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一张图带你了解孤独症家庭的心路历程

一张图带你了解孤独症家庭的心路历程
发表人:APKU北医脑健康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不典型孤独症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孤独症属于广泛发育性疾病,是其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约70%的患儿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能够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学因素、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脑结构与脑电生理学因素、围生期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等。

     

     

    一、孤独症的发病原因


    遗传学因素:有研究证实,孤独症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遗传率高达80%~90%。
    病毒与免疫学因素:病毒可能潜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把其DNA整合到宿主DNA上,翻译出异常蛋白质,作为异体抗原,它们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免疫应答。
    神经生化与神经内分泌因素:孤独症的神经生化问题也就是研究突触和中枢神经递质的问题,由于脑能神经递质发育不成熟,可导致患儿行为和精神异常。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损害,如出生时窒息、缺氧、脑轻微损伤等,在患儿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
    社会心理学因素:有研究证明,孤独症不是任何单独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引起的。孤独症是一种广泛发育性障碍,儿童发育和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言语、社会技能的获得和发展。


    二、哪些人群好发孤独症?


    有家族史者:孤独症具有遗传性,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孤独症。
    免疫功能紊乱者: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都有伤害脑组织的可能,从而诱发孤独症。
    神经发育异常者:有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存在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三、哪些因素容易诱发孤独症?

     

    母孕期的不利因素:比如高龄产妇、怀孕期间出现过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围生期发生过缺氧等。

    环境因素:在患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生活环境及社交与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四、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

     

    孤独症和自闭症的区别,自闭症患者会表现的孤独离群不会与别人建立一些联系,就是不愿与人说话。孤独症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疾病,主要是指在婴幼儿时期的自闭现象,引起孤独症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和胎儿在子宫里的环境因素以及营养因素等等,而自闭症属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疾病,患者会出现社会交流问题,一般表现在缺乏和别人的交流或者一些交流的技巧,甚至和父母之间也缺少一种安全的相互依恋的关系等,非常严重的,还会出现语言交流的问题,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呆板的行为而且重复的出现。

  • “我儿子35岁了,他小的时候,在语言,情感,社交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障碍。而且他不仅仅有自闭症,还伴有多动、智力障碍等等,按照现在的标准,他肯定是属于重度自闭症。”

     

    这是一位35岁大龄自闭症孩子楠楠妈妈的自述。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闭症在国内仍鲜为人知,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楠楠成长的道路……

     

    作者|楠楠妈妈(化名)

    编辑|嗨脑仁

    No.01

    80年代,陌生的自闭症

           

    1985年,我的孩子出生了。

           

    孩子是爷爷家族里的长孙,他长得漂亮又可爱,全家老少都很喜欢他!

           

    由于我们夫妻都是文革下乡的知青,当时大学都不招生,我们只能乡下劳动,根本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回城工作后,两人都近30岁了。但我们两个人都很努力,边工作边读大学,生活过得向上而充实。

           

    我们的宝贝出生后,周围的同事和亲友都说,就凭你俩的智商和能力,这孩子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我们也在心里默默地憧憬着孩子美好的未来!

           

    但是,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他在很多地方比同龄孩子落后,比如:说话晚,走路晚,对亲人很冷淡等等,实际上,几乎所有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他都符合。

           

    但因为当时国内大部分医生还不完全了解“自闭症”(孤独症),我们带他跑遍了城市的各个大医院,都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

           

    一直到他成长到八岁,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我们送他去了很多学校(包括小时候去了很多幼儿园),但是孩子异于同龄人的行为、以及没有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几乎所有学校都拒收。

           

    至此为止,我们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探索真相的渴望也愈发强烈:孩子肯定是有某种病,可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到底能不能上学……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情急之下,我们带孩子来到了北京检查,诊断后,被告知孩子属于儿童自闭症。听到这个诊断,我们犹如五雷轰顶,万箭穿心,真想带着孩子一起结束生命算了......但是在没有任何专业机构和专业知识的支持下,我们只能慢慢摸索着对孩子进行干预。

           

    那时候的我们,极度渴望能够有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机构、老师能帮助到孩子。因为应该怎样对他进行训练……所有的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

           

    每当夜深人静,看着身边熟睡的漂亮宝贝,我就会泪流满面,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命运为什么要给我这样一个孩子?宝贝,妈妈需要怎样做,才能帮助和引领你走出孤独?

           

    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医学界刚刚引入“自闭症”这一概念,对这种病了解地还不够深入,对普罗大众而言更是极其陌生,更别提专业地康复机构了。

           

    就诊后的十年里,我们只能在家进行干预。与其说干预,不如说是在黑暗中摸索,陪伴孩子成长

           

    经过我们夫妻反复研究认为,在目前没有任何人能指导帮助我们的前提下,我们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不对他进行任何训练,只当“傻子”养着,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放弃;另一种是破釜沉舟,我们自己去干预训练孩子,努力引领他走出孤独。这后一选择,无疑会给我们的身心和经济上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不知道孩子未来能否康复成功?

           

    两种选择摆在面前,我们感到身为父母既然把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不论他得了什么病,我们都应该对他负责到底,陪伴和引领他,克服困难,努力前行!基于这种思想,我们逐渐坚定了自己干预训练孩子的决心!

           

    直到孩子长到十多岁,我们当地终于开了第一家自闭症机构,我们第一时间报了名,想让他尝试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没想到,我们又一次因为“年龄太大”而被拒收了——机构只收学龄前的孩子,尚无能力帮助大龄的孩子。

           

    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求助于书籍。

           

    令人绝望的是,几乎跑遍了城市的各个书店,却依然买不到一本关于自闭症的书。

           

    有一次一位同事的老公去日本,我赶紧委托他帮我买一本自闭症训练书籍,他真帮我买了一本纯日文的书,回国后又夜以继日的帮我翻译。

           

    等到我拿到了这本厚厚的如获至宝的书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因为里面几乎全是介绍婴幼儿自闭症症状及训练内容的,我的孩子当时已经10多岁了,此书对我来说根本没用!我捧着历经磨难才拥有的我的第一本自闭症书籍,真是欲哭无泪。

           

    那时,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还没有引进国内,网络也不如今天发达,所以我们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照,也没有任何老师、医生和机构来帮助我们进行指导。

           

    当时的我们仿佛处身孤岛,孤立无援。

           

    从北京诊断回来后,已经八岁多的孩子不能再不上学了,我们带着他跑遍本市的几所特教学校,但都拒收:我们从没接收过自闭症学生,不知道怎样教育他......

