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脑梗塞与糖尿病有关吗

脑梗塞与糖尿病有关吗
发表人:许多

    糖尿病是脑梗塞的常见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其并发症,动脉硬化导致的大血管以及小血管病变,均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如果伴随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危险因素,脑梗塞的发病率将进一步升高。

    为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降糖药物、合理使用胰岛素。

    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体育锻炼,保证三餐食物的合理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脑梗塞疾病介绍: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部有两个以上的脑梗塞灶。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梗塞的部位不同、面积不同,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多发性脑梗塞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说话语言功能障碍、精神活动障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褥疮、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一般预后较差。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无糖食品吗?对血糖影响大吗?今天来看看老糖友分享的经验。

     


    1、老糖人华华


    说起无糖食品种类很多,有饼干类,主食类,糕点类,饮料类,冲调类,糖果蜜饯类,代糖类,奶粉类,坚果类等等。


    根据国家标准无糖食品并不是一点糖分都没有,而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不高于5克属于低糖食品。


    因此,目前市场上多数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低糖”,远未达到“无糖”。我所选择的无糖食品主食类是全谷物扁粮,饼干类如纤缘饼干,粗纤代餐饼干,太空轻食低Gl代餐饼干,饮料类纯牛奶,冲调类纯燕麦片、纤缘粉,代糖类木糖醇牛轧糖,奶粉类阿尔发牌富铬奶粉,原味坚果云南丑核桃等等。


    不过这所有无糖食品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就是葡萄糖),所以不能多吃,想吃一定要计算好热量,减少主食的量,在两餐之间加餐吃,控制好一天的总热量,这样既能吃到美味的零食,解了馋,又不增加胰腺负担,血糖平稳。


    注意在选择无糖食品时一定要看配料表,它使用了什么糖,则会一目了然。糖友最好做到心中有数。


    2、老糖人朱珠


    无糖食品是糖人们一直追爱的食品,记得十多年前,我给老妈买无糖食品是在专卖店里买,现在超市及网上也可买到了。


    无糖食品种类很多,据我所知有无糖主食类,比如无糖糕点、月饼、汤圆等,还有无糖饮料类,比如无糖酸奶等,还有无糖的糖果类,比如无糖口香糖、糖果等,还有奶制品类,比如无糖奶粉、巧克力,还有就是日常我们做饭使用的调料类,比如无糖酱油、醋。


    虽然无糖食品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喜欢淘的食物,认为可以放心吃、随意吃。其实不然,“无糖”并非真正的无糖,包装上的无糖主要指不添加蔗糖,蔗糖指白砂糖、冰糖、红糖等,而影响血糖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所以,大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多看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否为零就行,总之,不管是啥无糖食品,糖人在饮食上还是牢记管住嘴别贪吃。

     


    3、老糖人安安


    真正的无糖食物是不存在的,无糖食品只是用甜味剂取代了蔗糖,比如我买过的饼干,包装盒上注明“不添加蔗糖”,但是饼干本身是用面粉做的,面粉含碳水化合物,吃了同样会升高血糖;又如无糖奶粉只是未混有蔗糖,而奶粉中原有的乳糖并没有减少,乳糖经消化后仍可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当然,无糖食品也不是一点都不能吃,我一般都是在两餐之间、血糖不高时加餐适量食用。想要控制好血糖,还是要驾驭好五驾马车,特别是严格控制饮食,管住嘴迈开腿,即使没有无糖食物,也可以健康控糖。

  • 我们都知道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导致肌萎缩,可是肌萎缩还和糖尿病中的一种——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这就鲜为人知了。肌萎缩可能增加我们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反过来,2型糖尿病也会加重肌萎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尿病。

     

    血糖含量过高,是糖尿病的典型特征。我们常常以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作为衡量指标,如果超过7.0mmol/L,就诊断为糖尿病[1]。糖尿病虽然叫做糖尿病,患者却不一定伴有尿糖。正常人的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因为肾脏能将“漏出”到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血糖过高,超过了肾脏的重吸收能力,才会形成尿糖,这一阈值在8.9~10mmol/L之间[2]。可见,病情比较轻微的糖尿病患者并不会出现尿糖。

