但因其超乎常人的速算能力,甚至曾经参加过“最强大脑”。

     

     

    自闭症艺术家斯蒂芬·威尔特,被称为“人肉摄像头”。乘坐飞机越过城市后,他可以靠记忆画出城市的空中全貌。

     

    然而这样的自闭症天才并非大多数, 仅有10%自闭症患儿智力超常。

     

    有天赋的自闭症患儿因为存在沟通障碍,才能往往不易被发掘,家长和社会要给予关心和爱护,有效引导和科学治疗是培养他们的关键。

     

    但总体上来说,更多患儿的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孩子,他们无法言语,不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也没有任何天赋。

     

     

    所以当孩子有自闭症表现时,不要有侥幸心理,以为孩子是自闭症天才,及时去医院治疗,早点进行科学干预,才是妥当的做法。

     

    自闭症是先天性疾病

     

    有些小朋友比较内向,平时闷闷的不说话,容易被人误认为是自闭症。

     

    但其实,内向、自闭状态不一定就是自闭症,自闭症患者脑部有发育障碍,与基因变异有关,并不是性格上的内向。

     

    而且关于自闭症的原因,还有几个荒谬的观点。

     

    观点一:疫苗会导致自闭症。

     

    此观点是一位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提出的,甚至最初还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论文,后被证实疫苗与自闭症无关,并且这个观点被评选为了“过去100年来最具破坏力的医学骗局”。

     

     

    观点二:父母失职导致自闭症。

     

    “失职”就是对孩子不够上心,这一特征不是导致孩子直接患病的原因。

     

    这种看法对孩子及其父母都是无形的伤害。目前,自闭症的形成原因尚不明确,也无法完全根治。

     

    不过,对疾病的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最后改善生活质量。

     

    自闭症儿童特征、表现

     

    自闭症儿童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动作、智能障碍。

     

     

    患儿的语言发育障碍,往往在 2-3岁之后,还没有开口说话,或者2-3岁之前有过正常语言发育,随着年龄增长,反而倒退甚至丧失了言语功能。

     

    对待父母亲昵的举动,比如拥抱,爱抚等 没有开心的反应,也不主动寻求拥抱和安慰,没有目光对视,缺乏表情。看到小伙伴们都在玩热衷的游戏,丝毫不感兴趣。

     

    他们会 重复一些刻板的动作,比如拍手、转圈、跺脚等,有时还会把手放进旋转的风扇叶,十分危险。

     

    由于脑部发育异常,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 无法正常沟通交流,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知识,智力自然比不上其他孩子。

     

    呼吁关爱自闭症儿童

    我们可以怎么做

     

    每个自闭症患儿都是孤独的星星,独自发光,他们不是天才,他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关爱自闭症儿童。

     

     

    如今自闭症患者的治疗,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 行为康复训练法。

     

    它能帮助改善患者的孤独症状,形成适应生活的行为。

     

    平时多给患儿一些拥抱,增加目光接触,可以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家长可以有意引导孩子学习一些感兴趣的技能,比如绘画、计算、音乐等方面, 让孩子体会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对于无法说话的自闭症儿童,可以尝试用手语交流,进行手语互动,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自闭症患者的内心是敏感的,尝试沟通的过程是困难的,如果父母在尝试的过程中始终碰壁, 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自身的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实在有困难, 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最后在这里再次呼吁大家, 在新一轮的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来临之际,关爱自闭症儿童,从你我做起,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帮助,为他们的世界点亮一颗希望的星星!

     

  • 孤独症的主要症状,目前仍以Kanner三联征为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刻板行为重复。近年来在其认知功能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如交会性注意、心理推论及执行功能等。

     

     

    一、孤独症患儿的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缺乏社交凝视、微笑和依恋、交会性注意缺陷、不能进行正常游戏、不能遵守社会规则、不能建立伙伴关系等。
    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第二大主症,表现为语言表达障碍、语言理解障碍、缺乏实际意义的语言交流、自言乱语等。
    刻板重复的行为障碍:孤独症患儿另一显著特点是行为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日常生活习惯的刻板化、过分专注于某些事物、行为和情绪异常等。


    2、其他症状

     

    认知缺陷:主要表现为智力问题、注意缺陷、心理推理缺陷等。
    感知觉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或过敏、特殊感觉偏好等。
    其他:部分患儿出现多动、自伤、攻击等行为。痛觉可能迟钝,而对某些声音却过度敏感,约3/4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但患儿能力发展可能不平衡,音乐、机械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1/4~1/3患儿会出现癫痫。