           

    特校不收,我们只好咬牙送他进普小并向校方提出陪读,学校的回答是:如果能独立上学可以来试试,家长进校陪读绝对不允许。

           

    当时我们心里十分清楚,论能力我儿子与同龄孩子(其实当时他已比同班同学大了1-2岁)天差地别,但如果再不硬着头皮让他去上学,他这辈子就将永远失去上学读书的机会了。

           

    因此,我们只能咬紧牙关,胆战心惊的把他送进了普小。

           

    入学后的事实证明,因为他不会理解和表达,各方面能力都较弱,经常出现各种状况,没有朋友,饱受欺凌,最后只能在小学没毕业时就提前离开了学校。

     

     

    No.02

    困难中摸索

           

    尽管没有专业知识的支持,但是我们经过对他的观察,总结出一个道理:虽然他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智力水平也比较低。

           

    但是,只要认认真真的手把手的教他,他还是能学会一些东西。

           

    楠楠上小学后,我们开始摸索着对他进行训练。但因为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影响,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比同龄人差很多,只能一步一步来,孩子哪方面能力弱就训练哪方面。

           

    在整个训练过程当中,没有任何资料、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到我们,所以我们就只能自己动手,自己去摸索总结积累,于是我们研究出了一些认为可行的、适合我们孩子实际情况一些干预方法。比如:

     

    1、降低任务难度

     

    因为孩子病情的特殊性,教育他的方法不能跟他的年龄去相吻合。

     

    比如,尽管他当时已经八岁了,但他的智商和能力仅相当于三、四岁孩子的智商,因此只能降低任务要求。

     

    2、分解步骤、适当地给奖励等

     

    比如系鞋带,对于很多自闭症孩子都是学习的难点。起初我们教了好长时间,楠楠就是学不会,弄得孩子发脾气我们也要崩溃了。

     

    这时,孩子爸爸突然想到系鞋带需要几个步骤,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确实难度比较大,于是我们改变了教法,分解步骤,每一步骤反复多次熟练掌握再进入下一步。这样,楠楠终于学会了系鞋带。

     

    总之,这都是我们在这个干预孩子的过程当中自己总结出来的。

     

    但是现在回过头看看,我们当时对孩子的干预方法与现在机构和专家所说的一些方法不谋而合。这说明,我们当时走的路还基本上是对的。

     

     

    No.03

    关于语言表达,我的独家心得

           

    语言障碍,是大部分自闭症孩子正面对的问题,楠楠也是如此。

           

    我们夫妻两个人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觉得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在于:他听不懂话,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话,以至于他更不可能理解别人的话。对别人说的话不理解,他自己怎么能说出来呢?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认为:想让他“说话”,首先得训练他“听懂话”,然后再一点点的让他尝试说简单的话。

           

    可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楠楠注意力不集中,总是走神,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话。

           

    怎么办呢?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想了一些方法:

     

    1、给他编很多很简单他爱听的故事 

     

    起初,我们也试图给他讲一些儿童故事,但是他根本听不懂,他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听故事”,所以只能自己给他编一些很简单的小故事

     

    比如他小时候就很喜欢看电视中的广告或天气预报,我们就在自编的小故事中加入广告和天气预报,这样,我们一讲故事,他就乐呵呵的跑过来,这就达到了我们提高他的注意力和喜欢听故事的能力的目的。

     

    另外,每次编完故事之后,我们会很夸张地讲给他听,以此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的,他从不爱听故事到特别喜欢听故事,但这整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

     

    在他愿意听故事开始,我们尝试加入少量且简单的提问;再后来,就让他复述故事;最后,就是我们一起讨论故事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后来他长大了,我们便培养他看一些幼儿的读物,比如说绘本或者是动画书等。

     

      2、带他看电视剧 

     

    先从动画片开始,边看边讲,后来逐渐变成情节比较简单的电视剧(比如农村生活的片子),一点点地培养他说话。

     

      3 多聊天、多提问、多回答他提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培养他看电视剧的习惯,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吃晚饭的时候都会看电视剧,我们陪他一起看并给他讲解剧情,逐渐地帮他理解别人说话。

     

    电视剧相当于一个小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场景,孩子通过看电视剧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样孩子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No.04

    在绝境中重生

           

    回顾走过的路程,我们对他进行了30年的干预训练,全部都是居家干预,没经过一天的机构。

           

    经过了为期30多年艰难的干预,我们从对自闭症一无所知到现在摸索出了一条属于楠楠成长的道路。而对比楠楠干预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干预前 

     

    1、不会表达

     

    我们曾一度以为,他是不是个聋哑孩子,带他到医院去做检查后,医生说不是聋哑。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说话了,但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不能完整的说出一句话。

     

    直到了7岁该上小学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旧很差。

     

    2、与家人没有情感联结

     

    我们明明是他最亲近的人,但他的表现总让人觉得我们对他而言只是“陌生人”:

     

    他从不与我们对视,即便我们叫他名字,他仿佛没听到般不会应答。跟我们一点儿都不亲,不让人抱也从来不粘人。甚至在我伤心流泪的时候,他也无动于衷,只会自己在一个地方自言自语,无缘无故地笑。

     

    面对他的“冷漠”,我们焦灼、生气,更多的是无奈。

     

    3、不懂社交,屡次遭受校园欺凌

     

    在他小的时候,我们也曾经多次送他到公立的和私立的幼儿园。但是,哪个幼儿园都呆不长,上学没几天就会被退学。

     

    因为老师们都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孩子,我们带不了。”

     

    在学校,他没有任何朋友,即便别人欺负他,他也不会告诉老师或家长。被欺负了之后更不会反击对方,只能任人欺负,连老师都替他着急。

     

     干预后 

     

    1.生活及社交方面

     

    现在的他,能够已经与人流畅对话、也能够独自外出购物、交水电费、去社区办理残疾人事宜、接受记者采访等等。

     

    目前他是我们城市的大龄自闭症孩子当中比较优秀的、也是能力比较靠前的一个。不论在生活自理,还是家务劳动、还是学习才艺等各个方面,都还不错。

     

    如今孩子已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重度自闭症儿童逐步学会了购物、做饭、洗衣、收拾卫生(包括处理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独立外出乘公交、地铁、打车、在火车站独立购票、候车、检票上车、在旅馆办理入住手续以及自己陪伴父母去看病、去药店买药、交水、电、煤气费等等。

     

    2.康复及个人发展方面

     

    他还在几位爱心老师的培养下,学习了声乐、朗诵及太极拳等才艺,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等舞台为观众演出(他还担任了声乐老师的小助教)。

     

    连他的声乐老师都说,我的儿子是他接触过的所有自闭症孩子当中,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

     

    No.05

    回顾过去艰难的30年,

    作为大龄自闭症儿童父母,我想说

           

    回顾过去的35年,困境和挑战几乎是一步一个坎儿。

           

    经历数次被拒收,或者饱受欺凌后无奈退学后,我们始终坚持着,事实也证明:只要家长不放弃,孩子的希望就一定不会消失。我常和我身边的小龄自闭症家长说,总结我们夫妻30多年走过的与自闭症抗争之路,我想送给家长们八个字--科学干预,持之以恒!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父母也在一天天的老去,剩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他们还要在短暂的时光里面临大龄儿童训练、没有机构、找不到正式工作等挑战——这也是所有大龄自闭症患者的父母所担忧的。

     

    他的未来,怎么办?