     

    一.    2型糖尿病

     

    根据不同的特征,糖尿病分为很多型,2型糖尿病正是其中的一种。胰岛素是人体中用来调节血糖浓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它能做用于组织细胞上的受体,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从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这一受体如果遭到破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就会导致2型糖尿病。

     

     

    此型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绝对含量并不低,所以我们以前把2型糖尿病叫做“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2型糖尿病最终也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的不足,而表现为“胰岛素依赖”。

     

    二.    肌萎缩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

     

    1.  肌萎缩“招徕”糖尿病

     

    骨骼肌作为人体内的高耗能器官,一旦出现萎缩,就会导致能量的消耗不足,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组织填充在萎缩的骨骼肌周围,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是2型糖尿病的一大危险因素,填满脂质的细胞处于“饱腹”状态,而不听胰岛素的“指挥”,拒绝摄入葡萄糖,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最终就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2.  糖尿病“加重”肌萎缩

     

    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肌原纤维,它们平行排列于肌细胞中,能像“弹簧”一样收缩和舒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造成了细胞内糖脂代谢的紊乱,进而激活了肌原纤维的分解途径,而抑制了肌原纤维的合成途径,最终就会导致骨骼肌的收缩无力和萎缩[3]

     

    肌萎缩和2型糖尿病可以相互“转化”,组成了一个会严重威胁我们身体健康的“恶性循环”,我们要提高警惕!阻止这一“恶性循环”的核心是要平衡好肌肉和脂肪的关系:

     

    1、 适量补充蛋白质,以“强肌健体”;

     

    2、 要注意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3、 最后也要加强锻炼,促进脂肪向肌肉蛋白的“转化”!

     

    当我们对疾病和健康了解的越多,就会更加注重生活方式,从而更好的呵护我们的身体。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4):292-344.
    [2]刘新民 主编.内科学·第二卷.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3]王继,周越.2型糖尿病与肌萎缩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36(07):645-650.
  • 多少对糖尿病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糖尿病在临床上根据其严重程度是被分为1型和2型两种,而且越往后其症状越严重。专家介绍,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只能采取药物控制病情的方法。那么,糖尿病最严重之时,是什么情况呢?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由于基因遗传缺陷导致,少数患者由病毒感染所导致。而2型糖尿病大部分由于成年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仅少数患者是由于遗传导致。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类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不能正常产生而导致的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并非完全丧失,因此可以通过药物注射或口服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部分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素功能可以正常产生,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较为复杂,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饮食、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以后,大部分患者发病期在30-55岁之间。


    糖尿病一般会伴随很多慢性并发症联合疾病,患者通常罹患糖尿病后身体会出现许多因糖尿病引起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疾、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是由糖尿病变转变而来,这些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其中糖尿病肾病是并发症中危害最大也是发病率最高的。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患者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的一种,由于体内内分泌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早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肾脏代谢困难形成肾小球肾炎,且由于患者自身代谢紊乱,肾病治疗存在一定困难,最终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形成肾衰竭,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发现自身罹患合并症时应及早就医。


    通过上文关于糖尿病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糖尿病若较为严重,是会引发肾衰竭的,因此,对于此病我们应积极重视。另外,专家提醒,患上糖尿病除了按时服药外,还应在饮食上注意糖分的摄取,且要每餐所吃的食物量要少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糖尿病相关的代谢紊乱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继发性的生理病理改变,其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利影响(包括神经行为与神经递质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造成睡眠障碍。


    随着并发症的出现和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障碍会明显加重。患者可因各种慢性并发症如四肢末稍间断性疼痛、皮肤麻木、瘙痒、对温度的感觉异常、夜尿增多等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急性并发症如夜间低血糖、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不但会影响患者睡眠质量,还可能会危及患者性命。这些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之外,也会加重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还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长期坚持药物治疗、严格饮食控制和规律锻炼,需巨额的经济支出,使病人普遍心理负担较重。随着病程的发展,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病人睡眠障碍呈上升趋势,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并发症数目增加,病人入睡更加困难,促使睡眠障碍加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糖尿病