    二、孤独症患儿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智力发育障碍:多数孤独症共病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智力发育障碍,而漏诊了孤独症。鉴别要点是孤独症的语言发育和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明显落后于患者的智力发育水平,并有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智力发育障碍患者的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与智力水平相称,智力发育全面低下。
    精神分裂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孤独症患者的一些临床表现,如社会交往能力低下、刻板行为以及伴有的自伤行为、冲动行为等症状,容易与儿童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混淆。但孤独症起病于发育早期,一般在学龄前,存在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语言发育延迟等临床表现,药物对患者的核心症状治疗无效。儿童精神分裂症在学龄期以后起病,发病前心理发育正常,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幻觉、思维破裂、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据这些特点相互鉴别。
    Rett综合征:Rett综合征患者人际交流少、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临床表现与孤独症类似。鉴别要点在于Rett综合征患者多是女性,以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等运动技能和智力进行性衰退为临床特征,并有明显脊柱侧凸或后凸、生长发育迟缓等躯体症状和体征。

  • 作者:六层楼 

    本文首发于:第十一诊室

     

    由于很多人缺乏相关的基本常识和知识储备,在听到某些「疾病」的名称时,一下就懵圈,没有当场哭出来已经算非常克制了。她们强忍着眼泪和恐慌,脑子一片空白,耳朵里听不进任何声音,包括医生的讲解,仿佛天塌了。

     

    走出医院,迅速滚回家,把自己锁在房间,跟自己分手,哦,也有人跟男友分手,还有直接跟老公离婚的……总之,在无知的状态下,可能犯的错误一个都不会落。

     

    等这一阶段过去,开始认真面对疾病,才发现原来并没有那么可怕,有的甚至不是病,心中顿时有数百万只角马奔腾而过……你又可以自由地生活了,就像掠过塞伦盖蒂草原的那些飞鸟。

     

    好了(迎风甩~),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十大被错误认识的疾病。

     

    一、宫颈糜烂样改变

     

    不夸张地说,这个话题我都说过上万遍了,但今天再多说一遍也无妨。

     

    请你们记住:宫颈糜烂样改变是一种生理性改变,跟生活作风无关,跟宫颈病变无关……与此相关的是雌激素,它让看起来像糜烂组织的宫颈柱状上皮外移到了宫颈口的位置,所以宫颈看起来像糜烂的样子,明白了吗?

     

    无论别人怎么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地吓唬你,只要TCT和HPV的结果没问题,那就完全不用管——既不需要治疗,也不需要用药,更不会影响怀孕和分娩。

     

    「呐,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这才是你们唯一需要注意的事儿。只要你们正常且开心地生活,我就放心了。

     

    二、HPV感染

     

    「真是晴天霹雳!天塌了……」发现HPV感染的女性多半很难接受,只可惜这纯属自作多情,因为HPV并没有格外偏爱你们,绝大多数女性这一生都会发生一次或多次的一过性感染。

     

    注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HPV,只是绝大多数人会通过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

     

    无论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HPV与宫颈癌的关系,都要理性对待,不可能一发现HPV就立马得宫颈癌。就像你在粉丝见面会上跟男神或女神握了一下手,并不代表晚上在被窝里陪你睡觉的就是ta……

     

    三、假性湿疣

     

    高高兴兴吃完饭,兴高采烈去洗澡,肆意妄为地抚摸自己……妈呀,这是啥,以前怎么没注意?该不会是尖锐湿疣吧?

     

    上面这段模仿秀是不是比较真实地还原了绝大多数女性发现假性湿疣的场景?说起假性湿疣,很多人都是无意间发现的,但是通常情况下,它已经存在很久了,并且很长时间都没有形态及数量上的变化。就像你的手指,原本十根就是十根,不会越长越多。

     

    要跟尖锐湿疣进行区分很简单,可以去医院做醋白试验。

     

    若想去之前心里有个底儿,那就仔细看这句话:假性湿疣通常对称地分布在小阴唇、前庭和尿道口,呈簇状鱼籽或细条状,排列整齐,大小统一,相对独立,其发生可能与长期的阴道慢性炎症、分泌物刺激、紧身衣物的摩擦刺激等相关。

     

    如果在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不难发现它仅仅是良性的组织增生。

     

    四、盆腔积液

     

    现在随便拿出一张妇科B超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到盆腔积液。随着你们知识储备量的增加,不难明白有些「疾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从后台的咨询来看,出现在B超结果上的「盆腔积液」几乎都是生理性积液,其实完全可以不用写出来,因为这只会令你们徒增烦恼,各位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

     