           

    目前楠楠和本市一些大龄自闭症及残障青年一样,拥有一个公益性岗位(残联安排的),这个岗位工作不累,每个月给少量的工资,并缴纳社保。

           

    这对于一些大龄自闭症孩子来说,已经有了一些生活保障。但是我们当地,最近已经下发文件,3年以后残疾人的公益岗位就全都取消了。此刻,恐慌焦虑的情绪也逐步在我们城市的大龄残疾人家长群体中蔓延开来——

           

    3年以后,孩子的生活来源没有了,我们又一天天地老去,身体越来越不好,他的工作没有了,该怎么生存下去?

           

    另一方面,大龄自闭症人群缺乏干预训练机构,这也是中国所有大龄自闭症家庭都苦恼的问题。

           

    自闭症人士是需要终生接受干预训练的,但目前国内训练机构绝大多数都针对小龄儿童,能够帮助大龄青年的机构几近空白。

           

    所以说,很多大龄家长都期待能有专业的大龄训练机构能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进步和提升。

     

    他能被社会接纳吗?

           

    尽管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自闭症,也越来越多人愿意理解、包容自闭症孩子,但“就业”及“托养”这两个问题对他们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这些大龄自闭症青年家长,尤其是孩子属于高功能的或者是康复的比较好的家长,都期待孩子能够在社会上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找个工作,能够自力更生。

     

    我们老去后,他如何生存?

           

    在经济压力方面,我们为了陪伴和干预孩子,夫妻二人40多岁就先后都辞职了,辞职离开单位回家照顾孩子这20多年的生活压力确实不小。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干预训练,现在孩子干预情况很不错。现在我们夫妻虽然有少量退休金,再加上医药费(我们夫妻两个人都患有心脑血管病)等支出,需要常年吃药,已经入不敷出了。

           

    当我们老了,孩子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时,他们该如何活下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长们的终极问题--我们死后孩字怎么办?

  • 跳跳是一位3岁的小男孩,我第一次见到他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全家人陪着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来到机构。

    跳跳是一个不会说话并且问题行为很多(自伤、打人、随地打滚)的“坏孩子”。

    我刚来机构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他边哭边喊地躺在楼下大厅的地上,旁边的大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用一种很无奈的眼神求助于我们校长。后来,我接下了这个叫跳跳的孩子。

    在课堂上,只要不如意或是得不到满足他就会“爆发”,除哭闹外什么也不干。

     

    PART.01

    从强化物建立起的关系

           

    在我初次接触跳跳之后,我发现这孩子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和模仿能力的,只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不恰当。

           

    在和他的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得知,跳跳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偶尔会叫“妈妈”“爸爸”,仅此而已。他的妈妈一边流泪,一边说:“我们很想让孩子学会说话,再叫一声妈妈,希望老师能帮帮我们。”我嘴上说:“没事的,您别着急,慢慢来。”但实际上,在当时对于刚步入特殊教育行业不久的我来说,这实在是有很大压力的。

           

    我当时只是负责跳跳的个训课,在上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强化物。好在努力没白费,在第2周的第2天跳跳竟然主动地跟我进了教室。

           

    他的妈妈看到跳跳主动地跟我进去,激动地说:“老师,您真厉害,我们之前上早教机构,跳跳真的是对老师拳打脚踢啊,您用的什么方法啊?”我说:“其实不是我厉害,只是我抓住了跳跳的强化物而已,让他在我这里可以得到强化物,慢慢地对我放松戒备。”我暗喜自己成功了一小步。

           

    于是,我正式开启了跳跳的康复之旅。因为他妈妈的句话,我决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叫妈妈,下面是孩子学习叫妈妈的过程。

     

     

    PART.02

    嘴部三步脱敏法

           

    待跳跳有了一定的配合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之后,我觉得应该加入跳跳的语言训练。

           

    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由于嘴部肌张力大,对于嘴部的模仿不好,更不会让我去碰触他的嘴巴,所以我先给跳跳进行嘴部的脱敏。

           

    开始时是我的手碰到他的嘴巴,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会给他强化 逐渐地,我会碰他的嘴巴1秒并立即给予强化 然后,我会碰他的嘴巴3秒并立即给予强化 最后,不断延长碰触时间并给予强化

           

    下课后,我把有效的方法介绍给他的妈妈,让家长在家尝试着进行,但是他的妈妈给我的反馈是,跳跳根本不让别人碰他的嘴巴。我就一步一步地跟他的妈妈说:“强化一定要及时,进行练习之前一定要吸引他的注意力。”经过遍又一遍的练习, 跳跳在家里也可以接受嘴部脱敏了。我暗喜自己又成功了一步。

     

    PART.03

    发音给予强化辅助

           

    我紧接着开始了下一步:我发“a”音,嘴巴张大,辅助跳跳将下巴张开,然后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我撤离了辅助,跳跳主动地张开嘴巴。同样的操作方式我又给他妈妈演示了一次,孩子主动张开嘴巴了,我知道自己又成功了一步。

           

    紧接着我就加大了难度:稍微捏一下孩子的脸颊,孩子发出一点点声音,我就立即给予强化。下一个回合依然是我张嘴说“a——”,然后稍微碰触孩子的脸颊,等待他发出声音后立即给予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我不再碰触他的脸颊,他能主动地发音,我立即给予强化。

           

    接下来,就不是发音就给强化这么简单的问题了,是辅助跳跳发“a”音,即使他发音不是很标准,我也会立即给予强化,一次、两次、三次……直到逐渐撤离辅助。

           

    下一步的目标是,发出清晰的"a”音并立即给予强化,直到跳跳独立地发出“a”音,我知道我已经成功了很大一步。

     

     

    PART.04

    训练音节结合发音

           

    也许是跳跳感觉到了说话的魅力,接下来发“i”、“o”、“m”、“b”音相对简单了很多。这时候跳跳的舌头还不灵活,只会发一些简单的音,我就做一些简单的唇舌操作并配上吹气等训练

           

    等到跳跳会发“m”音之后,我试图把“a”音和“m”音组合起来,让跳跳尝试发“ma"音,这又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开始时我会发“m——a”,等到跳跳发完“m”音之后我会立即发“a”音。跳跳会模仿发音,但是在两个音节之间跳跳会有几秒的停顿,他连接不好。我就一遍一遍地给他练习、辅助、强化,终于跳跳独立地发出了“ma”音,但是仅限于在个训教室,而且是在有强化物的基础上跟随老师发“ma”音。

     

    PART.05

    一步步的强化练习

           

    鉴于此,我每节课都会利用大概10分钟的时间带跳跳去到学校的会议室里面进行同样的练习。逐渐地,我会邀请不同的老师去会议室帮我训练跳跳,也就两天的时间,跳跳就可以在会议室任意时间段在任何的老师指令下发“ma”音了。

           

    紧接着,我用间歇强化让跳跳练习“ma”音,直到好几个回合之后再给强化,跳跳都能够准确地发出“ma”音。接下来我就着重练习“mā ma”两个音了。

           

    由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很快他就能够准确地发出“mā ma”两个音了。此时,泛化已经不再是问题,跳跳已经具备了自我泛化的能力。我很欣慰自己又成功了一小步。

           