    OSAS和糖尿病常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使各自的临床进程复杂化。OSAS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40%,而糖尿病患者中OSAS的患病率可达23%以上。国际糖尿病联盟近期发表临床建议:OSAS患者应当定期检查代谢紊乱和心血管风险指标,如腰围、血压、游离脂肪酸、血糖等。在评估T2DM和代谢综合征时,也应当考虑OSAS发生的可能性。

     


    OSAS患者因长期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刺激化学感受器,改变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使得血儿茶酚胺、皮质醇、泌乳素、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浓度升高;肝脏对血中抗胰岛素物质的灭活下降,增加无氧代谢,影响胰岛B细胞ATP的产生,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及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脂联素水平的下降,氧自由基的增多,亦加重胰岛素抵抗。上述改变增加糖异生,减少靶器官对葡萄糖摄取,促发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代谢异常。


    道家养生提倡清心寡欲,想来也不无道理。因为清心,故而平静,情绪没有过多的波动,以得静养。因为寡欲,所以没有不知疲惫地追逐,没有放纵自己,以得休养。或许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有一种静养的心态,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所调控,心境平和。保持一个号的心态和好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治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有一个慢性进展的过程。在糖尿病的早期,不易被发现,大多数病人在常规体检中测量血糖发现升高。还有一分部病人发生了糖尿病的并发症后,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但此时患者已处于糖尿病的晚期,预后不好。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称为“三多一少”,这种典型的症状多在1型糖尿病病人中看到;但对于2型糖尿病这些症状并不典型,大部分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

     

     

    糖尿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是很好的,当病情进展到晚期并发症的时候,此时病情比较严重,高血糖状态已经损伤了身体的各个脏器,预后差。

     

    糖尿病早期可以出现的症状:

     

    1、低血糖反应,由于糖尿病早期会出现胰岛素分泌的高峰后移,和餐后的血糖升高不同步,而是落在了高血糖的后面,过多的胰岛素会使血糖下降较快,而发生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午餐和晚餐前,会表现为心慌、出冷汗、乏力、饥饿感,进食后症状可缓解。

     

    2、尿道或阴道感染,尤其发生在女性,由于女性泌尿生殖系统解剖学特征,本身就较容易感染,再加上高血糖状态会容易滋生细菌的繁殖,人体在高血糖状态下免疫力低下,所以较容易发生感染。

     

    3、女性上半身的肥胖,研究表明,高血糖会导致脂肪较容易积聚在上半身,导致上半身的肥胖。

     

    4、性功能障碍,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性功能的异常。

     

     

    糖尿病晚期并发症较多:

     

    1、糖尿病心血管病变,这是较常出现的并发症,并且死亡率较高,患者会有头晕、头痛、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冠心病、脑梗死。

     

    2、糖尿病肾病,肾病的早期会有泡沫尿的现象,严重进展会出现肾功能衰竭。

     

    3、糖尿病眼病,会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变小等症状。

     

    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有感觉迟钝、手脚麻木,有踩棉花感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当糖尿病发展到糖尿病并发症的时候,已经失去了黄金治疗时间,预后差。糖尿病应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说起糖尿病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觉得陌生吧,因为它的知名度太高了,而且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或多或少有糖尿病患者。根据最新的统计,我国目前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有1亿多人,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目前无法被治愈,而且还有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糖尿病给病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糖尿病的生活干预中目前比较推崇的就是五架马车,即控制饮食、坚持运动、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监测血糖,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控制饮食。可能很多人疑惑,我到底能否吃红薯和柚子呢?

     


    1.糖尿病患者能否吃红薯?