    通常来讲,盆腔内存在的生理性积液能够保护和润滑腹腔内的肠道和脏器,所以整个盆腹腔就是湿漉漉、滑溜溜的状态,不要看到有积液就认为自己患了盆腔炎。要知道,盆腔炎最主要的表现是盆腹腔开始疼痛以及出现全身的炎症,如体温升高、血象升高等。

     

    五、生理性囊肿

     

    卵巢这区区「弹丸之地」确实是女性身上发生疾病种类最多的器官。就算没有病,也要搞出一个黄体囊肿来吓唬年轻的姑娘们。

     

    哎呀,我怎么直接把结论说出来了?是的,所谓生理性囊肿就是卵泡在排卵后剩下的卵泡组织形成的黄体囊肿,它一般在排卵后一周左右最明显。在B超下看,它具有回声透亮、囊壁光滑等特点。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不用做任何处理,只要等到下次月经来完之后再去复查B超就行。绝大多数生理性囊肿都可以被自身吸收,无需担心,更不用手术治疗。但是,如果发生了黄体破裂,必须尽快就医。

     

    六、宫颈纳囊

     

    有时候,B超可以看到宫颈上有多个囊肿,虽然不大,但是很烦人,总担心会影响宫颈结构,影响怀孕和分娩。你们要是真有很多闲工夫,最好自行学习一下相关知识。

     

    宫颈纳囊也是一种生理性改变,原来在宫颈上的那些腺体可以分泌粘液,但是由于炎症或者正常组织增生,把分泌粘液的出口给堵上了,结果就憋大了。

     

    同样,这不需要做什么处理。除非长得大到影响到宫颈结构,再处理不迟。一般只需要知道它的存在就行,无需手术,也不必用药,更不用食疗。

     

    七、月经不调

     

    一说起这个,相信大多数姑娘都会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几乎人人都想吐槽……

     

    其实,月经受神经内分泌调节,会被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环境、温度、情绪、压力、工作、饮食、运动、旅游、内分泌等。比如有人每年一到学校月经就不规律,只要回到家就变规律。结果一问,原来她一个三亚的姑娘跑到了沈阳上学。

     

    由于月经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偶尔有两三个月不规律也很常见,不用担心自己得了绝症。另外,月经的量也受这些因素影响。永远记住,每一次月经都是一次全新的月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月经什么时候来、来多少……

     

    八、排卵期出血

     

    之前我并没有发现这么多排卵期出血的情况,自从做了公众号,我感觉这儿仿佛聚集了全世界所有的排卵期出血人士。

     

    她们一旦发现自己有出血的情况,先是惊慌,然后查资料,接着再惊慌,最后崩溃……

     

    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那些资料的来源上。如果大家都第一时间去找医生,就没有后面的麻烦了。

     

    排卵期前后激素水平会有波动,容易导致内膜少量剥离和出血,仅此而已,不是什么大问题,请自由放肆地生活。

     

    对,它不会影响性生活和怀孕。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注意清洗,无论是你本人,还是内裤或者床单。

     

    九、不孕症

     

    这又是一个令人崩溃的话题。很多人刚刚尝试两个月,发现没有怀上,就认为自己患不孕症了。

     

    脑子里整天除了生孩子,完全没有其他想法。似乎任何事情都跟怀孕相关,无论感觉哪里不舒服,都会联想到影响怀孕。

     

    其他无所谓,但如果有人硬要说吃烤面筋会影响怀孕,那我可不乐意。

     

    其实,只有在夫妻双方不采取避孕措施、正常同房超过一年没有怀孕的情况下,才需要去检查是否患有不孕症。对于目前大多数人的身体条件和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超过两年怀不上都是正常的。

     

    所以,放松心情、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有没有人在规定的期限内生了孩子,政府就可以免费给一套房?这样的人我不说啥,其他的都给我把心态放平和一些!

     

    别一天天就想着怀孕,破坏了原本美好的性生活。

     

    十、支原体感染

     

    这么说吧,支原体感染也是一个几乎所有开始有性生活的女性要面临的问题。令人费解的是,它一点症状都没有。但只要去了医院,就准能查出来支原体,而且反复用药都无效,最后还是阳性。有的人甚至花了好几万,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支原体本身可能就是存在于阴道中的一种微生物,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有可能就是正常的,完全不需要你们那样折腾,更不用整天以泪洗面。

     

    好了,今天就这样吧。其实,要是在正规医院就诊,都会有医生给你们讲解这些内容。只有一些私立医院或者小诊所会拿这些问题吓唬你,然后「慈眉善目」地掏空你的钱包。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