    这时候每次下课后我都会让跳跳看到妈妈并听从指令去喊“mā ma”,也会跟妈妈说口袋里面随时装些跳跳的强化物,每次喊“mā ma”时就立即给他强化物。这第一步跳跳只是在执行一个“叫妈妈”的指令。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每次下课的时候,包括在楼下看到跳跳时候都会随时进行练习。他的进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指令“叫妈妈”并且手指向妈妈,跳跳照做,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物;

    【第二阶段】我看到妈妈时不再发指令,而仅是手指向妈妈,并嘴唇微动一下做出 “ma”的嘴型。跳跳叫“mā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物。

    【第三阶段】我只是手指向妈妈,嘴唇不动,跳跳叫“mā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然后是吸引跳跳的注视,让跳跳看到妈妈后叫“ma ma”,妈妈立即给予强化。

    【第四阶段】当跳跳主动喊“mā ma”时,妈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奖励并抱起来飞高高。之后跳跳每次都主动地喊“mā ma”并自己感觉很开心,得到了自我强化。

           

    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进行维持训练啦~

     

    PART.06

    期待了3年的“妈妈”

           

    就这样,“mā ma”两个音一步步地被我们塑造出并维持下来。跳跳会喊“mā ma”了,我开心的同时心里也放松了许多。最开心的当然是跳跳的妈妈了,期待了3年的“妈妈”,愿望终于达成了。这也给我自已增强了信心。

           

    当然这样还没完,跳跳要学的还很多,用同样的方法我教会跳跳叫“bà ba” “yé ye” “nǎi nǎi” “gū gu”了。

           

    随着跳跳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跟家长的及时沟通,跳跳的行为问题逐渐得到改善。他的肢体动作丰富了,语言丰富了,也会提简单的要求了,因此他也就不会经常性地打滚、耍脾气了。

     

    PART.07

    专家点评

     

           

    成功体验对于一般孩子来说,或许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跳跳来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因此,老师为他降低标准,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当他获得点滴进步时老师则夸大他的进步、成绩,从而调动他心里的积极因素,同时让他产生一种期望自己能有更大成绩的心理,而这种自信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在特殊教育的领域里,不仅需要有教师和专家的参与,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双方共同努力对其发展障碍进行干预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跳跳的妈妈和老师一起配合泛化孩子的发音,才使孩子取得了更快的进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儿童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症状涉及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表现孤独症主要症状的同时,还可能伴有智力发育低下、情绪不稳、易激惹、多动、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等。

     

    因此,应运用多种方法,如中西医药物治疗、教育训练、行为治疗、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训练生活能力等对患儿进行治疗。

     

    儿童孤独症治疗周期较长,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可能需治疗数年至终身,主要视幼儿生活自理情况而定。

     

     

    孤独症可以治愈么?

     

    儿童孤独症无法治愈,治疗得当可以改善症状。孤独症预后的好坏与病情、婴幼儿时期语言发育状况、智商高低、病因及训练教育状况等有关,约2/3的孤独症预后较差。

     

    孤独症由于存在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需要长期照管,因其没有独立社交能力,不能学会任何独立的生存本领,无法独立生活。若患者在5岁以前已发展了功能性语言,预后较好。

     

    如何照顾自闭症儿童?

     

    饮食。

    患儿宜饮食清淡,避食油炸食品。应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需要,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观察并记录进食情况,包括每天摄取的食物总量、品种,评估膳食中营养成分结构是否合适、总热量是否足够等。

     

    护理。

    孤独症患儿所在的居室及活动场所应安全、整洁、简单,室内严禁存放危险物品,制止一切影响患儿安全的活动。情感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情感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促进患儿的发展。

     

    家长需要鼓励患儿自主完善日常生活,并训练患儿的生活自理以及社交能力,同时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详细记录患儿病情并交给医生,评估病情发展。

     

    注意患儿的心理特点,根据患儿智力低下的程度不同,教导患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躯体的疼痛以及心中的气愤,使患儿得到关爱。

     

    总之,家长要从观念上正确对待,正确面对现实,有正确的心态,帮助患儿享有正常儿童生活的一切权利。

     

     

    如何预防儿童孤独症?

     

    对于预防和治疗儿童孤独症,最关键而有效的措施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行为。

     

    孕妇围产期避免感染。如母亲孕龄高,母亲怀孕时父亲年龄较大,或者出现先兆流产、病毒感染、服药、羊水被胎粪污染、难产、胎位异常、宫内窘迫、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情况,均会诱发儿童孤独症。


    避免婴幼儿出生后出现营养不良,幼儿营养不良亦会诱发儿童孤独症。

  • 最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个近500人的付费学习群里,只有40名爸爸的加入,比例不足10%。
    包括送孩子来机构干预时,近八成的陪读家长都是妈妈/奶奶姥姥,很少见到爸爸的身影。

    “丧偶式育儿”、“隐形爸爸”等这类名词,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我们不得不承认,自打孩子出现在娘胎里时,妈妈就不自觉地承担起来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

    不止一位妈妈表示:“一说到孩子,孩子他爸总是以工作忙、累、没时间为理由推脱。可是你会发现,他就算有了时间,通常都是在玩手机,要么就敷衍了事,很少会跟我一起给孩子做训练。”

    不过,爸爸,真的那么“不堪”吗?

    妇女节那天,我们在《父母共读营》的学习群里发起了一场情感辩论赛:“养娃路上,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一起看听听大家怎么说吧~

    (文中观点,皆为化名)

     

     

    No.01

    妈妈有多辛苦,有目共睹 

     

    @毅毅爸爸

     

    我去外地做干预,见到的都是妈妈,偶尔也会见到几个爸爸,但也只是坐在旁边当陪衬。

     

    但很多的星宝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宝宝的爸爸没来,只是觉得佩服我(我竟然能够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因为在他们心中,认为爸爸根本就不应该或者是不会带孩子吧。

     

    我记得有一次住宾馆的时候,宾馆的前台服务员对我说:“ 现在真是变天了,你一个男人就敢一个人带着娃出来。”从她的回答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是谁在带得多。

     

    我相信我们群里的人都不陌生,有一个词叫“冰箱妈妈”。在美国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都把这一类的问题归咎于妈妈的冰冷。 为什么会只归咎于妈妈呢?大概是所有人理所当然认为:带娃就是妈妈的事情

     

    我们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精力旺盛、上下乱窜,有的不愿意走路、得天天抱着。在干预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妈妈那瘦小的身躯,背着一个30斤、40斤,甚至50斤的孩子,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匆匆地跑起来, 我真的由衷的佩服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瘦弱的身躯能够抱起这样的孩子。

     

    说心里话,我们夫妻俩都有工作,都在挣一样的钱,但是在家里面,尤其是带孩子去小区或者是哪里玩的时候,我是不敢去的,我更多的是在家里面带孩子。

     

    因为我家的孩子与众不同,我害怕别人的眼光,但是孩子的妈妈不一样,他为了孩子能够走进正常人的生活,我想他应该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把孩子带到众人的面前,带到其他孩子的包围圈里面。

     

    @小豪妈妈

     

    大家都说为母则刚,她们从一个女孩子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新手妈妈,最后到全能妈妈,她们能撑得住各种各样的压力。

     

    妈妈在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即便是吃喝拉撒的这种小事的压力,也并不会比爸爸在外面工作的精神压力要小。

     

     

    No.02

    关于“爸爸”这个角色,

    她们有10086+条吐槽…… 

     

    @辰逸妈妈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我的孩子去医院检查确诊到现在的干预,一直都是我在做,爸爸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每次我去机构里面带孩子上课,老师的要求和课后作都是我先完成好了,然后爸爸才想跟着做。

     

    我和爸爸都要上班,他可以全心全意的上班,但我在上班的时候却总是会想着“我的孩子现在怎么样啦?我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有进步呢?”