    首先可以很明确地说,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红薯的,因为红薯的含糖量和热量仅仅相当于米饭和面食的1/3,而且吃过红薯的人都应该知道红薯中含有很多的丝子,那些就是营养学上说的膳食纤维,它对于人体是很有用的,因为它可以延缓肠道对于糖类的吸收,有助于血糖保持稳定。另外红薯中含有很多的氨基酸和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


    但是需要注意,虽然红薯的糖分不算高,但是它里面的淀粉大约占据总红薯的1/4,因此红薯还是不适合多吃。在吃红薯的时候需要把它算在主食里面,比如平时吃150g的主食,这时候吃红薯的话,要换算成主食的量去掉。


    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升糖指数,它主要就是指吃进去某种食物以后单位时间内血糖升高的速度,升糖指数越大,血糖升高的越高,越容易造成血糖的波动。而红薯的升糖指数是77,医学上认为升糖指数>70就是高升糖指数的食物,所以红薯也是高升糖食物,日常生活中应该控制摄入的量。

     


    2.糖尿病患者能否吃柚子?


    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适当吃一些柚子的,因为有一些国外的报道说柚子有一定的降糖作用,而且它能够增强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还有利于糖尿病患者保持合适的体重,这个主要是因为柚子含有的能量低,容易增加饱腹感。另外柚子含有很多的膳食纤维,也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柚子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抗氧化物质,因此它可以清除人体内的氧自由基,从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它里面含有的膳食纤维也能够延缓或者一直人体对于脂肪的吸收,使血脂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除此之外,柚子的升糖指数也很低,医学上认为升糖指数<50就是低升糖指数食物,而柚子的升糖指数仅仅是25,所以可以放心地吃柚子。但是需要注意,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总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否则也会引起血糖波动。


    最后小结:红薯的升糖指数高,需要控制摄入量,否则容易引起血糖升高,而柚子属于低升糖指数食物,可以适当多吃点,但是注意不要超出每天的总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我们常说的三高中的一高,就是高血糖。即便糖尿病发病率非常高,但关于对糖尿病的认识,还有很多人存在很多的误区,咱们一起来走进糖尿病看一看糖尿病相关的一些知识。

     

     

    一、糖尿病可怕吗?

     

    糖尿病非常的常见,也没有见哪个糖尿病立马就因此而丧失性命,这也就意味着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糖尿病患者不遗传、糖尿病患者不传染、糖尿病患者能治疗,而且糖尿病能够预防。

     

    对于一个被遗传不传染而且可防可治的疾病,你们觉得糖尿病可怕吗?

     

    二、为什么谈糖尿病色变?

     

    既然糖尿病没有那么可怕,那么为什么大家谈糖尿病就为之色变呢?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一旦罹患很难根治,而且糖尿病患者需要在管住嘴的基础上进行治疗,而管住嘴正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痛处。

     

    而且糖尿病患者不可怕,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相当可怕。糖尿病患者可以并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眼病等,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谈糖尿病为之色变的重要原因。

     

    三、怎样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才可怕,那也就意味着糖尿病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可怕之处的,毕竟它的并发症会让我们为之色变。

     

    那么怎样预防糖尿病呢?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的干预,避免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进行适量的运动,避免肥胖减少,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的进餐规律。

     

    这些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基础方法,其实说白了很多慢性病都是生活方式病,只要我们生活方式正确规律,而且没有不良嗜好,那么糖尿病是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的。

     


    看懂了吗?糖尿病不可怕,但糖尿病的并发症还是会让人觉得有点可怕,如果你不想罹患糖尿病,那么就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避免不良习惯,减少肥胖,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有效的减少和预防糖尿病。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国庆节去探望一位多年未见的老邻居,老人家85岁,除了有20年病史的糖尿病之外,身体没有别的大碍,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生活巨细都独立完成,极少依赖儿女,我们这些小辈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老人的乐观豁达和顽强的自律精神。

    就在我们纷纷对老人表现赞叹敬佩之余,老人却一个劲摇头摆手:快别表扬我了!现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年轻时管不住自己,太贪糖了!记得单位每年发5斤劳保糖,十天半个月就让我拌稀饭、喝糖水给吃光了,夏天几乎每天都得1-2根冰棍,参加个婚礼拿回的喜糖也没几天功夫就吃个净光,这不一口气给自己吃出个糖尿病!