     

    我在机构也能看到,大部分事情都是妈妈在做,而且偶尔有个别爸爸出现,大家都会觉得:“哇,真是很稀奇。” 

     

    @濛濛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们家老大已经13岁了,正好处于青春期,然后老二现在又是这种情况,我们家是我跟孩子爸爸都在上班。

     

    我下班后还要负责两个孩子,简直是轮轴转;但是爸爸呢,一回家就刷手机,偶尔叫他带一下孩子,结果还没两分钟他就呼呼大睡。

     

    我倒是不是想吐槽什么,我只是觉得爸爸其实还是有很多时间可以挤出来跟妈妈一起带孩子的。因为妈妈真的是从早忙到晚,只有在孩子睡觉后(往往要到11点后)才有自己的时间。我的工资根本不比爸爸少,但是我觉得我整天都忙个没完没了。

     

    可能是因为爸爸带的比较少,老二相对来说更粘我,所以我几乎已经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老大现在已经是青春期的初中生了,我几乎已经不怎么管他了,精力都在老二身上。

     

    我不止一次的跟爸爸说:“再这样下去,我两个娃都搞不定了。”我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才能负起这个责任。

     

    我觉得妈妈的压力真的非常大,如果没教育好孩子,我们总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但是爸爸好像没有这个感觉。每天他反正都忙着他自己的事情,觉得只要把钱交给机构,孩子就能干预好。

     

    而我作为妈妈,不仅要学习干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大孩儿的青春期相关等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识,我真的是学了好多,时间真的很紧,我很希望爸爸能够快点负担起来。

     

     

    No.03

    可是,爸爸们真的这么不堪吗?

     

    @小涵妈妈

     

    妈妈很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咱们的爸爸真的都不管用吗?

     

    其实,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爸爸的付出实际上一点也不比妈妈少。

     

    父母的不同角色与不同投入是性别差异所导致的,母亲负责给予孩子注入更多的灵魂的力量,但是父亲则负责给孩子注入生存的力量,使孩子能够有能力去和勇气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另外,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的东西各不相同。 母爱,给予的是情感和关爱;都说父爱如山,那山他是巍峨的,也是沉默的,但是他的力量绝对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

     

    都说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那身为男人,爸爸肩负着他不可推卸的家庭重任,他们需要面对的社会压力、需要迎接的生活挑战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在为人父、为人夫之后,其实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会感觉肩上的担子会更加的重起来,包括前文的毅毅爸爸。

     

    父亲追求卓越,总想出人头地,是为了对妻子、对孩子、对一家老小进行负责,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所以他们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压力都非常大。

     

    爸爸们会风里来雨里去,穿梭于在这个工作之中,甚至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的辛苦,有的还忘记了疲劳。比如说我家爸爸,他可能为了这个家,有时候可能很晚才能回家,但是他一定是为了这个家庭付出的,他的确很累。

     

    爸爸妈妈两个人为了维护这个家,总会有一个人牺牲但牺牲的更多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妈妈。也有什么都不管的妈妈,都是爸爸在管的家庭,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多方面地去看待。

     

    再比如,当妈妈在月子里的时候,孩子哭闹睡不好的时候就会影响爸爸工作,然后妈妈会说,“你到隔壁小房间睡觉去”;当爸爸好不容易想要给孩子换个尿不湿的时候,一旦给孩子穿的不对,妈妈就会说,“你什么都不会干,快到一边歇着去吧。”这种时候,我们很少去思考爸爸是怎么想的。

     

    大多数人也懒得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所以都会天真的觉得:“哎呀,有些活谁做都一样。”剩下的时间,爸爸只能相当于又过着单身的生活,这就导致爸爸不仅仅要忍受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忍受夫妻之间的不认同。

     

    有人说,当孩子确诊之后,是妈妈一直在忙碌和干预,爸爸却好像还觉得孩子不是那么的差劲。其实我想说的是,爸爸也是从孩子长大过来的,他肯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哪些落后的地方。

     

    父亲,他就像一座山一样,很多东西他不愿意表现出来,只会默默放在自己心里。如果他也像咱们妈妈一样表现的很激烈,或者说把看到的东西都抛出来的话,那么夫妻双方就会更觉得没有靠山或精神支撑了。

     

    相反,我觉得 父亲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给妈妈心理安慰,以及对孩子的信任和支持,让妈妈觉得孩子不是那么差,让她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因为他不想把谱系家庭中孩子的结果全部让妈妈去承担。

     

    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妈妈能够在心理上轻松、缓和一些。

     

     小编后记 

     

    我们今天讨论的命题是“爸爸妈妈,谁更辛苦?”

    “辛苦”,其实难以用一个具体的标准去衡量。

    事实上,在一个家庭里,尤其是自闭症家庭,孩子的进步一定是依赖父母双方的共同合作。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有着各自的分工,家庭里的每个角色都在努力完成好自己所擅长的那一部分。

    例如,按照最常见的家庭分工形式来说,爸爸承受的更多的是经济压力,而妈妈则承受着照看孩子成长的压力。而不管是经济负担还是精神压力,都不容小觑~

    想要养育好一名自闭症孩子,意味着夫妻双方需要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谅解,也需要各自平衡好家庭的分工和协作。

    无论是哪种分工方式,都需要夫妻双方足够理解和支持对方,能够看见彼此的辛苦和付出。

    只有双方互相扶持,才能带着孩子和小家庭走的更远。

    今天,请爸爸妈妈们,给对方互点一个赞,互说一声:辛苦了~

  • 作者 | 万子薇

    文章首发于 |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从毕业,找工作,到事业的起落,再到情感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很多压力和困难。我们有时会将自己比喻成弹簧,生活就是在受压和回弹中反复。

     

    许多人都在追求抗压能力。当我们正在抵抗困难时,我们会希望自己更坚韧。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我们会希望自己更难被打倒,或者更容易恢复过来。那么,这种抗压能力、恢复能力,是什么呢?

     

    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一种心理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适应压力环境和从不利事件中恢复至关重要,因为这种能力能帮助我们在创伤事件之后,为寻找更好的未来而建立资源。这些资源有的来自我们的内在潜能,有的来自我们对如何忍受苦难的学习。

     

     

    作为一种能力,心理弹性的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有些人具有良好的智力机能(如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那么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可能更容易想出解决方案,因此弹性更大。此外,有些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非常强大,在他遇到困难时,父母、爱人、朋友能给予他很多鼓励和支持,那么他们也更容易从困境中恢复过来。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许多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来提高我们的心理弹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下的压力,抵抗未来的焦虑。

     

    1. 追求有意义的目标。

     

    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人常常会寻找一种使命感,并投身于给自己带来意义和目标的事业中。

     

    短期内,追求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可能确实会带来压力和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例如,养育孩子,寻求个人成长,练习跑马拉松)。有目标感的人会感到更少的焦虑和压力(Hagerty, 2016)。正如尼采所说:“知生命之意者,可承生命之重。”(“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2. 挑战自己的假设。

     

    心理弹性需要创造力和灵活性。我们应该用新的经验和想法来审视传统的信仰。创造力需要一个人考虑很多方面,以避免被自己的惯性思维所禁锢。

     

    在与生活作出了一场重大斗争后,我们的许多基本假设都会受到严重挑战,这其实是可以导致积极的心理变化的(Terdeschi and Calhoun, 2004)。在某种意义上,变化代表了曾经的我们的死亡。例如,心理学家Lyubomirsky (2013)就指出,离婚后的有意义的生活不仅需要离开你的配偶,也需要离开过去的自己。

     

    3. 认知灵活性。

     

    适应力强的人在思考和应对压力的方式上往往比较灵活。认知灵活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接受现实,即使这种情况是可怕的或痛苦的。接受是忍受高压力环境的关键因素。逃避和否认是最常见的无效的应对策略,虽然它们可以暂时帮助人们,但最终会阻碍成长。

     

    4. 从痛苦中成长。

     

    适应力强的人通常会直面失败,并将其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尼采有句名言:“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Nassim Taleb在2012年出版的《反脆弱》(Antifragile)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对手就是我们的帮手。”因此,我们可以把任何情感痛苦的经历视为一个机会,它将增强我们应对未来任何痛苦的能力。然而,当我们用药物消除痛苦时,我们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5. 不顾恐惧,直接行动。

     

    勇气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帮助我们克服个人的局限,追求充实的生活(Seligman, 2011)。

     

    勇气并不是指没有恐惧的感觉,而是指在恐惧中行动。勇气是直面坏习惯的力量。例如,当一个成瘾者克服了他的成瘾行为,或者一个在童年遭受虐待的人,克服深刻的心理创伤,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有成就的成年人,这些都体现了勇气。那些在逆境中前进的人,他们内心的力量正在不断强大起来。

     

    6. 情绪调节。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即我们的情感生活,或者说我们的情绪,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和判断所塑造的(Solomon, 2007)。这也是现代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前提。我们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自己对当下情境的诠释方式,而将自己从愤怒和仇恨等破坏性情绪中解放出来。我们管理思想流动的能力和想象未来的能力有助于幸福。

     

    7. 自主感。

     

    自主(即“我”的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资源,它通常能使人恢复活力。能动性是指个体独立行动和塑造生活环境的能力。通过发挥自由意志,人扩大了他的选择和自由。当我们感到自由和自主时,我们通常会精神焕发。而相信事情在我们的控制之外,往往就是导致无助的根源。

     

    8. 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高的人会从他们的社交网络中汲取力量,同时,他们也会为其他人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能够减少焦虑和压力。毕竟,当你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亲密朋友时,面对逆境会感觉更容易。当你拥有强大的社会支持时,你就不需要动用过多的个人资源来应对逆境,这些关系会给你一种情感上的安全感,让你觉得无论发生什么,总有人支持你。

     

    以上八点,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弹性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多提醒自己这几点,以便为更好地抵御和应对压力,走出低迷期——

     

    · 学会调整认知,更灵活地看待压力;

    · 学会接受爱,给予爱,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学会在恐惧下,也能勇敢行动;

    · 坚定自己的目标与人生意义。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充实的生活,享受骨感现实的美!

     

    参考内容: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cience-choice/202005/the-8-key-elements-resilienceHagerty BB (2016), Life Reimagined. Riverhead books.

    Lyubomirsky, S. (2013). The myths of happiness: What should make you happy, but doesn’t, what shouldn’t make you happy, but does.New York: Penguin Press.

    Robertson, Donald (2019), How to Think Like a Roman Emperor: The Stoic Philosophy of Marcus Aurelius, St. Martin's Press.

    Seligman, Martin E. P.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ew York: Free Press.

    Solomon, Robert C. (2007). True to Our Feelings: What Our Emotions Are Really Telling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Southwick, S. M., & Charney, D. S. (2018). Resilience: The science of mastering life’s greatest challenges. 2nd ed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leb, NM (2012) Antifragile, New York: Random House.

    Tedeschi RG, Calhoun LG (2004), Posttraumatic growth: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 Inquiry, 15(1-18).

    马伟娜, 桑标, & 洪灵敏. (2008).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 91-98.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据估算,我国孤独症患病率约为0.7~1%,孤独症患病儿童应在300万以上。

     

    尽管孤独症会对儿童的发展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能够尽早干预,给予足够的耐心、鼓励和科学系统的引导,他们同样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融入社会,闪耀自己的光芒。

     

    了解孤独症,认识到孤独症人群同样渴望关注和爱,让我们一起走进「星星的孩子」的世界——

     

    内向≠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属于孤独谱系障碍中的一种,是一类具有神经发育障碍的疾病。

     

     

    孤独症患儿的基本特征是交互性社交交流和互动呈持续性损伤状态,出现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

     

    这些症状会从儿童早期出现,并限制或损害日常功能。

     

    孩子内向不代表就是孤独症

     

    尽管内向和孤独症都会出现宝宝不愿与人交流及建立人际关系的情况,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内向

     

    是一种性格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倾向于独处、不喜欢表达自己和与他人交流。

     

    内向的宝宝更多会出现不愿与人交流、害羞或紧张的行为。但他们通常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活动,并和熟悉的人建立关系。

     

    ● 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它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交、沟通和行为表现。

     

    相比之下,孤独症的宝宝可能会缺乏社交技能和意愿,往往不喜欢和他人交流,或表现出对人类社交和沟通缺乏兴趣。

     

     

    孤独症孩子的生存困境

     

    由于社交、沟通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存在障碍,孤独症孩子面对周围环境,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1. 社交困难:孤独症孩子往往很难与人交流和建立社交关系,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受到孤立和排斥。

     

    2. 沟通困难:孤独症孩子通常会表现出语言和交流障碍,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理解和表达情感、需求和想法方面遇到困难。

     

    3. 刻板重复性行为和兴趣:孤独症孩子会有一些狭小或固定兴趣爱好和反复刻板行为,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与他人互动和参与各种活动方面遇到困难。


    4. 社会排斥和歧视:孤独症孩子往往会面临来自社会的不理解、歧视和排斥,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和困难。

     

     识别孤独症宝宝,应尽早干预

     

    孤独症宝宝的早期识别,对于发掘儿童的发展潜力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未来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表明宝宝存在孤独症的早期表现:

     

    社交互动的非言语交流障碍

     

    一方面,不与人眼神接触。通常,新生儿会在与成人进行注视,建立视觉联系。但是,孤独症婴儿通常不会与人进行目光接触,也不会对成人的面部表情产生反应。

     