    吃糖多真能吃出糖尿病?这个说法其实不止是第一次从这位老人口中听说,身边不少得了糖尿病的朋友也有相同的认识。

    可真相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糖尿病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导致的。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就是胰岛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胰岛素出了问题。胰岛素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分泌不足,一种是作用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被称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多数情况。由于这些抗体的存在,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不能有效地分泌胰岛素,1型与遗传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而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周围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即使分泌,也无法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是正常人,胰岛素功能没有问题,它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正常时,进餐后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而在空腹时分泌胰岛素会明显减少,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反,如果用胰岛功能出现障碍如果缺少胰岛素这把金钥匙或者金钥匙坏了,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敲开组织细胞的大门,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机体既无法利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血液中的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

    所以说,患糖尿病,首先是您的胰岛功能出现了问题,没有办法象正常人一样把吃进去的糖分解利用掉,使糖长期地堆积在血液中而导致的,而并不是因为你猛个劲地吃糖给吃出来的。所以,我的这位邻居大爷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先出现胰岛素功能的障碍,而他并不知道,还毫不节制地吃糖,当然是雪上加霜喽。

    过量吃糖与糖尿病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糖也绝对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糖也是产能大户,每克糖能产生4千卡的能量,吃了糖如果不减少其他食物,就必然发胖,造成体脂肪过多,特别是内脏脂肪过多,就会带来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压、血脂上升等的综合效果,胰岛素功能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恐怕要加入糖尿病大军了。

    而且单纯的游离糖,它除了能量什么都没有,想要代谢分解掉这点糖,还需要很多维生素帮忙,糖多了必然会造成营养素供需的矛盾,多糖实在是对身体无益。如果你一直大量地吃糖,包括白糖、砂糖、红糖、糖块、雪糕、冰淇淋等,先是不知不觉地会发胖,下一步,很有可能离糖尿病就不远了。

    虽然多吃糖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反过来的因果关系却是千真万确的成立,那就是得了糖尿病,就一定要少吃、少吃、少吃糖了!那种甜甜香香的糖块、饮料、雪糕等加工类甜品,绝对是糖尿病人的禁区,除了能量,不能给人体提供任何营养素,而那些没什么甜味、但升糖速度很快的精制米面,比如白米饭、白馒头、白米粥、白面条,还包括粘性较大的糯米饭、黄米饭、粘豆包等,糖尿病要尽量少吃。

    另外提醒大家,民间普遍认可的大枣、蜂蜜,升糖指数都非常高,大枣甚至超过了葡萄糖,对需要从大枣中补充维生素C的朋友来说非常适合,但糖尿病人就要敬而远之了。

  • 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据BMJ发表的2018年中国大陆的糖尿病患病率数据,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298亿[1],并且患病率还在不断提升,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也在困扰着很多患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尽管糖尿病是基因与环境有着共同影响的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仍强调健康的饮食可能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主要策略。

    作为三大能量来源之一的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患者最常需要控制的饮食,但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在不同地区的结果是矛盾的。为探明我国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Chun Zhou等人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2],对1997年到2015年有至少2次跟踪数据的患者进行分析,排除一些极端情况的患者(如孕妇、年龄<18岁、初始调研时即患有糖尿病、没有碳水化合物摄入数据等情况),旨在研究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蛋白质和脂肪的饮食方式是否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作者参考美国分类[3]将食物分为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全谷物、水果、豆类)、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精加工谷物、土豆等淀粉类蔬菜、糖类、果汁)、植物蛋白(谷物、坚果、豆类)和动物蛋白(海鲜、肉类、鸡蛋、奶制品)、植物脂肪和动物脂肪,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分数(LCD)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评估,分数越高代表患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越多,脂肪和蛋白质占比越少。同时文中对新发糖尿病的定义是:患者自己报告的观测期间医院新诊断的糖尿病,或随机血糖超过7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在长达9年的随访中,这项研究最终纳入16260个人,其中有1100个人出现新发糖尿病。将新发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新发糖尿病发病率与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现“u型”分布,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在49-56%时新发糖尿病发病率最低。

    图1 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与新发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同时作者还发现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新发病率呈现“L型”关系,即摄入过少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未精加工的谷类食物、豆类可能导致糖尿病新发病率的升高,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糖尿病新发病率呈现“J型”关系,即摄入越多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土豆、精加工的谷物等可能导致糖尿病新发病率越高。

    图2 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摄入(B图)和低质量碳水化合物摄入(C图)与糖尿病新发病率的关系

    原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相关,与其在患上糖尿病之后控制饮食,对可能的并发症忧心忡忡,不如从日常生活做起,改变饮食结构,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除此之外,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控烟,限酒,也是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有益方式。防治慢性病,改善生活质量,不是一定要依靠药物,从生活方式开始,迈出走向健康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 Li Y, Teng D, Shi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J,2020,369:m997.

    [2] Zhou C, Zhang Z, Liu M,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new-onset diabe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China[J]. Metabolism,2021,123:154865.

    [3] Shan Z, Rehm CD, Rogers G, et al. Trends in Dietary Carbohydrate, Protein, and Fat Intake and Diet Quality Among US Adults, 1999-2016[J].JAMA,2019;322(12):1178–1187.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内容不得侵犯第三方的合法知识产权,若产生相关纠纷,作者需自行承担。

    作者介绍:王伟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硕士,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用药参考。

  • 糖友失禁三部曲:频尿、急尿、尿失禁。为什么糖友们容易漏尿或尿失禁?四成以上糖尿病患者超过65岁,高龄群体尿失禁的比例本来就很高,从性别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前列腺肥大,膀胱尿路出口堵塞,影响排尿的女性伴随着生产、肥胖、月经停止等妇科问题,也会引起压力性尿失禁关于糖尿病引起的尿失禁,分为急性和慢性。

     

    进一步说明急性高血糖值在3人以上1人以下,其中1人尿多,血糖值高,尿频增加,有些人进厕所尿不出来,慢性高血糖引起膀胱神经系统的病变,膀胱异常收缩失禁不能依靠自觉!

     

     

    尿失禁也被称为社交癌症,大多女性约30%有尿失禁现象,尿漏不仅容易引起会阴部的红肿和溃疡、泌尿道感染等,严重的还会引起自主能力的丧失和社交障碍。

     

    例如,尿失禁的糖友和孙子一起玩的结果,孙子一靠近就闻到异味,长期引起关系的疏远和自卑感。这里建议糖友和照顾者的家人,从3个方向可以知道是否有尿失禁:

     

    1. 排尿次数增加。通常小便增加的次数是渐进的,很多人可能会疏忽,周围的家人和照顾者也可以帮助观察。

     

    2. 清洗裤子时发现尿味变重。

     

    3. 夜尿次数增加。通常早上起床小便,夜尿次数增加,妨碍睡眠时需要注意。通过体贴和同情心,积极面对尿失禁的糖友中也有因尿失禁而关闭自己的人,发生了很多高龄糖友忧郁的情况,因为我们没有体贴这位温暖的建议在护理时体贴和同情心,和长辈积极面对。

     

    他也特别注意高龄糖友:

     

    1. 确实检查。如果有尿失禁症状,男性应进行腺摄影检查,女性应进行泌尿科、妇科检查。

     

    2. 实行糖控制,避免长期高血糖对膀胱功能的伤害。

     

    3. 减少夜尿问题。白天尽量多喝水,小便,到了晚上不要接触茶和咖啡等利尿饮料,睡觉前尽量排尿,膀胱受损,一次不干净的话,可以多次解决,减少夜尿问题。

     