     

    另一方面,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定位或言语语调等方面的缺乏、减少或不合常规地使用。

     

    缺乏社交情感互动

     

    即与他人建立关系及分享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不足,在该障碍的幼儿中非常明显,他们可能表现出极少或没有社交互动,也没有情绪分享,伴有对他人行为模仿的减少或缺乏。

     

    日常生活中,孤独症宝宝往往不会像其他宝宝那样喜欢互动、与人交流,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不感兴趣。比如不会像其他宝宝一样对人类声音产生兴奋的反应。

     

    语言发育迟缓

     

    孤独症婴儿可能语言发展迟缓,或根本不发展语言能力。他们不会模仿或重复成人的语言或动作,或者可能只有有限的交流方式,比如通过指向物品来表达他们的需求。

     

    物品使用方式刻板,兴趣范围狭窄

     

     

    孤独症婴儿往往会专注于物品的某些方面,例如将玩具反复摆弄,或倾斜头部观察物品。他们可能会对物品产生不寻常的兴趣,如盯着转动的车轮不停地看。

     

    重要提示

     

    孤独症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面临着较一般家庭更大的挑战和心理负担。因此,如果您认为您的宝宝表现出孤独症的迹象,请及早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及早的诊断和干预可以帮助宝宝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并提高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如何帮助孤独宝宝走出小世界?

     

    康复训练和教育

     

    早期的康复训练和教育,是目前国内外所公认的最有效能改善孤独症宝宝核心症状、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和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等。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孤独症患者的症状,如强迫症、焦虑、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等。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多为一些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支持治疗。

     

     

    对一些影响正常社交、自身安全和正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如刻板行为、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残行为等予以矫正,来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水平。

     

    其它补充治疗

     

    1. 语言和职业治疗: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提高语言沟通、人际互动、自理能力和职业技能等。

    2. 营养和补充治疗: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缓解身体症状,如过敏、胃肠问题和免疫系统异常等。

     

    总之,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干预,对于帮助孤独症宝宝走出小世界和恢复社会功能极为重要。

     

    他们需要全面的干预和专业的支持,家长、医生、老师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孤独症宝宝提供支持和帮助,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也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生活。

  •  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心脏病病人,大家感觉并不陌生,但是细想起来又让人感觉比较模糊,从今天开始我就带领大家开启了解心脏病之旅。

     第一站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心脏的解剖。

    (一)心脏位置

    心脏位于膈肌的上方,两肺之间的胸腔内,纵隔的前下部。外面由心包包裹。前面对应着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面于第5~8胸椎相对应。心脏的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心尖部位一般位于第五肋间与左锁骨中线交点内0.5~1.0cm处。(当然还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右位心)

    (二)心脏结构

    心脏是一个中空器官,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腔。全身的静脉血由上、下腔静脉口入右心房,而心脏本身的静脉血由冠状窦口入右心房。右心房的静脉血经三尖瓣口流入右心室,再由右心室前上方肺动脉瓣流入肺动脉,由肺进行气体交换后形成动脉血,再经左、右各两个肺静脉口流入左心房,经二尖瓣流入左心室,最后由左心室上方主动脉瓣口射入主动脉。

    (三)心脏传导系统

    某些心肌细胞可以自发地发生动作电位,具有自律性和兴奋性。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自律性最高,位于右心房壁内,窦房结内的兴奋传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同时兴奋可经结间束下传至房间隔下部的房室结,由房室结发出房室束进入心室。房室束进入室间隔分成左、右束支,分别沿心室内膜下行,最后以细小分支即浦肯野纤维分布于心室肌,引起心室收缩。

    正常情况下,心脏以一定范围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这种搏动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以一定的顺序和速率传导至心房和心室,协调心脏各部位同步收缩、形成一次心搏,周而复始,为正常节律。 而当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时就出现了平时我们所说的心律失常。

    (四)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血管,分为左、右冠状动脉。

            1. 左冠状动脉

            (1)左主干: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状窦,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亦发出第三支血管,即中间支。

            (2)左前降支:沿前室间沟下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其主要分支包括间隔支动脉和对角支。

            (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其主要分支为钝缘支。

            2. 右冠状动脉

            大部分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状窦。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延续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圆锥支、窦房结动脉、锐缘支,远端分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

     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时就发生了平时我们经常听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能够对心脏解剖有所了解,在后续的旅程中能更轻松的学习了解心脏病相关知识。

  • 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孤独症,但在怀孕期间,母亲应注意保护自己和孩子,健康生活,戒烟、戒酒。

     

     

    一、孤独症可以治愈么?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这个疾病它的自然病程,十分严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够明显的改善其预后,那儿童孤独症经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发现。就是相当部分的儿童孤独症的患者,经过系统的科学的,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大致30%左右的孩子,可以进入普通的幼儿园或小学学习,年龄最大的一些案例已经考上大学,国际上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儿童孤独症,经过科学康复以后可以正常的学习,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工作。所以部分孤独症患者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其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交技巧可以接近正常水平,但无法彻底治愈。该病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复诊,复诊时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比如体格检查、心理评估量表、影像学检查。

     

    二、孤独症会遗传么?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就目前而言,临床上还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孤独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就是没有发现明确的遗传规律,比如传男不传女等,也没有发现有哪个基因是和孤独症相关的。但是孤独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也就是有一个孤独症孩子以后,在他的三代以内有血缘关系的可以再找出另外一个类似的孤独症

     

    三、孤独症患儿的日常调理

     

     

    1、饮食注意:孤独症患者在饮食方面无特殊要求,但应注意要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力,适当补充维生素D3。

     

    2、日常护理: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应着眼于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社交能力,促进语言发育,改善其行为问题上。鼓励患儿自己完成日常活动,促进其自理能力。家长鼓励患儿进行社交等技能训练。陪同协助患儿参加集体活动。主要是需要注意患儿是否具有攻击性,是否有自伤风险,并检测患儿的日常生活状态及情绪变化。缓解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给予患儿足够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让患儿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家属要特别注意患儿的自伤及攻击风险,以保证患儿的安全。

  • 匿名患者的心声:互联网医疗之路

    那是2022年的一个初秋,我带着刚满两岁的孩子,踏入了儿童医院的门槛。孩子从出生起一直很健康,但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变得异常安静,不愿意与人交流。在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随后,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路。起初,我们只能在周末带孩子去看医生,但每次的挂号和排队都让我们疲惫不堪。直到有一天,我了解到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存在,这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们找到了一位来自青少年儿童心理科的专家。这位专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非常耐心。他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情,并给出了专业的治疗建议。我们无需再长途跋涉,只需在家就能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治疗过程中,孩子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包括顺尔宁、瑞安吉等。这些药物虽然对孩子有所帮助,但也让我们担忧药物的副作用。通过互联网医院,我们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调整用药,让我们对孩子的治疗更加放心。