    4. 适度使用失禁防护产品进行辅助。晚上起床上厕所不仅不方便,还容易发生跌倒等危险,可以考虑使用成人纸尿布的辅助,减少长辈上厕所,提高整体睡眠质量,维持身心健康。

     

    试穿尿布的第一手体验:真干爽!也许我们无法阻止尿液泄漏,但我们可以改善生活。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男女专用的防漏尿垫,可以让糖友勇敢地出门,也不怕停止尿液乘坐观光巴士。

     

     

    为了体验尿布的感觉,我们邀请医务人员试穿尿布,没有不舒服,还很清爽。面对高龄社会,大多数人都会到达这一天,无论是治疗、糖控制还是护理,家庭都需要更加体贴和关注,使生活更加健康舒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两种疾病。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血流量突然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脑梗塞则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这两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那么如何预防它们呢?

    首先,从生活方式入手。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患者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均衡。其次,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脏和血管的刺激。此外,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干预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存在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进行降糖、降压、降脂等系统治疗。阿司匹林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心肌梗塞患者要注意情绪管理,避免情绪激动。饮食上要避免浓茶、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脑梗塞患者则要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高盐、高糖、高脂饮食,适当进行运动,以促进梗塞后遗症的恢复。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除了以上措施,还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基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健康问题的困扰。其中,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那么,关于老人脑梗塞,你了解多少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老人脑梗塞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老人脑梗塞。老人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不良生活习惯。

    老人脑梗塞的主要症状包括:

    1. 头晕:这是脑梗塞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出现突发性的头晕、眩晕,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全身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甚至无法正常行走。

    3. 语言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语言不清、说话困难等症状。

    4. 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症状。

    针对老人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康复治疗则包括言语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除了治疗,日常保养也是预防老人脑梗塞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慢性疾病。

    3.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4.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5. 保持良好的睡眠。

    总之,了解老人脑梗塞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种疾病。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脑梗塞的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脑梗塞和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脑部疾病,由于疾病本身的治疗难度较大,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很多事项。其中,饮食管理对于高血压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压脑梗塞患者的饮食原则和推荐食物,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首先,高血压脑梗塞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

    1. 饮食清淡:以素食为主,多吃粗粮、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瘦肉、鱼、鸡等食物,少吃动物油脂和油腻食品,少吃糖、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品。

    2. 限制食盐量: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物,如土豆、芋头、茄子、莴笋、海带、冬瓜、西瓜、柑橘等。

    3. 戒烟戒酒:烟、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

    4.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规律。

    5. 适量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推荐食物:

    1. 苹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等功效。

    2. 猕猴桃:含有优良的膳食纤维和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富含精氨酸,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动,阻止血栓的形成,对降低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特别的疗效。

    3. 草莓:富含维生素和果胶物质,具有防治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溢血、高血压的作用。

    4. 番茄: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降低血压等作用。

    5. 西兰花: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降低血压等作用。

    此外,高血压脑梗塞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会影响血压,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2.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3.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血压和脑部CT,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 积极配合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

  • 神经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症状,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神经损伤、感染、肿瘤等。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烧灼感或刺痛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针对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包括止痛药物和营养神经类药物。止痛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以缓解疼痛症状,而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甲钴胺、谷维素、维生素B1等则可以修复受损的神经,减轻疼痛。

    神经性疼痛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因为这种疾病不容易被治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神经性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物理治疗、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缓解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此外,心理咨询和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性疼痛患者应该选择正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用药或盲目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控制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神经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症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才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脑梗塞,作为脑部血管疾病的一种,其康复过程至关重要。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两种方式。

    脑梗塞的发生,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梗塞或闭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根据梗塞范围的大小,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腔隙性脑梗塞可能症状轻微,而大面积脑梗塞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挛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肌力较好的患者,应进行主动锻炼;而对于肌力较弱的患者,则应进行被动锻炼。

    除了锻炼,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也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使用到一些辅助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具体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也非常重要。神经内科是治疗脑梗塞的主要科室,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就诊。