    除了药物治疗,医生还建议孩子进行行为训练。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医生又推荐了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下,我们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得到了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我相信,在互联网医疗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我是一位六岁孩子的家长,最近我开始担心我的孩子可能存在一些健康问题。我的孩子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语言沟通方面也有一些困难,经常说出没有逻辑的句子。此外,他的手指活动不太灵活。这些症状让我非常焦虑和担忧,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时,我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在线咨询医生,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于是,我注册了账号,并选择了一个儿科专家进行在线问诊。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详细描述了我孩子的症状。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对话,我了解到我的孩子可能存在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的风险。医生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评估和检查,以便确定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虽然我对孩子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但我也非常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提供的服务。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随时随地与专业的医生进行交流,获取最及时和有效的医疗建议。这让我感到安心和放心,知道我正在为孩子的健康做出正确的选择。

    孤独症和智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常见症状 孤独症的常见症状包括社交互动困难、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等。智力障碍的症状则可能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手指活动不灵活可能是神经系统或肌肉系统问题的表现。 推荐科室 儿科、神经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都可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调理要点 1. 尽早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例如言语治疗、行为疗法等。 3. 家长和其他照顾者需要提供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4. 饮食和生活习惯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营养和作息规律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5. 如果需要,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辅助治疗,例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但是,药物治疗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或误用。

  • 今天,我们聚焦于一个特殊群体——自闭症儿童,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在我国,每100个孩子中就约有1个患有自闭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交障碍、沟通困难、行为刻板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目前,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环境等因素都可能与其发生有关。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干预成为改善自闭症儿童生活质量的关键。研究表明,18-24个月是进行干预的黄金时期,早期干预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自闭症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闭症症状:

    • 语言发育迟缓,不会说话或说话很少
    • 社交互动能力差,不喜欢与人交往
    • 行为刻板,喜欢重复某些动作或行为
    • 对某些声音、气味、光线等过敏
    • 对周围环境缺乏关注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请及时带孩子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此外,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症状:

    • 进行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提高社交能力
    • 进行行为矫正,改善刻板行为
    • 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改善感觉过敏问题
    • 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让我们一起关爱自闭症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 阿斯伯格综合征(A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表现出与孤独症相似的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局限和刻板行为。与孤独症相比,阿斯伯格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

    阿斯伯格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缺乏对他人的情感理解、社交交往能力差、语言表达呆板、非语言交流能力弱、对特定领域有强烈的兴趣和机械的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差、发音异常等。

    由于阿斯伯格患者通常智商正常,因此他们的预后相对较好。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发育迟滞。阿斯伯格患者通常在学龄期被发现,但病情可能早在婴儿期就已存在。

    目前,针对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教育和康复训练。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社交能力、改善行为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阿斯伯格患者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家长和教师应了解阿斯伯格患者的特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他们的潜能。

    总之,阿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需要我们关注和理解的疾病。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发病。三岁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狭窄。在社会交往方面,患儿可能表现出对目光的回避、表情贫乏、缺乏微笑,对父母和亲人特别关注,但对陌生人缺乏表情和亲密关系。沟通障碍则可能表现为对父母和亲人的互动困难,对指令反抗,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下。兴趣狭窄的患儿可能对常规玩具不感兴趣,却对非玩具物品如木头、刀、绳子等表现出强烈兴趣。除了这些常见症状,孤独症儿童还可能伴随智力障碍。如确诊为孤独症,家长应立即带患儿就医,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孤独症儿童在早期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如回避目光接触、表情贫乏、缺乏社交互动等。沟通障碍可能表现为对指令的反抗、语言理解困难、表达能力低下。兴趣狭窄则体现在对特定物品的过度兴趣和对周围世界的漠不关心。这些症状可能伴随智力障碍,对儿童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 孤独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幻想出朋友的情况,这是由于孤独症这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所引起的。孤独症可能由遗传、脑结构或功能异常等因素造成,主要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狭窄。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利培酮片、阿立哌唑片等药物,并配合心理治疗。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给予关爱与鼓励,同时注意患者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并鼓励适当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身心健康。

  • 孤独症筛查量表28分,提示儿童可能患有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困难、沟通问题、兴趣局限和刻板行为。若儿童筛查结果为孤独症,可通过孤独症筛查测试量表、孤独症诊断测试量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等工具进行评估。确诊后,应及时就医,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教育干预。此外,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阿立哌唑片、利培酮片等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保持积极心态,参与集体活动对病情恢复有益。

  • 我曾经是一个焦虑的母亲,我的儿子被诊断出患有高功能孤独症。起初,他的症状并不明显,直到他上了小学,才开始显露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同学不合群,易怒,字体越来越差,运动也落后。这些问题让我感到无助和担忧。

    在寻找治疗方法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问诊,我得以与一位专业的医生进行深入交流。医生详细了解了我儿子的情况,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个过程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

    通过医生的指导,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医生还建议我们进行一些行为干预和教育训练。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儿子改善了学习和社交能力,也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我想分享我的经历,希望能够帮助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家长。高功能孤独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孩子们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高功能孤独症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高功能孤独症的常见症状包括社交交往困难、语言和非语言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推荐科室 儿童精神科或儿童心理科 调理要点 1.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症状。 2. 行为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帮助孩子改善社交交往和沟通能力。 3. 教育训练:提供特殊的教育训练,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和学习要求。 4. 家庭支持: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问题和焦虑感。

  • 那是一个晴朗的1月31日,我带着孩子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孩子自从被诊断出孤独症和多动症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的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让我们既担心又无助。

    医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她耐心地询问了我的孩子的病情,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具了两种药物——维思通和择思达。在医生的指导下,我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

    两周的时间过去了,孩子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这让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然而,近二十天,孩子突然变得异常兴奋,不受控制地玩脚,边玩边傻笑。这让我担忧不已,于是我又联系了医生***。

    医生***得知情况后,立刻给出了专业的建议。她告诉我,孩子可能需要调整用药剂量,并建议我继续按照医嘱给孩子用药。同时,她还提醒我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

    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给孩子调整了用药剂量,并加强了对孩子的看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症状得到了控制,我们的生活也逐渐回归了正轨。

    感谢医生***的专业和耐心,是她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帮助孩子战胜病魔,过上正常的生活。

  • 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等。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明显障碍。他们往往无法理解和回应父母的呼唤,眼神交流不足,无法通过眼神与父母建立联系。其次,孤独症儿童对父母的肢体语言和手势缺乏识别能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此外,他们存在语言困难,无法喃喃自语、说话,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社交方面,孤独症儿童对母亲缺乏依赖感,即使在喂奶时也会与母亲保持距离,反感亲人的抚摸。他们常会重复一些没有意义的动作,如原地打转等。此外,孤独症儿童存在社会交往障碍,不会主动与人交流,只会通过发脾气、哭闹、尖叫等方式表达不满。

    针对孤独症的治疗,目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家庭教育等。药物治疗可以缓解部分症状,但并不能根治。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语言治疗、行为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等,旨在提高患者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需要了解孤独症的相关知识,学会与孩子沟通,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为了预防孤独症的发生,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孕期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二是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三是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交环境,鼓励他们与人交流。

    总之,孤独症是一种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疾病。家长、学校和医疗机构应共同努力,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