    总之,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 脑梗塞,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脑梗塞的发生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细胞坏死或软化。这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

    脑梗塞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等,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特殊类型的脑梗塞,如卵圆孔未闭等。康复治疗则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首先,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避免加重病情。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饮食清淡,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此外,患者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塞的预后与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总之,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重视预防和治疗。通过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腔隙性脑梗死,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脑部小血管的梗死。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脑部血管的狭窄、硬化、斑块形成等因素有关。那么,腔隙性脑梗死严重吗?这取决于多种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如果梗死发生在脑部的重要功能区域,如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那么症状可能会比较严重,如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但如果梗死发生在脑部的非功能区域,如皮层下白质等,那么症状可能相对较轻,甚至没有明显症状。

    其次,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只有一个或几个腔隙性脑梗死,那么症状可能不会太严重。但如果腔隙性脑梗死数量较多,形成了所谓的“腔隙状态”,那么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精神障碍、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或出现类似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尿便失禁等症状,这时就会比较严重。

    为了确诊腔隙性脑梗死,医生通常会进行头部磁共振检查。这种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血管的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3. 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血压和血糖对于预防和治疗腔隙性脑梗死至关重要。

    4.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改善血管状况,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5. 康复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康复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脑梗塞,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引起的神经症状多种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脑梗塞的常见神经症状,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常见的脑梗塞神经症状包括:

    1. 偏瘫:患者一侧肢体出现无力、麻木、瘫痪等症状。

    2. 偏盲:患者一侧视野出现模糊、盲点或视野缺损。

    3. 偏身感觉障碍:患者一侧身体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烧灼感等。

    4. 失语:患者出现语言表达困难、听理解障碍或完全不能言语。

    5. 失认:患者对熟悉的人或物无法识别。

    6. 体象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身体部位产生错误认知,如认为肢体变短或变长。

    7. 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瘫痪,出现面部歪斜。

    8. 单瘫:患者某一肢体出现瘫痪。

    9. 大小便失禁:患者出现大小便失控。

    10. 头痛、头晕: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11. 口角歪斜:患者口角歪斜,无法正常闭嘴。

    12. 口角流涎:患者口角流涎,无法控制。

    13. 幻觉:患者出现幻觉,如看到不存在的事物。

    14. 癫痫:患者出现癫痫发作。

    脑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3. 血管扩张药物:如尼莫地平、曲普坦等。

    4. 脱水药物:如呋塞米、甘露醇等。

    5. 神经保护药物:如胞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等。

    脑梗塞患者应注意以下日常保养:

    1.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2. 戒烟限酒。

    3.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4.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6. 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

    若出现脑梗塞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许多患者都面临着夜间失眠的困扰。那么,脑梗塞患者晚上不睡觉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针对脑梗塞患者失眠的解决方案。

    首先,脑梗塞患者晚上失眠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脑水肿、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等。因此,治疗失眠的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脑梗塞,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危因素,以降低脑梗塞的风险。

    2. 服用镇静安眠药物,如地西泮、佐匹克隆等,帮助患者入睡。

    3.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片,以预防血栓形成。

    4. 口服抗动脉硬化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5. 口服神经营养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钠、脑活素等,以改善脑部神经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 注意饮食,多吃绿色蔬菜、高纤维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4.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5.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脑梗塞患者晚上失眠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疏导。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则,从而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关于房颤患者的寿命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寿命普遍会比健康人短,主要原因是房颤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脑梗塞、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等。

    房颤引发的脑梗塞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房颤会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脑部血管,就可能引发脑梗塞。相比普通脑梗塞,由房颤引起的脑梗塞面积更大,死亡率更高,致残率也更高。

    心力衰竭也是房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时,就会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会缩短寿命。

    除了并发症,房颤本身也会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因此,房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抗凝和控制心室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可以帮助控制心跳节奏。

    除了药物治疗,房颤患者还应该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建议保持健康饮食,避免刺激性饮料,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房颤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